廖昌永简介

时间:2024-03-30 00:35:16编辑:coo君

请写出下列歌曲的歌词: (1)《怀念战友》(刘欢); (2)《多情的土地》(廖昌永)。

(1)怀念战友 (Live) - 刘欢
词:雷振邦
曲:雷振邦
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当我离开他的时候
好像那哈密瓜断了瓜秧
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
当我和她分别后
好像那都塔尔闲挂在墙上
瓜秧断了哈密瓜依然香甜
琴师回来都塔尔还会再响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
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

亲爱的战友
我再不能见到你雄伟的身影
和蔼的脸庞

亲爱的战友
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
听我歌唱
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
当我和她分别后
好像那都塔尔闲挂在墙上
瓜秧断了哈密瓜依然香甜
琴师回来都塔尔还会再响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
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

亲爱的战友
我再不能见到你雄伟的身影
和蔼的脸庞

亲爱的战友
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
听我歌唱
(2)
多情的土地 (Duo Qing De Tu Di) - 廖昌永
词:任志平
曲:施光南
我深深地爱着你
这片多情的土地
我踏过的路径上
阵阵花香鸟语
我耕耘过的田野上
一层层金黄翠绿
我怎能离开这河叉山脊
这河叉山脊
啊 啊
我拥抱村口的百岁洋槐
仿佛拥抱妈妈的身躯
我深深地爱着你
这片多情的土地
我时时都吸吮着
大地母亲的乳汁
我天天都接受着
你的疼爱情意
我轻轻走过这山路小溪
这山路小溪
啊 啊
我捧起油黑的家乡泥土
仿佛捧起理想和心系
我深深地爱着你
这片多情的土地
多情的土地
土地 土地


有哪些名人受到挫折然后坚强面对并且成功的故事?

1、史铁生:男,汉族,北京人。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戴玉强和廖昌永

  实际上廖昌永和戴玉强不是一个声部,唱法上没有可比性,但如果非要比较,也不是一个人的喜好,而是要说出道理。廖昌永的优点是技术较全面,声音浑厚,但呼吸略近,男中音音色的质感不够。戴玉强高音较好,尤其是高音C的确很稳定。但中声区声音略有浮躁,不够踏实。根据最近的情况看:廖昌永演唱水平成下降趋势,而戴玉强则有明显的进步,预计最后戴玉强会稍好一些。音乐上和语言上戴玉强就不如廖昌永,实际上二人在音乐等方面同世界著名的歌唱家还差的远。Tenore:廖昌永算这两年冒出的新星吧,不然也不会让他去参加香港回归5周年庆典了,《费加罗的婚礼》里那段咏叹调唱得倒也算纯熟。一个农村的苦孩子背着书包,带足干粮,走上几十里山路学声乐,如今唱到这水平也够让人钦佩了。更感人的还是那位女士,默默资助心爱之人,上演了一初比柴可夫斯基和梅可夫人要成功的恋情喜剧。假设这小廖能够不自满,虚心听任人们的评说,当说是前途不可限量吧。
  戴玉强80年代中期开始学声乐,也投了不少名师,WHOM让人听了先是肃然起敬。据媒体编造,称帕瓦罗蒂听了他的录音带都说“我们这些人真该退休了”,更甚者,某报还称他被老帕收为了关门弟子。戴某大概闻之窃喜,于是不知为何如此头脑发昏,去年竟然出了一张CD。歌手出个专集本也不算什么越轨之事,可封面上竟赫然标明“亚洲第一男高音”。在超市无意中发现这张盘,不禁觉得好笑,花了15元“珍藏”起来,全当批判教材吧(此类”教材“的积攒不只他一个,闲暇之时拿来解闷)。老毛当年搞个人崇拜,虽推脱是下面人抬轿子,可毕竟他自己也是默认的了。说到其声乐特点也非一无是处,但总体上看还是中国传统声乐教学的牺牲品。主要表现在唱高音时靠腰腹力量使劲,头腔共鸣没有解决好,给人劳累之感,唱完一曲象跑完了一个马拉松。唱意大利原文歌剧更是找不到感觉,发音差劲,韵味全无。总之,他所唱出的风格是中不中,洋不洋,但要往民歌的路子上转可能还顺当些吧。

  他们尽管是不同声部,但作为歌唱家来说,要求应该是一致的。但是,戴玉强是无法与廖昌永相提并论的。从演唱风格上看,廖是学院派,真正的古典声乐流派;而戴过于张扬,有点江湖的味道,这体现了二者音乐修养的不同。从声音技巧上看,廖的声音规范,共鸣、气息、位置、咬字都无可挑剔,包括意大利文的发音和感觉,他的弱声也是一般男中音少有的;而戴的声音,尤其是中声区,位置低,散,过于撑,声音尽管也亮,但是是日光灯的感觉,而不是激光。听他唱歌,尤其是高音,很让人替他担心。他唱中国歌时,咬字基本在前面的“大嘴巴”里,而不是在里面,过于民族化。唱美声,所有的激情都体现在声音的变化中,这是检验功底的试金石,廖昌永曾经唱过一首献给老师的歌(名字不记得了),从声音中完全体现了他对老师的那份感激之情,不禁令听者澘然泪下。戴玉强也演唱过类似风格的歌曲,他是靠音量和过多的形体动作,不是内在的东西。

  他们两个是目前我们国家很不错的男高音和男中音歌唱家了,总的来说,还是廖昌永更厉害一点。
  但是他们与国际上的著名歌唱家相比,还差的远啊!


上一篇:扬州旅游节

下一篇:不能没有你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