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林

时间:2024-03-30 01:08:49编辑:coo君

季羡林的生平是怎样的? [现当代人物]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07月11日早晨八时五十分左右在北京301医院病逝。。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季羡林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
  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
  2.吐火罗文
  3.印度古代文学
  4.印度佛教史
  5.中国佛教史
  6.中亚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
  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12.德国及西方文学
  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
  14.散文及杂文创作
  这个分类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林冲棒打洪教头 梗概(200)

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梗概是:林冲路过“小旋风”柴进府上,柴进见他是赫赫有名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心中大喜,厚礼款待。洪教头随后前来,此人极度傲慢,对林冲步步紧逼,引发了柴进的不快,再加上柴进想看下两人的本事,便安排了两人的比武,还设了25两银子的彩头。林冲迫不得已和洪教头比武。开始林冲让着洪教头,不用兵器和之争斗,但是洪教头不领情,结果林冲轻松击败了他。洪教头羞愧地离开了。林冲的故事:林冲上梁山后,寨主“白衣秀士”王伦嫉贤妒能,多方刁难,要林冲献投名状,结果林冲与“青面兽”杨志打得难分高下。王伦企图让杨志也上山来,以制衡林冲,却被杨志拒绝。 当晁盖等上山入伙时,王伦又托词推拒,林冲在吴用的智激之下,火并了王伦,吴用等推林冲坐第一把交椅,遭到拒绝。最后推晁盖为大头领,开拓了梁山的新局面。其时,妻子张氏被高太尉威逼亲事,自缢身死。岳父张教头也染患身故。

结合林则徐的生平事迹谈谈他是从古代爱国主义向近代爱国主义转变的人物

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的特色


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另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他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我国所面临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反对这些敌人的斗争,面临着许多过去没有的新课题,从而使林则徐的爱国主义具有新的时代特色。

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较为突出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其主要表现在:1.他注意了保护民族权利。当英国商人大量贩卖鸦片,直接损害人民利益时,引起了他严重的关切。他在向道光帝指出鸦片泛滥将使数十年后兵弱银涸的严重局面之后,又强调指出,“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反对白银流向外国。他估计,“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不止于万万两”。他说:“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换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漏向外洋,岂宜箱寇资盗。”这里,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这种初步的民族意识,是林则徐爱国上义思想的突出特点,也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鸦片泛滥之后,他曾亲自向苏州、湖北汉口一带“阛阓聚焦之地”的“行商铺户”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民族经济遭受破坏和商人破产的现实。他指出:“行商铺户……佥谓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何货,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烟而已。他还指出:“以中国之利利外夷,是夷人所获之厚利,皆从华民分去”。这种认识,初步触及了中国近代的问题,即利权外流问题。这是后来一切爱国主义者所要寻求解决的重要课题。“挽回利权”的爱国口号即根据这个事实提出的。这说明,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初步触及保护民族利权的内容。同时,他反对鸦片泛滥较多地着眼于大多数百姓遭受毒害的后果,这些都是他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2.林则徐的民族意识还表现在,努力寻找祖国富强之路,使整个民族富强起来。近代的爱国主义,同过去比较起来,已不单纯地局限于武装反对民族压迫的行动,而且包括了如何使整个民族从贫穷落后转变为富强的重大课题。当鸦片泛滥,白银大量外流,引起清政府财政严重困难时,林则徐极力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兴利除弊”的改革,如改革盐政;允许民间开矿,探求利源;推行新疆屯垦,发展边疆农业生产等。鸦片战争失败后,他除了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之外,还希望“大有为者振作之”。林则徐这些言行,表明他已从单纯的军事上反侵略发展到寻找富国强兵的道路,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

3.林则徐为维护我国主权的爱国主义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他重视执法、认真行法上。当然他执行的是封建大法。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与外国的关系而言,他行法于在华外商,就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意义。当鸦片泛滥时,林则徐坚持“大清律例”,不但适用于“华民”,而且同样适合在华“外夷”,“化外人有犯”,并依律科断之”,“与华民同照新例一体治罪。”他还明确地向英国政府宣布:“凡在一年六个月之内,误带鸦片,但能自首全缴者,免其治罪。若过此限期,仍有带来,则是明知故犯,即行正法,断不宽宥”。“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林则徐反复强调“夷商至内地”,必须遵“天朝”法度,犹如“别国人到英国贸易,尚须遵英国法度”一样。这反映了林则徐维护我国主权和法律的鲜明爱国的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林则徐还企图吸收有利于反鸦片走私西方的法律的某些观点。林维喜事件发生后,他立即令人翻译了滑达尔的《各国律例》,即《国际法运用在行为和民族与主权事务的自然法则的原则》,并且吸收了其中一些条例观点。如战争中对敌方实行封锁、禁运等,作为他反侵略的法律武器。他看了《各国律例》之后指出:“近日访问,乃知此等奸夷,并未领照经商,而敢偷渡越窜,若被该国查出,在夷亦必处以重刑。”当然,林则徐并未认识到贩卖鸦片是英国政府允许的。但也使他了解了这一事实: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对有损于他们利益的走私活动也是禁止的。这就更坚定了林则徐打击在中国领土上违法的外国商人的决心。林则徐为了反侵略需要,吸收了资本主义国家某些法的思想观点,更使他的主权观念增加更多的近代色彩。

林则徐的爱国思想大大超出了狭隘的封建的忠君思想。他的爱,是对民族利益的关切,对国家主权的维护。这点远远超过过去的爱国英雄。林则徐也说过:“雷霆雨露总君恩。”但,这种忠君观念,不过是表现他个人对皇帝的感激之恩而已。他受宠则对君主感激涕零,失宠则甘忍辱负重,置个人祸福荣禄于度外。而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命运的大是大非,则始终保持民族气节,坚持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反侵略的正确道路。如,当道光皇帝以“误国病民,莫此为甚”莫须有罪名将他革职以后,林则徐一方面向朋友表明自己心迹,一方面委婉地向道光皇帝抗争。他宁可遭受罢官、流放、诽谤的折磨,也不愿意放弃反侵略的崇高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句话,鲜明地反映了这位民族英雄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民族责任感。他曾写道:“中原若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把我林则徐流放,就能使夷人退兵吗?如果能,我老死边疆,也心甘情愿。爱国浩然正气充满于字里行间。这里流露了他对道光皇帝的内心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他关心全民族命运,把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的高尚情操。正是出于这样的信念,他尽管受非议,受罢革,受流放,他还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筹议海防。他手无斧柯,仍尽力向道光皇帝建议,筹防,坚持反侵略到底。即使流放途中,他做梦也梦见江南烽火连天的反侵略斗争。直到逝世之前,他家居福州,仍领导福州人民群众起而驱逐英国侵略者。他的反侵略正义立场,是至老弥坚的。

总之,林则徐的爱国思想,是以往民族主义思想的总结,又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开端,具有承先启后的历史意义。


文言文《七录》的原文,译文

【原文】
七录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明史•张溥传》

【翻译】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选庶吉士,文学家。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两人相互砥砺,崇尚节气,切磋文理,立志改革世风日下的文坛。天启四年(1624年),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天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因此,“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的声势震动朝野。
  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叫做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名声很大,复社影响甚广。《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案未结而溥已故世。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
  张溥著作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


管宁割席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管宁、华歆②(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③而掷④去之。又尝⑤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⑥(miǎn)过门者,宁读如故⑦,歆废书⑧出观。宁割席⑨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⑩。"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 你不再我的朋友了。”

释义

①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属《德行》第十一则。   
②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③捉:拿起来,举起   ④掷:扔。   ⑤去:抛去。   ⑥尝:曾经,从前。   
⑦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⑧故:原来一样。如:像。   ⑨废书:放下书 。废:放下。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⑾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请问常州武进区离衡林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20.5公里起点:常州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天润大道2.沿天润大道行驶30米,过右侧的天润科技大厦d座约220米后,直行进入天润大道3.沿天润大道行驶420米,在第3个出口,左转进入常武路4.沿常武路行驶600米,稍向右转进入常武中路5.沿常武中路行驶620米,朝西湖路/常合高速/S38方向,直行进入常武路6.沿常武路行驶770米,朝常熟/南京/S38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7.沿匝道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常合高速8.沿常合高速行驶11.0公里,在戚墅堰/横林/遥观出口,稍向右转进入梅港桥9.沿梅港桥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X30810.沿X308行驶2.5公里,过红星桥,朝顺通路/朝阳路方向,直行进入昌盛路11.沿昌盛路行驶660米,过右侧的苏宁易购(武进横林店),左转进入新乐路12.沿新乐路行驶260米,右转进入阳湖路13.沿阳湖路行驶200米,到达终点终点:横林镇

常州到苏州园林有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94.0公里起点:常州市1.常州市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广场大道行驶60米,右转进入惠国路2) 沿惠国路行驶620米,右转进入太湖东路3) 沿太湖东路行驶170米,过左侧的府琛大厦约180米后,左转进入惠山路4) 沿惠山路行驶630米,右转进入河海东路5) 沿河海东路行驶4.8公里,直行上匝道6) 沿匝道行驶40米,直行上匝道2.沿匝道行驶710米,直行进入沪蓉高速3.沿沪蓉高速行驶36.5公里,直行进入京沪高速4.沿京沪高速行驶44.0公里,过陆慕大桥,朝杭州/南通/苏州/G15W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苏州北枢纽5.沿苏州北枢纽行驶1.7公里,朝苏州市区/环线高架/工业园区/G31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沪宁高速苏州东互通6.苏州市内驾车方案1) 沿沪宁高速苏州东互通行驶300米,直行进入上高路2) 沿上高路行驶820米,朝苏州工业园区/娄江快速路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3) 沿匝道行驶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上高路4) 沿上高路行驶390米,朝东环快速路/火车站/北环快速路/拙政园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官渎里立交5) 沿官渎里立交行驶630米,过官渎里立交桥,直行进入北环快速路6) 沿北环快速路行驶180米,过右侧的华通大楼,在齐门路/西汇路/广济路/火车站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7) 沿匝道行驶380米,直行进入北环东路8) 沿北环东路行驶350米,朝齐门路/北园路方向,左转上匝道9) 沿匝道行驶130米,直行进入齐门路10) 沿齐门路行驶670米,进入平家巷11) 沿平家巷行驶26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终点:苏州园林

上一篇:谢智慧

下一篇:联通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