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华

时间:2024-04-01 21:27:14编辑:coo君

汉调桄桄的历史渊源

上古时期,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的歌舞艺术。1976年,在汉中市城固县苏村出土的青铜面具,证明早在商时,已经有了类似戏剧人物面部化妆的专用道具。西周以后,民间歌舞广泛发展,诗歌说唱相应繁荣。至汉代,已出现了“百戏”。在百戏的孕育中,戏曲集歌舞、诗歌、说唱的要素,并加入了情节故事,则形成戏曲独特的综合艺术。到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又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并为后来的宋元杂剧奠定了基础。也催生了以秦腔为主的陕西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并在西秦旧地(即以凤翔为中心的西府地区)形成了“西秦腔”。据《陕西省剧种概观》记载,“西秦腔”于1465~1487年(明成化年间)、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先后传入洋县、南郑等地,在吸收当地口语,配以说唱歌调及其它民间音乐的基础上,逐步衍化为地方声腔,再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创造,唱腔有了鲜明的乡土特色,表演和伴奏亦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形成了以洋县、城固为中心的东路桄桄和以南郑、汉台为中心的西路桄桄。新中国建立后正名为汉调桄桄。汉调桄桄在其自身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由于汉中毗连四川,水路直通湖北武汉,又与川剧和汉调二黄进行了艺术上的不断交流,致使汉调桄桄既保持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川剧和汉调二黄柔和婉转等长处,使其特点也显得更为突出。如对汉调桄桄历史沿革作以简要分期,大致可视为:1、萌芽期:1465~1521年(明成化至正德年间),“西秦腔”传入汉中,与当地语言及音乐结合,孕育出汉调桄桄之萌芽。2、形成期:1573~1620年(明万历年间),汉调桄桄已相当繁盛,班社和名角众多。此为汉调桄桄形成之期。3、成熟期:1736~1785年(清乾隆年间),汉调桄桄已形成独立风格的剧种。4、鼎盛期:1851~1908年(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当时汉中、洋县、城固、南郑等地相继出现科班20多个,演出班社达40多个,足迹遍及甘、川、鄂等地。5、衰落期: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致使多数汉调桄桄戏班处于衰微状态。至40年代末,所剩5个班社相继倒闭。6、曲折发展期:1950年洋县成立“新民社”,1951年南郑成立“新民剧社”,恢复演出;“文革”停滞,1978年后复兴,1992年后渐入萧条。

汉调桄桄有什么历史背景?

在元代的时候,有个蒙古族亲王因为犯罪而被朝廷谪贬到了陕西的汉中。这个蒙古族亲王从小就对戏曲着迷,于是,就把经常在王府为自己唱戏的戏班也带到了汉中,后来,蒙古族亲王所带的戏班唱的戏逐渐发展演变成了陕西汉调桄桄。不过,关于汉调桄桄的由来还有另外的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在明代的时候,万历皇帝有个宠妃,是陕西洋县江坝人。万历皇帝为了让自己宠妃的父母在家欢度晚年,就赠送给其父母一个戏班,后来这个戏班所唱的戏,在这里落地生根而发展成了汉调桄桄。还有另外一种传说认为汉调桄桄是秦腔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汉中后,吸收了当地语音、明间音乐等,逐渐发展而成的。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末年,秦腔已流传到了汉中地区。清代乾隆年间,洋县一带本地班社在演出中,艺人们吸收了民间山歌、小调,丰富了唱腔曲调,使秦腔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汉中毗邻四川、湖北,长期与川剧、汉调二黄交流,使新兴的汉调桄桄,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川剧、汉调二黄柔和婉转之长,形成自己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风格。汉调桄桄形成后曾长时间覆盖关中地区,尤其是清代末期的时候,汉调桄桄出现了班社林立,艺人济济的鼎盛时期,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作家,所作剧目对当时的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那时,汉中一带有三秦班、洪喜班、同庆班、五福班等40多个班社,演出活动遍及汉中、安康及川北、鄂北、陇东等地。当时演出的剧目主要有《伍员逃国》、《帝王珠》、《秦琼卖儿》、《七星庙》、《青梅宴》、《夜打登州》、《甘露寺》、《黄金台》、《风筝媒》、《秋风扇》、《疯憎扫秦》等。汉调桄桄表演

造纸业、制伞业、酒业、制笔业、梨园业、裁缝业,的祖师分别是谁?

造纸业(蔡伦)、制伞业(女娲娘娘)、酒业(杜康)、制笔业(蒙恬)、梨园业(唐明皇)、裁缝业(轩辕氏)

各行各业主要祭拜的神明大致如下:
* 女娲娘娘—制伞业、绣补业、瓦窑业、纺织业。
* 关圣帝君—豆腐业、武术馆、警界、商人。
* 鲁班—营造业、木匠、造车业、搭蓬业、玉器业、泥瓦业。
* 华陀—外科医师。


* 神农大帝—药商、农民。
* 陆羽—茶业。



* 诸葛亮—糕饼业。
* 蔡伦—造纸业。



* 西秦王爷—演艺人员、北 管。


* 吕洞宾—理发业。


* 田都元帅—女性演艺人员、南管。
* 土地公—房屋中介业。

* 蒙恬—笔业。
* 樊哙、张飞、玄天上帝—屠宰业。 * 梅葛二仙—染业。
* 九天玄女—制香业。


* 姜太公—渔业。
* 李耳、炉公先师—打铁业。

* 鬼谷子—算命师。
* 李渔—美容业。



* 韩愈—槟榔业。
* 保生大帝—医生、药商。

* 师旷—乐器业。
* 文昌帝君—文具、书店、印刷业。 * 欧冶子、干将、莫邪—铸剑。
*孔子—儒家。



* 李老君—铸业。
*达摩—少林武术、镖行。

* 刘备—编织业。
*张三丰—太极。



* 张小泉—剪刀业。
*司马迁—史学。



* 韩非—法家。
*王羲之—书法。



* 孙武—兵家。
*顾恺之—中国画。


* 李时珍—中药业。
*王维—山水画。



* 毕升—印刷业。
*韦诞—墨业。



* 黄道婆—棉纺织业。
*盘古与黄帝—制砚业。

* 唐明皇—梨园。
*张道陵—道教。



* 东方朔—相声业。
*司马光—政治史学。


* 张衡—天文。
*吴道子—画工。



* 李畋、马钧—鞭炮业。
*杜康、仪狄—酒业。


* 妈祖、郑和—航海业。
*仓颉—汉字。



* 马头娘、螺祖—蚕丝业。
*李斯—小篆。



* 海龙王—渔业。
*展子虔—唐画。



* 灶君、易牙、詹王—厨业、餐饮业。
*大禹、李冰—治水业、水利工程。 * 孙思邈—药业。
*董源—江南水墨山水。

* 马王爷—车行。
*蚩尤—兵器。



* 牛王爷、龚遂—牛行。
*赵公明、关羽(武财神) —商业。
* 李哪咤—自行车行。
*比干、范蠡(文财神)—商业。


上一篇:逃出绝命镇 电影

下一篇:翡翠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