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18

时间:2024-04-02 01:05:26编辑:coo君

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是什么时候制造的?名称?

1923年7月30日,中国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由广东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

是年初,广东革命政府为了加强空军的建设,特别设立了航空局。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任命杨逸仙为航空局长。杨遵照孙中山发展航空必须首先发展飞机制造业的主张,任职后立即在广州大沙头创办了广东飞机制造厂。这是继冯如之后中国第二次自行制造飞机。杨首先认真挑选了20余名机械员,基本上解决了技术骨干问题。接着利用以前以美国购回的部分零配件及机具,解决了必要设备。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自行设计生产出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

制造期间,孙中山经常亲临视察,勉励全厂员工群策群力。新飞机试飞那天,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亲临大沙头机场参加试飞仪式。孙中山以宋庆龄求学时的学名命之为“洛士文一号”。还载宋庆龄在广州上空飞行,最后一起在机前摄影留念。


中国第一架飞机是哪一年生产的,在哪里生产的。

中国第一架飞机是在1954年生产的,在南昌飞机厂生产的。1954年2月,雅克-18飞机图纸、技术资料到厂,5月12日,首架初教5全机静力试验就取得了圆满成功。1954年,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走向制造迈出了极为关键的第一步,第一次向部队提供了自己生产的飞机。扩展资料:1954年7月,南昌厂仿制成功首架雅克-18教练机,命名为初教-5。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初教-5首飞成功。时任国家主席的毛泽东为此亲自签署了嘉勉信。从1954年8月~1958年底,南昌厂共生产初教-5飞机379架。1958 年初教-5单机成本48,140元。参考资料: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百度百科

我国的第一架飞机是什么时候制造的?

冯如,善于钻研,他白天当勤杂工,晚上读机械学,苦心钻研数年,精通36种机械原理,发明了抽水机、打桩机,制成了性能优良的无线电收发报机。
  1903年,当得知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他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于1907年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任总工程师。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
  1909年9月21日,冯如于接近黄昏时在奥克兰附近一个圆形山丘旁进行了第一次试飞,这是一个远离居民点的地方,在场的除记者外,就是他的三个助手。当飞机起飞后飞行了0.8公里,离地4.57米准备作一次转弯时,螺旋桨突然停转,飞机摔在地面,冯如被摔出机外,幸没受伤。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螺旋桨桨轴螺丝拧得太紧,致使桨根断裂。
 1910年3月,美国莱特和亚屈在洛杉矶表演飞行。冯如为借鉴先进技术,专程前往参观,但表演者非常保守,限定观众必须远离三里。冯如虽然没有得到教益,却大长了奋发图强的志气。   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
  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辛亥革命后,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委任为飞行队长。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的一场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冯如在弥留之际,嘱咐同志:“吾死后,尔等勿因是失其进取之心。”
  2009年是中国航空百年暨空军建军60周年,5月25日,中国空军司令员许其亮称冯如为“中国航空之父”。


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是怎么时候诞生的?

中国第一架飞机是在1954年生产的,在南昌飞机厂生产的。1954年2月,雅克-18飞机图纸、技术资料到厂,5月12日,首架初教5全机静力试验就取得了圆满成功。1954年,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走向制造迈出了极为关键的第一步,第一次向部队提供了自己生产的飞机。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是初教-5初级教练机。该机于1954年7月3日首飞上天。于1954年7月26日,举行了隆重的“初教-5”教练机试飞典礼大会。第一架飞机的自制历程按照国家批准的航空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是苏联的雅克-18教练机,中国型号为初教5,其发动机是爱姆-11爱夫爱尔活塞式发动机,计划于1955年9月制造完成。飞机制造由南昌飞机厂承担;发动机制造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厂承担。到1953年底,经过为时三年的修理,南昌飞机厂已在设计、工艺、工装、机加、装配、总装等方面具备了自制飞机的条件。1954年2月,雅克-18飞机图纸、技术资料到厂。3月31日,航空工业局向南昌飞机厂下达了提前试制初教5的命令,要求提前一年试制出初教5,并与当年交付10架。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是怎么发展的?

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年至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

1958年,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成立了 “581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火箭飞了八公里。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至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8年。

1971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29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1985年,中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88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

1989年1月,“长二捆二号E火箭”正式开工。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0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 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1992年3月22日,西昌,中国“长二捆”火箭发射澳大利亚“澳星”卫星(美国制造)时失败。

1992年8月14日7时12分,西昌,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顺利起飞,成功地把美国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1”(澳星)通信卫星入预定轨道。

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7年6月,以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05度的赤道上空。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1999年5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经过改进的风云一号气象应用卫星。

1999年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2000年9月,中国自行研制的中国资源二号01星发射成功,此后,又分别发射成功02星和03星,其分辨率比资源一号系列卫星更高,而且形成了三星联网,表明我国卫星研制技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相继定点于东经140度和东经80度赤道上空。

2000年11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发布《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白皮书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近远期目标。

2001年1月10日至16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神舟”二号无人试验飞船。飞船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近7天,环绕地球108圈,并顺利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神舟”三号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三号顺利完成一系列科学实验,为中国今后的载人航天测控和管理打下了基础。

2002年5月,中国发射成功了第一颗海洋水色水温监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5月25日,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的第三颗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初步形成了第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进入工程研制阶段,计划2007年实施我国第一次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任务。

2005年10月12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2人(费俊龙、聂海胜)5天飞行试验。

2006年4月,中国发射成功了中国首颗微波遥感卫星——遥感卫星一号等。

2007年10月24日18点06分,中国将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标志中国探月工程迈出了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新的一步。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我国第一架飞机是什么时候制造的

1951年4月23日,国家航空局决定在建立南昌飞机制造厂。5月13日第一批建设者到达南昌,在国民党政府与意大利1934年合建的“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和航空研究院”的旧址上开始了工作。当时只有一条1500米的碎石跑道,一座厂房,七座旧机棚,30多台旧机床。经过第一代建设者的奋斗,建厂仅仅148天就开始修理从朝鲜战场上转下来的飞机。当年年底,南昌飞机制造厂已修理雅克-18型飞机38架。1954年4月1日国家航空工业局批准南昌飞机制造厂提前成批生产雅克-18。1954年7月,南昌厂仿制成功首架雅克-18教练机,命名为初教-5。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初教-5首飞成功。扩展资料: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是初教-5初级教练机。该机于1954年7月3日首飞上天。于1954年7月26日,举行了隆重的“初教-5”教练机试飞典礼大会。初教-5的制造成功和顺利首飞,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行制造飞机的历史,掀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毛泽东主席曾亲笔签署嘉勉信给制造初教-5的航空部三二O厂,表示祝贺。按照国家批准的航空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是苏联的雅克-18教练机,中国型号为初教5,其发动机是爱姆-11爱夫爱尔活塞式发动机,计划于1955年9月制造完成。飞机制造由南昌飞机厂承担;发动机制造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厂承担。到1953年底,经过为时三年的修理,南昌飞机厂已在设计、工艺、工装、机加、装配、总装等方面具备了自制飞机的条件。1954年2月,雅克-18飞机图纸、技术资料到厂。3月31日,航空工业局向南昌飞机厂下达了提前试制初教5的命令,要求提前一年试制出初教5,并与当年交付10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

直-5的发展沿革

直升机作为飞机的一个重要类型,依靠发动机带动旋翼旋转产生升力可垂直升降,通过传动系统改变升力大小和方向而进行机动飞行。由于直升机不需要大型机场,可灵活运用,在军事和民用航空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范围。为了满足军民用需求,中国航空工业分别在1954年7月试制成功初级教练机初教-5和1956年7月试制成功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歼-5之后,把直升机的试制提上了日程。中国自1955年4月起,开始批量引进米-4直升机(代号:Mi-4)装备部队。为了准备研制直升机,在引进整机的同时,1956年中国从苏联引进米-4及其发动机“阿什82比”(АШ-82В)制造技术,决定分别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代号:122厂)和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代号:320厂)进行仿制 。 1956年10月,中国同苏联签订了许可证生产米-4直升机的技术合同,当时中国的代号为“旋风”-25型。1956年10月16日,二机部四局决定让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仿制米-4直升机,原计划从1957年第二季度开始,争取1959年底试制成功。后由于米-4机改进(寿命延长到500小时),资料没按时到,所以仿制工作延后。1958年1月苏联资料到达122厂,全厂技术人员开始昼夜加班翻译和描发图样,6月底完成全机图样及资料的描发工作。当时工厂采用边设计制造工装、边制造飞机零件的交叉试制工作法。由于全厂各部门的密切配合,11月总装完成了第一架机,12月完成了全机的静力试验,1958年12月14日,试飞员钱广有、刘星祥驾驶01号机首飞成功。在仿制过程中,沈阳飞机制造厂(112厂)、沈阳发动机厂(320厂)抽出一部分技术力量进行支援。苏联也派来了5名专家援助 。由于“大跃进”的冲击,在航空工业中出现了严重的“高指标”、“瞎指挥”现象。直-5直升机研制开始以后不断提前计划进度,最后确定1958年底试制成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1958年8月召开的航空工业技术会议上,大力推广歼教-1喷气式教练机快速试制的经验。在当时“大跃进”左的思想指导下,直-5直升机在试制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首架直升机上天后,未经鉴定又陆续投产45架份,总装成10架,但因质量不过关,无法投入使用。1959年12月16日,工厂选择质量较好的第六架机提请国家鉴定委员会验收鉴定,经过工厂的努力,勉强通过了鉴定,于1959年12月19日颁发了鉴定证书。在直-5飞机仿制工作中,飞机制造厂对工艺资料和工艺规程没有给予重视,苏联技术资料到厂之后,不组织学习和复查,自编的工艺资料又十分粗糙,错误百出。有些工艺规程过分简化,生产中工艺装备选用太少,制造质量也很差。因此直-5试制完全违背了新机试制到生产定型的规律。试制阶段粗制滥造,凑合过关。未经大量的试验和试飞确认飞机的性能和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就决定大批投产。原来一机部决定直-5直升机试制当年就投产上百架。但实际上1958~1960年间仿制的直-5直升机全部不合格。122厂、120厂为生产作为国礼送给越南胡志明主席的直升机任务时,为了保险起见,使用苏联零件和国产零件混装了一架直-5直升机,直升机飞到南宁后由于国产零件质量问题,飞机出现严重故障,无法出国按期交付,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声誉 。1960年12月,国防工业三级干部会议提出“军工产品质量第一,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求数量”的方针,决定对一些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整顿。直-5也被列入了彻底整顿的范围。1961年3月,工厂制定了直-5优质过关的方案,决定按照图样一丝不苟地重新研制。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新一批直-5飞机试制成功,重新申请验收。经过3年多的努力,1963年7月第一架优质直-5直升机总装完毕,交付地面试验和空中试飞。1963年8月20日第一架优质直-5直升机首飞,8月20日~9月18日共飞行了16架次/20小时41分。1963年9月21日,经航定委鉴定验收,12月11日颁发了鉴定证书,准予定型。中央军委发去电报祝贺,从此直-5转入了批量生产。直-5研制费总计为1600余万元。同时,120厂仿制的苏联АШ-82В气冷星形14缸活塞式发动机(中国命名为活塞-7)也于1963年12月25日优质过关,1964年投入批量生产。但直-5直升机的产品质量问题长期困扰部队,比如1965年11月以后交付的第二批6架飞机中,在转场途中先后有5架发生质量问题,故障率高得惊人 。 由于直-5在中国空军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122厂在直-5批量生产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1962年,122厂派员前往西藏地区,考察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被中国俘获的美国贝尔47G3直升机和击落的苏制米-4直升机残骸,收集到了米-4直升机新安装的金属旋翼碎片,为研制金属旋翼提供了参照实样。1963年哈飞开始用金属旋翼桨叶代替原设计的钢梁木结构旋翼桨叶,提高了旋翼的使用寿命和全机的飞行性能。1966年6月22日,自制金属旋翼装机试飞。在旋翼大梁内充高压氮气,并装有压力信号器,能及时发现旋翼大梁裂纹,大大延长了直升机和旋翼的翻修寿命。1966年8月6日,新金属旋翼经过国家验收后转批量生产,并从直-5第12批第七架机起,装用金属旋翼。直-5的尾桨在1966年后也改用玻璃钢制造。将燃油箱改为薄壁软油箱,将座舱内活动副油箱改为机身两侧外挂副油箱,增加了座舱的有效空间。在机身地板下增加了一个650×900毫米的大舱口,便于吊升或投放货物,同时将手摇绞车改为电动绞车。将3千瓦发电机改为6千瓦发电机。将固定式氧气设备改为活动式氧气设备,减少了飞机的结构重量。改进了总距-油门操纵把手,可保证在1500米高原上正常起飞。将飞机的第一次翻修寿命由3年500小时延长为800小时。旋翼的寿命由500小时提高到600小时,后又延长到800小时。旋翼延寿于1981年获部科研成果奖。122厂对直-5的改进,1969年6月28日起,在第29批1架机上开始进行“技术革新”。改进项目24项,主要是以铝取代钢材,以焊接取代锻造,简化工艺等。由于这些“技术革新”大都没有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和试验便匆忙采用,质量和安全都难以保证,所以在1972年的质量整顿中又改回原来设计 。 直-5飞机机身是由机身中段、尾梁和斜梁3部分组成的半硬壳铆接结构。机身的前部是发动机舱。中段为容积16立方米左右的机舱。机舱有2个入口,1个入口位于后部,2扇舱门分别固定在机身的两侧,关闭后构成机身的后部。这个舱门是往机身内装载技术装备和其它大型货物用的。另一个入口位于机身左侧壁上,是供人员进出和空投跳伞用。座舱驾驶员座舱位于机身前上部,舱内安装有2个座椅和复式操纵系统,座舱有2个滑动的侧门以及与机舱相通的舱口。着陆装置为四轮式。前起落架机轮可自动定向、无刹车机构,机轮尺寸400×150毫米,装油液-空气缓冲支柱。主起落架呈角锥形,具有油液-空气缓冲支柱和尺寸为700×250毫米的带刹车的机轮。 直-5直升机上装有两套液压系统,即主液压系统和应急液压系统。供给操纵系统的液压助力器混合使用。主液压系统一旦失效,应急液压系统便自动开始工作,以便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电气系统包括一台直F-6发电机和一个12-HK-28蓄电池。座舱有通风加温装置。驾驶员座舱前风挡玻璃有电防冰装置。旋翼桨叶及尾桨桨叶均装有液体防冰系统。另外还装有空调系统、灭火系统、氧气系统及空降、救护装置等辅助设备。照明系统有着陆灯、滑行灯、航行灯、桨尖灯、编队灯、驾驶员座舱的照明设备等。机载设备装有一套能保证在夜间及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的驾驶-航行仪表和动力装置的监测仪表。通讯系统有CT-1无线电台、WL-5无线电罗盘、WG-2A无线电高度表、JT-5A机内通话器等。直-5型飞机无固定武器,机腹可增装1具12.7毫米机枪舱,机翼两侧挂架可加挂250千克炸弹或火箭发射器等 。

美国的军用飞机的编号为什么无规律?

这里要解释一下,美国空军是在二战后建立的,之前军用飞机分为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其中陆军航空队使用的是飞机编号依次递增原理,而海军使用的是飞机用途字母+数字(每个飞机公司自己编排,一般从1开始)+公司字母(很多公司用同一个字母,因为当时美国军用飞机公司超过26个)+代表改进的数字,非常复杂,比如F6F就表示格鲁曼公司生产的第六种战斗机的第一种型号(这里表示第一种型号的数字1被省略)
这种方法虽然复杂,但也使得数字比较小,比如二战结束后,海军飞机编号还在10左右,而空军已经达到50—60了,P—51、P—61等等,而美国空军建军后,空军和陆军的飞机统一使用陆军命名法,使得飞机编号飞速上涨,60年代初就已经到了3位数,其中在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航空工业有了突出的发展,超音速面积率的发现使得美国航空界爆发了一股飞机热潮,同时这个时候美国的飞机采购方案使用的是一种无需完成试飞即可被订货的制度,使得美国各大飞机公司纷纷设计飞机,其中有大量的未被装备的飞机但是他们都占用了飞机的编号,主要是指空军的编号比如空军当时已经用到了F—111,F—110
在同时,海军仍然采用原来的编号体制,使得海军飞机在越战时编号仍然在10左右,这个时候,鬼怪——也就是现在常说的F—4(当时它可不叫F—4,是按照海军命名法有一个很复杂的名字)已经服役,而且这是海空军同时使用的,但是空军中被称为F—110
这种越来越多的麻烦使得美国改进名命名法,最后决定
1基本命名原则是用途字母+序列数字+代表改进型号的字母+有美国海空军命名的绰号
2飞机序列数字按照海军的开始,也就是从当时的“鬼怪”开始,被命名为F—4鬼怪,海空军通用这个名字
3新飞机的序列数字如果与已经使用过的飞机有冲突,可以考虑更换,这主要是指新的飞机有可能使用到海军原有飞机的序列号
4战斗机,攻击机等飞机的序列数字统一编排
你说的F—1到F—3已经历史上被海军使用过了,还被不同公司的飞机多次使用
比如说F2A水牛,二战开始时美国海军的主力之一
F—5也是有的,叫做自由战士,是美国研制的外援飞机,美国仅仅装备了一个中队,F6二战中用过,而且被A—6使用,还有A—7海盗,F—8十字军骑士,康沃尔公司的F—7U弯刀,A—5民团团员都占用了序列数字,F—11也有,绰号叫虎,12被实验飞机A—12占用了,13则是因为海军和空军认为它不吉利都没有使用,而是使用了F—14和15轰炸机也有这种情况B—25,26,29,39,47都是有的


上一篇:特酷

下一篇:juzi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