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迅在《红高粱》和《如懿传》中的少女装,相差这么大呢?
作为公认的演技派,周迅的演技自然没得说,不管是前期《大明宫词》里的机灵少女太平,还是《画皮》里狡黠灵动的小唯,周迅都能演出少女感。而在2014年,40岁高龄的周迅挑战《红高粱》中19岁少女“九儿”时,也演出了九儿的娇小活泼,不管是回眸还是一颦一笑,都洋溢着青春少女的气息。哪怕是大红棉袄,穿在周迅身上也显露出少女的娇憨,将少女的痴情、敢爱敢恨、不惧束缚演绎得楚楚动人。当时周迅已经年近40岁了,看起来也是毫无违和感呀!而时隔四年,周迅再次出演如懿时,同样是扮演十几岁少女,却让人感觉相当出戏。虽然周迅的演技依然在线,但《如懿传》前几集,周迅饰演的少女青樱,完全就是大型崩坏现场。首先是服装。在周迅扮演的青樱刚出场时,装扮就相当辣眼睛,周迅不仅头上带着红红绿绿的花,脖子上更是搭配很迷的蝴蝶结丝巾,感觉像一只花瓶,难不成这是借的中年大妈跳广场舞的装备?在弘历选福晋时,周迅也是顶着一个土气的大麻花辫,还留了厚重油腻的刘海,站在董洁身边,活脱脱一个西门大妈。和霍建华走在一起也像是在谈黄昏恋,霍建华一身大绿的马甲和周迅老气的装扮,感觉像是影楼租的服装。如果说,服装上面增加了周迅的廉价感,那么妆容上面,则给周迅带来了满满的塑料感。少女时期的周迅,不仅身上穿的衣服非常花哨,而且脸上还有两坨很厚重腮红,妆容也整体偏老气。大婚当晚的装扮也很迷,不仅走大红大绿的画风,而且周迅脸上涂的腮红和口红感觉估计有两斤重吧,霍建华居然说“比我想的更好看”,也真是为难霍建华。等她晋升为妃子去给皇太后请安时,老气的发式和僵硬松弛的面容,总感觉她更像皇太后。除了妆容和服装在剧中全面崩塌外,更让人值得关注的是周迅的脸也全面崩盘。以前灵动的周公子不见了,在整个剧中,周迅不仅脸部线条僵硬,脸上的皮肤也很松弛,法令纹清晰可见,眼里还有红血丝,不仅掩盖了周迅最被人称赞的灵气,还透露着一种深深的疲惫感。更可怕的是,周迅脸部也很浮肿,特写镜头时,她的侧脸和下颌线一言难尽,整个看下来,满屏的玻尿酸和拉皮失败的既视感,加上周迅很出戏的烟嗓,在《如懿传》里像老了五岁。挑战如懿从少女到少妇角色的转变,对周迅的年龄来说是个难题。更重要的是,周迅一直不爱保养,不仅经常熬夜拍戏,导致皮肤状态很差,而且她还每年和陈坤去徒步旅行,暴晒、爬山等户外运动也对皮肤伤害很大。除此之外,周迅烟瘾也很大,还被称为“老烟枪”,估计周迅的皮肤状态差和她经常抽烟熬夜的不健康生活习惯有关。
这部《红高粱》电视剧好看吗?
《红高粱》作为一部一定程度上反应历史的电视剧,改编自国内首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是一部表现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Og4S0_LU6CEzsKKsTss9A?pwd=r53j 提取码:r53j电视剧主要以戴九莲和余占鳌两个人的纠葛为主线,余占鳌被逼上山当了土匪,戴九莲被迫嫁给了单家得了麻风病的大儿子,后来单家老爷和大儿子都被余占鳌无意间杀死,戴九莲也成了寡妇。戴九莲其实也算是一位抗日英雄,她劝说余占鳌抗日,并且自己最终也因为抗日而牺牲。她也组织村里的妇女们为抗战的游击队员们送大饼和吃的。最终死的悲壮,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格的高尚与她独有的魅力。余占鳌,既是土匪头子,也是抗日英雄。当他看到日本人大肆屠杀中国人民时,内心的愤恨与对生命自由的强烈意识让他奋起抗日。戴九莲的扮演者是周迅“周公子”,我其实并不太清楚为什么叫她是“周公子”,但是觉得很好听。周迅是演艺界公认的有灵气的演员,每一个角色都把握的住,诠释的很到位。此次戴九莲的扮演,也让我喜欢上了周迅。余占鳌的扮演者,是我一直喜欢的演员朱亚文扮演的,非常有男子气概,他是南方人,演出了北方汉子的豪放,铁汉柔情。
同是周迅演的角色,从《红高粱》九儿到《如懿传》,周迅脸垮了?
之前看周迅饰演的红高粱觉得她演得还是挺好的,不管是少女时代还是嫁为人妻的时候,周迅的状态都是不错的,没有丝毫的违和感,非常喜欢朱迅饰演的九儿的角色,特别是九儿这个角色配着朱迅那种沙哑的声音,感觉周迅真的是把九儿演活了。但是几年之后,周迅在饰演少女的角色,给人的感觉就不是很好,很深很深的违和感。感觉时光催人老周迅可能是真的老了,再演这种角色真的是有点不适合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化妆师和造型师的责任,看《如懿传》的时候周迅的脸上能够看出来那种苍老的感觉,不管是眼角还是脸庞,或者是双下巴, 都能那种感觉的周迅是真的老了。不知道是化妆师的问题还是周迅最近没保养好,之前是演《红高粱》的时候39岁,现在45岁,相差六岁悬殊却如此之大。但不管怎样,周迅还是给人带来许多好看的作品的。
看电视剧《红高粱》和看纸质书《红高粱》有区别嘛?
电视剧和纸质书大有不同。电视剧因为考虑收视率,为了突出主角的品质更改了书中的一些东西。原著比较电视剧更血腥,更没有“人情味”,更能深切的体会到那个年代的残酷。而且很多故事和电视剧中不一样。我是今天刚读完原著。说句实话,刚开始这本书很引人入胜。但是对我来说越往后读越乏味,而且很多内容在现在这个和平时代很难理解。
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有何差异,具体分析
在上世纪80年代,莫言的《红高粱》在讲述的革命与国家的历史与当时的政治话语和谐方面满足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期待: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他用性与欲望代替阶级斗争做为历史发展的动因,以土匪的视角解构了教科书的抗战史叙事,以家族回忆的方式替代了民族、国家这些宏大的词汇,被称之为“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以及代表之作。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红高粱》的写作方式,绝不仅仅是莫言自称的要抵达“历史的某种真实”,而是历史为什么竟会以这样的方式讲述。很多人都会对前辈的情史有极强的窥探欲,对物质财富有隐秘的抢夺欲,这并不奇怪,哲学家说人们都喜欢问“我从哪里来”。但在中国的伦理框架下,并没有多少作家愿意或者说有勇气探究这些秘密,《红高粱》扯块“家族史”的幌子,已经算难得了。回想一下当年电影院里令人激动的那些场景,我们就会知道,这样充满荷尔蒙和情欲的叙事决非偶然。最蓬勃的生命力,最理直气壮的情欲,最张扬的色彩,最狂欢的表达,在观众和影片细节所达成的每一次交流的默契里,已经暗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欲望时代的来临。那些重新合法化的物欲和情欲并非历史的场景,而是一个时代心态的真实摹写。在这个意义上,《红高粱》与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样,同样是最具政治意义、最吻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 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就载体媒介而言,小说叙事依然是语言文字,而影视则依靠的画面组构连缀;小说的传播依靠的纸质媒介,影视则是电子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文化载体媒介上的不同,造成了叙事艺术上的差异。但是它们之间之所以能够转换,是因为它们在故事的组构
我们分析小说《红高粱》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在,即莫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然后通过分析张艺谋的电影手段,详尽描述《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所产生的主要差异,最后运用文艺批评方法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张艺谋获得国际成功的深层文化因素。莫言的语言是完全的乡土特色,很好辨认:他写不同人物的的视角,尤其是写女性身份的戴凤霞(即电影里的“我奶奶”九儿),她是莫言小说中有个性光彩的女性形象,她追求真正的幸福,而不惜背叛自己的社会性别,她的生命力明显更有光彩。 莫言的男性形象是复合型的,他们全部不是完人,甚至是个混蛋,但于大是大非,民族大义,他们却是勇敢无畏的挺身而出,是有一种在血液里传承的民族精神,当你在《红高粱》里看到”我爷爷“土匪余占鳌,坏事做尽,好事干绝”这么句话,你不由得不为拍案惊奇,妙!那张艺谋的改编电影呢?《红高粱》出名之后,表面上看是这样,我们都知道是张艺谋的《红高粱》,有多少人听过莫言啊!这其实是不正常的,造成了这种偏差——是因为电影比小说更具消费性。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所获得的表现手段是前所未有的,但作为大众消费品的它却容易陷于一个误区——追求纯视觉的感官刺激,即所谓的“唯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