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图片

时间:2024-04-02 22:01:14编辑:coo君

关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你有何看法?

博物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博物馆当中的一些文化底蕴是我们值得去学习的,所以说在这一方面我们也非常地关注。然而在博物馆当中肯定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东西,这一些重要的东西也是成了博物馆当中的镇馆之宝。在热点上就有湖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网友们对于这10个宝物也是非常地关注,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对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来说,以下所说就是我对于这10个宝物的一系列看法。关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我认为这十大镇馆之宝肯定是价值连城的宝物,所以说在这一方面的话才能够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一些宝物属于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所以说在这一方面他们的价值会非常的高。这10个宝物成为了湖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也正是证明了他们在这一方面非常的珍贵,所以说才会有着如此的重视程度。相信在这10个镇馆之宝身上肯定有着一系列的文化底蕴,所以说才会使得他们如此地重要,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当中也应该对于他们好好的保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这一些宝物就应该去学习他们身上所带着的一些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对于历史更加了解。湖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也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宝物,所以说在这一方面湖北省博物馆肯定也会相应加强这一些宝物的保护。我们对于历史应该有着尊敬的态度,在这一方面的话也要去学习历史知识。关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以上所述就是我对这10个宝物的一系列看法。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揭晓,分别是什么?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馆新晋十大“镇馆之宝”正式揭晓, 分别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这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宝物。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也是具有纪念意义。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子上。 越王勾践剑,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曾侯乙尊盘是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国君曾侯乙的青铜器, 属战国早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云梦睡虎地秦简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 具有学术意义。元青花四爱图每瓶此展品为元代的陶瓷器,腹部主体纹为四个菱形开光,分别绘四爱图,器体较厚重,通体施白釉,釉面泛青,器内无釉。 郧县人头骨化石是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1989年又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虎座鸟架鼓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是一件东周时期的漆器,出土于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是漆奁外壁一周的漆画,展开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贵族车马出行的场景。

曾侯乙编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曾侯乙编钟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中国已经有七声音阶及绝对音高的概念,表明周代的文化与科技已达到很高的水准。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有关部门曾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进行调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是中国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铜时代巅峰的艺术精品,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在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证明中国历史上已成功解决了一钟双音在物理学、音乐学、铸造学上的一系列难题。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扩展资料:音域曾侯乙编钟深埋地下二千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这套编钟音域宽广,自C2(64.8Hz)至D7(2329.1Hz),共有五个八度音程,又一大二度。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音色十分优美。每个钟可以敲出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即正鼓音、侧鼓音。音差:小三度41个,大三度23个),且互不干扰,亦可同时敲击产生和声。全套编钟可以发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种声音,下层的大钟,声音低沉浑厚,音量大、余音长;中层较大的钟,声音圆润明亮,音量较大、余音也较长;中层较小的钟,声音清脆、嘹亮,音量较小、余音较短;上层钮钟声音透明纯净,音量较小、余音稍长。曾侯乙墓中还有敲击编钟的工具,中上层编钟用T字形木槌敲击,下层的大型甬钟用长圆木棒敲击。这种演奏方式在墓中出土的彩漆鸳鸯盒的彩绘上得到了印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战国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分别是什么?

1、曾侯乙编钟的艺术性: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略次于现代的钢琴。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 2、曾侯乙编钟的科学性: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知识点延伸: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特点:设计结构精巧,音乐性能良好,演奏效果独特。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重要价值: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扩展资料: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曾侯乙编钟

上一篇:湖笔博物馆

下一篇:来来往往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