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金

时间:2024-04-03 22:08:13编辑:coo君

美国是否为了珍珠港事件向日本投的原子弹?还有其他原因吗?

1945年秋,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总统杜鲁门和美国政府想尽快迫使日本投降,也想以此抑制苏联,于是杜鲁门决定在日本的广岛、长崎等四个城市中选择一个目标投掷原子弹。在此之前,美国、英国和中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出于军事和政治的原因,美国政府便按照原定计划,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军事方面的原因呢,就是当时美军绝密文件《日本登陆作战纲要》记载,美军准备在日本进行两场登陆作战,一是九州,二是关东平原。在拟制这份纲要时,美总参谋部曾征询过西南太平洋军司令部的意见,得到的答复是九州登陆作战的头30天将死亡5万多人,而麦克阿瑟坚持认为事实上不会有那么多伤亡。总之,不论从哪个文件也找不到死亡100万人的推算数字。所以,他们认为,宣称避免100万美军阵亡完全是一种夸张,是为了使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合理化。究其最终目的,美国为什么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呢?记者们根据所查阅的资料证明,在原子弹研究初期,美国就已确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并把它当做一种“巨大的实验”。政治方面的还可以起到威慑和恐吓苏联等其他国家的作用,确立美国的大国地位.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简介

片 名: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译 名:哈利波特3:阿兹卡班的囚徒别 名:哈利·波特3,哈利波特3:阿兹卡班的逃犯导 演: 阿方索·卡隆 Alfonso Cuarón 主 演: 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艾伦·里克曼 Alan Rickman 大卫·泽尔利斯 David Thewlis 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朱莉·克里斯蒂 Julie Christie 罗彼·考特拉尼 Robbie Coltrane 沃维克·戴维斯 Warwick Davis 玛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 上 映: 2004年6月4日 ( 英国 ) 地 区: 美国 ( 拍摄地 ) 对 白: 英语 评 分: 7.7/10( 59530票 ) 时 长: 141 分钟 类 型: 冒险 家庭 奇幻 分 级: 马来群岛: U 德国:12 德国:6 印度:U Netherlands: 9 美国:PG 冰岛:L 加拿大:PG 匈牙利:14 阿根廷:Atp 澳大利亚:M 澳大利亚:PG 巴西:Livre 加拿大:G 捷克:U 芬兰:K-11 法国:U 香港:IIA 爱尔兰:PG 以色列: PG 意大利:T 日本: U 新西兰:PG 挪威:11 秘鲁:PT 菲律宾: G 新加坡:PG 韩国:ALL 简介◆再次走进巫师世界◆ 哈利·波特十三岁了,今年将是他在霍格沃兹的第三个年头。今天是他的生日,不过,白天哈利收到了来自姨夫的一份最为糟糕的生日礼物--玛格姨妈要来这里住上一个星期!这个女人每次出现在哈利面前都会给哈利带来不愉快的记忆。这次也不例外,她开始无休止的侮辱哈利已经故去的父母,忍无可忍的哈利终于让她成了一个飞向蓝天的人形气球…… 怒气冲冲的哈利收拾好行李离开了姨夫的家,在黑暗中他看到了一只巨大的黑狗,但是在瞬间它就失去的踪影。正当哈利疑惑不解的时候,远处驶来了魔法部的爵士公车。就这样,哈利来到了伦敦。而哈利一直对魔法部为什么没有因为他对麻瓜乱施魔法而惩罚他感到疑惑,但渐渐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委。阿兹卡班的监狱中逃出了被传为万恶不赦的小天狼星布莱克,据说布莱克是伏地魔最为得力的助手,用一条咒语杀死了13个人,而他逃出阿兹卡班的原因就是要寻找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监狱已经派出了摄魂魔来追捕小天狼星。 不过事情并不像风传中的那样简单,小天狼星本是哈利父母的好朋友和哈利的教父。哈利得知自己的父母是因为小天狼星的出卖而被伏地魔杀害的之后,决定找到小天狼星并与之决斗。一场恶战迫在眉睫,究竟小天狼星是不是传闻中无恶不作的凶徒?哈利又会面对什么样的未来?等到影片上映时就是一切谜团破解之时。 -------------------------------------------------------------------------------- ◆躲避锋锐,觊觎成功◆ 想必在2003年,《哈利·波特》的影迷们一定十分嫉妒崇尚《魔戒》的影迷们。因为,《魔戒三部曲》终于在2003年末画上了句号,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却还要让他的影迷们等上半年的时间。不过,有一个确定的日期总比遥遥无期的等待强的多。 说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它与《魔戒首部曲》同时上映,而且很快在票房成绩上超越了后者;到了第二年,《哈利·波特与密室》再次与《魔戒二部曲》同时上映,不过这次,中土诸神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几个相对乳臭未乾的小巫师。也许是由于这次失利,华纳改变了策略,错开了与《魔戒最终曲》的档期,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放在2004年的6月放映。此举虽有些长对方士气、灭自家威风,不过还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从《魔戒最终曲》全球票房的浩瀚之势推想如果两片对决的话,《哈利·波特》虽不致惨败,但仍有失去有利局势的可能。而且,华纳公司拖延上映档期吊足了全球的哈利迷的胃口,华纳此举有觊觎2004票房之冠的嫌疑。究竟换了导演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是否可以达成自己的野心,我们拭目以待…… -------------------------------------------------------------------------------- ◆新导演和新方向◆ 也许《哈利·波特》系列第三部与前两部在幕后最大的变动就是导演克里斯·哥伦布从导演变成了制片,而接替他手中导筒的则是阿方索·卡隆。 “能够被委以此重任我感到十分高兴。这是一部深受广大影迷推崇的影片,它有着无限的延伸空间,这注定了它将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而与这些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演职人员合作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卡隆说。“我希望能够成功的将复杂的故事搬上银幕与全世界的影迷们分享。” 对于片中的主基调--如何处理迈向成长期的哈利、赫敏和罗恩的个性变化是全片的重点--在这点上来看,卡隆是完美的,在他的上部影片《你的妈妈也一样》中,他将青少年如何走向成熟的过程表现的很好。“阿方索能够很敏锐的察觉青少年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制片人大卫·海曼说。“《你的妈妈也一样》讲述的是青春期结束前的最后一个阶段,而《阿兹卡班的囚徒》所涉及的则是青春期如何开始。片子与前两部比起来会更加深沉,更加成熟,而且更加适合成人观看,就像原著一样。当然,阿方索的导演风格与哥伦布不会一样,而且我认为片子中应该能够体现出这一点,因为导演是影片的核心。” 阿方索与哥伦布导演风格的显著区别在于两人对待影片的态度问题。哥伦布对于家庭的气氛把握的很好,这一点在《小鬼当家》系列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其次还有影片《圣诞老豆》,当然还包括头两部《哈利·波特》。在他的电影中推崇一种幻想的风格,孩子们很少能在他的影片中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而卡隆则恰恰与之相反,在《新闻周刊》对他的一次采访中,卡隆将伏地魔与美国总统布什和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相提并论,而对于魔法部的部长法治,他感觉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与他很相似。 “他们都很自私,对追逐权利有着无比的热情,”卡隆拿伏地魔作比喻。“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漠不关心,很少关心其他的人。在我读了第四部和第五部之后,我发现法治是托尼·布莱尔的翻版,他骨子里就是一个政客。他否决了很多事情,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全是为了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看过《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你会发现,法治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与布莱尔处理伊拉克危机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 ◆众人眼中的阿方索·卡隆◆ 克里斯·哥伦布走入幕后,每一个人都认为《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会多一些“现实”色彩。饰演哈利的丹尼尔·雷德馑里弗说:“克里斯从来不会让我们难过,我信任他。他找来接替他的人也一定会很棒。”华纳的执行官阿兰·豪恩补充道:“阿方索是一个艺术家,他对影片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也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带给我们新的惊喜。我们需要互相信任。”大卫·海曼说:“克里斯和我一样,对于阿方索能够指导本片感到非常的兴奋,他与孩子们相处的也十分融洽。克里斯也在旁指引我们,他丰富的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 饰演麦格教授的演员麦琪·史密斯认为:“阿方索有一种魔力,孩子们喜欢他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他本身就像是一个孩子。和他拍戏感觉很好,但是孩子们还是离不开克里斯·哥伦布,如果没了他,孩子们也许会无所适从。”罗恩哥哥帕西的饰演者克里斯·兰金也注意到了卡隆与众不同的拍摄风格:“阿方索·卡隆拍摄的《哈利·波特》与前两部有着很大的不同,他着力营造一种层层堆积式的戏剧高潮。无论从运用镜头,还是掌握节奏方面,阿方索总能带给我们惊喜。”加里·奥德曼在片中饰演小天狼星布莱克,他说:“我之所以答应出演这个角色,就是因为我喜欢阿方索的风格,他敢于在影片中加入自己的东西。” 谈到这部影片,阿方索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我并不认为这部影片有什么‘阴暗’的一面,因为片中有很多的幽默元素。很多人说影片有些阴暗,我宁愿说那是一种情绪上的表现。因为片中的主角都在慢慢的成长,成长的历程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在前两集中,恐惧是外界强加与孩子们的。而现在,恐惧是发自内心的,1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应付心中那个潜藏的恶魔,这才是我想要表达的。”

珍珠港事件是否只是罗斯福为了达到对日宣战的政治目的,而其事前完全知道日本将要偷袭珍珠港。

差不多是这样没错实际上美国有相关的情报。在日本偷袭前美国海军情报部门就破译了日本的电报,获悉日本将要偷袭珍珠港。可罗斯福、马歇尔、金凯力等要员在得知这件事后却表现平静,似乎早已知道此事,并将此事保密,并未让太平洋舰队做准备。于是便有珍珠港事件是美国人的苦肉计这一说法。还有说法说英国也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但就是不告诉美国,希望借此事让美国参战。
1995年9月5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接到一位名叫海伦·哈曼女士给他的信。她在信中,暴露了有关珍珠港事件的一些内幕。

  信中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不久,罗斯福总统紧急召开了一个由极少数军官参加的秘密会议。总统在会议上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高层已经预见到日本海军将要偷袭珍珠港,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他命令与会者尽快准备将一批医务人员和急救物资集结到美国西海岸的一个港口,随时待命启运。罗斯福总统特别强调禁止将会议内容向外透露,包括珍珠港的军事指挥官和红十字会的官员。面对与会官员的惊讶与不解,罗斯福解释说,只有当美国遭到攻击时,犹豫不决的美国民众才会同意他宣布投入战争。

  这封信有这样几个要点值得注意:

  一是罗斯福事先就知道了日本要偷袭珍珠港;

  二是为了避免因偷袭而造成人员与财产损失,罗斯福作了部署;

  三是罗斯福的部署仅限于向珍珠港派遣医务人员和急救物资;

  四是罗斯福不想张扬这件事情,让与会者严格保密;

  五是罗斯福认为只有美国遭到攻击时,美国民众才会同意他宣布参战。

神瑛侍者 2008-04-30 23:59 检举 你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好(0)不好(1) 珍珠港事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美国打赢了这场战争,日本沦为战败国。照理说这桩事也有了了结,但在一些美国人特别是孤立主义者眼中,珍珠港事件充满了太多的巧合。美国人不愿参战,罗斯福则拼命想把美国拖入战争,正在这时日本人打了第一枪,而且是以卑鄙的偷袭方式,结果“孤立主义”一夜之间风吹云散,罗斯福如愿以偿,等等。在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探究珍珠港事件秘密的专著不下数十本,仅正式的调查就有四次之多,卷宗累计达1米之余……于是有关“罗斯福苦肉计”之说不胫而走,直至今日仍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这种说法认为,罗斯福事前已得到日本人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但他故意扣压不发,使珍珠港守军一直蒙在鼓里,诱使日本打第一枪,以便美国正式参战。结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罗斯福政府一手策划的。

  笔者在做了一些研究后认为,珍珠港事件之所以发生,绝非罗斯福的“苦肉计”,它是日美双方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用计施谋、明争暗斗、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请看史实。

  玩弄“和谈”骗局、巧妙实施战略伪装、严格实行保密措施,多次进行近似实战的演练,日本为突袭做了充分准备。

  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东距美国西海岸2090海里,西距日本3200海里,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基地,也是美国和远东、西太平洋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素有“太平洋心脏”之称。基地内各种设施成龙配套,装备完善。

  袭击珍珠港是日本太平洋战争战略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认为,由于日美两国工业能力和战争潜力悬殊,因此对美作战只能速战速决。其战略企图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型舰船和飞机,夺取战争初期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为此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玩弄“和谈”骗局。1941年2月,日本政府委派海军大将野村吉三郎为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利用他与罗斯福的朋友关系,与罗斯福总统和赫尔国务卿会谈多达54次。日本还派出“民间”代表团赴美,进行所谓“私人交涉”,以麻痹美国政府。首相近卫文麿1941年7月亲自致函罗斯福,信誓旦旦地称“两国间并无不可用谈判方式解决的问题”,并保证日本“决不侵犯英、美在南洋的利益”。直至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时,日本谈判代表还会见赫尔国务卿,照会美国政府,宣称日本“不拒绝谈判的机会”。

  巧妙实施战略伪装。为掩护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企图,日本在日本内海主要港湾组织了与袭击珍珠港毫无关系的登陆演习,并邀请各国驻日武官参观。此外,日本还大肆制造进攻苏联的假象。1941年7月,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举行了代号为“关东军特别演习”的大规模演习,同年秋季,又增兵东北,总人数从40万猛增至70万。在日军突击编队向珍珠港隐蔽航进之时,日军组织海军学校的学员和见习生,着水兵装招摇过市,掩护战争行动。

  严格实行保密措施。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计划仅限于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和少数高级军官知道。突击编队的训练地点选在日本南端的佐伯湾和鹿儿岛,而集结地则选在北部千岛群岛的择捉岛单冠湾。突击编队由各自的训练基地集结时,选择了远离商船航道的航线,分批前往,各舰船及舰载机一律加上铅封,实施严格的无线电静默。突击编队一俟进入集结地域,即切断与岛外的一切联系。向珍珠港航行的12天中,内外无线电联系完全停止。

  进行周密的侦察和近似实战的演练。为确切了解敌情,日军利用各种手段广泛搜集珍珠港的情报。日驻夏威夷领事馆积极参与了情报搜集工作,日军派出约200人的间谍到处活动,并于1941年8月下旬秘密开始了以舰载航空兵为重点的实战演练,其中轰炸机编队至少作了50次演习,最后在3000米高度的命中率高达80%。另外,参战舰船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战略判断失误、盲目轻敌、疏于戒备、军事战略落后,致使美国在劫难逃。

  尽管日本采取了各种欺骗和伪装措施,但此举的战略情报仍较早就为美国所掌握。1941年1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写信给海军大臣,正式提出偷袭珍珠港的设想。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很快从秘鲁外交官和其他方面得到了这个情报。1月27日,美国驻日本大使格鲁把这个重要情报电告国务院。国务卿赫尔当即就把它的内容转告了陆军部和海军部。这之前的1月24日,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在给陆军部长史汀生的信中已指出,“如果发生战争,可能是从突然袭击珍珠港内的舰队和海军基地而开始”。此外,从1941年1月到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夕,美国从外交、经济等多个途径获得了日本的大量异常动向,特别是美国的无线电技术侦察系统还截获了日军准备偷袭珍珠港的密电。美国情报部门还通过名为“魔术”的密码破译机截获和破译了日本外务省与日驻美使馆之间的217份电报和日本对外短波广播电台发出的大量“天气预报”暗语。从截获破译的这些电报和暗语中,美军对日本政府积极准备和急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情报可以说已了如指掌。事发前美国决策层已认识到,美日之间的战争即将来临。

  那么,为什么美国在获取如此大量战略情报后仍遭到日本的突然袭击呢?根子在于美国的战略思想影响了对战略情报的正确判断,主要表现在:

  盲目轻敌。战前,美国政府内有一种普遍看法:日本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上所拥有的人力、物力都比美国弱得多(经济实力仅为美国的1/10),因而不敢进攻美国。

  错误判断次要方向的战争威胁。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认为,它面临着德国和日本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个方向的威胁,而德国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最强,一旦征服欧洲,很可能迅速调动西欧的工业潜力来对付美国,而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力量不足以危及美国本土安全。直到1941年夏,美国的战略判断仍是:“德国和意大利将在1941年8月前后同美国交战,日本极可能不参战。”

  错误判断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时间和地区。美国认为,日本为了配合德国作战,将会乘机北上进攻苏联,或南下进攻东南亚,它不敢贸然东进同美国直接交战。1941年11月27日,美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在呈送罗斯福的《关于远东局势的报告》中虽正确判断日本将会南进,特别是入侵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但对日本业已开始的东进行动仍未作出明确的判断。

  情报机构不健全、不统一,通讯联络不畅通,是导致决策人战略判断失误的又一重要原因。例如,1941年12月6日,“魔术”系统已截获日本给美国的最后通牒。当晚9时30分,罗斯福总统看过这一情报的译文后,即打电话找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商量,但当得知斯塔克正在国家大剧院看戏时,竟把这事搁了下来。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情报机构分散,送交手续繁琐,没有一个联合的情报机构或情报咨询委员会来鉴定、分析、综合和及时地传达情报,也没有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根据情报判断采取相应行动。美国承认:“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是了解情况的。但在情报上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这是情报系统从上到下的失败,或者说根本没有系统。”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受挫,其军事战略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战后,美国一直奉行马汉(美国海军军官、历史学家,提出海上力量对霸权的重要性理论)主义的军事原则,把控制大西洋、太平洋的通道和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列为最高战略目标。基于这一点,美国在20年代把当时的世界海洋霸主英国当做主要假想敌,对日本则采取“边缘战争战略”,作出不在西太平洋建设军事基地的让步。其战略的设想是,把美国的前沿阵地移到欧洲和太平洋上去,将战争限制在远离美国本土的边缘地区。二次大战前,罗斯福曾想改变这一状况,但是在孤立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他的主张未能实现。二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即把德国作为主要假想敌,并正确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但由于对日本的战略企图判断失误,继续对日本推行“边缘战争战略”,没有增强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这样就使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军力逐渐超过了美国,珍珠港事件前,日军与美军航空母舰的比例已达10:3。日本在1941年7月24日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地区菲律宾、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现印度尼西亚)造成严重威胁时,罗斯福虽决定当年9月5日前向菲律宾增援炮兵、坦克部队和作战飞机,但仍没有加强对夏威夷等地的戒备。

  这一切注定了美国在劫难逃。


上一篇:f-35a

下一篇:中关村生物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