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5

时间:2024-04-03 23:50:46编辑:coo君

歼-8飞机有哪些机体和结构上的特点?

歼-8飞机的机体和结构特点是,机体细长呈蜂腰状,机头圆形口进气,后机身内并置双发动机;机翼为悬臂式三角形中单翼;尾翼由悬臂式后掠的单垂尾和全动下平尾组成。采用可收放的前三点式起落架。这种形式,外观紧凑,结构合理,减少了阻力。该战斗机交付使用后,经试验证明,具有速度快、升限高、机动性能好,并且能够全天候、全环境作战等特点。是我国空军保卫本土领空的有力战斗机种。

轰-5飞机装备了哪些武器?

轰-5飞机: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公司,于1963年接受了研制和开发轻型轰炸机的任务。其参照机种是前苏联生产的伊尔-28型轰炸机。伊尔-28轰炸机是前苏联40年代末的产品,该机于1947年研制成功,1950年投入使用。是该国第一代轻型喷气式轰炸机。伊尔-28轰炸机全长17.65米,高6米,翼展21.45米,机翼面积60.8平方米。空重12890公斤,最大载油量66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120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每小时900公里。实用升限12300米,爬升率为每分钟900米。最大航程2260公里。机上主要武器装备是,通信电台、轰炸雷达、光学瞄准具、敌我识别器、护尾器等。携带武器状况是,可携带4颗400公斤或12颗250公斤炸弹,也可携带小型战术核弹。机翼下有8个挂架,能够挂火箭弹、炸弹;机头两侧和机尾炮塔各装HP-23机炮2门。整机最大载弹量为3000公斤。该机具有20世纪50年代的先进水平。我国研究人员在吸收伊尔-28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了设计研究。因为,该项目立项时,中苏关系早已经破裂,前苏联领导集团连已经签订的合同都单方面撕毁,没有合同的东西怎么可能让中国得到呢?所以,只能参照其机型和一些零散的材料,不可能获得伊尔-28轰炸机的准确材料和数据。中国的航空工程人员,几乎从零开始,经过3年的努力,瞄准伊尔-28的标准,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架轻型轰炸机,该机于1966年9月首次试飞成功,并定名为轰-5型轰炸机。经过飞行试验,证明设计合理,符合战术要求,获得批准后,次年投入批量生产并开始装备部队。轰-5飞机的外形和结构特点是,机身呈流线形,表面阻力小。机翼是悬臂式单翼,两个侧翼下对称装两台发动机。尾翼由悬臂式后掠的高置平尾和单垂尾组成。采用可以收放的三点式起落架。动力系统有2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组成。飞机全长17.77米,机高6.2米,翼展21.45米。最大起飞重量23200公斤,最大载油量660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90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2500米,最大航程240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4小时15分。机载主要装备是:航行驾驶系统的磁感罗盘、高度表、地平仪、自动驾驶仪、无线电导航系统的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通信系统的指挥电台、通信电台、机内通话器等。武器装备主要有:2门23毫米口径机炮装载于前机身和尾炮塔处;中机身下部设有弹舱,弹舱内可挂1000公斤至3000公斤的各种炸弹,也可挂2枚鱼雷。在改进型的轰-5机上,增加了可悬挂各种机载导弹的装置。轰-5的性能达到了前苏联伊尔-28的各项主要数据。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伊尔-28。所有轰-5的设备,从发动机、材料到武器装备,都是中国自己研制出来的。轰-5的研究与制造,使我国的飞机制造工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国产的轰-5轰炸机装备部队后,研制部门并没有止步不前。他们根据使用中提出的问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对轰-5进行改进,并制造出多种型号的轰-5型飞机。1968年,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根据上级要求,改装成功了能够运载核武器的轰-5型飞机,该机在1968年12月7日执行核武器运载与投放任务时,在飞行员的精湛技术操纵下,成功地完成了试验性核武器投掷。飞机制造者还根据用户要求,在轰-5的基础上,改装成了轰-5高空侦察机、轰-5教练机等多种机型。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空军仍然使用着轰-5飞机,在1981年9月举行的华北地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中,轰-5飞机担任空中布雷任务,该飞机驾驶员在5秒钟之内就完成了布设反坦克地雷864枚的任务,这表明该飞机仍具有符合时代需要的战术性能。在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轰-5飞机作为飞行编队的核心飞机,展现出了空中战鹰的雄姿。

轰-5轰炸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及武器装备有哪些?

轰-5是一种亚声速轻型轰炸机,可以在各种复杂的气象、地理条件下遂行战术轰炸及攻击任务。由中国哈尔滨飞机公司参照前苏联的伊尔-28改进研制。轰-5轰炸机1966年9月首次试飞,1967年投入批量生产,1984年停产。乘员3人,动力装置为2台WP-5甲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为26.5千牛。该机翼展为21.45米,机长为16.77米,机高为6.20米。最大平飞速度为902千米/小时,巡航速度为696千米/小时,实用升限为12500米,最大航程为240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为98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930米。主要武器装备为3门航炮,炸弹舱最大载弹量为3000于克,最大起飞重量为21200千克。

中国强-5战斗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强击机是从低空和超低空打击地面、水面目标的作战飞机。强击机又名攻击机。它的主要作战用途是,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打击敌人行进中的部队、集结的敌群、防御工事、坦克、火炮阵地、雷达、舰艇、指挥中心、前线机场、交通枢纽等军事要地。强击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法西斯德国创造的“闪击战”,充分使用了强击机。如,德国人闪击波兰、攻击前苏联边境地区、攻击撤退中的英法联军等,以及日本人袭击美军基地珍珠港等,都充分发挥了强击机的战术性能。那带着强大的呼啸声,从空中向人群俯冲的强击机,使一些缺乏作战经验的土兵丧胆。一个批次的冲击,足可以使一个团的步兵在一段时间内丧失战斗力。强击机的冲击,带来的不仅是密集的枪弹、炮弹,还有让人心惊肉跳的心理恐惧。正是由于强击机在空对地作战中的巨大作用,才使各军事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拼命发展强击机。战后,强击机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支撑下,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强击机在二战期间主要是螺旋桨式飞机,到了50年代,都变成了喷气式飞机。速度和攻击能力都有了更大的提高。60年代,强击机又变成了超音速飞机,其速度更快,攻击力更强。70年代到80年代,不仅飞机的性能在提高,特别是武器装备更加讲究,各国都注重机载武器的威力、精度和杀伤效率。现代强击机则是在低空、超低空、稳定性、大威力、高效率等方面得到发展。比如,一些现代强击机具有优良的低空稳定性和操作性,可以准确地对地面目标实施有效攻击;有良好的下视界,可以搜索到更隐蔽的地面和水上目标;装备有高性能、大威力攻击武器,如火箭弹发射器、机关炮、精确制导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空对地导弹等。可以对地面永久性工事、厚装甲车辆、隐蔽的指挥中心、坚固的交通枢纽等,实施强有力的攻击。美、英和前苏联等发达的军事大国,为了满足强击机在航空母舰上的起落要求,还在起飞和着陆等方面对飞机进行了专门改进,使飞机能够在短炮道起落,甚至发明了垂直起降强击机。新中国的强击机研制比较晚。在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中,所使用的强击机都是花大价钱从前苏联购买进来的。为了适应保卫国家领空的需要,我国的航空工业部门,于50年代就提出了研制本国的强击机的要求。1958年,南昌航空工业公司提出研究设计国产强击机的意见,获得批准后,他们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艰苦努力。1965年,国产第一架强击机初步完成了设计定型,1968年又进行了改进。到1970年,首批强击机交付部队使用。中国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强击机。该机种被命名为“强-5”飞机。强-5强击机是喷气式超音速攻击机。该机全长16.73米,高4.51米,翼展9.7米,机翼面积27.95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12000公斤,空机重量6950公斤。最大载油量5140升;最大平飞速度1.12倍音速。飞机的动力系统采用了2台加力推力涡轮喷气式发动机。使飞机的最大爬升率达到了每秒103米,实用升限为16000米;作战半径400到6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满载时巡航速度为800公里。该机的武器系统主要是:两侧翼根部安装有2门23毫米口径机炮,各备弹100发。机身和机翼下各设4个挂点,可按多种方式组合的炸弹、火箭弹发射器、空对空导弹和副油箱等。可挂2个火箭筒或2×7枚90-1型火箭或2×8枚火箭弹。也可挂4枚50至250公斤的炸弹。还可挂鱼雷等重量较大的炸弹等。机载装备主要有,导航雷达、控制导弹发射的计算机、电子对抗设备、目标搜索与识别系统等。强-5机型研制成功之后,航空工业部门,根据军事斗争发展的需要,不断对该机型进行改进,先后生产出了改型的强-5机,如强-5Ⅰ型、强-5Ⅱ型、强-5Ⅲ型等。在改进型的强-5机上,不断增加新装备和更高效的武器。比如,增大了发动机的功率,使强击机的航程一下子提高了26%,低空作战半径增大了35%。还加装了全向告警器、干扰设备等,换装了新型射击轰炸瞄准具,提高了轰炸投弹精度。采用了压力加油,增加了外挂火箭和多种炸弹。更换了电子设备。还装备了红外寻的空中格斗导弹,使强击机具有了防备歼击机进攻的能力。改进型的强-5飞机,具有较先进的水平,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承担国土防御作战任务。

中国的轰炸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轰炸机的出现比歼击机晚一些。据说,最早装备轰炸机的是俄国军队。他们于1915年就使用了轰炸机。以后,各国也纷纷效仿,使轰炸机成为各国战斗机群中的又一种机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轰炸机比歼击机还威风,它们能悬挂2000公斤炸药,在空中飞行500到1000公里,飞行速度为每小时180公里,可深入到敌人后方轰炸。敌人的机枪和大炮很难把轰炸机打下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轰炸机的各项性能都大幅度提高,一架飞机的载弹量可达9吨多,飞行速度达到了每小时600公里,航程达到了7500公里。这些变化,使轰炸机成了军事进攻的重要武器。战后,轰炸机继续向着高性能、远距离、大挂载量等方向发展。特别是核武器研制成功,并从美国和前苏联的对立形成冷战局面之后,轰炸机就开始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战术轰炸机,另一个是战略轰炸机。后者可携带原子武器,进行超远距离飞行。战术轰炸机则向着高速度、超低空、强突防能力等方向发展。现代轰炸机主要向战略轰炸机方向发展。其技术特点主要是,第一,高速低空突防能力;第二,先进的火控系统,能全天候轰炸;第三,携带巡航导弹、空对地导弹、空对舰导弹;第五,在需要时都可携带原子武器作远程轰炸。世界最著名的轰炸机主要有:美国的B-52轰炸机,它的巡航速度为每小时900公里,载弹量为18到26吨,实用升限为16000米,作战半径可达7400公里;前苏联的图-20轰炸机,巡航速度为750公里,作战半径5000公里,最大航程1.4万公里,载弹量15到25吨;英国的火神轰炸机,巡航速度达到了1000公里,实用升限为19000米,最大航程7650公里,可载弹量为10吨左右;法国的“幻影”Ⅳ轰炸机,巡航速度为960公里,2.2倍音速,作战半径1200到1600公里,可载弹量为6.4吨。中国在国民党政权时期就有了轰炸机,这些飞机有的是从国外引进的,也有的是国民党的兵工厂制造出来的。这些飞机先后参加了对红军、解放军根据地的轰炸,也参加了一些抗日斗争。1930年国民党空军一架轰炸机在对红军的鄂豫皖根据地进行轰炸时,由于油料耗尽,不得不在根据地范围内找一块平地迫降。红军俘虏了飞行员并缴获了这架飞机。红军官兵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他们得到这架飞机后,就设法利用它。先修了一条占地百来亩的机场,利用俘虏的一名国民党师长换取了航空燃料。在红军攻打黄安城的战斗中,久攻不下时,这架捡来的飞机派上了用场。飞行员单机飞到黄安城上,投下了一捆捆的手榴弹。手榴弹爆炸后,把城里的国民党军吓呆了。有的投降,有的逃跑。红军解放了黄安城,并缴获了5000多条枪,俘虏了5000多人。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次拥有并使用轰炸机。新中国成立之初,引进并使用的是前苏联生产的图-2型活塞式轰炸机、伊尔-28喷气式轻型轰炸机、图-4活塞式中型轰炸机等。1957年,前苏联根据中苏协定,向中国转让了中型轰炸机图-16的制造权和有关的技术资料,中国开始生产轰炸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消化,中国的航空技术人员试制出了第一架国产轰炸机,并为之定名为轰-6飞机。1958年9月27日,第一批轰-6飞机试飞成功,批量生产后交付部队使用。中国空军终于装备了国产的轰炸机。前苏联向我转让的飞机类型,并不是最先进的轰炸机型,因此,我国的航空工程人员,根据国家的经济力量和空军作战部队的要求,不断对轰-6进行改进。改进型的轰-6于1963年试制出样机并定名为轰-6甲。轰-6甲的研制过程,锻炼了中国的航空技术人员,并开始了中国研制轰炸机的历史。这种机型在改进的过程中,其技术水平和设备质量不断提高。到70年代,该机上装备了第二代自动领航系统、电子计算机、多普勒雷达、自动驾驶仪等。提高了飞机的自动化程度。特别是中国研制成功核武器之后,经过进一步改装而制造出来的新型轰-6丁飞机,能够完成核弹的挂载与投放任务。在研制轰-6飞机的过程中,我国的航空工程人员,根据上级的指示,同时开始了另一种轻型轰炸机的研制工作。这就是轰-5飞机。该飞机属战术轰炸机,吨位小,载弹量低,是近距离战术武器。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于1963年接受该项任务,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前苏联的伊尔-28飞机,但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有突破。到1966年,研制出第一架双发动机喷气式轻型轰炸机。填补了我国轰炸机种的一项空白。轰-5研制成功并装备作战部队之后,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改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轰-5飞机出了好几种改进型,在每一步的改进中,都有技术上的明显提高。

现役战斗轰炸机的型号和基本的介绍

轰-6轰炸机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著名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1948年开始研制,直到1990年还有少量在苏军中服役。该机的各个改型在苏军中担任了战术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形成了一个用途广泛的型号系列。该机主要的缺陷是研制时间早,载荷、速度等指标较差,在苏军中主要作为大型作战飞机(如图-95、图-142)的补充。我国引进并仿制了图-16,至今该机仍是我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并且在不断对其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进行改进,同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特种平台,预计将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引进仿制
1957年,聂荣臻代表我国前往苏联谈判引进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图-16。据称当时苏联专家曾表示这种飞机已经不能满足军用作战任务的需要,尤其是战场生存能力太低,但是当时苏联也没有特别好的替代机种。1958年10月12日,周恩来总理就提前试制图-16轰炸机问题打电话给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随即派张连奎、王西萍、陆纲等赴苏联进行具体谈判。到了1959年,再次跟苏联谈判进口米格-21或更新型飞机和导航设备时,我方提出图-16飞机性能落后,希望苏联能提供更新型轰炸机和空空导弹,最终因中苏交恶而没有下文。1959年我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这一轰炸机,后一度终止,64年3月恢复研制。由于选择建设工厂的厂址有重大地质问题,造成了仿制工作上的重大经济损失。轰-6是当时中国试制的吨位最大的飞机,全机零件多,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及工作量大。在试制过程中,陆颂善组织技术力量,补齐了苏联未提供的强度计算等资料,编制了新工艺和关键技术资料,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应用了多项新技术。该机于1968年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中型轰炸机的历史,填补了航空工业的空白。1959年,聂荣臻与空军和三机部谈话,提到图-16很落后,不能作为作战飞机使用,目前的试制可以当作练兵,将来空军不用,还可以交给民航使用。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69年批量投产。由于我国之后一直未能获得更好的替代机型,轰-6服役至今,并仍在继续改进生产之中。
此处插一句话,我军在引进图-16时候也引进了其改型图-124型运输机。我军共有两架图-124,最初作为仿制对象引进,但后来作为军用专机使用,执行一些低级别的人员运输任务。80年代后期退出现役。

结构特点
轰-6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式结构。焦点线后掠角35°,翼弦平面下反角3°,安装角1°。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组成。机翼后缘全展长上装有内、外襟翼和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式,最大偏转角35°,副翼上装有内气动轴向补偿和调整片。全金属半硬壳机身结构,蜂腰流线形机身。机头有玻璃镶嵌的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驾驶舱下机腹部的凸起内装导航雷达。驾驶舱内两名飞行员均有独立的操纵系统,操纵系统分硬式操纵和混合式操纵。每位机组成员均有弹射座椅,弹射时一领(领航员)向下、二领向下、尾舱射击手向下、尾舱无线电通信员向下、副驾驶向上、机长向上。但是应指出由于该套弹射救生系统可靠性极其低下,救生几率几乎为零,特别是向下弹射的机组乘员根本没有生还的希望。因此通常机组会全力将发生事故的飞机飞回机场,或尝试迫降。机上配有两个充气救生艇。 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橇组成。前起落架装有油液氮气缓冲支柱,双轮,有前轮转弯机构。主起落架也各有一个装有油液氮气的缓冲支柱,支柱头部各铰接有一个小车架,小车架上装有前后并列的4个机轮。在机身尾部还装有着陆阻力伞。仿制时还有一些小改进,如图-16的垂直尾翼翼尖为木质结构,对材质要求苛刻,结构复杂,工艺方法落后,生产效率低。结果在试制时从大量的木材中勉强做出了一件。最后决定用玻璃钢代替木材,经一年多时间设计制出了玻璃钢翼尖,强度、电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又如,轰-6天窗骨架零件由GC-4高强度钢制成,是一项结构复杂、协调关系多、成形难度大的关键零件,追踪采用热成形工艺方法解决。 发动机舱位于机身两侧。发动机采用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仿制的涡喷-8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推力7650千克,最大推力9310千克,瞬间推力10300千克。由于国内工业技术的限制,涡喷-8发动机比原型的图曼采夫发动机推力小3000多千克,但经过在气动外形上的努力,轰-6的速度比图-16基型还略有提高。涡喷-8的原型为苏联РД-3М发动机,最大推力93千牛(9500公斤),相当于涡喷6的3倍,全重3.1吨,最大直径1.4米。为生产这种庞然大物,必须匹配几百台精密、专用、大型设备和大型试车台。它的涡轮盘毛坯要万吨水压机锻制,每台发动机,其原材料需高温合金15吨,有色金属9.5吨以上。当时世界上仅美英苏才有能力生产这种大推力发动机。 仿制РД—3М发动机的中国型号命名为涡喷-8,由西安航空发动机厂研制。涡喷-8的原材料、锻铸件毛坯、成品附件共1193项,在1960年时一半需要进口,即使发动机制造出来,批生产的命运依然操纵在外国手中。从1960年开始,西安厂同航空材料所、上海交大等单位协作试验,历时6年,终于将决大部分进口原材料和附件实现了国产化。1961年,涡喷-8试车成功。接下来又是相同的延寿工程。涡喷-8刚研制出来,第一次翻修寿命仅300小时。西安厂集中科研试验力量攻关,7年之后,延长到500小时。1979年大600小时。1983年,即出车成功22年之后,终于使大推力的涡喷-8延长到800小时,一台顶3台用了。从这个漫长的认识客观规律的征程中,中国设计、工艺、生产人员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批高水平发动机专家培养出来了。 技术上,该发动机为8级轴流式,不可调节收敛型尾喷口,从压气机第5级和第7级后引出热空气对进口导叶、整流支板和整流罩进行加温;从第8级后引出热空气对机翼前缘加温。1967年1月8日,完成了300小时国家交付长期试车,1967年3月29日航定委批准交付部队使用,称Ⅰ批发动机。在Ⅰ批结构的基础上,又研制了800小时结构的涡喷-8发动机,1972年7月到1975年10月,分别进行了四次工艺长期试车考核。1973年底在Ⅰ批结构的发动机上混装了可靠性较高的800小时结构涡轮转子,首翻期寿命为400小时,称为Ⅱ批发动机。经一年多的混装使用,1975年开始,全部生产800小时结构的整机,称为Ⅲ批发动机。为了稳妥起见,初期Ⅲ批发动机的首翻期寿命暂定为500小时。79年根据外场使用情况,将首翻期寿命延为600小时;83年根据F23042机台架交付延寿试车的情况和外场使用实际情况,决定1982年以后生产的Ⅲ批发动机首翻期寿命为800小时。涡喷-8初期有可靠性、维修性方面的多个问题,如高温起动和高原起动困难,压气机第1级转子叶片叶尖排气边掉块,火焰筒筒体冷却孔裂纹多,涡轮第2级导向器叶片固定螺钉断裂频繁等。当时轰-6险些停飞,经努力使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提高到合理的水平。机上燃油系统分为主系统和启动燃油系统。主系统又分左右两分系统,分别向两个发动机供油。燃油箱加注惰性气体,可抑制燃油爆炸,并设有紧急空中放油装置。机上设有主液压系统和刹车液压系统。主系统负责起落架收放、前轮转向,以及起落架舱、弹舱门的开启关闭。通信系统包括通信电台、短波指挥台、超短波指挥台、机内通话器和应急救生电台。机上还安装了空调及除冰系统。 前后气密舱的空调用来自发动机压气机的压缩空气进行增压和加温。轰-6一直存在座舱温度过高的问题,夏季在地面停放时,座舱气温一般达50度以上,极端情况曾经达到70度。这种高温条件不仅加大了机组成员的负担,而且对大量精密的电子设备也有极为不利的影响。最终只能采用地面空调车的方式进行“治标”处理。 为防止机翼前缘、发动机进气道前缘结冰,利用由发动机引出的热空气进行加温。垂尾和平尾前缘及飞行员、领航员前面的玻璃,采用电阻丝加热装置进行加温。电源系统由发动机带动的直流发电机、电池及变流器组成。

武器系统
轰-6的火控系统主要由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组成,包括多普勒雷达、轰炸雷达、光学轰炸瞄准仪、计算机、航向姿态系统、自动领航仪、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自动驾驶仪和速度传感器组成。1960年代,华北光学仪器厂研制出“六型”航空光学射击瞄准具,为机上自卫性的航空火力控制系统,与轰-5、轰-6、水轰-5等飞机配套,能对航炮进行遥控和自动跟踪目标。1967年,华北光学仪器厂完成“I型”航空光学轰炸瞄准具的研制。该瞄准具与国产“轰六”机配套,可供轰炸机从任何方向对固定目标或活动目标进行水平飞行轰炸瞄准;还可与轰炸雷达交连,在能见度不好的情况下使用。同年,该厂研制出“Ⅲ型”航空光学瞄准具,为第二代导航、轰炸系统配套的产品,具有适合低、中、高空的瞄准和轰炸兼顾的性能,解决了“Ⅰ型”瞄准具1000米以下不能轰炸的缺点。该瞄准具能与导航轰炸数字计算机交连,飞机在轰炸航路上做机动飞行,可避开敌人的防御火力;并能在高度200~l400米范围内和雷达轰炸瞄准具交连,实施夜间轰炸。其重大改进主要是把“Ⅰ型”的8大件改为只有头部、电子盒、高度组、交流机4大件,并用研制的功率大、体积小的步进机代替摩擦盘机构,提高了瞄准具的协调精度,减轻了重量。为在低空时能提前发现目标,产品中新增设了概略瞄准机构和快速导视机构。同时,对高度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产品在能见度不好的情况下或在夜间能与雷达轰炸瞄准具交连,实施“交连”轰炸。“Ⅲ型”瞄准具采用“追赶法”瞄准,其操作简单,精度高,瞄准时间短。机上装有共7门23毫米自卫机炮,机头一门,机身上、下、尾部炮塔各两门,由射击瞄准雷达或光学瞄准具控制。机上PX-1型炮塔(PX估计为“炮塔系统”的缩写,又分上、下、尾部三种不同结构的炮塔,尾炮塔名称为WPT-1)使用无消焰器的23-2机炮;机头前向机炮为23-2H机炮,带长消焰器。PX-1炮塔由114厂研制,1973年未定型即开始装备使用,后于1984年针对各种问题经过改进后正式定型,至今约生产了近160套、近500座炮塔。1984年,原计划以PX-1为基础为轰-5研制的PX-2型炮塔,因轰-5早已停止生产,而轰-6的PX-1炮塔又与之相似,因此取消了研制计划。1981年,在轰-6机上加装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深受部队欢迎。为了提高轰-6的自卫生存能力,1980年,完成了轰-6机加装自卫干扰设备的改装。其炸弹武器包括核弹和早期采用过的250-1、500-1型普通炸弹。之后250/500/1500/3000-2型高阻爆破炸弹等陆续装备轰-6使用。250/500/1500/3000-2系列炸弹是在苏联фAB-M54系列爆破炸弹基础上改进研制的,60年代中期服役,适于轰-6弹舱内挂,中高空投掷。另外强-5、歼-6、歼-7、歼-8等也可挂装使用。该系列炸弹有相同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只是外型尺寸、装药等略有差异。全弹由圆柱型弹体、双圆筒试尾翼装置、头部/尾部传爆管、双弹耳和相应装填系数的TNT装药等组成。弹体由弹头、弹尾、尾锥体、弹道环组成。弹头由铸钢铸成,弹道环焊在弹头外部,专门用来改善炸弹下落进入跨音速飞行时的稳定性。该系列的四型炸弹的技术指标如下:
250-2型: 全长1.5米,弹体直径0.325米,尾翼翼展0.41米,弹重236千克,装97千克TNT
500-2型: 全长1.5米,弹体直径0.45米,尾翼翼展0.57米,弹重473千克,装200千克TNT
1500-2型:全长2.77米,弹体直径0.63米,尾翼翼展0.79米,弹重1448千克,装658千克TNT
3000-2型:全长3.3米,弹体直径0.82米,尾翼翼展0.41米,弹重2840千克,装1350千克TNT
高阻航空炸弹外形启动阻力大,不适合高速作战飞机外挂,也不能用于低空、超低空轰炸。但其短而粗的外型,能充分利用轰-6炸弹舱的容积。且只需加装适当的减速装置及开伞控制和安全保护装置,即可构成适用于高速低空/超低空轰炸的减速炸弹,从而扩大高阻航空炸弹的使用范围。 更先进的250/500/1000-3型低阻爆破炸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适用于高速飞机外挂投掷,轰-6并未装备。

核弹载机
轰-6原型机研制成功后,西飞进一步研制了轰-6的第一个正式型号轰-6甲。在此之前,西安飞机制造厂于1963年接收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59年用苏联散件组装的一架轰-6(因此,实际上这是一架我国组装的图-16),改装为核航弹运载试验机,代号21-511任务,1964年改装完毕。1965年5月14日,中国轰炸航空兵某师李源一机组驾驶这架图-16(50671)飞机,首次空投原子弹爆炸成功,李源一机组为此立集体一等功,第一飞行员李源一和第一领航员于福海记个人一等功,其他4名同志记二等功。周总理、邓小平、陈毅、贺龙、聂荣臻等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副师长李源一和领航员于福海等人。这架飞机曾经在轰炸航空兵某师服役,退役后被送往空军航空某校做教学设备。 这架飞机上,改装增装了投放挂弹系统、加温保温系统、防护系统和临时性试验设备。到甲型正式投产装备,令解放军空军拥有了国产化的大型轰炸机,主要作为常规轰炸力量使用,并能使用我国研制的各种空投核武器。88年5月15日,轰-6甲才通过生产定型,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投产。轰-6甲执行了我国第一次氢弹试爆。下图为我国的几种核武器展品。

基本技术数据
机长:34.800米
翼展:34.189米
机翼面积:167.55平方米
机翼平均气动力弦长:5.021米
机高:9.850米
主轮距:9.775米
最大平飞速度:1014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0.75马赫
正常起飞重量:72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75800千克
最大着陆重量:55000千克
正常载弹量:3000千克
最大载弹量:9000千克
自卫武器:7门航炮
实用升限:13100米
最大航程:600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1670米
着陆滑跑距离:1655米(不放减速伞) 1050米(放减速伞)


B2
B-2是美国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研制的战略突防隐身轰炸机,主要任务是利用其优异的隐身性能,从高空或低空突破敌方的防空系统,对战略目标实施核打击或常规轰炸。该机的研制始于1978年,是作为高空突防轰炸机研制的,1981年10月美国空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将研制合同授予诺斯罗普公司,1983年修改了计划使其成为一种可进行低空突防的隐身轰炸机,首架原型机1988年11月出厂,1989年7月开始试飞,1993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1995年完成了20000飞行小时的模拟耐久性试验。该机采用了翼身融合的无尾飞翼构形,从机头至翼尖为成锐角、但上下是拱弧形的固定前缘,前缘为直线,机翼后缘成双W形,有四对综合了副翼、升降舵以及襟翼功能的操纵面,与飞机本身的4余度电传操纵系统相配合完成飞行控制。飞机结构大量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以及蜂窝状雷达吸波结构(RAS)、锯齿状雷达散射结构,机体表面还涂有雷达吸波材料(RAM),S形进气道和V形尾喷管位于机体的上部,使其雷达和红外可探测性降到最低,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B-52飞机的1/1000。美国空军原定采购133架B-2飞机,1991年被削减到76架,1982年至1991年,已有16架B-2的采购费用拨出,1991年10月美国会冻结了B-2的进一步采购计划,经空军的一再努力,国会批准购买20架B-2飞机,估计到1998年全部交付完毕。按现在的计划,B-2总计划费用为450亿美元,平均每架飞机计划费用为22.5亿美元。

动力装置 四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118-GE-110无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84.5千牛。成对地装在武器舱的外侧与机翼结构之间,氯氟硫酸被喷混在尾气中,以消除发动机的目视尾迹。

主要机载设备 休斯公司的AN/APQ-181低可截获性J波段攻击雷达(具有地形跟随和回避等21种使用模态),带GPS辅助功能的瞄准系统,TCN-250塔康系统,VIR-130A自动着陆系统,AN/APR-50雷达告警接收机以及ZSR-63防御辅助设备等。

武器 两个武器舱可装波音公司的旋转导弹发射架,总共可带16枚AGM-129先进巡航导弹或16枚B61/B83核炸弹、80枚227千克的Mk82炸弹、16枚联合直接攻击武器、16枚908千克的Mk84炸弹、36枚M117燃烧弹、36枚CBU-87/89/97/98集束炸弹等。

尺寸数据 翼展52.43米,机长21.03米,机高5.18米,机翼后掠角33° 。

重量及载荷 空重45360~49900千克,最大武器载荷18144千克,最大机内燃油量81650~9072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52635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70550千克。

性能数据 进场速度259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5240千米,航程(空中加油一次)大于18520千米,作战航程(带8枚近距攻击导弹,8枚B83炸弹,武器重16919千克),(高-高-高)11667千米,(高-低-高)8149千米,作战航程(带8枚近距攻击导弹,8枚B61炸弹,武器重10886千克,起飞重量162386千克),(高-高-高)12223千米,(高-低-高)8334千米。


图-160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变后掠翼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称之为“海盗旗”(B1ackjack),1987年开始交付空军试用。图-160的研制是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的,参与招标的有图波列夫设计局、米亚西舍夫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图波列夫设计局提出的方案是在图-144超音速旅客机的基础上发展的;米亚西舍夫设计局提出的设计称为M-18方案;苏霍伊设计局提出的方案是在T-4飞机基础上的改进设计。当时空军认为M-18设计方案是比较好的,但是考虑到图波列夫设计局具有大型轰炸机的设计经验和生产能力,所以最后决定还让图波列夫设计局在M-18方案的基础上研制图-160战略轰炸机,批量生产厂家为喀山飞机制造厂。原型机于1981年12月19日首飞,1987年5月开始进入部队服役,1988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图-160是一种多用途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不仅能以亚音速、低空突防进行攻击,而且可以在高空、超音速(M数大于1)的情况下作战。携带巡航导弹和近距攻击导弹时,能够对预先确定坐标的目标进行核打击,在今后装备了高精度常规精确制导炸弹后可以攻击机动目标或战术目标。



武器装备:图-160没有装备机炮,弹舱内可载自由落体武器、短距攻击导弹或巡航导弹等,两个12.80米长的武器舱,前舱的旋转发射架可带6枚Kh-55MS巡航导弹,后舱的两个旋转发射架可带24枚Kh-15P短距攻击导弹。

尺寸数据:机长54.10米,机高13.10米,翼展(后掠角65°)35.60米,(后掠角20°)55.70米,机翼面积(后掠角20°)360.00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118,000千克,最大燃油量160,000千克,最大武器载荷40,0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267,6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75,000千克,最大着陆重量155,00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高度12,200米)M2.05,巡航速度(高度13,700)M0.9,海平面最大爬升率67米/秒,实用升限15,000米,起飞滑跑距离2200米,着陆滑跑距离(最大着陆重量)1600米,最大航程(无空中加油)12300千米,限制过载+2.0g

大哥他要的轰炸机,你给他说战斗机干嘛


轰-5飞机的机载主要装备有哪些?

轰-5飞机的机载主要装备是:航行驾驶系统的磁感罗盘、高度表、地平仪、自动驾驶仪、无线电导航系统的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通信系统的指挥电台、通信电台、机内通话器等。武器装备主要有:2门23毫米口径机炮装载于前机身和尾炮塔处;中机身下部设有弹舱,弹舱内可挂1000公斤至3000公斤的各种炸弹,也可挂2枚鱼雷。在改进型的轰-5机上,增加了可悬挂各种机载导弹的装置。

中国轰电-5电子战飞机的性能参数是怎样的?

轰电-5电子战飞机是中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身下有一个大型整流罩和几个小型整流罩,还有一个机尾整流罩—据说该整流罩内安装着一部全方位雷达告警接收器。三人机组成员包括驾驶员、导航员和电子设备操作员各一名。中国空军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将轰-5轻型轰炸机进行了改装,以提供急需的电子战和电子战反制支援。如此,轰-5上的双23毫米机尾火炮被容纳一部全方位雷达告警接收器的机尾整流罩所代替。轰电-5很难在各种气象条件下执行任务,并且航程和续航时间也都十分有限。可以想象轰电-5被采用运-8或歼轰-7A改装的新一代电子战和电子战反制飞机所完全取代。尽管轰电-5技术老旧,但其机载的大功率干扰器十分有效。例如,1997年的一场演习中在距离演习区域很远地方的民用频率仍然受到了干扰。轰电-5电子战飞机机组人员3人,翼展21.45米,机身长度16.768米,机高6.20米;发动机为2台涡喷-5涡轮喷气发动机,每台静推力27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84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1200千克,最大载荷3000千克;最大速度900千米/小时;航程2400千米,实用升限12500米。

请介绍一下我国的强5强击机.

强-5单座双发超音速攻击机,国内称“强击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也可进行对空自卫作战。强-5的研制过程动荡曲折,堪称我国自研军用飞机中颇有曲折性和戏剧性的一幕。

五十年代初解放军在攻占一江山岛等两栖作战中,对苏制伊尔-10强击机的近距对地支援能力深有感触,为此正式向科研部门下达了超音速近距支援强击机的任务。于是58年8月强-5飞机正式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上马,陆孝彭任总设计师(图)。

60年5月所有理论、图纸设计完毕,试制工作展开。随着国内局势动荡、经济条件恶化,为确保两弹一星等重点计划,强-5的研制工作被搁置,科研人员被抽调岛重点计划中。此时陆孝彭提出个人及未被抽调的科研人员愿以最少的力量坚持研制工作,经上级批准后,陆总师带领剩下的14名下属继续进行研制,首先完成了一架静力试验机体。期间身为总设计师的陆孝彭还兼任试制车间主任,经常亲自扛着零件,候在机床旁插空加工。至64年1月,强-5试制工作全面恢复,决定先生产两架原型机。第一架原型机在静力试验中,加载至98%负载时彻底毁坏,事后查明工作人员自以为是的用两条8mm钢缆代替一条16mm钢缆。1964年6月30日,空军领导联名给中央写报告,要求继续研制强-5型飞机以增强空军对地攻击能力,强-5型飞机研制才得以“复活”。

因为研制需要立足于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进行了方案论证,对于国内一时研制不出来的高性能专用机载设备和原材料,就采用暂时替换的方法绕过障碍。这样加快了研制的进度。65年6月原型机首次试飞,同年12月通过初步设计定型审查。66年强-5在北京向中央领导做了终审性质的表演,当时解放军实际工作的最高领导叶剑英元帅拍板装备强-5。68年11月强-5正式投产。中苏交恶也是强-5历经磨难仍能成才的一大原因。当时苏联大量陈兵于中苏边境,我军更加迫切需要对付强大的苏联坦克集群的手段,强-5自然成了不可少的棋子。

强-5由当时大量装备的歼-6战斗机为基础,重新进行机体设计。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歼-6(米格-19)仍然是较为先进的一种战斗机,低空性能尤为出色,由它改进一种超音速强击机,应该说起点还是比较高的。在改造设计中,为了提供良好的对地观察条件,原来的机头进气设计被改成了两侧进气,这在当时也是很先进的。同时加装了座舱装甲。因此强-5实际上是全新的机身加上米格-19的机翼、尾段组成的。陆孝彭还采用了新颖的面积率设计,即“蜂腰”外形,另外在气动、操纵等系统上也采用了不少改进举措。飞行员向下视角达到13.5度,有利于对地攻击,但向后视野较差。总的来说,在60年代强-5既便和苏联、美国当时最先进的超音速攻击机相比也不逊色多少。陆总在新世纪来临前夕因操劳过度去世,去世几天前仍在研究新机型具体改进计划。

当然,实际中的修改不可避免地使强-5的多项性能比歼-6下降。强-5的空重增加了约1360千克,无外接重量增加了约2130千克,加上气动外形阻力增加,使其最大平飞速度比米格-19降低了M0.23。由于增设了内部武器脆以及机载设备重新安置,内部油箱容量减少,所以作战半径随之减小。尽管外部大型副油箱可弥补机内载油量的减少,但其基本载油量还是减少了,最多只有2275升。在机翼的4个外接点当中,外侧的一对可接容量为760升的副油箱。另外,强-5的起飞和着陆速度与距离有所增大,而爬升速度和升限有所减小。

强-5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后机身装两台与歼-6相同的涡喷-6涡轮喷气发动机,带有加力,单台静推力最大状态25.5千牛(2600千克),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千克)。机翼是后掠式中单翼,前缘后掠角55°,上翼面有较大的翼刀。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后掠角分别为55°和57°,平尾为斜轴全动式。机体结构以铝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起落架为可收放前三点式,前轮和主轮都装有盘式刹车和刹车压力自动调节装置。上述部分基本照搬米格-19。

强-5主要机载设备有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射击轰炸瞄准具等。弹射座椅与米格-19相同,属于低速型,可在250、850千米/小时的速度范围内保证实全弹射。应急时飞行员可操纵座椅左右扶手下装的应急弹射手柄。机上液压系统工作压力为205.9×105帕(210千克/厘米2)。冷气系统分为主系统和应急系统,工作压力为107.87~127.49×105帕(110~130千克/厘米2)。空调系统由发动机压气机引气,对密封座舱增压调温。座舱风挡玻璃采用酒精防冰液防冰。灭火系统包括二氧化碳灭火瓶和火警信号装置。


刚研制成功的强-5原型采用了两门30mm机炮,安装在机头两侧,空速管在右主翼外端,下两图正好是强-5原型。由于这种机炮布局在发炮时,炮口硝烟容易被进气口吸入导致发动机停车,后改为在两翼根处安装两门23mm机炮。因此最终定型时候,强-5左右翼各一门23毫米机炮,有6个外挂点,每个机翼下2个,机腹下2个,可挂导弹、火箭、炸弹等。机腹位于内部武器舱舱门两侧的两个外接点可各携带一枚重250千克炸弹。位于主起落架舱外侧的两个外接点通常携带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弹吊舱。新近生产的强-5每侧机翼下增设了一个PL-2(苏联K-13A“环礁”导弹的改型)红外近距空空导弹挂点,用于自卫。

强-5原型机——在这架机上,机炮已被移到翼根处。


强-5有多种改型:强-5基本型,即原型;强-5甲是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型,实际上是我国氢弹试验的投掷机型,机身下部弹舱去掉舱门,形成一个大的凹陷,用以半埋式外挂体积较大的氢弹——也说明我国当时的核武器体积还是比较大的。甲型机身内增加燃油2155升,机外增加1560升,增大了航程;加装124厂的以燃气螺栓为核心的弹射式弹架;采用5714厂的上仰甩投瞄准具;加装核弹检测与控制系统、电动锁死弹钩装置。氢弹采用了高精度的弹伞延时器。甲型也为我军提供了一种战术核攻击的手段,在对抗坦克集群时有较大实际意义。1971年12月30日,该型26号机首次试验甩投氢弹。不料周总理之前询问的“如果投不下去”的问题应验了,该甲型机被迫带弹着陆。之后证明是一个关键螺丝旋多了一些。1972年1月7日,甲型机成功完成氢弹试验。
强-5基本型经试飞后,正式装备部队,表现良好。强-5机内携带1000千克武器载荷而不带外挂时,能勉强作超音速飞行。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作战半径,该机必须携带副油箱,但这样又使在抛掉副油箱前只能作亚音速飞行。此外强-5在执行任务时,其飞行剖面通常是低-低-低或高-低-低-高,低空飞行的速度极限值规定为M0.98。

但强-5航程较短等问题较为突出。1977年4月加大航程的改型机的方案开始实施。方案包括7项重大改进项目,如将炸弹舱改为油箱舱,加大主油箱,并增设一个软油箱;改用加力推力为36.8千牛的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等,命名为强-5I。

强-5I的研制要求动力更大,加速性要好,攻击时又要有最小的稳定推力,以利于飞机减速瞄准和射击。而涡喷-6甲Ⅲ原来是为歼-6Ⅲ配套研制的,1977年歼-6Ⅲ停止研制后,该发动机一度失去匹配对象。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提高了推力,并增设了零级防喘系统,可以满足上述要求。航空发动机设计人员将沙丘驻涡稳定性理论和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应用于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使该发动机在可能达到的贫、高油范围内,具有加力接通可靠、燃烧稳定的特点,排除了对飞行有致命危害的震荡燃烧。改进后发动机加力增加2%,耗油率降低了1.5%,性能有所提高。

强-5I型飞机在研制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风洞、静力、抛坐舱盖、电网络、电磁兼容性和前起落架摆震等试验。试飞结果表明,该机航程和作战半径增大,着陆滑跑距离缩短130米,最大平飞速度、最大上升率、实用升限均有所提高。强-5I后来还采用了全复合材料双梁式薄壁结构垂直安定面。该翼面的蒙皮、长桁条、梁、肋皆由碳纤维/646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成。这使强5I型的垂直安定面直接减重19.5公斤,零件数量减少29.5%,紧固件数量减少45%,取得显著的减重效果,提高了维护效率。此项设计、工艺技术已推广应用于歼-7M型。

强-5Ⅱ是在强-5I的基础上又做了4项重大改进而成的。4项改进是: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换装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作战性能又有提高。七十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Ⅱ型,产量逐步减少。但得到了北朝鲜数量较大的定货。西方称强-5Ⅱ为A-5B。Ⅱ型同样去掉了内部武器舱,代之以一个固定油箱。

附加的固定油箱容量使强-5Ⅱ的总内部载油量增加到3720升,这一附加油箱分布在三个前机身油箱和两个后机身油箱之间。机身上附加了一对外接点,其载重量与原有的两个外接点相同。这对外接点加上在强-5前型上已增设的用于接自卫用导弹的机翼外侧外接点,使强-5Ⅱ的总外接点达到10个。只要将机体重心移动保持在平均空气动力弦的31.5%到38%的许用范围内,便可增加多种外接装载方案。尽管标准的外载武器仍然是4枚250千克炸弹,但最大外部载量可达2000千克。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机翼载荷从无外接时的341千克/平方米增加到429千克/平方米,而功率载荷从14950千克/千牛增加到18830千克/千牛。

强-5的主要武器为我国自行研制的250/500/1000-3系列低阻爆破炸弹。该系列还可由歼-6、歼-7、歼-8等携带。该系列炸弹弹体细长,弹道性能好,气动布局阻力小,适合装备在高速作战飞机上。简要性能参数如下:

250-3型: 全长2.1米,弹体直径0.28米,弹重217千克,装91千克TNT
500-3型: 全长2.87米,弹体直径0.371米,弹重469千克,装220千克TNT
1000-3型: 全长3.5米,弹体直径0.5米,弹重980千克,装431千克TNT

此外在250/500/1000-3系列的基础上,发展了250/500/1000-4系列减速炸弹,超低空水平轰炸性能提高,已装备强-5使用。

强-5Ⅲ型飞机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飞机,也称A-5C。1983年1月,强-5Ⅲ型飞机通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Ⅲ型出口巴空军。1983年2月,巴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Ⅲ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强-5出口,成为中国外销的第一种自行设计的战斗飞机。这些飞机组编了巴空军第16中队,取代了第7中队的B-57战术轰炸机,并重新装备第26中队,之后有更多的强-5交给巴方。Ⅲ型在I型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改进。改装的内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桂架,以挂载巴国的导弹、炸弹和集束炸弹;将组合挂梁改为整体铸造;换装较先进的超高频电台、敌我识别器等32项设备,座舱布置有所修改。但其改进还是很有限的,其出厂单价低于500万美元。主要设计者为石屏、丁宝贵、童承祖等。1982年试制出3架样机,9月7日首飞,到12月共飞行130架次,共101小时,性能达标。后其弹射座椅被马丁·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零速度弹射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仪表设备.并且为在机器外侧外挂点采用了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挂架,以取代中国造的PL-2、PL-2B或PL-7导弹。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4比订货合同生产的最后13架飞机交付。这时巴空军又订购了98架强-5Ⅲ,以装备三个中队,并作为补充消耗的储备。


强-5乙(下图)是为海军研制的鱼雷攻击机,以鱼雷为主要武器,70年试飞,带副油箱时最大航程是2120千米。机头改为下倾5度的钝头圆锥,座椅升高,这样飞行员向下的视野很好。机头改进的另一目的是加装火控雷达,采用的317雷达具有具有地形跟踪和回避能力。乙型并未装备我军,主要原因是当时水面舰艇防空火力已大大加强,在这种前提下鱼雷攻击机的生存力不足以满足作战需求。且因为机载设备配套问题未能跟进解决,使得乙型的发展潜力不足。乙型曾经试验过挂YJ-8K(鹰击-8K)空舰导弹,78年8月此方案通过审定。78年到80年,YJ-8的模型弹、自控弹均已试射成功。但强-5乙还没有定型,于是YJ-8的试射改为以24型快艇为平台进行,最后YJ-8发展成了舰舰导弹。后来“飞豹”要携带YJ-8,603所就将一架轰-5改装成“鹰式武器试验机”,试验了“飞豹”的导弹火控系统和YJ-8K导弹的结合操作,YJ-8这时才真正实现了空对舰功能。强-5乙型直到最近才解密,目前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公开展出,但由于这架飞机与资料图片内的强-5鱼雷机不太相似,也有可能是后来改造的型号。


下图是强-5鱼雷机的历史图片。当时计划配备的“鱼-2”火箭动力鱼雷研制进度慢,性能低下,既便配备了,恐怕强-5鱼雷机的生存能力也很值得怀疑。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型号是强-5M。该型是国内与意大利合作的改型,以Ⅱ型为基础换装了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设备。1986年7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与意大利飞机公司签订协议,意大利飞机公司航空电子系统和设备部将承担一项为期30个月的研制计划,任务是为强-5M(A-5M)加装西方的新型电子设备。强-5M装备的新型电子系统,基本上是意大利与巴西合作研制的AMX攻击机的电子系统,这将显著提高该机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作战能力。

强-5M后因空军飞机编号方法改变,改称强-5D。解放军曾计划用强-5M来更新现用的强-5,但主要用于出口。电子设备的改进以两台中央数字计算机和一条双余度数据总线为核心,加装现代化导航、攻击系统。新的感测装置和设备包括头盔显示器、惯性导航系统、平视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三自由度陀螺仪组、测距雷达、RW-30雷达警戒接收机、姿态指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静变流器和模态接制器,还有把新硬件与保留下来的8项原有设备连接起来的接口装置。并对冷却、电源、燃油、电子战、照明等系统做了改进。为了容纳新型设备和增设外接点,除了对飞机头部作不大的设计修改外,对外翼也作了适当的结构修改。中方的雍正球任总设计师,设计工作于1987年6月完成,总更改量为28.8%。下图为某部的绿色涂装的强-5D。


强-5M计划使用功率加大的涡喷-6AⅢ发动机,单台静推力29.42千牛,加力36.78千牛。该型发动机与以前各型强-5所装备的发动机不同之处是,它采用了可调进口叶片定子、重新设计了第一级压气机和利用改进的材料彻底修改了热段。该发动机还采用了颁的加力燃烧室稳定器,能保证加力燃烧室稳定燃烧的工作范围更大、并佼能量损失减少。该型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提高刹2450千克,而最大加力推力提高到3750千克,不过耗油率相对有所增加。
强-5M于1986年8月开始改装工作,1988年8月飞机总装完成,8月30日第一架样机首飞成功。强-5M型飞机保持了强-5型飞机优良的低空性能,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飞机的导航精度和攻击突防能力。其导航精度可达0.80海里/小时,瞄准误差不大于3毫弧度。988年9月,强-5M型飞机模型在英国范堡罗航空博览会上展出,当时国外报刊称强-5M型飞机为90年代世界重要的强击机机种之一。

强-5M外挂点增加至12个,据称其武器外接方案多于22种。机身的4个外接点可备携带一枚250千克的炸弹,如中国的250-3,美国的Mk82或“蛇眼”,法国的“迪朗达尔”或类似型号的炸弹;最内侧的机翼外接点(7、8号位置),可携带内装8枚57毫米或68毫米、或者9枚90毫米的火箭弹吊舱;紧靠主机轮胎外侧的外接点(5、6号),可携带500千克或250千克炸弹,或272千克的BL-755集束炸弹l机翼中段外侧外接点(3、4号),可携带火箭吊舱、250千克炸弹或760升副油箱;最外侧的机翼外接点(1、2号),适于携带250千克炸弹、PL-5或PL-7红外自导引导弹,或400升副油箱。

虽然强-5M的空重要增加140千克而达到6634千克,而且无外接起飞重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最大起飞重量将仍为12000千克。预计该机在无外挂状态,在高度11000米时,最大平飞速度将从M1.12增大到M1.2,即从1190千米/小时增大到1210千米/小时;在海平面高度将从M0.987增大到M1.0,即从1210千米/小时增大到1225千米/小时。其他方面,强-5M的性能实际上与强-5Ⅲ相同。在携带2000千克外接载荷、保留10%余油、飞低-低-低任务剖面时,其典型作战半径为300千米;飞高-低-低。高任务剖面时为400千米。据中、意联合研制组说,新航空电于系统购灵活性和模块性,以及涡喷-6与涡喷-6A发动机的互换性,已为将早期的强-5改装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新型飞机创造了条件。

强-5K是对外合作的强-5Ⅱ改进型。K型在强-5Ⅱ基础上加装了法国汤姆逊公司和萨吉姆公司的ULISS91惯性导航系统,VE110平视显示器及TMV630激光测距机。该机1991年试飞成功。(下图)。


强-5C(下图)是我国自行改进的型号,和歼教-7、歼-7MG参加了87年巴黎航展,当时是中国军用飞机首次较正式、较大规格的参加外国航展,引起了西方传媒不少注意。


强-5投产后生产了上千架,除装备中国的空/海军外,还曾出口到朝鲜、巴基斯坦,也算国家军工的光荣。但在国外军用航空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强-5很快落伍了。而几次与英国、意大利等国合作改进的计划先后受挫,使强-5“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因此在当前看来,强-5存在着众多缺点:最致命的缺点是导航及火力控制电子设备过于落后,使得对地攻击效果非常不理想,而夜间及恶劣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几乎可以用“不值一提”来形容。举个例子来说,国内航空刊物在公开报道强-5M时曾引用飞行员原话,强-5原型使用普通炸弹低空水平轰炸一座普通桥梁时,需要四个架次进行攻击,而且还只能令桥梁受部分损伤;装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装置后的M型,用同样的炸弹和攻击方式,只需一架次就足以摧毁桥梁的一至两个桥孔,也就是说桥已经根本不能通过了。这说明了国内型号的强-5攻击精确度很有限,很大程度上依赖飞行员的观感和经验。

强-5发射和装填火箭弹图。


由于我军对地支援的新贵歼轰-7、苏-30造价都较高,生产速度也不太快,一时也不可能全部淘汰装备数量很大的强-5。且我国周边潜在敌对势力的防空能力也参差不齐,强-5仍有发挥空间。对强-5仍应予以适当改进,办法之一就是改装新型电子设备,换装少量精确制导武器,这样代价小见效快,是较妥善的处理手段。

目前负责强-5工作的洪都飞机制造公司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目前尚未得到证实的改型包括强-5E、强-5F。1999年《洪都科技》杂志披露过被认为是强-5E的相关信息。该机外挂点减少到7个。但重要的是靠近翼尖的2个挂架上,可挂2枚国产LS-500J激光制导炸弹。由于强-5本身载弹量小,所以LS-500J较轻,有效射程仅12千米。对于该弹的其他性能尤其是CEP,目前尚不得而知。据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内部人士称,强-5E已携带LS-500J进行了大量试验,结果较理想。强-5F则是携带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的平台,2000年首次露面。目前尚未见到该机携带任何武器。按网上未确定的信息,长约2米的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由成都研制,半埋入于机腹。该吊舱可为携带激光制导武器的空中平台指示攻击目标。1个该吊舱可同时指挥4个平台。在试验中,4架强-5E在1架强-5F的指挥下,1分钟内投下8枚LS-500J激光制导炸弹,8个目标被同时摧毁。但LS-500J的研制进度很成问题,搞了十几年,还处于试验阶段,是否有实用能力值得怀疑。

外电报道称LS-500J近似于俄罗斯的КАБ-500Л(KAB-500L)激光制导炸弹。该弹由位于莫斯科的国家研究生产协会(ГНПП)于 1972年开始研制,1975年投产,广泛装备对地攻击飞机。该弹为半主动激光制导炸弹,其结构与性能类似于美国第一代“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采用500千克低阻爆破炸弹作为战斗部。头部加装由小圆柱体和稳定环组成的风标式导引头,其后为四片十字形配置的活动舵面,用以控制风标式导引头,对准受机载激光照射器照射的目标。尾部加装四片十字形配置的固定弹翼,起飞行稳定作用。全弹重534kg,全弹长3050mm,弹体直径400mm。装填195kg高爆炸药,翼展850mm。

目前,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迫切希望继续改进强-5系列,这也是陆孝彭的遗愿。强-5D项目花的钱很少,E/F两型号也不会耗资太多,有较明显的效果。但尽管如此,强-5机体本身毕竟是老旧设计,已不能满足现代空地作战的需要,在E/F型装备之后老强-5预计将逐步退役,让位给成飞的FC-1、歼-7E等低档战斗机和歼-10多用途战斗机。下图为强-5座舱


技术数据

翼展 9.68米
机长 15.65米
机高 4.33米
机翼面积 27.95平方米
主轮距 4.4米 前轮距 4.10米 最大起飞重量 113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9130千克
最大载弹量 1500千克
推重比(起飞) 0.71
翼载荷(起飞) 3.26千牛/米2(332千克/平方米)
最大平飞速度 (高度5000米)1240千米/小时,(高度11000)M1.12
巡航速度 (高度11000米)807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16500米
最大航程 16300千米(机内燃油)
最大续航时间 1小时55分
起飞离地速度 330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 700-750米
着陆滑跑距离 1060米
限制过载 +8.0g


A-5攻击机的性能参数

炸弹:1× Mark 27型核弹2× B43、Mark 83或Mark 84型炸弹 AN/ASB-12轰炸导航雷达(A-5,RA-5C) 西屋AN/APD-7 SLAR(RA-5C) 桑德斯AN/ALQ-100 E / F / G / H波段雷达干扰机(RA-5C) 桑德斯AN/ALQ-41 X-波段雷达干扰机(A-5,RA-5C) AIL:AN/ALQ-61无线电/雷达/接收IR ECM(RA-5C) 利顿公司ALR-45的“COMPASS TIE”2-18 GHz的雷达告警接收机(RA-5C) Magnavox公司AN/APR-27 SAM雷达告警接收机(RA-5C) ITEK AN/APR-25 S / X / C-波段雷达的检测和归位设置(RA-5C) 摩托罗拉AN/APR-18电子侦察系统(A-5,RA-5C) AN/AAS-21红外侦察相机(RA-5C)

图-160战略轰炸机性能参数

俄罗斯图-160主要性能参数:乘员:4人。长度:54.095米。翼展:(全展开)后掠角20度:55.70米;(全后掠)后掠角65度:35.60米。高度:13.2m。机翼面积:232㎡ 。主轮距:5.4m。前主轮距:17.9m 空重:110吨最大起飞重量:275吨。发动机:4具库兹涅佐夫NK-32加力涡扇发动机。扩展资料:图-160号称超机动性多用途战斗机,装备鸭翼和推力矢量尾喷管,可以在空战中获得极佳的敏捷性,还可携带多种先进对地攻击武器。该机采购价格相对低廉,可以很快投入批量生产。军事专家宋忠平介绍,图-160的研发,是为应对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先进有人驾驶战略飞机计划”的B-1B战略轰炸机。在设计上,宋忠平介绍,图-160与B-1B的气动布局极为相似。两国设计者均想通过采用同样的办法来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将轰炸机航程远、续航时间长和武器载荷大的特点与低空高亚音速和高空高超音速突防能力结合起来。军事专家杜文龙表示,图-160依然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战略轰炸机,凭借其强大的载弹量和远程导弹,仍然能构成很大威慑。空袭作战,不仅取决于平台的性能,更取决于弹药的性能。如果轰炸机能在防区外几千公里发射巡航弹,由于导弹的雷达反射面积很小,隐身能力相应提高,可弥补轰炸机本身隐形能力不足的问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图-160轰炸机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图-160轰炸机 世界最大 空基战略核武之首

轰炸机有哪些种类?

用于对地面、水面目标进行轰炸的飞机。具有突击力强、航程远、载弹量大等特点,是航空兵实施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有多种分类:按执行任务范围分为战略轰炸机和战术轰炸机;按载弹量分重型(10吨以上)、中型(5-10吨)和轻型(3-5吨)轰炸机;按航程分为近程(3000千米以下)、中程(3000-8000千米)和远程(8000千米以上)轰炸机、中近程轰炸机一般装有4-8台发动机。机上武器系统包括机载武器如各种炸弹、航弹、空地导弹、巡航导弹、鱼雷、航空机关炮等。机上的火控系统可以保证轰炸机具有全天候轰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轰炸机的电子设备包括自动驾驶仪、地形跟踪雷达、领航设备、电子干扰系统和全向警戒雷达等,用以保障其远程飞行和低空突防。现代轰炸机还装有受油设备,可进行空中加油。

上一篇:大唐微电子

下一篇:蜉蝣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