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效平

时间:2024-04-05 04:49:57编辑:coo君

请问这是出自哪个动漫或游戏中的人物,是谁?请介绍下人物资料【个人见解的资料】

《我的朋友很少》由日本AIC Build公司制作,于2011年10月7日开始播出。故事主要讲述了就读于圣克罗尼亚学园高中部的混血儿羽濑川小鹰,在某一天看到了美少女三日月夜空一个人愉悦地说着话,之后两人便开始聊起关于如何交朋友的话题。而没想到夜空建立了一个以交朋友为目的问题社团──邻人部,各种问题美少女先后申请入社。就这样这部残念系青春恋爱喜剧拉开帷幕了!柏崎 星奈(かしわざき せな) 柏崎星奈Kashiwazaki Sena备注:动画、轻小说《我的朋友很少》女主角声优:伊藤加奈惠性别:女属性:傲娇受、残念系、大叔攻、女王生日:5月19日星座:金牛座外号:肉(三日月夜空),星奈(羽濑川小鹰),星奈学姐或译为星奈前辈(志熊理科),星奈大姐头(楠幸村),星奈大人(其所在班的男生) 柏崎 星奈  所属社团:邻人社学校:圣克罗尼亚学园高等部班级:2年3班喜欢的人:羽濑川小鹰、羽濑川小

红楼梦简洁概述?

红楼梦概述
京都贾家是显赫的贵族,有荣国府、宁国府两座府邸。黛玉住进荣国府后,外祖母贾母疼爱她,与表兄贾宝玉相处得也十分亲密,晚上住在一起,白天也一道玩耍,过后不久,从金陵来了一封信,说黛玉舅母王夫人的同胞妹妹薛姨妈的儿子打死了人,应天府正在审理。但没过几天,薛姨妈却带着儿子和女儿薛宝钗进了荣国府。原来应天府知府是贾雨村,他见薛家是皇商,又与贾府有亲,便徇私枉法,不再追究凶手。

薛宝钗比贾宝玉年长一些,有一只能同宝玉的通灵玉配对的金锁。她到贾府后处处随分从时,不像黛玉孤僻自傲,所以很快就得到了贾府上下的喜欢。黛玉对此很苦恼,常与宝玉发生口角,暗中伤心落泪。
宝玉被送到家塾读书。父亲贾政只准宝玉背诵《四书》,要求十分严格。宝玉惧怕父亲,就像老鼠躲避猫儿一样。但贾母却非常娇惯孙儿,把宝玉看作是自己的心肝。

过了几月,林如海身染重病,黛玉被送回了家。黛玉去后不久,宁国府贾珍的儿媳秦可卿死去。荣国府的管家少奶奶王熙凤被请去协助管理宁国府。在送殡的那天,王熙凤住在馒头庵,庵中老尼求王熙凤办理一件退婚案,为了图别人3000两银子,王熙凤派人去打通长安节度使的关节,竟活活拆散了一对美满姻缘,断送了两条人命。

宁府丧事办完之后,林黛玉因父亲去世,无所依靠,又被接回了贾府。不久,被选入宫的贾政之女贾元春被加封贤德妃,皇帝特许贾府建造省亲别院。于是贾府在荣、宁二府之间丈量出三里半的地面,开始修建省亲别院,历时半年多建成,耗费了大量银钱,单采买戏子和服装道具一项就花银3万。次年正月十五,元春回家省亲,赐省亲别院名为“大观园”,对园内房舍也赐了名称,并叫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大观园,宝玉住怡红院,黛玉住潇湘馆,宝钗住蘅芜院,探春住秋掩书斋……宝玉在园内同众姐妹、丫环相处,倒也自在。

三月的一天,宝玉和王熙凤突然疯了,乱砸东西,满口疯话。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劝贾母快为二人准备后事,被贾母痛骂了一顿。原来这是赵姨娘为争夺家私、地位而请马道婆作的魇魔法术。幸亏来了一个癞和尚和一个跛道人,他们拿着通灵玉念念有词,才把宝玉和王熙凤救了回来。过了一个多月,宝玉一天去看黛玉,听黛玉随口吟出了《西厢记》的唱词。宝玉进屋,也念了两句《西厢记》的唱词同丫环开玩笑:“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黛玉一听便变了脸,哭着出门,说要去告诉舅父。宝玉慌了,急得赌咒发誓。次日是芒种节,黛玉桃林葬花,她由落花想到自己凄苦的命运,口吟《葬花词》。不料躲在桃林后的宝玉听了竟大哭起来。黛玉见是宝玉,抽身就走。宝玉叫住黛玉,说到:“你我从小一快儿长大,本该和气,为什么把宝姐姐、凤姐姐放在心里,不理我呢?”黛玉见宝玉一片痴情,心中很是感动。

端午节前,元春从宫里送来赏赐众姐妹的礼物,独独宝玉、宝钗的礼物相同。黛玉见此,很不高兴地说:“我没福气接受这礼物,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啦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人儿罢了。”宝玉一听,申辩说:“我心里除了老太太、父亲、母亲,第四个就是你了。”黛玉说:“你心里有妹妹,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过了两天,宝玉和黛玉又发生口角,急得宝玉取了通灵玉来乱砸,黛玉也气得呕吐不止。直到第二天,宝玉去向黛玉陪了礼,两人才言归于好。这天中午,宝玉来到母亲王夫人住处,见丫头金钏儿在旁为母亲捶腿。宝玉以为母亲睡着了,就同金钏儿开玩笑,谁知母亲翻身而起,就给金钏儿以个嘴巴,并叫人把金钏儿赶出贾府。金钏儿满含冤屈,竟投井而死。过了两天,与贾府不和的忠顺府派人来找贾政,说宝玉勾引走了他们府中的戏子,请贾府交出。贾政大怒。这时赵姨娘所生儿子贾环又乘机进谗,说宝玉强奸金钏儿未遂,逼死了人命,贾政一听怒不可遏,以流荡优伶、淫辱母婢,将宝玉叫来,往死里乱打。贾母闻讯赶到,痛骂贾政,众人才将宝玉抬回房中。黛玉得知消息,慌忙赶去看望宝玉。宝玉见黛玉满脸泪痕,安慰她说:“我叫疼是装的,别信真了。”晚上,宝玉叫丫环送旧帕两条给黛玉。黛玉悟出了旧帕的意思,感到可喜、可悲、可惧、可愧,在帕上题了三首七绝,越加视宝玉为知己。

宝玉挨打后,宝钗也天天去探望宝玉,并劝宝玉读书上进。宝玉一听就生气,说:“好好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蠹鬼之流。”宝钗听了,自觉没趣,只好离开。一天,宝玉正睡午觉,宝钗又去看宝玉。见丫头正给宝玉绣鸳鸯戏莲花样的肚兜,宝钗赞叹花样很好,拿过来帮助刺绣。这时,只听宝玉在梦中嚷道:“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见不觉怔了,坐了一会,只好懒懒地离去。

宝玉身体复原后,在大观园中与众姐妹起海棠诗社,混迹在女儿圈内,做一个“富贵闲人”,更把立身扬名抛到了脑后。
大观园外,贾府上下安富尊荣,荒淫享乐,但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在荣国府,王熙凤扣住小姐、丫环的月钱不发,用来放高利贷;王熙凤的公公贾赦看上贾母的丫头鸳鸯,打定主意要弄来作妾,被贾母骂了一顿;而元春的千两赏银以及其他收入已不够开支,王熙凤买通鸳鸯偷贾母的东西去当银子来贴补费用。在宁国府,年底黑山村来交租,折银2500两。贾珍说:“估计该交5000两,竟少了一半;我们共有八九个庄子,而今有两个庄子报了旱涝,真叫人别过年了!”
春节过后,王熙凤早产,一个多月不能理事。王夫人只好叫探春理家,并请宝钗协助。转眼过了几个月,宁国府贾珍之父贾敬在修道院中误吃丹药而死。贾珍妻子尤氏见无人料理宁府事务,将继母和两个妹妹尤二姐、尤三姐接到府中。王熙凤的丈夫贾琏见尤二姐漂亮温柔,在贾珍的撮合下,偷偷地同尤二姐结了婚。事隔不久,王熙凤知到了此事,将尤二姐哄入了荣国府,从精神上百般折磨,使尤二姐吞金而死。八月,有人在大观园拾到绣春囊,王夫人见到这个伤风败俗的东西,气得浑身发抖,命人查抄大观园各房,撵走了被认为“轻薄”的模样儿标致的丫头。宝玉见此,深感大观园不久将散,悲痛不已。 一年过后,贾母提起宝玉婚事,很夸奖宝钗温厚平和。王熙凤看贾母眼色行事,极力怂恿宝钗同宝玉成亲。黛玉得知风声,病情加重,决定绝食待毙。不久,宝玉的通灵玉丢失,黛玉暗自庆幸姻缘有望,病情好转,不再绝食。但宝玉失玉后却神志昏迷。年底,元春病逝宫内,贾府全家悲痛。过了春节,贾母、王夫人见宝玉痴呆难愈,决定娶宝钗为宝玉冲喜。王熙凤献掉包计,哄宝玉说是同黛玉成亲。宝玉成亲之日,黛玉病逝萧湘馆。过了几天,宝玉神志渐渐清醒,得知黛玉死音,心情非常悲愤。
宝玉婚后不久,御史以贾府作恶多端为由,弹劾贾府。同贾府有怨的锦衣府赵堂官带人查抄了宁国府。贾政也因为处事迂腐,用人不善,被朝廷降职。这时,依靠贾府而飞黄腾达的贾雨村反过来狠狠地踢了贾政一脚。贾府彻底衰败了。接着,贾母去世,王熙凤命丧黄泉,与贾府联络有亲的史、王、薛等家也一个个败落。最后,宝玉看破红尘,抛弃了家庭,丢下了宝钗,出家当了和尚。


怎么制作程序?

主要看你使用什么语言编写程序。
如果你用C#的话,那么编写的工具则就是Microsoft Visual Studio;
Microsoft Visual Studio有很多版本,下载最新就可以了。
如果你用JAVA编写程序的话,编写工具则就是eclipse。
eclipse这款软件将就的是你使用的JDK版本。
具体步骤的话,就要看你要编写成什么程序。所有程序都是用代码来完成的。推荐你可以到msdn这个网站中去看看。。。里面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
希望能帮到您。


求赏析《黄土谣》

  爷爷去世了。在爷爷的灵堂前,孙女盘腿而坐。她说,人是有灵魂的,她要跟爷爷进行心灵对话。

  这难道仅仅是孩子的天真幻想?不。我觉得,总政话剧团演出的《黄土地》,整场都是在进行一声穿透灵魂的心灵对话。

  一面黄土地,三间窑洞房。凤凰岭村党支部书记宋老秋在生命弥留之际,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他交给儿子的“遗产”,居然是一笔沉重的债务。一年前,为带领乡亲们致富,宋老秋挑头办起了砖厂。由于决策失误,厂子倒闭,共欠下全村老百姓集资和银行贷款18万元。村党支部原本制定了一个摊派到全体村民头上的还债计划,但宋老秋却为了这个计划,久久地咽不下最后一口气。一场荡气回肠的心灵对话就这样展开了。

  父亲为什么会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病床前,宋老秋和他的三个儿子在进行一场心灵对话。也许是太累了,也许是心底的石头太重了,宋老秋命悬一线,迷魂一丝,却就是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不愿前进一步,也不肯后退一步。三个儿子原以为,父亲闭不上眼大概是因为没有还清党支部分摊给宋家的4万元吧!但是,当他们商议共担这笔债务后,宋老秋还是闭不上眼。做生意的二儿子建国为一笔正在谈判的生意而焦急万分,唱二人转的三儿子建民为已联系好的几场演出坐卧不宁,他们都眼巴巴地盼着父亲快快地醒来或者快快地离去,可他们又都读不懂父亲的心思。这时,同是共产党的大儿子宋建军与父亲的心灵“链接”了,他发现,父亲是不愿意让全村人都来背这笔债务,他是想让自己的儿子把这笔债务承担下来啊!为了让父亲能够问心无愧地去“见毛主席”,建军拍着胸脯把这笔债务承担起来。宋老秋这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父亲的最后一口气倒是咽下了,兄弟、夫妻间的心灵碰撞却更加激烈地展开了。建国虽然赚了一些钱,但是,他想把这些钱用于新的经营项目和取悦于未婚的妻子。因此,他为哥哥的“傻”主意大动肝火。建军正处在自己就要转业、女儿即将升学的关口,妻子虽然疼他爱他,但要让他家独自把18万元的债务全背起来,她却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何况,还有更大的考验正等待着她:建军为了让全村人都富起来,决定要回到老家了,要接下父亲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在黄土地上安家了。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决定。它意味着,这一家人要从城里人变成农村人了,要丢掉铁饭碗端起磁饭碗了,要告别舒适生活来过艰苦日子了。这该是怎样的牺牲?这该是怎样的舍弃?这该是怎样的决择?放在谁的面前,谁也会进行一场撕心裂肺的斗争。

  宋家一家人在舞台上进行心灵对话,同时也在跟全场的观众进行一场更加广泛的心灵对话。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决策失误而造成的18万元经济损失,居然临死也咽不下最后一口气。这种气节,这种情操,这种良知,这种责任感和自责心,不正是当今许多人所缺失的吗?想想吧,有的人拍着脑袋决策,把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打水漂、拍拍屁股说句“交学费”就没事了,他们可曾有一点自责?有的人享受着“一根烟一桶油、一顿饭一头牛、一辆车一栋楼”的奢华生活,大把大把地挥翟着人们的血汗,他们可曾有一分不安?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的资源和人民的财富拱手奉送给不法商人,他们可曾有一丝疚愧?有的人纸醉金迷、犬马声色、挥金如土,他们的心灵可曾有半点自责……面对宋老秋和宋建军,不知道这些人会做出怎样的回答。

  在这场心灵的角斗和对话中,有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她就是宋建国的未婚妻——一个原本在一家洗脚屋谋生的风尘女子,她结识并委身于宋建国,原本是为了钱。但是,在这场穿透灵魂的心灵对话中,她认清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真诚,什么是良知,什么是真爱。最后,她毅然劝说建国把积蓄全拿出来,加上自己的私房钱,帮宋家还清这笔债务。就是这个风尘女子,已足以让许多衣冠楚楚、冤冕堂皇者而无地自容。

  《黄土谣》的创作者曾自信地说:“如果这个戏不会让你受到震撼,你们不要来看!如果演员僵得像一块木头,在高喊口号折磨你的耳朵,你们不要来看!如果我们的故事与现代人的精神无关,你们不要来看!如果我们的舞美,灯光,,音响,不能把你带进黄土高原的窑洞,你们不要来看!如果我们的戏因为写不出动人的情感而自诩为‘高雅艺术’,讲不清人真实的命运而托词为‘先锋戏剧’,你们不要来看!如果一切不是建立在我们原创的基础上,而是在搞复制,你们可以不要来看。”看了这台戏我要加上一句:如果这个戏,不能让你和剧中人进行一场穿透灵魂的心灵对话,你不要来看。

  一台好的戏剧,总能拨人的心弦;一部好的作品,总能震憾人的心灵;一个好的艺术形象,总能让人的灵魂得到净化。我们要深深地感谢《黄土谣》的艺术家们,感谢你们为观众奉献了一台大气磅礴、回肠荡气的艺术精品,感谢你们让我们可以和剧中的人物进行一场穿透灵魂的心灵对话。


获奖情况怎么写

直接写你以前的获奖信息,时间、地点、奖项名称等。扩展资料: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2号染色体和猩猩甲条染色体着丝粒融合(平衡易位)缔合模式接近度超过16N,并臂间多次倒位,其余染色体都有很强的同源性,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

教育和学习的区别

教育和培训的本质区别导致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心点的区别教师、学员和管理者都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主体,但教育和培训的中心点是不一样的。教育强调的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课程和教学内容是学校规定好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因此,教育的中心是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参训者都是成年人,他们都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他们之所以参加培训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能力和提升发展空间。对他们来说培训活动强调的是参训者需要什么,参训者能够通过培训真正学到什么,培训师就应该传授什么,而不是培训师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此,培训的中心是学员。二、学习内容的区别教育提供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培训强调的则是与企业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三、过程的区别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个人为导向的过程,个人在接受教育前对学什么专业和毕业后做什么会有很多选择,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自己的个性。培训的过程则是一个以企业工作和任务为导向的过程,你一旦进入特定的企业之后,企业会要求你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并要求你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与企业规范保持统一,认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你不可再率性而为,你的个性可能会相对受到制约,你的特长也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得不到发挥,你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并很快地融入到企业生活中。拓展资料培训就是培养+训练。就是通过培养加训练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方式。目前,国内培训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侧重于行为之前。 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受训者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提升战斗力,个人能力,工作能力的训练都称之为培训!培训是给有经验或无经验的受训者传授其完成某种行为必需的思维认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可知,职场正确认知(内部心理过程的输出)的传递效果才是决定培训效果好坏的根本。

中国十大教育机构有哪些

中国十大教育机构有掌门1对1、户学教育、阿卡索、精锐教育、韦博英语、学而思网校、海风教育、昂立教育、巨人教育、三好网。1、掌门1对1掌门1对1,中国中小学在线1对1教育第一品牌,专注为8—18岁孩子提供一对一专属定制化辅导。2014年,为满足更多学员及家长对高品质个性化定制教育的需求,掌门1对1全面转型提供线上教育服务。2、户学教育户学教育作为线上初高中教育1V4小班授课的领军品牌,专注提供优质的真人1V4在线直播的教学模式,实现全方位互动的智能体验,开启学生快速提分的新方式。户学教育已有100多名优秀教师,2万多小时在线精品课程。3、阿卡索阿卡索是一家线上的英语培训机构,旗下有艾莉丝少儿英语和雅托邦英语培训机构,主打在线外教一对一教学,让国内的学习者可以和外教一对一学习交流,近几年阿卡索发展的非常快,受到了很多学员良好的评价和口碑。4、精锐教育精锐教育由哈佛、北大精英创立,致力于提升0-18岁学生的核心素养,打造快乐高效的第三课堂,旗下拥有精锐教育、至慧学堂、优毕慧、学汇趣、萝卜来了、佳学慧等多个子品牌。5、韦博英语韦博英语在培训课程方面,有一对一培训和小班培训为主,不过,培训的课程比较全面,教师也是非常的优秀,近几年又开设了数学,少儿英语等方面的培训课程。6、学而思网校学而思网校是学而思教育集团旗下的中小学在线教育品牌,依托学而思强大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以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己任,建立起的中小学在线教育平台。7、海风教育“海风教育”于2010年4月创立,企业以“借助互联网科技,践行高效补习”为创业初衷。海风教育现有学科培优、自主招生两大 课程体系,通过自主研发的一站式在线学习平台,8、昂立教育“昂立”始于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大学生勤工俭学中心,三十四年来,演绎出了教育培训行业中驰名的“昂立教育”品牌。9、三好网三好网隶属于北京三好互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由原北大青鸟、京翰教育和微软、网易等高管联合创办,是一家专注于为中小学生提供在线个性化教育的服务平台。10、巨人教育巨人教育成立于1994年,办学时间长,行业内除新东方外培训跨度最大的教育机构。学习科目齐全, 种类繁多,产品结构跨度大,只要是培训相关都有涉足。选择注意:1、看课程,是否真的符合自己的需要,英语、计算机、会计等等可能都是当下比较流行的课程,但一定要看课程是否是自己长远规划的一部分和兴趣所在,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2、看招生简章,相关的宣传材料。有部分培训机构为了快速增加学员数量,往往会把教育培训机构、某些课程进行效果夸大或者虚假宣传。学员一定要妥善保存这些资料,作为将来维权的证据。

蒋公的面子的创作背景

蒋介石1943年出任南京大学(时称中央大学)校长,1944年夏辞去校长职位,改任永久名誉校长。 以最高军事统帅出任大学校长的,现代历史上大概也就蒋介石和艾森豪威尔两位。二战时,欧洲盟军总司令、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但艾氏是在解除军职后才出任哥大校长的,而蒋氏是在任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特级上将)期间出任校长。这是蒋介石的“独创”,但这个校长却并不好当。“蒋公当校长当多了,以为什么校长都能当。”“一个杀过学生的人来管教育,简直胡来。”“以蒋公的学识,当军校校长尚可。”《蒋公的面子》中几位教授是这样评论蒋介石出任中央大学校长的。陈立夫在其《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中记叙了蒋出任校长时的谈话:在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二月,有一个晚上,蒋委员长把他找去了,那时蒋经国也在陪蒋介石吃饭。饭后,蒋向他提出了一个主意,蒋说:“所有军事学校都是我兼校长,现在所有的大学我来兼校长好不好?”陈说:“军事学校和文学校不同,军事学校是重绝对服从的,所以比较容易管,而文学校则不是那么简单,委员长如果兼各校校长恐怕有困难,我看与其兼大学校长,还不如来兼教育部长,委员长如果担任部长,我来做次长好了。”因为陈不赞成增加蒋的麻烦,所以这样说,蒋后来就想了一想,说道:“那么我先试一个学校好不好?”陈不好意思不同意蒋试,于是就答允了蒋,以中央大学给蒋试,蒋介石就做了中央大学的校长。 1943年5月,蒋介石正式出任校长。他给学校带来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内实施的“军事化管理”。而最显眼的莫过于,大学校门口有了宪兵站岗,直到1944年8月蒋去职后才撤离。 南京大学的百年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①三江师范学堂至国立东南大学时期(1902~1927)②国立中央大学时期(1927~1949)③南京大学时期(1949~ )。南京大学旧称:三江师范学堂、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另一个来源是金陵大学,从1888年汇文书院成立,至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金陵大学历经64载春秋。 (图册图片来自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 《蒋公的面子》主创人员/单位制作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 编剧温方伊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2009级导演吕效平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系主任演员周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表演专业教师,中国传媒大学表演专业本科,南京大学艺术硕士赵超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表演专业教师,中国传媒大学表演专业本科,南京大学艺术硕士高仲伟中国传媒大学表演专业演员,主持人,司仪温方伊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2009级张萌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本科,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刘昕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表演专业2010级唐彦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表演专业2010级李阔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表演专业2010级 黎姗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英语新闻专业2012级

蒋公的面子的所获荣誉

2013年4月,《蒋公的面子》入围现代戏剧谷2013“壹戏剧大赏”年度小剧场戏剧奖。 2013年9月,编剧温方伊获得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 2013年10月,导演吕效平、编剧温方伊获得2013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大奖。2013年12月,《蒋公的面子》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戏剧大奖。 2014年10月,《蒋公的面子》入围江苏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12—2014年)奖。

蒋公的面子的剧目简介

《蒋公的面子》创作灵感来自流传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则轶事:1943年蒋介石初任南京大学(时称中央大学,因抗战内迁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建国后更名南京大学 )校长,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夏小山、时任道、卞从周)共进年夜饭,这使教授们非常为难,三人中,有人痛恨蒋之独裁,却又因战乱之时藏书难保需要蒋的帮助;有人潜心学问不谈国事,却好美食,听闻席上会有难得的好菜便难抑激动;有人支持政府愿赴宴,却又放不下架子,要拉另外两人下水。为此他们争吵了一个下午:给不给蒋公这个面子呢。二十多年后的文革中,他们必须交代是否接受蒋宴请了,三人再次见面谈论当年到底去没去赴宴,诚惶诚恐地回忆往事,真相难觅,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1943年,蒋任中大校长,请中文系三个教授吃饭,确有其事,人物原型分别是曾任中央大学及更名后的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与文学院院长的胡小石与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中凡,还有一个不知道是谁。胡小石、陈中凡以及南京大学教授汪辟疆是南京大学文学院代表人物,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 《蒋公的面子》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和南京大学硕士剧团制作。编剧温方伊是南京大学戏文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也是南京大学招收艺术类本科生的第一届学生。演员由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表演专业的师生和南京大学戏剧专业MFA担任。

蒋公的面子的名家点评

董健:看南大校庆话剧《蒋公的面子》有感1、史中有戏,戏中有史我很高兴能够在南京大学110年校庆期间看到《蒋公的面子》这出话剧,这是献给校庆的精神美餐。中国的大学大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的,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从1998年北大校庆起,全国各地都开始兴师动众,纪念校庆。但是不夸张地说,校庆发展到今天已经带上了浓厚的官味和商味。官味指的就是官本位,通过接待有权势的人来强化学校对权力的依附。本来,学校通过校庆筹资很正常,可在我们这里却往往加进了商业的因素。今年,我们的校庆,学校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序长不序爵”,这确实是很好的。但是光讲“序长”恐怕还不够。我认为校庆的目的应该是总结学校历史上办学的经验教训,找到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增加校庆的学术性和精神性探索,为我们当前的办学之路提供借鉴,这才是校庆的核心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所制作的这个戏剧我觉得正好实现了这一诉求。这个戏从精神的角度挖掘了我们校史上的一些细节,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带给我们启发。该戏名为《蒋公的面子》,将1943年蒋介石在中央大学任校长这一历史事实作为题材。关于这段历史,过去我们无论从左还是从右的角度,都不太敢碰。但这个戏的作者却勇敢地对此予以了处理,并且处理得非常好。从对待历史这一点看,这个戏写得比较真实。首先,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辱骂蒋介石。文革时我们出于政治原因完全地否定了蒋,正如戏中所写的,叫他“蒋该死”。但从历史看,中央大学在蒋介石当校长的情况下仍是有发展,有成绩的,因此不能简单否定。其次,她比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三位中央大学教授不同的政治倾向和思想状态。时任道是一个带有左翼倾向,对国民党政治有很强批判性的知识分子。蒋介石曾下令打死过他的学生,他对蒋的专制统治非常愤怒,不能接受。夏小山则是另外一种典型,埋头做独立学问,好美食,对蒋介石既不反对也没有兴趣。在我们南大中文系的教授中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原型。夏小山尽管承认蒋是整个国家的领袖,但从学术而言,他认为蒋没有做校长的资格。在戏中,他仍想去赴宴,原因是他想吃宴会上的一道菜。这个人物的性格被刻画得非常细致真实。卞从周则是一个比较官方化的教授,他拥护政府,希望能够去赴宴。但他也并非那种昧着良心不顾事实的官方走狗,基本上仍可以认为是知识分子中偏右的类型。作者描写了这三个教授对蒋介石当校长的不同态度,通过是否去赴宴,是否给蒋公这个面子将各自的形象刻画出来。更为可贵的是,戏剧作者对于一种真实存在的知识分子精神的把握。无论这三位教授有着怎样的差别,是拥护蒋还是反对蒋,总体上看,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价值,那就是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他们并不把蒋介石请吃饭当做是皇帝的赐宴。即使是官方化的教授卞从周也没有这种倾向。这点恰恰是我们校史中最重要的精神传统,可惜多年来被我们所忽视了。在1949年后,知识分子经过了历次运动,大学中的精神传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举一个例子,在1950年代,南大生物系有一个教授,某个项目很有成就,正好毛泽东来南京接见知识分子,他就去了。回来之后,他激动地说:“我的手不能洗,你们赶快来握一握我的手,这是毛主席握过的手。”他的这种感受是真诚的。前不久,我读到一些知识分子回忆自己五十年代时的思想状态,那种如坐春风的幸福感。这些感受既是真实的,但又显得多么可笑和可悲。可是我们在1943年的中央大学的教授中看不出这种人身的依附,即便从和蒋介石关系不错的卞从周身上也很难看出来。作者把握住了这一点,写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失去了的东西,写出了大学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这非常难得。同时,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她并不是通过抽象的说教,而是选择一系列的细节,充满了生活味道。尤其是对夏小山教授的塑造,写他既想吃火腿烧豆腐这道菜,因而准备去赴宴,又不赞成蒋当校长,因此要求蒋改掉请帖中的身份,显得非常生动。在这三位教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教授,他们拥有自己的人格,他们看重自己的岗位,在统治者面前,他们能够保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坚持自由与独立的精神。用这样一个戏来回忆南大校史,我觉得确实做到了史中有戏,戏中有史。2、才华与自由精神该剧的作者温方伊,只有二十一岁,是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的本科生,现在正读三年级,能够写出这个戏,确实是不容易。在演出当天,吕效平教授引用了我的话说了关于才华的问题。我的确讲过这方面内容。我认为,就戏剧专业而言,研究和创作都离不开才华。但研究和创作需要才华的比重并不一样。做研究,恐怕有八分的努力,两分才华即可出成绩,但剧本创作和舞台实践所需要的才华比重则要大得多。那么才华是什么呢?这很难说清楚,才华并不仅仅是指聪明,尽管它包含了聪明。有智慧的人并不一定有才华。我觉得,才华很可能是这样的东西:一个聪明的人,从对生活的感受中,发现了一种天然的合乎规律的价值观。有一些聪明人,知道编剧的技术,会写戏,但他却找不到这种价值观,或者说找到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戏与别的艺术门类不一样,戏说到底是一种自由精神在公众面前的公开地、集体地亮相。这种自由精神,天生不会顺从现存的文化道德规范。简单地说,戏剧就是要在精神领域“捣点乱子”。规规矩矩的东西根本不配称做戏。俄罗斯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讲的“狂欢化”恐怕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他强调的正是这种民间对官方的否定,一种造反的精神。人们很喜欢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士兵”,但人们不记得拿破仑还有另外一句话叫做“没有自由精神的士兵打不好仗”。实际上没有自由精神的人,一样编不好剧本。从这个二十一岁的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自由精神。戏中,她所写的是两段生活,无论是1943年的那段,还是文革中的那段,离她本人都比较远,但她通过对一些资料的阅读,根据一些老师的回忆,比较真实地把握了这两段历史。更为可贵的是,除了表现历史的真实外,温方伊还能够用今天对生活的感受来观照那两段历史,使之与今天的现实发生碰撞。这一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我们看到的是历史,想到的却是今天的现实。演出中,我注意到现场观众的反应,他们用笑声表达对戏中内容的接受和赞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剧中有台词抨击政府腐败时,全场反响非常强烈。之所以引起这种反响,事实上体现的是观众对当下现实的一种感受。观众对今天腐败的感受与戏中的历史呼应了。所以我觉得,才华就是指一个作者能够在把握历史的同时,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通过自己的价值观成功地表现出来。这一点可以说温方伊做到了。从技术层面看,能够编写剧本的学生在很多学校可能都能找到。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都能找到这样有才华的学生。有些人很聪明,能够写出一个干干净净有戏剧性的戏,但未必能够拥有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南大为她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南大的历史传统、文化氛围和当前的状态,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动力。如果这样的题材让北大的新左派教授来写,恐怕会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觉得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南大的传统。在20世纪初,南大与北大相比是比较保守的,当时的学衡派与新青年有过多次的论战,以至于人们或许以为南大缺乏自由的精神。事实上,有一点必须澄清,尽管在一些激进的口号上,学衡派的确与北大知识分子有分歧,但在对待现代化这一总体的要求上却是一致的。学衡派精通古文,熟悉外国,主张开放,尤其在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这一点上,和北大是一致的。我在校庆一百年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立人为大学之本》,谈了南大的传统。尽管我们没有出现李大钊和陈独秀这些共产党的创办人,但在自由精神这一点上,在中国的现代化与启蒙这些方面,我们与北大从来都没有区别。从1949年以来,中国大学的这种独立、自由精神一共经历了五次破坏。第一次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南大的损伤可以说是最厉害,法学、社会学等等被认为是危险的学科都被砍掉,工科被分出去,整个被肢解了;第二次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凡是坚持大学精神的人,一旦公开地表露这样的观点,都被打成了右派;第三次是文革,全国性的大灾难,南大也不能幸免;第四次是在1989年后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前,这是我亲自经历的,感触极深,这几年推行比较左的一套,对南大的科研教学的基本精神带来了破坏;第五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今天仍然持续的经济大潮的冲击,很多高校开始搞产业化,从一个教育机构变成了圈钱的工具。很多学校经过这些破坏后,大学精神便荡然无存了。但南京大学却依然保持着这个线索不断,仍能够不绝如缕地坚持着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地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在《怀念高华》的文章中,我提到了五次南大独立研究的立场与有关当局的矛盾:第一次是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人尽皆知,这里不谈了;第二次是1980年代应学梨(蒋广学)对于农业合作化的批判,当时遭到“查处”,但现在看来,对的是南大;第三次是许志英发文论述1919年为新旧民主主义分界线不准确,也遭到严厉批判,并有不少学界同仁迫于压力而来“围剿”许志英,而现在许的观点已成为学界公认的常识了;第四次是哲学系学生马丁(宋龙祥)谈市场经济的文章,受到指责和批判,现在马丁之说也已成了常识;第五次是1990至1992年,南京大学坚决抵制“清理文科”的行为。当时南京大学压力很大,但南大文科受到了保护,事后看来,这抵制是完全正确的,没有人再好意思谈当年的“清理文科”之事了。这五次冲突正是南大精神传统的体现。即便在目前大学精神普遍萎靡的情况下,南大还能有这样的学生,写这样的戏并且制作演出,为大家所接受,这也正好说明南大自由精神仍存。3、关于两个时段的对比这个戏通过暗转的方法不断表现两个时段所发生的事。一个时段是讨论是否给蒋公面子去赴宴,另一个时段是表现1967年文革中知识分子的状态。从分量上看,文革的这段处理显得不够充分。作者温方伊来访问我的时候,我曾建议,描写这段历史最好应与当前知识分子的精神失落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知识分子精神已经退化到怎样的程度,别说是一把手,就算是一个部级干部接见都会感到无限的光荣。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判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过去我一直有花瓶情结,觉得给政府当花瓶很光荣,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很喜欢领导重视”。记得在文革后期,我开始被重新使用。江苏省委的刊物《群众》约我写稿。我就按照当初“评《水》评《红》”的精神写了一篇文章。杂志编辑部告诉我说,这是省委书记许家邨亲自审阅定稿的,并且说我的文章写得很好。当时我感到受宠若惊。建国后,领导的欣赏、表扬、重视,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动力,我当时就是这样的状态。建国后知识分子从原先的独立精神,蜕变到对“领导”的崇拜,这是一个渐渐演变的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完成的。知识分子的这种依附性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特产,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很难看到。我曾读到一个报道,法国总统萨科齐出席一个会议,想要主动与一个青年握手,结果被那个青年断然拒绝。在我们中国,这种文人的依附性有着很长的文化传统,过去皇帝要召见,不管是怎样坏的皇帝,对于知识分子来说,都是极大的恩宠。但在1943年,情况已经所有不同,蒋介石请吃饭,教授们却开始讨论是否给他这个面子,这是带有极大主动性的行为。这也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经过了20世纪初几十年的现代化发展,知识分子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所以我就想,能否将1943年的这段戏与今天知识分子的面貌做一个对比。这样的要求从编剧技巧上看恐怕有一些困难。1943年的教授到现在都已经去世了。现在的这个本子将时间选择在文革,我觉得对比性还是不够,处理得过于简单和表面。如果能把这一点改的更好一些,将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来发扬我们的大学精神。 简评 专程从北京坐火车,第一次到南京,居然是为了一部戏——《蒋公的面子》,而这部戏,绝对值得你以任何方式赶去观看。仅从编剧角度而言,讲中国故事、如此有文化、有生活的剧本,近年仅见,却出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女孩之手,令人击节赞叹,叹为观止!这部戏,只在南京演,是中国戏剧的损失。 二、系统点评评家:水晶■剧名:《蒋公的面子》■编剧:温方伊■导演:吕效平■时间:11月23日-12月3日■地点: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大礼堂■指数:★★★★☆☆■点评: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有文化、有生活、有趣味的中国故事了,全无搞笑,观众却一直在笑,又笑中带着忧伤。作为一部南京大学建校110年的纪念作品,《蒋公的面子》离“主旋律”这三个字很远,却离戏剧的本质很近。该剧创作灵感,来自流传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则轶事。1943年,蒋介石初任中央大学校长,为笼络人心,准备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共进年夜饭。三人中,有人痛恨蒋之独裁,却又因为战乱之时藏书难保需要蒋的帮助;有人潜心学问不谈国事,却好美食,听说席上会有难得的好菜便难抑激动;有人支持政府愿意赴宴,却放不下架子,要拉另外两人下水。20多年后,三人再次见面,谈论当年到底去没去赴宴,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样一部舞台上少见的文人戏,以三位知识分子的社会议题辩论、哲学对话和一层层掀开的内心面纱,交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事,洋洋洒洒,诙谐流畅,民国时代几位不同类型的学者,跃然台上。而与之相对照的20年后,三人都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等帽子,在牛棚里聚谈往事,那些罗生门似的回忆,都消失了光影,他们曾经飞扬的精神,也一同委顿。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有文化、有生活、有趣味的中国故事,全无搞笑,观众却一直在笑,又笑中带着忧伤。而这样一部戏,却诞生于近年来连戏剧都很少上演的南京。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系主任吕效平执导的该剧,已经连续上演近30场,场场满座,创下近十年来南京戏剧舞台上的奇迹。更令人称叹的是,这部作品的编剧,出自当时年仅21岁的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本科三年级学生温方伊之手。她将剧中博古通今的知识分子话语、抗战期间穷教师的拮据生活、“文革”时被打倒的文人们胆战心惊等不同的时空与人物、画面,书写得精准而清晰。剧中人物的对谈往往看似信马由缰,却又总是被恰到好处地拽回戏的核心。哲学与菜谱齐飞,古籍与麻将共舞,话题的交错与情节的起伏,细细铺垫的剧情,如剥洋葱般,越到后面,越辛辣刺激,引人笑中带泪,泪中带思。“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两句杜甫的诗,用作了台上的对联。“自去自来”是文人的理想,“相亲相近”是理想的文人。然而,文人亦是普通人,在面对战乱流离、贫困的生活和完全失去自由的各种困境时,人心最深处的欲望与念想,终会浮出水面,无论它曾经隐藏得多么深。《蒋公的面子》用一种云淡风轻式的表演,既展现了民国文人穷酸倨傲的一面,又让人看到他们可爱单纯的另一面。而在动荡的大时代面前,个人的那点小心思,又显得如此令人怜惜。无论是吃一碗面,还是保住9箱绝世的古籍,都同样难。而且,这部戏并未仅仅止步于“民国”,虽然戏份不多,但剧中同置于舞台另一侧的“文革”场景和剧情,分量同样四两拨千斤。三位白发的老者,对于往事争执不休,但已经完全丧失了当年的锐气与理想,困顿在无家可归的绝境之中。这无家可归,不仅仅是实体的“家”之丧失,更多折射出“精神”的无着无落。坐在台下的观众,则通过他们自身的观看与内心反应,补充了“当下”与戏中两个时代之间的连接。《蒋公的面子》上演至今,已经不仅是南京大学的师生和当地观众前往观剧,而是发展到北京、上海等其他城市的观众慕名前去。我本人就是专程坐着火车从北京去到南京看这出剧的。导演吕效平说:这样一部学校里的“学生戏”,之所以火,是“因为它回归了戏剧艺术,超越了说教,达到了喜剧的高度”。在我看来,这部戏,绝非“喜剧”一词所能简单概括,与当前中国戏剧市场大面积泛滥的各种爆笑喜剧相比,《蒋公的面子》堪称是一部真正有养分、有氧气的喜剧,它所引发的每一次笑声,都不是由挠痒痒式的简单搞笑或低俗包袱所带来的。它的笑,是思考后的笑,是会心的笑,也是一种观众心灵与舞台角色真正相互理解后的笑。这种笑,比悲剧还要有力。

上一篇:保罗沃克尔

下一篇:点火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