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赛利姆二世是塞利姆一世的孙子,而不是儿子?儿子却叫苏莱曼一世?
塞利姆一世是个很可怕的奥斯曼帝国统治者,他对二十多个儿子进行了长期的考察,他在选择谁才是帝国最合适的继承者,最终他选出了一位,但其他人可就惨了!虎毒不食子,塞利姆显然比老虎更毒,他举起屠刀,一口气将自己二十几个儿子全部处死,只留下一个,此人就是在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苏莱曼大帝(即苏莱曼一世),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奥斯曼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让欧洲各国闻风丧胆,威震欧亚大陆。苏莱曼一世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赛利姆一世的孙子成为了奥斯曼帝国新的继承人,恰巧这位继承人名字又叫赛利姆!为了与他的爷爷有所区别,他就被称为赛利姆二世了。
请问一个历史问题,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为什么有资格竞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在1356年《黄金诏书》颁布后,已经确定了各德意志大小邦国之独立主权性,同时开始实行的选帝侯制度,是由三个教会选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四个世俗选帝侯: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莱茵-普法尔茨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选出来的人担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理论上,《黄金诏书》规定的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当选人的先决头衔是“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马公教会的保护者”,没有提及竞选人的民族、国籍和身份地位等先决条件。所以按此逻辑,作为罗马天主教徒的法王弗朗西斯一世只要得到七大德意志选帝侯中的多数支持,就能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非德意志人士受支持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有先例的,在大空位时期(1254~1273),英王亨利三世之弟康沃尔伯爵理查德和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就分别在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受七大选帝侯中对立的两派拥立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二人都从未实际管理过德意志事务。
文学与宗教的区别
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3页)这种关联的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督教是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只是信与爱,别的都是枝叶”。他呼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如果说陈独秀还主要限于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来鼓吹基督精神的话,那么鲁迅则直接切入了文化和文学的内核。他在著名的《摩罗诗力说》里高度评价了希伯来文学的殊胜意义:“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的出现,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以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通向了基督教的“博爱”主题。他说:“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圣书与中国文学》)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文学与宗教确有关系”,“文学的发达,大部出于宗教”。“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
从创作实践来看,新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深刻体现基督教精神的作家和作品。冰心 作品中的“爱”的主题,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而随着新文 学的不断深化,基督教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郁 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 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 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 某种新的文化特质。”(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也许更加值得我们注意。以杨仁山先生为首的佛教居 士和僧人,使中国佛教从明末以来的极度式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复兴之 路,给中国近代文化以深刻的影响。佛教中本来所有的自由精神、独立意志、进取精 神和牺牲精神与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精神相结合,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重 新焕发了活力。一方面是新的具有入世精神的“人间佛教”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另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佛教精神的新展现。以鲁迅为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作家 中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他对日常生 活中的平庸和卑微的小人物的描写,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他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中 国人的国民性,其实都与他对佛教的偏好有关。佛教本来就起源于解脱人生苦难的要 求,而人生最难摆脱的当然是死亡的威胁。鲁迅从自身的苦难中体会到了人的生存的 严酷,从而孳生出解脱的大愿。他探寻过多种道路,包括外在社会政治革命。但鲁迅对政治革命实际上并不报多大的希望。《阿Q正传》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所谓的“国民的劣根性”其实植根于人性的黑暗中,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始无明”中。所以鲁迅始终是很悲观的,这使他既摆脱了一般作家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人生的苦难,与政治操作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其他一些人那里,佛教文化的表现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苏曼殊的作品尽管不多, 却能以惊才绝艳的文笔,写出佛法追求与爱欲之间的深刻纠缠,突显了悲剧性的意味。而周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则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表现了一种禅的精神。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人生境地和舒缓雅洁、坦荡从容的心绪,使读者在动荡混乱中依稀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但这决不是对传统佛教和禅宗的简单回归,而是灌注了近代文化精髓、荡涤了传统文化渣滓的新的精神意向。其他的作者如许地山、沈从文等则表现了一种把多种宗教结合起来的意向。许地山的《债》里即包含着三层意蕴:第一层是还债人的佛家慈悲为怀的心肠和儒家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第二层是岳母所信奉的顺着境遇做人,弃绝非分之想的道家人生哲学;第三层则是“还债人”那种深刻而莫名的基督教的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多重宗教意蕴还可以在林语堂等人那里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不止体现在宗教情结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显然来自基督教文学的刺激。佛教文化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艺术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则与宗教意识的流注密不可分。
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在作家的笔下,宗教精神和宗教意识也多姿多彩地表现出来。贾平凹、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显然自觉地走向了某种宗教追求。尤其是张承志的《心灵史》,极其悲壮地展示了一个民族为信仰而战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震撼性意义。这也许象征着未来中国的精神路向。
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这和宗教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人有了对外界事物的求知欲所以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而宗教中因为有了“神”,所以人类在不断得朝着“神”的脚步跟进,所以人类发展离不开宗教的表现形式,在人类追求真理,道德极限的过程中“神”就是一个永远触摸不到的标杆,因为有了这个“标杆”所以人类才得以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再以文字形式写下,这就是文学的诞生。
对弗朗西斯一世画廊的介绍是怎样的?
枫丹白露宫中还有一座很重要的法国复兴纪念碑——弗朗西斯一世画廊。这一间很长很窄的屋子(64×6米),用石穹窿封顶。画廊的墙分成两层:下面一层镶了木雕护墙板,板上是国王纹章图案和置于椭圆框中的国王的花体字签名。画廊的上面一层画有水彩壁画和浮雕。通向墙的窗户组成了不大的壁龛:穿过壁龛的光束照亮了壁画及其独特别致的边框,挥洒向橡木地板的金色表面。弗朗西斯一世画廊是法国第一个用具有世俗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巨幅壁画作装饰的地方。所有的壁画都毫无例外是献给弗朗西斯一世的——献给他的胜利、英勇和荣誉,以及他对科学和艺术的眷顾。旋律多次歌咏了弗朗西斯一世纹章的图案——刻有火精及国王铭文“我消灭、我喂养(Nutriscoetextinguo)”的国徽。这句铭文的意思是,智慧而公正的国君在铲除邪恶和无知的同时播种幸福和善良。画廊的14幅壁画经过周密细致的考虑组成了一个整体。画廊大墙的中央是意大利艺术家普里马提乔的作品《达那厄》——整个壁画群最主要的壁画。艺术家巧妙地将舒展地躺在枕垫上沉思的古希腊金色卷发美女的侧面像画进了椭圆框中。这幅壁画完全笼罩在金色闪变之中,而变幻的金色更增强了镀金框的效果。弗朗西斯一世画廊里有几幅壁画是成对的,这使艺术家得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主要思想。比如,壁画群中的《阿基里斯的培养》和《维纳斯惩罚爱神阿穆尔》就隐含了国家美德的思想。所有图案都蕴含着神话和古人们的作品中的情节,但大部分的内容都寓意晦涩而深刻,其中的意义直到现在仍未揭开。
弗朗西斯一世画廊第一个具有壁画装饰的地方是哪里?
画廊的上面一层画有水彩壁画和浮雕。通向墙的窗户组成了不大的壁龛:穿过壁龛的光束照亮了壁画及其独特别致的边框,挥洒向橡木地板的金色表面。弗朗西斯一世画廊是法国第一个用具有世俗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巨幅壁画作装饰的地方。所有的壁画都毫无例外是献给弗朗西斯一世的——献给他的胜利、英勇和荣誉,以及他对科学和艺术的眷顾。
为什么德国皇帝奥托一世自称罗马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
巴本堡家族统治(976-1246)
976年,奥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马克(marchia orientalis),将其封与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另在原卡兰塔尼亚地区成立大卡林西亚公国,后该国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国。
1043年,阿达尔贝特击败匈牙利军队,将领地向东扩张到莱塔河,该河遂成为后世奥、匈两地分界线。此后,德国人大量迁入,使得当地最终德语化。而东方马克之名也为古高地德语译名Ostarrîchi逐渐取代(该词首先出现于皇帝奥托三世签发于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后,又逐渐音转为今日奥地利之名Österreichs。
1156年,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马克升格为奥地利公国,脱离巴伐利亚管制,授予其小特权,并将东方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赐予奥地利。奥地利公国迁都于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将其改名为维也纳。1192年,根据乔治堡和约(Georgenberg Pact),奥地利吞并施蒂里亚。1229年,利奥波德六世又获得卡尔尼奥拉的大部分领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强大诸侯国。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战时阵亡,未留儿子,其女婿巴登的赫尔曼六世也未能稳固自身的统治。
捷克统治(1251-1278)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夺取了奥地利,领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亚得里亚海,一跃成为中欧强权之一。
1274年,鄂图卡二世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选举中获胜。鄂图卡拒绝做效忠宣誓,遭到鲁道夫联合德意志诸侯对其讨伐。1276年,鄂图卡被迫放弃奥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图卡在杜恩克鲁特战役中与鲁道夫展开决战,兵败身死。自此,奥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278-1806)
衰落与分裂(1282-1438)
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将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唯一的统治者。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奥地利领地交与其子鲁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约翰刺杀,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击败,丢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和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领地,成为普通诸侯。
1335年,奥地利公爵再次获得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1363年,提罗尔并入奥地利,今日奥地利疆域初步形成。1382年,奥地利获得的里雅斯特,取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继承者多次签订条约瓜分领地,将领地最终一分为三:下奥地利、内奥地利和上奥地利。
再次崛起与统一(1438-1519)
1438年,下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处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间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猝逝于军中,内奥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继承其皇位,并成为其遗腹子拉迪斯劳斯的监护人,成功地使这个孩子继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1457年,拉迪斯劳斯早逝。经过激烈的争夺,匈牙利贵族马提亚·科尔温于1463年夺取了匈牙利的王位,他并且于1485年击灭下奥地利,迁都维也纳。
1477年,腓特烈三世设法安排其子马克西米连与勃艮第公国的孤女继承人玛丽联姻,获得了勃艮第的全部领地。1490年,匈牙利国王马提亚逝世,马克西米连收复下奥地利和维也纳,统一哈布斯堡家族领地。1491年,他与捷克兼匈牙利国王亚盖隆王朝的拉迪斯劳斯二世达成协议,如果他没有直系男性后代,则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继承其领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马克西米连继位成为皇帝。1494年,他再娶米兰女继承人为妻,将势力渗入意大利。这招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率军入侵意大利。马克西米连遂与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兰结成神圣同盟,对抗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同盟。1496年,西班牙女继承人疯女胡安娜与马克西米连之子菲利浦联姻。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捷克兼匈牙利国王路易之妹,确立了两国王位继承人的身份。
鼎盛时期(1519-1711)
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君主宝座,此时,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卡尔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兰和西属美洲的统治者,以及其他许多小国的君主。他无愧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封建领主。1522年,查理将奥地利诸邦以及家族在北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弟斐迪南,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钱仓尼德兰,还有西印度群岛,及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子西班牙的菲力二世。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拉约什二世阵亡。斐迪南立刻根据先前的协定继承了捷克王位,并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约翰·扎波利亚展开匈牙利王位争夺战。1529年和153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苏里曼一世两次围攻维也纳。1544年,奥土达成协议,匈牙利分为三部分,西部由奥地利统治,中部由土耳其统治,扎波利亚之子日格蒙德则成为土耳其庇护下自治的特兰西瓦尼亚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将奥地利领地一分为三:奥地利、提罗尔和施蒂里亚,交给三个儿子。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共和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 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世系
911年,卡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的最后一位君主孩童路易去世, 东法兰克的卡洛林家族王统中断. 此时东法兰克王国内有五大公国,分别是巴伐利亚,卡林提亚,士瓦本,法兰,东法兰西)以及萨克森. 为了抵御当时马扎尔人的入侵,五大诸侯和科隆大主教联合,决定不再寻求从西法兰克的卡洛林家族中寻找王位继承人,而是从本地的五大诸侯中选举产生, 由此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 而德意志的王位继承制度也形成了和传统的世袭继承制不同的“选帝”制度.
一、 法兰康拉德王朝
1.康拉德一世(911-918) 法兰德意志(东法兰克)国王. 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样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死后,由东法兰克五大诸侯以及德意志大主教选举为德意志国王。康拉德在位期间王权极其暗弱,其影响力甚至不如萨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公爵。同时他和马札儿人的作战也失利,他死前,劝说其弟埃伯哈德放弃了王位要求,并提议选举他的对手萨克森公爵亨利为他的继承人。
二 萨克森王朝(奥托王朝)
1.亨利一世(919-936), 萨克森公爵,德意志国王,萨克森公爵奥托之子,也称为捕鸟者亨利。925年,他击败洛林公爵,将洛林并入德意志王国。 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联军在里亚德击溃马扎尔人,解除了马扎尔人对德意志诸邦的威胁。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诸邦已经统一成为一个王国,因此亨利一世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创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们的三个儿子分别成为德意志国王,巴伐利亚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奥托一世(936-973),萨克森公爵,德意志国王,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曼也被称为罗马皇帝,但后人一般将查理曼的帝国称为法兰克帝国或查理曼帝国,而将奥托的帝国称为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一世与洛林公主的长子,也称为奥托大帝。936年在亚琛被德意志贵族选为国王。
3,奥托二世(973-983)。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与意大利公主阿德莱德长子,961年加冕意大利和德意志国王(和其父共同执政),967年加冕皇帝(萨克森王朝君主均有为继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习惯。)奥托二世其间,萨克森王朝达到了极盛,978年,波兰和波希米亚再次臣服,980年,奥托二世包围巴黎,迫使西法兰克国王洛泰尔放弃对洛林的主权要求。同年,奥托二世进军意大利,在罗马册立新教皇约翰十二。982 年,奥托二世在意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击败,他统一意大利的梦想未能实现。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二世的女儿。
4,奥托三世(983-1002),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后,被选为国王,994年成年,995年,奥托三世在罗马拥立其堂兄为罗马教皇,称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德国人教皇。996年,教皇为奥托三世加冕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巴伐利亚公爵,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亚公爵亨利的长孙,巴伐利亚公爵强辩者亨利(巴伐利亚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长子。 1002年,奥托三世去世后,亨利发动政变,劫持了奥托的灵柩,在萨克森、图林根、士瓦本、洛林的贵族未参与的情况下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004年被推举为意大利国王,1014年,他进军罗马,罗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为其加冕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间,为了对抗贵族势力,加强了效忠于他的主教区的权力,从此德意志神权开始壮大,最终发展成为了皇权的最大威胁。亨利二世和其妻子卢森堡公主库妮甘德没有子嗣,传说是由于他们两人订立了婚后禁欲的共同誓约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1146年他被罗马教皇尤金三世封为“圣者”。
三,萨利安王朝
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皇帝。奥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孙,施派尔伯爵亨利的儿子。 1024年9月被德意志贵族选举为国王,开创了萨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兰加冕意大利国王,1027年,约翰十九世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开始对入侵奥得河流域的波兰人用兵,至1032年,波兰国王不得不放弃自封的国王头衔,改称波兰公爵,并退出了奥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国王(当时勃艮第称王)鲁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夺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领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亚公爵,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拥立德国人教皇克莱芒二世,同日新教皇为其加冕为帝。亨利三世时期,曾经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维亚,王室领地拥有五大公爵领地中的三个
德意志皇帝权势达到了极盛,到了可以随意废立罗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统治晚期,其帝国已经开始衰落,由他推动的教会改革最终推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后成为了他儿子亨利四世的极大威胁.
3,亨利四世(1056-1106), 巴伐利亚公爵,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内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摄政. 亲政后和罗马教廷发生激烈冲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绝罚处分, 亨利四世不得不徒步肉袒,于1077年至卡诺莎向教皇请罪, 史称“卡诺莎事件”。亨利四世被绝罚后,反叛的德意志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并选举士瓦本公爵鲁道夫为新国王, 德意志陷入内战, 亨利四世最终战胜了鲁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国内后,亨利四世立刻进军罗马, 1084年,亨利四世废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莱芒三世为其加冕为帝. 1098年诸侯选举其子亨利五世为国王, 和亨利四世对抗,德意志内战再度爆发, 1106年,亨利四世终于打败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 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 1111年被加冕为帝, 亨利五世在位期间,罗马教皇和皇帝互相敌视,混战不休, 德意志诸侯则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 自行扩张他们的产业和主权,德意志王权衰微, 从此开始了德意志小邦林立的时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他们死后无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敌,萨克森公爵洛泰尔二世手中。萨利安王朝结束。
苏普林堡王朝
1 ,洛泰尔二世(1125-1137)萨克森公爵,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苏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133年出兵意大利被教皇英诺森二世加冕为帝。他称为洛泰尔二世,是因为虔诚者路易的儿子,中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曾经拥有神圣罗马皇帝称号,而德意志人认为他们和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王统世系下的国家,所以称他为洛泰尔二世。洛泰尔二世在国内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长期内战。在国外他对东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兰和丹麦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意大利击败了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将西西里国王赶出了亚平宁半岛。回军途中洛泰尔二世去世,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洛泰尔死后,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开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统治。
五 霍亨斯陶芬王朝
1.康拉德三世(1138-1152)德意志国王,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与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 1127康拉德三世自封为王,和皇帝洛泰尔二世爆发内战。1137年,洛泰尔二世去世,康拉德二世发动政变,于1138年由南部诸邦的诸侯选为德意志国王,但洛泰尔二世的继承人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尔二世的女婿,韦尔夫家族)拒绝承认,于是两派爆发内战,此后直到本世纪末,韦尔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内战一直没有停息过。1146年,康拉德三世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经过拜占庭帝国时,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极大破坏,1147年,在小亚,康拉德的十字军被塞尔柱突厥人击溃,步兵军团被全歼,康拉德和其骑兵部队,仅以身免。康拉德死前未加冕为帝。并将其王位指定传给其年长的侄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腓特烈一世(1152-1190)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儿子,也称“红胡子腓特烈,或称巴巴罗萨(传说是红胡子的意大利语)。1152年受其叔康拉德三世之托,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155年,罗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为其加冕为帝,但他拒绝按惯例为教皇牵马,并下令骑士屠杀了上千名罗马人。腓特烈一世力图恢复查理曼帝国的荣耀,一生东征西讨,1156年,他获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领地,并将韦尔夫家族的巴伐利亚分出一部分给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巴本堡家族,建立了奥地利公国,从此奥地利从德意志分离。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意大利,与米兰、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联盟反复争斗,终于在1176年被伦巴第人在米兰附近击败,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亚历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岁的腓特烈一世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行动,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狮心理查一起前往圣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横渡安纳托利亚半岛东南的萨勒夫河时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认为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典范,因而很多传说说他没有死,他孙子、著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诉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罗萨是在图林根的基夫霍伊泽尔山里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鹰离开了这座山,他就会苏醒。1941年 6月22日,纳粹德国就用这样的神话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
3.亨利六世(1190-1197)德意志国王,西西里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与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丽斯之次子,1190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娶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之女康斯坦丝。1191年由教皇切莱斯廷二世为其加冕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国王,从此西西里王国的诺曼人王统世系中断。(最后一任诺曼人西西里国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统一了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从此西西里王国称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或称两西西里王国。
4.菲利普(1198-1208)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和比阿特丽斯的幼子。也称士瓦本的菲利浦。亨利六世去世后,其子年幼,于是拥护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贵族选举菲利普为国王。但支持韦尔夫家族的诸侯在亚琛却选举了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为国王,内战再次爆发。1205年,得到诸侯支持的菲利浦在亚琛再次加冕国王。1208年6月21日,菲利普被巴伐利亚的帕拉丁伯爵谋杀,原因据说是菲利普拒绝吻帕拉丁伯爵女儿的手。
六、 韦尔夫王朝
1.奥托四世(1198-1215),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皇帝,巴伐利亚公爵和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的长子,从小生活在英国,由其舅舅狮心王理查抚养。1198年,萨克森和巴伐利亚贵族推选奥托四世为德意志国王,并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发内战,1209年教皇英诺森三世为其加冕为帝。但此后奥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两西西里王国,英诺森三世将其绝罚。 1211年,德意志诸侯在纽伦堡会议中,废除了奥托四世的国王称号,并选举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为国王。但奥托拒绝退位,1214年,他和英国约翰国王组成的联军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会战中击溃,1215年,奥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奥托四世统治时期开始,德意志骑士开始了持续200年的向东部波罗的海沿岸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形成了称为东勃兰登堡(东普鲁士)的国家,日后成为普鲁士王国的龙兴之地。另外,由于内战不断,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组织也开始形成于这一时期。
七、 霍亨斯陶芬王朝(续)
5.腓特烈二世(1212-1550)德意志国王,两西西里国王,耶路撒冷国王,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六世和西西里的康斯坦丝的长子。1197年,腓特烈二世即其父的两西西里王位,1212年纽伦堡会议被选为国王, 1220年,罗马教皇奥纳鲁斯三世为其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视教廷权威的生涯中度过。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为他未能及时率十字军出征而将其绝罚,但被绝罚之后,他却于1228年率军东征,从埃及人手里收复了耶路撒冷,伯利恒和拿撒,1229年他在没有教士在场的情况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国王。随后回军击败入侵西西里的教皇国军队,迫使教皇将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对其处以绝罚,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国。1243年,腓特烈二世击败继任教皇英诺森四世,英诺森四世逃往法国,从此罗马教皇开始受法王影响。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意大利城市联盟击败,丢失了他占领的意大利中部领地。1250年他于平静中去世。腓特烈二世会九种语言,并可以用其中的七种文字书写,(在当时,绝大多数国王和贵族都是文盲)。他热衷于科学和经济学,他在他的帝国内废除了垄断经营权,国内通行税和国内关税,成为当时西方最现代,最有头脑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从本质来说是个纯粹的意大利人,他出生成长在意大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意大利度过,他对德国事务关心很少,自他死后,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已不复存在,此后的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皇帝尊号,但其帝国的国家形式已不复存在,所谓“既无罗马,也不神圣,更不是个帝国”。
6.康拉德四世(1250-1254),德意志国王,两西西里国王,耶路撒冷国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约兰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与其长子亨利七世闹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热衷西西里事务的腓特烈二世指定为德意志国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于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贵族选举康拉德四世为德意志国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后,他继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贵族的排挤,放弃了德意志,专心于西西里事务,但和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 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曼弗雷德和康拉丁先后继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持的安茹公爵查理为争夺西西里王位,与康拉丁爆发战争,1268年,康拉丁战败被俘,并在那不勒斯市场被斩首。 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终结,而西西里世系则转入安茹王室之中。
八 。空位时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意大利陷入混乱, 荷兰伯爵威廉二世,西班牙卡斯蒂亚国王阿方索三世,英国康沃尔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诸侯推举为国王,但整个德意志没有一个统一的君主. 而意大利则陷于法国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战之中,此时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选侯制度,德意志国王从此由七大选侯选举,他们分别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公爵,帕拉丁公爵,勃兰登堡公爵和波希米亚国王。
九 。 混和家族世系时期
1。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1283-1291)。 德意志国王,哈布斯堡伯爵,奥地利公爵,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卡尼奥拉公爵。哈布斯堡伯爵阿尔伯特四世之子。1273年,德意志七大选侯选举毫无势力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为德意志国王,目的显然是为了剥夺德意志王国的中央权力。但受到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的反对。鲁道夫一世不顾自己六十高龄,亲自讨伐奥托卡二世,并在1278年将奥托卡二世击败并杀死。鲁道夫通过这次战争,从波希米亚手里夺取了奥地利公国,卡林提亚公国(今奥地利卡林提亚),斯蒂利亚公国(今奥地利格拉茨),卡尼奥拉(在今天的斯洛文尼亚),由此哈布斯堡王室一夜之间由微不足道的家族一跃而为势力极大的诸侯。并奠定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核心,此后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奥地利达六百年之久。
2。拿骚家族的阿道夫(1292-1298),德意志国王,拿骚伯爵。拿骚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选侯选举毫无势力和影响力的拿骚伯爵为德意志国王取代势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间由于提出对邻近的图林根的领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诸侯的反对,其王位被德意志贵族废黜,阿道夫试图夺回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战斗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杀死。
3.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1298-1308),德意志国王,奥地利公爵。1298年,阿尔伯特联合诸侯,废黜了阿道夫国王,并被选为新国王。阿尔伯特在位期间,力图使自己的儿子继承波希米亚国王,并对西北的荷兰,泽兰,西南的图林根和麦森都提出了领土要求,但遭到德意志诸侯的反对,无一得手。1308年,在士瓦本被其侄子约翰刺杀。
4。卢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1308-1313),卢森堡伯爵,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森堡伯爵亨利三世之子。1308年阿尔伯特一世遇刺后,德意志选侯再次挑选了毫无势力的卢森堡伯爵继任德意志国王。1310年,在罗马由教皇克莱门特五世指定的枢机主教(当时克莱门特五世的教廷,已被法王腓力四世迁往法国的阿维尼翁)为其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自腓特烈二世后第一位被加冕的皇帝。1313年亨利七世出征西西里,在锡耶纳附近死于军中。
5。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1314-1326)奥地利公爵,德意志国王。阿尔伯特一世的次子,1314年,被四个选侯在法兰克福选为德意志国王,但其他德意志诸侯对哈布斯堡家族势力感到忧虑,所以选举巴伐利亚公爵维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为国王,双重选举最终导致内战,1322年腓特烈战败被俘,1325年被路易四世接受为共同执政者。1326年后,其影响仅限于奥地利。
6。维特斯
枫丹白露的介绍
枫丹白露 (FONTAINEBLEAU)
枫丹白露是坐落在森林里的宫殿, 金秋之际, 红白相间, 译名为:枫丹白露“。位于巴黎东南 120 公里的枫丹白露森林是法国最美丽的森林之一, 橡树、枥树、白桦等各种针叶树密密层层,
宛若一片硕大无比的绿色地毯, 秋季来临, 树叶渐渐交换颜色, 红白相间, 译名为“枫丹白露”。枫丹白露虽然是按发音译成的中文名字, 但是和香榭丽舍大街一样, 是翻译史上难得的神来之笔。枫丹源于秋色瑟缩, 枫叶红彤, 白露则指日光奔腾, 露水莹莹。名字的气势还远远不足以描绘真正的枫丹白露。枫丹白露是法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有人说:“你要啃一本枯燥的法国历史书, 不如到枫丹白露来走一遭。”
1814 年 4 月 20 日 下午 1 点, 拿破仑称帝的王朝彻底失败了, 他被判决到艾勒贝岛上软禁;把他押走的马车已经在枫丹白露前的白马广场上等候。拿破仑从枫丹白露大门马蹄形石梯的右边走下来, 慢慢腾腾, 恋恋不舍。拿破仑对站成方阵的禁卫军说:“我的老卫兵们, 我来向你们说永别了! 继续为法国效劳吧! ”说着, 拿破仑拥抱了禁卫军队长, 亲吻了法国国旗 ……拿破仑和卫兵们一起哽咽起来, 热泪盈眶。
从这一天起枫丹白露白马广场, 又叫做永别广场。
拿破仑后来在艾勒贝岛上的回忆录中写到:“枫丹白露是真正国王的住宅, 世纪的宫殿;可能它的建筑上不算很有特色, 但是计算得很好, 保证了居住使用。”
从建筑上讲, 枫丹白露内部集中了宫殿、城堡、教堂、回廊、剧院等等, 外围集中了广场、石桥、木桥、喷泉、雕塑、人工湖、人工渠、英国式花园、法国式花园等等;枫丹白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复杂的建筑装饰群体。
从历史上讲, 枫丹白露不断地修建、重建、扩建、改建, 数一数在里面住过的法国国王, 就能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四世、路易十三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三世都在里面兴建出生, 整整八个世纪过去了, 枫丹白露成为中世纪到十九世纪建筑全景图。
就是法国人也难说清哪个部分是属哪个时代, 哪个国王在哪时出生, 有人用毕生来研究枫丹白露, 研究枫丹白露的书成箱成库。
弗朗索瓦一世和他的长廊
首先对枫丹白露感兴趣的是弗朗索瓦一世(1527-1547)。 曾在意大利米兰做了十年王的弗朗索瓦一世这时才 20 多岁, 他年轻气盛, 雄心勃勃。那个时代的意大利正轰轰烈烈地搞文艺复兴, 弗朗索瓦一世得以大开眼界, 看到了很多高尚纯美的艺术品, 包括:雕塑、绘画、雄伟豪华的宫殿。
回到法国后, 弗朗索瓦一世不能再过中世纪一样禁闭保守的生活了, 他急欲享受人间新生活。他把文艺复兴思潮的方方面面都引进法国, 给法国世俗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带领下国家大力赞助文学和艺术的各个领域, 皇家贵族大兴起豪华建筑。
弗朗索瓦一世在法国主持兴建了许多城堡, 包括:枫丹白露、香波堡, 并开始动工卢浮宫, 他从意大利艺术请来很多艺术家、工匠, 其中最著名的有天才艺术大师, 达?芬奇。
从罗马复制来很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和达·芬奇的纷纷绘画, 他们成为法国文艺复兴的先躯。枫丹白露是他们搞创作的天堂, 在枫丹白露一个法国画家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的风格, 创造出枫丹白露风格, 在法国绘画中被称为枫丹白露派, 枫丹白露弗朗索瓦一世长廊里的绘画就体现了枫丹白露手法, 象征比喻一女人肉体沉蔓、色情而冷淡收敛。
谁都知道弗朗索瓦一世是油画家, 蒙娜丽莎的第一个收藏者, 所有艺术品他都喜爱他都占边, 他是法国崇尚艺术的先驱者, 为装饰枫丹白露内部他到处收集手抄本, 油画, 雕塑品, 奖牌, 挂毯, 化石等等还有其它好玩新奇的玩意。
枫丹白露还有弗朗索瓦一世收藏的珍贵图书三千本, 这些图书向法国学都和外国学都敞开大门。弗朗索瓦一世时期, 枫丹白露主要扩建项目有:弗朗索瓦一世长廊和两侧的宫殿、白马广场、荣誉金大门和它前面的吊桥。
拿破仑一世和皇冠宫
法国大革命以后, 拿破仑搬到了枫丹白露(1799-1814)。 枫丹白露虽然没有遭到大革命后的彻底毁坏, 但是豪华的家具却被搬走, 偷窃, 或被砸坏, 几乎见不到了。拿破仑抓紧时间重新装修好几间宫厅, 当时搞内部装修的工匠多到 800 人。拿破仑把国王厅, 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六住过的宫厅改建成皇冠厅, 还从巴黎搬来不少家具。拿破仑和皇后约瑟芬则住在弗朗索瓦一世长廊上边的房间里。现在这些套间统称为拿破仑一世套间。
枫丹白露宫经历哪些漫长的修建史?
根据法国文献记载,枫丹白露宫的历史可追溯自12世纪的卡佩王朝,当时的君王路易六世因喜爱狩猎,于是在此修筑了一个城堡。1169年,路易七世在具父所建的城堡中增建了一座礼拜堂,成为枫丹白露宫扩建的开端。1259年,路易九世继续着前任帝王的扩建工作,还在此地为三一教派的僧侣们修建大修道院。自此开始,法国皇室便时常光临枫丹白露宫,在附近的森林中狩猎。为了解决休息住宿问题,皇室在林中增建了许多度假小屋这为枫丹白露宫打造出了雏形。14世纪时,查理六世的王妃——伊莎菠积极修建枫丹白露宫,又增建了一座有名的“椭圆形广场”;1429年,伊莎菠的儿子查理七世因为得到圣女贞德的协助,在兰姆斯人教堂正式加冕为法国皇帝。查理七世自幼与生母伊莎菠不合,所以对自己母亲大力修建的枫丹白露宫一直存有嫌隙之心,他几乎不去那里,任其荒芜。路易十四即位后,沉寂多年的枫丹白露宫重新得到重视,并成为路易十四建设凡尔赛宫的范本,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聚集之地。当然这还要归功于在此之前另一位法国皇帝佛朗索瓦一世对枫丹白露宫的大规模整建。佛朗索瓦一世非常喜爱枫丹白露附近的森林,并且认为,要想彰显自己作为帝王的权威,除了对外拓展军事力量外,还要在国内建造豪华的宫殿以显示国力的强大。另外,弗朗索瓦一世远征意大利时受文艺复兴思想影响很深。回国后,他丹始大规模整修枫丹白露宫,以此作为其实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巨作的开端。出生于巴黎的文艺复兴派建筑家布雷顿首先受到佛朗索瓦一世的任命。他将枫丹白露宫残余的中世纪建筑全部加以整建。除了拆除旧有宫殿,兴建行宫新建筑外,布雷顿秉承传统与当代风格相结合的理念,设计出新颖典雅的枫丹白露宫。1531年,他还在宫殿中增建了一条堪称杰作的佛朗索瓦一世回廊,并将原来一处修道院旧址改建为两层式楼房建筑物,并添加了一个环绕在这个建筑物四周的白马广场。为了让宫殿内景能与华丽典雅的外观风格趋于一致,1530年,他聘请了佛罗伦萨的知名画家高凡尼·贝蒂斯塔·罗苏负责宫殿内部装潢。1532年,罗苏又邀请了一大批艺术家共同进行此工程,这批各有专长的艺术家以雕塑或壁画绘画的形式,为枫丹白露宫留下许多具有浓郁文艺复兴风格的艺术极品。后来以这群艺术家为核心,发展出所谓的“第一枫丹白露派”,为世界艺术史留下无数精彩之作。除了佛朗索瓦一世之外,亨利四世也是枫丹白露宫建筑历史上值得提的重要人物。这位1589年即位的国王为了整修枫丹白露宫,投入了庞大的修筑经费,并聘请当时一流的建筑师与艺术家,为他的整修工程进行严整的规划。整修之后的枫丹白露宫规模比以前更富丽堂皇、气派非凡。整修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将椭圆形广场的一部分重整为今天的白马广场,再把佛朗索瓦一世回廊设计为这两座广场的联络通道。幽静雅致的黛安娜庭园建于回廊北边,几经战乱仍保持着原貌的鲤鱼池则建于回廊南边的喷泉广场内。另外,亨利四世还在椭圆形广场紧邻皇太子广场的侧面,添建了一排厅室,作为行政办公之处。至此,枫丹白露宫的规模与格局基本成形。司佛朗索瓦一世的做法一样,进行宫殿内部的装潢施工时,亨利四世从法国各地聘请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及雕刻家前来创作。这些各有所长的艺术家们,让宫殿内外气势变得更为宏大。后来他们还形成了“第二枫丹白露派”。枫丹白露宫耀眼夺目的光彩持续了30多年,直到路易十四兴建了凡尔赛宫,它才变为法国皇室的次要宫殿。亨利四世之后的法国皇室,没有为枫丹白露宫添加更出色的建筑。而在路易十六时期,则对枫丹白露宫进行了不恰当的修建,原有建筑的整体性一度被破坏。法国大革命时期,枫丹白露宫遭到一定程度的损毁,宫殿中收藏的珍奇宝物、名贵家具全都被掠夺一空。拿破仑即位后,在此地大兴土木,枫丹白露宫才得以重现昔日光彩。拿破仑进行改建整修工程时表现出极为保守的作风,保留了枫丹白露宫外观上的原始风格。拿破仑改建时增添的较为重要的建筑包括改建自白马广场的阅兵场,皇后约瑟芬亲自设计的英式庭园,还增建了俯瞰黛安娜庭园的回廊建筑。此外,拿破仑为居住之便对亨利四世的起居间、会议室等厅室做了许多修改,以符合其个人所需。1814年,拿破仑在“君王之屋”的书房里签下了退位书,也为其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随着拿破仑的退位,枫丹白露宫终于在法国历史舞台上隐退了。虽然如此,这座活跃了600多年的宫殿,却也因为其壮观而多元化的建筑风格以及数目巨大的无价艺术珍品,成为法国境内无可替代的,集文化、艺术与历史价值于一身的遗产重地。
玛戈皇后的影片评价
电影《玛戈皇后》改编自大仲马的同名小说,不仅让文学经典焕发新的风采,也使法国历史里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重返公众视野,重现波旁家族在宗教战争的腥风血雨中入主王座的历史背景。《玛戈皇后》所描述的时代,残忍的杀戮已持续十多年,电影提及历代法国王室均以百合花作为家族纹章,天主教和新教在长期的拉锯战中都成了嗜血的百合花,电影呈现史实。(腾讯文化评) 《玛戈皇后》犹如一幅幅精美凝重的油画,带人回到1572年的法国。在血腥、阴谋中渗透爱情的狂野,场面宏大,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大屠杀令人触目惊心。片中玛戈皇后绝代风华,角色塑造非常出彩。(网易娱乐评)
英国国王的排序
韦塞克斯王朝1、爱格伯特(Egbert,约770年-839年)。2、埃塞尔沃夫(Aethelwulf),839年~858年在位。3、埃塞尔巴德(Aethelbald),英国国王,856-860年在位。4、埃塞尔伯特(Æthelberht),860年~865年在位。5、埃塞尔烈德一世(King Æthelred I)866年~871年在位。6、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生卒年从848/849年~899年10月26日。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塞克斯的国王,在位从871年至899年。7、长者爱德华(Edward the Elder,870年-924年7月17日)899年至924年间在位。8、埃塞尔斯坦(Æthelstan),924年至927年为盎格鲁-撒克逊国王,927年至939年为英格兰国王。9、爱德蒙(Edmund I;922年~946年),自939年继承英格兰国王王位直至逝世。10、爱德瑞德,946年始担任英格兰的国王,直至其于955年死亡。11、爱德威(Edwy),在位 955-959年。12、爱德加(Edgar the Peaceful;943年08月07日~975年07月08日)。13、殉教者爱德华(Edward the Martyr,约962年—978年3月18日),英格兰国王(975年—978年在位)。14、埃塞尔雷德二世(Ethelred II,约976年-1016年4月23日),英格兰国王,威塞克斯王朝第14位君主。在位时间978年~1013年及1014年~1016年。15、埃德蒙二世(Edmund II,约988年或993年—1016年11月30日),1016年4月23日到11月30日在位。英国国王丹麦王朝1、克努特Knud II den Store(995—1035年),英格兰国王(1014—1035年在位)。2、哈罗德一世(Harold I ,1015年-1040年3月17日)是英格兰自1035年至1040年间的国王。3、哈德克努特(Harthacnut,1018年3月17日~1042年6月8日),是丹麦国王和英格兰国王。英国国王威塞克斯王朝1、忏悔者爱德华(约1001年-1066年1月5日)是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王朝君主(1041年至1066年在位)。2、哈罗德二世(哈罗德·葛温森,Harold Godwinson,1022年-1066年10月14日),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塞克斯王国的末代君主。英国国王诺曼王朝1、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英语: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诺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兰国王(1066年-1087年在位)。2、威廉二世·鲁弗斯(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约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兰国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3、亨利一世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4、斯蒂芬(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兰国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英国国王安茹王朝1、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2、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他在位期为1189年至1199年。3、约翰一世(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4、亨利三世(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兰国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虽然他的在位时间相当长,他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无名的国王之一。5、爱德华一世(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兰国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6、爱德华二世(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兰国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7、爱德华三世(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兰国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8、理查二世(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约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兰国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英国国王兰开斯特王朝1、亨利四世(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兰国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2、亨利五世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兰兰卡斯特王朝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3、亨利六世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兰卡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英国国王约克王朝1、爱德华四世(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兰国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2、爱德华五世(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约1483年),英格兰国王,1483年在位。3、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兰国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英国国王都铎王朝1、亨利七世(英文名Henry VlI ,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兰国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2、亨利八世(生于1491年6月28日–卒于1547年1月28日)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开始在位。3、爱德华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国国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4、玛丽一世 (英文:Mary 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1553年7月-1558年11月17日在位5、伊丽莎白一世(英文:Elizabeth I;1533.09.07—1603.03.24),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义上的法国女王。英国国王共主邦联斯图亚特王朝1、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格兰国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并成为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2、查理一世,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国王(Charles I,无头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他与议会的矛盾激化,在与议会的战争中失败被砍头。3、查理二世(King Chales II,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复辟,166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在位)。4、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英格兰国王,1685年2月6日 ~1688年12月11日在位)。5、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女王玛丽二世与国王威廉三世/二世(共治)(Mary II & William III, Queen & King of England & Ireland)1689年2月13日~1694年12月18日在位。6、威廉三世(King William III,King of England & Ireland,英格兰、爱尔兰国王,1694年12月18日~1702年3月8日在位)。7、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王安妮(Anne, Queen of England & Ireland)1702年3月8日~1714年8月2日在位。1707年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两国结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斯图亚特王朝没有国王,只有一任安妮女王。英国国王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国王汉诺威王朝1、乔治一世(King George I,1660~1727,联合王国国王1714年8月2日~1727年6月11日在位)英国国王、德意志汉诺威选帝侯。英国汉诺威王室首位国王。开启汉诺威王朝到维多利亚时代成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2、乔治二世(George II,1683~1760,联合王国国王1727年6月11日~1760年10月25日在位 )乔治二世一生热爱军事。3、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国及爱尔兰的国王,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乔治二世的孙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终年81岁。4、乔治四世( King George IV,1762~1830,1820~1830在位)。5、威廉四世(King William IV1765~1837,1830~1837在位)。6、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1837~1901在位)。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仅次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时间长达64年。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女王。英国国王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爱德华七世(King Edward VII,1841~1910,联合王国国王1901年1月22日-1910年5月6日在位)英国国王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温莎王朝1、乔治五世( King George V 1865~1936,联合王国国王1910年5月6日-1936年1月20日在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乔治五世为了安抚民心,舍弃了自己的德国姓氏,将王室改称“温莎”,1910-1917年作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国王)。2、爱德华八世(King Edward VIII1894~1972,1936年1月20日-1936年12月11日在位11个月)英国国王。3、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温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英国国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4、伊丽莎白二世(Her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生),1952年2月6日登基,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是英国目前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头衔全称为“承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扩展资料英国国王(King/Que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宪法规定的世袭的国家元首(不是政府首脑),立法、司法机关的组成部分,法院的首领,英国全部武装部队的总司令,英国国教圣公会(新教安立甘宗)世袭首领。根据各国宪法,英国国王也是北美洲的安提瓜和巴布达国王、巴哈马国王、加拿大国王、巴巴多斯国王、伯利兹国王、多米尼克国王、格林纳达国王、牙买加国王、圣基茨和尼维斯国王、圣卢西亚国王、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国王,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国王、新西兰国王、巴布亚新几内亚国王、所罗门群岛国王、图瓦卢国王(这些国家已从前大英帝国独立,但国家元首由英王兼任,英王定时派遣总督到各国代表自己行使国家元首权利。政府首脑由本国选举产生)。除了这些国家,脱离前大英帝国的亚、非、美、大洋洲的各国独立的37个国家(国家元首不是英王担任)组成了英联邦。参考资料:英国国王_百度百科
法国国王的历届国王
查理曼,法兰克王国 查理一世(查理曼大帝) 768-814 (领土包扩法国 德国和意大利北部中)法兰克王国 路易一世 840-843西法兰克王国 查理二世(秃头查理)843-877(法国的雏形,国王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路易二世(口吃者)877-879路易三世 879-882卡洛曼 879-884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三世(胖子查理) 884-887罗贝尔(卡佩)王朝 倭德 888-898加洛林王朝 查理三世(糊涂王) 893或898-923罗贝尔(卡佩)王朝 罗贝尔一世 922-923鲁道夫 923~936加洛林王朝路易四世(海外归来者) 936~954洛泰尔 954~986路易五世 986~987 于格一世(卡佩) 987~996罗贝尔二世 996~1031亨利一世 1031~1060腓力一世 1060~1068路易六世 1068~1137路易七世 1137~1180腓力二世 1180~1223路易八世 1223~1226路易九世(圣路易) 1226~1270腓力三世 1270~1285腓力四世 1285~1314路易十世 1314~1316约翰一世 1316腓力五世 1316~1322查理四世 1322~1328 腓力六世 1328~1350 (开始百年战争)约翰二世 1350~1364 (被英国黑太子俘虏)查理五世 1364~1380查理六世 1380~1422查理七世 1422~1461路易十一世1461~1483查理八世 1483~1498瓦卢瓦王朝奥尔良旁支路易十二世 1498~1515昂古莱姆旁支 弗朗西斯一世 1515~1547 (被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俘虏,后释放)亨利二世 1547~1559弗朗西斯二世 1559~1560查理九世 1560~1574亨利三世 1574~1589 亨利四世 1589`1610路易十三世 1610~1643路易十四世 1643-1715路易十五世 1715~1774路易十六世 1754~1792路易(十七世) 1793~1795 第一共和 国民公会 1792-1795五人执政团时期 1795-1799执政官政府 1799-1804第一帝国(皇帝) 拿破仑一世 1804-1814,1815(困死在圣赫勒拿岛)拿破仑(二世) 1815 路易十八世 1814~1824查理十世 1824~1830奥尔良王朝 路易-腓力 1830~1848
关于法国的历代皇帝
法国称皇帝只有波拿巴(即拿破仑),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拿破仑三世称皇帝。
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仑·布宛纳,人称奇迹创造者。拿破仑·波拿巴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
波旁王朝(Bourbon,House of 1589~1792,1814~1830) 波旁(bang 四声,去声,通“傍”)王朝 (法语:Maison de Bourbon)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地统治纳瓦拉(1555-1848)、法国(1589-1848)、西班牙(1700至今)、那不勒斯与西西里(1734-1816)、卢森堡(1964年至今)等国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由于其父系祖先为卡佩王室成员,因此亦被某些人称为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员都以保守著称,因此在美式英语中,波旁一词成为对极端保守主义者的称呼。
国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建立的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92年9月22日,新选出的议会即国民公会开幕。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的议案,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上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经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权和雅各宾派的专政。热月政变后,又相继有热月党人、督政府和执政府时期。1804年5月为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所代替。
法兰西第一帝国疆土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 First Empire of France 法国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资产阶级军事专制国家。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宪法》颁布,宣布法国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为帝国皇帝,称拿破仑一世。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国大革命期间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仑这个法兰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国和拿破仑的霸业并不能维持很久。1814年,拿破仑倒台,在反法联军和法国国内拿破仑军中的新贵的奉迎下,流亡英国的普罗旺斯伯爵返国即位为法王路易十八。在军队和资产阶级的压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倾向自由主义的宪法。 但好景不长,拿破仑于1815年3月杀回巴黎,重建帝国,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铁卢战役过后,路易十八得以复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维护保王党在国会的势力。而一些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政策,亦因被认为倾向于自由主义而被两人废除。这些举动令波旁王朝渐失民心,最终导致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爆发。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简称第二共和,是1848年11月4日到1852年12月2日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体。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二月革命成功后,七月王朝崩溃,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后被法兰西第二帝国取代。在历史上,第二共和是存在时间最短的政体。它是最后一个经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权,期间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首次得到确认,奴隶制度也被正式完全废除。
法兰西第二帝国于1852年12月2日建立,1870年9月4日废除。1866年面积扩展到550,986 km²。1860年代,普鲁士的崛起令法国深感不安,最后两国因1870年的7月危机酿成战争,国民议会被人入侵,共和派代表莱昂•甘必大在巴黎大会堂宣布帝国灭亡,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皇后欧仁尼逃离杜伊勒里宫,到达英国,正式结束了被废除的帝国。国号法兰西帝国。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翌年1月14日颁布宪法,加强总统权力,削弱议会的立法权。1852年11月 7日,元老院颁布法令建议恢复帝制。随即举行公民投票,绝大多数表示赞成。12月2日宣布恢复帝国,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府。共和国采用议会民主模式并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国在第二帝国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镇压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垮台。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意外地她正是法国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国,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法国历代君王及国王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伟大的国王,在继位之初,为了获得国内天主教民众的支持,于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顺利进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数法国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击败天主教派领袖马延公爵,摧毁了天主教联盟,结束了内斗。1598年,将西班牙干涉军逐出法国,同年颁布南特敕令,给予新教徒相当大的自主权,结束了宗教战争。1609年,亨利四世与英国、荷兰、意大利结盟,准备再次与西班牙开战,但一年后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继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玛利亚摄政,1614年亲政。后与其母发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内战,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战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亲信律因病死,玛利亚及其亲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权。黎塞留励精图治,努力加强王权。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后一个堡垒拉罗舍尔,自此法国新教徒不再拥有军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败了太后玛利亚企图推翻他的阴谋,迫使太后及反对派首领逃往国外。后黎塞留使法国加入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反对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没能等到战争结束就于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发展工商业,打击割据力量,贡献很大。马萨林继黎塞留为首相,继续推行黎塞18年,发展工商业,打击割据力量,贡献很大。马萨林继黎塞留为首相,继续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继黎塞留之后死去,幼子路易继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欧洲著名帝王,号“太阳王”,是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继位后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摄政。法国继续参与三十年战争,并多有胜利。1648年,战争结束,法国获得了阿尔萨斯、凡尔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满首相马萨林统治的巴黎法官发动了第一次投石党运动,但不久即与王室妥协。1651年,发生了以大贵族为首的第二次投石党运动,其领袖是三十年战争中的名将孔代亲王。最终迫使安娜罢免马萨林。但在后来的权力角逐中,孔代丧失了民心,被迫于1653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马萨林东山再起。随后,孔代率西班牙军攻入法国,战争持续到1655年,最后法西议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国。1661年,马萨林死,路易十四亲政,任命柯贝尔为财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后法国与荷兰、西班牙、帝国发生了多次战争,法军屡战屡胜,获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销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离法国。1686年,帝国、西班牙、荷兰、瑞典等国组织大联盟共同反法,战争持续了十一年之久,法军虽占有优势,但在战后签订的和约中获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国王病死,遗命其外孙即路易十四之孙菲利浦继位,引起了各国的极大不满,战事再起,英国加入反法联盟,西班牙则支持法国。但由于缺乏良将,法西军屡败,西班牙在尼德兰和意大利的领地丧失殆尽,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国夺走。1713年双方达成和约,菲利浦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承诺法西永不合并,自此波旁家族进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领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孙路易继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奥尔良公爵摄政。1717年,为解决财政困难,任用苏格兰冒险家约翰建立银行、公司多家,约翰的金融业曾辉煌一时,但终于三年后失败,使很多中小市民倾家当产。1726年路易十五亲政,先后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但均遭失败,造成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为英国夺走。1768年,从热那亚购入科西嘉岛。1774年死后由其孙路易继位,此时的法国已是危机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继位时法国财政问题十分严重,所以立刻着手解决,但连续撤换了多位财政大臣,都无法解决问题。又于1778年加入美国独立战争,耗费了大量经费。1789年,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以寻求解决财政问题的办法。 但资产阶级提出的条件无法为国王接受,路易十六试图逮捕其首领人物,但遭到失败。巴黎人民随即发动起义,建立了共和国。1791年,路易十六试图逃出法国,但遭到失败。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攻下杜伊勒里宫,国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其正在狱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党人拥立为国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并没有继位就死在了监狱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路易遂成为王位继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联盟拥立复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帮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国王复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继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极端反动,1825年颁布赔偿法,要求赔偿法国贵族在大革命时期的损失,引起全国上下极大不满。1827年又解散国民自卫军。1830年颁布敕令五条,妄图进一步加强专制,巴黎人民随之发动起义,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继任为摄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较倾向资产阶级,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占领了安特卫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占了多处殖民地。1847年,全欧爆发了经济危机,法国国内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国外。波旁王朝彻底灭亡,共计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结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属于波旁家族,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恐怕是当初路易十四没有想到的。
枫丹白露的历史
1762年11月5日枫丹白露预备协定在这里签署,为结束7年战争的巴黎条约(1763年)做下了准备。法国革命期间,枫丹白露暂时被改名为Fontaine-la-Montagne,意为“山边的泉水”。其中的山,是枫丹白露森林中一系列起伏的岩石结构。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早期,枫丹白露的Camp Guynemer是盟军中欧司令部(AFCENT)和盟军中欧空军司令部(AAFCE,AIRCENT)的所在地,直到后来法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戴高乐总统不愿北约的核武器继续部署在法国领土上,以上两个司令才被分别转移到荷兰的布鲁森(Brunssum)和西德的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Ramstein Air Base)。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下令在此修建城堡。下令建造枫丹白露宫的人:路易六世。后经历代君王的改建、扩建、装饰和修缮,使枫丹白露宫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在1530年左右,弗朗索瓦一世想造就一个“新罗马”,便决定将行苑扩建为大宫殿,由两位意大利大师画家罗索和普里马蒂乔主持内部装饰,还有法国画家古尚、卡隆及雕塑家古戎等人参与设计。面貌一新的宫殿被巨大开阔的庭院所环绕。富有意大利建筑的韵味,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和法国传统艺术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种风格被称为“枫丹白露派”。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和拿破仑等法国帝王都曾在此居住过。有的国王在此长住,有的仅把它作为打猎的行宫。王室的婚丧大典也常在这里举行。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都曾下榻于此。由于17世纪以后法国王室居住于凡尔赛宫,法国大革命前枫丹白露宫已趋破败。大革命期间宫内家具陈设全被变卖,以筹措政府经费。拿破仑称帝后,选择以枫丹白露宫作为自己的帝制纪念物,对其加以修复。1812年至1814年,罗马教皇庇护七世被拿破仑囚禁在这里。1814年,拿破仑被迫在这里签字让位,并对其近卫军团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1945年~1965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总部设于此,枫丹白露宫墙外至今还残留有“NATO”的标记。
枫丹白露宫的历史发展
枫丹白露宫及其花园,位于塞纳河左岸的枫丹白露镇,距巴黎约60公里。枫丹白露宫坐落在170平方公里的森林中,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枫丹白露宫及其花园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枫丹白露意为“美泉”,当地泉水清冽,12世纪路易七世在泉边修建了城堡,供打猎休息使用,这就是后来的枫丹白露宫。枫丹白露宫建筑群由古堡、宫殿、院落和园林组成,其中常年开放的馆舍有三间文艺复兴大厅,皇帝寝宫及拿破仑博物馆。从建筑艺术上看,枫丹白露可以说是法国古典建筑的杰作之一,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枫丹白露宫是法国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修建于1137年,位于巴黎东南部,是主要用于历代帝王居住、野餐和临时打猎的行宫, 弗朗索瓦一世、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和拿破仑等法国帝王都曾在此居住过。巴黎东南部65千米处的枫丹白露宫,位于塞纳河左岸占地170平方千米的森林中部,法国皇室曾在将枫丹白露宫作为他们最大的行宫,这里也是法国王室从1528年起,接受新思潮,继而成就了文艺复兴的地方。 在凡尔赛宫尚未兴建完成之前,他跟随着历代帝王,经历了600多年的兴衰交替的岁月。自法王路易七世在此修建城堡开始,枫丹白露宫的规模便渐次扩张,逐渐形成枫丹白露宫特有的风格,呈现出当时文化艺术与流行趋势,也使其成为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及园林创作的典范。枫丹白露宫虽然比不上凡尔赛宫的宏伟、卢浮宫的博大,但却淡雅大方,给人以静谧温馨的感觉。从建筑艺术上看,从文艺复兴开始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枫丹白露宫可以说是法国古典建筑杰作之一。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下令在此修建城堡,后经历代君王的改建、扩建、装饰和修缮,使枫丹白露宫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在1530年左右,弗朗索瓦一世想造就一个“新罗马”,便决定将行苑扩建为大宫殿,由两位意大利大师画家罗索和普里马蒂乔主持内部装饰,还有法国画家古尚、卡隆及雕塑家古戎等人参与设计。面貌一新的宫殿被巨大开阔的庭院所环绕。富有意大利建筑的韵味,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和法国传统艺术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种风格被称为“枫丹白露派”。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和拿破仑等法国帝王都曾在此居住过。有的国王在此长住,有的仅把它作为打猎的行宫。王室的婚丧大典也常在这里举行。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都曾下榻于此。由于17世纪以后法国王室居住于凡尔赛宫,法国大革命前枫丹白露宫已趋破败。大革命期间宫内家具陈设全被变卖,以筹措政府经费。拿破仑称帝后,选择以枫丹白露宫作为自己的帝制纪念物,对其加以修复。1812年至1814年,罗马教皇庇护七世被拿破仑囚禁在这里。18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