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简介

时间:2024-04-06 23:07:35编辑:coo君

红线女有多少个子女

红线女只有一个儿子。红线女的儿子叫做马鼎盛,马鼎盛是香港军事评论员、凤凰卫视主播、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会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席研究员。马鼎盛祖籍广东省佛山顺德,父母是粤剧界的顶尖伶人马师曾和红线女,马鼎盛在北京清华附中度过青少年时代,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1980年发表首篇论文《中日黄海大战的胜负问题》。1982至1989年在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期间,发表《香港战役十八天》等论文。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委员。扩展资料:红线女的红派艺术在唱腔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等其它剧种、以及美声歌唱、电影等的技巧。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了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红腔风格。在舞台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舞台功架为基础,吸收了京剧名家程砚秋的身段艺术,并将俞振飞、周小燕、朱传茗等戏剧名家的艺术融为一炉,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线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鼎盛

红线女有几次婚姻

红线女 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幼年在广州,澳门读书,13岁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以小燕红艺名登台。1942年,参加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内地演出,得马师曾悉力教导和重用,改用红线女艺名,逐渐成名。15岁掌花旦正印,声名渐著。1944年,与马师曾结婚。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拍影片80多部。1945年后,演出范围扩大到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一带,成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曾在香港组织“真善美”剧团,并参加拍摄《家》、《春》、《秋》等多部影片。1955年从香港回穗参加广东省粤剧团,代表作有《搜书院》.《昭君出塞》、《关汉卿》和《山乡风云》等。1957年凭《卖荔技》获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歌曲竞赛金质奖章。 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表演以细腻见长,勇于革新,继承前辈唱腔艺术并吸收兄弟剧种和西洋演唱技巧,形成“女腔”(“红腔”)。其音色清脆秀丽,行腔自然、婉转、丰美,真假嗓音能够巧妙结合,有“龙头凤尾”之誉,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近些年红线女致力培养粤剧新人,组建小红豆粤剧团和红线女艺术中心。她领导“小红豆”剧团,对粤剧艺术继续贡献力量。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李香君》、《昭君公主》和现代戏《山乡风云》等。主演的电影名作有《秋》、《天长地久》现居广州,致力于推广粤剧艺术。



艾微尔4 于 2013/12/10 10:24:0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马调红腔”是戏迷所津津乐道的,当年女姐加入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渐渐学会拉腔、偷气,最终形成“马调红腔”。马师曾是女姐的首任丈夫,由于马师曾经常教戏,与女姐有接触,两人互生情愫而走在一起。女姐在1943年升任正印花旦,演出马师曾戏宝《刁蛮公主憨驸马》,当时演公主的花旦蓝茵突然肚痛不能出场,由女姐临时代替演出,她救场成功。女姐成为正印花旦后,与马师曾于1944年结婚,1955年离婚,女姐有两子一女,包括马鼎昌、马鼎盛与女儿红虹。 育有两子一女 女姐去年接受车淑梅访问时提到与马师曾离婚的原因,有晚拍戏半夜两三点,搭船过海时见到马师曾与一个女人在等船,当时才知道有“小三”,两人在一起已3年。女姐离婚后放弃香港的事业,返回内地发展。 第二段婚姻嫁作家缺乏爱意 女姐后来改嫁内地名作家华山,幼子马鼎盛受访时曾说,母亲回忆第一段婚姻并非自愿,因为两人的年纪与性格相距很远,幸好事业上是最佳拍档,故希望第二春要全方位成功。至于女姐与华山的婚姻也不过10年,华山患重病卧床时,女姐无微不至照顾,后来她向马鼎盛承认第二段婚姻是“缺乏爱意”。


红线女的儿子是谁

马鼎盛(mǎ dǐng shèng),香港军事评论员、凤凰卫视主播、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会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席研究员。
马鼎盛祖籍广东省顺德县,父母是粤剧界的顶尖伶人马师曾和红线女,马鼎盛在北京清华附中度过青少年时代,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1980年发表首篇论文《中日黄海大战的胜负问题》。1982至1989年在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期间,发表《香港战役十八天》等论文。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委员。


谁知道粤剧名伶红线女大儿子是否叫马鼎昌吗?有他的各人介绍吗?

是的。马鼎盛祖藉广东顺德县,1949年香港出生,其父马师曾和母亲红线女俱为粤剧界泰斗级人物,并有一兄马鼎昌。1955年,马鼎盛随父母离开香港,回到中国大陆。[1]1957年到北京,在北京育才小学和清华附中读书,文革时期当过农民和工人共十年光景。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成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在读期间与金应熙教授合作发表《一九四一年底的香港十八天战役》。1982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后,于1982年至1989年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期间发表多篇军事论文。


南国红豆的来历

  1、南国红豆---王维有诗《红豆》或《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这首《相思》,也许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爱情诗,从古到今,一直被人吟诵,现在咿呀牙学语的小儿也会背诵。红豆在古时又被人称为相思子,王维这首诗,也有人以《相思子》为题。诗中的红豆,很多人没有见过,那确实是生长在南方的乔木,在汉代,这树就被人称为相思树。相思树结子红黑相间,艳丽光洁,仿佛用红珊瑚雕出的艺术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关于红豆有如下记载:“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这记载,不仅描绘了红豆的形状,还交代了相思树的来历。是一个女子在树下想念死去的丈夫,悲极而亡,这树,便被人称为相思树。20多年前,我曾在武夷山见过一棵树龄百年的相思树,采得一把红豆,还为此写过诗。
  其实,古代诗人写红豆,不是只有王维。温庭筠就写过红豆诗,譬如他的《新添声杨柳枝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也是一首写男女恋爱的诗,诗中写到将红豆嵌在骰子中,引出相思入骨的感叹。
  王维的《相思》,以红豆的意象为爱情象征,意思也到此为止。而后来人写红豆,则多表达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如:“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韩偓《玉合》),“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黄庭坚《点绛唇》),“万斛相思红豆子,凭寄予个中人。(刘过《江城子》),“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赵崇嶓《归朝欢》),“几度相思,红豆都销,碧丝空袅”(王沂孙《三姝媚·樱桃》)。这些诗句,比王维的诗包含的意蕴又进了一层。
  王维的《相思》,在古人的吟诵中,也常常被用来抒发故国之思,引申出新的意境。王维这首诗,是送给当时的著名的宫廷伶官李龟年的,唐范摅《云溪友议》中有记载,安史之乱时,李龟年在流亡奔命途中唱“红豆生南国”,“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左耳微暖,妻子未忍殡殓,经四日乃苏。”《相思》为何使人如此伤感?不是因为爱情,在战乱中,诗中的景象使流亡者触景生情,忧君忧国,以至惨然而闷绝。
  这样的红豆情思,到明末清初,又爆发了一次。那时,诗中的红豆寄托了明遗民悲凄的故国之思。这类红豆诗,写得最多的是钱谦益,他的诗文集中,有《红豆诗初集》、《红豆诗二集》、《红豆诗三集》,这些红豆诗,大多写得悲凉忧愤,譬如《辛卯春尽歌者王郎北游告别戏题十四绝句》第八首:“可是湖湘流落身,一声红豆也沾巾。休将天宝凄凉曲,唱与长安筵上人。”诗中所谓“天宝凄凉曲”,就是当年李龟年在流亡途中吟唱的红豆诗,借古喻今,咏红豆而怀故国,诗人的心思,不言自明。
  2、此外,粤剧也有一个“南国红豆”的美称。1956年5月,广东粤剧团赴北京参加会演,周总理接见主要演员,并在座谈会上称粤剧是南国红豆。周总理以南国红豆来比喻粤剧,可谓别出心裁而又贴切、形象,说明了粤剧是南方的产物。
  


上一篇:王功伟

下一篇:广州癫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