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经济师考试试题

时间:2024-04-08 13:13:47编辑:coo君

2012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 统计数据的来源

第五节 统计数据的来源

统计数据主要有两种来源:

直接来源(第一手统计数据):来源于直接的调查和科学实验。

间接来源(第二手统计数据):来源于别人调查或实验的数据。

(一)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直接来源有两个渠道:

一是专门组织的调查------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主要渠道;

二是科学试验---------------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渠道。

统计调查是第一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方式。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是:

普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

调查

方式 含义 特征、分类及应用场合

普查 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主要用于收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全貌。 特点:

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者周期性的;

2.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

3.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较高,可以为抽样调查或其他调查提供基本的依据。

4.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

抽样

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1.经济性:是抽样调查的一个显著优点。

2.时效性强:可以迅速、及时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3.适应面广:可用于全面调查能够调查的现象,也能调查全面调查所不能调查的现象,特别适合特殊现象的调查。如:产品质量检验、农产品试验、医药的临床实验。

4.准确性高:误差往往较小

在实际应用中,抽样方法主要有两种: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1)概率抽样:是最理想、最科学的抽样方法。

能保证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的代表性,而且它能够将调查误差中的抽样误差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概率抽样包括以下形式:

①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形式,是完全随机的选择样本。

②分层抽样

③整体抽样

④等距抽样,又称作系统抽样

(2)非概率抽样不是依据随机原则选取样本。如街头拦截的方便抽样,调研者主观选择样本单元的判断抽样等。容易实施、成本较低,但不适于推断总体的项目。

统计

报表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 1.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目前的大多数统计报表都是全面报表。

2.按报送周期长短,分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

3.按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不同分为国家的、部门的、地方的统计报表

重点

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典型单位来描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定性调查研究,其着眼点不在数量特征上,因此不认为它是一种统计调查也是可以的。

典型

调查 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二)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第二手统计数据来源

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

在我国公开出版或报道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另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历史文献,网络等也是获得第二手数据的重要渠道。

利用间接来源的统计数据,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要评估第二手数据的可用价值。

2.要注意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

3.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进行质量检查。

4.引用统计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的来源,既方便他人查找核对,也是尊重他人或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的要求。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备考的时间不多了,为了做好考前的备考复习,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1.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2.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3.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   (1)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固定水平   (2)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3)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4)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2012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 统计数据的类型

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类型

(一)统计数据的不同类型

分类数据: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表现为类别,用文字表述,不区分顺序。

定性数据(品质数据)

顺序数据:由定序尺度计量形成,表现为类别,用文字表述,有顺序。

数据

定量数据(数量数据):数值型数据,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通常用数值来表现。

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可以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处理和分析。例如对于品质数据通常可以计算出各组的频数或频率。

(二)变量的含义及其类型

1.变量的概念:统计中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表现为变量值。

2.变量的类型:变量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和数值型变量。

分类变量-------由分类数据来记录。如性别

顺序变量-------由顺序数据来记录。如产品等级。

数值型变量----由数值型数据来记录,如产品产量、商品销售额、零件尺寸、年龄、时间。

数值型变量根据其取值的不同,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1)离散变量可以取有限个值,而且其取值都以整数位断开,可以一一列举。如企业数、产品数量。

(2)连续变量可以取无穷多个值,其取值是连续不断的,不能一一列举。如年龄、温度、零件尺寸。

第四节 统计指标的类型

(一)统计指标的含义

对统计指标通常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

一是统计指标是用来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基本概念。

二是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

(二)统计指标的分类:

统计指标按照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类型 内容 教材例子

总量指标

(反映现象总规模,通常以绝对数表现) 时期指标 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总量,时期指标可以累积,从而可以得到长时间内的总量。 产品产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

时点指标 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不能累积,各时点数累计之后没有实际意义。 年末人口数、科技机构数、股票价格

相对指标

(两个绝对数之比) 相对数表现形式:比例和比率 经济增长率;

物价指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平均指标

(平均数或均值) 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利润;


历年初级经济师考试考过的真题还会再考吗

  5、 关于招聘录用决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确决策与总的决策之比是衡量决策正确性的指标

  B.如果人事部门与用人部门在录用人选上产生分歧,应当录用人事部门确定的人选

  C.招聘经理们一般更关心错误拒绝的决策在总决策中所占的比例

  D.录用决策通常应在综合分析测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作出

  E.录用决策一旦作出,应该马上通知被录用者

  标准答案: A, D, E

  解析:本题考查录用决策。正确决策与总的决策之比是衡量决策正确性的指标。人们一般将“错误接受”看得比“错误拒绝”更严重;招聘经理们一般更关心那些被聘用的人的成功与失败。录用决策应尊重用人部门的意见;录用决策一旦作出,应该马上通知被录用者。

  6、 工作研究中的方法研究运用的主要技术包括()。

  A.过程分析

  B.作业分析

  C.时间分析

  D.动作分析

  E.心理分析

  标准答案: A, B, D

  解析:本题考查工作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方法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①过程分析 ②作业分析 ③动作分析。

  7、 在米尔科维奇和布德罗提出的四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投资模式的具体措施是()。

  A.借助“外脑”

  B.采用权变的组织结构

  C.工作丰富化

  D.采用以资历为基础的报酬体系

  E.实施长期薪酬

  标准答案: C, E

  解析:本题考查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米尔科维奇和布德罗提出的四种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投资模式:20世纪60—70年代,管理重点从劳工关系转到培训和开发方面。具体措施包括:给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工作丰富、培训和长期薪酬等。hb.yd119.cn

  8、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事管理产生于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初期

  B.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被动适应生产的一种因素

  C.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完成事务性工作

  D.人力资源管理将人看作是能够通过有效管理与开发实现增值的资本

  E.人事管理将人的劳动看作是组织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或成本

  标准答案: A, D, E

  解析:本题考查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时代背景不同:由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说明—人不再是物质资源的附属物。人事管理是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出现与发展应运而生的。对人的认识不同:(1)人事管理:将人的劳动看作是消耗和成本;主要关注如何降低人力成本,正确选拔人,提高人员的使用效率和生产率;将人视为被动地适应生产的一种因素;(2)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主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性资本,它是可以增值的。基本职能有所不同:(1)人事管理:是具体的、技术性的事务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战略性和时间的远程性,其管理的视野比人事管理广阔得多。

  9、 关于目标管理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标管理法能够使各级员工明确工作目标

  B.目标管理法可以激发员工的自觉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C.目标管理法可以较容易地实现关于目标的沟通,管理成本低

  D.目标管理法倾向于聚焦短期目标,可能会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

  E.由于许多目标难以量化和具体化,目标管理法在实施时有一定的难度

  标准答案: A, B, D, E

  解析:本题考查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是一种沟通的程序或过程,它强调企业上下一起协商将企业目标分解成个人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作为公司经营、评估、奖励的标准。优势:(1)有效性;(2)启发员工的自觉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3)实施过程易操作;(4)较为公平。 劣势:倾向于聚焦短期目标;会高估企业内部自觉、自治氛围形成的可能性;可能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目标有时可能难以制定。

  10、 关于平衡计分卡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战略性的绩效管理方法

  B.平衡计分卡实现了评估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结合

  C.平衡计分卡综合考虑所有重要绩效指标,可以提高企业发展的协调性

  D.平衡计分卡的设计需要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充分参与

  E.平衡计分卡操作简便,实施成本相对较低

  标准答案: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平衡计分卡法。平衡计分卡法是一种新型的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和方法,它着眼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从四个角度关注企业的绩效: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发展角度。高层管理者需要积极参与平衡计分卡的实施,多与下级进行沟通。优势:消除了财务指标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发展角度的目标纳入评估体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从企业的战略层次考虑问题,并揭示了四个考核角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了战略管理系统。实现了评估系统与控制系统地结合。迫使管理者将所有的重要绩效指标放在一起综合考虑,提高了企业发展的协调性。劣势:实施成本很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QQ邮箱发简历可以word文档直接添加到正文为什么还要用pdf格式呢

pdf的格式比较美观,重点是不能编辑,你是什么样的文件就是什么样的文件,而且打印的时候格式不会乱。如果用word,可能每个人的电脑不太一样,有时候word打印会出现一些格式上的错误,都是说不定的。如果你直接把内容添加的到邮件正文,那收件人就只能在邮件里面看,不能以一个文件的形式来打印查看。况且投简历的人很多,hr不可能每个都去看邮件这么麻烦,当然是将简历全部以文件的形式来看。


各位大侠谁有2018注册造价师最新教材的电子版,希望有的大侠给我发一份,谢谢。

经济师|2018造价工程师应试指南|2018造价工程师电子教材免费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_LZpMCJPv_5CqPRrpvyUA 提取码: xjsu经济师|2018造价工程师应试指南|2018造价工程师电子教材|中级经济基础曲线.docx|曲线大全.doc|精华班-中级建筑讲义.pdf|经济师报名操作指南0708.doc|【真题】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pdf|【真题】2012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真题及答案详解.pdf|【真题】2010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pdf|【真题】2009年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中级)真题及答案解析.pdf|【真题】2008年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试题及答案解析.pdf|【网上找的学习软件】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中级)》真题解析班(网授).zip|【网上找的学习软件】2015年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中级)》网授保过班.zip|【教材】2014年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教材.pdf 。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通货膨胀的治理

  时间过得太快了,为了做好考前的备考工作,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通货膨胀的治理”,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如下:   紧缩的需求政策   发生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总需求的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紧缩总需求的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1.紧缩性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少花钱)   (1)减少政府支出:削减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投资、行政事业费等;削减转移性支出,包括各种福利支出、财政补贴等。   (2)增加税收:可以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降低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同时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减少因财政赤字引发的货币发行。   (3)发行公债:政府发行公债后可以利用“挤出效应”减少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   2.紧缩性货币政策(少给钱)   (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紧缩信贷规模、削减投资支出,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提高再贴现率:可以抑制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贷款需求,还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迫使商业银行提高贷款贷款利率和贴现率,令企业因贷款成本增加而减少投资。还可以影响公众的预期,达到鼓励增加储蓄、缓解通胀的作用。   (3)公开市场业务: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会在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   积极的供给政策   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积极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措施有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和精简规章制度。

2012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背诵知识:货币供求

第十五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货币需求是有效需求、经济需求、客观需求、派生需求。

2.货币需求量: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3.传统货币数量学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4.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M为货币、V为流通速度、P为物价水平、T代表商品和劳务交易量……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5.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庇古提出的剑桥方程式: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货币需求是以人们手持现金来表示的,它不仅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

6.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了说明同一个问题: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本观点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7.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即人们基于货币的流动性持有货币。

8.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是由三个动机决定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因此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分为两部分:前两项构成交易性需求,L1= L1(Y);后一项是投机性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L2= L2(i)。若用L表示货币需求则有L= L1(Y)+ L2(i)。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就会无限增大。由于利率过低,“流动性偏好”就具有绝对性,产生“流动性陷阱”。

9.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这两个假定之上。

10.现代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有四个:①财富总额,弗里德曼提出了“恒久性收入”的概念,并认为“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②财富构成——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③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数量就越少。④其他因素。

M/P=f(Yp;W;im,ib,ie;1/p·dp/dt;μ)

1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是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指货币供给主体即现代经济中的银行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行为。

12.货币供给分析包括:(1)货币供给的机制——货币创造过程;(2)货币供给的决定——分析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货币供应量指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货币供应量在数量上等于流通中的货币量。

13.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者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是:

M0=流通中现金(人民币现钞)

M1= M0+银行活期存款

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流通中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为流通中的货币,是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M2是广义货币量。M1和M2都是研究宏观经济调控问题的主要变量

14.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15.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中央银行存在着不断补充信贷资金的需要,又无从获得新的信贷资金来源。于是中央银行只能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

16.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并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17.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派生存款机制:商业银行不具备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却具备在中央银行放出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18.中央银行放出的每笔信用并不能由商业银行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这样三类因素的制约:(1)受到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2)要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3)要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

19.“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一般用“B”表示;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称为“货币乘数”,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用“k”表示。k=1/(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结构比率)货币供应量的公式:M=B×k

此处删除了2008年的货币供给理论

20.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需求对立统一的结果。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21.货币均衡具有如下特征:(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3)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22.货币失衡主要有两大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

23.总量性货币失衡有两种情况: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或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24.造成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财政赤字、扩张性货币政策等。

25.结构性货币失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地注意总量性失衡。

删除了2008年货币运动过程中的内在均衡机制

26.流通界的货币数量取决于货币的均衡水平。研究货币均衡问题,不仅要涉及到货币的自身均衡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货币的均衡水平及由此而决定的流通界的货币数量与宏观经济方面其他变量的综合平衡问题。

27.在宏观经济方面,总的要求是达到或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供求均衡要求我们处理好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保证国民经济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协调发展,就必须使流通界货币数量的增长幅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互配合。货币供应量M1应当与GDP同步增长,即ΔM1=Y′×M0。

28.(新增)在一般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不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跌。物价自然上涨现象的成因:剪刀差;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性能不断提高,也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29.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剔除通货膨胀等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物价水平自然上升的倾向。若将物价自然上升因素考虑进去,则流通界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即:ΔM1=(Y′+P′)M0 ,或者M′=Y′+P′上式反映了货币的均衡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关系。

29.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各种定义的共同点: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二是物价持续上涨。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通用定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30.按成因划分的四种通货膨胀类型: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的特点:自发性——即支出的增长是独立的,与实际的或预期的成本增长无关;诱发性——成本的增长导致工资及其他收入的增长;支持性——政府为阻止失业率上升而增加支出,或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工会推动的“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垄断企业推动的“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3)输入型通货膨胀

(4)结构型通货膨胀

31.按表现形式划分的两种通货膨胀类型

(1)公开型通货膨胀——开放性通货膨胀。

(2)抑制型通货膨胀——隐蔽性通货膨胀。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32.通货膨胀的原因: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

2).主要原因:(1)财政原因;(2)信贷原因——信用膨胀。

3.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32. (新增)通货膨胀的治理:包括紧缩的需求政策(包括紧缩财政、紧缩货币)和积极的供给政策。

33.紧缩性财政政策:①减少政府支出,主要包括削减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②增加税收;③发行公债。

34.紧缩性货币政策: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提高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会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

35.积极的供给政策:供给学派倡导,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积极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其主要措施有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和精简规章制度等。


2012年经济师考试《房地产》地租与地价的关系

四、地租与地价的关系

  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是资本化的地租,是预买一定年数的地租。

  地价=地租除以平均利息率

  对于永久租期土地,地价是每年的地租折现到初期之和。

  若每年的地租为定值并且折现率不变,地价是每年的地租折现值的加和。

  例如,假定平均利息率为5%,每年200元的地租,200除以5%=4000,200可以看作是一个4000元资本的利息,据此推算出地价为4000元,并认为地价实际上“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计算的。

  例题1:级差地租是指不同土地或同—土地上由于( )及开发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地租。

  A 土地肥力 B 不同土地 C 同一土地 D相对位置

  答案:AD

  解析:级差地租是指不同土地或同—土地上由于土地肥力、相对位置及开发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地租。

  例题2:级差地租I是等量资本和等量劳动投在等面积不同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土地上所产生的不同级差生产力带来的级差(  )的转化形态。

  A 地租 B 超额利润 C 绝对地租 D 垄断地租

  答案:B

  解析:级差地租I是等量资本和等量劳动投在等面积不同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土地上所产生的不同级差生产力带来的级差超额利润的转化形态。

  例题3:级差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人资本的(  )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所转化的地租形态。

  A 数量 B 重量 C 劳动率 D 生产率

  答案:D

  解析:级差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人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所转化的地租形态。

  例题4: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叫(  )。

  A 级差地租 B 绝对地租 C 垄断地租 D 地价

  答案:B

  解析:绝对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例题5: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叫(  )。

  A 级差地租B 绝对地租C 垄断地租 D 地价

  答案:C

  解析: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例题6:地租与地价的关系( ).

  A 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B 地价是资本化的地租 C 对于永久租期土地,地价是每年的地租的简单加和。 D 若每年的地租为定值并且折现率不变,地价是每年的地租折现值的加和。E 地价本质是一次性收取的若干年的地租

  答案:ABDE


2012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

一、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一)发展速度

1、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比值,表明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平的几分之几或若干倍。

由于基期选择的不同,发展速度有定基与环比之分。

(1)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的比值,用 表示,则有

(2)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其前一期水平的比值,用 表示

(3)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一,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推导:定基发展速度 =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第二,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推导: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 / = =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例题11】环比发展速度等于( )。

A.逐期增长量与其前一期水平之比

B.累计增长量与最初水平之比

C.报告期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

D.报告期水平与其前一期水平之比

答案:D

【例题12】以2000年为基期,我国2002、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定基发展速度分别是137.4%和164.3%,则2003年与2002年相比的环比发展速度是( )。

A.16.4%

B.19.6%

C.26.9%

D.119.6%

答案:D

解析:2003年与2002年环比发展速度=2003年定基发展速度÷2002年定基发展速度=164.3%÷137.4%=119.6%

【例题13】已知某地区以1990年为基期,1991-1996年财政收入的环比发展速度为115.71%、118.23%、108.01%、131.9%、122.95%、101.54%,以1990年为基期的1996年财政收入的定基发展速度为( )

40.55% 243.30% 101.54% 43.3%

答案:B

解析:以1990年为基期的1996年财政收入的定基发展速度等于同期环比发展速度的乘积

=115.71%×118.23%×108.01%×131.9%×122.95%×101.54%

=243.32%

(二)、增长速度

1、增长速度含义:增长速度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的比值,表明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百分之几或若干倍。

2、定基增长速度:增长量是累计增长量

3、环比增长速度:增长量是逐期增长量

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之间的推算,必须通过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才能进行。

【例题14】已知某地区2002-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4%、6%、9%、10%,则这一时期该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

A.4%×6%×9%×l0%

B.(4%×6%×9%×l0%)+1

C.(104%×106%×109%×l10%)-1

D.104%×l06%× 109%×l10%

[答案]C.

[解析]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1

又因为: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即

环比发展速度=1+环比增长速度

所以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1=(1+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1=(104%×106%×109%×l10%)-1

二、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发展变化的一般程度。是一定时期内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目前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通常采用几何平均法。

几何平均法也称水平法,其计算原理是:

一定时期内现象发展的总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原理,就应当按连乘法,即几何平均数公式计算指标值的平均数。

平均发展速度 或者:

n表示环比发展速度的时期数。

2、平均增长速度: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增长(降低)变化的一般程度。

3、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例题15】我国1990年出口商品总额为620.91亿美元,1996年出口商品总额为1510.66亿美元,1990~1996年出口商品总额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

A.115.97%

B.40.55%

C.15.97%

D.243.30%

答案:A

【例题16】某市财政收入2003年比l998年增长了72.6%,则该市1998年至2003年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

A.

B.

C.

D.

答案:D

【例题17】平均增长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是( )。

A.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C.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D.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

答案:B

三、速度的分析与应用

1、在应用速度分析实际问题时,须防止误用乃至滥用的现象,应注意:

(1)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

(2)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2、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各期的基数不同,因此,运用这一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要结合水平指标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增长1%的绝对值”是进行这一分析的指标。它反映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例题18】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由于各期的基数不同,运用速度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需要结合( )这一指标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A.报告期水平

B.增长1%的绝对值

C.累计增长量

D.平均增长量

答案:B

【例题19】“增长1%的绝对值”反映的是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 )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A.计量单位

B.数据类型

C.时间

D.调查方法

答案:C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

  距离202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没有多长的时间了,为了做好备考复习,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   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如下:   1.两因素分解:把经济增长看做劳动或资本与其生产率的作用的结果,假设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经济增长率 Gq=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 Gh+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Gp 。   2.三因素分解:把经济增长按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经济增长率 =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2012年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记忆要点:财政支出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概述

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的成本。财政支出规模和范围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

2、在财政支原则:公平原则、效益原则、稳定与发展原则。

3、公平分配原则:就是通过财政支出对市场调节所形成的初次分配结果,以实现企业、个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做到机会均等。通过有效再分配纠正市场机制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公平状况,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4、.效益原则:财政支出效益原则,是以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基点的,遵循市场效率准则来安排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取得的社会效益。这个原则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含义:从宏观上看,要实现社会均衡,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是社会资源在政府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配置达到均衡。达到这一均衡的标准是政府支出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应大于由政府课税或用其他方式取得收入所付出的代价。从微观上看,要进行成本-效应分析。

5、.稳定与发展原则: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增加财政支出,反之则减少财政支出。

6、财政支出分类:根据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财政支出分为社会管理支出和经济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分类中,按政府职能分类是各国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

7、财政社会管理支出:包括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和其他支出等;财政经济管理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支出。

8、过去我国财政支出按政府职能分类,主要分为5类: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并从2007年开始按照新的分类体系编制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我国政府支出的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17大类。

9、按照政府功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1)能够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方面,有利于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和宏观调控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2)为全面地、多角度地政府支出进行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3)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10、按支出使用部门分类:我国按照政府部门即政府组织机构分类,财政支出分为外交部、国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的支出。

11、.按支出经济分类:就是按照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进行的一种分类。按照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建立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也是我国2006年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包括12个“类”级科目,如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

1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的意义:(1)可以使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更加完整,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的反映;(2)支出经济分类既是细化部门预算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预算单位执行预算和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

13、按财政支出能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类:按财政支出在经济上是否直接获得等价补偿,或者说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发生了交换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4、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反映了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付出财政资金却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不存在等价交换问题,换言之,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种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显示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15、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重要意义:(1)这种分类对于分析政府职能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财政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财政具有较强的收入分配职能。(2)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使用效益是有差别的。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具有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

16、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是一个财政年度,政府他哦没看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是衡量一定时期内政府支配资源的多少、满足公共需要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反映做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强弱。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大小可采用两大指标,即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

17、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通常按当年价格计算;有时也按照不变价格进行计算)。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

18、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1)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此外,还可用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

19、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根据各国财政支出的实践,财政支出从长期看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20、西方关于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理论观点: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2012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记忆要点:第十一章财政支出概述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概述

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的成本。财政支出规模和范围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

2、在财政支原则:公平原则、效益原则、稳定与发展原则。

3、公平分配原则:就是通过财政支出对市场调节所形成的初次分配结果,以实现企业、个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做到机会均等。通过有效再分配纠正市场机制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公平状况,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4、。效益原则:财政支出效益原则,是以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基点的,遵循市场效率准则来安排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取得的社会效益。这个原则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含义:从宏观上看,要实现社会均衡,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是社会资源在政府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配置达到均衡。达到这一均衡的标准是政府支出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应大于由政府课税或用其他方式取得收入所付出的代价。从微观上看,要进行成本-效应分析。

5、。稳定与发展原则: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增加财政支出,反之则减少财政支出。

6、财政支出分类:根据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财政支出分为社会管理支出和经济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分类中,按政府职能分类是各国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

7、财政社会管理支出:包括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和其他支出等;财政经济管理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支出。

8、过去我国财政支出按政府职能分类,主要分为5类: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并从2007年开始按照新的分类体系编制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我国政府支出的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17大类。

9、按照政府功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1)能够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方面,有利于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和宏观调控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2)为全面地、多角度地政府支出进行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3)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10、按支出使用部门分类:我国按照政府部门即政府组织机构分类,财政支出分为外交部、国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的支出。

11、。按支出经济分类:就是按照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进行的一种分类。按照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建立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也是我国2006年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包括12个“类”级科目,如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

1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的意义:(1)可以使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更加完整,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的反映;(2)支出经济分类既是细化部门预算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预算单位执行预算和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

13、按财政支出能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类:按财政支出在经济上是否直接获得等价补偿,或者说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发生了交换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4、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反映了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付出财政资金却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不存在等价交换问题,换言之,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种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显示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15、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重要意义:(1)这种分类对于分析政府职能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财政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财政具有较强的收入分配职能。(2)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使用效益是有差别的。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具有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

16、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是一个财政年度,政府他哦没看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是衡量一定时期内政府支配资源的多少、满足公共需要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反映做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强弱。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大小可采用两大指标,即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

17、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通常按当年价格计算;有时也按照不变价格进行计算)。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

18、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1)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此外,还可用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

19、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根据各国财政支出的实践,财政支出从长期看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20、西方关于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理论观点: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上一篇:2013南京中考

下一篇:2013考研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