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数学

时间:2024-04-13 15:46:12编辑:coo君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 [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 )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 ,0)和 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 k=(4ac-b^2)/4a 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2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3   第1章 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 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4   第21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   (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不是二次根式;   (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0。   2、重要公式:   3、积的算术平方根: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9、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其中a 、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其中直接开平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当ax2+bx+c=0   (a≠0)时,Δ=b2—4ac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Δ>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Δ=0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Δ<0 无实根;   4。平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设增长率为x):   (1)第一年为a ,第二年为a(1+x) ,第三年为a(1+x)2。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三年=第三年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第23章旋转   1、概念: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面、旋转角   2、旋转的性质:   (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两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4、中心对称的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5、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5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C.0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6    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3、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不等式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说明:①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是随着加或乘的运算改变。②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6、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7、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7   1.一元二次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 )叫做二次项,( )叫做一次项,( )叫做常数项;( )叫做二次项的系数,( )叫做一次项的系数.   2.易错知识辨析:   (1)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应把它进行整理,化成一般形式后再进行判断,注意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中 .   (2)用公式法和因式分解的方法解方程时要先化成一般形式.   (3)用配方法时二次项系数要化1.   (4)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时要记得取正、负.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8    一、圆周角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①定理有三方面的意义:   a.圆心角和圆周角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相关知识点 如何证明四点共圆 )   b.它们对着同一条弧或者对的两条弧是等弧   c.具备a、b两个条件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且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②因为圆心角的度数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所以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二、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推论解释说明   圆周角定理在九年级数学知识点中属于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   ①推论1是圆中证明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若将推论1中的“同弧或等弧”改为“同弦或等弦”结论就不成立.因为一条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个.   ②推论2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的前提条件是“在同圆或等圆中”   ③圆周角定理的推论2的应用非常广泛,要把直径与90°圆周角联系起来,一般来说,当条件中有直径时,通常会作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为进一步解题创造条件   ④推论3实质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定理.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9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1、多项式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的值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多项式的恒等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4、一元多项式的根   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   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   1、多项式的加、减法   2、多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等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常用乘法公式   公式I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0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是几何中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个重点,下面就对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进行划分:   第一类:与四边形的对边有关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类:与四边形的对角有关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三类:与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1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判定1:定义,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判定定理: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4:两个锐角互为余角(两角相加等于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两直线互相垂直。那么   判定6:若在一个三角形中一边上的中线等于其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判定7:一个三角形30°角所对的边等于这个三角形斜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与判定3不同,此定理用于已知斜边的三角形。)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2   1、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 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3   首先,我们知道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cosa*sinb   我们把两式相加就得到sin(a+b)+sin(a-b)=2sina*cosb   所以,sina*cosb=(sin(a+b)+sin(a-b))/2   同理,若把两式相减,就得到cosa*sinb=(sin(a+b)-sin(a-b))/2   同样的,我们还知道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所以,把两式相加,我们就可以得到cos(a+b)+cos(a-b)=2cosa*cosb   所以我们就得到,cosa*cosb=(cos(a+b)+cos(a-b))/2   同理,两式相减我们就得到sina*sinb=-(cos(a+b)-cos(a-b))/2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积化和差的四个公式:   sina*cosb=(sin(a+b)+sin(a-b))/2   cosa*sinb=(sin(a+b)-sin(a-b))/2   cosa*cosb=(cos(a+b)+cos(a-b))/2   sina*sinb=-(cos(a+b)-cos(a-b))/2   好,有了积化和差的四个公式以后,我们只需一个变形,就可以得到和差化积的四个公式.   我们把上述四个公式中的a+b设为x,a-b设为y,那么a=(x+y)/2,b=(x-y)/2   把a,b分别用x,y表示就可以得到和差化积的四个公式:   sinx+siny=2sin((x+y)/2)*cos((x-y)/2)   sinx-siny=2cos((x+y)/2)*sin((x-y)/2)   cosx+cosy=2cos((x+y)/2)*cos((x-y)/2)   cosx-cosy=-2sin((x+y)/2)*sin((x-y)/2)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4   1、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0)   2、 关于二次函数的几个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所以也叫抛物线y=ax2+bx+c;抛物线关于对称轴对称且以对称轴为界,一半图象上坡,另一半图象下坡;其中c叫二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即二次函数图象必过(0,c)点。   3、 y=ax2 (a0)的特性:当y=ax2+bx+c (a0)中的b=0且c=0时二次函数为y=ax2 (a这个二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二次函数,有下列特性:(1)图象关于y轴对称;(2)顶点(0,0);   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三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y=ax2+bx+c,并把这三点的坐标代入,解关于a、b、c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出a、b、c的值, 从而求出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5、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y=a(x—h)2+k (a 由顶点式可直接得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h, k),对称轴方程 x=h 和函数的最值 y最值= k。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5   三角形的外心定义:   外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外接圆的圆心。   外心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心的性质:   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于一点,该点即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2、三角形的外接圆有且只有一个,即对于给定的三角形,其外心是的,但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却有无数个,这些三角形的外心重合;   3、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   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与斜边的中点重合。   在△ABC中   4、OA=OB=OC=R   5、∠BOC=2∠BAC,∠AOB=2∠ACB,∠COA=2∠CBA   6、S△ABC=abc/4R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 #教育# 导语】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 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做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仅供参考!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就是用直接开平方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其解为x=±根号下n+m.

  例1.解方程(1)(3x+1)2=7(2)9x2-24x+16=11

  分析:(1)此方程显然用直接开平方法好做,(2)方程左边是完全平方式(3x-4)2,右边=11>0,所以此方程也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1)解:(3x+1)2=7×

  ∴(3x+1)2=5

  ∴3x+1=±(注意不要丢解)

  ∴x=

  ∴原方程的解为x1=,x2=

  (2)解:9x2-24x+16=11

  ∴(3x-4)2=11

  ∴3x-4=±

  ∴x=

  ∴原方程的解为x1=,x2=

  2.配方法: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a≠0)

  先将常数c移到方程右边:ax2+bx=-c

  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x2+x=-

  方程两边分别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x2+x+()2=-+()2

  方程左边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x+)2=

  当b^2-4ac≥0时,x+=±

  ∴x=(这就是求根公式)例2.用配方法解方程3x^2-4x-2=0(注:X^2是X的平方)

  解:将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3x^2-4x=2

  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x2-x=

  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x2-x+()2=+()2

  配方:(x-)2=

  直接开平方得:x-=±

  ∴x=

  ∴原方程的解为x1=,x2=.

  3.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b^2-4ac)^(1/2)]/(2a),(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例3.用公式法解方程2x2-8x=-5

  解: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x2-8x+5=0

  ∴a=2,b=-8,c=5

  b^2-4ac=(-8)2-4×2×5=64-40=24>0

  ∴x=[(-b±(b^2-4ac)^(1/2)]/(2a)

  ∴原方程的解为x1=,x2=.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   三角形的外心定义:   外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外接圆的圆心。   外心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心的性质:   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于一点,该点即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2、三角形的外接圆有且只有一个,即对于给定的三角形,其外心是的,但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却有无数个,这些三角形的外心重合;   3、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   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与斜边的中点重合。   在△ABC中   4、OA=OB=OC=R   5、∠BOC=2∠BAC,∠AOB=2∠ACB,∠COA=2∠CBA   6、S△ABC=abc/4R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2    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3、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不等式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说明:①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是随着加或乘的运算改变。②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6、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7、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3   矩形知识点   1、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正方形知识点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圆知识点   圆的面积s=π×r×r   其中,π是周围率,约等于3.14   r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πR.C代表圆的周长,r代表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R的平方).S代表圆的面积,r为圆的半径。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对数公式   对数公式是数学中的'一种常见公式,如果a^x=N(a>0,且a≠1),则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做x=log(a)(N),其中a要写于log右下。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N叫做真数。通常我们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    数学学习技巧   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即要争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又不能过分依赖教师, 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应该在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2.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究源。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3.学用结合,勤于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4.博观约取,由博返约   课本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以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其知识结构。   5.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6.及时复习增强记忆   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7.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   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与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4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矩形的性质)   ①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②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方法:   1邻边相等的矩形;   2邻边垂直的菱形;   3对角线垂直的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2、性质:   1边:四边相等,对边平行;   2角: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邻角互补;   3对角线互相平分、垂直、相等,且每长对角线平分一组内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学习方法,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标准差与方差   极差是什么: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极差,即极差=值—最小值。   计算器——求标准差与方差的一般步骤:   1、打开计算器,按“ON”键,按“MODE”“2”进入统计SD状态。   2、在开始数据输入之前,请务必按“SHIFT”“CLR”“1”“=”键清除统计存储器。   3、输入数据:按数字键输入数值,然后按“M+”键,就能完成一个数据的输入。如果想对此输入同样的数据时,还可在步骤3后按“SHIET”“;”,后输入该数据出现的频数,再按“M+”键。   4、当所有的数据全部输入结束后,按“SHIFT”“2”,选择的是“标准差”,就可以得到所求数据的标准差;   5、标准差的平方就是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5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6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判定1:定义,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判定定理: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4:两个锐角互为余角(两角相加等于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两直线互相垂直。那么   判定6:若在一个三角形中一边上的中线等于其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判定7:一个三角形30°角所对的边等于这个三角形斜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与判定3不同,此定理用于已知斜边的三角形。)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7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C.0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8   1、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 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9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1、多项式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的值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多项式的恒等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4、一元多项式的根   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   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   1、多项式的加、减法   2、多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等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常用乘法公式   公式I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0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 [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 )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 ,0)和 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 k=(4ac-b^2)/4a 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1    知识点一: 二次根式的概念   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在二次根式中,被开放数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分式等代数式,但必须注意:因为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a0是a为二次根式的前提条件,如5,(x2+1),   (x-1) (x1)等是二次根式,而(-2),(-x2-7)等都不是二次根式。    知识点二:取值范围   1. 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由二次根式的意义可知,当a0时a有意义,是二次根式,所以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只要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即可。   2. 二次根式无意义的条件:因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所以当a﹤0时,a没有意义。    知识点三:二次根式a(a0)的非负性   a(a0)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a(a0)是一个非负数,即0(a0)。   注:因为二次根式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而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所以非负数(a0)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即0(a0),这个性质也就是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绝对值、偶次方类似。这个性质在解答题目时应用较多,如若a+b=0,则a=0,b=0;若a+|b|=0,则a=0,b=0;若a+b2=0,则a=0,b=0。    知识点四:二次根式(a) 的性质   (a)2=a(a0)   文字语言叙述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这个非负数。   注:二次根式的性质公式(a)2=a(a0)是逆用平方根的定义得出的结论。上面的公式也可以反过来应用:若a0,则   a=(a)2,如:2=(2)2,1/2=(1/2)2.    知识点五:二次根式的性质   a2=|a|   文字语言叙述为: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    注:   1、化简a2时,一定要弄明白被开方数的底数a是正数还是负数,若是正数或0,则等于a本身,即a2=|a|=a (a若a是负数,则等于a的相反数-a,即a2=|a|=-a (a﹤0);   2、a2中的a的取值范围可以是任意实数,即不论a取何值,a2一定有意义;   3、化简a2时,先将它化成|a|,再根据绝对值的意义来进行化简。    知识点六:(a)2与a2的异同点   1、不同点:(a)2与a2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a)2表示一个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而a2表示一个实数a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在(a)2中,而a2中a可以是正实数,0,负实数。但(a)2与a2都是非负数,即(a)20,a20。因而它的运算的结果是有差别的,(a)2=a(a0) ,而a2=|a|。   2、相同点:当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即a0时,(a)2=a﹤0时,(a)2无意义,而a2=|a|=-a.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2   1、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0)   2、 关于二次函数的几个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所以也叫抛物线y=ax2+bx+c;抛物线关于对称轴对称且以对称轴为界,一半图象上坡,另一半图象下坡;其中c叫二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即二次函数图象必过(0,c)点。   3、 y=ax2 (a0)的特性:当y=ax2+bx+c (a0)中的b=0且c=0时二次函数为y=ax2 (a这个二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二次函数,有下列特性:(1)图象关于y轴对称;(2)顶点(0,0);   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三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y=ax2+bx+c,并把这三点的坐标代入,解关于a、b、c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出a、b、c的值, 从而求出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5、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y=a(x—h)2+k (a 由顶点式可直接得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h, k),对称轴方程 x=h 和函数的最值 y最值= k。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3   首先,我们知道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cosa*sinb   我们把两式相加就得到sin(a+b)+sin(a-b)=2sina*cosb   所以,sina*cosb=(sin(a+b)+sin(a-b))/2   同理,若把两式相减,就得到cosa*sinb=(sin(a+b)-sin(a-b))/2   同样的,我们还知道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所以,把两式相加,我们就可以得到cos(a+b)+cos(a-b)=2cosa*cosb   所以我们就得到,cosa*cosb=(cos(a+b)+cos(a-b))/2   同理,两式相减我们就得到sina*sinb=-(cos(a+b)-cos(a-b))/2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积化和差的四个公式:   sina*cosb=(sin(a+b)+sin(a-b))/2   cosa*sinb=(sin(a+b)-sin(a-b))/2   cosa*cosb=(cos(a+b)+cos(a-b))/2   sina*sinb=-(cos(a+b)-cos(a-b))/2   好,有了积化和差的四个公式以后,我们只需一个变形,就可以得到和差化积的四个公式.   我们把上述四个公式中的a+b设为x,a-b设为y,那么a=(x+y)/2,b=(x-y)/2   把a,b分别用x,y表示就可以得到和差化积的四个公式:   sinx+siny=2sin((x+y)/2)*cos((x-y)/2)   sinx-siny=2cos((x+y)/2)*sin((x-y)/2)   cosx+cosy=2cos((x+y)/2)*cos((x-y)/2)   cosx-cosy=-2sin((x+y)/2)*sin((x-y)/2)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4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是几何中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个重点,下面就对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进行划分:   第一类:与四边形的对边有关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类:与四边形的对角有关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三类:与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5   1.一元二次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 )叫做二次项,( )叫做一次项,( )叫做常数项;( )叫做二次项的系数,( )叫做一次项的系数.   2.易错知识辨析:   (1)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应把它进行整理,化成一般形式后再进行判断,注意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中 .   (2)用公式法和因式分解的方法解方程时要先化成一般形式.   (3)用配方法时二次项系数要化1.   (4)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时要记得取正、负.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大全 初中掌握这些就够了

三角函数是初中数学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为大家总结了初中数学 三角函数 大全,仅供大家参考。 三角度数的特殊值 sin30°=1/2 sin45°=√2/2 sin60°=√3/2 cos30°=√3/2 cos45°=√2/2 cos60°=1/2 tan30°=√3/3 tan45°=1 tan60°=√3[1] cot30°=√3 cot45°=1 cot60°=√3/3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常用的公式总结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 ctgA+ctgBsin(A+B)/sinAsinB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总结的初中 数学 三角函数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想知道关于初中数学的三角函数的知识

初中部分三角函数的简介
基本初等内容
它有六种基本函数(初等基本表示):
函数名
正弦
余弦
正切
余切
正割
余割
正弦函数
sinθ=y/r
余弦函数
cosθ=x/r
正切函数
tanθ=y/x
余切函数
cotθ=x/y
正割函数
secθ=r/x
余割函数
cscθ=r/y
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直角三角形ABC中,
角A的正弦值就等于角A的对边比斜边,
余弦等于角A的邻边比斜边
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


求初中数学知识点汇编

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 ad=bc ,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

  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 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基本概念:
1、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b2-4ac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②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他的对角线。

  ③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

  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菱形: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领心的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③判定条件: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矩形与正方形:

  ①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②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④ 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⑤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多边形:

  ①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度

  ②多边心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他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度)

  平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X

  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公式: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初中几何常见辅助线作法歌诀汇编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平行四边形出现,对称中心等分点。

  梯形里面作高线,平移一腰试试看。

  平行移动对角线,补成三角形常见。

  证相似,比线段,添线平行成习惯。

  等积式子比例换,寻找线段很关键。

  直接证明有困难,等量代换少麻烦。

  斜边上面作高线,比例中项一大片。

  半径与弦长计算,弦心距来中间站。

  圆上若有一切线,切点圆心半径连。

上一篇: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

下一篇:中考数学压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