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课件

时间:2024-04-13 17:04:30编辑:coo君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观察实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回答   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习题   7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 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 灾火事例 ┃ —,方法 ┃   ┣━━━━━━━╋━━━━━━━┫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 3 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 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板书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一、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无 为大家准备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板书   第2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一、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灾火事例┃—,方法┃   ┣━━━━━━━╋━━━━━━━┫   ┃1.┃┃   ┣━━━━━━━╋━━━━━━━┫   ┃2.┃┃   ┣━━━━━━━╋━━━━━━━┫   ┃3.┃┃   ┣━━━━━━━╋━━━━━━━┫   ┃4.┃┃   ┣━━━━━━━╋━━━━━━━┫   ┃5.┃┃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   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三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化学   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你听说过刘谦吗?刘谦在春晚表演的精彩魔术,着实让他火了一把,今天老师也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吗?   【老师】表演“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观察魔术   【老师】在熊熊火焰中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化学原理,你想为这一魔术解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7.1燃烧和灭火   【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燃烧现象?   【学生】回忆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如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时的共同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   【老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燃烧吗?能猜一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分组做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实验2.观察常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呢?实验3.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教师】在讨论试验2时穿插着火点的概念。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燃烧的条件。   【老师】板书:燃烧的条件   【老师】燃烧是不是必须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观看视频。【百度视频】   【老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数学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现在我们也构建一个三角形,缺少任何一条边也不能形成“火”,我们称之为“火三角”。   【百度视频】(截取前半部分)   【老师】火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现在我们能让燃烧发生,能不能根据燃烧的条件让燃烧停止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和灭火的方法。   【老师】多媒体展示搜集的图片:燃烧的酒精灯、蜡烛、燃气灶、篝火、草原着火、森林着火,我们是如何熄灭这些火焰的?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灭火的方法。   【老师】以上是生活中灭火的例子。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燃烧的蜡烛,你们会运用不同方法熄灭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烧杯、石棉网、沙子、剪刀和水,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小组讨论灭火方案,完成实验,并思考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灭火。   【老师】请大家思考上述不同的方法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它们为何能让火焰熄灭呢?   【学生】学生思考方法中存在的共性,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老师】板书:灭火的原理   【老师】看到同学们设计的方案我不禁想到一个故事:名字叫《小猴学样》,说一天小猴玩火不小心点燃了一个草堆,猴妈妈急忙拎起一桶水将火浇灭。这一切被小猴看在了眼里。晚上睡觉的时候,猴妈妈让小猴熄灭蜡烛,小猴拎起一桶水倒在了蜡烛上,蜡烛是熄灭了,而小猴挨了妈妈一顿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实际灭火过程中,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学生】听故事,并从中感悟,在灭火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老师】下面的方法运用了哪些灭火原理?多媒体展示:炒菜时油锅着火、高压水枪灭火、燃气炉着火三幅画面。   【老师】同学们,你是否发现燃烧与灭火的原理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灭火,其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灭火时只需阻止一个条件即可。   【老师】同学们知道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还有专门的灭火器具呢,我们学校就有,对于灭火器你们一定很陌生,接下来我们观看一段视频学习一下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百度视频】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火灾的报道,为了保护自己,救护他人,我们必须要学会一些火灾中的自救知识。接下来我们观看视频。   【百度视频】(截取后半部分)   (三)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D.纸比煤的密度小   2、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3、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4、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没有达到着火点B.无水酒精是液态   C.没有与氧气接触D.无水酒精挥发快   5、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C.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6、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7、用水可以灭火,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水蒸发吸热,提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大量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大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起着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   D、水的密度大于空气8、某商学院女生宿舍发生火灾,四名女生从六楼跳下当场身亡,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不正确的是()A、沿楼梯迅速下楼B、用湿毛巾堵住口鼻C、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D、封闭房门,沿绳索下坠   9、《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条件回答: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___,使火烧得更旺。   10、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解释下面的成语:釜底抽薪、杯水车薪、钻木取火。(四)小结   学习了以上知识,你能对老师做的小魔术解密吗?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密魔术,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131页,2、5、6   (六)附板书设计   7、1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1)清除可燃物(2)氧气(2)隔绝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3)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人教九年级化学课件

  人教九年级化学课件有哪些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范文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人教九年级化学课件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人教九年级化学课件    第一节 化学使世界更加美好    知识要点   1. 化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 化学变化及其主要特征   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心的物质产生。如:铁的生锈、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 化学韵语记忆:化学变化 具有特征 新的物质 一定生成 放热发光 颜色改变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化变同时 物变发生   3 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助燃性、腐蚀性、毒性、脱水性等。它涉及到物质分子的化学组成的改变。   物理性质:物质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在实验前后物质都没有发生变化的性质。如:颜色、气味、形态、凝固、生化、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延展性、溶解度、密度等。   4. 常见化学符号   氢:H; 氧:O; 碳:C; 钙:Ca;氯:Cl;镁:Mg   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镁:MgO;氢氧化钙:Ca(OH)2;氯化钙CaCl2;碳酸钙:CaCO3    第二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知识要点 1. 常见化学仪器   钥匙,烧杯,容量瓶,量筒,漏斗,天平,滴瓶,试管夹,酒精灯,铁架台。   2. 化学实验规则与要求 2.1 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 2.2 化学试剂分类存放   一般无机试剂按照阳离子顺序或阴离子顺序存放。   危险品(可燃、易燃、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剧毒)根据药品说明,存在于特定的环境,如是否需要避光、对存放温度要求等。剧毒物品保存需要采用双锁制度。   2.3化学实验   (1)颜色变化   酚酞指示剂,在酸性、中性的水溶液中不变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现红色。 (2)沉淀实验   硫酸铜溶液呈现蓝色,滴入氢氧化钠后,出现蓝色沉淀,滴加稀硫酸后,沉淀溶液生成蓝色溶液。   (3)产气实验   高锰酸钾为紫黑色固体,加热后试管中残留黑褐色物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口能够复燃。   (4)温度变化   块状生石灰加入水中,触摸试管能够明显感觉到放出的热量。   2.2 事故处理办法   (1)稀碱沾到皮肤,用硼酸洗涤;   (2)浓酸、浓碱沾到皮肤,先用软布吸去液体,再用水洗或小苏打或硼酸溶液冲洗; (3)发生火灾,正确选用灭火方法。   3. 化学实验报告    第三节 物质的提纯   知识要点 1 物质的纯度   纯度:表示混合物中主要成分(或某一种成分)含量的高低。 混合物: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体系。 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2 物质提纯的办法 (1)过滤   基本原理:让液体和可溶性物质通过具有细微空隙的材料,而使不溶性固体除去。 注意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处;漏斗颈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2)蒸发   基本原理:用加热的方法,将溶液中的溶剂气化去除的操作。 注意点:   注入蒸发皿的溶液不要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边加热边搅拌,防止局部过热,溶液飞溅;   当蒸发皿有较多晶体析出,应减小或停止加热,让余热把水分蒸干,以防晶粒飞溅。   习 题 第一节   一、基础过关题   1. 判断下列变化时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自行车轮胎爆胎 (2)钢铁生锈   2.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 (1)水制成冰块 (2)菠萝榨汁   (3)食物腐烂 (4)滴水成冰 (3)酒精变成酒精蒸汽 (4)冰镇饮料瓶会流“汗”   3.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生了化学反应,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1)镁带消失了 (2)看到耀眼的白光   (3)放出大量的热 (4)有白色粉末固体产生   4.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某种气体出现白色浑浊物,这种气体是 (1)氧气 (2)水蒸气   5. 书写下列元素的符号或物质的化学式 氢: 氧: 氮:   钙: 水: 氧气:   二氧化碳:   (3)氮气 (4)二氧化碳   6. 判断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1)酒精的挥发型 (2)铜是红色的   (5)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CO有毒 (4)煤气的可燃性   7.下列关于铁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1)导热性、导电性 (2)延展性   (3)银白色光泽 (4)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二、能力提升题   1. ClO2(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熔点为-59℃,沸点为11℃,冷却至11℃时变成红色液体,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ClO2易于碱反应,其杀菌、漂白的   能力均优于Cl2(氯气),消毒水体时不生成有害物质,也不存在用Cl2消毒时的臭味。   清把Cl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别归纳;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第二节   一、基础过关题   1. 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1)嗅闻气体的气味时,可以讲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 (2)取少量固体药品时,一般取10 g   (3)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应该先加小砝码再加大砝码 (4)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应该向着手心 2. 下列一起,不能直接在火焰上加热的是 (1)试管 (2)蒸发皿   (3)烧瓶 (4)燃烧匙   3. 给试管里面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要超过试管体积的 (1)1/2 (2)1/3   4. 比较精确称量8 ml液体,最适宜的仪器是 (1)5 ml量筒 (2)10 ml量筒   (3)25 ml量筒 (4)50 ml量筒 (3)2/3 (4)3/4   二、能力提升题   1. 组装一套比较复杂的化学实验装置,组装的顺序是 (1)自上而下,从左到右 (2)自上而下,从右到左   2. 下列使用酒精灯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   (1)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体积的2/3 (2)不能向燃烧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3)酒精灯不用时应该盖上灯帽 (4)熄灭燃着的酒精灯,可用嘴吹灭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一、课题内容   本节选自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水的组成。    二、课型   实验探究课.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水的组成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认识水的组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因此,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检验确定两种气体,以及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清晰的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在科粤版教材《水的组成》这一节,首先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介绍了水的物理性质。在水的组成专题下,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明确水的组成,之后再通过验证实验的方式进行活动探究,并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问题供学生填写。而在水分子化学式的确定部分,教材中给出了阿伏伽德罗定律供学生利用,从而推理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我认为这一部分对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当予以适当简化。最后,教材简要的说明也可以通过氢气的燃烧证明水的组成。通过分析,我认为应该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水分解产物的检验,以及水的元素组成的推理上,同时,我大胆的在本节课中引导鼓励学生从分解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水的组成。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缺乏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因此需要教师的有意培养。而且学生在由实验现象提升到实验结论这一部分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而在水分解的微观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与认识,通过动画及图片的设置,可以增强他们进行多视角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水的组成。   (3)能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客观事物,爱护自然资源的情趣。逐步建立认识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六、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    七、教学难点: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八、教学准备   水电解器、直流电源、火柴、酒精灯、木条、电解用水、氢氧化钠溶液    九、教学过程    十、教学反思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要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九年级化学课件免费下载网站(新人教版)

九年级初中化学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5CKwTu4SOE5Hz6LRf5MwXQ?pwd=5b76 提取码:5b76 初中化学ok|九下|九上|九化上(RJ)--1.精品教学课件4-7单元(2)|九化上(RJ)--1.精品教学课件1-3单元(1)|九化上(RJ)--3.精品学案.zip|九化上(RJ)--2.精品教案.zip|九化上(RJ)--1.精品教学课件4-7单元(2).zip|九化上(RJ)--1.精品教学课件1-3单元(1).zip|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2.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1.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初中九年级化学》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wQnbTqjQP_-WCgYgc5Qfw?pwd=768j 提取码:768j 初中化学|2018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018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2015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zip|2015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zip|赠品----黄冈名师中高考专题讲座|9.3-1 化学初中3下__第9单元课题3• 溶液的浓度.rmvb|9.2-2 化学初中3下__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二).rmvb|9.2-1 化学初中3下__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一).rmvb|9.1-1 化学初中3下__第9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rmvb|8.3-1 化学初中3下__第8单元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rmvb|8.2-2 化学初中3下__第8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二).rmvb|8.2-1 化学初中3下__第8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rmvb|8.1-1 化学初中3下__第8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rmvb|2012九年级下册化学.pdf

最新版九年级化学电子课本人教版

《初中全年级下册电子课本》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Q975qg2rSZK4pt644gvpA?pwd=9vnu 提取码: 9vnu 初中全年级下册电子课本|初一|初三|初二|八年级下册政治电子课本.pdf|八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pdf|八年级下册英语电子课本.pdf|八年级下册物理电子课本.pdf|八年级下册数学电子课本.pdf|八年级下册生物电子课本.pdf|八年级下册历史电子课本.pdf|八年级下册地理电子课本.pdf|九年级下册政治电子课本.pdf|九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pdf|九年级下册英语电子课本.PDF

粤教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答案

1、化学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物理变化。一般的反应没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所以,凡是反应前后物质种类不变的,都是物理变化!这也可以判定一个现象是不是物理变化!除了核聚变和核裂变等核反应,只要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发生变化,则是化学变化!铁生锈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楼上已经提到了!

2、不一定,在化学反应中,存在着可逆反应!初中没学!高二要学的!在可逆反应中,形态发生变化,那么就会发生化学反应!

3、肯定是假设嘛!问题是陈述句,那么就是假设!如果是疑问句,那么就是提出问题!这是最简单的判断方法!

4、肯定有关系!第一,两个都是气体!第二,都含有硫元素。第三,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生成硫!

5、只要能参与化学变化或充当催化剂的就与化学有关!美可以燃烧,能发生化学反应,当然算与化学有关的物品!


九年级化学课件

  化学是一门学科,要学好化学不简单,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件,欢迎参考!   九年级化学课件 篇1   《九年级化学》(下人教版)是200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鼎常。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课件,内容如下: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九年级化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变度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在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析反应导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的对原子和分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之处。   在教学中,对于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课题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为什么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2、原子核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讨论交流结合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结构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教师总结,学生练习检查对本节课内容是否全面掌握   教学过程   [教师]   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一、原子的结构   【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动画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   [学生]观察、领悟。   [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最后一段。   【设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讨论】小组活动,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设问】不同种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思考。   [教师]科学证明,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   都相同,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说氢、氧、碳等原子。   【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教材P46)。   【设问】在原子中,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   【板书】二、原子中的电子   [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学生]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微观粒子的共性   本质区别   联系   【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   [教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   【小结】原子的结构   [学生]记忆   [教师]布置课堂学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告诉你的同学。   (2)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学作。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进行CO2制取的探究实验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操作步骤、收集方法、验满方法   3、了解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   方法和能力目标:   1、学会利用对比、归纳,对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进行归纳和应用。   2、通过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4、通过实验比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增强学生对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讨论和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故事导入】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相传在意大利有一个神奇的山洞,当地人称为“死狗洞”,因为这个山洞人进去安然无恙,但是狗进去却必死无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真的有屠狗妖吗?   【学生思考交流】   二、我来探究 --–如何才能得到二氧化碳   【大屏幕出示自主学习任务】   1、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2、通过网络,了解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3、哪种方法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大屏幕出示展示要求】   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把你们知道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用最简练的文字或符号写在黑板上,尽可能不要跟其他组重复,在适合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上画圈。   【师】请结合黑板上的提示,完成自学任务   【小组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三人一台电脑利用网络搜索获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   【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共同找到了15种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可是哪种方法最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   【师】   【拓展延伸(大屏幕出示实验要求)】   我们来看一些大家的结论,只有有的组认为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有的小组都认为是碳酸钙与稀盐酸,那么这两种方法到底是哪种方法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探究。   1、取一支试管用镊子加入1-2粒的石灰石   2、另取一支试管用纸槽加入少量的碳酸钠   3、同时往两支试管中倒入等量的稀盐酸观察反应现象   【教师提示剩余药品的回收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认为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更合适,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太快了。   【师】大家想一想,实验室制备一种气体药品的选择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药品选择依据)   【师】请大家尝试在积累本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练一练】   【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书写的质量较差让一位同学到黑板给大家讲解)   【学生代表讲解方程式的书写】(思路还不是很清晰)   【教师亲自演示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我来实验 --–制取二氧化碳   【大屏幕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装置,选择适合二氧化碳的装置。   温馨提示: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出示图片】   【得出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是碳酸钠和稀盐酸,有液体所以要选择A、B、C这样的发生装置,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师】请大家思考,怎样才能收集一满集气瓶的二氧化碳。   【小组交流】   【师】好,下面请大家在小组长得带领下,用面前的仪器收集一满集气瓶的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反思】(师生共同反思)   四、归纳提升   【出示网络图】师生结合知识网络图,共同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原理、发生装置、制取装置、验满、步骤等方面回顾,总结提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的选取、操作步骤,检验、验满及收集。   ② 初步懂得所选药品、装置的原因。   ③ 提高和锻炼学生收集加工简单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气体制取的过程和方法;学会通过学生实验、讨论、阅读、实验方案等探究式学习,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解释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结论”整个参与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认识体会过程性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继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激发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严谨、合作的科学品质,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药品选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设计选择、 操作步骤顺序   2、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   3、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CO2的装置,并制取CO2。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后,我们知道了制取一种气体,实验装置由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   发生装置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条件:   (1) 反应物状态(固-固、固-液)   (2) 反应条件(加热、不加热)   (3)收集装置的确定 排气法   讲解并板书:   一、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固体药品:石灰石和大理石   液体药品: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 l=== CaCl2+H2O+CO2↑(重点)   注意:   (1)不能用H2SO4代替盐酸,因为CaCO3+ H2SO4 ===CaSO4 +H2O+CO2↑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止了碳酸钙与酸接触,使反应难以进行。   (2)不能用Na2CO3代替大理石,因为碳酸钠粉末,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   (3)不能用浓盐酸,因为农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HCl气体使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   3、发生装置(固--液反应不加热)   4、收集方法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5、验满: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的火焰熄灭,则证明收集的二氧化碳已满。   6、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把石灰石放在石灰窑里,经过高温煅烧,就值得生石灰,同时得到副产品二氧化碳。   CaCO3 === CaO+CO2↑   7、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入大理石、塞紧塞子、发生装置内导管刚露出塞子即可   (3)把反应装置固定好   (4)把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至浸没漏斗下端,液封   (5)收集气体,到期不思念一定要插入集气瓶底部   (6)检验是否集满   拓展: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含有碳酸根化合物的样品,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样品中有碳酸根离子。

上一篇:中学教师资格证

下一篇:初中生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