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课件

时间:2024-04-13 17:20:59编辑:coo君

初中物理ppt课件

课件很多,有免费的,也有要钱的,免费的我也下载很多 【力学课件】 【电磁学课件】 【光学课件】 【热学课件】 【声学课件】 【其它课件及常用软件】 ://czwlzx/Soft/Index.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免点) 462 滑动变阻器正确使用(试看) 625 《滑动变阻器》综合 (新课标、免费) 1592 《欧姆定律》(试看) (flash课件) 7497 水力发电站(免费flash课件) 425 水流和电流动画(免费flash) 687 电功率(ppt课件) 沪科版 427 欧姆定律3(新课标Powerpoint) 324 欧姆定律2(新课标Powerpoint) 393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2(免费Powerpoint) 585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1(免费Powerpoint) 521 《电功率和用电安全》人教版(Powerpo 426 串并联电路分析 296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免费)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fl 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 ( 托盘天平的使用 (flas 物体沉浮条件的运用研 视觉误差 (flash课件) 杠杆的应用 (ppt课件) 动能和势能 (人教版pp 测量硬币的直径 (flas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 锥体高度的测量 (flas 连通器----船闸(二) ( 力学复习 (ppt课件) 重力方向的应用(二)


初三物理课件大全(5篇)

【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 的后续更新吧!    1.初三物理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2.初三物理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乙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2.初三物理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4.初三物理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5.初三物理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九年级物理变阻器一道题

滑动变阻器一般正确连接都是使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也就是上边一个和下边一个接线柱。
或者说金属杆两端的一个接线柱(一般在上)和电阻丝两端的一个接线柱(一般在下边)。
电阻变化与金属杆那个接线柱无关,只与电阻丝的那个接线柱有关。
滑片靠近电阻丝被使用的那个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
滑片远离电阻丝被使用的那个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
如果是电路图竖直画的,也按这个方法去做


初中物理课件在那个网站下载是免费的。

初中物理全套课件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bj0UIWP5gyJ10HEJXws7w?pwd=2chq 提取码: 2chq 初中物理全套课件|九下物理知识点精讲(赠送)|九下物理课件|九上物理课件|八下物理课件|八上物理课件|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四章 光现象|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第二章 声现象|八上知识点精讲课件(赠送)|9.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ppt|8.温度、温度计.ppt

初中物理全套课件〔人教版〕下载?

《初中物理全套课件〔人教版〕.zip 》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7K2MUhh2uoQA6dwiygzD5Q?pwd=m5pv 提取码: m5pv 人教初中物理九|【人教物理8】06增品|【人教物理8】05电子课本|【人教物理9】04练习|【人教物理8】03学案|【人教物理8】02教案|【人教物理8】01课件.zip等多个文件|【人教物理8】01课件|好评送礼活动.docx|-3-知识点精讲课件(赠送)|-2-课件下册|-1-课件上册|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第十三章 内能

2017年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一种预案,教师在教九年级物理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教案设计,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关于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以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热量计算;难点:比热容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汇入环节

  一汇入新课,板书课题

  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的发烫,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10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1-1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11“比热容”部分,阅读“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知道什么是比热容及其单位;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白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及其应用。

  2.阅读课本p14“热量的计算”部分,学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吸放热的计算。

  利用10分钟时间,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10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第4小题要写出过程,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

  2.比热容是指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____________与他的______和___________的乘积之比。用符号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用_______表示,物体的质量用_____表示,升高的温度用_______表示,则根据概念得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跟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_______。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_________。

  6.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和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_______。因此比热容______的物质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

  三、后教环节

  一出示学习任务和指导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

  1你认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本实验应采取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的探究方案。

  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它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比热容相比较,有什么关系?

  3.观察课本P12“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格”,你会发现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练习题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它的比热容,它的大小只跟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有关,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

  2.砂石的比热容为0.92×103J/kg·℃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个铜球的比热容为0.39×103J/kg·℃,则半个铜球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

  3.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J,这是用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4. 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B.物质放热越多,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D.物质的比热容与质量和温度无关

  5. 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会发生变化的是

  A.一杯水倒去一半 B.水凝结成冰

  C.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15℃的水变成45℃的水

  6.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有很大关系的是

  A.汽车的发动机用回圈流动的水来冷却 B.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

  C.夏天洒水降温 D.滩涂溼地温差小

  7 .热水瓶内有1.5千克水,如果它的温度从100°C下降到30°C,可放出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全部用来做功,可以做多少功?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复习讲义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知识点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2、比热容的单位:符在物理学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耳。3、应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Q吸=cmt-t0,Q放=cmt0-t,其中Q为热量,单位是J:c是比热容,单位是J/kg℃,m为物体质量,单位为kg:to为物体初温,t为物体末温,单位是℃。4、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很大。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多。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正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温比较稳定。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九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沪教版,谢谢

浮力
F=p*g*v
F:浮力
p:液体密度
g:取9.8N/kg
v: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就是时入液体中的体积)
上浮:F浮大于G重
下沉:F浮小于G重
悬浮、漂浮:F浮=G重
重力
1.质量是物体能吸引其他物质的能力的量度,它是物体的一个基本性质,是不会变

化的,用m表示,单位是g或mg。例如一个物体在地球质量m=1kg,在月亮上还是

质量m=1kg。

重量是物体在引力作用下受力大小的量度,它会随着产生引力的物体的变化而变

化。用F表示,单位是N,拿上面的例子表示,用重力加速度g=9.8N/kg(注意此g

非彼g)换过来,那上面的物体就是F=9.8N,但是这只是地球上的g,月亮上也有

自己的g,我们就假设g(月亮)=1.6N/mg吧,那它就是F=1.6N,也就是我们说的
重量。
2.吸引力不等于重力,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

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


摩擦力
1.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
2.动摩擦又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3.摩擦力和拉力的方向相反
4.


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


摩擦力
1.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
2.动摩擦又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3.摩擦力和拉力的方向相反
4.


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


摩擦力
1.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
2.动摩擦又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3.摩擦力和拉力的方向相反
4.


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


摩擦力
1.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
2.动摩擦又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3.摩擦力和拉力的方向相反
4.这样可以么?


九年级物理☞第1讲♥《分子热运动》(导学案)

第十三章内能☞




课本解读


一、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二、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地热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解读:


1.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1)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2.扩散现象说明了: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3.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例如:冷热水混合,虽然冷水分子和热水分子都能彼此进入对方,但不是扩散现象。


4.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5.扩散是人能够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现象,人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不能说“观察到分子无规则运动”,或“分子的扩散现象”。


6.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例如,炒菜时,老远就能闻到菜的香味,当菜冷下来后,香味就逐渐减少了。


7.分子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很小,用肉眼观察不到,我们所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的物体都不属于分子,嗅觉所感觉到的往往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8.分子运动与机械运动的区别:①分子运动用肉眼看不到,机械运动可以用肉眼看到。②分子运动是自发形成,机械运动是外力作用下形成。


三、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四、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解读: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1)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是对外表现不同。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分子间的距离太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可以忽略。打碎的玻璃不能吸引在一起,是因为两块玻璃碎片不可能相距很近,无法达到引力明显的距离,所以不能吸引在一起。电焊、气焊钢板时,用高温加热钢板,使钢熔化为钢水,钢水中的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相互靠近,靠引力集结在一起。当钢水冷却凝结为钢块时,原来分离的钢板就被“焊接”在一起。


4.固体: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5.气体: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就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6.液体: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所以液体很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例题精讲


例1.(从分子角度认识分子热运动)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

B.甲图中分子静止,乙、丙两图中分子在做热运动


C.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D.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


例2.(扩散现象)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 玻璃板后(  )




A.二氧化氮向上方扩散,空气不会向下方扩散


B.空气向下方扩散,二氧化氮不会向上方扩散


C.空气和二氧化氮将同时向对方扩散


D.当两种气体分布均匀后,分子就不会向上或向下运动了


例3.(分子间作用力)人们常说“破镜重圆”,但打破的玻璃镜对在一起却不能重新结合起来,其原因是(  )


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引力太小


C.玻璃碎片间只有少数几点接触,大部分断面处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玻璃镜断面处靠得太近,分子间力的作用主要是斥力






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现在科学家可以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一个物体内所有分子都停止运动


B.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C.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的度数会降低


D.在海拔6km的高原,水的沸点低于100℃


2.如图所示,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该现象主要说明(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冬季,寒潮来临,温度骤降,雪花漫天飞舞


B.紧压在一起光滑的铅片和金片,放置5年后切开,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C.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散发刺鼻的气味


D.盛夏时节,百花绽放,长喙天蛾能嗅到花香纷纷来吸食花蜜


4.扩散现象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实例中能说明扩散现象对人们有用的是( )


A.利用盐水腌制咸鸭蛋


B.人造木板黏结剂中的甲醛扩散在空气中


C.有人吸烟后房屋中其他的人也能闻到烟味


D.将两个底面干净的铅柱压紧后能够吊起重物


5.下图是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关于这些实验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抽出玻璃板后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能运动到上面瓶中

B.图说明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

C.图两块铅柱能粘在一起说明发生了扩散

D.图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片,测力计示数会变大


6.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NO2)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水平放置,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已知瓶中NO2气体的密度比瓶中空气的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


C.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D.颜色变得相同后,左侧瓶中气体密度变大


7.物质处于哪种状态决定于( )


A.物质的温度 B.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C.物质的分子结构 D.物质内部分子作用力的大小


8.将两木板刨得很平,然后将它们紧紧地贴在一起,拿开手后两木板仍不能吸引在一起,原因是( )。


A.木板中的分子没有引力 B.木板之间有空气,分子停止运动


C.木板之间的分子间隔太大,作用力太小 D.以上都不是


9.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


A.水很难被压缩 B.磁铁吸引大头针


C.吸在墙上的塑料吸盘很难与墙分开 D.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粘”在一起


10.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膜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d)表示这侧的肥皂液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D.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1.一个并未装满水的水壶,放在火上加热一段时间后,水并没有沸腾,但是也会有水从壶内溢出,其原因是水受热膨胀,分子间的 增大的缘故。


12.洗衣服时,同样的衣服用了同样多的洗衣粉,用热水时比用冷水时更容易洗干净,其原因是分子 运动与 有关。


13.液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表面层,如图所示。由于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表面层中就存在一些具有较大能量的分子,它们可以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 力,脱离液体跑到空气中去。其宏观表现就是液体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




14.如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1,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   ,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   。

(2)图2是  现象,说明   .图3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还说明  。


(3)如图4,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   ,说明了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   。


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作热运动。这种运动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感受到它的存在。很多初三的同学们都觉得很难掌握,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 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平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平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   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平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教法建议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   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   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   教学难点: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微观解释   一、扩散运动   1、演示实验   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间的扩散现象   2、概念: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4、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   5、对比实验: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快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6、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味等   二、布朗运动   1、学生观察布朗运动现象   2、微观解释布朗运动:分子撞击不平衡   3、观察布朗运动与温度高低、颗粒大小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4、计算机演示布朗运动现象以及产生原理   例: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   B、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运动   C、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D、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CD   评析:熟知布朗运动的实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三、热运动   由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研究不同物质形态间扩散速度快慢   组织:个人或分组   方案:比较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速度,并得出结论   评价:实验的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   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1、把学习目标不出示,目的在于学习目标一出示,就把一些问题的答案在没有学习时就告知了学生。而是在学习小结时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我认为应该是可取的。但在另一些学科上就不以这样做。我认为这样是可取的.   2、知识学习上分两块,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自学完书的内容后就完成学案上的填空。   3、改变了实验探究的做法,而是先接受知识,后用实验来验证。感觉不是太好.   4、教学流程感觉还是完整的,一节课的内容也完成得还好。   存在的问题:   1、分组合作学习不到位,与平时要求分小组学习养成习惯不到位有关。   2、缺少点评环节。与教师平时不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关。   3、教学流程稍显不自然。与教师准备不充分有关。   4、一个验证实验没有准备好。这是硬伤。

初三物理第十四章简单电磁现象总结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 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Ι、地磁场:
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 英 国物理学家 法拉第 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 运动方向和 磁场方向 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 电流方向 和 磁场方向 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这是物理课本《磁生电》中节选的实验内容.(1)你们学习小组在进行“让导线在磁场中静止,换用不同强度

(1)导线在磁场中静止,没有切割磁感线,因此电路中没有感应电流,即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当将导体ab向左或向右运动时,切割磁感线运动,则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2)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磁场强弱的关系时,需控制其它条件不变,只换用不同磁场强度的磁体,让导体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的大小.故答案为:(1)不偏转;向左或向右;(2)控制其它条件不变,只换用不同磁场强度的磁体,让导体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的大小.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下一篇:初三物理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