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

时间:2024-04-15 09:26:01编辑:coo君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试题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 诸诚四中 王承先 一、选择题 1.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 *** 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2.汉初封国制和西周前期分封制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 A基础 B形式 C对像 D作用 3.秦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初又出现郡国并存的局面,这反映了( ) A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B事物发展的渐进性 C封建主义还不够强大 D新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些曲折 4.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 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地位的变化 D井田制的兴衰 5.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度 C监察制度 D统一货币 6.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 ) ①丞相 ②民众 ③诸侯王 ④地方高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特点是( )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优待开国武将 C扩大尚书台权力 D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8.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 ) 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 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 C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 9.唐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 A完善中央集权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丞相”职位长期沿用主要是适应( ) A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B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C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的需要 D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11.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 。 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B过去的丞相大多子庸无能,败坏风气 C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D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 12.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 A秦朝和唐朝 B秦朝和隋朝 C秦朝和元朝 D唐朝和元朝 13.元朝时期,中央 *** 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 A实行行省制度 B实行册封制度 C实行三省六部制 C设置理藩院 14.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 ) A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C加强了皇权 D防止了分裂割据 15.北宋 *** 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 *** 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16.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 *** 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 压迫 17.阅读下面的一幅历史地图。 此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的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形势 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1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 A唐末以来地方势力过于强大 B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 C皇帝的绝对权威必须维护 D国家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压力 19.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20.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清朝是我国专制主义制度达到顶峰的时期,请回答21~22题。 21.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选调翰林等官人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22.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 工 刑 兵 礼 户 吏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 *** ,大学士为宰执。 —叶凤毛《内阁小志·自序》 材料二 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 宪庙(指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择阁臣及六部卿贰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 —《啸亭杂录·军机大臣》 材料三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 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 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 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 —《枢垣记略》卷— 材料四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 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 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 材料五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之事也。 ” —《枢垣记略》卷一 请回答: (1)清初主要有哪些中央政治机构?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什么? (2)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消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帝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 25.《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唐朝、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方式和结果如何? 答案:一、⒈B ⒉D ⒊D ⒋A ⒌B ⒍B ⒎C ⒏C ⒐B⒑A 11.D ⒓C ⒔A ⒕C ⒖B ⒗A ⒘B ⒙A⒚C ⒛B 21.D 22.D 二、23.⑴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 ⑵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的失败。 ⑶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⑷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反映了明清时戎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24.⑴主要机构有:内阁、六部、内三院、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⑵议政王大臣“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军机处的设置使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政可议,成为空衔;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由“贵胄世爵”组成的议政王大臣的限制。 ⑶康熙帝设南书房以分散内阁权力。 雍正帝增设军机处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实权。 乾隆帝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 嘉庆削弱军机大臣的“承旨、出政”权力,下令各部院文武官员的奏折不预先告知军机大臣,直接承奏皇帝。 25.⑴措施:①唐朝采取三省的分工和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任三省长官的办法。 ②北宋采取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③明太祖则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使用权其直接对皇帝负责。 ⑵方式:分割和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⑶结果:使相权和皇权合一,逐步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高一期末考试了,求解答历史

(1)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年间。此时能够重新开辟丝绸之路的原因有,西汉希望与其他国家建立关系的诚意,匈奴对各个国家的军事威胁,远处国家实力的弱小以及对中国国力的仰望和希望中国战败匈奴的热切希望。
(2)十五世纪,由于唐宋年间中国与日本等海外国家的交流比较频繁,所以海上的贸易越来越多,丝绸之路相对没有之前那么热闹。引发的事件就是明成祖年间的郑和下西洋。
*(未完待续)
接上。
(3)欧盟的经济模式,首先从欧洲的文化来讲,欧洲的整体文化较为相似,其次,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国,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宽裕的政策令欧盟各国人才、资源商品互相流通,包括其设立欧元区之后对经济的整合更为便利。

(4)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政策,A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条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B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经济法律法规;C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D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高一历史试题卷

CB希望帮到你解析:1.西周时推行的分封制,曾一度起到了巩固国家统一和周朝统治,发展疆域的作用。但随着各诸侯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日益强大,其分离倾向愈益明显,诸侯常常不向王室朝贡,而周王却无能为力,终于导致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周王室威信扫地,日渐衰微。因此说,西周的衰微,是分封制造成的。秦朝统一全国后,推行残暴的统治,如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等。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纷纷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秦朝灭亡的过程 ,各郡县并未起兵反秦,因而秦朝的灭亡和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没有必然联系。所说“周之失,失之于制;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2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争不断根源在于西周实行分封制,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西汉就是巩固和加强了祖国大一统的趋势,算是基本奠定了中国以后的疆域。

高中必修二历史测试题及答案

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反映必修二的历史内容比较难掌握好,考试的时候成绩也不是特别好,那就多做一些必修二的历史试题吧,继续强化知识。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必修一历史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必修一历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构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是 ①世界银行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③世界贸易组织 ④关贸总协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新确立的世界经济体系的特点是 A.以美国为中心B.以欧洲为中心C.以美元为中心D.以苏联为中心 3.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包括 A.联合国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银行D.关贸总协定 4.1951年,部分西欧国家为在两极格局中加强联合,以求生存与发展,建立了 A.欧洲煤钢共同体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欧洲共同体D.欧洲联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②确立了战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④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6.“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7.欧洲联盟的性质是 A.区域性经济组织  B.区域性政治组织 C.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D.一个形成中的新国家 8.区域性经济集团的不断出现,主要是因为 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B.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 C.各国逐渐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差异D.各国经济、政治利益趋于一致 9.“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不同点是 A.是各区域范围内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产物 B.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C.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D.各地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 10.西方国家流行这样的 谚语 “一等企业卖理念,二等企业卖技术,三等企业卖服务,四等企业卖产品”。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该 A.走自己的路,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强化制造业 B.关注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尽快使我们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C.加强社会主义道德 教育 ,不要用西方的'产品与理念 D.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和谐,西方的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 1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是指 A.富国愈富和穷国愈穷 B.经济迅速发展和生存环境严重恶化 C.工业经济衰落和知识经济兴起 D.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12.以下对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干预经济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B.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C.新型交通和通信方式为其提供了技术手段 D.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其提供了外部环境 13.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A.可以平等地享受风险和机遇B.起着相同的推动作用 C.都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D.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 14.当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A.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B.各国经济发展的排他性 C.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D.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15.以下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的工具 B.它是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 C.它是由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合并而成 D.它的正式运转标志着世界“一超多强”格局的结束 16.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主持召开APEC会议,是为了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间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17.中国政府积极努力,使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是因为 A.此举符合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B.此举符合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要求 C.此举有利于防止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D.此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18.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错过了全球化的机遇B.中国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C.中国可以更多地出口自己的产品D.中国可能受到国际信贷危机的压力 19.“怀特计划”实质上反映的问题是 A.美国对复兴世界经济的关切 B.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出于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C.美国对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援助 D.美国的目的是争夺军事霸主地位 20.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的标志是 A.1994年关贸总协定部长会议的召开 B.1993年乌拉圭回合谈判 C.1995年1月起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D.1986年意大利首先提出建立一个多边贸易组织的倡议得到响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5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是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经济的扩张过程。发达国家需要的是资源、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是资本的最大扩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还只是处于其初始阶段,不发达国家所以还能受益,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经济与西方经济的互补性:我需要资本,你需要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不是不能从这种西方向东方、资本主义向非资本主义的扩张中获益,全球化通过资本流入和技术转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者,即全球化的舵盘不掌握在它们手中。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新华文摘》(1999年第8期) 材料二 世界上20%最富裕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已经从1960年的30比1增长到1965年的82比l,并且第三世界在许多方面变得更糟。在过去的20多年里,70多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降低,30亿人──世界人口的一半,每天的生活费在2美元以下,并有8亿人营养不良。在第三世界,失业和就业不足在蔓延,大众的贫穷与有权势的巨额财富的增长相伴而生。1978年到1988年,世界制成品的价格上涨33%,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仅为2.7%。 ──《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初级阶段不发达国家还能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具有怎样的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发达国家面临怎样的挑战?(5分) (2)材料二说明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出现这样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5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据统计,美国福特汽车主要部件生产商分布于美、欧、亚三大洲20多个国家,美国制造的波音777飞机,由450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自制外,还有来自6个国家的2万家企业制造。日本丰田汽车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但汽车零部件大多数并非日本国产,而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160家工厂,汽车轮胎等产品甚至是马来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由于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等企业,而质量和售后服务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销售状况一直呈上升态势。 请回答:材料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简要说明其历史过程及根源。(15分) 23.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对待全球化?(1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A3.A4.A5.A6.B7.C8.B9.C10.B11.D12.A13.D14.C15.B16.C17.A18.A19.B20.C 二、非选择题 21.(1)机遇:引进资本、技术,迅速实现现代化。挑战: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产生的根源是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22.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开始形成一个整体,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一过程在不断加快,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特别是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高中必修二历史测试题及答案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 高中历史必修二开辟新航路练习试题 ★ 高二必修二历史工业革命与材料题解答 ★ 高二必修二历史工业革命与材料题解答(2) ★ 高一必修二历史专题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汇总 ★ 期末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必修一和必修二的13个大题答题模板与模拟试卷带答案 ★ 高中历史必修二2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高一历史 必修一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源头可追溯到(  ) A.世袭制度 B.等级制度 C.宗法制度 D.分封制度 2.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 3.右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 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 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 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 4.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列强侵华签约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密切相关的是(  ) 5.有学者说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颁布实行《天朝田亩制度》 B.建立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权 C.提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D.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6.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进步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 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7.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给日本 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 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的出路 ④五四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右图是江苏画家刘元1938年创作的漫画,同年发表在《抗日漫画》第十期上,此画表达的宗旨是(  ) A.反映了敌强我弱的抗战形势 B.反映了国共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C.反映了中共抗日的游击战术 D.反映了日寇陷入中国全民抗战的-大海中 9.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 A.遵义会议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土地革命 10.1984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在浙江丽水地区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它建立的主要依据(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政协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D.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12.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 文章 (书籍),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③《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 文化 》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13.关于古希腊民主政治,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是“有权利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尼西阿斯说:“男人就是城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享有公民资格的多是雅典城邦的成年男子 B.男性公民,可以参与公民大会,拥有城邦权力 C.排斥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的民主权利 D.公民的出现表明政治上血缘关系开始取代地域成分 14.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罗马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15.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根本要求 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6.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  ) A.法国不断地对外扩张 B.它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 C.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D.责任内阁制的高效运转 17.朱自清在《论 标语 与口号》中说:“标语口号用在战斗当中,有现实性的必要的。”与标语“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相关的“战斗”是(  )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解体 18.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19.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 C.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D.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20.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发展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19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构示意图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8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在本质上有何不同?(4分) (3)据材料三,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英两国国家元首最大的不同点。(6分) 22.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诗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诗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诗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 诗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8分) (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2分)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4分)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会议 材料二 第二条……考虑到由于巴黎协定的批准而在欧洲形成的局势……该协定……把西德拖入北大西洋集团,这样就加深新战争的危险,并对友好和平的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 第四条: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之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材料三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1993年的一次谈话 材料四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毕竟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革命……建立一个按照美国价值标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原国务卿克里斯托夫说:“‘冷战’的结束正在使美国的领导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据材料二指出苏联采取了什么应对 措施 ?(3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是怎样的?(2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很多权力中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4)材料三、四中,反映当今世界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这种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答案 1.C [“拜高堂”,体现了“敬祖”,故是宗法制。] 2.D 3.B [秦朝废除了分封制。] 4.C 5.D [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这正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6.A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7.C 8.D 9.A [从材料中“行程两万”可判断是在长征途中的事,从“挽国邦”进而可判断是遵义会议。] 10.D 11.D 12.D 13.D 14.C [《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的范畴。] 15.A 16.C 17.B 18.A 19.D 20.D 21.(1)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互为补充;皇权独尊。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影响深远。 (2)共性:中央(政府)机构间的权力互相制约与监督。 不同:唐三省六部制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美国三权分立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异同点:①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②异: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 国家元首: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实权;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22.(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 原因: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或者“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原因:“左”倾错误的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结果:三支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 (4)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23.(1)1949年。 措施:1955年,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 (2)两极格局。 (3)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西欧、日本崛起;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4)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影响: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检测试题 ★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检测试题 ★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 高一历史必修一考点知识 ★ 高一必修一物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 高中政治必修一期末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 高中政治必修一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第三单元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供大家参考学习

【答案】: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 兴起: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洪秀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发展:永安建制,定都天京,西征和东征后,天平天国全盛。
失败:由于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定都天京后出现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太平天国转入后期防御战。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作用: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德最早探索;对后世德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


高一历史必修1: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

   兴起原因   在中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最突出的问题,至今也是,历朝历代都有农民起义。可以说农民起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官逼民反”。农民起来造反,肯定跟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那么太平天国运动到底酝酿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面呢?   说起太平天国,它的发生跟鸦片战争有着莫大关系。   鸦片战后,中国没能制止鸦片走私反而使得鸦片自私更加猖獗。结果之一,便是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加上清政府为了解决当时的财政危机征收各种苛捐杂税,造成人民纳税的负担加重,而且时有官员盘剥,人民更加穷困,加上各种不平等条约中巨额赔款的规定,人民困苦不堪。   通商不断的冲击着中国的自然经济,机器大生产生产出来的商品流入市场,导致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手工业趋于破产。天灾不断,1846—1850年,两广地区爆发了持续性自然灾害,水、旱、虫灾不断,老百姓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度日更为艰难。这所有的矛盾加起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这是背景。   所以,正是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主观上,课本导言部分提到了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为贫苦的农民提供了思想上的寄托,所以它是主观上的原因。连年发生自然灾害,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正是在这些条件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运动经过   首先是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人民反抗。1851年初,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然后,转战到武宣东乡,洪秀全在此正式称“天王”。接着太平军继续北上,攻占了永安城,在这里进行了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分了五个王,东、西、南、北,形成了六人领导核心。   然后是攻占全州,冯云山去世,由桂入湘。接着进攻湖南省城长沙,萧朝贵战死。六人剩下四人。久攻长沙不下,撤围北上,进攻湖北,在1853年初攻克武汉三镇。顺江而下,3月攻克了南京城。遂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定都与清廷对峙。   在定都天京后,太平军又进行扩展和巩固,主要有两次行动,北伐(由林凤祥、李开芳领导),到达了天津,最终因为孤军深入、粮草不济而失败,北伐的同时,西征也在进行,西征军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太平军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从此,军事上达致鼎盛。    《天朝田亩制度》   定都之后,太平天国开始进行一系列政权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土地的分配问题,二是产品的分配问题。在土地分配上,它所要达到的目的便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那么具体是怎么分配土地的,我们可以看出,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照人口,不论男妇”,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体现出一种绝对的平均主义。   在产品分配上,《天朝田亩制度》所要达到的目的还是“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这是它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原则,那么在具体分配方式上,主要在第一句,其意思便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他的统归国库”。   那么,《天朝田亩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呢?   《天朝田亩制度》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它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文教和社会改革等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通过这一制度绘制了一幅新型理想社会的蓝图,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可以简记为“四有二无”,这就是这项制度所要达到的目的。   一项制度好与坏,需要实践的检验,我们评价一项制度,需要仔细思考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实施的效果,评价类的题目,我们大体是可以分为几个步骤,首先,“是什么”,也就是它的地位是什么。其次,“怎么样”,指的是它的效果和作用。第三,“有什么不足”,也就是局限性。   《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的方案,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它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压迫,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愿望。因而能在革命中调动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成为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也就是地位问题。   第二,它具有革命性,是“思想结晶”。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南宋钟相、杨幺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到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再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我们不难看出《天朝田亩制度》显然是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在反封建斗争中追求平等、平均和获得土地的思想。   另外,《天朝田亩制度》又是在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对峙的政权后,用政权发布的纲领性文件系统地阐述了这些思想的。因此它又显然高于历代农民反封建思想的水平。   第三,它所要建立的实际上是一个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脱离了实际,而且处在当时战乱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理想,显然是实现不了的,所以,我们说它具有空想性,是小农意识的体现。    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   首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东王杨秀清因为居功自傲,屡次与洪秀全为难,时不时以“天父下凡”为名对洪秀全指手划脚,洪秀全很是生气,授意韦昌辉除掉杨秀清,但是这个韦昌辉太狠了,竟杀了东王部属2万多人,这个引起太平天国内部强烈不满,石达开也指责韦昌辉滥杀无辜,洪秀全迫于压力,下令杀掉了韦昌辉。   于是,其他五王只剩下了石达开一人,但是洪秀全自此已经不再信任异姓王,所以便封他的两个哥哥为王牵制石达开,石达开不得已出走。天京内乱造成了“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局面,究其原因,与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减退以及内部矛盾尖锐有关,也与当时队伍成分复杂,组织性和革命性淡化等有关。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造成了悲剧的发生。为了重振国威,太平天国做了几方面的努力,首先是重新建立了领导核心,在政治上仍以以天王洪秀全为核心,但封他的族弟洪仁赏踝芾沓诰律希樾闳岚吻嗄杲斐掠癯珊屠钚愠桑直鸱馑俏⑼鹾椭彝酰盟侵富泳隆�   在1858年,陈玉成和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的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背面的威胁。随后,他们又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的精锐部队,太平天国地方局势暂时稳定了下来。   2、《资政新篇》   天京变乱之后,在政治上最重要的建树还是干王洪仁洳嫉闹喂路桨浮蹲收缕贰:槿诗这个人在太平天国的领导人物里面,算是颇有学识的一位,他以自己所学和经历,在1859年颁布了《资政新篇》。   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方面,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有公众选举;第二,经济方面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第三,在文教方面,主要是开设新式学堂。   我们从内容可以看出,比《天朝田亩制度》有明显的进步,已经从当时的绝对平均主义演变为注重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那么,我们对于《资政新篇》又有什么评价呢?首先,它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治国纲领,其次,它有什么进步性呢?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第三,不足之处便是在于由于当时缺乏必要的条件,又处于战争的环境下,所以未能实行。    失败   在颁布《资政新篇》时,已经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在军事上主要是以防御战为主。1860年,李秀成与陈玉成等又攻破清军江南大营,李秀成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已经不可挽回的走上了溃败之路。1861-1862年,安庆之战失利,后陈玉成又被叛徒出卖而牺牲。到了1864年4月,洪秀全病逝。   太平军同湘军展开激烈的血战,死伤几尽。最终,天京陷落,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天京沦陷而告终。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这是它的历史地位。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福建厦门高一期末考试)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
解析:选A。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帝”神之后,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映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按血缘亲疏对政治权力进行分配,故B项错误;商朝政治权力分散,皇帝称谓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故D项错误。
2.(2016•湖北荆门高一期末考试)梁启超认为:“中国历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  )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宗法制
C.实行禅让制 D.实行郡县制
解析:选A。部落体制下,各部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大规模推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从而“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为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禅让制终结于夏朝,故C项错误;郡县制在秦统一之后才大规模推行,故D项错误。
3.(2015•浙江学考)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解析:选A。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体现天子为诸侯之君主。由此判断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为分封制,而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故A项正确。
4.(2016•湖北黄石有色一中高一月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解析:选B。本题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独断专行的特点,A、C、D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予以排除。
5.(2016•北京海淀区高一期末考试)根据所学知识,如图所对应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解析:选B。秦朝实行郡县制,与图中“胶东国”等不符,故A项错误;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唐朝没有封国,故C项错误;元代实行行省制,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6.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
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解析:选B。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人事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选择B项符合题意。
7.(2016•浙江绍兴高一期末考试)据下图可知,北宋时期的中央政府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一局面反映出(  )
A.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D.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宋代二府三司制下宰相权力的分割,且“各不相知”,即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A项正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为标志,故B项错误;宰相职权的扩大并没有从题干中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君权与相权矛盾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8.(2016•江苏启东中学高一期中考试)下列两幅地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两种制度的共同点是(  )
A.地方官员大多由世袭产生
B.开创新的地方行政单位
C.边远地区由中央机构直接管辖
D.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解析:选D。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官员都由中央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的统一,A项错误,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已经有郡县制,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B项错误;元朝设宣慰司管辖边远地区,C项错误。9.(2016•福建厦门高一期末考试)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  )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选A。“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说明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监察问题,故B项错误;行省官员权力受到限制,与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无关,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D项错误。
10.(2016•辽宁大连二十中期末考试)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孝”“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字眼可以判断出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学。
11.(2016•广东湛江一中高一期中) 隋唐时期,宰相上朝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解析:选C。题干中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反映了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A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说法错误;D与题干不符。
12.(2016•广东湛江高一期末调研考试)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代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丞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解析:选C。秦丞相作为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分割相权,加强君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采用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相权对君权的威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6•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考试)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在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指出这样做的目的。(12分)
(2)依据所学,完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要求:写出三省职能,并以箭头线(“→”)标出中央职权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朝军机处的认识。(6分)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中“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而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得出任用侍从、秘书、外戚(或建立内朝),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加强的角度得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第一小问职能,根据所学,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第二小问工作流程,结合所学,从中书、门下、尚书和六部的顺序回答即可。(3)认识,据材料三“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得出清初仿明朝制度,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据材料三“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得出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控制,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据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得出雍正帝为办西北军务,设军机处,据材料三“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军机处由因事而设变为常设机构,它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权力再分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1)措施:任用侍从、秘书、外戚(或建立内朝),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
(3)认识:清初仿明朝制度,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控制,皇权受到很大限制。雍
正帝为办西北军务,设军机处。军机处由因事而设变为常设机构,它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权力再分化,最终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14.(2016•福建厦门高一期末考试)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
材料二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6分)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10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4分)
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体现了按血缘继承王位,属于世袭制;第二小问原因,“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说明荀子反对世袭制是因为靠血缘继承,容易造成政治黑暗。(2)此题问特点,“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反映了历代沿用和不断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体现了日趋公平公正。(3)此题问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体现了打击门阀氏族和促进社会良性流动,“平民政治”扩大了统治基础。(4)此题问特点,从世袭制到科举制体现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的特点。
答案:(1)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原因:选官不以品行为依据,只看出身(血缘);容易造成政治黑暗、混乱。
(2)特点:历代沿用;不断完善(逐渐规范);趋于公平(公正)。
(3)作用:打击门阀士族(豪强宗法势力);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4)特点: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分为四个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背内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转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必背内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的颁布和实施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权利法案的颁布、特点、影响等等。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宪法规定内容等等。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发展和影响。

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了解掌握战争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十年对峙、内战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了解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改变,在国际的影响力,开创外交新局面的方法等。


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一、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1、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2、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_,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二、不平等条约:1、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签订。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割让中国领土香港;中国赔偿二千一百万。2、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7月3日签订。又称《五口通商章程》。条约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南京条约》同样的特权,并又规定:扩大领事裁判权,允许美国兵船自由出入中国通商港口。3、中法《黄浦条约》:1844年10月24日签订。即《五口贸易章程》,使法国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国的同样特权外,还增加允许和保护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坟地;取消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禁令,发还教堂。4、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6月26日签订。主要内容是: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三、 文艺复兴:1、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2、发源地:意大利。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4、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5、成就: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6、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四、新航路的开辟:1、过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2、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_度。五、中国近现代(公元1840-1949年):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 中国近代史。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一道高一必修一历史题

对罗马的影响: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对近代的影响: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就以罗马法为蓝本,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一题

首先要明确城邦的基本特点,即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在奴隶制民主政治确立以前,旧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民众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
公元前6世纪初,在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中,开始改革,实行民主政治,即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到公元5世纪,民主政治逐渐发展到顶峰。
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希腊城邦民主制度衰落。
至于划分政体的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实行怎样的制度,归根结底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上一篇:开学必备物品清单女生

下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