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

时间:2024-04-16 07:26:19编辑:coo君

闺怨诗有什么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①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贾妇怨》、
(刘得仁)、
嫁与商人头欲白,未曾一日得双行。
任君逐利轻江海,莫把风涛似妾轻。


闺怨诗大全

闺怨诗大全 1、《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3、《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4、《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长门怨》 唐刘长卿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着被风吹。 7、《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9、《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0、《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1、《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2、《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14、《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5、《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闺怨 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及注释】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赏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寒闺怨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作品赏析 【注释】: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犹言深屋,在很多进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要寄给远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戌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所以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一些事物的变迁,习而不察,但敏感的诗人,却能将它捕捉起来,描写出来,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鲜,这首诗艺术上就有这个特点。 《寒闺怨》白居易唐诗鉴赏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 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 灯底裁缝剪刀冷。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运和痛苦的诗作,这首闺怨诗是表现闺中少妇思念征夫的。此诗前两句写深秋孤寂之景,后两句写缱绻绵长的思念之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这才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需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因此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仍需为征夫寄寒衣。)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该是何等滋味,然而诗人却截取思妇裁制冬衣时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这一细节,其余一概不提,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最平常的事物和行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质,白居易就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掘和表现深义。

闺怨诗大全

  1、《 秋夕 》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 征人怨 》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3、《 十五从军征 》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4、《 玉阶怨 》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 声声慢·寻寻觅觅 》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 长门怨 》   唐·刘长卿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着被风吹。   7、《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9、《 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 》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0、《 子夜吴歌·秋歌 》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1、《 嫦娥 》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2、《 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 》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3、《 望江南·梳洗罢 》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14、《 闺怨 》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5、《 春怨 》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有哪些闺怨诗?

一、《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译文: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三、《近试上张籍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译文: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四、《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译文: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树,长久离居;千里迢迢,你寄来一封慰问的书信。请别问我这个梁园旧客生活的甘苦;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马相如。五、《暮秋独游曲江》唐·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译文: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闺怨诗有哪些 有哪些闺怨诗

1、《春闺思》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2、《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3、《闺怨》司马扎。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4、《闺怨》圣神贤。惊奇无奈春悄掩。看花痕,泪满面。凝脂粉抹饰朱颜。应是无缘春去远。但徘徊,失意千。寂寞容颜是君添。

5、《闺怨》圣神贤。叫君年年身去远,闺楼独看花从月。花丛月,人不见。倒是无眠惹秋思,只把光阴为情痴。为情痴,泪何时?


《闺怨诗》王昌龄赏析及翻译是什么?

《闺怨》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作品赏析】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翻译】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原文】《闺怨》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凝妆:盛妆,严妆。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陌头:路边。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悔教:后悔让觅封侯:觅,寻求。从军建功封爵。【文学体裁】七言绝句【创作年代】唐代【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原文】 闺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注解】 1、闺怨: *** 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 ***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 *** 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 8、觅封侯:觅,寻求。从军建功封爵。 【译文】 闺阁中的 *** ,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直译】 闺中 *** 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赏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 *** 无余。 [$HRgetPages$]  【鉴赏】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 *** 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 *** 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 *** ”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 *** 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 *** ,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 *** 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 *** 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 *** 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 *** 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闺怨的古诗

  闺怨诗是汉族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说来,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下面就有我分享有关闺怨的古诗,欢迎大家学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   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望江南·梳洗罢   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朝代:宋朝作者: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行宫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春怨   朝代:唐朝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子夜吴歌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秋夕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闺怨的诗词有哪些?

一、《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译文: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三、《近试上张籍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译文: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四、《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译文: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树,长久离居;千里迢迢,你寄来一封慰问的书信。请别问我这个梁园旧客生活的甘苦;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马相如。五、《暮秋独游曲江》唐·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译文: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及赏析

闺怨 唐代:王昌龄 闺中少 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中少 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 闺怨:少 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 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赏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 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 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 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 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 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 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 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 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原文_翻译及赏析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代·王昌龄《闺怨》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诗三百首 , 春天 , 妇女闺怨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闺中 *** 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 *** ,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简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 *** 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 *** ,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 *** 形象跃然纸上。闺中 *** 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 *** ,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 *** 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 *** 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创作背景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 漫向寒炉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


闺怨的宋词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闺怨的宋词,欢迎参考学习!   关于闺怨的宋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代: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代: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春暮   宋代: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宋代: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春已深 一作:春色深)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点绛唇·闺思   宋代: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衰草 一作:芳)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宋代: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阮郎归·初夏   宋代: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水沈 一作 水沉)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李白写的闺怨诗

《春思》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一位少妇对出征在外的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表现了少妇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景交融,尤以“春”字一语双关,最为令人拍案叫绝。古典诗歌中的“春”字,往往一语双关,既有春天之意,又可用来比喻男女之爱。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李白的这首《春思》:《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的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是起兴之句。相对于一般诗歌中仅以简单的景物起兴,李白是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景物起兴,这就显得别具一格了。即当燕地的草还是碧绿的丝状时,秦地的桑树已经长出翠绿的树枝了。“燕”,河北省北部一带,这里泛指征夫所在的北部边地。“秦”,则指陕西一带,这里指思妇所在之地。根据地理位置,可知燕地草木生长迟于秦地。  根据“春”字的一语双关之意,这里的思妇见春草,实则是在思念征人的归来。而见春草而思归,早在《楚辞·招隐士》中便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描写。可见李白这里是化用了《楚辞》语,且不着痕迹的将思妇的感情活动,以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可见李白高超的艺术表达功力。  接下来的两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则是依据开头两句中的两地春光,再次从两地的角度写起。即当远方的征人开始思念故乡,盼望归来的时候,远在故乡的妇人,早就因思念而断肠了。按正常思维来说,丈夫及春怀归,思妇应该感动欣喜才是。但实际情况,两人并没有联系,思妇不知丈夫及春怀归,她所知的就是日夜对丈夫的思念。可见李白这样写,将思妇内心的感情推到了巅峰。  最后两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刻画了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思妇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与你春风素不相识,为何你要吹进我的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因“春”字有一语双关之意,所以春风既能暖人,也能撩人。思妇的愁思在春风中作结,和开头中提及到的春草、春树也彼此呼应。  综观李白的这首诗,虽然语言上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表达情感上却丝丝入扣,将思妇各种复杂的感情,通过浅显的意象表达的淋漓尽致,足以证明李白的艺术表达之高超。而“春”字的一语双关,其实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


李白闺怨诗的特点

《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首诗非常有画面感,一个女子卷起珠帘,坐在房中,皱着眉头。

只见她的眼泪掉下来,却不知道她心里在恨着谁?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场景,洞察力强的李白通过一个简单的场景,就描写了一个孤独的女子思念之情。


大图模式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写秋日思妇之情。

长安秋月之时,家家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秋风吹不尽砧声,一声一声都是对玉门关的思念之情。

什么时候,边关能够平定,丈夫就不用再出征了。

这个秋夜,李白对思妇的内心是如此理解,字字渗透真挚情意。


大图模式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

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闺怨诗王昌龄赏析及翻译是什么?

闺怨诗王昌龄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3.凝妆:盛妆。4.陌头:路边。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6.悔教:后悔让。创作背景: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闺怨诗》王昌龄赏析及翻译是什么

直译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上一篇:规划书

下一篇:贵州省高考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