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课件

时间:2024-04-24 14:52:36编辑:coo君

数学九年级下册

亲😊,可以把您的数学题目详细的说明,题目的条件来为您进行解答呀【摘要】数学九年级下册【提问】亲😊,可以把您的数学题目详细的说明,题目的条件来为您进行解答呀【回答】【提问】亲😊,好的,收到了您的一张图片,请您耐心等待,我需要通过图片认真的分析判断,然后给您做出解答【回答】【提问】亲😊角bac=50÷2=25度【回答】两个图都是一样的【回答】老师,两题怎样做,步骤不会,请帮助【提问】这个有一个定理呀圆心角所对的弦对应的圆周角是二倍的关系也就是圆心角等于圆周角的2倍【回答】第一个题目可以延长co交圆一点d然后连接BD【回答】那么角a等于角d这样就形成了通弦对等角啊!【回答】那么,角BOC=2倍的角d也就等于二倍的角a了【回答】亲😊,第二个题目角A等于40度那么,角BOC=80度【回答】两个题目性质是一样的,刚开始就跟您说了只不过图形的位置不一样而已【回答】【提问】亲😊,首先你要确定一下您的第一个题目学会没有【回答】没有,只有根据您的答案慢慢想想【提问】第一个题目,如果不明白,你可以围绕着第一个题目来进行学习哪里不清楚,可以说出来【回答】亲😊,一定要把问题解决之后,然后再考虑其他的问题因为第一个问题就是属于最基础的一个问题,这里弄不清楚的话,后面的题目就会难度增加的就更不好理解了【回答】亲😊当然,您现在是属于普通性的咨询阶段,您的咨询次数只有六次而这六次提问的机会,其实呢,就是为您第一个题目而准备的并不是支持其他题目的机会其他题目一般情况下,需要升级服务,升级之后可以多为您解决不会的题目。【回答】所以现在你要说一下第一个题目,哪里还不懂老师这里可以教会你呀【回答】老师,延长C0到d下一步不明白【提问】延长组成等腰三角形【回答】因为半径都是相等的【回答】也就是三角形obd是等腰三角形呀【回答】

九年级上数学圆的教案

  导语:在一个平面内,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以一定长度为距离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叫做圆。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九年级上数学圆的教案。欢迎阅读!   九年级上数学圆的教案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圆的有关概念,因为它们是研究圆的基础;   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    难点:   ① 圆的集合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   ②点的轨迹,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弱,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难懂.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4课时    第一课时:圆的定义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让学生自己画圆,自己给圆下定义,进行交流,归纳、概括,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点的集合来研究,给圆下定义;   (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观察、分类、探究,在“数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第二课时:圆的有关概念   (1)对(A)层学生放开自学,对(B)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概念较多而没有很多发挥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去讲;   (2)课堂活动要抓住:由“数”想“形”,由“形”思“数”,的主线.    第三、四课时:点的轨迹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来加深和帮助学生对点的轨迹的理解,一般学校可让学生动手画图,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中,逐步从形象思维较强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怎样组织教学,都要遵循学生是 学习 的主体这一原则.    第一课时:圆(一)    教学目标 :   1、理解圆的描述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圆的定义;   2、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确定圆的条件;   3、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   4、渗透“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 数学 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点和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以点的集合定义圆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自主探讨式    教学过程设计(总框架):    一、创设情境,开展学习活动   1、让学生画圆、描述、交流,得出圆的第一定义:    定义1: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圆O”.   2、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圆的第二定义.   从旧知识中发现新问题   观察:   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   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   (1)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定义2: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三: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论)   如果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r;   点在圆外d>r.   “数”“形”    二、 例题分析,变式练习    练习: 已知⊙O的半径为5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6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0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8cm时,点A在⊙O___________.    例1 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已知(略)   求证(略)   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   A=OC,OB=OD;AC=BD   OA=OC=OB=OD   要证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的圆上   证明:∵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OA=OC,OB=OD;AC=BD   ∴ OA=OC=OB=OD   ∴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   符号“”的应用(要求学生了解)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OA=OC=OB=OD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   小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    问题拓展研究: 我们所研究过的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图形的顶点在同一个圆上.(让学生探讨)    练习1 求证:菱形各边的中点在同一个圆上.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A层自主完成)    练习2 设AB=3cm,画图说明具有下列性质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   (1)和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   (2)和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   (3)和点A,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点的集合;   (4)和点A,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点的集合;(A层自主完成)    三、 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   (1)主要学习了圆的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2)在用点的集合定义圆时,必须注意应具备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3)注重对数学能力的培养    四、作业 82页2、3、4.    第二课时:圆(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弦、弧、弓形、同心圆、等圆、等孤的概念;初步会运用这些概念判断真假命题。   2、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实践,/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新概念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3、通过动手、动脑的全过程,调动学生主动 学习 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理解圆的有关概念.   2、难点:对“等圆”、“等弧”的定义中的“互相重合”这一特征的理解.   3、疑点:学生容易把长度相等的两条弧看成是等弧。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交流和与教师对话交流中排除疑难。    教学过程设计:    (一)阅读、理解   重点概念:   1、弦: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   2、直径:经过圆心的弦是直径.   3、圆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半圆弧: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叫做半圆;   优弧:大于半圆的弧叫优弧;   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   4、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5、同心圆:即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6、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   7、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二)小组交流、师生对话   问题:   1、一个圆有多少条弦?最长的弦是什么?   2、弧分为哪几种?怎样表示?   3、弓形与弦有什么区别?在一个圆中一条弦能得到几个弓形?   4、在等圆、等弧中,“互相重合”是什么含义?   (通过问题,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 学习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排除疑难)   ( 三)概念辨析:   判断题目:   (1)直径是弦( ) (2)弦是直径( )   (3)半圆是弧( ) (4)弧是半圆( )   (5)长度相等的两段弧是等弧( ) (6)等弧的长度相等( )   (7)两个劣弧之和等于半圆() (8)半径相等的两个半圆是等弧()   (主要理解以下概念:(1)弦与直径;(2)弧与半圆;(3)同心圆、等圆指两个图形;(4)等圆、等弧是互相重合得到,等弧的条件作用.)    (四)应用、练习   例1、已知:如图,AB、CB为⊙O的两条弦,试写出图中的所有弧.   解:一共有6条弧.、、、、、.   (目的:让学生会表示弧,并加深理解优弧和劣弧的概念)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B、CD为直径.求证:AD∥BC.   (由学生分析,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学生纠正存在问题.锻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主动 学习 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   巩固练习:   教材P6

中学教材全解七年级数学上的华东师大版

同学们已经跨入了初中的学习阶段,在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将会学到更多的新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学好七年级数学呢?不妨尝试以下几种做法。1.概念学习很重要概念是初中数学的灵魂,每一个概念都是对实际问题或具体数学对象的抽象和概括。数学的许多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中,要注意归类、比较、分析概念的从属关系,区分它们的异同。2.课堂学习主渠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上要注意听老师讲解的思路、技巧与方法,弄清楚数学法则、公式、定理是怎样来的,理解法则、公式、定理的意义,通过练习来强化记忆。3.完成作业求规范做作业前要先复习课本内容,用学过的知识解答习题。做题时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确定解题方法与步骤;参照例题的书写格式和步骤,规范解题过程,书写也要工整清楚。4.解题过程重思考解题是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有的学生盲目追求解题数量,不求质量,因而解题能力和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应该注重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总结各种解法的优劣,对知识技能、各种方法进行纵横联系,从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您只要在七年级打好坚实的基础,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乘风破浪,走向成功。 第1章 走进数学世界本章综合解说1.1 与数学交朋友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教材知能全解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1.2 让我们来做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教材知能全解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章末总结与复习知识网络归纳专题综合讲解本章复习题全解第2章 有理数本章综合解说2.1 正数和负数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教材知能全解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2 数轴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3 相反数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4 绝对值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6 有理数的加法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7 有理数的减法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9 有理数的乘法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10 有理数的除法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11 有理数的乘方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12 科学记数法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14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2.15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知识链接挑战课标中考典型例题全解挑战课标中考易错易误点全解知能综合提升课本习题全解章末总结与复习知识网络归纳专题综合讲解本章综合检测本章复习题全解第3章 整式的加减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第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明天要去一个教育培训机构面试数学老师,如何准备?

面试数学老师哈,首先,不要紧张,拿我脑门儿当镜头!
其次还是不要紧张。因为面试时人再多,也多不过以后坐在下面的学生。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你对老师这一职业的认识,与对数学老师这一具体行当的教学理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数学这一学科逻辑思维性强,如果得其法,每一堂课都是艺术的神来之笔。如果不得其法,很可能把自己都讲糊涂啦。当然,如果你的数学能力相当强,这些都不在话下了。需要调整的就是你的自信心了。想想新东方的名师罗永浩,试讲多次失败,终于释然。之后如有神助。
人生是充满选择,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离开上一家公司说明你准备好了重新挑战。新的环境需要适应能力,需要调整自己,年青人当然要进取,要争取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高的挑战,从而在待遇上有所提高,得到社会的认同。
数学老师,需要什么呢?
你能付出什么呢?
对面试官真诚的笑笑,对于一些不方便回答的问题,可以换个角度说出来。合理的引用歧义反而能显出你的幽默风趣。
明天就要去面试啦!多么高兴的事啊!
你的心在狂跳,那是因为你激动啦,心动啦,愿望马上就要实现啦!
顺祝好运连连!好梦,晚安!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有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不需要教案,但是这件事对那些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来说就不是什么容易事了。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学会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3、引导学生体会“降次”化归的思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难点:通过分解因式或直接开平方将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若p=1,q=1,则pq=l(),若pq=l,则p=1,q=1();   (2)若p=0,g=0,则pq=0(),若pq=0,则p=0或q=0();   (3)若x+3=0或x-6=0,则(x+3)(x-6)=0(),   若(x+3)(x-6)=0,则x+3=0或x-6=0();   (4)若x+3=或x-6=2,则(x+3)(x-6)=1(),   若(x+3)(x-6)=1,则x+3=或x-6=2()。   答案:(1)√,×。(2)√,√。(3)√,√。(4)√,×。   2、填空:若x2=a;则x叫a的,x=;若x2=4,则x=;   若x2=2,则x=。   答案:平方根,±,±2,±。   (二)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由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你能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吗?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给出1.1节问题一中的方程:(35-2x)2-900=0。   问:怎样将这个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    (三)探究新知   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再利用“复习引入”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按课本P.6那样,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将方程(35-2x)2-900=0“降次”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    (四)讲解例题   展示课本P.7例1,例2。   按课本方式引导学生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引导同学们小结:对于形如(ax+b)2-k=0(k≥0)的方程,既可用因式分解法解,又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是:把方程化成一边为0,另一边是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本节课主要是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形式,然后使每一个一次因式等于0,分别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两个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直接开平方法的步骤是:把方程变形成(ax+b)2=k(k≥0),然后直接开平方得ax+b=和ax+b=-,分别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注意:(1)因式分解法适用于一边是0,另一边可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形如(ax+b)2=k(k≥0)的方程,由于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规定k≥0,当k<0时,方程无实数解。    (五)应用新知   课本P.8,练习。   (六)课堂小结   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通过“降次”,把—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基本步骤是什么?   3、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什么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七)思考与拓展   不解方程,你能说出下列方程根的情况吗?   (1)-4x2+1=0;(2)x2+3=0;(3)(5-3x)2=0;(4)(2x+1)2+5=0。   答案:(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和(4)没有实数根;(3)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通过解答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三种情况。   布置作业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力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梯子靠在墙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   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   不是,可以出现各种角度,60°只是一种特殊现象。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如图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m。已知缆车的路线与平面的夹角为∠A=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   哪条线段代表缆车上升的垂直距离?   线段BC。   利用哪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出BC?   在Rt△ABC中,BC=ABsin16°,所以BC=200sin16°。   你知道sin16°是多少吗?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那么,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呢?   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sincos和tan键。教师活动:(1)展示下表;(2)按表口述,让学生学会求sin16°的值。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16°sin16=sin16°=0?275637355   学生活动:按表中所列顺序求出sin16°的值。   你能求出cos42°,tan85°和sin72°38′25″的值吗?   学生活动:类比求sin16°的方法,通过猜想、讨论、相互学习,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操作程序如下表):   按键顺序显示结果cos42°cos42=cos42°=0?743144825tan85°tan85=tan85°=11?4300523sin72°38′25″sin72D′M′S   38D′M′S2   5D′M′S=sin72°38′25″→   0?954450321   师:利用科学计算器解决本节一开始的问题。   生:BC=200sin16°≈52?12(m)。   说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方法。   (三)想一想   师: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200m,缆车由点B到达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   学生活动:   (1)可以求出第二次上升的垂直距离DE,两次上升的垂直距离之和,两次经过的水平距离,等等。   (2)互相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1.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m,再爬30°的山坡100m,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1m)。   2.如图2,∠DAB=56°,∠CAB=50°,AB=20m,求图中避雷针CD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m)。   (五)检测   如图3,物华大厦离小伟家60m,小伟从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厦,并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是45°,而大厦底部的俯角是37°,求大厦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   说明: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六)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节的感受,如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等等。    (七)作业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tan32°;(2)cos24?53°;(3)sin62°11′;(4)tan39°39′39″。   图42?如图4,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180m的P,Q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的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确到1m)。   五、教学反思   1.本节是学习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加以实际应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三角函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3、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使一元二次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配方法解方程x2+x-1=0,学生练习后再完成课本P.13的“做一做”。   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   现在我们已经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而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能不能用配方法解?   怎样解这类方程:2x2-4x-6=0。   (三)探究新知   让学生议一议解方程2x2-4x-6=0的方法,然后总结得出: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可将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的系数,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然后按上一节课所学的方法来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    (四)讲解例题   1、展示课本P.14例x,按课本方式讲解。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4例x的填空。   3、归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首先将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般形式;其次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最后将配方后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来解。    (五)应用新知   课本P.15,练习。    (六)课堂小结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都要经常用到。   3、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但是由于配方的过程要进行较繁琐的运算,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实际运用较少。   4、按图1—l的框图小结前面所学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    (七)思考与拓展   不解方程,只通过配方判定下列方程解的   情况。   (1)4x2+4x+1=0;   (2)x2-2x-5=0;   (3)–x2+2x-5=0。   [解]把各方程分别配方得:   (1)(x+)2=0;   (2)(x-1)2=6;   (3)(x-1)2=-4。   由此可得方程(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3)没有实数根。   点评:通过解答这三个问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配方法”,并强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解的三种情况的认识。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教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教案5篇 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3、遇到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用下划线和?标记出来。便于交流时提出。 4、自己的建议、体会、方法可以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快乐自学 你喜欢运动吗?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根据下面的统计图: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我知道这是一幅( )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 3、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 ),它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要想清楚地知道百分比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选用( )统计图。 4、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吧!自学教材第107页,注意拿笔勾画哦!. (1)计算出各运动项目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又能获取哪些信息?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个数据的?它有什么特点? 1、我发现扇形统计图中的( )代表单位“1”,表示( ),各个扇形面积表示( ),扇形的大小说明了(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 )。 3、生活中,你还从()见到过扇形统计图? 三、学习小结 我们已曾经学过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还有()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们今天又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四 、智勇大闯关,我是小擂主 1、第一关:小练兵。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第二关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五、学后反思 1、我的收获: 2、自我评价:我对我的课堂表现( ),因为( )。 六、作业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课后习题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能正确求出百分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求百分率的用处和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常见的百分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导入 1、课件出示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图中空白部分占阴影部分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百分数的意义 我们班有36%的学生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 世界总人口中大约有50%的人口年龄低于25岁。 一瓶农夫果园饮料中果汁含量大约是10%。 我们班学生的近视率是45%。 3、小刚做了10道题,错了2道 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求a是b的百分之几和求a是b的几分之几方法是相同的,都是:a÷b 4、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 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尝试计算,得出结论。 5、谈话,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如发芽率、及格率、出米率等,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分率,探究它的计算方法(板书:百分率的计算)。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百分率,探究计算方法 (1)出示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2)学生读题,分析题意,思考达标率的含义,尝试计算。 (3)指名板演并交流思维过程,集体订正。 (4)教师小结 指导学生明确达标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它的含义即“达标人数是测试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计算方法相同,因此用“达标人数÷测试总人数”就行;因为百分率是百分数,计算结果应是百分数形式,所以完整的计算方法应是“达标率=达标人数 除以 测试总人数 ×100%”。 谈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不得低于60%,通过计算、比较,说明我们班学生的体质是达到健康标准的,这也是百分率的价值所在。 2、教学例2——掌握百分率计算方法,认识百分率的价值 (1)出示例2:科学课上,五(2)班同学做的种子发芽实验结果如下: 种子名称 实验种子总数 发芽数 发芽率 绿豆 80 78 花生 50 46 大蒜 20 19 (2)学生读题,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讨论发芽率的含义,尝试计算各种种子的发芽率。 (3)指名学生交流发芽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板演算式,集体订正。 (4)比较,认识发芽率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哪种种子的发芽率要高一些?哪种要低一些呢?讲解:发芽率对于农民种田是十分重要的,他们需要根据发芽率的高低,决定种子品种和播种面积。 3、小组合作探究,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总结百分率计算公式。 (1)谈话,明确合作学习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像命中率、达标率、发芽率等这样的百分率还有很多,请小组四位同学在一起开动脑筋、积极协作,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写出它的计算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最多。 (2)小组合作,寻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探究其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写出计算公式,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合作情况及结果。 (3)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收集的百分率,阐明其含义,在投影仪上展示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订正。 (4)罗列不同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总结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率= 量 ? 除以总数量 ×100% (5)举实例,加深对百分率计算公式的认识,掌握百分率计算方法。 4、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求发芽率。 5、探讨、交流:生活中的百分率哪些可能大于100%?哪些只会等于或小于100%?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①稻谷的出米率是85%,是指( ) 的千克数占( )的千克数的百 分之八十五。 ②甲数是乙数的 4/5 ,乙数是甲数的 ( )%。 ③20÷( )= 4/8 =( )︰24=( )% 2、选一选: 种一批树,活了100棵,死了1棵,求成活率的正确算式是( )。 一根钢管截成2段,第一段长 米,第二段占全长的60%,这两段钢管比较( )。 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整理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写在数学书第86页上。 2、完成练习二十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的互化。 2.在学习互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复习准备 1、课件出示复习题。 张宇跳绳个数是陈聪的1.37倍。 王志祥跳绳个数是陈聪的6/5. 刘星宇跳绳个数是陈聪的137.5%. 思考:这三个人谁跳得最多,怎么比较? 2.引入新课。 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常用百分数表示一些数据。除了用百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二、活动(二)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回忆小数化分数的过程。 (2)小数要化成百分数,分母应是多少?怎样使它的分母变成100呢? 三、活动(三) 百分数化成小数 1、例1: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①小数化百分数分几步进行? ②学生回答,教师板书:0.25=25/100=25% ③1.4怎样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根据什么? ④“做一做”:把下面各小数化成百分数。 0.38 1.05 0.055 3 ⑤观察例1的各小数,化成百分数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所做的练习的各数是不是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符合什么? ⑥现在你能很快地把下列小数化成百分数吗?(口答) 2.5 0.785 0.16 2、例2:把27%,135%,0.4%化成小数。 学生自己试做,学生总结方法 ①说一说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②观察百分数化成小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小数 15% 80% 3.5%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归纳,谁能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怎样互化? 四、巩固与提高 1、P80“做一做” 2、练习十九的第2题 五、作业 练习十九的第1题 课后习题 练习十九的第1题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比的意义,谁能说说 1、什么叫比?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发言)我们以前还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课前准备: 同桌互相说一说: 1.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2.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测比的基本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有没有基本性质?如果有,这条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 2、验证猜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汇报(预设): ①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0.4:0.5=0.4÷0.5=0.8 0.4×5=2 0.5×5=2.5 2:2.5=2÷2.5=0.8 ③ (3/4)÷(5/4)= (3/4)×(4/5)=3/5=0.6 3/4×(2/3)=1/2 4/5×(2/3)=5/6 1/2 :(5/6)=1/2×(5/6)=0.6 ……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结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问: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重要? 相同的数可以是什么数? 不可以是什么数? 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比的性质的应用 ① 最简整数比 师:我们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它化简分数,约分,通分,其实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用来化简比,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知道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吗?(生自由发言) 结论: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是1,这就是最简整数比。 讨论: 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小组里议一议。 师小结: 必须是一个比;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前项与后项互质。 ② 教学例1:化成最简整数比 课件出示例题, 写出这两面联合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课件出示例题的两面旗的图, 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这两个比的前项,后项是怎么变化的,存在着怎样一个变化规律呢? 生独立解决,小组交流汇报方法。 15∶10 15 : 10=(15÷5):(10÷5)=3:2 想:5是15和10的什么数?为什么要除以5? 180 : 120=(15÷___):(10÷___)=3:2 想:除以什么呢? 这两个比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1/6 :2/9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看谁的眼睛看得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题) 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应用这个性质可以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需要怎样做才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根据? 3、归纳化简比的方法: (1) 整数比 ——比的前后项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最简比。 (2) 小数比 ——比的前后项都扩大相同的倍数→整数比→最简比。 (3) 分数比 ——比的前后项都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整数比→最简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课后延伸: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 卡片 教学过程 1 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 新知探究 2.1 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 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600px。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5.3 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6 小结 1.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7 板书 例2解答步骤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

下一篇:郑州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