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观潮资料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并由忠诚参与朗读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分析《观潮》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4年级上册中第一课观潮的课文
观 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扩展资料《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观潮的事。《观潮》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地点,钱塘江,古称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罗刹江”,一般浙江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1] 。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两浙路的命名来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时的省名来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长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河长522.22千米。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经杭州湾注入东海。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参考资料:观潮-百度百科参考资料:钱塘江-百度百科
请问小学四年级课文观潮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背景是写作者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塘江边,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深深震撼着,他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巧妙结合。他回想起汹涌的潮水发出滔天巨响、岸边的看潮的人群齐声惊叹,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余亚飞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
四年级的课文观潮的意思是什么?
综述《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观潮的事。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阔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公里,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公里。涨潮时,海潮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涌而来,受两旁渐狭江岸的约束,水面越来越窄,涌潮后推前阻,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观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观潮的主要内容:此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全文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语言简洁,却将极为浩大的观潮场面,描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形象生动,文笔老到。扩展资料:在海宁市丁桥镇,距杭州湾55千米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个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异常壮观的交叉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两股潮头已经呈十字形展现于江面上,并迅速向西奔驰。同时交叉点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转移,撞在顺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
观潮的概括主要内容?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观潮》写作手法1、类比用白线、白墙、白马来比较远近不同的潮水形态;潮水的声音被比作滚滚的雷声和滑坡。作者这样写很具体,形象。即使读者没有到过那里,也仿佛看到了钱塘江的巨浪。2、比较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潮汐的特征。例如,从“山崩般的声音”的表现,对比平静的河流。
四年级上册观潮的课文段意
四年级上册观潮的课文段意: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近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平静以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观潮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整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观潮词语有哪些
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观潮》词语有:一、宽阔 [ kuān kuò ] 释义:1.面积大;范围广;广阔。2.宽度和厚度。二、人声鼎沸 [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释义: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出 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例 句:今年的庙会,~,十分热闹。三、水天相接 [ shuǐ tiān xiāng jiē ] 释义: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丽的大自然空间景象。四、山崩地裂 [ shān bēng dì liè ] 释义: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出 处:《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例 句:仗打了一整天,枪炮声、喊杀声震得~。
四年级第一课观潮有多少个多音字。
《观潮》有六个多音字,分别是号、涨、称、薄、蒙、闷。一、号的释义[ hào ]1、名称。2、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后来也指名以外另起的字。3、商店。[ háo ]1、拖长声音大声叫唤。2、大声哭。二、组词号角、句号、挂号、号令、记号等。组词一、号角 [ hào jiǎo ] 古时军队中传达命令的管乐器,后世泛指喇叭一类的东西。二、句号 [ jù hào ] 标点符号的一种。形式为“。”,在有的科技文献中也可用“.”。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也用于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课文所有多音字
1、闷部 首:门笔 顺:丶丨フ丶フ丶丶笔画数:7结构:上三包围结构[mèn] 1.心烦,不舒畅:愁~。沉~。郁~。~懑。~~不乐。2.密闭,不透气:~子车。[mēn] 1.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气。~热。2.密闭,使不透气:茶刚沏上,~会儿再喝。3.不吭声,不声张:他只是~头苦干。造句:(1)比起侃侃而谈,更愿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倾听者。当世界已经足够热闹,需要多一些沉闷的人来平衡。(2)今儿个天气非常沉闷。2、号部 首:口笔画数:5结构:上下结构[hào] 1.名称:国~。年~。字~。2.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称:别~(如“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3.标志:记~。4.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码。5.扬言,宣称:~称(a.名义上是;b.以某名著称)。6.记上标志:~衣。~房子。7.命令:~令。~召。8.量词,用于人数:昨天去了几十~人。[háo] 1.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呼~。~叫。2.大声哭:哀~。~丧。~啕大哭。造句:(1)那里有我们的记号。(2)她太伤心了,号啕大哭,谁也安慰不了她。3、笼部 首:龙笔 顺:ノ一丶ノ一丶一ノフノ丶笔画数:11结构:上下结构[lóng] 1.用竹篾、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灯~。熏~。2.用竹篾、木条或金属丝等编插而成的养鸟或虫的器具:鸡~。鸟~。蝈蝈~。3.旧时囚禁犯人的东西:囚~。牢~。4.用竹木或金属材料制成的有盖的蒸东西器具:~屉。蒸~。5.泛指包络之物:~头。[lǒng] 1.较大的箱子:箱~。2.遮盖,罩住:~罩。烟~雾罩。3.概括而不分明,不具体,称“笼统”。造句:(1)我喜欢这个颜色的灯笼。(2)远远看上去,湖上就像是被一片薄纱笼罩着。4、朝部 首:月笔 顺:一丨丨フ一一一丨ノフ一一笔画数:12结构:左右结构[cháo] 1.向着,对着:~向。~前。~阳。坐北~南。2.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的参拜:~见。~拜。~圣。~香。~仪。3.封建时代帝王接见官吏,发号施令的地方,与“野”相对:~廷。上~。退~。~野。~政。~臣。~议。~房。4.称一姓帝王世代相继的统治时代;亦称某一个皇帝统治的时期:~代。唐~。5.〔~鲜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省;b.朝鲜和韩国的民族。6.姓。[zhāo] 1.早晨:~阳。~晖。~暮。~霞。~气。~思暮想。~令夕改。~秦暮楚(喻反复无常)。2.日,天:今~。明~。造句:(1)我喜欢看到朝阳。(2)它是那个时代大多数抱负不凡的青年作家朝拜的圣地。5、颤部首:页 笔 顺 :丶一丨フ丨フ一一丨フ一一一一ノ丨フノ丶笔画数: 19结构: 左右结构[chàn] 物体振动:~动。~抖。~音。 [zhàn] 同“战”。 造句:(1)她很恐惧他,他一靠近就不停的颤抖。(2)这种颤栗的感觉尽管如此微弱,却又如此强烈地震撼着我默默期待的灵魂。
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原文
《观潮》课文全文描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观潮日钱塘江观潮的壮观场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观潮》知识点 1、基础 生字:罩、屹、鼎、沸、贯、崩、恢 四会字: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 词语:笼罩、恢复、观潮、称为、盐官镇、笼罩、蒙蒙、薄雾、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贯穿、依旧、恢复 多音字:[称]chēnɡ称为;chèn对称[笼]lǒnɡ笼罩;lónɡ鸟笼[闷]mèn闷雷;mēn闷热。 [号]háo号叫hào军号。[涨]zhǎnɡ涨潮;zhànɡ涨红。[薄]báo薄雾;bó单薄 近义词:屹立——矗立、霎时——刹那、依旧———照旧、颤动——颤抖、逐渐———渐渐、犹如———好像 反义词:宽阔———狭窄、沸腾——平静、风号浪吼———风平浪静、人声鼎沸———万籁俱静 形近字:提、题、堤;笼、拢、垄 2、重点语段: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张,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上面这段文字中找出一组近义词是:犹如——如同——好像 b)这段话主要写:潮来时,钱塘江大潮的形态和声势。 c)划横线的.句子先写大潮的形态(样子、形状),从浩浩荡荡这个词语知道的;再写大潮的声音,是从山崩地裂这个词语知道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课文原文
《观潮》课文全文描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观潮日钱塘江观潮的壮观场面。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课外扩展: 课文出现的`语文以外的知识: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最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