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时间:2024-04-26 16:27:57编辑:coo君

小学三年级数学:

1. 无姐姐又无哥哥的14人,所以有哥哥或有姐姐的或是哥哥姐姐都有的人共48-14=34人,
有哥哥的包括了 有哥哥没姐姐 和 有哥哥有姐姐的,
有姐姐的包括了 有姐姐没哥哥 和 有哥哥有姐姐的,
所以有哥哥的23人,有姐姐的27人, 包括了 有哥哥没姐姐×1 ,有姐姐没哥哥×1 ,和 有哥哥有姐姐的×2.
有哥哥没姐姐×1 +有姐姐没哥哥×1 + 有哥哥有姐姐的×2 = 23+27
有哥哥没姐姐×1 +有姐姐没哥哥×1 + 有哥哥有姐姐的×1 =34
有哥哥有姐姐的= 50-34=16
有姐姐没哥哥=有姐姐的27人 - 有哥哥有姐姐的16=11

2. 甲已经比赛了4盘,说明 甲与乙,丙,丁和小明都比过了, 结论1
丁已经比赛了1盘, 上面已经说甲与丁比过了所以丁只和甲比过。 结论2
乙已经比赛了3盘,根据结论2,乙不能和丁比,所以甲丙和小明都比过 结论3
丙已经比赛了2盘, 根据结论3和 结论1,丙和甲乙比过了,所以丙只和甲乙比过。

综合 结论1, 结论3, 甲乙和小明比过, 所以小明和甲乙比过,比过2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3篇)

【 #三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教学反思: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加减法的运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习   1、完成复习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习第6题。   (1)学生分组练习。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习。   1、完成复习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习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除法》: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三(4)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6个同学,一共做了108朵红花,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   2、王叔叔2分钟打了106个字。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字?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用了8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   3、三、四年级各有3个班,要选150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   4、一个旅行团有153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5人间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   5、图书室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5层,一共有750本图书。平均每层有多少本?   7、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以上各题均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班级交流反馈。)   二、拓展练习   1、想想做做9   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收集题中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汇报。   2、P14思考题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正确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3、商业大厦的。牛奶,原价每盒7元,现降价为每盒6元。人民商场同样的牛奶每盒7元,买4盒送1盒。小华要买5盒牛奶,你建议他在哪家商店买比较合算呢?   4、校园美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了。不过,一些非法广告到处张贴,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少先队员们积极地清除乱贴乱画,请观察下面的数据。   三年级以每分钟清除18张的速度,共清除252张广告。   四年级清除乱贴乱画387张,共用9分钟。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⑴⑵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对想想做做6、7两题进行质疑,对困难学生进行启发。   2、作业:   P14:6、7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五篇{下}

【篇一】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篇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 8×0= 师小结:0和乘号在一起就是一颗炸弹,谁和他们遇上了谁就会等于0,因此我们这样说: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任何数乘以0都等于0让学生说一遍给你的同桌听听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⑸班级交流评讲。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展台展示书上习题中错误所在,分析错误成因然后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4、想想做做5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想想做做6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想想做做4   0乘任何数都得0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不是难题,可简化过程,强化结果让学生牢记。   关于0的乘法强调数位,那一位上乘的鸡写在哪一位上,有0一定要写,如进位要和这一位的积相加。   强化竖式的对齐,这样会有利于计算的正确。 【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 )时   16:00是下午( )时   18:30是下午 ( )时( )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前思考:   这次时间活动主要让学生设计并制作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分为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给出的一张周末时间安排表,要求学生利用表中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第二层次,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借鉴教材给出的周末时间安排表的形式,制作一张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课后反思:   先复习已学的知识,这样为学生学习周末一天的安排积累一定的计算方法。根据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学生自己提出这一单元相关的数学,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并要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有了小华周末安排的启示,所以学生在自己安排的时候能够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周末。还能根据表格给出了信息,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计算,但是在计算时间上学生还不是那么熟练,需要进一步练习与巩固。学生之间在计算经过的时间这一知识点上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在课上,我们之间进行了很多次方法的交流,让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有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也能在别人方法的启发下,提高自己计算经过时间的能力,但由于受自己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可能学生刚接触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不知通过时间的推移,会觉得难度在下降,慢慢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巩固知识点,熟练运用计算方法。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基本能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个别差异性。而在最后对小华周末安排能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学生也基本能根据前两题的方式提出不一样的数学问题,并能独立解答,关于制作一张自己周末的时间安排表,由于之前已经有小华的事例,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难了。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够,还无法真正灵活运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安排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既复习了24时计时法,又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制作时间安排表,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小华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进一步熟练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并且巩固学生计算简单时间的方法和技能。在认识水平上,学生对于简单的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换算还可以,但是一旦与生活联系,稍有复杂时,特别是涉及到跨越两天的时间计算时,学生的情况就不那么理想了,毕竟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少。基于这种情况,在指导学生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联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别,学生的回答千差万别,因而教师必须,或者说只能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而根本无法设计好学生的每次回答情况,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使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下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修正,最后达成共识。 【篇四】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篇五】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六篇{上}

【 #三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考 网为您整理了《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六篇{上}》,供大家参考! 【篇一】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简单的分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篇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个,黄色珠子()个,蓝色珠子()个,白色珠子()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篇四】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周长》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估计》

【 #课件# 导语】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数学教学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估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估计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   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对长度进行估计的方法的。   教学准备:   学具盒、彩带、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估计:   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一条绳子,请绳子拉直,估一估这条绳子大   约有多长?   4、引入:   师: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在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   板书课题:估计   5、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6、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7、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4   (1)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2)组织学生量一量,判断所画线段长度在准确性。   (3)组织学生画6厘米、10厘米在线段。并说说自己估的方法。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任意估一个物体,估计他们在长度或高,再实际测量长度,看看哪一组的同学估计的最准确。   2、教学例5   (1)组织学生估计   各小组把准备好的文具盒观察一下,估计一下,用彩带把铅笔盒围一周,彩带纸至少要多长?估计完后剪一段,试试看。   (2)组织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估计的彩带长度比较准确?谁愿意把你们估计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3、小结   通过实际围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估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估测时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合理选择估测的方法。   三、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组织学生观察、判断,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题   明确:“一面靠墙的含义,理解计算方法,学生解答后交流计算的方法   四、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5题。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估计   例4   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   例5用彩带围   【 篇二 】   教学目标:   1、在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灵活运用多种估量的方法,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2、通过活动,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长度单位,谁来说说?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比划   师: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也可以从你的身上找出这些长度。   3、猜一猜   师:出示1米长的彩带。   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4、揭题   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二、展开活动   1、画一画   (1)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长8厘米长的线段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谁觉得自己画的8厘米最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反馈2个学生的作品)大家画得准吗?请同桌用尺子互相量一量。   汇报:你是怎么画得这么准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刚才大家都谈了不用尺子怎么画,如果现在请你来画,你能画得更准确吗?   还想再试试吗?   (2)不用尺子画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和一条长2分米的线段。   同桌互相量一量,说一说自己的方法,眼力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恭喜这些同学过关。   2、估一估   (1)估计铅笔的长,你觉得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   (2)估计一下课桌的高,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谁来量一量?   (3)估计一下把铅笔盒围一周是多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再量一量。   (4)估计一个同学的身高。   (5)出示:一个盒子,现在要用彩带围盒子一周,需要多长的彩带呢?小组中讨论一下,然后把你认为需要多长的彩带剪下来。看看哪一组的同学眼光最准。学生反馈,说说是怎么想的。   (6)拿出小组中课前准备好的包装盒,先估计一下用彩带围一周需要多长,然后剪下来,实际围一围。最后汇报。   3、找一找   找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三、联系生活   1、围一围   (1)请5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   师:5个同学手拉手围一圈,周长大约是多少?先估计,再测量。   (2)估计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长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几个同学?   (3)师: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估计出大树或是大柱子的周长,你能估计出来吗   2、比一比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出示课件)   3、想一想   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米,宽3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雷峰塔的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吗?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估计的意义何在?学生为什么要学估计?学了估计有什么用处? 准备了以下教案,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估算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通过估算活动,培养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 1米、1分米、 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然后自己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比划的单位长度准不准。

  3、不用尺子测量,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用尺子量一量,然后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更准、更直。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的本领最棒。

  二、新课学习。

  1、根据第一次的差距再画一次,并检测是不是画得更准一些了。

  2、例5

  (1)摸一摸数学练习册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是长方形的。)

  (2)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又要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自己思考的过程。)

  (3)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把数学练习册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

  (4)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估测的时候,虽然我们手中并没有尺子,但我们心里应该有一把尺, 1mm、 1cm、1dm、 1m都已经在我们的脑子中有了印象,再加上身体或者其他物体的辅助,相信让我们的估计会更加准确。

  三、巩固练习 :第46页做一做第1、2题。

  1、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2、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怎么样估计的更准确吗?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灵活运用多种估量的方法,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2、通过活动,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长度单位,谁来说说?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比划

  师: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也可以从你的身上找出这些长度。

  3、猜一猜

  师:出示1米长的彩带。

  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4、揭题

  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二、展开活动

  1、画一画

  (1)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长8厘米长的线段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谁觉得自己画的8厘米最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反馈2个学生的作品) 大家画得准吗?请同桌用尺子互相量一量。

  汇报:你是怎么画得这么准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刚才大家都谈了不用尺子怎么画,如果现在请你来画,你能画得更准确吗?

  还想再试试吗?

  (2)不用尺子画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和一条长2分米的线段。

  同桌互相量一量,说一说自己的方法,眼力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恭喜这些同学过关。

  2、估一估

  (1)估计铅笔的长,你觉得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

  (2)估计一下课桌的高,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谁来量一量?

  (3)估计一下把铅笔盒围一周是多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再量一量。

  (4)估计一个同学的身高。

  (5)出示:一个盒子,现在要用彩带围盒子一周,需要多长的彩带呢?小组中讨论一下,然后把你认为需要多长的彩带剪下来。看看哪一组的同学眼光最准。 学生反馈,说说是怎么想的。

  (6)拿出小组中课前准备好的包装盒,先估计一下用彩带围一周需要多长,然后剪下来,实际围一围。最后汇报。

  3、找一找

  找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三、联系生活

  1、围一围

  (1)请5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

  师:5个同学手拉手围一圈,周长大约是多少?先估计,再测量。

  (2) 估计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长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几个同学?

  (3)师: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估计出大树或是大柱子的周长,你能估计出来吗

  2、比一比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 (出示课件)

  3、想一想

  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 米,宽3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雷峰塔的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吗?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估计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

  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对长度进行估计的方法的。

  教学准备:

  学具盒、彩带、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估计:

  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一条绳子,请绳子拉直,估一估这条绳子大

  约有多长?

  4、引入:

  师: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在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

  板书课题:估计

  5、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6、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7、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4

  (1)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2)组织学生量一量,判断所画线段长度在准确性。

  (3)组织学生画6厘米、10厘米在线段。并说说自己估的方法。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任意估一个物体,估计他们在长度或高,再实际测量长度,看看哪一组的同学估计的最准确。

  2、教学例5

  (1)组织学生估计

  各小组把准备好的文具盒观察一下,估计一下,用彩带把铅笔盒围一周,彩带纸至少要多长?估计完后剪一段,试试看。

  (2)组织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估计的彩带长度比较准确?谁愿意把你们估计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3、小结

  通过实际围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估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估测时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合理选择估测的方法。

  三、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组织学生观察、判断,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题

  明确:“一面靠墙的含义,理解计算方法,学生解答后交流计算的方法

  四、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5题。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估 计

  例4

  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

  例5 用彩带围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秒的认识》

【 #课件# 导语】课件是授课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它反映了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教学思路、教学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一个问题,由不同的教师来讲授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之所在。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秒的认识》,欢迎阅读与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一:《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年除夕之夜我们都和亲人坐在一起收看新年联欢晚会的直播节目。你看,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的认识。   二、新授   (一)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1、拿出手中的表看一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同位交流,指名汇报。   2、你想知道有关秒的什么知识?   生1:一秒有多长?   生2: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学生提问。   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3、小结   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60格)时分针走1格,所以1分=60秒。板书:1分=60秒。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小明大约每天睡9();小红戴红领巾需要20();电饭锅煮米饭大约要25()。   学生独立做。说一说想法。   2、做一做2。(感受时间的长短)   教师掐表,让学生做一样自己喜欢的事情,试一试,1分钟能做什么?   学生一起做。   3、小游戏: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看看谁对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二:《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掌握分与秒的运行关系,1分=60秒。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具体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观察实践能力。   3、借助生活实例和多种实践活动,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秒的具体概念,通过观察、合作交流归纳出秒针与分针的运行关系即1分=60秒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验1分1秒的长短。从而对分秒的具体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钟表实物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钟表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呈现春节联欢挽回的一个场景,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导入新课——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3、关于秒,你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1、独立观察钟面-------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从而引出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是秒针   2、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分与秒的运行关系   ①四人小组合作,两人看分针的变化,两人看秒针的运动。   ②汇报分针与秒针的运行结果。   ③小结:秒针走一圈,即60小格,分针走一小格。   板书:1分=60秒   三、在活动中体验时间,感知时间的价值   1、听一听(1秒的滴答声)   2、拍一拍(感受一秒的长短)   3、做一做(让学生自由发挥1秒能做什么,即用动作表示1秒)   4、读一读(1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进行珍惜时间的品德教育。   5、估算一分的活动   活动一:当老师说开始时,闭上你的眼睛,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心里估计,一分钟到了,自己睁开眼睛,看看大屏上的时间,然后坐下。   活动二:拍一拍数一数   全班同学看着课件中的钟表,伴随着滴答声,边拍手边数数,在各种感官中具体感受一分的长短。   活动三:估算一段动画片的播放时间长度   6、玩一玩(1分能做什么)   一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完成。   汇报:一分钟自己的完成情况。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我会填(课件)   ①我们上一节课用40()   ②小丹跑50米用9()   ③妈妈每天工作8()   ④从学校到家要走大约20()   2、我来当裁判   3、想一想,谁先到家?(课件)   小兔乐乐: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6秒,小兔悠悠: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8秒   五、课外延伸   1、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   2、了解我国古代计时的方法   六、作业设计(自由选题)   1、可以上网或查阅书籍,也可以调查身边的人或自己,了解一分钟还能做哪些事情?   2、记录自己完成家庭作业需要的时间   3、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格言警句。   4、合理安排,形成个人作息时间表。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

【 #三年级# 导语】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掌握分与秒的运行关系,1分=60秒。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具体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观察实践能力。   3、借助生活实例和多种实践活动,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秒的具体概念,通过观察、合作交流归纳出秒针与分针的。运行关系即1分=60秒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验1分1秒的长短。从而对分秒的具体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钟表实物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钟表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呈现春节联欢挽回的一个场景,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导入新课——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3、关于秒,你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1、独立观察钟面————-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从而引出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是秒针   2、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分与秒的运行关系   ①四人小组合作,两人看分针的变化,两人看秒针的运动。   ②汇报分针与秒针的运行结果。   ③小结:秒针走一圈,即60小格,分针走一小格。   板书:1分=60秒   三、在活动中体验时间,感知时间的价值   1、听一听(1秒的滴答声)   2、拍一拍(感受一秒的长短)   3、做一做(让学生自由发挥1秒能做什么,即用动作表示1秒)   4、读一读(1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进行珍惜时间的品德教育。   5、估算一分的活动   活动一:当老师说开始时,闭上你的眼睛,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心里估计,一分钟到了,自己睁开眼睛,看看大屏上的时间,然后坐下。   活动二:拍一拍数一数   全班同学看着课件中的钟表,伴随着滴答声,边拍手边数数,在各种感官中具体感受一分的长短。   活动三:估算一段动画片的播放时间长度   6、玩一玩(1分能做什么)   一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完成。   汇报:一分钟自己的完成情况。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我会填(课件)   ①我们上一节课用40()   ②小丹跑50米用9()   ③妈妈每天工作8()   ④从学校到家要走大约20()   2、我来当裁判   3、想一想,谁先到家?(课件)   小兔乐乐: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6秒,小兔悠悠: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8秒   五、课外延伸   1、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   2、了解我国古代计时的方法   六、作业设计(自由选题)   1、可以上网或查阅书籍,也可以调查身边的人或自己,了解一分钟还能做哪些事情?   2、记录自己完成家庭作业需要的时间   3、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格言警句。   4、合理安排,形成个人作息时间表。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对时分有一定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   1、感知1分=60秒   2、体验1秒有多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   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   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上一篇:三年级口算练习题

下一篇:好课件吧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