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方程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 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 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 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 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 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 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 练习
1、 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 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 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 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 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 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 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 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 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 练习
1、 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 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 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5篇
【 #一年级# 导语】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极其宝贵财富。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一、情景引入 小朋友,你最喜欢看哪些动画片?(蓝猫、天线宝宝) 我也很喜欢看蓝猫。电视里每天晚上几点钟播放?(8点)8时在钟面上怎么表示呢? 二、认识钟面 这是一个钟面,哪根针是时针,哪根针是分针,你们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钟面上还有些什么?(1—12,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许多大格,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大格里面还有小格,看见了吗?待会儿我们再仔细研究。 现在谁会用这个钟面拨出8时?对吗,你是怎麽知道的? 蓝猫播完之后是什麽节目?(天线宝宝)这时是几点?(8:15) 晚上8:15分我们收看天线宝宝,早晨8:15我们在干什么?现在钟面上是 8时,再走多少分就是8时15分?谁会拨出8:15分?注意:分针走一小格就是一分,我们一起往下数1,2,3,……15。现在时针走过几,分针走了3大格共走了多少分,就是8时15分。再看一遍。 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钟,感受一下,刚才这段音乐正好是一分钟,分针走了一小格,走2小格呢,20小格,30小格呢?一格一格地数太麻烦,还可以怎样数?(5个5个地数:5、10、15……)你会往下数吗?打开书81页,把数的结果填上去。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小格,分针走完一圈也就是走了多少分?只要会数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我们就能很快认识时间。 三、认识时间 1、出示9:05分的钟面。 现在是几时,你是怎麽知道的?9时5分在电子钟上这样写9:05。因为分针只走了5分钟,还没有超过10,在表示几十分的这一位用0来表示。所以写成9:05 2、出示6:25分的钟面。 你会写吗?———时————分 电子钟怎样表示————:———— 3、再来写几个。 完成82页做一做第一题。 电脑里还有一些钟面,你会认吗? 4、出示4:15分的钟面。 现在几时几分,分针正好指着3,比较容易。出示9:15分的钟面,如果分针正好指在小格里,会认吗?怎样数小格呢?(5,10,15,再走一格16、17、18、19)小朋友真仔细,连小格也数得很好,这几个钟面也要仔细看,你会认吗? 5、完成82页做一做第2题。你们真聪明,钟面上的知识还有很多,你想了解吗? 四、探索关系 我们一起来拨钟面,让分针经过30分,时针从12走到1了吗?还没到一小时,才走了一半,现在是几时几分。(课件演示)再往下拨,35、40———55、60,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多少分?(60分) 时针从12走到了几?走了一大格,就是1时。你知道1时和60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吗?板书:1时=60分 再来看一下(课件演示) 五、巩固练习 1、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钟面上的知识,现在我们用这些知识来做一个游戏,帮助小动物和电脑交朋友。 2.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左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乔玉玲老师紧紧围绕《标准》的理念,设计这一节课。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整节课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乔老师在这一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上课前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一方面,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因许多陌生的听课老师带来的紧张情绪,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喜欢听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一只手?”两句话很随意地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入教学情境,从而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提高教学效果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后每个环节都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如:摸一摸、动作游戏、对口令等,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过度自然。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或出错,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举起右手,让学生说一说我举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说左手,有的说右手,这时乔老师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刚才用这只手写粉笔字。”“老师转过身去,就和我们一样了。”在思考与交流中,学生体验到了左右的相对性,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又如:判断客车转弯时到底是向哪边转,由于与客车面对面,有些同学会判断错,乔老师也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提醒学生我们现在坐在哪里?(坐在客车上)再让他们讨论交流,在讨论中他们都想说服对方。最终统一了意见:判断客车往哪边转,要把自己想像成乘车的人。 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松鼠卡片)大家看这是谁呢? 生:小松鼠! 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小松鼠特别开心,因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讲解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 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 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松果? 25+4=29 提问:4根小棒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7、带学生做游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 四、课堂总结 4.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周二,听了倪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这是一节学了8、9的认识和加减法后的“用数学”的课。倪老师上的课数学味很浓,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亲切、自然的教态以及对多媒体的恰当、自如的运用都体现了她的综合素质和功底。这是这节课整体带给我们的印象和感觉。下面具体谈谈听后的体会和感想: 1、课始的听算训练,我觉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听的能力和算的能力。有效利用这2——3分钟,使孩子们静下心来,长期坚持训练为学生的注意力和计算能力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具有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整个课堂组织教学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年级孩子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又不持久,所以教师上课过程中穿插着丰富而有变化的鼓励性语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如“你是第一个智慧星”等。 3、课堂结构安排合理,流程自然、顺畅,重点突出。重点部分有各个层次学生的回答,也有同桌的对答,对学生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有教师清楚的归纳总结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练习部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的设计,使课堂动静结合,缓解了学习疲劳。练习题都是学生的易错题,通过判断和说理由,很好地突破了难点。使整个课堂达到了高 潮。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3篇
【 #一年级# 导语】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而在听课记录本上的体现,左边是实录,右边是评点。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0》,就一个10,应该说内容是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的,但是在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气氛很高,教学效果较好,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对10的认识、和10的组成及10以内的数字结构。 本节课的亮点。 一、教材处理得比较好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从复习到新授到练习都过渡得自然,在新授部分,教师通过观察挂图、现场人数、自己的双手等活动进行教学10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切身认识10;在练习部分,教师也设计了多种练习形式,有分铅笔,有玩游戏等练习,练习的多样性,能使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认识新学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评价处理得好。 评价有自评、互评、教师评。在这节课的评价中,教师发挥了评价的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学生参与度较高。如在学生答对题时,给予掌声鼓励;在学生表现得不错的时,教师很自然地竖起拇指给予表扬鼓励或是奖励小红花;在一些地方,如学生书写10时,写得不是很好,教师不是一口否认,而是挑个好看点给予表扬,再要求学生回去要认真练习写“10”。我认为这些评价是非常恰当、合理的。不像一些课堂整节课的评价很少,或是只要学生答对一个问题,就全班同学鼓掌齐说:你真棒或你真厉害。这样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弄得物极必反。 三、数字故事导入,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利用小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在两部分使用了编故事进行教学或练习,我认为,这样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还通过故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9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大很大,看不起别人这种骄傲自满的不良习惯。 四、教师的自身素质较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素质包括:语言、板书、演示、智慧、评价等。我认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良好素质在于他的语言、智慧、评价等这几个方面。整节课教师的语言生动,富有激情,可谓跌宕起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做得也很到位。教师的组织能力也较高,从整节课的开始到结束,教师都能自然应对,不管是学生答对还是答错,教师都能做出恰当的处理,在分组齐读10的组成时,教师不断地竖起拇指,表扬这组好点,那组好点,形成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最后齐读10可以分成5和5,教师的一个手势,更是把课堂推上了一个新的巅峰,充分体现出了教师具有较高素质。更像一位台上的表演家。 值得注意的一些地方 一、游戏练习形式虽好,但是要注意练习的秩序,教师只有把握住课堂的秩序,才能使游戏练习为课堂教学服务,充分发挥出练习的巩固作用。如教师拍几次鼓,学生就应对拍几次才能和老师的凑成10,在中过程中,全班同学应对,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在练习10的组成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彩色笔分成两个数组成10,在这环节中,我认为,当学生分完了,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法,多让学生展示展示自己的成果,肯定的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享受的劳有所获的感觉。这样学生更会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4月20日学校对一年级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我听了林老师上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该课教学中“认币——换币————付钱”的线索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由以往的“只重视认识”转向“有认识,重使用”;同时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采用两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这一节课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设置情境,通过分类活动、换钱活动、购物游戏三个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体会到人民币的功能,同时渗透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本节课以下几方面体现较好: 1、情境教学使整节课环环相扣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情境来自学生一周前刚亲身经历过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以“小明”在这一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主线,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地调动思维的活动。 2、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变“教”为“导”,整个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组织者。教学过程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课堂上大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交流、讨论等多样化的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将新知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网络,不仅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两点: 1、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小组活动时,学生聚在一起,三三两两地你问我答,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教师穿梭在孩子中间,非常满意,觉得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新理念运用得比较成功。但随着课时的延续,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孩子对被遮住数字的人民币辨认有困难。原因可能是在小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只是根据人民币上的文字、数字读出它的面值,没有认真观察人民币的颜色、图案、大小等因素,而教师没有及时给予点拨。可见,合作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有时要做必要的点拨,以保障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2、关于教学内容 【篇三】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左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乔玉玲老师紧紧围绕《标准》的理念,设计这一节课。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整节课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乔老师在这一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上课前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一方面,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因许多陌生的听课老师带来的紧张情绪,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喜欢听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一只手?”两句话很随意地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入教学情境,从而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提高教学效果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后每个环节都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如:摸一摸、动作游戏、对口令等,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过度自然。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或出错,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举起右手,让学生说一说我举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说左手,有的说右手,这时乔老师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刚才用这只手写粉笔字。”“老师转过身去,就和我们一样了。”在思考与交流中,学生体验到了左右的相对性,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又如:判断客车转弯时到底是向哪边转,由于与客车面对面,有些同学会判断错,乔老师也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提醒学生我们现在坐在哪里?(坐在客车上)再让他们讨论交流,在讨论中他们都想说服对方。最终统一了意见:判断客车往哪边转,要把自己想像成乘车的人。
听课记录怎么写?
1、记听课时间、地点、班级、授课人姓名、课题名称、听课性质等,以便以后翻阅时有助于研究。2、记授课过程。授课人授课过程环节清晰完备,我们的听课记录也要体现出来3、记教法学法。授课人用什么方法解决难点、突破难点,学生的那些学习方法让我们耳目一新,这些在我们的听课记录上都要有明显的记载。4、记自己的瞬间感受。可以使自己的收获,也可以是自己的困惑;可以是值得赞扬的优点,也可以是自己也要注意的的不足。5、记板书。板书是一堂课的灵魂,掌握了板书所包含的意义,也就理解了授课人主要的授课思路。6、记自己的所思所得。听完课后及时反思,总结课堂优缺点,以利于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听课记录怎么写?
包括: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课时等,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学生活动情况,教学效果等。课堂实录如何记,记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每次听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2、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都记下来。3、实录,把教师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都记录下来。扩展资料:写教学点评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1、简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2、总评,就是把对简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录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需要强调的是,在做听课记录时,许多人偏于记录课堂实录,而不做点评,甚至相当一部分老师记录的是教者的板书,教者板书什么就记什么,此外别无他记。显然这种听课记录的价值是不打的。好的听课记录应该是实录与点评的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点评往往比实录更重要。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范文
听课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下面是有小学数学听课笔记,欢迎参阅。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范文 1
一、 发散思维 ,引出课题
例题:将-4,+3,+4,-3分成两组。
1·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
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
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
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才提到的“符号后面的数”,考虑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把“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应该叫什么数呢?
这就是见天我们这节课需要你学习的内容:相反数。
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别的数呢?
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所以叫相反数。
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一个数前面添上不同的符号后得到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师:请你举例说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数。
课本上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说明 其它 的都相同,包含了“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同” ,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念更精炼,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这一说法容易引起的误会,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将看到。
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请大家一起把“+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说具体一点。
课本上特别指出(板书):0的相反数是0。
口答练习:说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7, -0.5, 0, 6, +1.5
三、数形结合,深入讨论
例 请在数轴上标出表示+4的相反数的点.
0 4
从数轴上看,相反数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表示每一对相反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相反数的概念中“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着其它的相同,就是“符号后面的数相同”,在数轴上就是距离相等。
掌握了老师提到的分析问题的 方法 。关于相反数,我们是从“符号”和“符号后面的数”两个方面去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既包含在相反数的概念中,又体现在数轴上,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将有助于以后的数学学习。
到现在为止,关于零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众: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零的相反数还是零;零不能作除数。
练习及解答(略)
附(部分板书)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零的相反数还是零。
符号 相反 相反 分居原点两侧
到原点距离相等
通过这次七年级(三)班李红鸽老师的课,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加油!
愿所有的人开心快乐!!!!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范文2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 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 总结 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 经验 。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范文3
第一次行动(教学)
……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精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 故事 。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面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应该很顺畅,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进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反思,在经过积极和独立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进,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提问: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 逻辑思维 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连续两次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 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而不是"制造"他们 ;要学生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现在,我深深地感到:课程改革,没有休止符;课程改革,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范文
听课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下面是有小学数学听课笔记,欢迎参阅。
1
一、 发散思维,引出课题
例题:将-4,+3,+4,-3分成两组。
1·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
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
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
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才提到的“符号后面的数”,考虑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把“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应该叫什么数呢?
这就是见天我们这节课需要你学习的内容:相反数。
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别的数呢?
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所以叫相反数。
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一个数前面添上不同的符号后得到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师:请你举例说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数。
课本上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说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同” ,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念更精炼,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这一说法容易引起的误会,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将看到。
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请大家一起把“+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说具体一点。
课本上特别指出板书:0的相反数是0。
口答练习:说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7, -0.5, 0, 6, +1.5
三、数形结合,深入讨论
例 请在数轴上标出表示+4的相反数的点.
0 4
从数轴上看,相反数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表示每一对相反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相反数的概念中“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着其它的相同,就是“符号后面的数相同”,在数轴上就是距离相等。
掌握了老师提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关于相反数,我们是从“符号”和“符号后面的数”两个方面去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既包含在相反数的概念中,又体现在数轴上,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将有助于以后的数学学习。
到现在为止,关于零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众: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零的相反数还是零;零不能作除数。
练习及解答略
附部分板书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零的相反数还是零。
符号 相反 相反 分居原点两侧
到原点距离相等
通过这次七年级三班李红鸽老师的课,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加油!
愿所有的人开心快乐!!!!
2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启用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络,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3
第一次行动教学
……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精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面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应该很顺畅,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著"。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进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柺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丢掷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反思,在经过积极和独立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进,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提问: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连续两次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制造"他们 ;要学生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现在,我深深地感到:课程改革,没有休止符;课程改革,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看过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的人还看了:
1.小学数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2.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3.小学数学教师听课心得
4.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心得
5.小学数学老师听课心得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今天是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老师教了我们好多有趣的知识。我们首先学习了课文《小兔子乖乖》。老师让我们听读这篇文章,并且让我们自己试着朗读一遍。我发现自己的发音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接下来,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生字词,例如“拔萝卜”、“萝卜菜地”、“摘萝卜”等等。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小兔子乖乖和小白兔的故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题。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词汇和知识。
最后,老师让我们进行小组讨论,让我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我和我的同桌小伙伴们一起探讨了小兔子乖乖的性格特点和他的行为,我们发现小兔子乖乖非常勤劳,而且很有耐心。
今天的语文课非常有趣,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我希望以后能够更加努力地学习,变得更加优秀。
二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 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 生:6×7=42 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 (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 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 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 (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老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老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 #教案# 导语】教师听课是一种向优秀教师学习的一种方法,在听课结束后一般都会写一份听课评语。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课前谈话: 1、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2、老师喜欢同学们眼睛看着我。很好,都看着我啦。还记得我吗?记得我什么? 来介绍一下自己?“五一小学”这个校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老师有个习惯,每堂课前都讲个小故事,叫做“小故事,大智慧”。上课之前,讲个小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吗?本来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结果去称石头的重量,这是为什么呀?干嘛不直接称大象啊?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称得出来,所以曹冲通过称同样重量的石头,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了。…… 评:用小故事的形式,课前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如果说《圆的面积》一课,探索“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是课堂的一条明线,那么体验、反思、改进“转化”这一思想方法便是一条贯穿整课的暗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圆面积。 1、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2、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 请生上台指出来。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清晰。 二、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一)起 1、启发思考:怎么求圆的面积,在大脑中检索一下,咱以前要研究一种什么新的东西,都用的是哪些方法?(把它变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以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说明) 2、那么圆形能不能转变成其它图形?小组合作商量商量,试试看。 小组合作(估计每一小组发到的学具有:8开铅画纸一张、蓝色圆形纸片若干、剪刀一把、双面胶一个、直尺等)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法: (1)组1: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这样,其中一个扇形的面积乘以4,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问题? 生1:扇形面积不会算。 生2:看成三角形。 师:行不行?为什么?但是还是比较接近的,对不对? 评:这种方法在以往《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很少出现,后面的环节中经过学生的探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种方法?据麻老师课后讲,设计这节课之前,曾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面对解决圆的面积这个问题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因此,麻老师对这种方法有了一些预设。看来,要想克服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盲点,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原发的思维。 (2)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4个扇形,再剪下来,拼成一个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师:怎么样?为什么说是类似于平行四边形?还是有点接近的噢! 评:没注意到老师有否引导学生关注——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转化的前提条件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提到,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点出。 4、回顾小结: 两种方法,一种折一折,折成三角形的方法;一种是剪一剪拼一拼,把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有什么共同特点啊?(都是把圆形变成了其它的图形。) (二)承 1、这两种方法变化后的图形尽管目前还不能直接看作学过的图形,不过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继续研究下去看看。 2、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其中一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1)组1:我们用第一种方法继续折,折成16份,每份就更像三角形啦。 师:为什么要折成16份? 组1:折得的份数越多,就越像三角形了。 师:那么怎么样折会更像三角形呢? 生:再折下去 师:好折吗?那老师就用电脑帮大家折吧。 课件演示16等分、32等分,并不断问:分——像三角形吗?能更像吗?——再分 从视觉上看,就更像三角形了。把眼睛闭上,想像分的份数128份、256份,就……能想像到吗? 师又重复演示从四等分到32等分的过程。 引导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这条圆弧。高是——圆的半径。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会求吗?(底*高/2)那么这个圆的面积能求吗?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不过,为什么会越来越像三角形?看着32等分的扇形,学生能理解为什么最后可以把得到的这个扇形看作三角形吗?要知道这时候的圆弧弧度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想,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所谓化曲为直;第二要点出,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2)组2: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把圆片平均分成八份,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像平行四边形了。 另一组展示平均分成16分,更象了。 师将学生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问:如果要比它还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 师课件演示32等分,拼成平行四边形。64份、128份。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像……。按这样等分下去,会变成长方形。 评:不知是听课时没注意,还是麻老师没有点出。按这样等分下去,最后还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如果把其中的一份再等分成两份,放在两头,整个拼成的图形才会变成长方形。其次,为什么一定要变成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不也挺好的吗?高与圆半径的对应也不会太难嘛。 4、回顾小结。 (三)合 1、我们已经把圆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图形,数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操作上,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师提供给学生辅助用纸(纸上印有圆一个、转化后图形各一个),生尝试推导公式。 2、反馈: 生1:讲述利用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师在其讲完后问:(1)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2)宽呢?(3)面积怎么计算? 听明白了吗?再指生讲,原生配合在屏幕上指。 师:把圆转换成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这样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圆的面积。 师再讲解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板书过程,告诉学生面积的表示方法:S。 生2:讲述折成三角形的方法,提出公式:(C÷32×r÷2)×32。 师:除以32是什么意思? 生2:如果等分成32份,那么得到的三角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32分之一。所以用周长除以32。 师:为什么除以2? 生2: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乘32又是怎么回事? 生2:整个圆有32份。 师表扬鼓励之后,问:式子有点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 生4:C=2∏r,乘2除2抵消。 师:也得到∏r2。那么如果是等分64份呢?128份呢? 生:也是会抵消掉,结果也是∏r2。 3、看来,不管是哪种方法,不管是几等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r2。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求一个圆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告知学生黑板上的圆片半径是10厘米,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计算。反馈校对。 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怎么计算面积呢?时间关系,留到下节课去讨论。 评:有人说这节课练习量是不够的。但为什么要拘泥于练习呢?学生通过本节课在思维上的练习不是的吗?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思想方法,呼应课前谈话。 心得: 1、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听麻老师的课,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是麻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数学课堂。这堂课有新课堂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教师组织者、引领者,不越位代替学生的思考,大气洒脱;学生拥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自主探究、参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体验得淋漓尽致。特别深刻的是麻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通过讨论怎么变——变得更接近——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尝试——反思——再深入实践——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 2、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 课后互动时,麻老师提出谈了一点自己的困惑: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尺度如何把握?其实他的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的确非常有意义,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但是也不是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比方说本课中的极限思想。麻老师处理本课时,“转化”是贯穿全课,并再三点出的,除了没告诉学生“转化”这一术语。“极限”只是适当地让学生想像一下。因此,渗透的尺度应是:根据小学生思维水平与特点,相机点明,不搞模模糊糊一大片,也不做拔苗助长。 篇二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 篇三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出示用七个三角形拼成的小船。 师:小朋友看小精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用什么拼成的?拼成这样一只小船需要几个三角形?(师板书填表)师:你是怎样知道的?它表示几个几?(1个7)(师板书)师:拼二只小船需要多少个三角形呢?(14个)你是怎样想的?(7+7=14)师:哦,是几个7相加?(板书:2个7相加)那拼3只小船需要几个三角形呢?4只呢?……7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2、提出学习目标:同学们想一想,7的乘法口诀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出示学习目标: (2)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3)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根据表格,学生独立学习,把表格内的算式填写完整,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请在书上试着填一填,完成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口诀。 (1)编出7的乘法口诀 师:你编出哪些乘法口诀,能解决哪些乘法算式呢?你想说那句就说那句? 预设: 生1:一七得七,能解决3×7=或7×3= 生2:二七十四,能解决4×7=或7×4= …… (2)验证7的乘法口诀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决,你有什么方法验证? 预设: 生1:五七三十五表示5个7相加,5个7相加等于35。所以五七是三十五(板书1)7+7+7+7+7=35) 生2:五七三十五也表示7个5相加,所以五七是三十五(板书2)5+5+5+5+5+5+5=35) …… (3)、熟记7的乘法口诀 a、发现规律,引导记忆 师:同学门,7的乘法口诀比较难记住,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特点、规律,我们就能牢牢把它记住,这些特点、规律你找到了吗? 预设: 生:乘号左边的因数是1~7,从小到大,乘号右边的因数都是7,积也是从小到大。 师:你的发现很重要,当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时,积也会随着变化,它变大,积也会变大,它变小,积也会变小(手指因数和积) 师:这些规律对记住口诀很有帮助,你们记住这这7句口决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有没有信心? (生背口诀) 师:在背口诀时,感觉哪句记,哪句难记一些? 学生各抒己见,并说出理由。例如: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比较好记。难记的可以利用前一句或者后一句口诀帮助记忆。 b、利用规律,有效记忆 师: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多动脑,多动口,就能熟记口诀,老师给大家提个要求,不管三七二十一,每位同学都要熟记这些口诀,难道背这口诀还要七七四十九天吗?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的话中就包含了两句乘法口诀,还记得吗? 生:三七二十一和七七四十九 生:好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刚刚找出的规律自己来记一记7的乘法口诀。 请学生集体背一背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师生对口令的游戏。 三、拓展延伸知识 (1)电脑出示:请快速口算并说出它的口诀 5×7=7×3=7×4=7×6= 7×7=7×2=1×7=4×7= (2)、应用练习 出示古诗:贺知章《回乡偶书》:(诗略) 师: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了难解之缘。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由唐代的贺知章写的,这首古诗的内容共有多少字呢?你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生:28,四七二十八 师:对,每句7个字,这样的诗又称7言诗。 (3)出示 每天上7节课,一周5天上几节课? 爸爸到北京去了3个星期,去了多少天? 一个人一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水? (4)、你能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吗?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学数学的听课记录
教师小学数学的听课记录 篇1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 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 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 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 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 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