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扩招

时间:2024-04-27 10:23:46编辑:coo君

研究生明年会扩招吗?

从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到2023年研究生报名人数突破到520万,按照4:1的比例录取,2023年将有130万的大学生被录取,可见大家对于研究生的追捧,真是热度不减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来到了1076万人,相较于去年增加了167万人,规模和数量在创历史新高。2023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仅130万。根据相关媒体披露,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大约为520万人。然而今年研究生招录有所缩减。约1/4考生将被录取,相比于去年3.8:1的录取比例有所下降。2022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约为457万人。3.8:1的录取比例,也就是有120.26万人被录取。2023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约为520万人。4:1的录取比例也就意味着有130万人被录取。2023考研国家线预测2023年研究生招生110.7万人,去年21考研为应对疫情冲击,招生人数是111.4万人,首破百万。今年虽然仍处于扩招期,但人数跟去年相比还是下降了。因此分数线是存在上涨的可能性的,尤其对于一些热门学科。从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的对比来看,估计今年的国家线很难会降。因为报考人数的总数呈上涨趋势,人多了门槛也会相应的变高,今年虽有扩招趋势,但主要集中于专硕,所以相对来说整体的国家线向下调的概率很低。

今年会扩招吗研究生

今年对研究生扩招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消息,但研究生的数量正按趋势逐年增加。2023考研报考人数548.4万人,考研招生约90万,有扩招的可能,姑且算100万,计算一下,2023年的考研不录取率为81.8%,还有很多院校的普通专业的非全日制招不到人,2023年的考研不录取率可能会达到85%!就业或申请港澳、海外读研会成为这些考生的选择。研究生介绍:研究生主要分为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按学位类型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及专业型研究生两种。普通高等教育统招研究生包含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或推免、申请考核来进行招生;在职人员读研在2017年以前主要是指在职研究生,主要通过十月联考、同等学力申硕等方式进行招生。从2017年起,传统在职研究生取消,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基础上设立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一同参加12月底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全国统考),划定相同录取分数线,实行相同培养毕业标准,毕业时同样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双证,两者仅学习形式不同,学历类型均为普通高等教育(统招学历)。

研究生为什么会扩招

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研究生入学人数继续扩大,即使一些研究生考虑退学:就业市场——对于许多职业来说,研究生学位越来越重要,所以尽管面临挑战,人们还是继续入学。然而,学术就业市场的竞争仍然非常激烈。沉没成本谬误——那些已经为研究生学位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的学生,即使不满意,也觉得必须完成。放弃可能会让人觉得是浪费资源。顾问/同辈压力——学术界有很强的文化规范和期望。学生们可能担心,如果他们退学,会让导师失望,或者被同龄人视为失败者。乐观偏见——学生对未来的机会过于乐观,无视就业市场的警告。他们相信他们会战胜困难。结构性激励——大学从研究生学费和研究资助中受益,因此它们被激励扩大招生。内在动力——有些学生对研究和学习充满热情,尽管有缺点。对他们来说,智力奖励比其他因素更重要。总之,复杂的个人、制度和社会压力可能解释了尽管面临挑战,研究生入学人数仍在持续增长。在投资了这么多之后,学生们可能不愿意放弃,但挫败感似乎可能会持续下去。

专硕为什么会不断扩招?

接下来的五年规划里,科技是占非常大的比重的,那么科技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很多人会说更偏向于深入研究的应该是学硕,为什么反而是学硕停招而专硕比例不断扩张呢?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大多数的人考研并不是出于科研的意愿,而是就业,所以哪怕是学硕,很多人都是因为所谓的学硕含金量高于专硕更利于就业,这种情况下,很多研究生根本不具备科研的能力和条件,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然是将资源倾斜给想要继续专研的学子了。
因此,学硕后面招收的人数会越来越少,而且条件会越来越高。
学硕不断缩招,甚至停招,已经成了近几年的趋势。反之,在规模上,专硕开始“做大做强”。至于专硕扩招这个跟很多因素有关:
首先,现在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越来越多了,必然会有人想要更进一步获得更多的竞争力,需求摆在那里,而学硕又面临精简,那么专硕扩招是必然趋势。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大家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好了,从而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开始体现,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学更多的东西,而如果还能拿个学历那自然更受欢迎了。
再者,回到上面所说,发展科技的重点是人才,而人才培养跟整个社会环境有关,整体的国民素质提高,对于培养人才是有促进作用的。
专硕面向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专硕的需求面大,因此在研究生招生扩大的过程中,就往这个方向发展。而理论研究,确实也没有必要再搞人海战术。


专硕扩招对学硕有没有影响?

专硕扩招会对学硕有一定影响,不同的学校情况是不一样的,专硕扩大招生量对研究生上岸的影响,一方面是增加了成功上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竞争者。
1、招生数量
专硕扩大招生数量后,总上岸研究生人数一定会增加。这个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研究生分为学硕和专硕,如果专硕招生人数增加,意味着整个研究生整体有一定程度的扩增。然而,对于原本考学硕的人来说利更大一些,但是对于原本就想考专硕的人来说,可能反而加大了压力。
2、调剂的影响
首先大家要明白的是考研录取过程中有一个叫做“调剂”的东西。“调剂”顾名思义就是调到你非报考的的专业。比如你原本考的学硕,因为初试分数不到位,够不着学硕的线,那么你还可以考虑报考院校中相关的专硕。那么重点就来了,学硕是可以调剂到专硕的,但是专硕没有办法调剂到学硕。


你是如何看待研究生扩招这一举措的?

每一年的研究生考试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很多大学生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学历,在未来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而选择继续考研考博,而国家也为了招收更多的人才,选择扩招研究生。研究生扩招这一措施也是比较好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提升自己的学历,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一、研究生扩招这一举措还是比较好的,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而这其中也少不了那些科研人员的努力,中国的人口是非常多的,不过人才也是比较多的,但是要想让国家更快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就必须有一些政策,而研究生扩招这一举措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毕竟祖国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些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持。二、研究生扩招是因为学历竞争变大国民素质越来越好了,因为大家的学历也都比较高,现在社会当中找工作的也大部分都要求本科起步,如果不是本科毕业的,很容易会被一些公司pass掉,而且研究生的数量也是比较多的,很多职业也都是必须研究生学历以上的,现在社会当中的工作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学生们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而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考研究生的人数增多了,所以国家也为了社会发展才选择让研究生扩招。三、提高全民素质国民的素质好了,国家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为了让更多人接受高等的教育,回家也会愿意出一些政策,例如研究生扩招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提升自己的学历成为社会当中的“精英”,研究生的名额一增加,很多人也都会选择去考研,那么研究生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多,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为什么学硕在缩招?

学硕缩招甚至停招专硕做大做强,可能会对教育行业和社会产生以下影响:


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学硕的缩招和停招,一些高校可能会更加注重培养专硕,这可能导致一些高校的教育资源更倾向于培养专硕,从而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2.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专硕的培养目标和学硕有所不同,一些高校可能会更注重培养专硕,而忽略了学硕的培养。这可能导致一些高校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硕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3. 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由于专硕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与学硕不同,一些高校可能会更注重培养专硕,而忽略了学硕。这可能导致学硕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就业难度加大。


4. 教育体系改革:由于学硕的缩招和专硕的兴起,一些高校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体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总的来说,学硕缩招和专硕兴起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种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都有其独特的培养目标和优势,不能简单地将其对立起来。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促进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


专硕扩招,毕业后就业时专硕会更有竞争力吗?

随着专硕扩招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攻读专业硕士学位。那么,在毕业后的就业竞争中,拥有专硕学位是否会给毕业生带来更多的竞争力呢?本文将从就业市场需求、专业深度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就业市场需求:
就业市场对于不同学历和专业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在某些行业或职业领域,对于拥有专业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有着更高的需求。这是因为专硕学位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在相关领域具备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在就业竞争中具备优势。
二、专业深度:
专硕学位注重学科专业的深入研究,相比于学术型硕士学位,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专硕毕业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更有优势,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展现出更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某些行业或职业中,这种专业深度对于毕业生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综合能力: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综合能力也是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重要考量因素。专硕学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综合能力对于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提升了毕业生的竞争力。
在专硕扩招的背景下,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确实能够在毕业后的就业竞争中带来更多的竞争力。然而,就业竞争仍然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学历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毕业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和个人能力,才能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因此,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只是提升竞争力的一种途径,毕业生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断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才能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考研专业扩招是好事吗

考研专业扩招有利有弊。1、扩招意味着报录比的提高,在报考人数一定的情况下,扩招意味着会有更多考生因这个形势而实现理想。但扩招并不意味考生竞争压力降低,因为扩招会使得更多人进入复试,满足调剂资格,随之复试与调剂会变得越发激烈。2、研究生扩招意味着更多人选择加入到考研大军之中。尽管录取比有所提高,但考研报名人数近年来的增幅远远超过了扩招的整体规模。因此,目前的扩招是不会明显降低考研竞争难度的。3、扩招面向的专业会有所侧重,而不是全面覆盖。例如今年扩招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院校倾斜。以专硕学位培养为主,优先扩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扩招不会使得所有专业考生都有所受益。对社会和自身的利处1、减轻就业压力。受疫情影响,扩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缓解就业难的问题。2、增加择业选择。选择考研,能够帮助应届毕业生在提升学历、学识的同时,多一份关于未来的选择。3、增加读研机会。扩招能够给更多考研鹅提供就读研究生的珍贵机会,也会对社会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2023年研究生扩招还是缩招

2023年研究生部分学校进行了扩招,也有部分地区进行了缩招。2023年考研扩招还是缩招取决于学校,大部分院校还是会扩招,比如暨南大学,在该校发布的2023年专业招生目录中,扩招的专业不少,其中将会扩招人数最多的学院为管理学院,预计扩招人数为106人。南昌航空大学的16个院系中,也将会有11个学院进行扩招。除了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7个学院,其他学院均有一定程度上的扩招。也有院校进行缩招,2023广东有多所院校的计划招生数缩减。以中山大学为例,2023 年中大拟招收约 7600 名研究生,相比 2022 年缩减了约 600 人。深圳大学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则不再单列,而是归入法学(学硕)专业中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在减少了一个专业后,深大法学类(学硕)拟招人数从34人减至25人,并含仅接收推免生的专业2个。报名研究生考试的人数越多,考研的难度就越大。虽然有不少高校也根据考研人数的飙升,适当增加了招生名额,但是这远远跟不上考研人数激增的速度。

2023考研扩招最新政策

2023考研扩招最新政策如下: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管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和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简称招生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三条 硕士研究生招生应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原则。第四条 招生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必须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其授权单位批准。第五条 招生对象主要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本科毕业以及具有与本科毕业同等学力的中国公民。第六条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和复试都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初试由国家统一组织,复试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初试方式分为全国统一考试(含联合考试)、单独考试以及推荐免试。全国统一考试的部分或全部考试科目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同)负责统一命题,其他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单独考试由具有单独考试资格的招生单位进行,考生须符合特定报名条件,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单独命题、委托其他招生单位命题或选用全国统一命制试题。推荐免试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对部分高等学校按规定推荐的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其他符合相关规定的考生,经确认其免初试资格,由招生单位直接进行复试考核的选拔方式。

上一篇:中国研究生成绩查询入口

下一篇:yanjiushengbao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