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杜牧

时间:2024-04-29 08:01:25编辑:coo君

赠别的诗句

赠别的诗句
1.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5、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6、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7、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龚自珍《浪淘沙·写梦》
  8、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9、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10、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
  1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2、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别离》
  1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14、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15、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6、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赠别的古诗

五首赠别的古诗:1、王勃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骆宾王丨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3、孟浩然丨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4、王维丨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5、王维丨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原文_翻译及赏析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唐代·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诗三百首 , 离别惜别 译文及注释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鉴赏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 *** 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赠别》(杜牧)原文及翻译

赠别 杜牧 系列:关于描写风的古诗词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解 1、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赏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 *** 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赠别杜牧古诗拼音版

赠别杜牧古诗拼音版如下: 赠别二首——杜牧,其一,pīngpīngniǎoniǎoshísānyú,娉娉袅袅十三余,dòukòushāotóuèryuèchū,豆蔻梢头二月初。chūnfēngshílǐyángzhōulù,春风十里扬州路,juǎnshàngzhūliánzǒngbùrú,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二,duōqíngquèsìzǒngwúqíng多情却似总无情,wéijuézūnqiánxiàobùchéng,唯觉樽前笑不成。làzhúyǒuxīnháixībié,蜡烛有心还惜别,tìrénchuílèidàotiānmíng,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全诗拼音版

 赠别其一全文(原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pīng pīng niǎo niǎo shí sān yú , dòu kòu shāo tóu èr yuè chū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chūn fēng shí lǐ yáng zhōu lù , juǎn shàng zhū lián zǒng bù rú 。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二全文(原文):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其二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duō qíng què sì zǒng wú qíng , wéi jué zūn qián xiào bù chéng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là zhú yǒu xīn hái xī bié , tì rén chuí lèi dào tiān míng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及赏析

赠别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文学赏析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赠别杜牧古诗 赠别杜牧古诗原文译文

1、原文: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2、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3、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4、作者: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诗词赏析||《赠别二首》杜牧

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酒杯。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女分别之作。

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豆蔻”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第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

全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全诗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杜牧这首写惜别的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end

品鉴经典,在诗情画意中品味人生。如果你也对诗词有感觉,请点亮下面的小红心,鼓励我继续带你品诗。


杜牧的诗词《赠别二首》(其二)赏析

   《赠别二首》(其二)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   “多情却似总无情”,作者对情的概括十分精辟,明明多情,作者却说无情,为什么多情总似无情呢?纳兰性德在《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里说“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人若是爱得太深,爱得太重,反而更难以表达内心的深情,在旁人看来就好像无情一样。“唯觉樽前笑不成”,在送别的宴席上,本来想强颜欢笑,使离别不至于太伤感,但在心爱的人面前,却总也笑不出来。作者这一微妙的心理变化,反应了对伊人的款款不舍之情。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借物抒情。案头的蜡烛还在燃烧,时不时溢出烛泪,分明就是在替我们的离别而伤心落泪。“蜡烛”是有烛芯的,所以作者说“蜡烛有心”,在诗人的眼里烛芯是有情的,是依依“惜别”之心。“替人”二字,使情意更深了一步;好像是说离别双方强忍住了泪水,而蜡烛却无法抑制,“替”他们而垂泪。“到天明”又点出了宴饮话别的时间之长,表现了作者与伊人的依依不舍。   这首诗语言精炼,清新俊逸,离思缠绵悱恻,情意深长。   扩展阅读:杜牧的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同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扩展阅读:杜牧的主要作品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除此之外,还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赠别》(杜牧)原文及翻译

赠别 杜牧 系列:关于描写风的古诗词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解 1、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赏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 *** 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赠别杜牧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一翻译: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其二翻译: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扩展资料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二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杜牧的赠别诗有哪几首

 赠别其一全文(原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pīng pīng niǎo niǎo shí sān yú , dòu kòu shāo tóu èr yuè chū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chūn fēng shí lǐ yáng zhōu lù , juǎn shàng zhū lián zǒng bù rú 。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二全文(原文):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其二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duō qíng què sì zǒng wú qíng , wéi jué zūn qián xiào bù chéng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là zhú yǒu xīn hái xī bié , tì rén chuí lèi dào tiān míng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杜牧》原文与赏析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抒写诗人与一位歌妓的别情是新颖别致的。恋人离别本自难舍,又因各种原因后会难期,此时的恋情别意,是难以用语言来宽慰和表达的。“多情却似总无情”,就是别筵上这种无语怅饮情境的描写。无情本和多情相反,经诗人用“似”字连结起来,以无情来反衬了多情,更显得情深意切。这样写比之正面描写,感情要深沉、强烈得多,可说是此处“无情”胜“多情”了。“总”字又把这种情境作了概括、强调,更见突出。作者善于体察和表现内心的深微,令人叹服。第二句顺承上句也写内心的感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说是无情,明明是有情的。平日的歌笑欢乐,此时都难寻觅了。凝重凄切的气氛,本可用笑声来冲淡一下,但是此刻想笑也笑不成。着一“唯”字,更把当时怅惘无绪的心情活脱逼真地重现出来。句中的平常字眼却触及感情深处,表情达意精切隽永。上两句从神态和感觉写离绪,三、四句转为借物喻情。蜡烛照明,烛芯燃烧,烛油流淌,都是平常的景物。可在诗人眼中,它却象坐在一旁的有心人,被这凄然伤别的场面感动得热泪洋溢。烛泪句把这对离人的别情,表现得格外鲜明。“到天明”,既是时间长,又见别情深。这结句宕出一笔,有如用镜照人,神情俱真,妙在作者不是让它机械地重现,而是赋予人的感情,使全诗情韵深婉,意境凄美,余味无穷。 这首小诗言短意长,含蕴深微,特别是构思造句都有独到之处。前人说杜牧“喜琢制奇语”,这首诗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他自己也说:“苦心为诗,本求高绝。”可见这种艺术魅力是刻意追求得来的。


赠别二首·其一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人以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有这一句话。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苔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动的样子,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她在幕僚诗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益州)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的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的美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由于有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这种“强此弱彼”的写法显然自然入妙。杜牧这首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文学艺术要求不断求新。因陈袭旧是没有出路的。即使形容取喻,也贵在独到。从这个角度看杜牧的《赠别》,也不能不承认他是天才的诗人。

赠别二首·其二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惟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上一篇:好的qq空间

下一篇:闸北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