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改进

时间:2024-04-30 00:46:36编辑:coo君

质量改进包括哪些内容

质量改进概述含义意义基本途径基本过程理论模式目录1摘要2基本信息3概述定义简介4含义对象最终效果变革过程缺陷类型5意义6基本途径7基本过程8理论模式控制改进改进策略9七种工具10七大目的11改进对象质量改进项目选择12实施基础克服阻力步骤13有效实施质量改进(Quality Improvement),是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现代管理学将质量改进的对象分为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两个方面,是全面质量管理中所叙述的“广义质量”之概念。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它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当质量改进是渐进的并且组织积极寻找改进机会时,通常使用术语“持续质量改进”。质量改进的对象是产品或服务质量以及与它有关的工作质量。质量改进的最终效果是获得比原来目标高得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改进有既定的范围与对象,借用一定的质量工具与方法,满足组织更高的质量目标。基本信息中文名质量改进外文名Quality Improvement分类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含义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概述定义质量改进(Quality Improvement)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质量改进是消除系统性的问题,对现有的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简介质量管理活动可划为两个类型。一类是维持现有的质量,其方法是质量控制。另一类是改进质量,其方法是主动采取措施,使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突破性的提高,即质量改进。质量改进质量改进的步骤本身是一个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 检查(Check),处置(Action)四个阶段内容如下:包括制定方针,目标,计划书,管理项目等;按计划去做,落实具体对策;实施了具体对策后,验证其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实施标准化,以后可以按该标准进行。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轮PDCA循环解决,为制定下一轮改进计划提供资料。质量改进是企业跨部门人员参加的突破性改进;由企业各部门内部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渐进的持续改进活动。质量改进手册质量改进是一个过程,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否则会影响改进的成效,甚至会徒劳无功。质量改进的组织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整体的角度为改进项目调动资源,这是管理层,即质量管理委员会。二是为了具体地开展工作项目,这是实施层,即质量改进团队或称质量改进小组。含义ISO9000:2000的定义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增强于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在欧洲质量管理组织第30届年会上发表《总体质量规划》论文中指出:质量改进是使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的突破过程。由此可见,质量改进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内容:对象它包括产品(或服务)质量以及与它有关的工作质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两个方面。前者如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实物的质量,饭店的输出服务质量等;后者如企业中供应部门的工作质量,车间计划调度部门的工作质量等。因此质量改进的对象是全面质量管理中所叙述的“广义质量”概念。最终效果质量改进的策划与实施朱兰认为:质量改进的最终效果是按照比原计划目标高得多的质量水平进行工作。如此工作必然得到比原来目标高得多的产品质量。质量改进与质量控制效果不一样,但两者是紧密相关的,质量控制是质量改进的前提,质量改进是质量控制的发展方向,控制意味着维持其质量水平,改进的效果则是突破或提高。可见,质量控制是面对“今天”的要求,而质量改进是为了“明天”的需要。变革过程质量改进是一个变革和突破的过程,该过程也必然遵循PDCA循环的规律。由于时代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为立足于时代,质量改进也必然是“永无止境”的。国外质量专家认为:永不满足则兴、裹足不前则衰。此外,还要深刻理解“变革”的含义,变革就是要改变现状。改变现状就必然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这个阻力来自技术和文化两个方面。因此,了解并消除这些阻力,是质量改进的先决条件。缺陷类型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既要及时排除产品的质量缺陷,又要保证产品质量的继续提高。缺陷是质量管理的主要对象,缺陷是指不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即指一种或多种质量特性偏离了预期的使用要求。一般情况下,质量缺陷分为偶然性质量缺陷和长期性质量缺陷两种类型。(1)偶然性质量缺陷是指产品质量突然恶化所造成的缺陷它是由于生产过程中系统偏差所造成的。由于偶然性质量缺陷影响生产的进展,因此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使生产恢复正常。它类似产品质量的“急性病”,采取对策的方式是“救火式”,其目的仅局限于“恢复常态”。(2)长期性质量缺陷是指产品质量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所造成的缺陷它是生产过程中随机偏差综合影响所造成的。人们虽然对它有所察觉,但习以为常,缺乏采取措施的紧迫感。例如,某车间不合格品率由15%下降到4%,并长期停滞在该水平上,人们认为4%的不合格品率是天经地义之事,从而不思改进。长期性质量缺陷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高于偶发性质量缺陷。长期性质量缺陷类似产品质量的“慢性病”,对其采取的对策是“质量突破”方式,其目的是“层次提高”。意义质量改进有很高的投资收益率;可以促进新产品开发,改进产品性能,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通过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和技术力量,充分挖掘组织的潜力;提高产品的制造质量,减少不合格品的出现,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通过提高产品的适应性,从而提高组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的质量职能,提高工作质量,为产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基本途径企业跨部门人员参加的突破性改进;由企业各部门内部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渐进的持续改进活动。基本过程任何一个质量改进活动都要遵循的基本过程是PDCA(由Walter Shewhart提出)循环过程。即: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一个也不能少,大环套小环不断上升的循环。理论模式这里主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是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的本质对比,第二是质量改进的典型管理策略。控制改进质量改进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维持某一特定的质量水平,控制系统的偶发性缺陷;而质量改进则是对某一特定的质量水平进行“突破性”的变革,使其在更高的目标水平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质量控制是日常进行的工作,可以纳入“操作规程”中加以贯彻执行。质量改进则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达到既定目标之后,该项工作就完成了,通常它不能纳人“操作规程”,只能纳入“质量计划”中加以贯彻执行。改进策略质量改进流程世界各国均重视质量改进的实施策略,方法各不相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obertHayes教授将其归纳 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递增型” 策略;另一种称为“跳跃型”策略。它们的区别在于:质量改进阶段的划分以及改进的目标效益值的确定两个方面有所不同。递增型质量改进的特点是:改进步伐小,改进频繁。这种策略认为,最重要的是每天每月都要改进各方面的工作,即使改进的步子很微小,但可以保证无止境地改进。递增型质量改进的优点是,将质量改进列入日常的工作计划中去,保证改进工作不间断地进行。由于改进的目标不高,课题不受限制,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缺点是,缺乏计划性,力量分散,所以不适用重大的质量改进项目。跳跃型质量改进的特点是:两次质量改进的时间间隔较长,改进的目标值较高,而且每次改进均须投入较大的力量。这种策略认为,当客观要求需要进行质量改进时,公司或企业的领导者就要做出重要的决定,集中最佳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从事这一工作。该策略的优点是能够迈出相当大的步子,成效较大,但不具有“经常性”的特征,难以养成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的观念。质量改进的项目是广泛的,改进的目标值的要求相差又是很悬殊的、所以很难对上述两种策略进行绝对的评价。企业要在全体人员中树立“不断改进”的思想,使质量改进具有持久的群众性,可采取递增式策略。而对于某些具有竞争性的重大质量项目,可采取跳跃式策略。七种工具1.因果图(石川馨图)1953年由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石川馨第一次提出。a.因果图的作用:导致过程或产品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观察和分析,可以找出其因果关系。b.绘制因果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逻辑推理法;利用发散整理法。注意事项:确定时应通过大家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以免疏漏;确定原因尽可能具体;质量特性有多少,就要绘制多少张因果图;质量特性和因素尽可能量化;验证。因果图又叫鱼刺图,用来罗列问题的原因,并将众多的原因分类、分层的图形。2.排列图(柏拉图)a.排列图的概念和种类质量问题是以质量损失(缺陷项目和成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损失往往是由几种缺陷引起的,而这几种缺陷往往又是少数原因引起的。因此,一旦明确了这些“关键的少数”就可以消除这些特殊原因,避免由此引起的大量损失。排列图可分为二种:1)分析现象用排列图;2)分析原因用排列图。b.排列图的作图步骤1)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以及如何收集数据;2)设计一张数据表;3)将数据填入表中,并合计;4)作排列图用数据表,表中有各项缺陷数、累计缺陷数、各项缺陷所占百分比,以及累计百分比;5)按数量从


质量改进的内容有哪些

质量管理活动可划为两个类型。一类是维持现有的质量,其方法是质量控制。另一类是改进质量,其方法是主动采取措施,使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突破性的提高,即质量改进。质量改进的步骤本身是一个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 检查(Check),处置(Action)四个阶段内容如下:质量改进包括制定方针,目标,计划书,管理项目等;按计划去做,落实具体对策;实施了具体对策后,验证其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实施标准化,以后可以按该标准进行。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轮PDCA循环解决,为制定下一轮改进计划提供资料。质量改进是企业跨部门人员参加的突破性改进;由企业各部门内部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渐进的持续改进活动。质量改进是一个过程,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否则会影响改进的成效,甚至会徒劳无功。质量改进的组织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整体的角度为改进项目调动资源,这是管理层,即质量管理委员会。二是为了具体地开展工作项目,这是实施层,即质量改进团队或称质量改进小组。质量改进手册

简述质量改进的特点

述质量改进的特点是可以促进新产品开发,改进产品性能,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质量改进是一个变革和突破的过程,该过程也必然遵循PDCA循环的规律。由于时代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为立足于时代,质量改进也必然是“永无止境”的。国外质量专家认为:永不满足则兴、裹足不前则衰。此外,还要深刻理解“变革”的含义,变革就是要改变现状。改变现状就必然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这个阻力来自技术和文化两个方面。因此,了解并消除这些阻力,是质量改进的先决条件。质量改进的策略:世界各国均重视质量改进的实施策略,方法各不相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obertHayes教授将其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递增型” 策略;另一种称为“跳跃型”策略。它们的区别在于:质量改进阶段的划分以及改进的目标效益值的确定两个方面有所不同。递增型质量改进的特点是改进步伐小,改进频繁。这种策略认为,最重要的是每天每月都要改进各方面的工作,即使改进的步子很微小,但可以保证无止境地改进。递增型质量改进的优点是,将质量改进列入日常的工作计划中去,保证改进工作不间断地进行。由于改进的目标不高,课题不受限制,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缺点是,缺乏计划性,力量分散,所以不适用重大的质量改进项目。

质量工程师初级理论知识:关于质量的思考

质量这个概念,是质量管理界关注的话题,ISO9000标准发布后,基本上每一个版本都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修订,每一次修订,都使这个概念更准确和精练。

ISO9000:2000系列标准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但带来的问题是我们在宣贯标准的过程中,一般员工对质量的概念不好理解。为此, 我公司对这个术语进行了必要的解释,现把它整理出来,请各位同行借鉴,不妥之处,请指正。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产品,是ISO9001:2000标准定义的产品,而不是ISO9000:2000术语中的产品,即它不包括非预期的产品。

  我们认为,对质量的理解,应着眼于以下七个方面:

  1.“要求”包括明示的(也就是提出明确要求的如合同、标准等)、通常隐含的(也就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已经是俗以为常,大家公认的;比如我们在购买食品时,一般不会提出不能影响健康等方面的要求,但大家都知道,购买食品绝对不是为了购买毒品)、必须履行的(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要求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2.在一般情况下,质量属于一种历史范畴,因时而异。也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对于猪肉的质量来讲,每个特定时期人们对质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六十年代人们的要求是肥的好,八十年代的要求是瘦肉好,再后来人们就要求购买排骨了。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组织,必须理解并在自己的产品实现过程中作到这一点,,定期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评审,体现顾客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才能不断满足顾客的要求,保持自己产品在市场上经久不衰,而不是昙花一现。这也就是ISO9000:2000系列标准中7.2.1《顾客要求的确定》所规定的要求。

  3.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特定的规则把顾客的要求转化为特性,这就是质量特性值,如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服务等。就拿我公司的产品酒来说吧,人们的要求无非是“好喝、无毒”,而我们就在生产和经营实践中,把它转化为多种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在理化指标中又规定了特性指标和卫生指标等。在这里要注意,质量特性值并不完全是顾客要求的质量(适用性质量),它往往是组织为了方便检验而转化的(符合性质量),它与顾客的要求一般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产品标准应该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顾客的要求进行修订。

  4.质量具有相对性,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国家、民族、消费群体,对质量的要求不同。对于这一点,我觉得,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对质量的定义更便于我们理解:产品的适用性。我们常说的要对产品进行市场定位,就是基于这个理念。所以,在市场调研中,应考虑对组织的不同顾客群的需求欲望进行分层,也就是对消费群体定位,这样的调查结果才能符合实际情况,也才能为决策提供依据。

  所以,我们对质量的评价应该是是否满足要求(适用性质量),而不是合格与否(符合性质量)。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往往用符合性质量代替适用性质量,这是一些组织在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应该认识到,合格产品不一定是满足要求的产品,合格率的高低也不完全能够证明组织产品质量水平情况,作为企业来讲,就是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技术标准(使符合性质量与适用性质量的差距尽可能小)以满足市场变化。我们主张组织在标准化过程中采用国际标准,,也就是使符合性质量水平具更大范围的有适宜性。

  5.在组织的实际生产活动中,应该注意区分批质量水平和单位产品的质量水平。

  在组织生产正常的情况下,一般采用抽样检验的方法来判断组织产品生产的总体情况。一般人们也用合格率的高低来证明产品质量的好坏。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他们起码犯了两个方面的错误:当然,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假设该组织的符合性质量与适用性质量相等或者接近。

  第一,抽样产生的结论是批产品的合格率,也就是合格批。在合格批中必然存在不合格品,因此,交付后的合格批中存在不合格品是必然的。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一个适当的、供需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合格率,在组织生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交付中的不合格品降到到最低,这就是抽样检验中的“可接收质量水平”。

  第二,既然采用的是抽样检验,必然存在两种风险:即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所谓生产方风险,就是由于抽样的局限性(它是根据样本的合格率去判断批产品的合格率),把已达到可接收质量水平的产品当成不合格批而拒收,使生产方受到损失。使用方风险的情况正好相反,导致把不合格批当成合格批接受,自己受到损失。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采用尽可能合理的抽样方案,将风险降到最低,这是抽样检验研究的问题,在此就不多阐述了,顺便说一句,在我们现场审核过程中这两种风险就是审核组风险和受审核方风险。

  所以,合格率的高低不能证明产品质量的好坏,这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在抽样方案基本合理且过程稳定的前提下,合格率只是反映该组织的过程能力。

  6.取得满意的质量需要组织所有阶段人员的共同努力。

  我们知道,好的产品是设计、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产品经过“设计、生产和使用”三个阶段,与它对应的质量也有“产生、形成和实现”三个阶段。所以,ISO9000:2000标准中的八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全员参与”,目的就是组织全体人员都参与到质量活动的全过程中来,保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各个阶段都能满足顾客要求。

  7.在一定条件下,相对质量水平越高越好。也就是说,产品质量不是越高越好。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搞质量是要花钱的,但这个钱能不能花,花多少,就大有文章可做,这就是质量成本问题,也就是ISO9004:2000中多次提到的财务测量问题。在理论上讲,好的质量水平应该在应该在质量成本曲线和质量收益曲线距离最远的那一点,也就是产品实现这个过程中,输出与输入的比值尽可能大。其绝对值就是组织的利润。由于我们现在主要讨论ISO9001,这个问题就不多讲了,但如果是搞咨询,这个问题必须考虑,这也是对顾客负责,体现顾客满意的原则。

  总而言之,在质量问题上组织必须按照“过程方法”的原则,保证在产品质量的投入和产出方面有一个适当的比例,才能以最小的投入生产出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也才能使组织的产品在市场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质量改进的改进对象

质量改进活动涉及到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改进的对象既包括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也包括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改进项目的选择重点,应是长期性的缺陷。本节仅对产品质量改进的对象及其选择方法加以讨论。产品质量改进是指改进产品自身的缺陷,或是改进与之密切相关事项的工作缺陷的过程。一般来说,应把影响企业质量方针目标实现的主要问题,作为质量改进的选择对象。同时还应对以下情况给予优先考虑:1.市场上质量竞争最敏感的项目企业应了解用户对产品众多的质量项目中最关切的是哪一项,因为它往往会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例如:用户对于台灯的选择,主要是色彩和造型等因素,而对其耗电量往往考虑甚少,所以台灯质量改进项目主要是提高它的造型和色彩的艺术性。2.产品质量指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项目所谓规定“标准”是指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合同或销售文件中所提出的标准。在国内市场,一般采用国标或部颁标准;在国际市场,一般采用国际标准,或者选用某一个先进工业国的标准。产品质量指标达不到这种标准,产品就难以在市场上立足。3.产品质量低于行业先进水平的项目颁布的各项标准只是产品质量要求的一般水准,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执行内部控制的标准,内部标准的质量指标高于公开颁布标准的指标。因此选择改进项目应在立足于与先进企业产品质量对比的基础上,将本企业产品质量项目低于行业先进水平者,均应列人计划,订出改进措施,否则难以占领国内外市场。4.寿命处于成熟期至衰退期产品的关键项目产品处于成熟期后,市场已处于饱和状态,需要量由停滞转向下滑,用户对老产品感到不足,并不断提出新的需求项目。在这一阶段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改进,以此推迟衰退期的到来,此类质量改进活动常与产品更新换代工作密切配合。5.其他诸如质量成本高的项目,用户意见集中的项目,索赔与诉讼项目,影响产品信誉的项目等等。 质量改进项目的选定应该根据项目本身的严要程度、缺陷的严重程度、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后来决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择方法:1.统计分析法该方法首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缺陷进行统计,得出清晰的数量报表;然后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选定改进项目。常用的方法有:缺陷的关联图分析和缺陷的矩阵分析等。该方法的特点是目光注视企业内部,积极搜寻改进目标。2.对比评分法该方法是运用调查、对比、评价等手段将本厂产品质量与市场上主要畅销的同类产品的质量进行对比评分,从而找出本企业产品质量改进的重点。该方法的特点是,放眼四方,达到知己知彼的境地,从而制定出最有利的改进项目。3.技术分析法该方法是首先收集科学技术情报,了解产品发展趋势,了解新技术在产品上应用的可能性,了解新工艺及其实用的效果等;然后通过科技情报的调查与分析;最后寻求质量改进的项目和途径。该种方法的特点是,运用“硬技术”,抢先一步使产品获得高科技水平,从而占领市场。4.质量改进经济分析法该方法是首先运用质量经济学的观点,来选择改进项目并确定这些项目的改进顺序;然后运用“用户评价值”的概念,计算出成本效益率;最后以成本效率数值来选择质量改进项目。其中:“用户评价值”是指:当该项质量特性改进后,用户愿意支付的追加款额。成本效益率就是“用户评价值”与“质量改进支出用,,的比值,该值大者优先进行质量改进,该值小于1者,无改进价值。该种方法的特点是,以企业收益值作为标准来进行质量改进项目选择的。

质量改进的措施有什么

质量管理活动可划为两个类型。一类是维持现有的质量,其方法是质量控制。另一类是改进质量,其方法是主动采取措施,使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突破性的提高,即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的步骤本身是一个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四个阶段内容如下:
包括制定方针,目标,计划书,管理项目等;
按计划去做,落实具体对策;
实施了具体对策后,验证其效果;
总结成功的经验,实施标准化,以后可以按该标准进行。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轮PDCA循环解决,为制定下一轮改进计划提供资料。
质量改进是企业跨部门人员参加的突破性改进;由企业各部门内部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渐进的持续改进活动。
质量改进是一个过程,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否则会影响改进的成效,甚至会徒劳无功。质量改进的组织是分为两个层次,
一、从整体的角度为改进项目调动资源,这是管理层,即质量管理委员会。
二、为了具体地开展工作项目,这是实施层,即质量改进团队或称质量改进小组。


质量改进指的是

质量改进指的是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现代管理学将质量改进的对象分为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两个方面,是全面质量管理中所叙述的“广义质量”之概念。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它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当质量改进是渐进的并且组织积极寻找改进机会时,通常使用术语“持续质量改进”。质量改进的对象是产品或服务质量以及与它有关的工作质量。质量改进的最终效果是获得比原来目标高得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改进有既定的范围与对象,借用一定的质量工具与方法,满足组织更高的质量目标。质量管理活动:质量管理活动可划为两个类型。一类是维持现有的质量,其方法是质量控制。另一类是改进质量,其方法是主动采取措施,使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突破性的提高,即质量改进。改进策略:世界各国均重视质量改进的实施策略,方法各不相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obertHayes教授将其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递增型” 策略;另一种称为“跳跃型”策略。它们的区别在于:质量改进阶段的划分以及改进的目标效益值的确定两个方面有所不同。1、递增型质量改进的特点是:改进步伐小,改进频繁。这种策略认为,最重要的是每天每月都要改进各方面的工作,即使改进的步子很微小,但可以保证无止境地改进。递增型质量改进的优点是,将质量改进列入日常的工作计划中去,保证改进工作不间断地进行。由于改进的目标不高,课题不受限制,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缺点是,缺乏计划性,力量分散,所以不适用重大的质量改进项目。2、跳跃型质量改进的特点是:两次质量改进的时间间隔较长,改进的目标值较高,而且每次改进均须投入较大的力量。这种策略认为,当客观要求需要进行质量改进时,公司或企业的领导者就要做出重要的决定,集中最佳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从事这一工作。该策略的优点是能够迈出相当大的步子,成效较大,但不具有“经常性”的特征,难以养成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的观念。

上一篇:感冒咳嗽有痰食疗

下一篇:血管瘤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