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什么意思?
出自《庄子.秋水》,庄子被认为是先秦时期最具哲学家气质的人,其学说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复杂而深远,尤其是《秋水》篇寥寥数笔阐述了“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的豁达超迈的人生哲学,得出了“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其未生之时”的清醒的认识论判断,使读者在视野的骤然开阔中获得生命的顿悟。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意思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意思: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乐趣呢。说明了不要总是以自己 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出自惠子的一句话, 被记录在《庄子.秋水》中。 《庄子》一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书。 李怀宇说:“庄子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名人们对庄子的赞誉使他越发的神秘,引人向往。来源:西江文艺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是什么意思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意思: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乐趣呢。说明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出自惠子的一句话,被记录在《庄子.秋水》中。一、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吾,吾知之濠上也。”二、译文庄子和朋友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交谈。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跃出水面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我站的位置比鱼高)庄子创作特点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什么意思
你好。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庄子·齐物论》,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理解难题。具体意思如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我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事物,而不去想象和理解其他事物的观点和角度。庄子认为,如果我们想要理解鱼的快乐,就必须要换位思考,从鱼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接着说:“我又不是鱼,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往往也不能理解其他人的思想和感受,这是因为我们的视角和经验不同,所以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去评判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事物,而不去想象和理解其他事物的观点和角度。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不要轻易地去评判和指责他人。【摘要】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什么意思【提问】
你好。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庄子·齐物论》,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理解难题。具体意思如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我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事物,而不去想象和理解其他事物的观点和角度。庄子认为,如果我们想要理解鱼的快乐,就必须要换位思考,从鱼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接着说:“我又不是鱼,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往往也不能理解其他人的思想和感受,这是因为我们的视角和经验不同,所以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去评判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事物,而不去想象和理解其他事物的观点和角度。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不要轻易地去评判和指责他人。【回答】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庄子·逍遥游》。其中“子非鱼”和“子非我”是两个类比,表达的意思是:我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你不是我,也不知道我内心的感受。这里的“鱼之乐”和“我不知鱼之乐”是比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感受或理解是有差异的。庄子想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无法完全理解别人的感受。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和体验,不要轻易地去批判和评价别人的生活方式和感受。【摘要】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什么意思【提问】
这句话出自《庄子·逍遥游》。其中“子非鱼”和“子非我”是两个类比,表达的意思是:我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你不是我,也不知道我内心的感受。这里的“鱼之乐”和“我不知鱼之乐”是比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感受或理解是有差异的。庄子想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无法完全理解别人的感受。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和体验,不要轻易地去批判和评价别人的生活方式和感受。【回答】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什么意思?全文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意思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该句出自于庄周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外篇的《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周 〔先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注释】: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从容:悠闲自得。鲦(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是:这。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全:完全,完备。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其,话题。本:最初。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的话。安,怎么;哪里。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赏析】:该文节选自《秋水》。《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问题探究】: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答: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3.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答: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4、怎样看待庄子与惠子的关系?答: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作者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什么意思 通俗解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什么意思?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原本有三重的意思. 本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异类之间无法相通,彼此之间并没有办法交流感情,只因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很难强求,当然就是说,鱼有鱼的欢乐,你有你的悲伤.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下句庄子的话则体现了一种境界,物我交合的境界. 通俗解释: 不要随意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 就像父母老是教育孩子要怎么样怎么样,比如父母给你买衣服,说这衣服多好啊,又好看又舒服,其实你穿在身上觉得又土又难受,可是你父母还是认为他们的想法是对的,坚持要你穿上. 「濠梁之辩」可辨析的角度有很多。题目问的是庄子的境界,这里便只从庄子与惠施本身的思想略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之辩」本质上是道家和名家的分歧。 一、庄子何以知「鱼之乐」 庄子认为,万物流变不定。一切事物的属性、功能,都是在相对待的情况下才出现,才获得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事物或者属性,可供人来认识。另一方面,庄子认为,人的认识是极为主观的,对于一个事物的认知依缘于不同的认知主体以及不同的认知角度,是极为主观,极不可靠的。 一方面,世界本身是流变不定的,另一方面,人的认知是极主观、不可靠的。于是:所有的观点理论,都是自以为是,都是不可靠的了。庄子根本就否认了认知的可能。各种学派争论、喋喋不休,都是没意义的。在这个基础上,庄子认为,所有依据人的认知而对世界的改变,都是一种戕害。夏桀商纣固然是暴君,尧舜圣王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都是自以为是的对人类世界的干涉。仁义也是对人之自然的破坏,就像破坏树木而以为器具一样。 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性。是一种自在自由的自然本性。他否定一切人为的对自然的干涉。庄子所设想的理想的状态,大概有点像人类还没产生之前的地球的状态。没有人类的非常自我自私的干涉,万物各安其命,自在而自由。庄子认为人的理想状态,就是那个样子。世俗的一切,沾染了人的一切东西,都是羁绊。庄生梦蝶,他倒想做一只蝴蝶,破除掉「认知我」,达到「吾丧我」之境界。 如此,便可知何以庄子见「鲦鱼出游从容」便脱口而出「是鱼乐也。」因为那是它本来之性,是自在自由的,这是庄子的理想和追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在陆地上,就像人在尘世间。相濡以沫,苟且偷生,是很艰苦的。江湖才是鱼应在之所,那才是他自在的地方。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段更明白的表达了庄子的这种追求。 二、惠施的名家思辨 庄子言「鱼之乐」,是基于他的理想和追求,基于本性自然而言的。一切本性的、自在的、自然的,都是乐的。庄子所言的乐,是一种价值判断。惠施则从名实出发,指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施这个诘问,是从事实判断角度的诘问。,那么你是如何知道鱼在「事实上」是乐的呢?毕竟「子非鱼」。 前文已言,庄子是否认认知,否定辩论的。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庄子·齐物论》 而对于知与不知,其言: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庄子·齐物论》 你怎么知道我说的知,不是不知呢。你怎么知道我所谓不知,不是知呢?对认知以及辩论,是极其怀疑的。 庄子面对惠施的诘难,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了惠施的方法来回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施做了一个强有力的回应:「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有些人以为这里有个悖论。惠施既然不知庄子,那他也不知「庄子是否知鱼之乐」,而他言「子不知鱼之乐」,已经表明他「知」庄子了。我倒觉得把这解释成悖论有些牵强。惠施不是「知」「庄子不知鱼之乐」,而是依据一个同等的规则得出的推论,根据这样的规则,我不知你,你也不知鱼。这种结论不是从「知」而得的,而是规范于同一个逻辑规则。 从纯粹的语言的论辩而言,庄子是输了一筹的。当然,要为庄子辩护,从更深层阐发,自无不可。但辩论这本身反应的是庄子的道家与惠施的名家不同思想体系下的分歧。我觉得在各自的角度而言,都是有道理、有价值的。庄子之言,是契合于他的思想体系的;惠施所言,亦契合于其学派作风。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思是什么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意思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出处】:
先秦·庄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注释】: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从容:悠闲自得。
鲦(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完备。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其,话题。本:最初。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的话。安,怎么;哪里。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文言现象】:
一、一词多义
固 :
①固不知子(副词,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 (副词,本来)
之:
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我知之濠上也(代词,鱼之乐)
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疑问副词,怎么)
子曰‘汝安知鱼乐’(代词,哪里)
二、古今异义
安知鱼之乐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三、文言句式
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我知之于濠上也)
判断句
是鱼之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子固非鱼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问题探究》: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
答: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答: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4、怎样看待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答: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鉴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1.雄辩的机锋。文章写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瞰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发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论辩。除了开头内容用叙述语句略作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技巧,顶真式地将这场论辩深化。且不说论辩双方谁是谁非,谁胜谁负,仅两人不在论辩中所反映出来的敏捷的思维、睿智的辩语、雄辩的机锋,就令人拍案叫绝,不禁惊叹两人的雄辩之才。
2.无穷的韵味。惠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鱼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乐;庄子则从艺术角度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说,庄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然而,庄子子的诡辩却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子完全是以艺术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的。人乐鱼亦乐,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所谓“移情”,就是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鱼当然不可能有喜怒哀乐,但庄子把自己在濠梁之上游玩的快乐,移到到嬉游的鱼儿身上,更加衬托出庄子的快乐。所以,本篇所写不但不会使人感到庄子是在狡辩、强词夺理,反倒使人觉得庄子说得好妙趣横生,读后感到韵味无穷。
《问题批判》:
近年来,也有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庄子所说,只是自己的一种体验,把体验当成知识,固然表现了其超然的态度,但对认识却大有不利,因为认识与体验是两回事。严格来说,庄子并没有从逻辑上反驳惠施,而是把逻辑引到了它够不到的地方,即各人当下的内心体验,而这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的。不过,庄子既然运用了逻辑推理,就应该把它运用到底。假如我是惠施,就会继续追问:你说你在濠上时知道了鱼的快乐,但那是刚才的你,而现在说话的当下你已经不再是刚才的你了,你怎么会知道刚才的你知道鱼之乐呢?比如我,我也不知道我刚才怎么知道你知道鱼的快乐。面对这样的诘难,我想庄子不会再说什么,他在语言上是输了,即被剥夺了说话的资格,但在内心却未必认为输了,他只要诉之于内心体验,就是永远的赢家(精神胜利法)。但恐怕不会有任何人愿意真正充当这样的赢家,因为一个每一个瞬间都不认同自己另一个瞬间的人将不再会是一个人了,甚至于将什么都不是。也许庄子的真正意图正是要说人什么也不是,但他决不可能说出这一点,因为一“说”他就“是”了(语言是存在之家)。实际上,就连纯粹内心的体验,甚至就连沉默,也是需要时间的(所谓“保持沉默”),而一进入时间,就“是”一点什么了(所以海德格尔把“存在”与“时间”看作不可分的),就有在先在后之分了,就可以用语言和逻辑来“说”了。所以只要提到“刚才”的你和“现在”的你的区别,就会彻底取消庄子的发言权。
【作者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思是什么?
这题我会!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先秦·庄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从容:悠闲自得。鲦(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是:这。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全:完全,完备。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其,话题。本:最初。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的话。安,怎么;哪里。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1.雄辩的机锋。文章写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瞰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发联想,展开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论辩。除了开头内容用叙述语句略作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技巧,顶真式地将这场论辩深化。且不说论辩双方谁是谁非,谁胜谁负,仅两人不在论辩中所反映出来的敏捷的思维、睿智的辩语、雄辩的机锋,就令人拍案叫绝,不禁惊叹两人的雄辩之才。2.无穷的韵味。惠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鱼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乐;庄子则从艺术角度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说,庄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然而,庄子子的诡辩却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子完全是以艺术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的。人乐鱼亦乐,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所谓“移情”,就是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鱼当然不可能有喜怒哀乐,但庄子把自己在濠梁之上游玩的快乐,移到到嬉游的鱼儿身上,更加衬托出庄子的快乐。所以,本篇所写不但不会使人感到庄子是在狡辩、强词夺理,反倒使人觉得庄子说得好妙趣横生,读后感到韵味无穷。最后,关于作者庄周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呢我就简单再介绍一下吧:庄周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吾焉知吾不知鱼之乐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原文出自先秦庄子的《庄子•秋水》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作品介绍:《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认识外物。这篇文章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鱼之乐也的原文是什么?
【译文】
我在朱家的西书房读书,左边是花园右边是池塘。读书梢事休息时靠着栏杆注视着外面。正是天不下雨的时节,水干涸得池塘可以跨过去,鱼都迁徙离开了池塘。它们没来得及离开的,可怜地呆在泥沙之中,缩着鳞损坏了鳞甲,一天天接近死亡,将成为乌鸦老鹰所啄食的对象,蝼蚁所咬噬的对象,谁能援手让它们呢?我看着它们同情而悲伤。
等到春夏相交的时节,大雨整个月不停,所有的河流都爆满,浩然如云,看不见边。池塘也积水成为大湖了。在这个时候大小鱼全都聚集在这里。得意洋洋地游玩,悠闲地吐着水泡,有的边嬉戏边吞食,有的互相触碰并跃起,有的一闪就不见了。往来不停,隐现不定,我看着它们又开心而喜悦。
便为它们叹道:哎呀!天下的事物各有自己的依靠,鱼所依靠的是水。前面那局促悲惨的情况,是失去了所依靠的啊;如今的稍纵即失的灵动的情状,是得到了所依靠的啊。如果得到所依靠的,它们快乐得这样,更何况遇上风雷乘着洪涛上龙门的鱼当是怎样的得意啊?”“以鱼这一种物来验证天下的物,使让他们各自得到各自的依靠,大家相生相保,它们的快乐岂只是鱼放纵于水中的快乐啊!天下的物,各自得到它们的依靠,相生相保,也如同鱼一样。那么我心中的快乐而没有遗憾的也不止在于看到这些为满足啊。所害怕万物不能如鱼得到所依靠的,嗷嗷叫着有如在泥沙的围困中一天天接近死亡,怎么不加重我的悲戚呢?”
【原文】
余读书朱氏西斋,左苑而右渠。书稍辍凭槛注目焉。
方天不雨,水涸可越,鱼皆徙而去之。其不及徙者,戢戢泥沙中,蹙鳞损介,日就于殆,将为乌鸢之所啄,蝼蚁之所噬,孰有援而活之者?余观之戚焉而悲。
及春夏之交,淫雨弥月不止,百川暴溢,浩乎如云,不见涯涘。
渠亦潴而为大泽矣。于是大小鱼毕萃。洋洋焉而泳,喁喁然而噞,有戏而唼者,有触而跃者,有惊而逝者。往来无时,隐见无方,余观之又欢焉而悦。
乃为之叹曰: “噫嘻!天下之物各有所依,而鱼之所依者水也。
昔之局而戚者,失所依也;今之纵而逝者,得所依也。苟得所依,其乐如是,矧遇风雷乘洪涛而上龙门者当何如哉?”
“以鱼之一物验天下之物,使各得所依,相生相保,其乐奚啻鱼之纵于水也!天下之物,各得其所依,相生相保,亦若鱼焉。则余之悦于心而无憾者亦不止于观此为足也。所惧不得如鱼之得所依,嗷嗷焉有泥沙之困而日就于殆,乌得不重余之戚乎?”
鱼之乐也的翻译
文言文/古文原文]: 余读书朱氏西斋,左苑而右渠。书稍辍凭槛注目焉。
[文言文翻译/解释]: 我在朱家的西书房读书,左边是花园右边是池塘。读书梢事休息时靠着栏杆注视着外面。
[文言文/古文原文]: 方天不雨,水涸可越,鱼皆徙而去之。其不及徙者,戢戢泥沙中,蹙鳞损介,日就于殆,将为乌鸢之所啄,蝼蚁之所噬,孰有援而活之者?余观之戚焉而悲。
[文言文翻译/解释]: 正是天不下雨的时节,水干涸得池塘可以跨过去,鱼都迁徙离开了池塘。它们没来得及离开的,可怜地呆在泥沙之中,缩着鳞损坏了鳞甲,一天天接近死亡,将成为乌鸦老鹰所啄食的对象,蝼蚁所咬噬的对象,谁能援手让它们呢?我看着它们同情而悲伤。
[文言文/古文原文]: 及春夏之交,淫雨弥月不止,百川暴溢,浩乎如云,不见涯涘。渠亦潴而为大泽矣。于是大小鱼毕萃。洋洋焉而泳,喁喁然而噞,有戏而唼者,有触而跃者,有惊而逝者。往来无时,隐见无方,余观之又欢焉而悦。乃为之叹曰:
[文言文翻译/解释]: 等到春夏相交的时节,大雨整个月不停,所有的河流都爆满,浩然如云,看不见边。池塘也积水成为大湖了。在这个时候大小鱼全都聚集在这里。得意洋洋地游玩,悠闲地吐着水泡,有的边嬉戏边吞食,有的互相触碰并跃起,有的一闪就不见了。往来不停,隐现不定,我看着它们又开心而喜悦。便为它们叹道:
[文言文/古文原文]: “噫嘻!天下之物各有所依,而鱼之所依者水也。昔之局而戚者,失所依也;今之纵而逝者,得所依也。苟得所依,其乐如是,矧遇风雷乘洪涛而上龙门者当何如哉?”
[文言文翻译/解释]: “哎呀!天下的事物各有自己的依靠,鱼所依靠的是水。前面那局促悲惨的情况,是失去了所依靠的啊;如今的稍纵即失的灵动的情状,是得到了所依靠的啊。如果得到所依靠的,它们快乐得这样,更何况遇上风雷乘着洪涛上龙门的鱼当是怎样的得意啊?”
[文言文/古文原文]: “以鱼之一物验天下之物,使各得所依,相生相保,其乐奚啻鱼之纵于水也!天下之物,各得其所依,相生相保,亦若鱼焉。则余之悦于心而无憾者亦不止于观此为足也。所惧不得如鱼之得所依,嗷嗷焉有泥沙之困而日就于殆,乌得不重余之戚乎?”
[文言文翻译/解释]: “以鱼这一种物来验证天下的物,使让他们各自得到各自的依靠,大家相生相保,它们的快乐岂只是鱼放纵于水中的快乐啊!天下的物,各自得到它们的依靠,相生相保,也如同鱼一样。那么我心中的快乐而没有遗憾的也不止在于看到这些为满足啊。所害怕万物不能如鱼得到所依靠的,嗷嗷叫着有如在泥沙的围困中一天天接近死亡,怎么不加重我的悲戚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出自哪里?
意思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出自:庄子[战国中期]《庄子.秋水》.原文: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释义: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扩展资料:“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出自惠子的一句话,被记录在《庄子.秋水》中。说明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说鱼出游从容很快乐,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断定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答,我不是你,所以我当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快乐与否”这件事,同理,你不是鱼,你也当然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说,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你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来问我如何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上知道的。
第一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与否)。快乐是属于内心的,严格来讲只有当事人觉得快乐才是快乐,他们不能替代其感到快乐。但快乐是可以感知可以推断的,庄子正是从鱼出走从容感知推断鱼很快乐,当然,这种推断方法不能保证必然正确。
第二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类比的方法反问。如果我不是鱼就不知道鱼快乐与否,那么你不是我,也不会知道我是否知道鱼快乐与否这件事。这里是一处偷换概念。如果我不是鱼就不知道鱼快乐与否,你不是我,也不会知道我快乐与否。把快乐的感知,替换为知道一件事情的真相。知道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判定的,不以人的感觉意志为转移,此处庄子的辩论属于诡辩。惠子只要论证鱼的快乐与否只有鱼知道,其余任何人只能猜测,而不是真的知道。庄子是任何人,所以庄子不知道。
第三问,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子用庄子的思路,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是否快乐这件事,同理你不是鱼,也不会知道鱼是否快乐。可怜惠子自己已经被庄子思路带走,两处概念不对等都没有发现。但即便这样,以其人之矛攻其盾,庄子的诡辩仍然被揭穿。
第四问,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第二次运用偷换概念的方法,你问我怎么知道表明你自己已经认可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这件事,来问我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呀,是在濠上知道的。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一定会讲到庄子、惠子,道家,名家。这一段辩论的胜负大家一看自明。但这不是重点,庄子门人之所以记录下这些,不是他们没有想明白谁对谁错,而是在庄子的理论里对就是错,黑就是白,蝴蝶就是庄周。所以庄子中有一篇叫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哲理
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一、出自庄子的《庄子.秋水》。二、原文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三、解读庄子在濠水桥上见到了桥下游动的游鱼,觉得它们很快乐,惠施因此提出质疑,说庄子并不是鱼,所以他并不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所以这句话告诉人们,无论对待人还是对待物、事,都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去妄加揣测,你所认为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扩展资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思相近,出自《论语-颜渊篇第二章》。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原文如下: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下一句是什么啊??
你好!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以下是原文全文,见最后段.
《庄子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予不见乎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币,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鼃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鼃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38),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