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校园歌曲

时间:2024-05-01 05:18:11编辑:coo君

最早的校园歌曲出现在哪个国家

最早的校园歌曲出现在日本。在日本诞生的《阿宫先生》是最早的校园歌曲,其创作于1868年,作者是品川弥二郎。《阿宫先生》本质上是一首歌谣体,其特点就是用“去四七调式”反复叙唱一些简单的歌词,歌曲有着明快、短小、抒情,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日本青年马上就喜欢上了这类歌曲。校园歌曲,顾名思义,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其或称为“校园民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等。校园歌曲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矫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激励学子进步,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20世纪70代中期,校园歌曲在台湾兴起,并且发展迅猛。如果说日本的校园歌曲是校园歌曲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那么,台湾则是校园歌曲真正成型的诞生地,并将校园歌曲推向了辉煌。


最早的校园歌曲出现在哪个国家

最早的校园歌曲出现在日本。最早的校园歌曲是在日本出现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音乐大多是雅乐,曲调冗长沉闷,只有那些贵族们才能有时间欣赏,学生们对此十分不满。后来,文部省根据学校没有音乐教材的情况,发动社会创作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歌。于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便应运而生了。但是,由于传统音乐的束缚,在音乐上还没有很大突破。1868年,品川弥二郎创作了一首《阿宫先生》,校园歌曲的雏形便出现了。这首歌曲采用孩子跳橡皮筋一类的歌谣体,用“去四七调式”反复叙唱一些简单的歌词,明快、短小、抒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立即受到了很多青年的喜爱。明治维新期间,攻打德川幕府的战役,政府军的战士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冲上火线。此后,人们称这类歌曲为“学堂歌曲”。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校园歌曲热在日本走向低潮。校园歌曲简介校园歌曲,顾名思义,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其或称为“校园民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等。校园歌曲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矫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激励学子进步,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20世纪中关于歌曲的历史故事

  20世纪中国校园歌曲发展史——最全面的版本

  1902年,我国有了最早的校园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至今,校园歌曲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
  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或多或少的校园情结。对于校园里的歌曲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校园歌曲大都具有生活气息浓、乐句短小、结构方整、易学易唱,合唱独唱均可,不受地域环境条件的限制,适宜人们休息时自娱要求,所以,它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在社会中拥有的热衷者数量之大,在整个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中,是其它歌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学堂乐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经典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送别》、《春游》、《燕燕》
  代表人物:沈心工 李叔同 丰子恺
  音乐往往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十九世纪初,美国就有教授说过:“人的听神经要比其他神经分布广。”那时,我国文人学者也纷纷撰文说:“学堂乐歌能改变人的偏激之气、萎靡之气,刚者使之柔,柔者使之刚,是涵养德性的必须物。”
  欧洲人早把音乐当作一种有秩序的组织,这已成为欧洲儿童教育的中枢;而日本的各师范学校、小学、幼儿园歌声乐声自成节奏。在日本,对普通音乐,妇人懂晓者甚多。女子师范的学生,都能弹筝。所以女子比男子更具生活的“弹性”,还可藉以改变其忧郁的“弹性”,增进家庭的快活,同时社会也呈现欣欣喜色。于是一篇篇的关于音乐的游记和论文纷纷发表,1900年,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谈道:“如果从事教育,唱歌课,实在是学校中万不可缺的科目。否则全国无一人能谱新乐,这便是我们社会的羞辱。”康有为也向光绪帝上折:“请远(效)法德国,近采(纳)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
  1902年,在废除科举制度办新学堂的背景下,新兴学堂开办了音乐课,当然,那时的音乐课程内容单纯,主要是教唱学堂乐歌。我们所指的学堂乐歌,是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从创始到现在已将近一百年,是我国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
  沈心工:中国“学堂乐歌之父”
  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是创作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有“学堂乐歌之父”之称。沈心工对编写乐歌教科书做出的最突出贡献,在于他是最先针对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的特点,以接近口语式的新词来编写乐歌教科书。他编写的歌词质朴如话,而又神味隽永,许多歌曲在词曲的结合上处理得很好,例如《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赛船》、《铁匠》、《竹马》,这些歌曲唱起来很顺口,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男儿第一志气高》
  沈心工借鉴日本歌曲《手戏》曲调作词
  男儿第一志气高,
  年纪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
  来做兵队操。
  兵官拿着指挥刀,
  小兵放枪炮。
  龙旗一面飘飘,
  铜鼓咚咚咚咚敲。
  一操再操日日操,
  操到身体好。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学堂乐歌,创作于1902年,数十年广泛传唱,流行不衰。是沈心工留学日本东京时的处女作。1904年出版。后不胫而走,传遍全国。李叔同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挥‘5566553’之曲。”
  沈心工创作重在选曲填词,所取题材比较广泛,涉及到中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些丰富的题材,他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教育,例如他所写的《革命军》、《从军歌》等曾是辛亥革命时期很有代表性的优秀歌曲。
  《十八省地理历史》是一首根据日本歌曲的曲调填词的学堂乐歌。当时全国分为18个省。
  《十八省地理历史》
  “溯直隶涿鹿之区,最古一战场,獯鬻屏去蚩尤灭,历史增荣光。更有侠子出燕冀,时演悲壮剧。易水萧萧芦荻秋,英风高千丈。……”
  学堂乐歌和基督教赞美诗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你来我往,相互影响。供学堂乐歌填词用的赞美诗不下20篇。沈心工创作的学堂乐歌,常常根据基督教赞美诗的曲调填词。1946年,他在疾病缠身的痛苦中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是《流血之泉》的填词歌曲《春游》。《春游》歌刊出后,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青睐,成为乐歌课的热门教材,在中小学中广泛传唱,风行一时。


20世纪歌曲的历史

松花江上 大刀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 南泥湾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走进新时代 春天的故事 追问: 具体点的、有没有。 回答: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驱赶“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 。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抗战开始后,周恩来曾代表中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周指挥与会军官唱了这首歌。悲愤的歌声激起了大家思念故乡的情绪。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人们争相传抄传唱,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的交响。 一直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这样代表着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 麦新词曲。1937年7月作于上海。同年9月初载于作者与孟波合编的《大众歌声》第二集。抗战爆发后,二十九军曾组织大刀队浴血奋战,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因此作者曾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歌曲发表后迅速传遍全国,为鼓舞军民抗战斗志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抗日救亡歌曲中的一首代表作。歌词第二句原来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第七句原来是“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歌曲开头"大刀"两字原为一拍一音,群众却唱成切分音,麦新认为这样"更能表现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立即以切分音定稿。全曲采用自由体乐段结构,首尾呼应。再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时音调更高昂,气势更豪壮,之后发出的"杀"声,如炸雷一般,增强了歌曲强烈的战斗气氛。 [编辑本段]歌词 麦新像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杀!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9.18后,日军长驱直入占领沈阳,震惊中国,全国上下呼吁停止内战,枪口对外。 驻扎在山西阳泉、辽县、沁县一带的国民党第29军也怒吼起来。 29军由原冯玉祥的西北军改编而成,虽然不是蒋氏嫡系,装备极差,但纪律严明,且习武成风,有很强的战斗力。 国难当头,军长宋哲元向全军提出“枪口不对内”,以“明耻教战”教育官兵,号召随时准备杀倭立功。 鉴于敌我装备力量悬殊,在高级将领会议上决定建立大刀队。山西不缺铁,人手一刀没问题,再聘请河北武术名师李尧臣担任武术教官,李根据军队实战特点,创编了一套适用于近身肉搏的“无极刀法”,能劈能刺,简单,易学,实用。 副军长佟麟阁亲自下军队视察示范,很快,全军的白刃战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1933年,日寇进犯热河,守军汤玉麟连失承德等地,29军奉命北上御敌。刚到长城指定阵地,汤玉麟又失喜峰口,情况危急! 29军迅速出击,与敌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日寇见不能取胜竟动用飞机大炮对双方战斗人员狂轰滥炸……。 29军改变战术,持大刀夜袭敌营,一阵砍杀,大获全胜,斩首日炮兵大佐,夺回喜峰口。29军初显神威! 这是9.18以来日军首次遭到重创,日本朝野惊叹为明治建军以来的奇耻大辱。 37年“七七事变”。29军在卢沟桥打响了8年抗战第一枪。大刀队又屡建奇功,试举一例:守在宛平城楼上的某连长眼见卢沟桥西岸的守军在与进犯的日军浴血肉搏中全部阵亡,大怒,不等上级指令便急令一排前去为弟兄们报仇。 早就憋着满腔怒火的一排将士放下步枪子弹,仅携手榴弹与大刀扑入敌群,刀光血影,声震四野,全歼敌人。其中19岁士兵陈永一人就砍杀13个鬼子,并活捉一个魂飞魄散跪地求饶的俘虏。 消息传开,举国振奋,热血青年纷纷要求参军杀敌。正在上海进行抗日活动的著名作曲家麦新被29军的事迹深深鼓舞,力作不朽战歌《大刀进行曲》,副标题是: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 《大刀进行曲》的原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8月,这首歌在上海浦东大厦首演,麦新亲自指挥。现场群情激奋,很快就在全国传唱开来,直至今日,直至将来


世界最早的校园歌曲出现在

日本最早的校园歌曲是在日本出现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音乐大多是雅乐,曲调冗长沉闷,只有那些贵族们才有时间欣赏,学生们对此十分不满。后来,文部省根据学校没有音乐教材的情况,发动社会创作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歌。于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便应运而生了。但是,由于传统音乐的束缚,在音乐上还没有很大突破。1868年,品川弥二郎创作了一首《阿宫先生》,校园歌曲的雏形便出现了。这首歌曲采用孩子跳橡皮筋一类的歌谣体,用“去四七调式”反复叙唱一些简单的歌词,明快、短小、抒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立即受到了很多青年的喜爱。明治维新期间,攻打德川幕府的战役,政府军的战士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冲上火线。此后,人们称这类歌曲为“学堂歌曲”。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校园歌曲热在日本走向低潮。


上一篇:治疗腋嗅

下一篇:中考录取分数线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