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可用性

时间:2024-05-05 07:54:27编辑:coo君

怎样提高IT架构的可用性

就是指支持企业业务运营的一整套信息系统的架构,完整的IT架构应该包括:
1、各业务应用系统,比如PDM、SCM、CRM等
2、各管理应用系统,比如OA、ERP、HR等
3、支持与运行上述各应用系统的中间件软件、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等
4、上述各软件系统运行的硬件设施,比如服务器、存储设备等
5、支持上述系统被正常访问的各种网络设备、机房环境设施等
6、保障上述软硬件系统安全运行的安全设施,包括各种软硬件级别的防火墙、防病毒、防攻击工具,安保措施、供电保障等
7、保障上述所有设备与措施正常运转运营的一整套IT组织与IT管控体系


高可用性 容灾 是不是一个概念

高可用(High Available)跟容灾不是一个概念。
HA可以分为单柜HA和双柜HA方案,不论是哪种方案,都是能够保证业务或者应用的冗余。双柜HA在应用冗余的基础上,还能实现数据的冗余。但是,如果服务器出现故障,HA方案无法保障恢复数据的完整可用性。此外,HA方案也不适用于远程的异地容灾。
容灾一般是指容灾备份,实际上包含了备份和容灾两部分内容。在备份方面,有定时备份(如:数易云备)、实时备份和CDP持续数据保护(如:备特佳)等区别,在容灾方面,主要是为了保障业务的连续性,或者说是应用冗余。


什么是信息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是信息安全的需求,具体含义如下:
1.完整性。指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不被插入、不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保证真实的信息从真实的信源无失真地到达真实的信宿。
2.保密性。指严密控制各个可能泄密的环节,使信息在产生、传输、处理和存储的各个环节中不泄漏给非授权的个人和实体。
3.可用性。指保证信息确实能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即保证合法用户在需要时可以使用所需信息。
4.可控性。指信息和信息系统时刻处于合法所有者或使用者的有效掌握与控制之下。
不可否认性。指保证信息行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行为。
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1


信息安全系统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之间的区别

完整性。指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不被插入、不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保证真实的信息从真实的信源无失真地到达真实的信宿。保密性。指严密控制各个可能泄密的环节,使信息在产生、传输、处理和存储的各个环节中不泄漏给非授权的个人和实体。可用性。指保证信息确实能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即保证合法用户在需要时可以使用所需信息。可控性。指信息和信息系统时刻处于合法所有者或使用者的有效掌握与控制之下。不可否认性。指保证信息行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行为。


互联网里的可用性是什么意思

说下我对“可用性”和“易用性”的理解,
刚接触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很容易望文生义。即“可用性”是指产品的功能是否齐全,是否处于可操作状态。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播放器,在我们看视频的时候它可以播放(提供这么一个功能),不一定是多么的流畅,体验多么的好,它更多的时候是倾向于能够提供这样一种价值(播放视频)。用专业的角度来讲,“可用性”即“产品价值”,而“易用性”呢在更关心产品体验的问题,更倾向于体验。
很多人对“可用性”与“易用性”的理解是上面那样的,而Joe更倾向于下面的一种解释,即“可用性”与“易用性”是对Usability这个词的不同解释。
下面先来看看百度百科对易用性的解释:易用性- Easy of Use  从来源上讲,易用性和可用性是对Usability这个词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现在国内内比较流行用易用性这个翻译法,但是易用性和可用性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从一些权威文献中可以看出Usability这个词翻译成中文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可用性”。因为在中文中易用性仅仅是指易于使用的特性,不能包含Usability的全部含义,且易用性翻译成英文是easy of use或者easy to use,可见,易用性只是可用性的一个方面。  那么什么是易用性?易用性是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的是产品对用户来说意味着易于学习和使用、减轻记忆负担、使用的满意程度等。产品易用性好,很可能是因为产品功能少,界面简单;也可能是用户认知成本低等因素。总之,同样的产品,功能,界面和环境都相同,对于不同的用户而言,易用性也是不同的,因为用户的认知能力,知识背景,使用经验等都不同。比如说Word 2007,有的人认为很好用,很顺手,但是也有人觉得很复杂,没有Word 2003易用使用。

上面这段文字很好的解释了“易用性”即是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的是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易于学习和使用,减轻记忆负担,使用的满意程度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可用性呢?百度一下Usability这个词,是这样解释的:可用性(Usability)是交互式IT产品/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指的是产品对用户来说有效、易学、高效、好记、少错和令人满意的程度,即用户能否用产品完成他的任务,效率如何,主观感受怎样,实际上是从用户角度所看到的产品质量,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  ISO 9241-11国际标准对可用性作了如下定义: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其中:  有效性-用户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时所具有的正确和完整程度;  效率-用户完成任务的正确和完整程度与所使用资源(如时间)之间的比率;  满意度-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观满意和接受程度。下面来探讨一下百科中的说法。百科中把Usability翻译成可用性,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有效性,效率,用户主观满意程度。有效性其实就是指产品的价值,而满意度实际上就是指易用性的一方面。
综上所述,"可用性"和"易用性"实际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问题。前者包含后者,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重要部分。


什么是可用性设计

可用性是用来衡量某个产品被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中,有效、高效并且满意得达成特定目标的程度。可用性不仅是涉及到界面的设计,也涉及到整个系统的技术水平。可用性是通过人因素反映的,通过用户操作各种任务去评价的。可用性是一项可测量的指标,描述了用户能多有效地与一个产品进行互动,它也涉及一个产品多容易理解和它多容易使用。提高可用性是至关重要的。扩展资料在可用性工程中,对软件质量的衡量通常可以用五个属性来表示:有效性、效率、可记忆性、容错性及易学性。  1、有效性主要表明软件是可用的,能帮助用户准确地实现他们的目标。如果用户不能实际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情,无论体验长还是短,都是没有意义的。2、效率是用户完成的速度。如果用户要完成某项任务,需要通过N次点击、刷新、录入才能实现,那么用户会主观地判断它的使用效率低。3、可记忆性即软件界面、交互方式等方面能给用户留下很深的印象,并且使用的时候不会有挫败感,能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使用。4、容错性体现在产品防止错误的程度和帮助用户解决错误的能力上。5、易学性应对不同层次的软件用户,能让初学者快速转变为专家,又不影响专家的使用交互。

工业控制系统的几个指标:安全性,可靠性和可

安全性(safety):免除不可接受的风险影响的特性。我认为安全性来自两方面:系统在正常运行下的安全性(即逻辑上的错误,又叫功能安全)和故障(失效)下的安全性。安全控制系统中逻辑上的错误是要坚决杜绝的(百分之百没有也是不现实的),在铁路行业中有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测试,其实质是遍历测试,测试所有可能的情况;故障安全是指故障时设备应导向安全状态。安全性是以防止人生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的。安全性评价比较常用的是安全完整性等级(SIL),根据安全要求的不用共分为四个等级。国内石化行业用的是SIL3,铁路和轨道交通用的是SIL4。在硬件上例如会采用动态电源、硬件表决、诊断、回采等技术来提高安全性;软件上例如软件表决(避错技术,例如三取二,二取二等)、通信数据的严格检验、命令间的相关性小、模拟量的裁决:平均值,平滑滤波等。可靠性(reliability):指系统或元件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以维护系统的功能正常执行为目的。对可靠性的评价一般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BTF)。质量是可靠性的基础,规范的质量检查及软件工程都是可靠性的重要保障。此外,在硬件上应注意元器件的选择和使用、机械环境设计考虑、电磁兼容设计考虑等。在软件上有N版本程序设计、恢复块等技术。在系统级别有失效模式分析(FMEA),故障树(FTA)等技术。可用性(availability):在要求的外部资源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刻或时间区间内处于可执行规定或恢复功能的能力。可用性以系统故障后(或局部故障)对业务的影响最小为目的。对可用性的评价可用平均修复时间(MTRF)衡量。最常用的提高可用性的方法为冗余(容错技术),例如三重表决系统(三取二)、二乘二取二等,这些系统兼顾了安全性和可用性。这三个指标的关系:下面通过几个假设再阐述一下这几个指标的关系:上面已经提到安全性包括正常工作时的安全性和故障时的安全性,这里面只讨论故障安全,假设系统的可靠性为百分之百。这时即使系统故障不会导向安全,那也是安全的,所以说系统的可靠性越高,系统越安全(这只是一个相对概率);即使可用性差,即MTRF很大,那也没有问题,因为可靠性百分之百。可靠性关注的是少出故障。假设系统的可用性是百分之百。那即使系统的可靠性不高对用户造成的影响也较小,例如通过冗余来提高系统可用性,即冗余的实现是百分之百OK的(因为可用性为百分之百),当系统出现可靠性问题(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冗余系统,不会影响用户的可用性,也相当于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当然,如果切换到冗余系统后原系统不修复的情况下发生故障则会导致系统瘫痪(即共模故障),所以说低可靠性会导致低可用性;同样,较好的可用性会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关注的是故障后对业务的影响程度。假设系统的安全性是百分之百。这时对可靠性的要求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毕竟安全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对可用性会提高,因为系统故障时带来的后悔严重程序较小。安全性关注的是故障后的后果。其实这三个指标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成正比关系的,有时会牺牲一个指标来满足另一个指标。例如在三取二系统中,降级模式有两种3-2-1-0和3-2-0,在第二种降级模式中,如果只有一个模块则系统是不能工作,因为已经无法表决了,即为了保证安全性降低了可用性;而第一种降级模式中则可工作,即牺牲了安全性降低了可用性。绝对(百分之百)可靠、可用和安全的系统是不存在的,所以在系统设计时要权衡这几着之间的关系。

系统的安全性能指标可靠性,可用性,保险性,可行性有何共同的特征

评价数字通信系统可靠度和有效性的指标很多,一般需要几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1.采用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即MTBF),即系统各部件平均两次故障的间隔时间;2.系统首次故障前平均时间(即MTTFF),通过这个指标可以确定通信系统的最薄弱部件或者说最先失效的部件;3.平均故障处理时间(即MTTR),属于可靠性中的维修性要求;4.寿命周期成本(即LCC);5.数据传输速度;6.数据传输准确性(也就是常说的误码率);有前面四项指标就可以算出系统的可靠度,其实后面两项严格意义上将不属于评价可靠度和有效性指标,因为他们应该是性能指标,属于传统质量的范畴,是数字通信系统必须满足的。因此,一般用前四项来评价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了。


上一篇:三星300e4a

下一篇:复印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