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信微博

时间:2024-05-09 04:12:34编辑:coo君

杨永信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网络上这么火,他是谁??求具体介绍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杨永信”这个名字。
他曾经被称为戒网瘾专家,号称能使用电击疗法治愈青少年的网瘾。

2009年被扒出以极端方式对待孩子们之后,他看似销声匿迹。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在“帮孩子们戒网瘾”。直到今年八月被几个网友在微博上曝光。

我们今天要说,就是这个被杨永信和所谓家长们奉若神灵的电击疗法(更科学的称呼应该是“电休克疗法”)。
上世纪30年代,现代医学起步不久,人们对人类大脑运作机制的认知还处在一片空白的阶段,也不能正确认知精神疾病的发病原理。
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方法更是有限——不是找人做法驱魔,就是送到精神医院。

而当时的精神医生,则几乎是在病人身上做实验,为了镇住狂暴的患者,他们先后发明出了各种不靠谱的疗法。比如著名的冰锥疗法,是拿一根钢针插入患者眼眶,捣碎患者的前脑叶。

接受了这一疗法后,患者们往往都会变得极为平静麻木,如同行尸走肉——这是当然的,前脑叶掌控着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等等的功能。破坏了这一块区域,也就等于摧毁了患者的大半人格,他们的余生都将无法完整。
而传统的电击疗法ECT(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也做电休克疗法),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治疗时,医生通过电休克机,用适量的电流刺激患者大脑,从而诱发脑部类癫痫样放电,使患者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目的。
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大脑好像有一些毛病,虽然我们(上世纪的医生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强行电击重启一下总是没问题的。来,1、2、3……
而电休克疗法的缘起,最早要从1934年说起。
1934年,30出头的梅德纳医生(Ladislas Joseph Meduna)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从事精神医学研究。某天,他翻阅文献时看到了癫痫可以预防精神病的说法,随即有了一个不成熟的猜想:“人工诱发的癫痫大发作能不能改善精神病症状呢?”
他开始寻找实验体和能诱发癫痫的药物,并最终决定使用樟脑油在做实验。1934年1月2日,第一次实验进行,11名患者中的3名出现了癫痫症状,这大大增强了这位医生的信心。
接下来,他为一位33岁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注射了浓度25%樟脑油,并成功诱发了癫痫,反复5次之后,这位患者的木僵改善了(木僵:一种重症精神病人会出现的高度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
这一实验轰动了当时的精神医学界。
医生们对诱发癫痫改善精神疾病的疗法非常热衷,但不是所有人都想走药物诱发一条路。梅德纳在匈牙利埋头苦干的时候,他的同行切莱蒂(Ugo Cerletti)和比尼(Lucio Bini)则在罗马研究电刺激和神经运动的关系。这一系列研究的灵感来自于某次观看屠宰场将猪电晕后宰杀。
两位医生们猜想,若是在精神病人头部两侧通入电流,也许可以矫正其疯狂,或者至少会比较顺从。
他们研制出来的装置就是这个↓

即:将两个电击分别放到患者大脑两侧,释放电流,使电流直接经过大脑,引起癫痫。
1938年,第一次实验开始,治疗对象是一名重症的精神病患者。治疗时病人首次被通电80V电压,0.1秒后仅有短暂意识丧失。再次通电90V电压,0.1秒后病人出现癫痫小发作样抽搐。第3次更强的电刺激后,这名病人全身抽搐大发作,意识完全丧失。(注:中国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美国及日本的电压标准则为110V)
电击开始的时候,患者会被捆绑在床上,套上牙套防止他们因为太过痛苦而咬断自己的舌头。电击本身带来的痛感不言而喻,许多患者还会因为癫痫带来的肌肉强直、抽搐而骨折。被捆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绝望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在ECT疗法推广之后不久,上世纪40年代开始,医生们开始在电击的同时使用肌肉松弛剂,力求让患者们肌肉放松,避免二次伤害。
1955年,萨尔兹曼将静脉诱导麻醉药引入ECT,病人可以在麻醉状态下接受ECT,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痛苦。电休克疗法自此开始逐渐人道而正规。
那么,针对精神病人而使用的,在尊重了病人自身意愿才执行的电休克疗法,有用吗?
有用,但并不万能,而且还有大量副作用。
文献表明,ECT治疗对约50%的难治性重度抑郁症患者有效,关于后续随访的研究还很少,但大约一半的患者在一年内有复发的情况。另外,它对木僵、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期有特效,很适用于那些有自杀倾向或伤人倾向的重症精神病患者。
与此同时,它也会引发包括智商降低、脑部功能障碍和学习障碍在内的许多后遗症,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就是记忆丧失。
BBC在2013年的一份报道中跟踪了许多精神病人在接受ECT后的生活,多数人提及了记忆问题。
Helen Crane在90年代末接受了两次ECT治疗,抹除了她包括海外旅行和重大家庭事件在内的数年的记忆:“ECT检查之后,我忽然有关于我母亲的不祥的预感。我问我的丈夫我母亲怎么了,他告诉我我母亲大概两年前就去世了。”
也正因此,ECT疗法已被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列入三级(高风险)目录中。仅当医生在得到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被作为精神干预的最后防线,用于重度抑郁症,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而美国的数个州,至今仍因为太不人道而禁止这种疗法的实施。
然后,让我们的话题回到杨永信。
这些所谓的“网瘾少年”,是重症精神病吗?不是。很多连有网瘾都算不上,无非是不听父母的话。
杨永信在对他们进行电击的时候,有遵守ECT标准进行麻醉,减轻病人痛苦吗?没有。
杨永信电击的治疗方法为了引发大脑癫痫还是利用恐惧和痛苦使人屈服?是后者。

他也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孩子下手的精神科医生。从1940年代初,世界知名的儿科神经心理医生Lauretta Bender对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很感兴趣,于是她在纽约Bellevue医院内对至少100名 3~12 岁的儿童做了电击实验她有时会每天两次电击精神分裂症的儿童(有些小于3岁),连续20天,有些被实验的儿童因此变得暴力和想要自杀。
可把这些孩子和少年送去给这两位“医生”的是谁呢?
是家长啊。
当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沉迷于网络,或者变得叛逆不听话的时候,他们心想“电一电就好了”。喜欢打游戏,早恋,不听话,“电一电就好了”。
丝毫不反思自己的问题。
09年,柴静揭露杨永信电击疗法的那个视频里,她问了这些家长和孩子很多问题。
电休克疗法只是精神医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一页。但怎么使用它,为了什么而使用它,都有非常明确具体的限制。
而可笑的是,杨永信和家长们,明显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过分的事。
这些父母可能希望孩子最后“改邪归正”,对他们说一句“谢谢”。可大多数“网瘾少年”,却在期待一句“对不起”。
他们不一定都能等到。


杨永信的外界评价

杨永信于2006年1月,成立了由他担任主任的“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  2008年7月3日晚8:20,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的7集电视纪录片《战网魔》第四集《谁把天才变成了魔兽》,内容主要是在对以《魔兽世界》为代表的网络游戏的抨击时,有污蔑歪曲的成分,该节目不顾事实,诬蔑《魔兽世界》里可以随意杀人,偷盗,甚至将一段《流星蝴蝶剑》的片断当做《魔兽世界》的视频。而《魔兽世界》游戏里从来不具备偷盗玩家物品的功能,并且该游戏装备是绑定的,杀死玩家根本不会得到任何装备。 随即杨永信受到中国内外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并引发广大网民的声讨,他和中央电视台《第一线》栏目组称,他们的手机和电话就不断接听到辱骂、威胁、诽谤电话,网上百度贴吧于2008年7月4日也多了两个以“杨永信”“谁把天才变成了魔兽”为吧名的贴吧。 杨永信的临沂网戒中心隶属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入账8100万元。 将杨永信和他所创建的网戒中心以及整个网戒行业都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网戒中心的治疗住宿费用每月在6000元左右,有网民批评其藉“治疗网瘾”之名,杨永信则表示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的所属性质(非营利性全民所有制)依据山东省物价局、卫生厅、财政厅2000年联合下发的《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收费,没有高价牟利。 在法律层面上,医院以及杨永信的网瘾戒治机构是否有权收治网瘾患者同样存在争议。由于网戒中心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批文, 网戒中心能否获得未成年人的监护权是个问题;对于成年“患者”,其法律问题则更难以规避。 其次网戒中心的患者每天都需要服用一定剂量的抗焦虑和抗抑郁药,有人提出质疑,但高志峰、李宁、刘炳伦等人的研究均证实服用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能有效缓解网络成瘾的戒断反应症状和渴求上网的冲动或不安。虽然卫生部专门召开的网瘾诊疗专家讨论会已将网瘾纳入精神病学的范畴 ,但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网瘾不能作为独立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杨永信的治疗中心也因此同时遭到媒体的质疑。 网戒中心的日程表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合理,每天11点睡觉6点起床,只能睡7个小时,而军训是整下午的,中心里接受治疗的人员几乎每天都在肌肉的酸痛中度过。前十五天不能出去参加活动,周末的活动基本就是磕等身长头,每次磕一千多个,整整一个上午。一个标准的等身长头是从站着开始然后双腿跪地,双手合十于肘部 同时落地,双手向前伸直至全身趴下,双手向上作揖,最后站起来,曾经有“盟友”因为逃跑被罚每天晚上做200个。同时,电休克治疗在中心的应用比精神科还普遍,只要一点做的不好就要电。还有一个就是针对挑食的惩罚方法,吃清水加纯白菜和清水煮水萝卜。出院“盟友”对这个治疗中心的置疑还包括:1.入院容易出院难,收费很暧昧。收取费用的时候非常容易,名目繁多。收费标准很是不低;课上克扣家长以达到约束家长的目的, 非常模糊的标准,基本就是杨永信的一句话,家长的几百块就拿到了,如:利用家长心疼孩子作电疗威逼家长拿出几百块为自己的行为赎罪。入院没有任何理由就可以,出院的时候必须奉上“锦旗”,或者请您“自愿”放弃本月已交纳的费用(2009年的时候是6500/月)。2.入院标准以及含糊其词的“网瘾”概念。没有科学、实际的入院标准。(基本与精神病院入院标准相同)没有“网瘾”病症的诊断过程。自己对“网瘾”的概念还不能解释清楚。让家长签字的那张纸,就是各家精神病院在收治精神病人时签的委托协议一类的东西。3.医者,关爱生命、尊重人权。逼人下跪是否应该纳入网络成瘾的治疗程序中也遭到质疑,而且,跪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要先向他跪。受到捆绑与殴打这种只有在重症精神病区才会上演的方式方法在这是家常便饭。4.侵犯人权以及隐私。杨永信在课上自己都说,“这里不存在任何人的隐私”。所谓点评课,其实是...把自己的隐私被强制性的“晾晒”于世。甚至还有跟踪录象。在法律面前,法官可以评断事件中人的是非。杨永信不是法官,只是一名普通的中专毕业的精神病系医生,没有权利来评断别人的是非。杨永信网戒中心的孩子进行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脑,或者是一 种恶意误导,甚至是人身攻击。5.杨永信没有进行专业的心理课程的培训和学习,自称自己是心理专家,或者认为自己有心理辅导能力。而心理咨询师不可以去以自己的意志来说服甚至是强行改变被咨询人的想法,这是所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大忌。6.认为自己的治疗方法是可以妥当处理“网瘾”的。一个病症的出现,尤其是精神类疾病的判定,要为它定性,就要经过一个长期而且需要众多专家、学者考虑到社会道德承载能力,并在遵循国家相 关法律之下,才能被孕育而出。然而,杨永信推行的自己的这套理论,明明是漏洞百出,尖锐问题避而不谈,概念含糊其词,举证不足,并一再强调自己, 令人质疑其存在性能否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去正常支持他的治疗方法。更严重是,他认为进行心理干预来治疗网络成瘾没有任何效果,并否认心理学的许多著名理论,还有暗语攻击《心理访谈》中曾出现过的众多权威心理专家。 中央电视台于 2009年05月12日的报道中披露,杨永信的网戒中心中,互称“盟友”的被治疗者们,年龄从13岁到30多岁,绝大部分都是被家长们哄骗或强迫送进网戒中心接受治疗,媒体表示此种做法涉嫌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在出院“盟友”的透露下,临沂网戒中心实际上用的是一套结合了电击、捆绑、限制人身自由、个人崇拜和洗脑等方法的“疗法”。接受治疗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被强制送来的,他们被称为“盟友”,每个盟友的房间都有该网戒中心的权力架构图,顶端是“网戒中心主任”杨永信(中心称其“杨叔”),再下面有两个机构“家长同盟委员会”和“同盟班会”。“家委会”和“班会”负责监督盟友,一旦某盟友“表现不好”,就会被“加圈”或“点现钱”。“加圈”指在盟友名字后画一个圈,而累计5个圈就要接受一次电击。“点现钱”是电击疗法,在“入院盟友必读”上写着:“在这个大家庭里,要杜绝一切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我们最痛恨的就是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言而无信、承而不诺、耍小聪明、出尔反尔、执迷不悟,违反任意一条就等于触电,要做物理治疗,也称醒脑治疗,俗称点现钱。”会被“点现钱”的行为共有86条,具体的如“7:30~17:30在小室挂衣服”、“点评课堂内私自调座位”、“忽悠家长想回家”、“吃巧克力”、“空腹吃药”、“盟友未经许可坐杨叔椅子”和“上厕所锁门”等,抽象须裁决的如“严重心态问题”、“执行力不足”、“挑战杨叔模式”和“在点评课上带有不接受情绪”等。违反这86条中的任何一条,都要接受“相当疼”的电击治疗。 而其治疗方式是使用已经停产的抽搐型电痉挛非法设备 进行“低剂量电刺激治疗网瘾”,直到被叫停。 杨永信使用的DX-II型治疗仪,尽管世界精神病协会精神病诊断与分类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小康》杂志采访中称杨永信使用的DX-II项科研实际使用证明是安全有效的。 但是《新闻调查:网瘾之戒》节目中经北京著名的精神病院北京安定医院的专家证实有副作用并没有生产许可证,被业内禁止使用, 而留美生物学博士方舟子则发表文章表示,通过对脑部施加电击诱发抽搐并改变大脑功能,其机理至今不明,但损害记忆和认知功能是已知的;杨永信的治疗手段已经违反了国际惯例和世界卫生组织要求。 电击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引起了广泛争议,对于这一疗法,很多网民认为不人道,是一种强制性手段,侵犯了孩子的人权,甚至触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自2009年起,杨永信已改用符合卫生部标准的低频脉冲治疗仪。 最初,出现在主流媒体的报道多对杨永信表示赞扬,有的媒体发行纪录片《战网魔》和同名书籍进行宣传,以及其他电视台及报刊报刊也刊发相应纪性报道。但2009年4月起,媒体开始对杨的治疗方式提出质疑。在其论坛被黑后,有媒体进行追踪调查,其中信息时报刊登了《戒瘾过程如在集中营受刑》等文章 ,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郭建龙得出的结论是,杨永信“其实就是摧毁孩子的抵抗心和自信心,让其产生恐惧感,然后暂时屈服”,认为杨永信的手法类似传销。 2009年5月初《广州日报》刊登文章《比网瘾更可怕的是什么》称,《战网魔》中的“网瘾少女”武旭影其实已二十多岁,已经是心理学硕士,而无论从什么角度,武都没有所谓的“网瘾”。若杨永信的中心是戒治网瘾的,那他的中心根本没有接受武旭影的逻辑基础。文章质疑杨永信到底是在戒网瘾还是在戒“不听话”,并感叹帮父母使孩子“听话”的商机之巨大;2009年5月7日,中国青年报记者白雪、王烨捷在经济特稿专栏发表了《一个网戒中心的生态系统》《戒网专家”电击治疗惹争议》等文章,把杨永信和他所创建的临沂网戒中心拉到了媒体的聚光灯下,一时间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了强烈争议。 对此,临沂网戒中心“家委会”的家长们也发文反击,声称此文严重失实,很多家长认为一般大众根本无法理解网瘾对他们家庭造成的伤害,他们通过签订协议认可了杨永信电击和药物治疗的方式,甚至有家长主动要求对其孩子进行电击治疗。 。 杨永信对其患者使用的电刺激治疗,因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2009年7月8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称,“专家一致认为,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国内外并无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暂不宜应用于临床。”从而停止(山东省卫生厅)辖区内有关医疗机构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临床应用。并要求若开展科学研究,应按规定申报,经批准后须充分尊重受试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收取相关费用。” 在叫停电击治疗之后,从新闻评论到各大论坛再到百度贴吧,很多网友都在庆祝“胜利”。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崔义才接受财经网采访时表示在媒体质疑电刺激疗法时,该院就停止了这一疗法。但崔义才未透露杨永信和医院是否受到了处罚。该院还在继续接收戒网者治疗。 对于杨永信和相关报道对网络游戏的批判,游戏玩家反应强烈,甚至对其大加讽刺。网络上常见人称呼其“羊叫兽”、“羊叔”、等,有人制作了视频对其进行恶搞。一款网页游戏《魔法火枪团》中还设计了敌方头目“羊角兽”,拥有“微电流”技能,广告上更直接声称“挑战羊叫兽”,恶搞视频短片《磁暴步兵杨永信之怒》在网上流传之后,在一些娱乐类报道中杨永信又多了一个新的外号 。同时,流行网络语言“何弃疗”的主要诞生原因也是取材于杨永信的电击治疗,全文是”为什么放弃治疗“。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百度贴吧近日发布由吧友票选出的“2013年度网络最流行十大热词”,“土豪”以77.7%的投票位居榜单第一。“我伙呆”与“何弃疗”分别以68%与60.4%紧随其后,分居第二、第三。剩下的七大热词分别是“快到碗里来”、“不明觉厉”、“深藏功与名”、“涨姿势”、“人艰不拆”、“元芳你怎么看”以及“喜大普奔”。其中“何弃疗”的主要成因就是杨永信通过电击疗法治疗网瘾少年受到民众指责,后来该疗法便被要求停止使用,杨永信发出“为什么要放弃治疗”的疑问,如今网友用来嘲讽和自黑,以表达“你有病,快去治”的意思。

互联网+谁提出的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八提“互联网”,首提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点燃了神州大地、华夏儿女“互联网+”创新创业激情,即将在贵阳召开的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就是展示“互联网+”魔法的一个奇妙舞台。“互联网+”不仅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生活,更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全新变革。扩展资料: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指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互联网+提出的背景与思路,有点类似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理念。” 北京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超图软件先进技术实验室主任黄骞补充道,“互联网+”是希望用国内相对优质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国内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能力的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也会与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相结合,推展整体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参考资料:互联网+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人民网

说说网瘾的危害,给个事例

托尔斯坦说过:“天下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接触到小飞的故事,我想到的是,被认为是坏孩子的学生似乎都相似,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他们需要被关注,需要被关爱。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犯错会走弯路但都是本性纯良的,没有哪个孩子是十恶不赦,无可救药的。 所以,只要可以,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挽救。 这是都市学堂三国青少年成长学校的一个真实的案例。小飞(化名),15岁的男孩子。刘先生很担心自己的儿子,原因是儿子经常流连网吧夜不归宿,一呆就是一两天。初见小飞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长得眉清目秀、安静腼腆的小伙子,怎样也不能将“网瘾”、“迷恋游戏”、“不良青年”这样的词套到他身上。 记者问小飞:“在网吧经常做什么?” “玩游戏,上网,QQ。” “那吃什么?” “没钱就买一瓶水,充饥嘛。” 这大概是很多家长都面对过的儿女问题。但小飞的问题不是经常去网吧这样简单的,他因为上网吧的开销而出现偷盗行为。记者问他:“上网吧的开销是怎么来的呢?” “问爸爸去要啊。” “如果爸爸不给你呢?” “那,想办法去偷去卖啊……” 小飞说的轻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的确,据小飞的爸爸跟我们讲,小到家里的手机,大到家里的电脑日用电器小飞都会拿出去卖钱。以至于后来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荡然无存。我们看到小飞家里并不富裕,他和爸爸居住在一起,所居住的地方不过是平屋,整间房子看上去已经很旧了,前后十米见方。 另外,这套简陋的房子还是跟亲戚借来的。 小飞的爸爸整天起早贪黑,所做得是环卫承运的辛苦工作,一月只不过一千二百块钱的工资。这样的工资支付家里的开销已经是很勉强了,那么,小飞的行为更是加重了家里的负担。其实,小飞爸爸更看重的并不是这个,父母都希望子女好,如果小飞一直这样下去不搞学习,他的人生或许就此毁了。这无疑是小飞的爸爸最担心的事情。 刘爸爸说:“我真的是没有办法了,该用的办法我都用了。我总不可能把他捆着打,打了只会起更坏的作用。” “我很着急,很头疼。” 据了解,刘爸爸说:“小飞辍学了,初二上学期就没读了。就是读书成绩很不好,老师觉得他托班里后腿。老师就说,算了,你别影响别人,你最好还是回去。” 他算是被老师和同学抛弃了。 从此小飞辍学在家,迷上了网络。小飞是孤独的,他的母亲离开他已经有三四年了,父母离婚分居。父亲工作比较忙几乎是不管他的,那么这无疑导致了小飞的缺乏关爱。家庭的不和谐这其中也是另有隐情的,原来小飞的父亲曾经有过吸毒的经历。 刘爸爸跟我们说:“当我毒瘾犯了难受的时候,有时候他会帮我到药店里去买点工具。”听到这里不禁有些心寒,当爸爸毒瘾犯了的时候小飞想的不是帮爸爸戒毒而是帮爸爸去买吸毒工具。从表面听着让人震惊,不过从内在分析,这样的反应也折射出小飞埋在心里的亲情。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知道如何帮爸爸戒毒。看着爸爸毒瘾犯了痛苦,他的第一反应是让他不要继续痛苦,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还是爱他的爸爸的。 他不是一个坏得彻底的孩子。 后来,刘爸爸被亲友劝到戒毒所去戒毒,小飞被姑姑照顾着,但这期间他们又面临了一个问题,房子要被拆迁!在早前姑姑带小飞时,由于父亲进入戒毒所,母亲常年离家,家里的房子拆迁户主栏里签的是小飞姑姑的名字。此后,小飞的妈妈反对,坚决要将房子要回来,不然将不会踏进家里一步! 家里的变故,让小飞心灰意冷,开始将生活寄托在旁的事情上。他上网、游戏、交社会青年、交男女朋友,据刘爸爸跟我们说:“接触过两个女生。”记者问:“好到什么程度呢?”刘爸爸回答说:“他们发展到可以有性行为……他们之间……我问过他的。”另外,刘爸爸还跟我们讲到:“他有时候在家里照镜子,在指甲上弄指甲油,画下眉毛,弄点女性的东西。后来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这样可以吸引别人眼球。” 小飞的行为明显出现了偏颇。 后来,小飞的爸爸还发现小飞与一个大他一点的男生关系密切。 “听我儿子说他可能有同性恋的倾向。”刘爸爸说,要不是发现得早,还不知道小飞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刘爸爸担心他,怕他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他希望小飞有个美好的前途,作为一个父亲他以身作的将毒瘾戒了,辛苦赚钱让孩子读书,不能不说他仍然是个好的父亲。后来,为了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纠正自己的行为,刘爸爸联系到了都市学堂三国青少年成长学校,小飞也表示愿意过去。 记者问小飞:“以后如果戒掉了网瘾打算做什么?” “还是从事美容美发。” “以前学过没有?” “学过啊。” 说到未来,说到梦想的时候小飞明显是一个阳光的大好少年。他的神情告诉我们他还有美好的未来,他还是对未来充满期望的。 初到学校时,小飞的心里还是有些害怕,有些不适应的。教官老师带领学生欢迎他这个新同学,带他参观学校,心理老师和他交谈。小飞的问题症结不在网瘾,而是缺少关爱,学校方面了解到小飞的情况之后,对他做了相应的教育引导方案,小飞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训练、活动,学校对小飞在早恋、网瘾、感恩、自立等方面进行了疏导教育。尤其在母亲的方面,更注重为小飞打开这个心结。 记者问小飞:“想不想妈妈?” “想啊,可是她不回来。” 从小飞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想念。我们决定在接小飞回家的前一天联系他的母亲,让他们见上一面,缓和小飞心理上的阴影。终于我们好不容易联系到小飞的母亲:“请问你是刘逸飞得妈妈吗?” “是,我是的。” “请问您明天有没有时间,和我们一起去接下你儿子啊?” “明天我上晚班。” 小飞的妈妈不能确定明天能否赶来。最终,在大家以为小飞妈妈不来的时候,她意外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去学校之后,学校对小飞的父母进行了交谈,介绍了小飞在学校里的情况。训导初期,小飞由于吃不了苦有逃跑的行为,后来经过心理老师的疏导,慢慢的安定下来,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帮助教育。但小飞对妈妈是有些怨恨的,学校也希望小飞的父母同时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多给孩子一些关爱。 在学校期间,小飞的转变是很大的。 在见到父亲的那刻,小飞向父亲跪了下来。他哭了,拥抱了妈妈。 这一跪,让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悔恨。 “爸爸妈妈,你们在工作的时候,以前我不能体会你们的辛苦,然后现在经过这段时间,领悟了你们工作的劳动和汗水。” “爸,你辛苦了。” 刘爸爸摸着小飞的头说孩子变得精神了,以前他的头发是不舍得剪短的,一天都要吹上三次。现在的他变得精神了,也长高了,更重要的是懂事了。的确,再见面时我们看到的也不再是那个初见之下默然冷淡的少年了。人,果然是可以转变的,而这转变当然是可喜的。刘爸爸坐着和小飞说话,一直一直的拉着小飞的手。 “在家里没有哪一天没有想过你。总是想到你,连个电话都没有跟你打。我就是怕我过来看你又怕动摇你的心。” 我们看到了他的拳拳父爱,每一个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的。妈妈在一边哭了。孩子的转变让他欣慰也让他觉得愧疚。小飞带父亲去他的宿舍,父亲一路都是握着他的手的。爸爸见着孩子的转变无比的欣慰。 小飞自己叠的四四方方的被子,以前的儿子在家被子都是不叠的。 “他总是被子一丢,起来就去上网。” 小飞现在做一些学校安排的劳动活动,给蔬菜除草浇水。小飞爸爸说:“在家里我让他给菜浇点水他都不浇……”小飞和爸爸一起去试验地摘豆角吃,摘的时候父亲回头笑了,很欣慰的笑容。他已经是一个不算年轻的父亲了,苍老消瘦的脸,于是这笑容看来就特别的让人为他高兴。现在的小飞自己洗衣服,小飞说:“自己的事情当然自己做。”这短短的一句话让人欣慰,他不再是以前那个缺乏责任,不懂得自立的少年了,他尽管没有做得很好,但他确实是有目共睹的。 小飞的父亲无疑是开心的。之后,他送了学校一面锦旗。 “谢谢你们,为挽救我的孩子做了那么多工作,非常感谢你们。” 对他而言,学校让儿子的转变让他感激。对于一个父母而言,还有什么比孩子走回正途,积极进取更让人高兴地呢? 小飞的转变告以段落,对于母亲小飞还是想他可以回来的,“妈妈,你能不能回来?”妈妈的态度是坚决的,孩子她来管但是:“这个事情不解决,我情愿在外面讨饭,我都不会搬回来。”这事当然说的是小飞姑姑签房子户主的事情,但刘父表示,这个事情已经定了性了不好改变。这是话外的插曲。最终,小飞拥抱了妈妈,和父母一起回去。这件事的结局算是圆满的,小飞终于还是有了转变,关于妈妈的坚持也不是不可解决的。 所以,没有谁是绝对不可挽救的。 我们期待小飞以后的路可以越走越好。


网络的娱乐性所占的比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已经成为上网的重要群体之一,而部分未成年人的网络成瘾现象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美国心理学年会报告有关研究统计,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的比例约为6%。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基本情况,推动“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的深入实施,2006年10月至12月,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和搜狐网、北京网际创华科技有限公司组成调研组,在全国开展了第一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现象确实存在,但大部分未成年人对此能够正视。 八成用过互联网 一半网龄不足一年 接受调查的未成年人中,有85.21%都上过网,其中网龄不足一年的为52.90%,据调查,3个月内才上网的就有两成,未成年人网民群体的增速在迅速提高。 受调查的未成年人中,六成多平均一周或一周内上一次网,七成多每次上网时间基本控制在2小时左右及以下,也有小部分每次上网时间较长,达到5小时以上(4.53%)。 从各省市未成年人上网的具体情况来看,山东省未成年人中上过网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97.38%,居于全国首位;第二是江苏省,比例为90.95%;第三是上海市,上过网的未成年人占总数的88.71%。从数据上看,四川省未成年人中上过网的比例最低,有效百分比为76.61%。 上网主要为娱乐 地点首选在家里 总体看来,未成年人对于网络的选择比较多样化。在关于所使用过的网络功能调查中,所列出的24项常用功能中,每一项的百分比都超过了10%,其中比例超过50%的有8项。未成年人最喜欢的上网功能主要是在线收听(下载)音乐、网络聊天、玩网络游戏以及搜索、浏览信息。 调查显示,四成多(45.05%)的未成年人表示,上网主要是为了娱乐消遣,其次是交友沟通(17.89%),第三是学习求知(15.65%),此外,还有6.48%的人上网是为了完成作业,有9.43%的人为了了解时事,1.87%的人是出于其他目的,还有3.63%的人对于自己为什么上网并不是很清楚。 在主要上网地点的选择上,近半数(46.78%)将家里作为首选,其次是网吧(23.79%)、学校(20.09%)或其他公共场所(6.37%)。 网络生活跨越虚拟边界 延伸到现实生活 从未成年人的网络交往看,部分人已经尝试将网络朋友变成现实朋友,有两成多(25.63%)接受调查的未成年人曾与网友见过面,同时,还有17.25%的人期待能与网友见面。从未成年人的网络消费看,消费内容多种多样,主要以满足购买实物商品、书籍和订购车(机)票等现实需要为主(43.78%)。由此看来,部分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已经逐渐走出网络的虚拟空间,进入现实社会。 成瘾现象确实存在 大部分未成年人能够正视 被调查未成年人中,大部分(74.09%)表示自己没有出现过迷恋网络难以自拔的现象,有部分(15.66%)承认出现过这种现象。在出现过这种情况的未成年人中,网瘾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其中13.45%的人表示这种状态持续一周,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持续二至三周的,占9.73%,然后是持续一个月的,占8.61%,这种情况持续在半年及以上的也有5.83%。 大多数(74.72%)都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26.12%的人认为网络成瘾现象已是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半数(48.60%)认为网络成瘾问题只是涉及到一定数量的未成年人,并没有社会渲染的那么严重。 对于如何有效解决网络成瘾,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从内因的角度出发,选择了用自律的方式消除网络成瘾的消极影响,认为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非常重要,有效百分比为34.85%。另外,有21.34%的人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监督,12.05%的人表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网络分区,还有11.14%的人认为推广普及戒除网络成瘾的知识和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有7.58%的人认为应该进一步限制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此外还有11.85%的人表示不清楚和1.19%的人认为可以通过其他途径。 两代人均对当前网络不满 希望建立未成年人专区 56.14%的教师和44.42%的家长认为网络内容对未成年人有害,认为未成年人上网“弊大于利”的教师(50.72%)和家长(39.23%)非常普遍。未成年人中认为网络“绝对利大于弊”(9.39%)和“相对利大于弊”(24.69%)的也不到半数,特别是只有24.16%的人认为网络内容有益。七成多教师(72.32%)、近七成家长(68.13%)以及近六成未成年人(59.87%)都认为有必要给未成年人提供专门性网站。 近三成孩子 不愿意上学校推荐网站 在网络运用上,未成年人与老师、家长也存在一些较难融合的地方。调查显示,有近三成未成年人(28.13%)不太愿意或极不愿意上学校推荐的网站,42.81%的未成年人表示,上网时不愿意有老师或家长在身边。 在部分观点上,双方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如只有17.53%和8.15%的未成年人认为父母“比较反对”或“非常反对”他们上网,但实际上,持这两种态度的父母达到30.36%和10.50%。当然,也有一些观点的代际认同度非常高,如六成多未成年人认为长辈对自己上网的担心很有必要(22.63%)和较有必要(37.81%),教师(78.18%)、家长(68.79%)和未成年人(72.73%)都认为社会应对未成年人上网给予必要指导。


网络的娱乐性比实用性大

我方认为网络的娱乐性比实用性强,其原因如下:一方面来说,网络的娱乐性比实用性更加符合普通网民对于网络应用的需求。有调查显示,网民上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休闲娱乐,它所占百分比是 37.9%,位列第一,而网络游戏、音乐和视频等娱乐性应用在应用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这也就充分表明了普通网民对于网络应用的需求更偏向娱乐性。另外,网民对网络的实用性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而对娱乐性的需求是没有限制的。例如,网上火车票预定的高峰期出现在节假日,地图搜索也是在人们需要外出的时候才被使用,而幽默搞笑的网络短片、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随时随地都能给人带来快乐,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辩论的技巧:借力打力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移花接木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顺水推舟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辩论赛

当年接受杨永信电疗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一开始知道杨永信的东西是从暴走里面,因为节目风格是调侃类型的,曾经一度让我觉得很搞笑。但是今天看到了一个网友在微博上说自己在那个现在集中营的经历,一开始是觉得好笑,后来渐渐是觉得很可笑。不知道杨教授的魔力是什么,但是真的很难理解到这个集中型里面依然坚持着人盯人的制度,以及近乎变态的电击治疗。不知道进去的孩子都是什么人,我自己也不过是刚出社会,按照杨教授的标准来说,我已经可以贴上“网瘾、早恋、叛逆、顶撞父母”这些小标签。然而同时也深信,坐在屏幕的其他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10多岁的时候喜欢玩手机打电话听音乐玩游戏,总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希望去红灯绿酒的世界看看,也会和父母冲突。在我的世界观里面,这些被妖魔化的离经叛道不过是成长的一环而已。然而今天的我,已经结婚了也渴望成为父母,但是对于父母认为自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比上一代的父母,我更渴望给孩子空间,给孩子思考,给孩子时间。人的路是很漫长又很迂回的,今天的小弯曲也不代表这条路就是歪了。但是被电歪了,这个孩子就真的歪了。不知道经历过这个集中营的家庭,多少个可以哭哭闹闹走进去和和睦睦走出来。但是彼此对记忆里面都是一层灰吧,被压抑的小鸟不是渴望冲破笼,它们有的想破坏有的不想离开。然而对于人来说,失去向前的勇气和拥有破坏的想法,无论哪一种都是为人父为人母,哪怕是一个外人都不希望的。

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下面具体介绍一下:1、“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2、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3、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拓展资料:互联网(英语:Internet),又称网际网络,或音译因特网(Internet)、英特网,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而Internet则特指因特网。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万维网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且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参考资料:互联网百度百科

视频剪辑用什么软件好呢?

刚好我做了这个视频剪辑软件系列的视频,给大家参考一下~如果不方便看视频的话,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文字版的:蜜蜂剪辑优点:操作简单,素材较多,剪切、合并、添加字幕等功能较为齐全缺点:预览区的视频清晰度不是原画质,但导出后没有影响2.快剪辑优点:非线编软件操作更简单,素材较多,有桌面端和手机端缺点:素材更新速度不够快,功能部分欠缺3.Final Cut Pro优点:功能强大,软件稳定性高,不容易闪退崩溃,适合高阶剪辑用户缺点:只有Mac版本4.Videoleap优点:手机上属于非常强大的视频剪辑软件,免费的功能已经可以满足日常需求缺点:只有iOS版5.乐秀优点:安卓和iOS均有,功能齐全,易于操作缺点:部分功能需要付费

上一篇:nox arcana

下一篇:从化风云岭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