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现象的成因

时间:2024-05-09 06:07:23编辑:coo君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现在全球变暖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也让地球发生了一些极端性的天气,其中最为熟悉的就有厄尔尼诺现象以及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一个情况,会和厄尔尼诺现象交替的出现,主要是当东南信风将已经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就会让西部的海平面开始增高,当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就会形成台风以及热带风暴,就会让东太平洋的海水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现象,会让我们国家出现冷冬热夏的情况还会造成南旱北涝的情况会让非常多的地区出现极端的天气,比如非洲赤道地区就很容易导致干旱,而澳大利亚东部等地区就会出现降雨偏多的问题。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拉尼娜现象并不会造成生活上太大的影响,最主要的困扰就是大范围的降温,冷空气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大家都会选择多穿一些来抵御寒冷。可是拉尼娜现象主要针对的就是农业,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这种异常寒冷的现象会造成很多农作物无法正常的生长,可以造成洪水现象,让很多农作物减产,比如玉米,而且持续的低温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想要应对拉尼娜现象,对于农民来说就应该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耐寒的品种,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一个有效的处理,培育壮苗提高种子的耐低温能力。可是也要控制好浇水,避免因为浇水过多,让温度降低也要提前准备一些防冻的产品,尽可能的保护种子来增强种子的抗寒能力,同时也要科学的施肥,提前的施用有机肥以及促进种子生长的肥料,补充种子的养分。最后现在拉尼娜现象的出现,肯定会给全球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并且会出现很多还会造成很多地方的极端气候,比如海啸飓风等等。

“拉尼娜”现象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拉尼娜现象描述了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靠近南美洲西海岸赤道的地区,比正常海洋表面温度低的现象。在世界的某些地区,拉尼娜现象会导致降雨量增加,而在其他地区,它会导致极端干燥的条件。导致拉尼娜现象的条件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并且可持续长达两年之久。厄尔尼诺现象每 2-7 年发生一次,拉尼娜事件有时会跟随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拉尼娜在过去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报道,拉尼娜现象是一种气候模式,描述了南美洲热带西海岸地表海水的冷却。拉尼娜现象被认为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对应物,厄尔尼诺现象的特点是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海洋温度异常温暖。当东风信风变强并向西吹更多暖水时,就会发生这种现象,使海面以下的冷水推向南美海岸附近的顶部以取代暖水。因此,这意味着东风信风是造成拉尼娜现象的部分原因。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相反。这种情况发生在东风信风变弱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吹向相反方向时,厄尔尼诺现象期间的太平洋变暖、升温并向东推进。在拉尼娜现象期间,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面温度往往低于正常温度。例如,在美国,拉尼娜现象至少会持续五个月的拉尼娜现象,这种现象对天气有广泛的影响。像往常一样,拉尼娜冬天的特点是南半球更干燥、更温和。这会导致火灾情况加剧和东南部干旱情况。另一方面,太平洋西北部变得比往常更潮湿,东北部经历非常寒冷的天气。异常强劲、向东移动的信风和洋流将这种冷水带到地表,这一过程被称为上升流。上升流会导致海面温度急剧下降。

拉尼娜现象是什么现象?

研究古代气候的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至少可追溯至200万年以前,但没有像现在这样频繁。最近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及自19世纪以来持续的全球变暖相关。在过去10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共发生了20多次,规模有强有弱。强厄尔尼诺现象会造成全球性气候形态大幅度改变,其中以1982和1997年海温变化最大,导致严重灾害,造成数千人死亡,财物损失达到上百亿美元。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对流层每升高1000m气温的降幅大气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联系。人类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不断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探寻影响天气变化的背后原因,逐渐积累了很多相关知识。例如远在3000年前,中国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风、云、雨、雪、虹、霞、龙卷、雷暴等记载,春秋战国时确定了廿四节气。自古民间不少关于天气的谚语流传至今。古希腊人认为,地球由于太阳光线倾斜角度的不同,才产生气候的差异。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发表了《气象通典》一书,系统探讨了各种天气现象及成因,对其后的西方人影响很大。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17世纪人们发明了温度计和气压计。1653年,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首座气象台,此后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影响天气的最主要因素是大气中的热能导致气压变化,使空气携带热量和水分在海陆之间、南北之间以及地面和高空之间不断运动。1804年,法国科学家盖吕萨克将携带有测温装置的高空探测气球释放到天空,发现每升高1000米,气温便下降5.5℃。后来人们了解到,在距离地面1.1万米左右,大气温度降到零下55℃,但是再往上,温度便不再随高度增加而下降,而是几乎恒定不变。法国气象学家德波特发现,上面部分的大气比较稳定,主要是水平方向的气流,将其称为平流层,也称同温层。这里空气比较稀薄,基本上没有水汽和尘埃,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而下面的大气受地面影响较大,以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为主,故称为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几乎全部集中在对流层,刮风、下雨、降雪、云雾等天气活动都发生在这一层内。

拉尼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1、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影响: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影响: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异常。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的影响相对。2、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最为确定的影响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扩展资料: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中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尼娜百度百科-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什么是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是什么?

拉尼娜(LaNina)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於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海洋变暖)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海水变冷)。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枉过正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日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在过去的3年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引起天气异常。
它们将不再影响热带地区,但其它地区还将受其影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
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
海和阿拉斯加湾的水位却低于正常值5~13厘米。该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
帕策尔特说,目前这种平静状况始于3个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恢
复到3年前的状态。

“拉尼娜”真的老了

法美两国“海神”卫星发回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表明,过去两年里影响太平洋的
“拉尼娜”现象已经明显减弱,世界第一大洋将恢复往日的“宁静”。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
现象。“拉尼娜”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
成的,因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
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
常。
据法国专家介绍,“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
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今
年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他们表示,目前的研究还无法解释此次“拉尼娜”现象和在其
之前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会异常强烈,也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
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比以往延长了一年。
研究人员曾于去年1月和6月两次观测到“拉尼娜”现象出现减弱征兆,但后来的
结果证明,这些不过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后,“拉尼娜”再次卷土重来。法国专家强调
说,此次卫星发回的最新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确实已明显减弱,“女孩”这回是
真的老了。

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上半年代国气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气候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拉尼娜现象
是影响我国上半年气候的主要原因。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
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同厄尔尼诺书成
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认为,今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
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
相对较弱。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
据统计,今春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3到4月一共出现了12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
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地区,甚至波及到了江准地区,5月份
西北地区又出现了3次区域或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为近50年同
期所罕见。气候专家陈峪说,西北地区近50年来沙尘事件频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300年以来,我国一共出现过5个沙尘事件频
发期,每个周期持续90年左右,近10年来沙尘事件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
冈素,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
讲,今年北方地区自2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至3摄氏度,造成土壤解冻
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
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
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3到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
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从2月开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
持续偏少,连续4个月总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华北、西北地区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
偏少5成以上,特别是2到4月,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仅23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少。高温再
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区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春旱。
赵振国说,1992年以来,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
值以下,特别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这时,
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再加上
冷暖空气配合不利,此消彼长,一直没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理想的降雨条件,由此出现了
持续少雨干旱的天气。
在北方抗旱的时候,长江以南局部地区却是暴雨频繁。对此,陆均天指出,南方的
暴雨天气是局部强对流天气的结果,从大范围流域性来讲,降水量尚属正常。
陆均天在谈到我国整体气候特征和发展趋势时说,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走势看,普
遍表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
替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他说,国家
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今后的大气气候变化,及时预报,尽可能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
失。

拉尼娜——你从哪里来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
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
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
”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
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
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
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
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
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
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信风,是指低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
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
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
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
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
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
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
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
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
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上一篇:意大利教堂堆满棺材

下一篇:2020流星雨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