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要彻查对中国gdp有贡献支出

时间:2024-05-15 22:36:26编辑:coo君

中国交出“成绩单”,去年GDP增长8.1%,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这对普通人来讲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的一切活动都会受到GDP的影响。虽然有些人以为GDP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然而事实上,当我们的GDP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这基本上意味着我们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同时也意味着普通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一、我们去年的GDP达到了8.1%的涨幅。在整个2021年里,我们的全年GDP的涨幅是8.1%,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预期。在此之后,我们可能会在未来的十年内保持年度5%的涨幅,我们也会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帮助各行各业的产业转型。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我们的GDP增长速度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但我们依然可以因此享受到各行各业的发展成果。二、这对普通人来讲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经济不可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在我们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的时候,经济增速放慢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讲,我们可以在GDP增长的时候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创造个人价值。三、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机会会越来越多。正是因为GDP的增速比较大,所以各行各业的发展会有更大的空间,我们也可以享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虽然GDP的增速不能衡量每一个人的经济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数据大致分析普通人的工作状态。在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的时候,普通人的工作情况会越来越好,我们也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回报。总的来说, GDP高增长对普通人来讲意味着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幸福的生活。

我国GDP的目标逐年下调,GDP目标下降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GDP目标下调对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反而会改善我们的生活水平。之所以会这样说,只要是因为GDP下调并非意味着经济发展变差,我们其实在把更多的注意力用在GDP的质量上。在我们谈论经济发展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总是以GDP的增速为目标,我们更需要关注整体的经济发展质量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一、我们的GDP目标逐渐下调。在2021年的时候,我们的GDP目标本身是6%~6.5%。在2020年结束以后,我们的全年GDP实现了8.1%的增速,这个增速远远超过了之前的预期。在此之后,我们把2022年的GDP目标定在了5.5%左右,不管我们是否能够超过这个目标,我们会发现我国的GDP目标逐年下调,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接下来几年的经济发展趋势。二、GDP目标下降不会过分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个逻辑其实非常简单,虽然GDP数据会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我们的GDP基数已经非常大了,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切实的改善。当GDP目标下降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各行各业的产业转型,同时也需要考虑GDP数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我会更加看重数据背后所带来的切实用处。三、GDP目标下降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无限上涨下去,也没有任何事物都可以保持高增速上涨。因为我们的GDP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二的水平,在这样的体量之下,继续实现高速上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没有必要去过分关注整体的GDP目标,我们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问题上,同时也需要通过足够的努力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用GDP来衡量机构及发展水平的优缺点?

GDP核算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像,大大提高了人们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能力。GDP核算资料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也影响到微观主体企业和住户对生产、消费和投资的决策。GDP核算系统地反映了国民经济相关指标这间的内在关系,因而也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和权利,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GDP的缺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GDP 不包括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情报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不能完全正确反映社会的劳动的成果。二是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资源消耗的代价。也就是说GDP无法衡量增长的代价,不能度量因环境变坏所会出的社会成本。三是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质满足人们需求的普遍性。四是人均GDP还掩盖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不能反映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综合反映人均生活质量,不能衡量快乐、幸福等价值判断。单纯用GDP来衡量政绩,尽管有助于激励政府官员努力实现更多物质产出的积极性,但可能会导致诸如生态环境和竭泽而鱼的短期行为。


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微观)

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失去出口, 经济将会怎样呢?这不仅仅是一个智力游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21.4%,这是近三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以美元计价的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0.6%,是四年来的首次下降。由于人民币升值加快,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顺差同比降幅高达17.7%。 看起来,出口数据的低位徘徊在今年 全年恐怕难有根本改观。的确,现在连美联储也不再闪烁其词了:美国经济已经开始陷入衰退。这对于“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对于世界工厂意味着什么? 答案或许是现成的。 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后,沪深股市已经可以(至少部分地)看作中国经济基本面之晴雨表的话,去年冬天以来两市的剧烈调整则部分印证了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增速明显回落,企业财务利润大幅缩水。 出口是中国经济起飞最主要的引擎,这是我阅读过去二十多年间有关经济文献的主要结论。如今,出口占GDP的比重接近40%,贸易依存度(进出口之和与GDP之比)接近70%。这两个数字远远高于美国,日本(被认为是出口导向的)等大国,以及大多数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很好地解释了出口规模的膨胀,中国拥有规模庞大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人口结构也处于一个良好状态,人口红利效应显著。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强调了中国市场体制背后的强势政府因素,并且据此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经典的发展经济学几十年前就强调,政府有意地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能够引导后进国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笔者最近阅读的一篇文献呼应了这一传统。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德里克(Rodrik)提出,对一国经济增长来说,重要的是出口什么,而不是出口多少。他认为,出口部门之所以对中国至关重要,不是因为中国出口规模庞大,而在于出口产品 “质”的特制。显然,如果中国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去生产,那么中国集中生产和出口的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无疑,然而,罗德里克的证据显示,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比世人一般认为的要高得多。中国的生产和出口模式与其收入所处水平不相对应,也偏离了比较优势的内涵。出口部门较高的利润吸引着更多企业跟进,经济资源因此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这种由不同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及结构调整引发的经济增长,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 在考量这些观点时,不由得让人记起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先生六年前曾在《亚洲时报》上撰文发出的疑问:为什么日本不害怕中国制造?他的答案是,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大量包含了国外企业的产品,“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实际上是“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产品包含很多诸如“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的外国投入品,这些进口的零部件并不构成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上,每出口100万美元的产品,就需要进口50万美元的中间材料;而且,越是高科技产品,这种进口成分的比重就越高。 这代表了研判出口对中国经济重要性的另一种视角。的确,因为中国的出口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加工业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出口实际上对中国的GDP贡献并不大。按生产法的GDP核算原理,GDP是一个附加值的概念,并不包括中间投入品,无论这种投入品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这也就是为什么瑞银的经济学家安德森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原因。用他的话说,所谓“脱钩”与否的争论其实是多余的,因为中国经济从未与美国真正挂钩过。通俗地说,与美国脱钩是指,中国经济从来就没有看过美国的脸色,或者说,美国打喷嚏,中国却挺好。如果是这样,那么出口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灾难。 出口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如果从宏观经济景气周期来看,出口下降可能并不会对当前的经济增长构成重大挑战,因为出口商品中的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的确不算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便出口在今年下降为零,GDP增长率也仍然会维持在令人满意的10%左右的水平上。这个速度超过了今年政府公布的经济增长目标两个百分点,而在去年有过热倾向的11.9%的基础上有所回落。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也就是说,假定出口下降不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其他引擎。而这是个在长期里难以成立的苛刻假设。如果从长期经济增长来看,出口的长期萎靡必将会拖累消费、投资等其他部门的增长,并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技术进步。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出口,中国经济的今天是无法想象的。 热门美剧《寻人密探》中有一个理论:要了解一个失踪的人会去向何方,就要先了解他过去都经历过什么。中国过去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首先,在2000年至2001年的高科技泡沫之后,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对外开放和出口部门的壮大密不可分,我们的经济成就是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环境中取得的。 经济学家似乎特别在意长短有度。198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德布鲁曾说过,经济学论文应该像女人的裙子一样,短要短到令人感到刺激;长要长到让人感到里面有些实质内容。写论文如此,做研究看问题同样如此。我们或许可以承受出口一两年的萎缩,但更长时间的萎缩则是灾难性的。幸运的是,即便美国经济呈现U型反转,也不会拖累中国出口太久的时间。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稳居全球第一位了吗?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第一位。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压力挑战下实现平稳开局,居民消费持续旺盛,投资增速平稳回升,凸显出强大的国内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意义。中国大市场潜力加速释放,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底气,也将在中国和世界进一步加深融合过程中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红利。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引擎。今年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1%,消费需求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790亿元,同比增长8.3%。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家詹姆斯·劳伦斯森评价说,中国零售业“蓬勃发展表现突出”。强劲内需产生积极外溢效应。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戈德曼注意到,今年年初,中国几乎所有的亚洲贸易伙伴都增加了对中国的出口。这一势头还在延续,4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1万亿元,增长6.5%,其中进口1.21万亿元,增长10.3%。除商品消费外,旅游、休闲、餐饮、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也亮点纷呈。一季度,在全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47.7%,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这样的关键年份,国际社会期待从两会中读懂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从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探寻破解时代难题的信心与启示。扩展资料当前,全球经济承压下行。世界银行认为,世界经济或将从2019年开始踏入一段低增长、高系统性风险里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近期下调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新的一年,发展问题无疑仍是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面对稳中有变的挑战,2018年的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成绩单。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居首位。中国的经济数据引发外媒普遍关注,他们认为,中国经济走势平稳,内需和创新驱动持续增长,发展后劲十足,对世界的积极影响仍在增加。“中国已经成为创新型经济大国,高科技制造业保持高速发展。”希腊《新闻报》援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称,中国跻身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前20个经济体之列。创新在中国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强,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现代化供应链、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相互融合,有效带动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稳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持续改善。《联合早报》称,虽然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中国经济难得地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产业结构持续升级,需求结构调整优化。“转型调整期的中国,旧的产能正在退出,新的产能在不断形成,让市场看到曙光。”路透社的报道称。意大利“投资今天”网站称,中国经济释放出的积极信号是,服务和消费正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电子通信、互联网、医药等领域的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更加关注可持续的长期发展,中国经济充满新机遇。联合国近日发布的《201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中国全领域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将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和财富增加发挥积极作用。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希腊《新闻报》认为,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强劲动力。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外媒看中国:2019,世界看好中国经济

上一篇:五笔练习下载

下一篇:李盈莹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