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木偶皮影

时间:2024-05-25 22:55:18编辑:coo君

湖南有哪些著名的戏剧?

湖南有名有姓的戏剧就有19种,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湘剧,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长沙花灯,傩戏等。湖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戏剧而且都这么有名呢?首先湖南的历史和地理条件造成的湖南的戏剧的特征。湖南三面环山,仅有一面洞庭湖与长江相通。在中国的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地域是相对封闭的。而这个相对封闭的地域里,民风强悍,少数民族众多。拥有强大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动员力量,有成规模的民间团体和宗教祭祀活动。每个地方相对保守,稳定性也较强,本土意识浓厚,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地方特色。所以湖南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传统剧目,在本地区表演有着特定的群体和稳定的观众。但是每一种戏剧,不但有着极浓厚的本地的特色,那些创作者和演员也不断的吸取其他戏剧或者流派的长处,包括一些新颖的曲目,但最终的目的是融化在本地的演出当中,获得观众的共鸣。所以我们看到的戏剧虽然有很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又绝对不是固步自封,传统落后。是各种民间曲调或外来曲目在本地的整合,所以看起来丰富多彩,又个性鲜明。比如用于民间祭祀的傩戏,从深山里走出来之后,在湖南的各地都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又具有各地的特色。湖南戏剧的有名,在于它保存了地方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是长期历史原因沉淀下来的,风格迥异百花齐放。就是放在大中国或者全球的舞台上,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戏曲,也会让人过目不忘。感谢历史成就了湖南的,多姿多彩的戏剧之花!谢谢你的阅读。

皮影的起源与历史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扩展资料:皮影戏通过艺人制作的道具、影人来表现作品内容,这同古代傀儡戏一样。其他各地的戏曲通过脸谱、唱腔和剧本来展现内容。在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皮影戏与各种地方戏曲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影人的脸谱造型除了受宗教壁画和雕塑的影响之外,和地方戏曲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皮影戏中的角色也分生旦净丑诸行,不同谱式和纹样根据不同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描绘样式。由于影人受表演形式的影响,只能显示一面在屏幕上,但正是由于侧面描绘的局限,反而带给它更具特色的美感,具有自身的特点,使形象更概括,更独特,凭借独有的形式美深深吸引了观众。从民间艺人传承下来的影人我们可以发现,皮影的脸谱中可以找到许多在戏曲里已经失传的东西。如果从皮影出发来研究传统戏曲,会从不同方面发现其深刻价值。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皮影戏

关于皮影的问题

百度一下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皮影戏面临失传的危险,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新华网银川12月18日电(记者刘泉龙罗国芳)“以前皮影戏很受欢迎,我一年能演200多场。现在皮演戏最多就是赶个庙会,观众也多是上年纪的老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64岁的皮影老艺人张进绪对记者说。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在幕后操动影人,并伴以音乐和歌唱。在电视电影出现之前,观看皮影戏曾是中国民间重要的娱乐方式。
电视电影出现后,由于演出场次有限,皮影艺人的收入不高,越来越多的老艺人只是把皮影当做一种消遣,他们的下一代也很少有愿意继承这种手艺,皮影制作和演出都后继乏人。
据张进绪老人介绍,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颇为繁琐。在皮上雕刻的手法与剪纸相同,线线相连且不能中断,学起来十分困难。而表演人员不仅需要操作娴熟,还要能说会唱,有时一本戏唱下来需要三四个小时。他说,制作皮影这一手艺已经在他父亲那失传了,如今表演皮影戏将在他手上失传。
张进绪老人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三对皮影感兴趣,但老大张中秋说“玩皮影养不了家啊。”老三也最终选择了在银川开一家电脑商店。
今年,皮影戏被中国政府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周记

今天我当家
今天我起得特别早,目的是当家。我先来到菜市场买了几个鸡蛋和一把嫩青菜,这是午饭做蛋炒饭用的。晚饭吗,就不用准备了,妈妈说晚上去舅妈家吃面。买完了菜,我顺便到路边的小摊买了三碗馄炖,这是早饭。
我回到家,看见妈妈匆匆起床,刚穿好外衣,她看见我惊讶地问:“去哪了?”我刚想回答,妈妈就走过来接过我手上的一袋子菜说:“谁叫你去买菜的?”我说明了买菜的目的,并让爸爸妈妈今天好好休息一天,其他事我自会安排的。妈妈高兴地吃了早饭,回房继续休息了。
我放好菜,做了一些妈妈平时常做的家务,扫地、洗碗、浇花、擦洗各种家具等。做完这些,我拿出前一天吃剩的冷饭倒进锅里,再倒入少量的开水。打入了几个鸡蛋,为了让它更鲜美,我还放入了几棵小青菜。呀!忘放其他调料了,现在放会不会太迟呢?现在放算了,管他呢。我放入了2勺盐、还有味精等,再用锅勺随意搅拌了一会儿,完工了,我折腾得满头大汗,总算完工了。我拿了几个碗,每个碗都盛满了,就等把爸爸妈妈叫醒吃饭了。我对自己的“杰作”是挺有信心的。爸爸妈妈看着我做的蛋炒饭,高兴地端起来尝了一口,说:“好啊!好!挺好吃的。”我也赶紧尝了一口,呀!太咸了。后来只好请妈妈再烧一顿给我们吃。
经过这次当家的体验,我知道了当父母的其实比我们累多了,爸爸成天在店面经商,妈妈成天在充斥着震耳欲聋的噪音的车间管生产,有时连吃饭的时间也挤不出来。操持一个家真不容易啊!


长沙有哪些传统文化,举例说明,说清楚,100字左右,打得好的采纳!!

长沙湘剧

【长沙湘剧】湘剧是湖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以长沙为中心流行于湘、资二水中下游地区及赣西的修水、吉安等县。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的称长沙湘剧,民间称为"大戏班子"。长沙湘剧的形成与外地声腔的传入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高腔出于弋阳腔,明代从江西传入。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又有安徽青阳腔和昆腔传入。最晚传入长沙的是弹腔,又称南北路。高腔、昆腔、弹腔、低牌子在长沙地区汇合后,与长沙乡土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曲)、"乱"(乱弹)四大声腔,唱白用中州韵长沙官话的地方大戏--长沙湘剧。湘剧剧目约1200多个。抗日战争时期经田汉、洪深、欧阳予倩等改革直至1949年以后的发展与革新,现经常上演约200余个,曲牌300余支。此外还整理了《拜月记》、《追鱼记》、《金丸记》、《百花公主》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创作了现代戏《山乡巨变》、《湘潮》、《园丁之歌》、《布衣毛润芝》等。其中《布衣毛润芝》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拜月记》、《园丁之歌》等被摄制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长沙花鼓

【长沙花鼓】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形成时期为清代末叶。长沙花鼓戏在原长沙府地区内分益阳、西湖、宁乡、醴陵和长沙5个艺术流派。演唱时均以长沙方言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故通称长沙花鼓戏。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约200余支,有传统剧目336个。以表演"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1949年后,整理了传统戏《刘海砍樵》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并获奖。50年代《刘海砍樵》唱遍全国。1989年长沙市花鼓戏剧院重新整理改编的《海哥与九妹》赴日本演出,轰动东瀛。还有《小姑贤》、《讨学钱》、《访友》、《喜脉案》以及现代戏《姑嫂忙》、《打铜锣》、《补锅》、《中秋之夜》等,其中拍成电影艺术片的有《打铜锣》、《补锅》、《喜脉案》等。花鼓戏演员中还涌现了一批歌唱家如李谷一、张也等。【皮影、木偶戏】皮影戏又叫"影子戏",始于汉,盛于宋,清代传入长沙。皮影戏班一般为3~4人,一副竹架戏棚、一担戏箱就可走乡串村。艺人一专多能,或举纸偶兼唱,或伴奏兼唱,一人演几个角色。唱正戏用湘剧曲调,唱杂戏用花鼓戏曲调。正戏有《封神榜》、《岳飞传》、《杨家将》等,杂戏有《五更劝夫》、《讨学钱》等。1949年后,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团创作了寓言皮影戏《龟与鹤》。该剧1956年参加布加勒斯特第三届木偶皮影节,获最佳演出奖。还应邀赴苏联、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访问演出,获好评。木偶戏俗称"木脑壳戏"。远在汉代长沙就有木偶戏,至清代更为盛行。长沙木偶戏是"杖头"木偶,擅长于表演传统剧目,尤其是传统喜剧。其表演特点是:操作稳重细腻,水袖和翎子功十分优美,丑角与小生尤有特色。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团创作的《金鳞记》在1983年澳大利亚阿雷德市举行的国际木偶艺术节上获国际荣誉奖。

长沙古乐

【长沙古乐】清光绪至民国时,长沙有一"同善雅乐社",为民间古乐演奏社团,备有古乐器约数百件,专事雅乐演奏。1958年,长沙的民间艺人演奏了一支《西宫词》,系全国发现的唐代诸宫调中至今尚存的惟一一种,而浏阳古乐更饮誉中外。浏阳古乐始创于清道光九年(1829),创始人为古乐家邱之NC13A。它熔歌、舞、礼、乐于一炉,演奏起来场面之大,气势之宏,可与西洋交响乐比美。作为祀孔用乐舞,清咸、同年间曾国藩派人来浏请邱之?之子庆龠去南昌、安庆、南京等地教习浏乐。继后黑龙江、两广及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浏习乐。袁世凯也曾派人到曲阜及浏阳考察。1954年保加利亚的客人访湘时特意要求听了浏乐后极力赞赏。邱之?潜心研究古乐,积数十年经验著《律音汇考》。1930年日本音乐家田边尚雄著《中国音乐史》,将《律音汇考》择要录入,并推此书为音乐界人士必读之作。据说日本祭祀乐歌,大都同于浏乐。

湘绣

【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于长沙县沙坪,历史悠久。它以彩色散丝作绣线,除用"齐针"、"接针"、"打籽针"等针法外,还独创"掺针"法,使表现的形象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更符合于中国画的笔墨神韵。其所绣山水、人物、花草、翎毛和走兽无一不生动逼真。1912年和1933年,其绣品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章。1949年后,湘绣经过恢复和发展,成功地绣出了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奇特的技艺、非凡的艺术效果被国内外誉为"超级绣品"。

望城剪纸

【望城剪纸】民间艺术。望城十分流行。每逢民族节日和婚寿喜庆,用红纸或其他彩纸剪成《百鸟朝凤》、《福寿图》以及吉祥如意的图案和人物故事等张贴在门窗、墙壁上,用以增添欢庆气氛和作美的装饰。望城剪纸风格粗犷淳朴、干净洒脱,多以家禽家畜为题材,栩栩如生,极富乡间情趣。

浏阳花炮

【浏阳花炮】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赋予火药以文化内涵和艺术生命,使之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株瑰丽奇葩的则是中国的浏阳花炮。浏阳花炮制作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雍正元年(1723),浏阳花炮作为贡品进贡皇室,一时朝野轰动,名传海外。1875年开始出口,远销朝鲜、日本、南洋、印度、伊朗以至欧美,受到称赞。1923年参加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获优等奖;1929年参加"中华国货展览会"获一等奖;1986年代表中国参加在摩洛哥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焰火大赛荣登魁首;1995年4月,浏阳市被授予"中国烟花之乡"的称号。中国的重大庆典活动如国庆、五一节,大型运动会所燃放的烟花多为浏阳花炮,1997年香港回归时在京、港燃放的烟花也是浏阳产品,1999年50周年国庆和澳门回归的焰火晚会也预订了浏阳花炮。浏阳花炮年产量已达880多万箱,产值12亿多元,其中内销320多万箱,出口560多万箱,年创汇8000多万美元,创税1.8亿多元(不含相关行业),为浏阳市重要出口创汇支柱产业。现浏阳市成立"鞭炮烟花管理局"加强管理,生产厂家成立了集团公司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烟花研究所,加强现代化、科学化管理和开发。

湘菜

【湘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即具雏形,南宋时自成体系,至清末,由民间食谱、宗庙祭祀菜和宫廷菜肴综合成众多的传统菜谱。其特点是:烹调讲究,选料认真,配料精细,浓淡分明,色彩丰富,口味适中,辣而别于川菜,甜淡而别于下江菜,鲜嫩而别于粤菜,故备受国内外食客的青睐。湘菜在发展中又形成了湘中南、湘北、湘西三大地区风格,长沙为其正宗。长沙的"曲园"、"玉楼东"、"潇湘"、"奇峰阁"、"天然居"、"三湘店"、"徐长兴"等老牌菜馆,名闻遐迩。1949年后,"蓉园"、"玉楼东"、"又一村"和开设在北京的"曲园"等店的湘菜先后驰名中外。近年来,国外的中餐馆聘湖南厨师主理湘菜的日益盛行,湘菜正大步走向世界。

火宫殿风味小吃

【火宫殿风味小吃】长沙火宫殿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一样,是外地客人常慕名光顾的地方。火宫殿地处坡子街,其前身可上溯到南唐。原叫乾元宫,专奉火神。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建,咸丰帝题"德威煊赫"匾。殿宇金碧辉煌,殿前空坪上由个体小商贩支起面棚,撑着大伞,经营各种长沙风味小吃。到1942年时,空坪上盖起了48间木架棚屋,除理发、说书、卖烟、卖酒各用一间外,其余42间全部为小吃点。主要经营的品种有色青、肉白、松脆、鲜香的"油炸臭豆腐",形似荸荠、色如白玉、外表柔软、内吐芳香的"姊妹团子"以及"东坡馓子"、"龙脂猪血"、"神仙果饭"、"三角豆腐"、"煨牛蹄筋"、"红烧蹄花"、"红烩乌龟"等30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彭德怀等曾到此品尝过,百余个国家的客人也曾到此领略古城长沙的饮食文化


长沙有哪些传统文化,100字左右

 【长沙湘剧】湘剧是湖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以长沙为中心流行于湘、资二水中下游地区及赣西的修水、吉安等县。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的称长沙湘剧,民间称为“大戏班子”。长沙湘剧的形成与外地声腔的传入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高腔出于弋阳腔,明代从江西传入。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又有安徽青阳腔和昆腔传入。最晚传入长沙的是弹腔,又称南北路。湘剧剧目约1200多个,现经常上演约200余个,曲牌300余支。
  【长沙花鼓】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形成时期为清代末叶。长沙花鼓戏在原长沙府地区内分益阳、西湖、宁乡、醴陵和长沙5个艺术流派。演唱时均以长沙方言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故通称长沙花鼓戏。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约200余支,有传统剧目336个。1949年后,整理了传统戏《刘海砍樵》、《小姑贤》以及现代戏《打铜锣》、《补锅》等。
  【皮影、木偶戏】皮影戏又叫“影子戏”,始于汉,盛于宋,清代传入长沙。皮影戏班一般为3-4人,一副竹架戏棚、一担戏箱就可走乡串村。艺人一专多能,或举纸偶兼唱,或伴奏兼唱,一人演几个角色。唱正戏用湘剧曲调,唱杂戏用花鼓戏曲调。1949年后,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团创作了寓言皮影戏《龟与鹤》。
  【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于长沙县沙坪,历史悠久。它以彩色散丝作绣线,除用“齐针”、“接针”、“打籽针”等针法外,还独创“掺针”法,使表现的形象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更符合于中国画的笔墨神韵。其所绣山水、人物、花草、翎毛和走兽无一不生动逼真。1912年和1933年,其绣品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章。1949年后,湘绣经过恢复和发展,成功地绣出了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奇特的技艺、非凡的艺术效果被国内外誉为“超级绣品”。
  【望城剪纸】民间艺术。望城十分流行。每逢民族节日和婚寿喜庆,用红纸或其他彩纸剪成《百鸟朝凤》、《福寿图》以及吉祥如意的图案和人物故事等张贴在门窗、墙壁上,用以增添欢庆气氛和作美的装饰。望城剪纸风格粗犷淳朴、干净洒脱,多以家禽家畜为题材,栩栩如生,极富乡间情趣。
  【浏阳花炮】浏阳花炮制作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雍正元年(1723),浏阳花炮作为贡品进贡皇室,一时朝野轰动,名传海外。1875年开始出口,远销亚非以至欧美。1995年4月,浏阳市被授予“中国烟花之乡”的称号。中国的重大庆典活动如国庆、五一节,大型运动会所燃放的烟花多为浏阳花炮。
  【湘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即具雏形,南宋时自成体系,至清末,由民间食谱、宗庙祭祀菜和宫廷菜肴综合成众多的传统菜谱。其特点是:烹调讲究,选料认真,配料精细,浓淡分明,色彩丰富,口味适中,辣而别于川菜,甜淡而别于下江菜,鲜嫩而别于粤菜,故备受国内外食客的青睐。湘菜在发展中又形成了湘中南、湘北、湘西三大地区风格,长沙为其正宗。
  【火宫殿风味小吃】长沙火宫殿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一样,是外地客人常慕名光顾的地方。火宫殿地处坡子街,其前身可上溯到南唐。原叫乾元宫,专奉火神。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建,咸丰帝题“德威煊赫”匾。殿宇金碧辉煌,殿前空坪上由个体小商贩支起面棚,撑着大伞,经营各种长沙风味小吃是:油炸臭豆腐、姊妹团子、东坡馓子、龙脂猪血、神仙果饭等300余种。


湖南有哪些特色遗传至今的传统文化?

臭豆腐,长沙经典臭豆腐,到了长沙不吃长沙臭豆腐等于白来。夫妻肺片和毛血旺等这类口味非常中但是又非常经典的菜肴对于资深爱吃的小孩来说就是湖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就映射着这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湖南人爱吃鱼和米,湖南也因此被称为鱼米之乡,湖南台的logo也是源自于此,也就验证了他们的文化也是更加接近水乡文化。湘绣,湘绣原是民间刺绣,是湖南特有的针法形成的拥有自己独特特色的刺绣手法。湘绣自2006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湘绣开始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之后,湘绣就逐渐打开了自己的视野,逐渐秀出的不仅有花草虫鱼鸟兽还有美好河山和福泰安康。凤凰古城,凤凰古城是一个开发的非常好的项目,它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又能让游客们感觉到真正的体验到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和岁月静好。直到今日,凤凰古城仍旧是游客们想要争先恐后一睹风光的地方,是一个非常让人向往的神秘圣地。最后想要说一点的就是,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进而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的。因此,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早就深深地刻在每一个湖南人的骨子里,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有自己独特的坚持,有自己独特的口味也有自己独特的喜好。

皮影戏简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皮影戏的代表作品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皮影戏的资料

  【皮影戏概述】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编辑本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编辑本段【皮影戏起源】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因文献不足,无法确知。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编辑本段【皮影戏材质】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等等。
  编辑本段【表演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的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上一篇:苏宁官方网站

下一篇:鲜肉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