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公主的婚礼

时间:2024-06-04 00:14:40编辑:coo君

这个韩国女明星是谁?

洪秀贤
(Hong Soo Hyun)1981年2月15日出生于韩国仁川。韩国女演员。

1996年获得强生模特大赛金奖后出道,1999年开始参演电视剧。2003年接演《尚道我们上学去》女二号,获KBS演技大赏女子配角奖。2004年在《我的宝贝子女》中担任第一女主角。2005年参演韩剧《威尼斯恋人》引起关注。2008年开始接拍电影,主演金基德弟子执导独立片《电影就是电影》。2009年参演《仁寺洞丑闻》饰演硬派女刑警 。2010年出演釜山国际电影节闭幕电影《山茶花》。

2011年在《对我说谎试试》中出演个性角色获得关注,后因电视剧《公主的男人》中的敬惠公主一角,获得KBS演技大赏优秀演技。2012年参演SBS《工薪族楚汉志》,随后主演《再见,老婆》担任第一女主角。2013年初加盟《张玉贞,为爱而生》,饰演仁显王后 ,9月主演《爱能给别人吗》,获MBC演技大赏优秀演技奖。2014年3月加入综艺《Roommate》第一季,回归挑战艺能,9月决定不出演第二季,专心致力于戏剧的演出。


这个韩国女明星是谁?看着好眼熟但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了。知道的请告诉我谢谢。

朴诗妍(Park Si-yeon),韩国女演员、模特,本名朴美宣。出生于韩国釜山,小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直到2000年回到韩国。2005年5月,因为韩国第一美少年组合神话的队长Eric(文政赫)的公开告白,而人气暴涨。走入中国观众视线的是她04年在中国电视剧《宝莲灯》里扮演了三圣母一角,而真正让亚洲观众认识她的则是05年大热的韩剧《My Girl》。如今朴诗妍已是韩国炙手可热的女明星。

http://baike.baidu.com/view/929572.htm
你可以到这里看看她的详细资料。


朝鲜是不是元朝的一部分

1230年至1234年,蒙灭金朝。1231年,进攻高丽,高丽王室退守江华岛。窝阔台之后,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时,蒙哥汗于1258年率三路大军攻打南宋。1259年蒙哥在重庆合川的钓鱼城久攻不下,在一次战斗中中箭受伤,不久便病死,享年52岁。正在进攻鄂州的忽必烈遂班师,自称大汗。1267年忽必烈定都中都(今北京),后改称大都。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称帝,是为元朝的开始。1267年至1279 年,经过对南宋多年的征战,元军终于灭宋。至1275年高丽已臣服于元朝,成为元朝属国。


在元朝时朝鲜的头是几品官

那时候的朝鲜国王是由元委派兼职任行省丞相 后来撤销丞相改称平章 看具体职位介绍:元二十三年(1286),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佑七年(1320),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泰定(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 所以 应该是从一品


你都知道哪些女明星嫁给了韩国人?

我知道嫁入韩国的女明星有戚薇、许茹芸、汤唯。一、嫁给韩国人的女明星之汤唯。汤唯的老公是金泰勇,金泰勇是韩国人,她是一个韩国的导演和编剧。汤唯和金泰勇因为合作电影《晚秋》相识。后来在2013年的时候两个人重逢,之后发展成为恋人,在2014年的时候汤唯和金泰勇订婚。在同年的8月19日汤唯和金泰勇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后来在2016年的时候,汤唯生下了一个女儿,起名为SUMMER。二、嫁给韩国人的女明星之戚薇。戚薇的老公也是韩国人,在2013年的时候戚薇和韩国明星李承铉公开恋情。在2014年的时候李承宪向戚薇求婚成功,后来在同年的九月份,戚薇和李承宪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举行了婚礼。在2015年的时候戚薇生下了他们女儿lucky,现在他们一家生活的其乐融融。戚薇的女儿也被称为是戚薇的翻版,被称为小“戚哥”,小“戚哥”灵精怪的性格也深受很多人的喜欢。三、嫁给韩国人的女明星之许茹芸。歌手许茹芸也是嫁给了韩国人,她的老公是崔在成。2013年的时候许茹芸和崔在成登记结婚,在2014年的时候两人在韩国首尔举行婚礼。许茹芸的老公崔在成也是韩国经纪公司SM广告业务部的高层。当然嫁给韩国人的女明星不止一些,不过不管她们是嫁给同国籍的人还是嫁给韩国人,最重要的是她们能过得幸福。以上这几位嫁给韩国了以后确实也过得很不错,她们将婚姻经营的很好,现在生活很幸福。你知道还有哪些女明星是嫁给韩国人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哦。

女真族的文化

主词条:女真文女真人起初并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从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也懂契丹语。在破辽后,完颜阿骨打才掌握契丹文及汉文,并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几乎全用契丹文,但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于是,阿骨打便命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以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天辅三年(1119年)诏令颁行,这就是后来的女真大字。20年后的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了另一种女真文字,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时颁字诏称:“百姓诰命,女直、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汉人。” 这时,女真大字开始用于官方文件,而小字还待修订,直到皇统五年(1145年)才开始使用。到此时,女真大小字与契丹文、汉文一道并行金国;海陵朝开始有女真、契丹字书写测试。世宗朝颁行女真字经书并多层级选拔贵族子弟汇集中都(今北京)集中教习,且于大定十三年(1173年)建立女真进士策、诗会试制度,兼设女真国子学及诸路府学。 哀宗时女真小字入传朝鲜半岛,金亡后仅留居东北故地的女真诸部中尚有上层人士精通女真文。在与明朝政府交通往来时,女真人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廷设四夷馆及后来的会同馆,设专人学习女真字以应付交往需要,现存由两馆所编的《女真译语》便是明证。15世纪中叶,蒙古文化对女真人影响加剧,女真人渐习蒙古语文,并借以书写自己的语言,女真文终于弛废不传。 金朝创制女真字的主要目的是宣示民族国家的形象,故而在女真字制成后主要用于官方文件的书写,直到金朝中后期的12世纪,才用这两套文字将汉文典籍女真化。在1234年金国被蒙古灭亡之后,此文字仍然继续使用于今中国东北女真各部,金国文字是东北通古斯诸部的沟通媒介,由此亦可推断女真文字的实际使用时间应该为400多年。一直到15世纪中叶女真崛起,努尔哈赤创造无圈点满文才逐渐停止使用。传世至今的女真文字总量不多,且以大字为多(对此亦有不同看法)。女真文文献形式有图书、碑铭、铜镜、印鉴、题记等。 萨满教 女真族人和世界其它民族相同,经历了其原始宗教的信仰阶段,这就是女真人初期再现出来的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是为多神教的表达形式萨满教。活动于东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多信天道,主张万物有灵,在诸种神灵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祭天前后皆“斋戒”。还有于月望祭七星的习俗。此为萨满教产生的由来。金政权建立以后,萨满教并没有消失,仍然继续在上京一带流传。由女真风俗而流传下来拜天之礼俗,发展为帝王之礼,更趋完备。 佛教 金政权建立之后,女真人在流人和契丹人的影响之下,很快地接受了佛教思想,信之甚笃,奉之虔诚,佛教遂发展起来。 在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十月,就已经有了金上京最早的寺庙庆元寺,在不久之后,金太宗即皈依佛门。到了金熙宗时,佛教逐渐受到女真统治者的重视,金上京城内外广修佛寺,讲经活动日益增多,女真上层贵族以及平民百姓,都信仰佛教,虽贵戚望族,多舍男女为僧尼。金之佛教与汉人同,男方出家谓僧,女子则谓尼。僧尼的等级森严,从称号、服饰、人从上都有区别,且权力很大。在京僧,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郡曰都纲,县曰维那。披剃威仪与南宋一样。在京之国师,威仪如五者,穿红袈裟,升堂问话和讲经,与南朝等;僧录、僧正必择其道行高者,限三年为一任,任满则另选高人;在郡县官府的僧人,则给他们配备从人,和尚或尼姑有犯戒、犯罪等,由他们处理,也是三年一换。熙宗时期,佛教的势力继续发展。皇室与寺院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海陵王的嫡母徒单皇太后,积极支持佛教活动。 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在建州卫置僧纲司,以女真僧人塔儿马班为都纲。永乐年间,明还在奴儿干都司所在地建永宁寺,说明东海女真中也有信佛者。 道教 金朝时期的道教也很发达,其活动和信徒与佛教基本相等。许多北方的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因其失意,遁迹玄门,由之谋求出身,终于演成道教于北方的繁盛,创立了许多新的道教宗派。金统治者迷信,对道教也如佛教的管理,道观遂于各地陆续兴修。在金上京地区兴起的教派主要有太一教、大道教。 金朝女真族的歌舞音乐也受中原影响,常用乐器有的箫、琵琶、笙、鼓之类。宫廷乐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一类的乐曲。辽中期公元十一世纪生女真族完颜部徙居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繁衍生息,青年男女行歌于途中对歌求偶,产生《女真恋歌》、《鹧鸪曲》; 金建国后(1115年),《臻蓬蓬歌》入主中原,成为汉族官民效仿的流行歌舞,元代称之为倒啦,明清称蹦蹦,碰碰歌,建国后改为“二人转”。

满族有哪些习俗?

  1.饮食民俗
  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2.发式和服饰

  (1)发式。满族人的发式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后留,留下的头发编成发辫垂于脑后。辫子上可结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物,从装饰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传说这种发式与女真族骑射的生产方式有关,主要是为避免前面的头发遮挡视线,影响猎射野物。六、七十年代,汉族农村的小男孩,为了好养活,仍有脑后留小辫的习俗,这不能不说是受满族风俗的影响。

  满族妇女对头发十分爱惜,对发式也十分讲究。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满族女子身着旗袍,足蹬高底旗鞋,显得亭亭玉立,仪态万千,充分体现满族女子的端庄优雅。

  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真可谓是动则摇曳生姿,静则雍容华贵。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2)服饰。满族服饰是对我国现代服饰影响最为显著的少数民族服饰,旗袍、坎肩、马褂等至今仍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各民族人民喜爱的服饰。

  旗袍满语为"衣介",也就是长袍的意思,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服装。男子的旗袍是无领的或者是圆领;捻襟、窄袖、也称箭袖或马蹄袖;扣绊、下部两面或四面开衩、束带。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用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开衩本是为了上、下马的方便,后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皇族ā?獢?∑?Δ??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俗开两衩。还有一种便服,下摆不开衩,俗称"一裹圆"。腰带是满族男子服饰中非常必要的,腰带上挂有各种装饰物件,常见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

  马褂就是在马上穿着的褂子,它长不过腰,四面开衩,罩在袍子外面,可以抵挡风寒。开始时,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后期,马褂作为八旗的一种象征,逐渐在各个阶层流行起来,直到民国初年,马褂仍然是人们出入重要场合的礼服,就是我们今天穿用的"唐装",也是由马褂演变而来。

  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坎肩又称背心、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游猎时期的满族猎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后来的坎肩兼具装饰作用,多用绸缎制作,四边镶有彩条;满族坎肩的样式愈加别致,常见的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最受欢迎的式样是"巴特鲁"。

  女式旗袍大致与男式旗袍在款式上是相同的,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此外,旗袍的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花纹或牙子,使旗袍变得十分精美,成为满族服饰中的精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式旗袍不断演化,愈发新颖讲究。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立领、束腰、窄袖、侧开襟、下摆回收,充分显示东方女性线条美,显示出东方女性文静端庄、典雅秀丽的内在气质,成为中华女性的民族服装。

  满族的女式旗鞋是我们俗称的"花盆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来装饰。足蹬花盆底的旗鞋,可使满族女子显得身材高挑,风姿绰约。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平木为底的旗鞋,称为平底绣花鞋。

  3.民居特点
  满族的民居充分体现了民俗对于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满族多居住在山区,御寒防冷的问题是满族民居首先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满族早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时期,居住条件简陋,冬天居住"地窨子",夏季居住"马架子"。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各民族间的交往和学习,满族人逐渐形成自己的居住习俗。

  "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房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 "字型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许堆放杂物,上面有一个搁板,是满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阳,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满族人室内有各种软间壁,有的是从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纸栅成两个空间;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棚顶吊下一根长竿,叫"幔竿子",专门用来悬挂幔帐,晚间睡觉时放下,在南北炕之间起到遮挡作用。

  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因为火炕一般都通过做饭的锅灶,所以烧水、做饭时,炕总是热的。有的人家还把室内地面下也修成烟道,称之为"火地"或"地炕",在特别寒冷的季节,可以加烧地炕,提高室内的温度。

  与汉族民居不同的是,满族民居的烟囱没有修在屋顶上,而是"烟囱坐在地面上",烟囱修在房屋的一侧,有孔道与火炕相通。烟囱坐在地面上,不仅可以延长室内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的效力,而且满族人的烟囱,过火量较大,烟囱为宽大的台柱形,修在地面上比较适宜。

  东北气候寒冷,室内日常活动多在火炕上进行,所以满族人室内陈设比较简单。室内一般没有桌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桌,就放在西炕前,上面摆放着茶具;炕上有用来装衣物的大板柜,被褥叠放在上面。来了客人,请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时吃饭、读书、做针线活也在炕上进行。

  满族民居的门窗也有特点,外面的门是独扇的木板门,里面的门是两扇门,有木制的插销。窗分为上下两层,糊窗所用的窗纸坚韧如革,称为"高丽纸"。窗纸糊在窗户的外边,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档中积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纸因冷热不均而脱落。窗纸糊上后,还要淋上油,这样,既可增加室内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纸坚久耐用,所以"窗户纸糊在外",就成为满族民居的一大特点。

  满族入关后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但是在东北的绝大多数的居民,包括汉族在内,在居室的特点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满族民居的影响的。现在比较偏僻的农村,许多人还是使用这种带火炕的房子,只是室内的陈设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上一篇:安全的丰胸

下一篇:重庆百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