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以最小地距飞过

时间:2024-06-08 22:53:05编辑:coo君

一颗近地小行星正靠近地球,是否会对地球产生影响?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最新发现一颗近地小行星:2020 VA1。该小行星目前正在向地球靠近,预计在11月20日飞掠地球。本次飞掠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这颗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于11月6日发现。此后,位于克罗地亚、捷克、意大利、英国等地的十多个天文台站跟踪观测,印证了该小行星的存在并初步定轨。8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了这颗小行星,并给予临时编号2020 VA1。轨道计算表明,2020 VA1半长径为1.87天文单位(约2.80亿公里),偏心率0.48,近日距为0.97天文单位(约1.45亿公里)。目前,这颗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预计于北京时间11月20日8时8分与地球交会。“此次飞掠过程中,2020 VA1与地球的交会距离约为448万公里,相当于地月距离的11.7倍,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说。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是我国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的主力观测设备,长期开展近地小行星的监测预警工作。地球或其他行星和小行星、彗星等其他天体互相碰撞,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根据历史记载,有数百个在特定地区造成死伤以及财物损失的小型撞击事件(包含火流星爆炸)被记录下来。在海洋发生的撞击事件可能造成海啸对海洋和海岸造成损害。最近的一次重大撞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700年爱沙尼亚的卡里,形成卡里陨石坑。地球曾经历过周期性的突发灾难性事件,部分是因为大型小行星和彗星撞击造成。数个撞击事件可能是造成剧烈气候变化的原因,并造成大量生物灭绝。月球的形成原因现在一般认为是因为地球形成早期受到巨大天体撞击形成。在早期地球历史中,撞击事件既是创造性,也是毁灭性的。已有学说认为撞击事件为地球带来了水;也有部分科学家认为生命的起源所需要的有机化学物质是随着撞击地球的物体带到地球表面,甚至有说法指某些种类的生命也是这样进入地球,也就是所谓的外源论。过去5.4亿年间已经有五次大型灭绝事件被广泛接受,而且每次平均灭绝地球至少一半物种。规模最大的灭绝事件则是发生在2亿5千万年前,二叠纪结束时的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造成地球上90%的生物灭绝;灭绝事件发生后三千万年地球上的生物数量才恢复至灭绝发生前的多样性。可能造成该次灭绝事件的撞击坑其年龄仍有争议,该撞击坑即为贝德奥高地,但该撞击坑是否与灭绝事件有关仍有争议。最近一次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则是巨型陨石于6500万年前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灭绝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最有名的有纪录撞击事件是1908年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大爆炸。该次爆炸事件可能是因为一个小行星或彗星在上空5到10公里高处爆炸,造成2150平方公里之内约8000万棵树倒下。

一颗高楼大小行星将飞过地球是怎么回事?

据科普中国官微消息,据美国宇航局(NASA)消息称,一颗“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土豆”——2011ES4号小行星将于9月2日飞过地球。就在2020年9月2日,这颗2011ES4号小行星到达地球轨道附近时,地球和它的护卫——月球也刚好到达此处。届时地球、月球和小行星将上演一次惊险的擦肩而过。这颗2011ES4号小行星,直径为22米至49米,约高楼一般大小,从地球上看,和看到13公里外的一粒芝麻是一样的。扩展资料NASA曾公布捕获小行星行动方案:首先,一种可能是小行星直接被地球引力所捕获。事实上,科学家以前发现过存在直径几公里的小行星被地球引力场短暂捕获。而这些被地球引力捕获的小行星轨道出现非常不规则的变化,当运行到与月亮轨道重合时,它会受月亮引力影响重回外太空。即使这样,进入地球引力场并被捕获的小行星需要具备一系列严苛的条件。而这颗“2011ES4号小行星”,地球引力还不足够直接捕获它。 另一种方式就是人为干预。2015年,NASA公布了一项捕获小行星行动的方案。这个方案计划发射一个“小行星捕捉舱”,这个捕捉舱花一两年时间靠近目标小行星,释放出一个十几米长的大袋子,把小行星装起来。然后,通过利用太阳能量,耗时两年多将“小行星捕捉舱”慢速飞行到近月轨道。这样就可以对这颗地球的小卫星进行研究和开发了。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一颗高楼大小行星将飞过地球 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小行星离地球的最小距离是多少才不会被地球吸引撞向地球?

没有最准确的最小距离,一般而言,直径几十米的小行星很少有这种可能性,因为小型天体的结构将远远超过流体力学平衡天体的结构,根据有关机构的研究,每年登陆地球的陨石总量可以达到几千万到几百万吨,也就是说,每天有近 10,000 吨陨石撞击地面,这还不包括那些完全 “燃烧” 的陨石在大气层和被月球前方阻挡的数字中。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代表的一些国际空间研究组织偶尔发布太空警告,其目标是集中监测轨道非常靠近地球的小行星的轨迹,然而,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我们能做的只是捕捉一小部分小行星的轨迹数据,而其他部分则无能为力,根本无法在深空拦截或引导偏差,让我们先看看这些小行星的来源。根据科学家的监测,大多数登陆地球的小行星来自两个主要区域,一个是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另一个是海王星轨道外的柯伊伯带。根据初步预测,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数量至少超过 500,000,而柯伊伯带中的小行星数量多达数百万。总的来说,这些小行星是相对听话的,因为在现有的太空轨道上围绕太阳旋转。此外,小行星和小行星之间的平均距离太远,它们与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处于和平状态。然而,由于宇宙中的所有天体都处于相对运动状态,因此这些小行星与大型行星之间的距离将随时发生变化。此外,即使小行星远离太阳,但是,由于公共轨道不是标准的正圆,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也就明白了。关于小行星离地球的最小距离是多少才不会被地球吸引撞向地球这个问题,本次就解释到这里。

小行星离地球的最小距离是多少,不会被地球吸引撞向地球?

对于小行星离地球最小距离是多少?从我们现有的科技水平是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的,一般上来说,对于直径几十米甚至更大的小行星很少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一些小的天体,它的结构将远远超过我们所知道的流体力学,平衡天体的一些结构,根据我们现在的一些研究,每年到达地面的一些陨石,总量就已经达到了几千万到几百万吨,这个数字也是非常庞大的,说的更直观一点,也就是说,至少每天将近有1000多吨的陨石撞向地球,而这些还是不包括,在陨石到达地面之前,与地区空气接触摩擦燃烧所损耗的质量。现在很多国家都开始在国际空间站对集中监测一些轨道,比如说一些非常靠近地球的一些小行星的轨道当它距离地球轨道非常接近的时候,就会进行警告,但是从我们目前的一些科技水平,只能捕捉到一些很小的星星的轨迹数据。很多的小行星轨迹数据我们是很难准确的预判出来的,而且就算我们能够预判出某些小行星的轨道,他什么时候会撞向地球,我们也无法对他进行拦截,或者在他将要撞向地球的时候进行引爆他,也就是,即便我们知道他要撞向地球,我们也无能为力。而通过现在我们这么多年的不断的监测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撞向地球的小行星主要来自两个区域,一个是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心心蛋,而另一个就是海王星与柯伊伯带,通过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预测,在这片区域所拥有的小行星数量已经超过了5亿多个,而这些只是我们所能捕捉到的一些,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无法捕捉到的,但是总的来看的话,这些小行星的运行轨迹还是很安全的,对于我们地球而言,是没有太多的影响。

宇宙中星球之间的距离是怎样才被计算出来的?

雷达遥测(radar ranging)
精确决定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一天文单位,1 AU),是量测宇宙距离的基础。

由克卜勒定律 ,可以推算出金星与地球的最近距离约是0.28 A.U.。在金星最近地球时,用金星表面的雷达回波 时间,可找出(误差小於一公里)

1 AU = 149,597,870 公里≈1.5* 108 公里
测距适用范围:~1AU。

恒星视差法(stellar parallax)
以地球和太阳间的平均距离为底线,观测恒星在六个月间隔,相对於遥远背景恒星的视差 。恒星的距离d

d (秒差距,pc) = 1/ p (视差角,秒弧)
1 pc 定义为造成一秒视差角的距离,等於3.26 光年。地面观测受大气视宁度的限制,有效的观测距离约为100 pc (~300 光年)。在地球大气层外的Hipparcos 卫星与哈伯望远镜,能用视差法量测更远的恒星,范围可推广到1000 pc。

测距适用范围:~1,000 pc。

光谱视差法(spectroscopic parallax)
如果星体的视星等为mV,绝对星等MV,而以秒差距为单位的星体距离是d。它们间的关系称为距离模数

mV - MV = -5 + log10d
如果知道恒星的光谱分类 与光度分类 ,由赫罗图 可以找出恒星的光度。更进一步,可以算出或由赫罗图读出恒星的绝对星等,代入距离模数公式,即可以找出恒星的距离。

因为主序星的分布较集中在带状区域,所以光谱视差法常用主序星为标的。利用邻近的恒星,校准光谱视差法的量测。另也假设远处的恒星的组成与各项性质,大致与邻近恒星类似。误差常在25% 以上,。(注:本银河系直径约30 Kpc)

测距适用范围:~7Mpc。

例: 若某恒星的视星等为+15 ,其光谱判定为G2 V 的恒星‘i从赫罗图读出该星的绝对星等为+5 ,代入距离模数公式15 - 5 = 5 log d - 5 ,求出该星的距离d= 1000 pc = 3260 光年。

变星
位在不稳定带的后主序带恒星,其亮度有周期性的变化(周光曲线),而综合许多变星的周光关系,可以发现变星亮度变化周期与恒星的光度成正比(参见周光关系) 。用来做距离指标的变星种类主要有造父变星(I 型与II 型)与天琴座变星。

测定变星的光谱类别后,由周光图可以直接读出它的光度(绝对星等)。由变星的视星等和绝对星,利用距离模数公式,

mV - MV = -5 + log10d
即可定出变星的距离。目前发现,最远的造父变星 在M 100,距离我们约17 Mpc。

测距适用范围:~17 Mpc。

超新星
平均每年可以观测到数十颗外星系的超新星。大部份的超新星(I 型与II 型) 的最大亮度多很相近,天文学家常假设它们一样,并以它们做为大距离的指标。

以造父变星校准超新星的距离,以找出I 型与II 型星分别的平均最大亮度。由超新星的光度曲线 ,可以决定它的归类。对新发现的超新星,把最大视亮度(mV) 与理论最大绝对亮度(MV) 带入距离模数公式,即可找出超新星的距离。

II 型超新星受外层物质的干扰,平均亮度的不确定性较高,I 型超新星较适合做为距离指标。

测距适用范围:> 1000 Mpc。

Tulley-Fisher 关系
漩涡星系的氢21 公分线,因星系自转而有杜卜勒加宽 。由谱线加宽的程度,可以找出谱线的位移量Δλ,并求出星系的漩涡臂在视线方向的速度Vr,

Δλ/λo = Vr/c = Vsin i/c
i 为观测者视线与星系盘面法线的夹,由此可以推出漩涡星系的旋转速率。Tulley 与Fisher 发现,漩涡星系的光度与自转速率成正比,现在称为Tulley-Fisher 关系。

量漩涡星系的旋转速率,可以知道漩涡星系的光度,用距离模数公式,就可以找出漩涡星系的距离。Tulley-Fisher 关系找出的距离,大致与I 型超新星同级,可互为对照。

注:现常观测红外线区谱线,以避免吸收。

测距适用范围:> 100 Mpc。

哈伯定律
几乎所有星系相对於本银河系都是远离的,其远离的径向速度可用都卜勒效应来测量星系的红位移 ,进而找出星系远离的速度。

1929年Edwin Hubble得到远离径向速度与星系距离的关系

哈柏定律

Vr = H*d
其中

Vr = 星系的径向远离速度

H = 哈柏常数=87 km/(sec*Mpc)

d = 星系与地球的距离以Mpc 为单位。

哈柏定律是一个很重要的距离指标,量得星系的远离速度,透过哈柏定律可以知道星系的距离。

例:

室女群(Vigro cluster) 的径向远离速度为 Vr =1180 km/sec, 室女群与地球的距离为 d = Vr/H = 1180/70 = 16.8 Mpc。
测距适用范围:宇宙边缘。

其他测距离的方法
红超巨星
假设各星系最亮的红超巨星绝对亮度都是MV = -8 ,受解析极限的限制,适用范围与光谱视差法相同。

测距适用范围:~7Mpc。

新星
假设各星系最亮的新星,绝对亮度都是MV = -8 。

测距适用范围:~20 Mpc。

HII 区
假设其他星系最亮的HII区之大小,和本银河系相当。(定H II区的边界困难,不准度很高)

行星状星云
假设星系行星状星云,光度分布的峰值在MV = - 4.48。

测距适用范围:~30 Mpc。

球状星团
假设星系周围的球状星团,光度分布的峰值在MV = - 6.5。

测距适用范围:~50 Mpc。

Faber-Jackson 关系、D-σ关系
Faber-Jackson 关系与Tulley-Fisher 关系类似,适用於椭圆星系。Faber-Jackson 关系:椭圆星系边缘速率分布宽度σ的四次方与星系的光度成正比。

D-σ关系:椭圆星系边缘速率分布宽度σ与星系的大小D 成正比。

测距适用范围:> 100 Mpc。

星系
假设其他更远的星系团,与室女星系团中最亮的星系都具有相同的光度MV = -22.83。
测距适用范围:~4,000 Mpc


小行星距离得多近,才会被吸引撞向地球?

经常听到NASA发布的小行星从地球多少千米处经过的新闻,有时候是预告,但很多时候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小行星已经飞过了!也有一头撞入地球的,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发生,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小行星凌空爆炸,那么小行星要靠得多近才会撞入地球呢?为什么小行星会靠近地球?两个互为排斥的物体,即使想把它们挤到一起都很难,因此宇宙中相互靠近的天体必定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万有引力!牛顿在1687年7月5出版发行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次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同时也发布了万有引力定律,让大约半个世纪以前开普勒发布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成为了可以从万有引力定律中推导出来的定理。开普勒当时给出的只是一个经验公式,而牛顿则成就了其理论推导过程,此后万有引力定律成了天体运动的理论基石,开启了太阳系内最伟大的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计算指导发现的)!万有引力下的太阳系天体运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理已经告诉我们,行星的运动是一个椭圆形,而太阳则位于其一个焦点上,而公转运动则维持其不向中心恒星跌落!根据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不一样,行星维持轨道的角动量也有差异,但角动量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因此在角动量守恒的条件下,当行星运动半径变化时,其运动线速度会增加!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天体运动的来历宇宙中没有什么天体是绝对静止的,太阳系行星和小行星的运动角动量继承于太阳系形成时的星云积盘的角动量,而这个角动量则来自于天体间因为万有引力主导下的测地线运动,因此当两个天体互相吸引过程中运动时,它们是沿着测地线运动的,当然对于质量相差悬殊的小行星和行星来说,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是小行星的运动!木星那些眼花缭乱的卫星因此我们常常理解的小行星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其实小行星也吸引了地球,只不过两者的质量实在相差太大,因此这个运动是以行星运动为主的,就像舔狗一样,实力相差悬殊的时候总是有一方是主动的,而这次就是小行星舔狗了!为什么有的小行星会逃逸,有的小行星会撞入地球?小行星撞上地球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测地线运动方向的末端是地球,另一个是速度不够!我们一一来做个简单解释!行星捕获小型天体有三种情况:行星捕获天体的三种情况行星捕获天体的情况有三种,分别是坠落、环绕和逃逸!在万有引力发表后,牛顿还设想了一种逃离地球的加速方式,即利用物体围绕地球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来和引力抗衡,两者平衡时就是环绕速度,远大于就可以是逃逸速度!因此当小行星进入角度合适,其速度在环绕速度和逃逸速度之间时,该天体就成了环绕行星运动的卫星,当该天体的速度大于行星的逃逸速度时并且进入角度合适时就会逃逸,因为它运动速度产生的“离心力”大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引力。但坠落地球的情况却不只是速度不够,速度不足确实会让该天体坠落在行星上,但测地线运动的轨迹也非常重要,比如进入角度太大,测地线轨迹末端直接指向了行星,那么小行星将会直直的撞上行星,速度再快又有何用?角度合适,速度足够就能逃离行星吗?其实也不全是这样,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来了解一个洛希极限的概念!这是一个天体对自身的引力与第二个天体对它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时两个天体的距离,当这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小于洛希极限时,小型天体就会倾向于碎裂,成为环绕行星的一个环!美丽的土星环就是天体在土星洛希极限内碎裂形成关于洛希极限这个概念,在《流浪地球》中就已经有过提及,剧情中地球在逃离太阳系最重要的一个情节,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加速时因为木星强大的引力导致大量行星发动机失效,太靠近木星落入了木星的洛希极限,面临解体坠入木星的风险!但其实地球的洛希极限在木星的内部,因为天体的洛希极限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跟靠近的天体材质有很大关系,比如一颗流体为主的天体,它的洛希极限大约是17万千米,而地球是一颗岩石质行星,因此它的强度要比流体为主的天体要高得多,而木星则是一颗气态行星,因此地球平均密度大约是木星4倍以上(只要环绕天体是中心天体密度的2倍以上,它就不会在所有环绕轨道上碎裂),因此地球在木星轨道上计算后的洛希极限小于1个R(木星半径),所以说地球的洛希极限在木星内部!小行星碎裂的几种原因一般一颗单一的岩石质小行星是很难在地球轨道上上碎裂的,而一颗非常松散的小行星则有可能,但一般情况下直径几十米的小行星极少发生这种可能,因为小型天体的结构将远超流体力学平衡平衡的天体。比如金属材质的卫星等,但如果卫星又庞大的附着物比如太阳能电池的强度等就不得不考虑这种情形。还有一种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后碎裂,此时影响碎裂的不再是洛希极限,而是高超音速的激波导致高压和小行星后方的压力差,比如车里雅宾斯克的小行星就是在30千米的高空因为这种状况碎裂,高速运动的物体碎裂引发的效果,堪比爆炸!2019年2月一颗小行星在白令海峡上空爆炸因此导致小行星坠入地球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距离过近比如进入了大气层,或者测地线运动末端指向了地面,那么肯定会撞上的,但如果是一颗岩石质天体,那么进入地球大气层又被水漂效应弹回宇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今年2月份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的论文就认为通古斯爆炸的小行星就被弹回了宇宙!不过更多时候小行星则是从地球附近高速掠过,小行星和地球都逃过一劫,那么它将会继续笑傲太阳系!

近地小行星究竟距地球有多近呢?

20世纪30年代,近地小行星频繁造访地球。1936年2月7日,小行星阿多尼斯星在距地球220万千米的地方掠过地球。1937年10月30日,赫米斯星更是让人惊叹,它跑到地球身旁的70万千米处。天文学家认为,这些小行星在运行中遭遇什么不幸,如受地心引力作用,有可能会撞上地球。 也有天文学家认为,尽管有些小行星轨道并不与地球轨道完全重合,有一定的倾角,但由于小行星在大行星的摄动下,轨道会和地球轨道相交,与地球相撞也就并非耸人听闻。

上一篇:中考时间2020年

下一篇:携手进小康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