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仕女图》是谁的作品?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卷 绢本设色 纵46公分横180公分 《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周昉画《簪花仕女图》时所用的材料
《簪花仕女图》
周昉
卷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18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周昉,中国唐代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详。出身贵族。周昉见于记录的最早活动时间是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任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长史。最后见于记载的活动时间是德宗贞元(785~804)奉诏画章敬寺壁画。周昉以善画名动朝野。官至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长史。
周昉是继张萱之后以表现贵族妇女著称的画家。有“画仕女,为古今冠绝”的美誉。他的仕女画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具有用笔秀润匀细,衣裳劲简,色彩柔丽,人物体态以丰厚为体的特点。然而,周昉生活的时代,已是唐帝国经过安史之乱由盛而衰,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之际。他笔下的妇女已不同于张萱作品中的欢愉活跃,而仿佛是沉湎在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态中,茫然若失,动作迟缓。纵然是装饰得团花簇锦,也掩不住内心的寂寞与空虚。在表现时代和生活的深度上,周昉具有卓越的艺术才能。
周昉还是杰出的肖像画家。据载:韩干与周昉曾先后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一时难分高下。赵纵夫人看后认为韩画空得赵郎状貌,而周画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姿。从人们富有生趣的日常活动中揭示人物的真实性格,正是周昉肖像画真正做到传神的奥妙之所在。
在佛像画方面,周昉也别树一帜。他首创美丽端庄的“水月观音”,把观音菩萨画于清幽澄净之境以示圣洁,成为历代画家沿用的形式,有“周家样”之誉。在追求形象独创性的同时,周昉又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他画长安章敬寺时,“都人士庶观者以万数,其间鉴别之士,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随意改定。经月有余,是非语绝,无不叹其神妙”。
周昉的作品现存者相传有《纨扇仕女图》 、《调琴啜茗图》、《簪花仕女图》等。其中《纨扇仕女图》,绢本(辽宁省博物馆),描绘宫廷夏日妇女们困倦慵懒的生活,反映了她们生活在令人窒息的深宫之中的寂静、郁闷的精神状态。挺直的线条和衣纹近乎方形的转折,是这幅画的用笔特色。《簪花仕女图》,绢本(辽宁省博物馆),精致地刻画了几个身披轻纱、高髻凌风的贵妇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等的生活情节。她们步履从容,但眉宇间却流露出若有所思的心态。圆浑流畅的线条,艳丽丰富的色彩,出色地表现了“绮罗纤缕见肌肤”的效果
想问一下国画《簪花仕女图》的作者是谁???怎么很多网点上显示的作者名字不全???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卷 绢本设色 纵46公分横180公分 《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簪花仕女图》,绢本、重彩,纵49厘米、横180厘米,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画中描写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向人们展示了这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虽然她们逗犬、拈花、戏鹤、扑蝶,侍女持扇相从,看上去悠闲自得,但是透过外表神情,可以发现她们的精神生活却不无寂寞空虚之感。 簪花仕女图此图没有花园庭院的背景,只绘了5位仕女和一名侍者。她们那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丰颐厚体的风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形象的时代特征。几位仕女,乍看近似,实际各有特点,不但服装、体态,连眉目、表情也不相同。右起第一人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头插牡丹花一枝,侧身右倾,左手执拂尘引逗小狗。对面立着的贵妇披浅色纱衫,朱红色长裙上饰有紫绿色团花,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轻提纱衫裙领子,似有不胜闷热之感。第三位是手执团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着和发式不为突出,但神情安详而深沉,与其他嬉游者成鲜明对比。接下去是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的贵族女子,右手拈红花一枝,正凝神观赏。第五位贵妇人似正从远处走来,她头戴海棠花,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视一切之感。最后一位贵妇,髻插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鸳鸯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她右手举着刚刚捉来的蝴蝶。于丰硕健美中,又显出窈窕婀娜之姿。画家还借小狗、鹤、花枝和蝴蝶,表现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与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 簪花仕女图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能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准确地表现各种不同手势。对衣纹和衣裙图案的描绘信笔而成,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至于人物发髻和鬓丝,精细过于毫毛,笔笔有飞动之势。敷色虽然复杂,但层次清晰,丝绸间的叠压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薄纱轻软透明、皮肤光洁细润的质感十分逼真。 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仕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 此图绘制时间约为唐贞元(公元785—805年)间,据前人著录为周昉的作品。此图经南宋高宗赵构收藏,卷尾钤“绍兴”联珠印。又有贾似道的“悦生”瓢印等历代诸家收藏印记。后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递藏有绪。周昉,名景元,字仲朗,出身贵族,世居长安,曾任宣州长史。好属文,穷丹青之妙,擅画肖像、尤工仕女。宋《宣和画谱》载:“传写妇女,则为古今之冠,其称誉流播,往往见于名士诗篇文字中。”( 据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八零章簪花仕女图,此画当非周昉原作。最早系宋人用宋制度绘唐事,据唐旧稿有所增饰,可能性较大。其人物面貌仍唐,衣服也为唐式,只是衣著花纹不合规格。这种簪花式样,在唐代出现为偶然,在宋代出现为必然。
《簪花仕女图》在细节处理上做的怎么样?
《簪花仕女图》图中共有6个仕女,4个较大,两个较小。从衣着和神情来看,大者均为贵妇。小者中有一个也是贵妇装扮,站得较远,是由于透视关系而画得较小的;另一个手持团扇跟随在一个贵妇之后,是因为婢女身份而画得较小的。因此,此画人物的大小比例同时存在着两种关系:主大仆小和近大远小。主大仆小表示人物身份地位的比例关系至少在西汉时期人物画中就已出现,是古代人物画惯用的比例关系。至于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性比例关系,到了北朝时期才比较明显地出现在人物画中,如洛阳出土的529年宁懋石室线刻画中的某些场景中的人物已经较好地使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再从画面的构成形式来讲,仕女们基本上呈行列式排列,间以湖石花木、猧子狗、鹤等。仕女画的这种构图在唐代壁画墓中屡见不鲜,如章怀太子墓甬道、韦浩墓墓室东壁的侍女群像均为这种行列式的构图,只是《簪花仕女图》显得更加具有节奏感与和谐感。仕女赏花、戏犬、捉蝶的神情意态也与唐代墓壁画中“观鸟捕蝉”等休憩消闲的仕女类似。长安南里王村韦氏家族墓墓室西壁的6扇屏风式的仕女图与此图的构图和意境尤为接近。此外,仕女的脸、胸颈、手臂用极其轻淡的线条勾描,再敷以白粉和淡淡的胭脂,白色中透出微微的红晕。衣裙均用柔和细润的“琴弦描”勾勒,行笔轻利,衣纹并不复杂,敷色雅致,颇能体现丝纱的质感,白皙的肌肤从薄如蝉翼的罗纱中透露出来,真可谓“罗薄透凝脂”。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富贵、恬静、温馨的气氛,比较符合张彦远描述周昉画风时所说的“衣裳劲简,彩色柔丽”的特征,充分展示绮罗人物画特有的感官美。此画的线条用笔属于唐代细润画法的一路,是从顾恺之、陆探微、阎立本、张萱的用线发展而来的。线条虽然很细,但行笔圆浑,转折多呈圆弧状,形如“屈铁盘丝”,尚存有六朝遗风,孙位《高逸图卷》中人物衣纹的用笔也是如此。五代时期,人物衣纹用笔开始出现本质变化,运笔提按明显,转折多呈尖角状,王处直墓壁画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图中的仕女形体丰硕,面庞圆润,正像《宣和画谱》所称“世谓昉画妇女……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自盛唐以来,绘画和雕塑中的妇女形象大多丰肥,唐代中晚期依然如此,但是比较优秀的作品中的丰腴仕女却能洋溢出一种韵致,此画中的仕女造型就反映了这种情况。通过对一系列唐代初期、武周和盛唐时期壁画墓中仕女形象的观察分析,仕女的艺术形象由唐代初期那种头大身细的稚气相貌变为后期的矫健匀称甚至高大的体态,进而转化成武周时期那种修长,腰腹间富有扭动曲线的造型,再到盛唐时期丰肥随意放松的形象,唐代画家随着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创作出不同的造型样式。《簪花仕女图》是一幅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现实生活的画卷,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和极高的鉴赏及学习价值。
唐代扇子发展的怎么样?
从《挥扇仕女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唐代扇子的发展状况,扇子在我国的历史上最初称为“五明扇”,相传是虞舜所创制的。晋代崔豹的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古今注·舆服》中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也就是说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从秦代至汉代都在沿用,张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纳贤才的主张,但到了魏晋之时竟成为皇帝的专用。在周代的时候,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从秦汉时期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随着时间的发展,唐代人们在扇面上题诗绘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唐代画家周昉所画的《挥扇仕女图》中,是女手持长柄团扇,扇面上画有一对鸾凤。而在《簪花仕女图》中的侍女,手持长柄团扇,扇面上绘有牡丹图案。花开富贵,国色天香,唐代人对于牡丹的喜爱,可见一斑,而牡丹之爱也常见于文人的翰墨笔端。唐代人不仅将牡丹画在纸上,而且还经常将其画在扇面上。
什么是民俗文学?
民俗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民俗都拥有漫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特定空间的人情世故。民俗的这一品质与文学真有某种心心相印的默契。历史积淀给予文学深度,人情世故给予文学奇异度,这使文学与民俗的结合有一种天生的讨巧,它不仅避开了文学与结合政治可能带来的危险和庸俗,清除了文学过于执著身体可能导致的狭隘和无聊,而且为文学平添历史的深度和使读者兴趣盎然的好奇度。这样民俗与文学结合就形成了民俗文学。换句话说,其反映了某地的风土人情。
民俗文学重在文学,而不是民俗知识,它不是风俗的炫耀,而是情感的激发。
《簪花仕女图》的作者是谁?
《簪花仕女图》的作者是周昉。周昉(生卒年不详),字仲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画家。出身显贵,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周昉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被称为“周家样”。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卷等。《簪花仕女图》艺术特色《簪花仕女图》画面上独到之处是精致细腻的画笔,作者以线造型,成功地描绘了妇女身上轻柔透亮的薄纱披肩,以及薄纱下隐约可见的手臂,并自始至终毫无变化地使用定型的线描,对仕女面部和手的描制,下笔稳重准确,力求匀称,衣裙图案花纹的用笔,信笔而成。转折处若断若续,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使通常流于对称刻版的图案,重新赋予了灵巧而生动的活力。至于仕女的髻发和鬓丝,精细过于毫毛,根根可数,笔笔有飞动之感。对人物画的手部刻画,甚是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