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道路是

时间:2024-06-17 00:10:35编辑:coo君

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有什么共同点

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的共同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

1.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国革命的具体特点而决定的。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他们之间相互勾结,力量强大,占据着我国发达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权和财富以及庞大的反动军队。而另一方面,我们的革命队伍相对还比较弱小,主要力量是工人和农民,手中没有政权,也没有足够的武装与反动派进行斗争,这些就决定我们不能像苏联的十月革命那样以城市暴动的方式来夺取政权,必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道路。走上这条道路之后,我们就避开了敌人统治集中的城市,在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依靠当地环境和广大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 这条道路的重要意义在于找到了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此摆脱了反动敌人的镇压,寻找到了能够与敌人抗衡的方法,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2.中国特色建设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走这条路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走这条道路的原因有3点:1、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只能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3、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弱小的革命力量要在城市同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进行武装决战是非常困难的。而广大农村,则是敌人统治力量的薄弱环节,这就为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最终取得全国的胜利。扩展资料:在井冈山等农村根据地建立、发展的同时,党领导的上百次以夺取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相继失败,党在城市的工作始终处于困难境地。但是,这一时期,党领导的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农村游击战争却已广泛发展起来。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红军已发展到十几个军,约7万人,在十几个省的100多个县境内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从1929年到1930年,处在农村武装斗争第一线的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总结各根据地的斗争经验,提出了中国革命要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它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及由此决定的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革命正是循着这样一条正确道路走向胜利的。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具体内容是?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伟大意义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因为: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是 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路前进 ,革命才不会迷失方向。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带有强烈的 求实精神。
  第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是在仅对 “左” 和右的错误的斗争中产生的。
  第 四,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体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的深入了解和深切体验。
  第五,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 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 上,开辟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多元化的进程。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5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65,651, 647,647,542,651-652,650,559.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70.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7.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扩展资料 秋收起义虽然开始以攻占中心城市为目标,但在遭到严重挫折后,毛泽东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必须探索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所以,他改变中央要求攻打长沙的指令,选择向农村进军,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始了全党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伟大起点,为各地起义部队建立、发展农村根据地树立了榜样。秋收起义和由此而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里程碑。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开创井冈山道路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把新的革命实践上升为革命理论,逐步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形成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位一体”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秋收起义与中国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阐明了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一、是阐明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1、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特点:“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2、这种国情就决定了中国革命不能像资本主义的国家那样,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后再进行起义和战争,而是以武装的革命对武装的反革命为主要斗争形式。3、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且长期占据城市,所以农村是孕育革命的温床,而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则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二、是论证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1、这种可能性一方面是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决定的。对于这个特点,毛泽东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部分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通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2、这六个“同时存在”将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再从地理特征来看,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革命势力有着充分的回旋余地,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正是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同时也决定了革命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三、是进一步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详细地论述了抗日战争中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胜利前景。1、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国际和苏联认为中国应该以国民党为中心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共产党尽量迁就、服从、支持他们,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中国拖住日本,减轻苏联在远东方面的军事压力。2、1937年11月王明回国后,由以前的“左”,又变成了右,他不折不扣地执行共产国际的意图,主张运动战,反对游击战,甚至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口号,实质上就是一切听命于国民党。3、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错,但放弃领导权那就会重蹈大规模失败的覆辙。王明不仅自己宣讲右的一套,而且还利用控制的《新华日报》大肆传播他的论调,而对于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王明则予以弱化,如他以篇幅过长为由拒绝在《新华日报》上登载《论持久战》。4、王明的右倾言论在党内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得党内一些同志对于在国共合作抗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产生了动摇。5、针对于此,毛泽东在一系列论述中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提出要坚持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仍然必须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仍然要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指出这是夺取抗战全面胜利乃至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必由之路。这样,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理论形态上逐步臻于成熟和完善了。扩展资料: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启迪作用。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党史知识大讲堂>>《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3)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什么样的道路

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毛泽东1941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正式提出的。毛泽东这一建国思想同他早期提出的工农共和国、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共和国等建国思想相比是质的飞跃。在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思想体系中,不仅阐明了国家的国体、政体、还具体设计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纲领。这一方案的提出,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问题,是对列宁过渡时期理论的发展,体现了中共在建国理论上的成熟。理论界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成及发展轨迹都作过详尽论述,故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的主旨在于,从现代化的视角上,对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进行分析。揭示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一建国方案的提出及其实施,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及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作用,以求为现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经验。
一、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权威国家是 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是在殖民侵略下中国的惟一抉择。鸦片战争后,人们即开始了对现代化的艰辛探索,早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即怀着“自强”“求富”的美好愿望。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希望通过工业化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无论这些企业是官办、商办、还是官商合办的。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样是在19世纪末,维新派则试图通过变法将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转变为现代政治体制,进而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但也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的启动中需要国家发挥巨大的社会动员和管理力量,以承担起现代化的启动和推动工作。但随着列强的入侵封建没落的清政府不仅无法应付殖民主义侵略下的新问题,而且对任何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政治革新及工业化道路不予支持,反而害怕威胁自身的统治而极力压制和扼杀,只求在殖民统治下苟延残喘。封建的清王朝不仅不能成为领导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封建统治与殖民主义一道成为现代化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型,迫切要求扫清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障碍,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权威政府,以引领中国现代化的转型。
辛亥革命打倒了腐朽的封建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适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共和制度.“这是一次大的国家结构模式的转换。”[1](P110)中华民国的成立制定了包括民族独立、工业化等内容的现代化发展方案。中国的工业化也在民国成立的推动下出现一次小小的浪潮,工业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重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都蓬勃兴起。然而,这只是由于外来殖民者控制放松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的工业企业也因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缺乏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持续稳定的社会环境不能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而逐渐走向衰退。辛亥革命迎来的只是权威的失落、地方割据、政局动荡的局面。没有民族独立就不会有真正的现代化,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建立的国家并不能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建成权威的现代化国家,领导现代化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在完成“统一”之后,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帜,在经济上实现垄断和控制。渐渐形成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并向垄断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国民政府多次提高税率,征收各种名目繁多的税种,工业企业得不到国家应有的保护,难以发展。同时在政治上,国民政府竭力限制人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将现代发展进程中的第一要务一民族独立放在一边,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将全国性的群众抗日运动纳入国民党当局的统治之中,政府渐失民心,陷入“权威危机”。国民政府并不能解决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阻碍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仍没有清除。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内部没有权威政府的引导组织下屡遭挫折,进程极为缓慢。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启动中,首先遇到的常常是制度层面上的障碍,这只有靠政治权力直接介入才能较快地排除,或较快地加以适当调整。”[2](p188)解除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建立强大的权威政府成为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条件。
二、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是 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战后建什么样的国家、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问题,国内出现了三种建国方案:国民党一心要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中间派提出建立议会制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建国方案。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前途和所处时代的科学分析,指出了“中国的国家制度不应该是一个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的反人民的国家制度。”[3](p1055)而且历史的发展也已证明,蒋介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已不得民心,走到了穷途末路。同时,毛泽东对国际国内的环境作了具体的分析。指出:“要在中国反帝反封建胜利之后,再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完全的梦呓。”[4](p679~680)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软弱性、没落性注定不能成为领导现代化的核心力量。毛泽东又指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想要的这种民主政治,想要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专政,但是他们是要不来的,因为中国人民大家不要这种东西,中国人民不欢迎资产阶级一个阶级来专政。中国的事情一定要由中国的大多数人做主。资产阶级一个阶级来包办政治是断乎不许可的”[4](P732)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的不可行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是一个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建国方案。
在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中,明确提出了民族独立。他提出:“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应该发展的,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是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人民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3](P432)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纲领中明确提出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前文也提到过.民族压力是现代化发展的阻碍,而历届政府都未能扫清这一障碍。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建国思想中不仅提出反帝的民族独立的口号,而且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为民族独立不懈奋斗,始终坚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它。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它是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在强调民族独立的同时也强调国内的统一及中央政府的权威,他说:“为着防止内战,为着建设新中国必须将分裂的中国变为统一的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的任务”,[3] (P1071)在统一的国家内,采取民主集中制,将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手中。“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集中地处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需的民主活动。”
民主也是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叉国家的一大特征。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的是民主参政,政治纲领中所提出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就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满足了各阶级参政的要求。而且在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初步实践了这种各阶级民主参政的思想,在中共领导下的各根据地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在人员分配上,规定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保证了各种政治力量参与政治事务。在建立“三三制”政权过程中,还实行了不分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民主选举。并且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允许各政党自由发展。毛泽东指出:“有些人怀疑共产党得势之后,是否会学俄国那样,来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党制度。我们的答复是:几个民主阶级的联盟的新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有原则上的不同的。……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任何集团或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3](P1062)政治民主化本身就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的这种民主建政的做法,也是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同时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的完全自由。
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各阶级、阶层的拥护,亨廷顿曾指出:政府行为只有代表人民利益才具有最高权威。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的提出,使各阶级逐渐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现代化中坚力量。并最终使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国方案得以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一个民族独立、具有高度主权的权威国家。在众多建国方案中是最符合国情的建国方案,也是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建国方案.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想的 确立推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第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开辟了中国主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从中国近代现代化发展的艰难历程来看,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近代的仁人志士虽然在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作过不懈地努力,但在内部没有领导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外部又遭遇殖民主义侵略和控制的情况下,整个现代化是彼延误的现代化。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想在中国的实现打破了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取得了国家的独立,建立了现代化的权威政府,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从此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干涉,结束了中国长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与社会稳定。新政府建立了统一的新型人民政权,以人民代表制度为基础。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既确立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又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成为中国近代以来社会认同程度高、组织能力强、行政效率高的政府,形成了有效领导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近百年来的现代化建设的被动局面,为中国主动进行现代化创造了前提。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主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确立,使中国现代化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在构建新民主主义国家时是这样定义的:“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这样一条现代化道路既非资本主义的也非社会主义的,那么到底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呢? 以毛泽东为领导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显然是有着清晰的现代化发展思路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首先是:“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并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中虽然没有将社会主义的前途明确写出来,但正如周恩来所说:“这个纲领中经济的部分里面,已经规定要在实际上保证向这个前途走去。”[5](p368)当时中共的基本思路是:中国在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之后,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创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再转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了先通过新民主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有先进的大生产作为基础,而中国由于近代以来遭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摧残,生产力落后,民主化程度低下,不具备立即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条件。这种现代化建设的思路是一条既立足于实际又有远大目标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第三、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蓝图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道路。
首先,落实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对这一点毛泽东显然是有着深刻认识的。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取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3](P1081)并说:”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的与私营的)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一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6](p238~239)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生产力,以推动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在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7](p146)刘少奇则提出更为具体的设想:五种经济成分和平竞赛,共同发展,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发展生产力是毛泽东一贯所提倡的,毛泽东曾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的。”[3](P1079)又说:“我们搞政治、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8](P109)并明确指出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立近代中国社会 ”。[6](p237)
其次,在政治上,将政治现代化落实到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道路上。毛泽东十分重视建立现代化的民主政治,他说:“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9](P869)并将政治现代化的道路落到实处,即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断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体,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实现真正的普选,以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共民主建政的理论和实践推动了中国向政治现代化的转化。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国方案是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建国方案,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民主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确立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毛泽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思想及新民主主义在我国的确立在我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贡献是巨大的。当然,历史的发展也总是不尽人意,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的发展非常短暂,由于中共急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过渡很快就将其放弃了,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这也说明了,在中国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一个艰苦的历程。
参考资料:http://www.mzdlib.com/xsyj/display.asp?Reco_ID=9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一条什么道路?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3)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城市。扩展资料: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原因:(1)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只能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3)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弱小的革命力量要在城市同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进行武装决战是非常困难的。而广大农村,则是敌人统治力量的薄弱环节,这就为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基本内容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二、理论1、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首先把主要战略方向指向农村的理论和斗争艺术。2、成功地解决了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的问题。随着根据地的发展、扩建,革命力量不断得以发展、壮大。3、解决了以农民为主体发展革命军队、进行革命战争的问题。解放了的广大翻身农民,为保卫自己的利益,踊跃参军、支前。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4、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三、现实意义1、创新意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理论本身是一种创新。在国家政策上,从一国两制,三个代表到和谐社会,一系列新理论的提出保证了我国快速健康的发展。2、一切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一下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发展状况,我们不得不佩服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事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英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使得我们国家在一条独特的道路上快速前进,这是一条以前没有国家走过的却适合我国的道路。3、农民问题。我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民一直占我国人口大多数,重视农民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农村包围城市就是意识到了农民问题的关键性,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让农民发挥出其巨大的潜力。扩展资料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3、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城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包围城市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拓展资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上一篇:反生命方程式

下一篇:男生和女生那个对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