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术语
导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1年7月1日颁发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根据最年来的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实践经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对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规范进行了协调和进一步的发展。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介绍混凝土的结构设计的规范有哪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术语《混凝土就够设计规范》的修订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7108号文的要求开展各项研究之后制定而成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主要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术语和符号做了一些规范。比如说混凝土结构的英文名称是CONCRETE STRUCTURE,它是一种通过混凝土作为它的主要的结构材料,比如说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或者是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英文名称是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钢筋混凝土结构包含有噗哟的钢筋作为受力点,并且还包含有钢筋骨架和钢筋网。预应力筋的英文名称是PRESTRESSING TENDON,这是用来对混凝土结构施加一些预应力的重要部件,不要包括钢丝、钢绞线和预应力螺纹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英文名称是PRESTRESSED CONERETE STRUCTURE,顾名思义,这是一种通过预应力对混凝土的结构进行拉伸或者是其他的形变,需要和预应力筋配套使用。普通钢筋的英文名称是STEEL BAR,这是一种非预应力的钢筋的总称。素混凝土结构的英文名称是PLAIN CONCRETE STRUCTURE,这是一种不含有受力的钢筋或者是没有钢筋的混凝土结构。叠合式构件的英文名称是SUPERPOSED MEMBER,这是一种由预制的混凝土构件和之后浇灌的混凝土相互受力而合成的一种混凝土的受力部件。深受弯构件的英文名称是DEEP FLEXURAL MEMBER,这也是一种受弯部件,它的跨高比是不超过5的。通过这篇文章,大家是否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术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的话,就多多登录土巴兔吧!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设计不允许有裂缝的结构。严禁出现裂缝,设计允许裂缝的结构其裂缝宽度必须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缝包括沉降缝、膨胀加强带、后浇带、分段施工缝及其他需要设置的施工缝处理必须符合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受力部位,严禁出现蜂窝、孔洞、露筋、疏松、夹渣、烂根以及有影响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的裂缝、软弱层等现象。由混凝土工程施工引起的室内环境污染物氨的浓度限量,I类民用建筑工程不大于0.2mg/m3,Ⅱ类民用建筑工程不大于0.5mg/m3。混凝土结构的特性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蠕变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钢筋会阻碍混凝土硬化时的自由收缩,在混凝土中会引起拉应力,在钢筋中会产生压应力。混凝土的徐变会在受压构件中引起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应力重分配,在受弯构件中引起挠度增大,在超静定结构中引起内力重分布等。混凝土的这些特性在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须加以考虑。由于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值较低和混凝土的收缩,导致在使用荷载条件下构件的受拉区容易出现裂缝。为避免混凝土开裂和减小裂缝宽度,可采用预加应力的方法,对混凝土预先施加压力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实践证明,在正常条件下,宽度在0.3毫米以内的裂缝不会降低钢筋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
根据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的通知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三项国家标准于1990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原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7-74)和《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于1991年6月30日废止。
现在找这个规范的话应该像找古董一样去找了
http://www.997788.com/pr/detail_50_565584.html
这个网页上是一本
有没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GB 50010-2010(2015年版)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1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 告 第919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现批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局部修订的条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刊登在我部有关网站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9月22日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同意国家标准GB 50010-2010局部修订的函》(建标标函[2013]29号)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局部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对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品种和规格进行了调整。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9个条文的修改,分别为第4.2.1条、第4.2.2条、第4.2.3条、第4.2.4条、第4.2.5条、第9.3.2条、第9.7.6条、第11.7.11条和第G.0.1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重庆大学 郑州大学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赵基达 徐有邻 黄小坤 朱爱萍 王晓锋 傅剑平 刘立新 柯长华 张凤新 左江 吴小宾 刘刚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徐建 任庆英 娄宇 白生翔 钱稼茹 李霆 王丽敏 耿树江 张同亿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 告第743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010-2010,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1.7、3.3.2、4.1.3、4.1.4、4.2.2、4.2.3、8.5.1、10.1.1、11.1.3、11.2.3、11.3.1、11.3.6、11.4.12、11.7.1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8月18日前 言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06]77号文)要求,本规范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经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成。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设计规定、材料、结构分析、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构造规定、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以及有关的附录。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结构方案、结构防连续倒塌、既有结构设计和无粘结预应力设计的原则规定;2.修改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的有关规定;3.增加了500MPa级带肋钢筋,以300MPa级光圆钢筋取代了235MPa级钢筋;4.补充了复合受力构件设计的相关规定,修改了受剪、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5.调整了钢筋的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和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的有关规定;6.补充、修改了柱双向受剪、连梁和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抗震设计相关规定;7.补充、修改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及板柱节点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重庆大学 天津大学 东南大学 郑州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 湖南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河海大学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建筑钢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建国际建设公司 北京榆构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赵基达 徐有邻 黄小坤 陶学康 李云贵 李东彬 叶列平 李杰 傅剑平 王铁成 刘立新 邱洪兴 邸小坛 王晓锋 朱爱萍 宋玉普 郑文忠 金伟良 梁兴文 易伟建 吴胜兴 范重 柯长华 张凤新 左江 贾洁 吴小宾 朱建国 蒋勤俭 邓明胜 刘刚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吴学敏 徐永基 白生翔 李明顺 汪大绥 程懋堃 康谷贻 莫庸 王振华 胡家顺 孙慧中 陈国义 耿树江 赵君黎 刘琼祥 娄宇 章一萍 李霆 吴一红是不是这个呢
关于混凝土的规范有哪些
素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采用强度等级4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承受重复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扩展资料:混凝土的制备:1、折叠配合比设计制备混凝土时,首先应根据工程对和易性、强度、耐久性等的要求,合理地选择原材料并确定其配合比例,以达到经济适用的目的。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通常按水灰比法则的要求进行。材料用量的计算主要用假定容重法或绝对体积法。2、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搅拌机:根据不同施工要求和条件,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或搅拌站集中搅拌。流动性较好的混凝土拌合物可用自落式搅拌机;流动性较小或干硬性混凝土宜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搅拌前应按配合比要求配料,控制称量误差。3、输送与灌筑输送与灌筑:混凝土拌合物可用料斗、皮带运输机或搅拌运输车输送到施工现场。其灌筑方式可用人工或借助机械。采用混凝土泵输送与灌筑混凝土拌和物,效率高,每小时可达数百立方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百度百科—混凝土
规范规定预应力结构中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多少
不低于C40。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要求,粗骨料都必须是质地致密、具有足够的强度。碎石或卵石的强度可用岩石立方体强度和压碎指标两种方法表示。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进行岩石抗压强度检验。在选择采石场或对粗骨料强度有严格要求或对质量有争议时,也宜用岩石立方体强度作检验,对经常性的生产质量控制则可用压碎指标值检验。扩展资料:配制混凝土一般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必要时也可采用快硬硅酸盐水泥或其他水泥。水泥标号的选择应与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相适应,配制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选用高标号水泥;配制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选用低标号水泥。如必须用高标号水泥配制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时,会使水泥用量偏少,影响和易性及密实度,所以应掺入一定数量的混合材料。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依据什么确定
混凝土按标准抗压强度(以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8天,按照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划分的强度等级,称为标号,分为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C85、C90、C95、C100共19个等级。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仅为其抗压强度的1/10~1/20。素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采用强度等级4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承受重复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扩展资料影响因素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一般来说,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成反比,水灰比不变时,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所以说,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质量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所以,工程开工时,首先由技术负责人现场确定粗骨料,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高。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粒径控制与不同的工程部位相适应;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施工中,严格控制砂的含泥量在3%以内,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石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同时,混凝土质量又与外加剂的种类、掺入量、掺入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它也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适合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以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夏季要防暴晒,充分利用早、晚气温高低的时间浇筑混凝土;尽量缩短运输和浇筑时间,防止暴晒,并增大拌合物出罐时的塌落度;养护时不宜间断浇水,因为混凝土表面在干燥时温度升高,在浇水时冷却,这种冷热交替作用会使混凝土强度和抗裂性降低。冬季要保温防冻害,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混凝土强度等级
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采用什么?
混凝土裂缝控制 1、混凝土裂缝控制标准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0.1H表面裂缝;0.1H<h<0.5H浅层裂缝;0.5H≤h<1.0H纵深裂缝;h=H贯穿裂缝。钢筋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有两个基本方面:(1)作为到达使用极限状态界限的临界裂缝宽度的限值;(2)裂缝宽度的计算。国内外对裂缝宽度都有相应的规定; 根据国内外设计规范及有关试验资料,混凝土最大裂缝宽度的控制标准大致如下 (1)无侵蚀介质,无防渗要求、0.3~0.4mm; (2)轻微侵蚀,无防渗要求,0.2~0.3mm; (3)严重侵蚀,有防渗要求,0.1~0.2mm。 目前所用的裂缝宽度的计算理论主要是:(1)粘结滑移理论:钢筋和混凝土相对滑移导致裂缝开展。(2)无滑移理论:表面裂缝是由混凝土回缩形成的。(3)半经验半理论方法:以理论为基础的实验回归方法。 2. 混凝土结构设计或施工中近似计算的模型选择 这些年在工民建领域解决变形作用引起裂缝的问题主要是按混凝土设计规范采取设永久性变形缝的办法,根据现浇、预制、土中、室 内、露天等条件,有明确的伸缩缝许可间距规定。 的确,该法解决了许多工程裂缝问题,其缺点是伸缩缝止水带经常渗漏并难以维修。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发生了许多反常现象:有的工程尺寸很小,却出现了严重开裂;另外也有的工程超长而未出现明显开裂,说明设缝与否,不是决定开裂与否的唯一因素。其它如材料级配、结构约束、结构配筋、施工工艺、养护条件以及环境温湿度气象条件等综合因素都影响结构约束内力及裂缝的出现。通过实际工程裂缝反算与现场推力试验,假定结构相互连续式约束采用水平弹簧模型,弹簧侧移刚度由试验和经验给出。推导出长墙中部正截面法向拉应力,端部剪应力,伸缩缝许可间距以及一再从中间开裂的机理。 3. 裂缝控制设计原则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与无害的界限由结构使用功能决定的。裂缝控制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综合技术措施将裂缝控制在无害范围内。综合技术措施包括:合理选择结构形式,降低结构约束程度,对与水平构件梁、板、墙等采用中低强度级混凝土,加强构造配筋,如板顶部的受压区连续配筋,板的阳角及阴角配置放射筋,增加梁的腰筋间距200mm。优选有利于抗拉性能的混凝土级配,尽力减小水灰比、减少坍落度、降低砂率增加骨料粒径,降低含泥量及杂质含量。选用影响收缩和水化热较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采取保温保湿的养护技术,尽量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60天)。对于超长结构可采取跳仓浇灌或后浇带方法施工。对于复杂的结构难免出现少量裂缝影响正常使用和耐久性.裂缝分为表面裂缝,浅层裂缝,纵深裂缝(深层裂缝),贯穿裂缝等。少量有害裂缝采用近代化学灌浆技术处理,满足设计使用和耐久性要求,不应因此降低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裂缝控制措施的分类:(1)设计方面的措施;(2)材料、配合比方面的措施; (3)施工方面的措施。每方面又分为必须采取的“基本措施”和特殊情况时采取的“特殊措施。 4、钢筋混凝土与素混凝土裂缝控制的区别 任何尚未荷载作用的混凝土,它的组合材料包括水泥、水、砂、 石、外加剂及掺合料等组分相互物理化学作用硬化成为一种多空隙复合材料,由于初始温度收缩应力作用而形成内部许多微观裂缝,这种裂缝在外力作用下不断扩展,成为宏观裂缝,继续扩展对素混凝土迅速导致破坏。 但是,对于钢筋混凝土,特别是有充分构造配筋的钢筋混凝土出现一定程度的裂缝,不会迅速导致破坏,只是限制裂缝宽度问题,使其不达到有害程度。因此,构造配筋显得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控制裂缝的出现及分散裂缝(用许多微细无害裂缝取代少量粗大的有害裂缝)。 5、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1)、沉降和塑性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是在泵送混凝土现浇的各种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特别是板、墙面系数大的结构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早期裂缝。这种裂缝位于钢筋上部,裂缝中部较宽,两端较窄,呈梭状,与混凝土上表面垂直,其深度往往从表面一直延伸到钢筋表面,如果不加以预防和消除,将会加速钢筋的锈蚀。裂缝宽度为1 mm~4 mm,深度不一塑性收缩裂缝出现在暴露于空气中的混凝土表面,裂缝较浅,长短不一,短的仅20 cm~30 cm,长的可达2 m~3m,宽1mm~5mm,裂缝互不连贯,类似干燥的泥浆面。主要控制措施是:控制混凝土的泌水量,即在满足设计和施工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混凝土单方用水量,还应注意混凝土一次振捣、持续时间,提倡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2)、 干缩裂缝:干燥收缩主要是由水分在硬化后较长时间产生的水分蒸发引起的。混凝土的干燥收缩由于集料的收缩很小,因此主要是水泥干燥收缩造成的。水泥石干燥收缩理论有毛细管张力学说、表面吸附学说和夹层水学说等。混凝土的水分蒸发、干燥过程是由外向内、由表及里逐渐发展的。由于混凝土蒸发干燥非常缓慢,产生干燥收缩裂缝多数在一个月以上,有时甚至一年半载,而且裂缝发生在表层很浅的位置,裂缝细微,有时呈平行线状或网状,常常不被人们重视。但是要特别注意,由于碳化和钢筋锈蚀的作用,干缩裂缝不仅损害薄壁结构的抗渗性和耐久性,也会使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裂缝发展成为更严重的裂缝,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控制的措施:一是降低单方混凝土用水量。在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下,尽量控制单方混凝土的用水量,这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必要条件。另外,砂率及砂料的粒径级配也要注意控制。二是选用干燥收缩量小的骨料及水泥。试验证明,使用石灰石碎石的混凝土,比使用其他品种岩石的碎石混凝土干燥收缩量小。三是使用降低混凝土收缩的外加剂。在混凝土中掺入这种外加剂之后,可使毛细管张力降低,混凝土干燥收缩变形减小。(3)、温度裂缝:水泥水化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且主要集中在浇筑后的前7天内,一般水泥可以放出502 J/g的热量,如果以水泥用量350 kg/m3 550 kg/m计算,混凝土将放出17 500 kJ/m3 27 500 kJ/m 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可达70℃左右,甚至更高)。尤其对大体积混凝土来说,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为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散热条件不同,所以混凝土中心温度低,形成温度梯度,造成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温度应力和温度差成正比。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内外约束应力(包括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初期出现时很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继续扩大,甚至达到贯穿的情况。具体措施为:(1)从材料方面着手,降低水化热,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升,减少总降温差;(2)从设计方面着手,优化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掺加减水剂和外掺料(如:粉煤灰),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改善约柬条件;(3)从施工方面着手,延缓混凝土降温速率,降低浇筑温度;(4)从养护方面着手,提高混凝土的表面温度,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4)、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产生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在硬化过程中释放大量的水化热,使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因此,如何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升温和混凝土结构物内外温差,成为大体积混凝土是否产生温度裂缝的关键,为了降低水化热,延缓温升值和温升速度,首先要优化配合比,采用低热水泥,通过适当掺粉煤灰及外加剂提高混凝土的品质,在结构物内埋设冷却水管,分层分块浇注混凝土,加强表面覆盖及养护等,对降低内外温差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各种温控措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制约的,各项措施各有利弊,在具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根据温度应力计算和技术经济条件分析,结合工程实际和全面考虑,合理采取相应措施。总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很多因素,需结合当地的气温、环境,选择既经济又有效的施工方法,确保工程质量。(5)、其它 由于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而且通常由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所采取的控制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原材料控制、改进设计与施工技术措施、提高施工工艺质量、改善养护措施、表面防护等加强控制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