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哪些类
最早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类化合物,如今则泛指两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相互联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根据中央三碳的氧化程度、是否成环、B环的联接位点等特点,可将该类化合物分为多种结构类型,其基本母核结构见下表。
类型
母体结构
代表化合物
黄酮类(flavone)
黄岑素(baicalein)、黄岑苷(baicalin)
黄酮醇类(flavonol)
槲皮素(quercetin)、芦丁(rutin)
二氢黄酮类(dihydroflavone)
陈皮素(hesperetin)、甘草苷(liquiritin)
二氢黄酮醇类(dihydroflavonol)
水飞蓟素(silybin)、异水飞蓟素(silydianin)
异黄酮类(isoflavone)
大豆素(daidzein)、葛根素(purerarin)
二氢异黄酮类(dihydroisoflavone)
鱼藤酮(rotenone)
查尔酮类(chalcone)
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补骨脂乙素(corylifolinin)
橙酮类(aurones)
金鱼草素(aureusidin)
黄烷类(flavanes)
儿茶素(catchin)
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
飞燕草素(delphinidin)、矢车菊素(cyanidin)
双黄酮类(biflavone)
银杏素(ginkgetin)、异银杏素(isoginkgetin)
黄酮类化合物除少数游离外,大多与糖结合成苷。糖基多连在C8或C6位置上,连接的糖有单糖(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等),双糖(槐糖、龙胆二糖、芸香糖等)、叁糖(龙胆三糖、槐三糖等)与酰化糖(2-乙酰葡萄糖、吗啡酰葡萄糖等)。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除大多数为O-苷外,还发现有C-苷(如葛根素)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哪些?其生理功能如何?简答题
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下列几类:1.黄酮和黄酮醇;
2.黄烷酮(又称二氢黄酮)和黄烷酮醇(又称二氢黄酮醇);
3.异黄酮;异黄烷酮(又称二氢异黄酮);
4.查耳酮;
5.二氢查耳酮;
6.橙酮(又称澳咔);
7.黄烷和黄烷醇;
8.黄烷二醇(3,4)(又称白花色苷元)。
生理功能:1.心血管系统活性
2.抗菌及抗病毒活性
3.抗肿瘤活性
4.抗炎、镇痛活性
5.保肝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有哪些颜色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显色反应: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与分子中的酚羟基及γ-吡喃酮环有关。(1)还原试验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显橙红至紫红色,少数显紫至蓝色,当B环上有-OH或-OCH3取代时,呈现的颜色亦即随之加深。但查耳酮、儿茶素类则无该显色反应。异黄酮类除少数例外,也不显色。2)四氢硼钠(钾)反应: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产生红至紫色。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可与之区别。(2)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1)铝盐:常用试剂为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2)锆盐:用来区别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3或5-OH的存在。加2%二氯氧化锆(ZrOCl2)甲醇溶液到样品的甲醇溶液中,若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3-或5-0H存在时,均可反应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但两种锆络合物对酸的稳定性不同。3-OH,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比5-OH,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强。当反应液中接着加入枸橼酸后,5-羟基黄酮的黄色溶液显著褪色,而3-羟基黄酮溶液仍呈鲜黄色。3)三氯化铁反应: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可呈蓝色。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黄酮,黄酮的作用是什么?
其实它是从大豆、蕨根等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替代雌激素作用的物质,由于它可以与人体400多个组织发生生理效应,却又不是真正的雌激素,因此不会启动细胞核变异,没有雌激素的任何副作用。同时它还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当体内雌激素高时有抵抗作用,低时有补充作用。所以具有调节人体内分泌水平,消除更年期综合症,如烦躁、潮热、出汗、失眠、记忆力减退,调整心血管功能等,还能提高皮肤质量和性生活质量,预防骨质疏松,老年痴呆症,抗子宫内膜癌和乳房癌。
但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异黄酮常常要和钙质及维生素同时使用,因此最好进行一次亚健康状态检测,以确定增补营养素辅助异黄酮功效。不少妇女由于缺乏这方面知识,随意买来盲目服用,这样很难收到实际效果。因此,即使是好东西也应该有科学的使用方法
黄酮化合物结构类型有哪些?如何鉴别各类型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生长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中的原珍向天果这种野生植物同样含有丰富的黄酮化合物成分,具有很广范的药用功效,马来西亚草药目录》中记载,原珍向天果味苦、涩、性凉,解热、收敛、种仁强壮!其种子主治:糖尿病、高血压。
黄铜类化合物的母核结构特征是什么?
黄酮类化合物的母核结构特征 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基本母核结构为:2-苯基色原酮。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其分类依据是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苯基)连接位置(2-位或3-位)连接位置、三碳链是否成环、3位是否有羟基取代等进行分类,共分为5类:1)黄酮(醇)2)二氢黄酮(醇)3)异黄酮4)黄烷醇类5)查耳酮
黄酮类化合物溶解性与其结构有何关系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游离苷元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其中黄酮、黄酮醇、 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与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作用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 密,分子间作用力较小,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故溶解度稍大.
至于花色苷元(花青素)类虽也为平面性结构,但因以离子 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故亲水性较强,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黄酮类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将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而羟基经甲基化后,则增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例如,一般黄酮类化合物不溶于石油醚中,故可与脂溶性杂质分开,但川陈皮素 (5,6,7,8,3’,4’-六甲氧基黄酮)却可溶于石油醚.
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被糖苷化后,在水中溶解度则相应增大,而在有 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则相应减小.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等极性有机溶剂中;但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等非极性有机溶剂中.一般情况下, 苷的糖链越长,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另外,糖的结合位置不同,对苷的水溶性也有一定影响.以棉黄素 (3,5,7,8,3’,4’-六羟基黄酮)为例,其3-0-葡萄糖苷的水溶性大于7-0-葡萄糖苷.
类黄酮 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据美国传统科学词典:它是一些水溶性有利于健康的植物色素。类黄酮是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病毒特性。它们还有助于保持小血管和结缔组织健康。一些人正在研究它治疗癌症的可能。另外,它也称为生物类黄酮。类黄酮作为植物色素,给包含它的水果和蔬菜提供颜色。它们还是强大的抗氧化剂,可以减缓蔬果和水果皮的氧化过程。这些抗氧化剂在身体内起到相同的作用,可以保护细胞膜不受自由基的破坏。我们为什么需要它?“类黄酮像抗氧化剂一样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害”,斯克兰顿大学的化学教授乔文森博士解释说。自由基被认为是导致退行性疾病,以及加速老化的根本原因。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防止低密度脂蛋白或坏胆固醇的氧化,并防止斑块积聚。类黄酮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对糖尿病患者是个好消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缓解疼痛。它们常用于治疗腰腿痛。抗炎效果也有利于不同类型的皮肤状况,从很小的叮咬到慢性皮肤疾病,如湿疹。黄酮类化合物也缓解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以及类风湿关节炎。在过敏反应过程中,类黄酮帮助阻止释放组胺。组胺负责流泪,流鼻涕,以及与不同种类过敏有关的堵塞,呼吸困难与哮喘。除了这些好处以外,人们还在研究它对预防心脏病,癌症和中风,并防止白内障的潜在好处。已经证明它可以促进一氧化氮,改善血管弹性,使血液流动更容易。黄酮类物质也降低血小板凝结,可以防止心脏病发作和中风。
类黄酮 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维生素P(生物类黄酮)维生素P并非单一的化合物,而是多种具有类似结构和活性物质的总称。主要的维生素P类化合物包括黄酮、芸香素、橙皮素等,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P中的“P”是指permeability(意为通透性)。由于它最初是从柠檬中分离出来的,化学本质为黄素酮类,所以又称为生物类黄酮。维生素P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缺少它则通透性增强,所以它又叫通透性维生素。在自然界中,维生素P常常与维生素C共存,所以一般认为,坏血病是这两种维生素共同缺乏的结果。实验表明,维生素P能够”节约”使用维生素C,并且抑制透明质酸酶。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单纯缺乏维生素P的疾病,但是在临床上,已经在运用维生素P防治某些因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而引起的疾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