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
一.舒展大方,刚柔相济
太极拳都是从松静开始,架式比较平稳,动作舒展大方,不僵不拘,充分体现了一个“慢”字,慢生柔,柔中刚,刚柔相济。由于太极拳有这个特点,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都可以从事锻炼,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
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
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度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看不出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练习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象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并且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去,保持各关节的自然弯曲状态。实践证明,通过圆形活动进行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同时也体现出柔的特点。
三.内外兼练,协调完整
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以意识引导动作,即意动身随,手到劲发,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同时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从而使全身既协调又完整,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於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著地,然後再足跟著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後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武式太极拳的传承情况 最好越详细越好
作为太极拳的一种运动形式,武派(式)太极拳,从其创始人武禹襄起,到其传人李亦佘,为有别于河南温县所流行的太极拳形式,从理论到技术,从练意练气练功到实践,都总结出一套代表武禹襄和李亦佘自己理解的拳理拳法,为後人举起家派大旗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号廉泉,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廪贡生,受时风及家庭影响,诵读经史同时也研习武技。他的太极拳得益于河南温县起堡镇拳师陈清平(1795-1868)。 据传,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偶获王宗岳之《太极拳谱》,转授于禹襄。武禹襄得王宗岳之《太极拳谱》後,渐得其奥,又经自己多年拳术研习实践,并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始创编了流传到现在的“武派”太极拳。因此可见,“武派”太极拳与其 他许多家派的拳术一样,乃为某个历史阶段、某位对拳术颇有研究,实践经验颇为丰富,而又善於总结前贤拳理拳法的武术家的个人经验体会的拳术体现。当然,这些武术家往往深深地影响著後辈学者传人。成功的後辈学者传人又不断地渗以自己具个异性的经验体会影响著此拳术家派的承传发展,正如武禹襄的传人李亦佘的拳 理拳术著作与武禹襄的太极拳著作,今天还在影响著“武派”太极拳传人,以及“陈派”、“杨派”、“吴派”、“孙派”的太极拳传人和千千万万的太极爱好者 们。 (一) “武派”太极拳的历史在近10多年间,已为许多拳家、学者研究整理并陆续在许多书刊中刊载,我不在此重复。今天,我们能看到武禹襄留给後人的也只有他的 《十三势行功要领》、《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略》、《四字秘诀》、《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拳论和习拳要旨。因没有图像的留存,今 人甚为遗憾的是无法感知领略武禹襄的拳技拳风及武艺功夫。假如说武禹襄的历代传人都能将“武派”太极拳的武学精粹承传三五而又能以身体运动语汇表达出来的 话(其他武术家派均一样),那麼,近代有代表性的武派太极拳家可提到河北的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郝中天、郝月如、阎志高等人,他们都是现代对“武派” 太极拳传播推动颇有影响的,他们都是现代郝少如、马荣、陈国安、吴文翰、浦公达、刘积顺、姚继祖、陈明洁等人的直接传授者。 解放後最早见诸书籍出版的“武派”太极拳当为20世纪60年代由郝少如先生整理,并以他的照片动作绘制成套路图刊出的《武式太极拳》一书。此书可说是 代表郝月如支系的“武派”太极拳的一个总结。1982年我到上海采访组稿时,曾经上海市武协同志的推介联系找过几位太极拳的前辈,包括傅钟文、马岳梁、郝 少如,後只联系到傅钟文和马岳梁先生,郝少如没能联系上。不久郝少如去世。有幸的是我後来通过香港武术界的朋友,调出他们收藏的1964年在上海拍摄五家 太极拳代表演练太极拳的录影,其中武家的是郝少如演练的。录影虽花了点,却能领略到郝少如的太极拳拳风。 而体现到“武派”太极拳河北各系、东北系的其他“武派”、“武式”太极拳书籍,就直到80年代後期始见有出版,如由陈固安著的《武式太极拳新架》、 《太极棍》(1988年出版),吴文翰著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2001年出版),姚继祖著的《武氏太极拳全书》(1999年出版)等。 由於传承拳师个人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武派”太极拳承传至今大致可分为四大支系,一是以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等师兄弟们传下的马荣、陈固 安、吴文翰等人,他们集中在河北、北京一带;二是以郝为真之孙郝少如在上海一带的传人浦公达、郝向荣、刘积顺等人;三是以李亦佘後人族人传下的以姚继祖为 代表的河北广府拳师;四是以郝为真的弟子阎志高传至东北一带的弟子。 对於武派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应是郝为真先生。武禹襄创武派太极拳,其理论与功夫的主要承传者公推为李亦佘。李亦佘不仅继承了武禹襄的拳 理,而且给予丰富、细化,这当然与李亦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不开。从李亦佘後,太极界将武禹襄与李亦佘的太极理论,与其他先贤的理论一起,视为太极之经 典理论。而将武禹襄、李亦佘的理论实践加以研究印证,广泛与当时武术界各派交流的李亦佘传人中,恐拍就算郝为真先生了。我们从郝为真的弟子中,看到了习形 意八卦时在北平的孙禄堂,也看到杨澄甫高足之一的董英杰,还有自小习练形意拳,後期在东北发展的阎志高。另外,郝为真的弟子李香远,也时常与杨澄甫的弟子 交流,杨澄甫的高足之一的李雅轩晚年回忆太极高手的功夫表现时,提到李香远“……一辈子的苦功,身势的曲折柔软很够,尤其是他的发劲比任何人都充实。其劲 能人裏透内,确实是一把好手。”此评价出自习练杨派太极拳的李雅轩,可想像当年郝为真的弟子也时常与武术界朋友交流。由於郝为真的功夫为当时武林界承认, 又大江南北交流传艺,使武派太极拳流传于祖国各地,武派太极拳的风采也为武林界所认识。 (二) 从文字上最先介绍武派太极拳特点的是20世纪30年代马立伯先生著的《太极拳派别》。他写道:“……郝派(即武派太极拳)尤长於应用,至练习方法亦简 捷。其所授架式最为紧凑,如干枝老梅,枝叶全去,圈儿小,路数最简便,而又最经济,询不负武、李两家之亲授也。”郝少如先生(1908-1983)谈武派 拳特点是“以求太极(内劲)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炼精气神三者合一。”“每一势均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穿始终”;“身法以中正为基础……以尾闾正中为 基准,强调由内及外;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手法以竖掌为主,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而不可随便逾越;强调身法、步法、手法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 内外一致,以内形的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姚继祖先生(1917-1998)说武派拳的特点是开合隐现。走架时开则俱开,开为发,发力的神意。练功时用 内气潜转和内劲的转换支配外形,做到由开到合由合到开,互相转换的渐隐渐现。吴文翰先生(1928- )分析得比较详细,他说武派太极拳势的特点是“外形 简朴,内蕴丰富;不尚花法,重在实用。”吴文翰认为武派拳套路的编排先易後难,循序渐进,繁简适当,突出重点。拳势运动讲究起承开合,一身五弓,八法咸 备,术法分明,紧凑缜密,圈小劲捷,内收外放,舒展大气。行功走架躯体柔韧,举止顺遂,运转灵敏,重心稳定,八面支撑;左右相系,护中用中;手随腰转,掌 指舒展,悉任自然。在精气神方面要求心静体松人手,神舒体静,用心意指导拳势运作。走架打手要求做到神到、意到、气到、形到,周身一家,内外合一。 郝少如是郝为真之孙。姚继祖的启蒙老师韩钦贤(1885-1958)是郝为真的人室弟子,而姚继祖的业师李逊之(1882-1944)是郝为真的师 弟,技艺多为郝氏转授。1950年後姚继祖又跟郝氏弟子张振宗(1882-1956)研习推手多年。吴文翰是郝为真的再传弟子。他们三位代表著武派拳近代 发展的三个支系,他们对武派太极拳的认识大致相同。而到灵活运用、实践操作,那是太极拳修炼的更高层次,这关键是各自修为、功深的表现了。 (三) 在20世纪80年代前,“武派”太极拳的承传研练,大都局限于师傅在家裏或一些活动场所的不显眼地方传授技艺,学习的人也不多,能谈到广传的恐怕要算 在“文革”前己任邯郸市武协主席的马荣先生了。马荣先生(1912-]965)在邯郸市大力推广诸家武术,使“武派”太极拳在当地能得到传播。陈固安先生 在邢台一带也先後教了不少徒弟与学生。在20世纪60-70年代,马荣、陈固安、吴文翰等同门师兄弟,常在一起研习“武派”太极拳、械技艺及探讨其理论。 而郝少如也在上海一带收了几位弟子研习“郝”架太极,其中後来继续传播“武派”太极的有浦公达、利积顺等人。姚继祖则一直在永年工作,闲时也带些弟子习拳。在东北,阎志高在传播“武派”太极拳的同时,也教授形意、八卦等拳艺。 1.陈固安,吴文翰支系 20世纪80年代以前,除了郝少如因为有《武式太极拳》一书出版而广为武术界瞭解外,就要算陈固安、吴文翰先生这一支系了。陈固安与吴文翰先生同出一 门,都为河北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的徒弟,是将武派太极拳广传於永年外的重要传播者郝为真的徒孙辈。从郝为真的第二代弟子中,包括李圣端、韩钦贤、李香 远等师傅,教授的弟子已不仅限於汉人,同时也将功夫传授给附近的回族人,陈固安先生是其中之一。 陈固安先生与其他师兄弟在学艺时,因有李圣端、韩钦贤几位太极功夫高手的亲授,受益甚多,对他後来的发展影响很深。 陈固安先生年轻时,迷于武学。他学习和吸纳八卦、形意、心意拳艺的长处,并将太极、八卦、形意、心意融会贯通为一体,使其技艺精纯,成为当代武派太极拳传人中有名气的高手。在20世纪的30-40年代,即以其拳艺高超,多次制服蛮人和打败轻视太极武功者而名声大震。 在1988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太极名家研讨表演会上,陈固安先生是以身体语言、以其敏捷的身法、手法,身体的灵活运用来阐述武派太极拳的功夫, 获得了与会者的赞许。在那次的太极研讨会上,太极功夫的继承和太极功夫如何体现运用是其中一个内容。当时各位太极老师都在研讨会上以各种方式表述自己的见 解和方法,但以太极打手的实践运用来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是练陈家的蒋家骏先生和练武家的陈固安先生,蒋家骏先生时年40多岁,而陈固安先生已是 75岁之老人了。在这样的场合下以这种方式表述,是要有嫺熟的技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可。因此,这也成为了第二届太极名家研讨会的一个亮点。陈固安先生是 以很深厚的太极内功,以武术家共有的气质,以松柔灵活的身法变化,以冷脆的爆发劲力,以打倒对方而自己却轻松自如、身步平稳来阐述太极功夫的运用、体现。 可惜的是现场所拍的照片部分损坏,仅存的一时无法翻出。 陈固安先生传人中目前也在传业授拳的有陈树义、高连成等人。 吴文翰先生是陈固安的师弟,少时同出一门,後吴文翰上京念书。“文革”期间,吴文翰有近10年返回故里,得与太极同门师兄们时常相聚,交流切磋拳艺, 功力也得到很大提高。“文革”後,吴文翰先生返京工作。自此,吴文翰先生在工作之馀全身心投入到武派太极拳的宣传推广工作中。吴文翰先生正式收徒传拳,是 20世纪90年代後。吴文翰先生的性格温文尔雅,平时自己练功行拳,无意在外人面前显露,故许多人不瞭解他对拳艺的掌握程度,只知他是武林一支笔。其实, 经数十年的研练,吴文翰先生的功力不浅,由於他对拳学的理论研究很深,从另一方面又有助他的功法实践。他很强调“走内劲,以意行气,精气神合一”,这些既 是前辈同道的经验体会,又是武术家们共同追求的境界。吴文翰先生在授拳时,强调身法、步法、手法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内外一致,以内在的变化来支配外形运 动。吴文翰先生在他所著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很详细地敍述了他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 在陈固安去世後,吴文翰先生成了他们这一系领军人物,由於他为人谦虚,不自大妄为,故此也为其他支系的武派太极拳传人所敬服。 2.郝少如的上海支系 解放後,武式太极拳为武术界所瞭解,有赖於郝月如、郝少如父子在上海的推广,特别是1961年人民体育出版社组织出版了太极拳丛书,出版了以郝少如拳 架为基础的《武式太极拳》一书,刊载了郝月如、郝少如父子俩的武式太极拳体会文章及郝少如对武式太极拳架的动作要求,这对武式太极拳的推广,特别是体育运 动竞赛的武式太极拳武术套路基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前文已谈到过,近代武式太极拳在国内多个地方的传播,郝为真起到巨大的作用。郝月如是郝为真的儿子,相信郝为真会将他掌握的东西传给郝月如。郝月如在 上海地区传拳,教授拳艺的弟子大多为文化人,如徐震(哲东)等人,然徐震等人有业在身,未以教拳为生,故传人不多。郝少如的儿子教有不少徒弟,并组织成立 了上海武式太极拳协会,授拳给浦公达、刘积顺、屠澎年等人。 郝月如与韩钦贤、李香远、李圣端等同是郝为真再传弟子,因此,上海支系与北京、河北支系,在太极拳的拳架要求、身法要求及拳理拳法上,是相同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差异,是承传人的个体的学拳经历、理解、体悟、掌握上的区别。 从郝月如的《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可以看出他习练太极拳的体会,如“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 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宽腾挪,身体有如悬空。”郝氏父子在授拳时,很强调含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虚实分 清,以及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等。至浦公达、刘积顺任上海武式太极拳协会正副会长,继续进行太极拳的传播活动後,这些原则要求还一直承传下来。 对於“起、承、开、合”,郝氏的理解是“开”为发,“合”为收,开中寓开,合之再合,不丢不顶,处处恰合也。 “八面支撑”、“舍己从人”,是郝氏及其传人时常强调的。郝月如说“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 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八面支撑”,是郝氏强调正确练习拳架,练好拳架,达到空松圆活、神气鼓荡,自然灵活,应付自然的结果。浦公 达和刘积顺当年在解说他们理解太极拳的特点要求时,也很强调做好“八面支撑”的作用,并常示范如何做到“舍己从人”。 在1986年第一届全国太极名家研讨会上,浦公达和刘积顺首次在众多太极拳好手、太极拳的学者研究者面前,一同演示著“起、承、开、合”太极拳,展示 著那种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八面支撑”的身法、拳架。记得在此之前,曾在全国太极拳观摩邀请赛上见过有教练演练武式太极拳,却和郝家传人大有区别, 为知晓理解上的差异。第一届全国太极名家研讨会,陈固安、吴文翰与姚继祖都是受邀未到会的,因此,武派太极拳的拳艺就只有从浦公达、刘积顺两人身上体现出 来,他们两人的演绎受到与会者的关注,特别是他们两人常是一齐表演,更能体现出郝少如传拳的规范。直到1988年第二届全国太极名家研讨会,大家才有机会 目睹武派太极上海支系的使用法。在第二次研讨会上,刘积顺先生为大家演示了武派太极舍己从人之用法,这是拳艺拳技的 ??巧妙运用,是让对方进而化之的应用法。如前所述,文化人练武的特色是拳艺拳技的妙用,郝氏父子及其传人是玩得相当熟练的。据说郝月如在民国授艺时,曾 与好武者切磋过拳技,说郝月如在一瞬间,表现出很深厚的功力让对方跌倒,功、艺并用、非常精彩,只可惜无缘亲眼看到他们的功夫。 3.永年地区支系 永年是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及重要发展者李亦佘的故乡,在国内多地区广传武派太极拳的郝为真也是永年人。近代永年的拳师李逊之、李福荫、范述圃、张 振宗等均师从郝为真。现代永年习练武派太极拳者,大多为这些拳师的传人。也因为近代永年主要拳师师从郝为真,因此从拳架套路的演绎风格来看,与上海郝氏後 人大致相同。 姚继祖是永年现代武派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从20世纪50年代後,永年与国内很多地方一样,武术活动的开展受到了限制。到70年代後期,国家重新组织武 术挖掘整理工作以後,永年的太极拳活动重又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姚继祖先生因个人原因的巧合,都没能应邀参加1986、1988年举办的两届太极名家研讨 会,但留下了他的几封来函和几幅照片,甚憾。姚继祖先生在永年培养了不少武派太极拳爱好者,其中有现在较为活跃的钟振山、翟维传、李剑方、冀长宏等人。 在太极拳的理论上,姚继祖禀承了武禹襄、李亦佘和郝氏的研究体系,也是要求後学者在十三势的基础上,做到“以静制动”、“视动犹静,视静犹动”,“以 柔克刚”、“以弱胜强”,然後再“将柔蓄到一定程度,随著蓄劲的增加,最终由量变到质变一一积柔成刚,才能一击成功。”从姚继祖先生的敍述中,可看到他是 认识到练太极拳的辩证法的。 4.东北支系 最早在东北地区传播武派太极拳的,要算郝为真的另一个传人阎志高了。现在东北地区的武派太极拳爱好者,大都为阎志高的再传弟子。阎志高少时习少林、形 意、八卦,後偶遇郝为真,为郝氏拳艺折服而改练太极拳。阎志高先生青年时可算是武迷,研习太极拳後,时常练单操势,百千遍地练,他好学揣摸,深得太极精 义。其後,阎志高出入京津河北一带,以武会友,与当时的武术家李存义等人交往甚密。到20世纪40年代,阎志高应燕北武术界友人之邀,到渖阳传授武派太极 拳,始将武派太极拳的拳械传于东北一带。据说阎志高在10多年间授徒600馀人,得其中技艺者几十。较为突出的有陈明洁、卜荣生、刘常春等人。 从现代东北的武派太极拳传人所练之拳架和掌握的拳艺看,与北京河北、上海系略有区别,这与阎志高将少林、形意、八卦的技艺融汇其中有关。据东北的阎氏 传人回忆,阎志高在拳术应用时,常很自然地使用上一些形意少林的经典用法。至阎氏的传人也同样,但郝为真所传的技艺也保存得挺好。
哪位高人知道武当太极拳有什么风格特点吗?与其他派太极拳有什么区别吗?
,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后发先至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武式太极拳的基本功
武派太极拳前辈教徒,都要初学者先练习基本功,等基本功练扎实后,再学拳架。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坚实的基础,就造不出牢固的房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也很难练好拳架。武派太极拳的基本功因人而异,对青少年强调练好腰腿功。如练习踢腿、悠腿、压腿、飞脚、下腰、里合腿、外摆腿、旋风脚、虚步、弓步、仆步等。我师李圣端先生常说:“青少年骨骼柔软,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先练好腰腿功,有助于身体匀称健康的发育。日后练习拳架,不致下盘轻浮无力,一些要求腰腿功高的拳势,也才容易做好。”李老师本人的腰腿功就很好,他五十多岁时,还能双腿并立,直膝弯腰双手紧按地面;走架时,“下势”照样右腿屈膝下蹲,臀部近地而上身中正;“践步打捶”,还可飘身纵出七八尺远;“单、双摆莲”,仍能手击脚面,清脆有声。年少时如无扎实的功底,老来就很难有这么好的身手了。李老师为了让青少年练好腰腿功和腿法,还常要学生先练习几趟弹腿。他说:“弹腿是学习拳术的基础拳,通过弹腿的锻炼,把腿踢出来,不仅增加了腰腿的力量,还为日后掌握太极拳的腿法奠定基础。”20岁以上初学者,因年龄较大,腰腿已硬,再练以上这些基本功困难较大,可改练各种桩功。这些桩功较多,常用的有:1.无极桩:类似拳架中的无极势。要求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弯曲,轻轻向胸前平举,两掌高与乳平,掌心相对略偏向下,形如捧球;双目向前平视,头宜正直,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胸宽腹实,气沉丹田;周身放松,自然安舒,聚精会神,摒除杂念,自然呼吸。要点是:(1)要“心静体松”。李亦?先生在《五字诀》中首先提出的就是“心静”。并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初学走架最不易做到心静,所以要先通过站无极桩来锻炼这一功夫。初学拳的人大都容易紧张,故要求“体松”,精神、关节、肌肉处处放松,为日后练拳走架打好基础。 (2)要足与肩同宽。因“涌泉穴”在人足下,“肩井穴”在人肩头,站桩时足与肩宽,两“涌泉穴”和两“肩井穴”上下相冲,才能气机上升,运行于身。好像打井要打在泉眼上似的,否则是打不出水的。通过无极桩的锻炼,求得心静神敛,气聚体松,然后再练拳架,自然就较容易了。2.太极桩: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懒扎衣”的起势,两手一前一后,前高后低;两脚一前一后,前虚后实;身法要求同无极桩,周身轻灵,务求自然。练习这一桩功,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承重力较大,蹲得越低,承重力也越大。通过这一锻炼,可增加腿部力量。但开始不宜蹲身过低,以免造成突臀弯腰,上身前倾等弊病。应当循序渐进,逐渐放低身势。太极桩先练定势,再练动势。先按定势太极桩站好,如取左势,则左手左足在前、右手右足在后,成左虚右实步。两手从胸前下落回收,经右腰胯处再往前往上,复至胸前恢复原状,其往复路线如划一竖圈;同时,下肢坐腿松胯转腰,两腿由前虚后实,变为前弓后蹬。如此反复地划竖圈子,圈子可大可小可快可慢。要左右交换地练习。这一桩功颇似过去北方人用辘轳(一种滑车)从井里打水的动作,用来练习松肩活肘、坐腿转腰和弓步前挤等易收显效,对日后走架稳固下盘、肩松腰活、上下协调等有很大裨益。3.前进步:体重完全置予左腿,膝盖对正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提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图1);接着,身躯微向右旋,右足足掌上翘,足踵向右前方轻轻铲出(劲点在足踵,如向前踢物)(图2);足踵着地后,随即放松,足下似有吸力,伴随重心前移,足掌缓缓落平,右膝前弓,全足踏实,左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裆,成右弓步(图3)。上势不停,左腿抽胯提膝,左足自然下垂移于右踝里侧,体重完全置于右腿,膝盖对正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图4)。接着身躯微向左旋,左足掌上翘,足踵向左前方轻轻铲出(劲点在足踵,如向前踢物)。足踵着地后,随即放松,足下似有吸力,足掌落平,全足踏实,左膝前弓,重心前移,右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裆,成左弓步(图5)。如此一步一步不断地往前行进,动作熟练后,还可随意左右转弯或转圈练习。两腿步距以能维持重心稳定(实腿膝和上体不动,虚脚能自由移动)为宜,不必太大;横距以本人两胯宽度为宜,不要前后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否则影响步伐。行进时,要保持一定水平,不可忽高忽低。待这一前进步法熟练后,可进一步提高要求。方法是当前进之步铲出,足踵快要着地时,后足用力蹬地,如篙撑船,将身躯水平式地再往前推进一步或半步,然后前足落地踏稳。这种前进步法,自然较前者要难,但熟练后,对增强腰腿功力、随时维持身体平衡好处很大,应多多练习。4.后退步:先站好无极桩,两腿屈膝下蹲,胯根放松,涌泉吸地;两掌分开置于身躯两侧,肘弯微曲,掌心向下,掌根下塌,如扶物状。然后,重心左移,体重完全置于左腿,膝盖对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屈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接着,右腿向右后侧移动,先足尖着地,然后足踵里扣,全足落实;落胯屈膝踏稳,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尾闾垂直对正足踵,左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内含裹裆,成后坐步。上势不停,左腿抽胯提膝,左足自然下垂,移于右踝里侧,体重完全置于右腿。接着左腿向左后侧移动,先足尖着地,然后足踵里扣,全足落实,落胯屈膝踏稳,重心逐渐移至左腿,尾闾垂直对正足踵,右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微内含裹裆,成后坐步。如此一步一步不断地后退,动作熟练后,也可随意左右斜撤。两腿步距和横距等要求同前进步。待这一后退步法熟练后,可进一步提高要求。方法是当后退之步足尖将要着地时,支撑腿用力蹬地,如用篙支岸开船,将身躯水平式地再往后推移一步或半步,然后后退之步再落地踏稳。以上前进、后退共是四种练法,应坚持多练、练好,有助于走架和推手。向前上步,抬腿要低,几乎是擦地而行,出脚劲点在足踵,落足则似踩物;退步略高,要含有“泚劲”,支撑腿要松柔,力量要落到足心涌泉,与地相吸,如同长在地上一般。5.踩步:先站好无极桩,胯根微收,双膝下蹲,左掌外旋向胸前掩裹,护于胸前(图6);右手握拳,边外旋边自左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里,高不过口。同时,左腿踏稳,体重完全置于左腿,右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右斜,以足心或足踵为劲点向前蹬出,随即前下踩踏(图7),左膝略弯,重心置于左腿;身躯微微左旋,右拳变掌内旋回采于右胁前,掌心向下,左掌向前闪击,掌心斜向下(图8)。上势不停,右足微向里扣,右掌外旋向胸前掩裹,护于胸前;左手握拳,边外旋边回收于腹前,再提起自右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里,高不过口。同时,右腿踏稳,体重完全置于右腿,左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左斜,以足心或足踵为劲点向前蹬出,随即向下踩踏,右膝略弯,重心置于右腿,身躯微向右旋(图9);左拳变掌,内旋回采于左肋前,掌心向下,右掌向前闪击,掌心斜向下(图10)。踩腿法既是桩步练习,又是用足掌(或足踵)趟踢对方膝盖(或迎面骨)、下踩脚面的技击招法。武派太极拳多化用于搬揽捶等拳势中,动作虽较复杂,仍须不间断地练习。久练之后,除周身能协调一致外,腰腿皆有坐劲,下盘稳固,有利于稳定重心,掌握平衡,化发始能从心所欲。平时练习踩腿法,宜慢不宜快,要上下相随,动作一致。以上步法适合青壮年练习,若中年或老年习者,可练习独立步,以增长腰腿功夫。6.独立步:初学者站立时,可先以食、中二指扶住桌椅(或其他可扶之物),以一足立地,一足抬起,注意气沉丹田,足心涌泉贴地。站立平稳,随着腰腿功夫的加强,可逐渐延长站立时间,支撑腿落胯屈膝逐渐重心降低。可左右腿调换练习。熟练后,只用一指扶持桌椅。久之腰腿有力,站立稳定,可以不用再扶桌椅,仍能站立三五分钟,悬起之腿可以左右旋转划圈,练习弹踢、膝端上顶等动作。太极拳练拳打手要求其根在腿,如腰腿没有功夫,则步伐漂浮不稳,不能落地生根,功力不易提高。故中老年初习太极拳者通过本法练习,不仅可以较快地增长腿功,且有益于心脏、脑部之健康,于体用皆有裨益,不可因其形简而忽视。近人练拳,大都不愿练习基本功。有些拳师为了迎合这些心理,也就直接教练拳架,其实这是不好的。本固而枝荣,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难把拳架练好的。练好基本功再练拳架,容易掌握走架中的各种要求,提高拳艺较快;不练基本功就练拳架,难度就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