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夏朝的《归藏》和商朝的《连山》失传了?
一种说法是与孔子有关。因为周王朝本来就是周易占主导,而孔子又是“从周”的,他作《易传》来阐释自己的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有删有减有改,最终只留下了他这一支的传承。此前的古老易经逐渐湮灭。许多人都知道《易经》、《周易》,甚至把这两者划上等号。但其实,《周易》只是《易经》系列的一部分。古代的说法,《易经》先后有三本,分别是《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现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之所以叫“周易”,是因为和周文王有关,周文武推演了易经八卦,有了“周易”。同时这也说明,在周文武之前就有“易”存在。古代说法是:《连山易》(又称《列山易》,神农帝所著)是夏朝的易学,当然,现在考古界对“夏朝”还是存疑的。《归藏易》(又称《龟藏易》,黄帝所著)是商朝的易学。周文武只是在前两本易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周易》。《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艮卦代表“山”。《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坤卦代表大地,归藏也就是万物莫不最终归于大地的意思。《周易》以乾坤卦为首,乾卦为天坤卦为地。扩展资料:《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易经
《归藏易》读本或详解
归藏,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汉唐时代随日本遣唐使到日本,中国在解放后以后已经失传。《商易》以坤为首卦,故名为归藏。 《归藏》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相传黄帝作《归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其中包括《连山易》86卷、《归藏易》92卷。日本来华阴阳师南宫橘末以每片甲骨1两黄金的价格选出《连山易》27卷《归藏易》23卷,购买走并且运到日本。余下的《连山易》和《归藏易》因为战争原因和解放后文化革命因素被打碎、焚烧、和做成猪饲料无一留下。阴阳师南宫橘末的弟子竹影法师在自己的《东洋见闻录》有27卷中《连山易》的2卷的发表 和 23卷中的《归藏易》4卷的发表。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重启解放后中国研究《归藏》的热潮。出土的秦简《归藏》是《归藏》易中的第6卷中的第2册第7篇《郑母经》的部分内容对于我国《归藏》研究有重大突破和历史上前无仅有的资料价值。我国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归藏》易中的第6卷中的第2册第7篇《郑母经》的部分内容成为一方哲学大家或者风水大家。
书_《连山》、《归藏》是否失传?
《连山》、《归藏》是我国古文化的典籍,然而,历来人们认为它们是《周易》的前身,并将此认识写入小学生启蒙的《三字经》内:“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通过确凿的考证,个人得出了令人意外的结论。从文字起源和进展,从中国特有的意识形态的进展,都只能说明,它们与《周易》或者与《易》没有任何联系。有联系的是:《老子》文本是在《归藏》的基础上写的;《归藏》是在《连山》的基调下完成的。《连山》、《归藏》、《老子》是西周末前之三本规范最高统治者的宝典。要搞清这个问题得先从《周易》说起。
《周易》顾名思义,当是周朝之《易》的简称。然而,周朝前后却有800余年的历史,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暂依“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初步确定)。在这800多年的历史进程之中,我国的文化有了重大的变易和“进展”。大致可分为东西周两个阶段。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770年),这个时期除了沿用商王朝遗留下来的甲骨文字外,并且也有自身时代的发展,所明显表现出来,当然,只是青铜器皿上的金文。
从西周王朝建立起,在金文中,周易的“易”字还仅只是沿袭商王朝的用意,作为“赐”字频繁地出现在金文之中。
周易所有的卦名,除“离”、“兑”两字,在金文中尚有外,余下的:乾、坤、坎、震、巽、艮都是没有的字;
周易中所依托的阴阳的概念,在西周金文之中也是找不到的,除了在使用“阴阳谷”仅两见的地名外。根本没有所谓阴阳的概念之说。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不少的人是受世俗传说的影响,且还有不少名家学者加入这个行列,一味鼓吹,什么“伏羲一画开天”,“仰观”、“俯察”、“辨阴阳”而作八卦于卦台山,这些荒谬的言论与历史事实越来越远。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历史时,不得不注意到商王朝的“贞人”问题。
贞人的出现,历史上对他们有很大的误解。从甲骨文字来看,“贞”字与“鼎”字极其相似,并且联系到出土文物(如安徽凌家滩的玉龟中间的玉版中的图案的中心部分)来看,“食器”是人们生活生存的必须用具用品,且标志着这个民族的前进步伐。所以在我们祖先自觉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后,把管理“食器”的国家官员职位,定为“贞人”这是必然的。于是在商王朝这个崇祭祖先的时期内,“贞人”出现在“宫廷”、“御前”就是很自然的现象。当甲骨文在商王朝中期开始形成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正是管理“食器”的这一批人,可以充作最先的“实践”或“执行者”。于是,他们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文化人”,这与商末前期的“贞人集团”的形成也具有必然性。故此,“贞人”从开始形成一直到商末之前被王权的打击(压散、流魄)都与所谓的“占卜”“决疑”不沾边。随着时间的流逝,“贞人”的后裔(从商武乙的打击贞人开始算起,约500年之间大约有17代左右)的发展,延续到春秋时,他们遍及到东周王朝的各个领域。他们除了少数还是官宦外,其绝大多数已沦为:食客、门人、差役、巫师、药师、风水等等。总之,他们是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孕藏着无限的创造力,也同时具有极大的社会反动性。在这一特殊阶层内,特别是受到西周晚期意识形态的熏陶,春秋初期在他们之中形成了“阴阳学、五行学、易学、名学、道学、儒学、杂学、法学、诡辩学”等的萌芽。所以在春秋中期才有了易学的雏形,直至战国时期都还是一个渐进的阶段(竹简易、帛书易可证)。它那时还没有被人们认可的易经的样子,更没有现代易经的样子的影子。所以,易经的起源,早不过春秋初期,说它是周易则理所当然,因为它毕竟是东周之易。
支持周易的还有“卦符”和“太极图”的问题。封符就是八卦的符号,它的长横为阳、两短横为阴的出现是在“汉帛易”之后,离现在只有两千年或不到两千年的历史。“太极图”的出现就更晚了,虽然传说为陈抟作之,但无实物可证,因为继他之后的周敦颐(1017-1073)的“太极图说”,并不是后来“太极图”的真实。后来“太极图”的出现只在明朝时期,谁作的不得而知,离现在充其量还不到700年的历史。遗憾的是,我们不少的人,把我们的老祖宗伏羲神话的不知如何是好,在他手里塞进了八卦和太极图,自以为这是在给祖宗脸上贴金,但实际上,这是在给我们自己的祖宗脸上抹黑而愚蠢之极的做法。
再者,周易的认识还涉及到一个“占卜”的问题。什么是占卜,得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卜”、什么是“占”。说到“卜”和“占”就必须看看离今8000年前的文化,那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符号”。“符号”也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实录”。符号的出现,说明我们的先民,已经有了认识客观世界的“语言”似记录,是通过刻、画、写、记、录、钻、凿、灼的各项活动,所留下来的人为印记,留下这样印记的人,叫做“卜”人。然而,仅有“卜”人是不够的,符号的出现,还得要人把它复原成当时的语言,才能让符号的存在具有意义,而充当“解说”、“还原”符号成为当时语言的人,就叫“占”人。于是“卜”、“占”人的出现和存在一直延续到离现在三千三百年以前,大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约四千六、七百年。从商王朝中期(?)起,甲骨文的出现,“卜”人还是记、刻、画、写、录、钻、凿的人为的行为活动者;而“占”却上升到读、看、阅、听、闻等认识活动的范畴;灼的印记上升到验收、收讫、是我等已发生过的证明,如现在的印章的功效一样。所以,甲骨文内所出现的“卜”、“占”(此字在甲骨文中是没有的,在现在的“占”字外面再有一个大口字包围,则读占)都仅是上述之意。遗憾的是清末之儒徒(孙诒让、王国维、罗振玉)之流,错误解释了被王懿荣所发现的甲骨文,而贻误至今。孙、王、罗、郭等四堂的错误,仅是把起于春秋的“占卜”误以为是我们早已有之就大错特错了。(甲骨文是商到西周所特有的文字,随着东周时期的竹简兴起,代替了甲骨文后,后来人们对甲骨文一无所知。显然这包括从孔子以降的历代文人,直到清末王懿荣的偶然发现,方才开始认识这一“新”的事物。然而,从商末延续到西周的“贞人”后裔们,显然弥散在各个领域,但,唯有一支他们发展变易了商朝和西周的“卜”“占”之意,取而代之以“占卜”的雏形,流行于世,进而发展成为影响中国的“占卜”文化。这是被人们忘却了的春秋特有现象。)
当我们不少的人举证《尚书·大禹谟》文中的“占卜”的事,如“枚卜”、“官占”等为最早之证时,殊知,《大禹谟》是西晋永嘉之乱之后所冒出来的“伪书”,离现在不足1700年,焉能为证;即若是现在的《尚书》,也仅是汉以来所不断整理推出的,也不能为证;何况目前所能见到的刻印本,还可能只是宋、元、明、清之作品。
当然,支持《易》的出现还当有,阴阳观点或五行认识等。但是这些,在我国历史之中,能够找到实证的都早不过春秋时代。因为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对于这些都没有它们的踪迹。
由于人们对于《易》的认识并不牢固,没有真正进入《易》之门,对于它所应该出现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之中,没有客观事实的依据。于是,妄自而无限遥远的漫话。这样不仅不会使《易》的真正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可,不自觉地,给它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致使它成了任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工具”。这不是给自己祖宗脸上增光,而是在给祖宗脸上抹黑。
远在约5000年前山东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上镂刻的一组图案,有人就先入为主的称之为是“太阳八卦图”。这是在干什么?这是考古吗?5000年前的先民,从哪里来的“八卦”概念,从哪里来的“卦符”概念。现在八卦卦符的长短横概念,还只是“汉帛易”以后的事,离今只不过是两千年左右,这中间的三千年在干什么。诚然,象牙梳中间是由七个所谓的“乾卦”和四个所谓的“坤卦”组成一“S”形的图案,分别在两回形中间有“T”字形的标记。但是,请注意,这是刻画在“梳子”上的图案。梳子是干什么的,梳子是整理、梳理头发而用的。5000年前的先民,对于自己的头发整理、梳理是多么的伟大的事情呀。当时的先民不分男女,对于拖在脑后或飘洒在胸前的头发,很是头疼。用树皮、草茎、兽皮去扎捆头发,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它不利于生产实践,不利于生存竞争,它影响人们的各种活动,而会动摇预期的目的。当事情本来可以成功的时候,却因为自己的头发的干扰和被它物利用(“挂着”、“绊着”、被野兽或敌人揪住、扯住等不利的情况),轻者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重者丢失掉自己的性命。于是,梳理、整理自己的头发,几乎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当发现,把头发分为三股而辫时,则紧密得多,而只需要在辫稍处系上小小的绳索,这就方便多了。进一步把整理好的辫子再以“S”形的方式盘起来,并且在盘的两个中心部分用类簪子式的它物插上,就更加稳妥牢固了。这是惊人的壮举,于是在我们的民族之中广为流传,并且把图案镂刻在梳子上,不是一目了然吗!显然,大汶口的象牙梳正是我们先民当时的记录,正是五千年前人们生存斗争、生产实践的历史足迹。它启发人们在实践之中,必须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按一定的程序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实践。所以这正是后来发展为王者的“律己”、严格“律己”、严格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的前身。这样的精神孕育出来的品德能不高尚吗?这是西方世界所不能理解的民族精神啊!
离现在约4600年前安徽凌家滩,出土的玉龟中间的玉版上面也有一幅图案。有人说这是我们先民“占卜”决疑的明证,这又奇怪了,真不知这些人心里在想干什么?
愚以为,这幅图案太好了,太伟大了,它简直就是大汶口象牙梳的姐妹篇,它是我们先民足迹的真实写照,这是先民们认识了“龟”的价值的深刻寓意。从该图的中心部分看,这是后来甲骨文中“贞”字和“鼎”字的写照,也就是甲骨文中的两“贞”或两“鼎”交叉垂直的实录,也就是先民的“食器”的再现;离开中心“食器”后的小圆内,则是分向八方的八个龟头;八个龟头外大圆内分向四方的四个龟头。
这个具有图案的玉版,却是玉龟的中间组成部分之一,它分为龟背、龟腹和中间的玉版。此玉龟出土于墓主人的胸口前。显然这说明是墓主人铭记心中的大事,就是玉龟中间玉版的这幅图案。
这是什么样的大事呢?这首先得认识一下“龟”:
龟,顺从,不张口咬人,不伤人,听从民的意志而皈依;
龟,能填民的肚皮,龟的食法极其简单;
龟,忍耐、坚毅,不要任何回报,当民抓到龟后,只要放到它爬不出来的地方,它就老实的永远呆下去,它不吃不喝没有任何乞求,当民取用时,随时俯首待命;
龟,长寿,泰若,与世无争;
龟,可强民之身、健民之体。
显然上述之中唯有它不要任何回报,俯首待民之命最为可贵,这正是所有为王者,所应效法的精神。同时这也是“民以食为天”的早期精神体现。图案中心之所以是“食器”,正是寓以此意。只有以“食器”为象征的中心,才能保障四方(包括八方)民众生活生存、安宁永在。不理解这个图案,就不能理解后来出现在西周金文内的“抚有四方”、“永保四方”、“经维四方”等的真正精神。而这种精神的目的,却是“民得”的具体实施。伟哉,我们的先人。那时候的西方正是金字塔文化盛行的时期,他们的文化正是王权、强权、力量、暴力的杰作。(我们却在离今4600年以后直至周王朝,始终没有找到一座像样的王权、皇权、强权的宫廷建设或像样的坟墓,从而使不少的人污辱我们说,没有王权象征的建设就没有进入国家状态,没有国家的形式就没有进入文明时代。真不知这是什么样的逻辑。)这也就是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已经开始了。
关于《连山》和《归藏》的问题……(略。此意已见于《老子的自然观和现代文明》与《老子其人其书之我见》。)
综上所述,《周易》与《连山》、《归藏》没有任何联系,有联系的是:《老子》的文本是在《归藏》的基础上写的;《归藏》是在《连山》的基调下完成的。《连山》、《归藏》、《老子》是截至西周末之前的三本规范最高统治者的治国宝典。可惜而遗憾的是,人们几乎把她们忘得所剩无几,无视我们自身的历史,任人玩弄于巧舌诡辩之间,岂不悲乎!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陈光柱
(此稿还在5月21日中华传统文化复兴论坛上讲过)
《连山》 《归藏》 《周易》三书中哪本最好???
所谓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周易》,这三本书均是探究宇宙之微的奇书。《连山》粗陋,颇不足论,《周易》虽屡得圣人批注,流传最广,但也有失本色。话说商汤灭了夏朝。《连山》落入了商朝宰相伊尹手中,他对《连山》增删修补写出了一本《归藏》。后代商王,都以它来堪定祸福。可惜祸福天定,无论《归藏》怎么了不起,商朝还是亡了。那时天下混乱,西伯候姬昌被纣王囚在牢中,那时它穷究《归藏》一书,写出一本大名鼎鼎的《周易》。所以说三部书虽名目各易,实则一气贯通。
这三部书中,论精奥完备,公认《周易》第一,可惜古今易者旁加批注,凭一己好恶,曲解易理,好好一部《周易》已无夕日风光。《连山》,《归藏》又具已失传,难求其源。三者好坏定论,而今谁敢胡言。
教育教育学习!
什么是远程教育
一、认识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则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成为高新技术条件下的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兼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传统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
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远程教育的特点,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学生与教师分离;采用特定的传输系统和传播媒体进行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与面授教育相比,远距离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的成本。基于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发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远程教育由于信息传送方式和手段不同,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以邮件传输的纸介质为主的函授教育阶段,第二是以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为主的广播电视教学阶段;第三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远程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网上远程教育阶段。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的逐步普及,网上远程教育离我们已越来越近,对处在大城市的我们来说其实它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目前,参加网校学习的人员正在逐步增多,按学习的目标不同分为学历学位、职业培训、网上充电等三种类型。学习方式目前主要分为集体开班和个体学习两种。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网校也到处可见,有正规大学开办的经过国家教委认可其学历的攻读本科、研究生课程的网校;有全国知名重点中学在网上搞的针对高考辅导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网校;还有一些商业网站针对网上充电者举办的一些职业技术培训的网校等。北大商学网是北京大学管理类远程教育的教学执行机构,属第一类。
二、远程教育对学习者的要求
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远程学习以自学为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与教师、同学是分离的,没有教室,更没有课堂的氛围,这些特点会使得许多刚刚开始远程学习的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或有些不习惯。因此远程学习要求学习者首先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
始终保持自发的学习动力。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成人,他们的学习动机各式各样,但不外乎提高学历、增加技能、在职充电、扩展职业范围等。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较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在以后长达几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否保持住由此产生的学习动力是决定其学习成败的关键。
主动探索的精神。成人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己确定在学习上投入多少时间,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并逐渐适应一种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这同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面对一个问题,积极的学习者不会只接受一个答案,或是等待老师告诉你该持什么样观点或立场;也不会只局限于到某本书或教材的某章某节上去寻找答案。积极的学习者会主动尝试多种解决方法,建立自己的想法,经过主动探索后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北大商学网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努力理解自己所学的东西,而不是死记硬背,被动接纳。
此外,随着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有必要变革自己的学习观念和认识。
● 虽然面授时间少了,自主学习的要求高了,但通过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可以提高自己的 学习能力。
● 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个人终身的社会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生活、工作的节奏。
● 现代远程教育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而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时空的广泛性,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 接受教育不光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为以后继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对今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将是非常有益的。
三、在网上可以获得哪些教学信息
目前北大商学网所提供的网上教学信息,主要包括教学组织管理信息、课程信息、教学动态、辅导信息、BBS(公告板)和其他的教务管理信息。
● 教学组织管理信息包括教学计划、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课程介绍及各种教学过程中的通知、通告等,主要用于对教学过程的总体指导,教学的组织管理安排等。
● 课程信息、教学动态辅导信息是指按照教学进度要求,及时提供给学生的有针对性的导学信息,包括各章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讲解提示,同步的作业与测验题和解析等。
● BBS讨论主要是专题性研讨、学习疑难反馈、个性问题解答等,同时通过讨论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以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其他教务信息还包括班级活动,网校活动的通知,学生学习、生活动态介绍等。
远程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初学者遇到一些困难并不可怕。怎样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如何树立长久的学习信心?怎样把握远程学习的技巧?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对待作业与考试?本手册将帮助你克服这些困难,建立适合自己个性化的远程学习模式。
教育与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教育是施加影响的过程,学习是主动探究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培训就是向新员工或现有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开发则是增加和提高员工的知识和能力,以满足目前和将来的工作需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教与学的矛盾: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
易经能信吗
谁信谁倒霉!
传世的、挂名周易或易经的预测术,无论哪家哪派,离开了“对已经发生的经历进行推算”(即从已经发生的过去寻找规律)就无法推测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这种预测方法类似于IBM的“智慧地球”理念,都是以过去的数据为分析的基础,离开了过去的数据寸步难行。这样的方法不能叫预测,而只能称为“推测”或“分析”。IBM的“智慧地球”有着庞大的数据库支持,准确率尚且有限,挂名周易或易经的预测术所依据的、经过验证是准确的仅仅是一小部分人过去的数据,准确率可想而知。
所以,挂名周易或易经的预测术,算得准的,准确率百分之八九十甚至百分之一百的,都是已经发生的!需要将来的结果来验证的,有的会准,有的则不会准,准确的机率也就百分之五十左右。
你觉得机会好,就大胆去尝试,别信卜卦算命那一套!
易经能信吗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易经可以相信吗
学习《易经》心得体会 以前,我以为《易经》是一部打卦算命、占卜未来吉凶祸福的“邪书”。但当我初步学习《易经》时,才发现,它不单单是一部占卜之书,而更重要的它是一部指导人生的哲学巨著。它论述的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指明的是,人生处事的真谛、智慧人生的法则。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它含弘广大,博大精深。非但不邪,反而正的出奇,应以“奇书”命之,方为妥当。 《易经》又名《周易》,古有三《易》,分别为《连山》、《归藏》、《易经》,又称三《易》为《三坟》。即《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典籍。八索之学乃八卦也。随朝代更迭,《易经》的名称各有不同,周朝为《周易》,之后有汉、唐易,宋易,明、清易等。上古
之王天下,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因河图而画八卦,重之为
。 易经是群经之首,因为其它的经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的,它是中华的总源头,也是
之首,所以也是群経之始。易经是三位古人创造的,伏羲创造了
,
创造了
,
为易经写了《十翼》也叫《易传》。易经的起始人是伏羲。 伏羲的
是一部
,是一画开天,它经历七千年的岁月考验一直到今天,足以证明它的真理是永恒的。伏羲的
是由数字与字母组成,而现代的计算机也是由数字组成。由此可见中国七千年前的伏羲也是电脑的鼻祖。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文王的
,也是六十四个密码它揭示了
的六十四种规律。我们称伏羲的八卦、文王的六十四卦、
的《十翼》是易经的三把
,易经充分显示了自然发展的完整系统,它是揭开宇宙密码的宝典。易经不仅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看天文、习地理,而且必须以照自然规律法则去做事。所以我们说易经是一部伟大的、不朽的著作。我们有必要好好的学习易经。 河图者象数也。自文王作卦辞、
作爻辞,
作彖辞、象辞、文言、糸辞、说卦、序卦、杂卦传为十翼。孔夫子知天命之年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十翼也。综观中国远古文化、河、洛是其根,自汉代由田何传古易,其特点是以象数为主,主要内容乃互卦、消息、爻辰、阴阳升降、卦变纳甲、卦气、十二禽辰等等,其内容与天文星象、历法皆有关。这正是古易精华之所在,同时亦是卜易之源头。 易经仰观天文,伏查地理,中通万物人情,探索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道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要适应这个永远在变的世界,有时我们预想着事情发展的种种可能,而事实却在所料之外发生。要以平静的心态来应对各种变化。“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突然而来的事情把一切都烧毁了,一切计划都死掉了,不如放弃它另择道路吧。人生是不会有绝路的,老天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也为你打开一扇窗。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应对所谓的人生成败与得失,事情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然后顺其自然。 世间的变化不是胡变,是有序的。学习易经来把握变化的有序性、规律性。纵观历史,成就大业的人,必是一个把握、驾驭时势的人,“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历史上的几次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都是顺应历史大潮流的变法,但为什么都失败了呢?因为那个时代的时势还未到。文革中,“二号走资派”邓小平在江西农场劳动时,72年给毛主席写了封请求出来工作的信,果遂其愿,为何?林彪背叛出逃,时势到了。仔细阅读邓公那封信,足显其政治家的韬略与把握时局的能力。不是任何人都有这种能力的,这要求平时多学、勤思,培育大局眼光和洞察力。要主动地适变、应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能预测到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远大的前途,若前途渺茫,就要主动生变,减少损失的机会成本,要有打破既有时局的胆识与魄力,去营造另一番洞天! 易经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如“察见渊鱼者不祥”,连河里有多少条鱼都看的清楚的人,太聪明了,不吉利。人小的事情太计较,就容易忽略了大的方向。如“亢龙有悔”,当一个人的成就发展到颠峰时,也就隐藏着晦气了,当一个人到了“贵而无位,高而无民”的地步,也只有一个人享受寂寞了。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到了绝对的地步,都不会长久的,都隐藏着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反映在方法论上就是要坚持“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做事情掌握适度原则,避免绝对化,要统筹兼顾,进退自如。 通过学习易经让我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的将来指明了方向。人安身立命,要与人为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被镶嵌在社会中的,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生存,任何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借力于社会环境和其他人,所以就要与人为善,努力地帮助别人,营造一个适合个人发展的社会环境。要厚德载物,要用宽广的胸怀对待别人的失误与不足。要会协调和驾驭矛盾,工作学习中会产生矛盾,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矛盾,应该就事论事,一切围绕着工作如何更好地开展和目标更好地达成而进行,当矛盾有可能超出工作学习之外时,就停止争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把握住这一点,带来许多负效应。 要耐得住寂寞,“初九,潜龙勿用”。如果时机不到,最好静以待时,修养学问,以便将来才能充足,举而用之。要认识到人生当中每一段积累都不会白费,有时候冥冥之中需要你充实完善学习提高,这些东西都是做一些人生的储备,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要忍耐寂寞,韬光养晦,努力修炼自己的心智与才能,困于心,衡于虑,徐图自强。 做事要有恒心,“立心勿恒,凶”。现实世界的错综复杂,让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也很容易迷失方向,我们必须平心静气地思考,想做什么样的事业,如何才能达到?规划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坚持地走下去。也许现实不如所愿,那是因为时机未到,要学会等待,等待是痛苦的,因其蕴含着未来的极大不确定性,是对信心、韧性、心智的极大考验。同时尽最大努力朝既有目标靠拢! 时间是人生命中最宝贵资源,因其是一维的,是不可逆的。在繁忙充实或无聊落寞之际,她都悄悄地以同样的速度一去不复返了。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和际遇,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积极、谦逊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虔诚地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使她富有意义! 易学是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它给人生以指引,指明道路和方向。但道路和方向本身不代表成功,人生路还要靠自己塌实地去走。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或许易经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无论在人生的何种境遇下,都要保持一颗永远向上的心。君子要效法天地间运行的基本法则,自强不息。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易经主要阐明的是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三大法则。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正所谓要“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要适应这个不断在变的世界,有时我们预想着事情发展的种种可能,而事实却偏偏在意料之外发生。 所以要以平静的心态来应对各种变化。突然而来的事情可能把一切都改变了,一切计划都被搅乱了,这时,与其苟延残喘,不如放弃它另择道路最好。人生是不会有绝路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易经告诉我们,老天爷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其实也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应对所谓的人生成败,只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而后,心态上顺其自然。 但世间的变化又不是乱变,而都是有规律的。学习易经就是要把握变化的有序和规律。纵观历史,成就一番大事业之人,必都是能把握和驾驭时势的人。“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历史上的几次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都是顺应历史大潮流的变法,但为什么都失败了呢?因为那个时代的时势还未到。所以文革中,“二号走资派”邓小平在江西农场劳动时,72年给毛主席写了封请求出来工作的信,果遂其愿,为何?林彪背叛出逃,时势到了。仔细阅读那封信,足显其政治家的韬略与把握时局的能力。不是任何人都有这种能力的,这要求我们平时多学、勤思,培养洞察大局的眼光。 另外,还要主动地适变、应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能预测到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远大的前途。若前途渺茫,就要主动生变,尽可能尽早地减少损失,完后去谋求另一番洞天。 易经蕴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如“察见渊鱼者不祥”,连河里有多少条鱼都看得清楚的人,太聪明了,不吉利。人在小的事情上太过计较,就容易迷失了大的方向。而当一个人的成就发展到颠峰时,也就隐藏着晦气了;当一个人到了“贵而无位,高而无民”的地步,也只有一个人享受寂寞的命运了。这就是说,任何事情到了绝对的地步,都不会长久,都隐藏着向反方向发展的趋势。达到质变只是量变的积累而已。 学习易经让我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的将来指明了方向。人安身立命,要与人为善。从小的政治课我们就学过,人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任何人要有所成就,就都必须借力于社会及其他人的协助。这就要求我们与人为善,努力地帮助别人,营造一个适合个人发展的社会环境。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等于帮助了自己。要厚德载物,用宽广的胸怀对待别人的缺失。看待矛盾应该就事论事,一切围绕着工作如何更好地开展和目标更好地达成而进行。当矛盾有可能超出工作之外时,就停止争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把握住这一点,于是自身惹来许多负面效应。 要耐住寂寞,“初九,潜龙勿用”。如果时机不到,最好静观其变,同时修养学问,加强自己,以便时机到来之时能够一举而用之。要认识到人生当中每一段积累都不会白费,有时候冥冥之中需要你充实完善学习提高,这些东西都是做一些人生的储备。机会永远属于时刻准备的人。要忍耐寂寞,韬光养晦,努力修炼自己。 做事要有恒心,“立心勿恒,凶”。现代世界的错综复杂,让我们面临了太多的选择,这样也就很容易迷失。我们必须平心静气地思考,想做什么样的事业,如何才能达到?然后规划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坚持地走下去。尽每个人最大的努力朝既定目标奋进! 总的来说,易经是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它给我们以指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但道路和方向本身不代表成功,人生路还必须靠我们自己塌实地走下去。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或许易经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无论在人生的何种境遇下,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君子要效法天地间运行的基本法则,这样才能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