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像

时间:2024-06-19 08:11:35编辑:coo君

罗丹做巴尔扎克的雕像故事是什么?

罗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渴望有一天能成为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样伟大的艺术家。他曾满怀信心地报考心仪已久的巴黎美术学院,但三次落第。第三次考试时,主考官竟给他写下这样的评语:“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时间。”对于年轻的罗丹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万念俱灰的罗丹来到修道院做了一名修士。一天,院长发现罗丹正在用泥巴很随意地捏一些小人儿,那些精彩生动的艺术品把院长惊呆了。院长对罗丹说:“你不该留在这里,用你的艺术去为上帝服务吧。”就这样,罗丹重新投身艺术。

  1891年,罗丹接受了法国文学家协会的一份订单,为已故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塑像。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罗丹一口气制作了17尊巴尔扎克塑像,但都不满意。一天,罗丹正对着一尊雕像思索,恰巧雕刻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不由得赞叹不已,并久久地凝视着这双手。罗丹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做了一件人们意料之外的事情——巴尔扎克原本完美的手消失了。罗丹坚持,“整体感高于一切”,“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也要毫不留情地舍弃”。

  这尊巴尔扎克像花费了罗丹6年的时间,但第一次展出时却遭到了猛烈攻击,文学家协会拒收这尊雕像,有人甚至嘲笑雕像是“麻布袋里装着的癞蛤蟆”。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罗丹写道:“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的巴尔扎克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别人的作品虽然“形似”方面做得很好,却不能体现巴尔扎克高傲的气势和动人的风采。罗丹的作品采用了中国画“大写意”的手法,在一定“形似”基础上加以夸张、取舍后达到了更高的“神似”——他正是人们心目中那个披着睡衣彻夜不眠、面对黑暗而怒火中烧的文学巨匠巴尔扎克。

  罗丹最终胜利了。现在,《巴尔扎克像》早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拉斯巴依大道,受到后人的礼赞。


雕塑巴尔扎克注重人物的什么

《巴尔扎克像》,形神俱备,是一个全新的人体雕塑理念,当作品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激起了广泛的社会抨击。说它是“印象主义”,是怪异的、病态的表现,脱离现实的人体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作协拒绝接受它,作协主席——诗人扬·爱卡德因拒收订货而气愤得辞了职。作家左拉、法朗士、画家莫奈、劳特累克、音乐家德彪西等人,联合起来支持罗丹,并发表了宣言。最后,罗丹不堪忍受这种长时间的争执,毅然决定把作品运回自己的工作室,退还了稿费。但他坚信:“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1939年,这座雕像终于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此时,罗丹已逝世2周年。


巴尔扎克的塑像为什么没有双手?

手——巴尔扎克的手,摔成了碎片。
“罗丹疯了!”人们惊呼。“记住。没有一个局部比整体更重要!”满眼血丝的罗丹扔下斧子。“这双手太完美了,她已经游离了整个雕塑。”
有时候,我为那双举世无双的手扼腕痛惜,但一想到整座雕塑,又会觉得这么点损失也是值得的。没有一个局部比整体更重要,没有一片辉煌的云彩比沉默的蓝天更可爱。
曾有一位足球教练因为一位天才球员与球队整体风格不合而无情地让他离队。那为球员为此而流泪。他让我想到许多才华横溢却不为社会所容的天才。他们的遭遇是悲哀的,尽管他们是无以伦比的,但他们对于社会却是空无足音,他们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命运。那位教练赶走了一位天才,却换来了球队的默契配合;他失去了一棵大树,却得到了整片森林。
谁也没有问问教练,为什么不能使你的森林都是大树。正如没有人问问罗丹。为什么你不把整个巴尔扎克都塑造得比如手般完美。理由很简单,现实早已给了答案。
然而,我们毕竟不是罗丹,我们没有那种大师的气魄。面对巴尔扎克的那双完美的手,我们会舍不得;甚至,只要有一点是好的,哪怕只是巴尔扎克的指甲,我们手中的斧子也会迟迟不肯落下。也许,我们是俗人,只看重局部而忽略整体。于是,也终于能理解为什么许多国内球队无论如何也不肯将一位大牌球星舍弃,就像我们不能砍掉巴尔扎克的手指甲一样。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为什么被砍掉了双手?

在这件最后完成的雕塑中,巴尔扎克穿着邋遢的睡衣式的长袍,头发蓬散,好像雄狮一般。他的表面凹凸不平,但在这样的表面上却产生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光影变化。巴尔扎克套在长袖之中的双臂低垂着,没有手。罗丹曾精心塑造了巴尔扎克的手,但由于他作的手太出色,有些喧宾夺主,因此罗丹毫不犹豫地将那一双手砍掉了。罗丹摒弃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没有去修复雕塑上那经过砍凿的“伤口”而就此将巴尔扎克的雕像定型。

为什么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没有手?

罗丹创作这尊《巴尔扎克像》塑像花费了七年时间。巴尔扎克身披睡袍,昂首仰视前方。罗丹将这位文学大师睿智、深邃而又富于激情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尊雕像却没有手,原来,他的一位弟子看完雕像后对其赞不绝口,并将目光停留在雕像的手上,大声地喝彩说:“先生,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精美的一双手啊!”不料罗丹听了这话,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他再次审视自己的作品,仿佛看出了问题的所在。他又叫来几位弟子,他们同样对雕像的双手感兴趣,罗丹变得异常不安,他决然地抄起斧头砍去了巴尔扎克雕像的手。原来罗丹以为:巴尔扎克是个有着丰富思想的伟大作家,要通过他硕大的头颅和伟岸的身躯来表现。而雕像的手太突出,它有了自己的生命,已不属于这座雕像的整体,反而破坏了这尊雕塑的完整性,所以必须砍掉它。被卸去双手的巴尔扎克雕像却因此而更具艺术感染力,成为罗丹雕塑作品的传世之作。扩展资料:《巴尔扎克像》,形神俱备,是一个全新的人体雕塑理念,当作品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激起了广泛的社会抨击。说它是“印象主义”,是怪异的、病态的表现,脱离现实的人体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作协拒绝接受它,作协主席——诗人扬·爱卡德因拒收订货而气愤得辞了职。作家左拉、法朗士、画家莫奈、劳特累克、音乐家德彪西等人,联合起来支持罗丹,并发表了宣言。最后,罗丹不堪忍受这种长时间的争执,毅然决定把作品运回自己的工作室,退还了稿费。但他坚信:“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1939年,这座雕像终于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此时,罗丹已逝世22周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尔扎克像

没双手的巴尔扎克像,这一颗(1)耐人寻味的意思是…………(2)罗丹为巴尔扎克塑造的像是怎样的?……

1.本文说的是“没有双手的巴尔扎克像”,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断臂维纳斯”?

2.“耐人寻味”的意思是:
3.罗丹接受塑造巴尔扎克像后,为什么伤透了脑筋?
4.罗丹为巴尔扎克塑造的像是怎样的?

5.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像的双手砍去?

6.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双重否定句,并将它改为反问句。

1.以“断臂维纳斯”引出下文,并且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2.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3.因为巴尔扎克其貌不扬,身材又矮又胖,头大肚圆,这样的形象不好塑造。
4.他身披宽袖长袍,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一颗硕大的脑袋,额纹紧皱,两眼注视着前方,目光中带着深深的思考,好像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述说一个生活的哲理 ……
5.因为双手比脸部更突出,只有砍去双手,才能突出脸部。
6.每当后世的人们站在雕像前瞻仰着巴尔扎克的风采时,无不为罗丹的独具匠心由衷敬佩。
每当后世的人们站在雕像前瞻望着巴尔扎克的风采时,难道不为罗丹的独具匠心有衷敬佩吗?


为何罗丹要砍掉巴尔扎克像的手

罗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渴望有一天能成为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样伟大的艺术家。他曾满怀信心地报考心仪已久的巴黎美术学院,但三次落第。第三次考试时,主考官竟给他写下这样的评语:“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时间。”对于年轻的罗丹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万念俱灰的罗丹来到修道院做了一名修士。一天,院长发现罗丹正在用泥巴很随意地捏一些小人儿,那些精彩生动的艺术品把院长惊呆了。院长对罗丹说:“你不该留在这里,用你的艺术去为上帝服务吧。”就这样,罗丹重新投身艺术。

  1891年,罗丹接受了法国文学家协会的一份订单,为已故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塑像。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罗丹一口气制作了17尊巴尔扎克塑像,但都不满意。一天,罗丹正对着一尊雕像思索,恰巧雕刻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不由得赞叹不已,并久久地凝视着这双手。罗丹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做了一件人们意料之外的事情——巴尔扎克原本完美的手消失了。罗丹坚持,“整体感高于一切”,“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也要毫不留情地舍弃”。


罗丹做巴尔扎克的雕像故事

罗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渴望有一天能成为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样伟大的艺术家。他曾满怀信心地报考心仪已久的巴黎美术学院,但三次落第。第三次考试时,主考官竟给他写下这样的评语:“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时间。”对于年轻的罗丹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万念俱灰的罗丹来到修道院做了一名修士。一天,院长发现罗丹正在用泥巴很随意地捏一些小人儿,那些精彩生动的艺术品把院长惊呆了。院长对罗丹说:“你不该留在这里,用你的艺术去为上帝服务吧。”就这样,罗丹重新投身艺术。

  1891年,罗丹接受了法国文学家协会的一份订单,为已故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塑像。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罗丹一口气制作了17尊巴尔扎克塑像,但都不满意。一天,罗丹正对着一尊雕像思索,恰巧雕刻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不由得赞叹不已,并久久地凝视着这双手。罗丹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做了一件人们意料之外的事情——巴尔扎克原本完美的手消失了。罗丹坚持,“整体感高于一切”,“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也要毫不留情地舍弃”。

  这尊巴尔扎克像花费了罗丹6年的时间,但第一次展出时却遭到了猛烈攻击,文学家协会拒收这尊雕像,有人甚至嘲笑雕像是“麻布袋里装着的癞蛤蟆”。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罗丹写道:“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的巴尔扎克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别人的作品虽然“形似”方面做得很好,却不能体现巴尔扎克高傲的气势和动人的风采。罗丹的作品采用了中国画“大写意”的手法,在一定“形似”基础上加以夸张、取舍后达到了更高的“神似”——他正是人们心目中那个披着睡衣彻夜不眠、面对黑暗而怒火中烧的文学巨匠巴尔扎克。

  罗丹最终胜利了。现在,《巴尔扎克像》早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拉斯巴依大道,受到后人的礼赞。


罗丹为巴尔扎克塑造的像是怎么样的?

“它是我毕生的心血,美学的支点。”1898年,罗丹刚刚完成了巴尔扎克塑像的创作,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委托罗丹进行此项创作的法国作家协会却愤怒地否决了它,不允许它矗立在艺术之都巴黎的任何一个街角。整整41年的漫长岁月过去,罗丹的《巴尔扎克》才于1939年夏天举行了落成揭幕仪式,然而安放它的拉斯佩尔和蒙帕纳斯街口却仍然不尽如人意,因为罗丹对这位天才作家狂放而前卫的处理方法让群众感到紧张。大家百思不解,罗丹为什么不能让小说家手执鹅毛笔,却让他身着浴袍,昂首阔步,看起来是从车水马龙中退缩回来,扭过头去,似乎还喘着粗气。 一百年后的今天,巴黎的罗丹博物馆正在为纪念这则丑闻举办一个展览,题为“1898:罗丹的巴尔扎克”,详细地向世人讲述这座雕像不平凡的诞生和命运。 巴尔扎克逝世于1850年,几十年过去,一直没有任何纪念碑。然后,正如作家左拉所说,雕像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尽管左拉个人认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就是他最好的纪念碑,但他又说既然雕像已比比皆是,那么忽视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就是一个错误了。左拉于1891年同意担任作家协会主席职务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让这个项目尽快上马。 当年,昂利·沙布被委以此任,并创作出了一座身着巴氏工作时常穿的僧袍、手执鹅毛笔的坐像,基座上的面具代表着小说家的《人间喜剧》。沙布还未完成这座雕像就故去了。于是,左拉便说服老相识罗丹做候选人。罗丹在信中答应塑一座三米高的青铜像,18个月后完成,作协接受了这个条件。罗丹没有考虑用自己以往的方式工作,包括搜集所有有关巴尔扎克的文献,访问小说家的故乡,研究当地的地貌特征……“对我来说,巴尔扎克主要是个创造者,这就是我要表现的,”他说。 罗丹在图赖讷找到了一个男模特,可模特又失踪了。他先创作了大量巴尔扎克的裸像,然后才给他着装,先是一件僧袍,然后是那件著名的浴袍。他搞到一件真袍子,把它浆硬,放到石膏里,进行石膏研究,不停变换翻领和袖子的细节。发型和头部的倾斜度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面部一开始是现实主义的,后来开始模糊,最终粗犷成了绝望天才的怒吼。当然了,罗丹的创作逾期了。这时左拉已不再是作协主席。他的继承人威胁说要打官司,而另一个雕塑家又企图领这个任务,把巴尔扎克的形象表现为一个翅膀整齐的司芬克斯。罗丹向协会妥协,预支10000法郎,由第三者保存,并保证尽快拿出最好的作品来。左拉鼓励他说:“巴尔扎克在等待,他的光荣不该因为你对自己荣誉的合法考虑而受影响。” 当时还有生前见过巴尔扎克的人,可调查了半天,罗丹还是不打算创作一个肖像。他的“巴尔扎克”是一个像他一样的造物者,而不是一具头脑。(塑造知识分子不是罗丹的强项。他创作肖像的失败是致命的,那不过是一堆灰材料而已。而他的《思想者》显然名不副实,是个矫健的运动员,漂亮的躯壳里没有一点想法。)也许他在1898年的沙龙上展出那座完成的石膏像的时候就知道会惹麻烦,因为他同时展出了他那令人赞叹的大理石像《吻》,并在展前预先请来友好的记者以防不测。 一名记者看到罗丹的《巴尔扎克》“啜饮并呼吸着人间喜剧的狂热”,另一名记者说,一眼看去雕像是“一个方块,一块石头,一块巨石……逐渐地,人们在包装下面看到了形式,有着那个沉重男人快速轻巧的步态,还有拉马丁曾很好地描述过的巴尔扎克移动重心的特有方式”。 一切还算顺利。然后公众出来了。“一块沐浴中的盐石”,“一头海豹”,“一袋石膏”,“一个穿浴袍的雪人,空荡的衣袖让人想起给疯子穿的拘束衣”,这是其中的一些评论。作家协会否决了这座雕像。 罗丹在给莫奈的信中写道:“我遭到的猛烈抨击,跟那次你发明把空气画到风景画中去时一样。”波德莱尔称赞巴尔扎克塑像为“一个文明及其所有战争、理想和愤怒的产物”。里尔克认为巴尔扎克的身体体现了创作的自豪和傲慢,以及眩晕与迷醉。私人收藏家开始标价,一次购买《巴尔扎克》的公共签约开始进行,土鲁斯-劳特累克、马约尔、克列孟梭、德彪西、莫奈和阿纳托尔·法郎士联名请愿,然而左拉却没有签名。那一年,他的《我控诉》正好出来,而罗丹没有参加德雷福斯竞选活动。 这则丑闻也许是不可避免的,1898年是那么不安的一年,发生了德雷福斯事件和议会大选。人们认为是罗丹的塑像破坏了关于崇高和力量的传统观念,导致了拒绝赋税之类的不当举动,甚至导致了革命。罗丹拒绝了公共签约和所有买家的标价,决定把雕像保存在巴黎以外的蒙当,直到这个城市准备好了接纳它再说。他说:“巴尔扎克塑像是我艺术生涯自然发展的结果。我承担它的全部责任。我希望自己是它唯一的主人。” 然而10年过去,否决依然持续,于是罗丹开始为他的《巴尔扎克》活动了。1908年,巴尔扎克博物馆落成,他捐赠了一座石膏像。他还邀请了28岁的美国摄影师爱德华·斯泰岑来蒙当拍摄月光下的巴尔扎克。斯泰岑工作了两个晚上,罗丹付了他1000法郎。罗丹把那些形象比作在沙漠中行走的基督,并对斯泰岑说:“你的作品将让全世界了解巴尔扎克。” 罗丹于1917年逝世。1937年,巴黎举行了一个“纪念性错误”展览,展出了装饰巴黎公共场所的“巴洛克猪油垃圾”,以及本应放在那些地方的像《巴尔扎克》那样的作品。公共签署的将雕像铸成青铜的提议正在进行之中(罗丹博物馆馆长吝啬地给了50法郎,法共给了500法郎)。青铜像应在公共场所放置的提议一旦被接受,就有了该放在哪里的辩论,因为巴黎没有一处能盛下太多的激情。 1939年7月1日,在阴雨晦暗的天空下,揭幕仪式在蒙帕纳斯举行。很快战争爆发,雕像又被收藏起来以防遭劫。1898年,也就是41年前,一个自称20岁艺术家的年轻人曾给罗丹写过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称他为表现大师。他说,有一天,雕像会矗立在巴黎的中心,冲破愚蠢、谬误和仇恨,并得到后人致以的崇高敬意。

上一篇:现在我很幸福

下一篇:小学生字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