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讲武堂

时间:2024-06-19 20:41:55编辑:coo君

沈阳讲武堂历史及现状介绍给我谢谢

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5号的“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部最多的军事机构。它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列为中国四大军官学校。大东区政协委员邹长顺建议:“东北讲武堂”亟待引起全社会关注,应该恢复其原貌并作为教育基地加以保护。
1906年清盛京将军赵尔巽创立盛京讲武堂,主要培训清军巡防营军官,1907年改为“东三省讲武堂”,清灭亡后消失。1919年2月,张作霖恢复了东三省讲武堂,1927年9月改称“东北陆军讲武堂”。张学良是首批毕业生,孙烈臣、汤玉麟等均从该校毕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陆军讲武堂”消失。
在台湾,“东北陆军讲武堂”赫赫有名,很多老者是从这里毕业的,包括其家属对“东北陆军讲武堂”都有感情。
“东北陆军讲武堂”与沈阳大型企业中捷友谊厂相邻,这次中捷友谊厂即将搬迁,这对于凸现和保护“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是一场千载难逢的机遇.


东北讲武堂毕业生名单

只能提供一部分
张学良 1918年张学良17岁,即被任命为卫队旅营长,以后又送他进东北讲武堂学习军事
吕正操字必之1905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祖上是河北清河县人。17岁时,1922年参加东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卫队旅,由于精明强干,能读会写,被张学良选送考入东北讲武堂深造。
卢广伟陆军少将东北讲武堂5期。辽宁凤城县人,1903年生,字济吾。
扈先梅 陆军少将,51军114师341旅旅长。学于东北讲武堂,河南安阳人,1896年生,字仲卿。
李兰池 陆军少将,57军112师?旅副旅长。东北讲武堂7期。
辽宁锦西县人,1898年生,字锦卿。
唐聚五 陆军中将,东北游击总司令。东北讲武堂6期
吉林双城县人,1891(8?)年生,原名福隆,字甲洲。


东北陆军讲武堂的历史介绍

大家都知道孙中山在广东创办的黄埔军校,在东北也有一所这样的学校,比广东黄埔军校还要早,它就是东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初称东三省讲武堂,张学良主政时期改名为东北讲武堂。作为奉系军阀的军官学校,奉系军队的高、中级军官基本都经过它的培训。它在提高奉军的战斗力,促进奉系军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军校史上也非常著名,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及后来的黄埔军官学校并列为当时中国的四大军官学校。在台湾,“东北陆军讲武堂”赫赫有名,很多老者是从这里毕业的,包括其家属对“东北陆军讲武堂”都有感情。东三省讲武堂设立于1907年1907年8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遵照清政府兵部奏定“各省应在省垣设立讲武堂,作为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遂借用奉天陆军小学堂房舍(大北关老将军府院内)最终设立东三省讲武堂。1908年10月移至奉天省城小东边门外,校名始为东三省讲武堂普通科,又改为陆军讲武堂选拔巡防营优秀军官入堂培训,学期一年。张作霖主政东北后,改名为东北讲武堂。讲武堂设立之时,即颁行《东三省讲武堂暂行章程》,规定“本堂为三省各营现带兵官长研究武学之所”,“全堂设总办一员、监督一员、分科教练官四员、总教习一员、分科教习四员、分科助教习二十员、执事官一员”,俱以陆军学堂毕业学生出身人员充当,同时聘请各部队长官来堂讲习。培训对象分为两科,第一科为新编陆军军官,第二科为巡防、捕盗各营军官。每期名额,第一科100名,学期半年;第二科200 名,学期一年。学员均由各镇(师)、协(旅)、标(团)、营摊派选送。教学内容“分为学科、术科两类:学科为战术、军制、兵器、地形、筑垒、交通、卫生、马学、服务纲要、军用文牍等项;术科为各兵科操练、野操、体操、剑术、射击等项”。1908年10月始,开设陆军、巡防两个班,学期六个月,共举办三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东三省讲武堂停办。1912年,巡防营改为陆军师,为整顿军队,又继续开办,名为陆军二十七师随营讲堂,分为军官团和军士团,1915年因中日交涉再次停办。张作霖接手东三省讲武堂1918年末,张作霖就任东三省巡阅使,为在东北进一步称霸,大肆扩军。为了解决军官不足问题,1919年3月,在原东三省讲武堂原址重新开办讲武堂,校名定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隶属东三省巡阅使署,先后举办八期。讲武堂改总办为堂长,由张作霖兼任,委任熙洽为教育长、孙旭昌为总队长,本部设教育、庶务、军需、军医、兽医、书记各官,学员编为四个区队。1919年5月,第一期学员由奉军各部队选送,共有222名在职而无正式出身之军官入堂学习,授以初级军事理论知识,1920年4月毕业。5月续招第二期,毕业学员352名。1921年5月招收第三期,毕业学员391名。1922年10月举办第四期,并调整机构,堂长之下设监督一人,由张学良兼任,肖其煊为教育长,增设步、骑、炮、工、辎术科担任官各一名,由队长或教官兼任,改区队为中队,设置步、骑、炮、工、辎五科,培训对象主要是奉军各部队在职初级军官,每期400名,学期一年。学习内容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部分。学科有两项,一为六大教程(战术、兵器、地形、筑城、交通、军制),二为典范令(各兵科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通信教范、内务规则、陆军惩罚令等),以及马学、卫生学等。术科包括操场教练、野外演习、技术体操、劈刺、马术等。教官由国内各军官学校和留日回国军官担任。第四期学员共有335名,除招收现役军官外,同时招考青年学生约占三分之一,学习期限为一年,但青年学生毕业后须见习三个月方准补用。1923年10月本期学员毕业。1924年1月复招第五期学员324名,改术科担任官为科长。9月曾因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员临时解散各回原职。翌年4月复又召集入校,于10月毕业。1926年6月改称东北陆军讲武堂,8月招收第六期学员,委任朱继先为教育长,增设各科主任教官,由各兵科教官兼任之。张学良毕业于东三省讲武堂张学良原准备报考保定军官学校,后在东三省巡阅使署参谋长张作相鼓动下,决定进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张学良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我去东三省讲武堂,是被我父亲激的。我跟我父亲一说,父亲大吃一惊,他说:‘什么?你要上讲武堂?你别给我丢人了,你去不了几天干不了,又出来了,那不是给我丢人吗?’我一被激,就说:‘人家能,他们干得了,我为什么就干不了?’我父亲说:‘好,你若能在讲武堂毕业的话,你出来我就给你个团长当当。’”就这样,张学良进入东三省讲武堂炮兵科学习,成为讲武堂炮兵第一期学员。张学良在讲武堂学习是非常刻苦的,自觉遵守校规,尊敬教官,团结同学,刻苦训练,从不搞特殊,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张学良晚年回忆当时情况时说:“我头一个月就考了个第一,第二月又考了个第一……当时学校里闹点儿学潮,忽然传闻考试有人作弊,就让我们调换位子。那时我们有两个教育班,差不多有一百多人。有一天老师出了四个题目,结果,除我之外,没有一个人答完全,就我一个人全答对了。我也从不作弊。本来,别人并不太注意我,可这样一来,同学和教官都注意我了,连郭松龄也看中我了,我就跟郭松龄变成了好朋友。当然,讲武堂考第一,并不是我有多大的能力,实在是讲武堂的学员那时候都是行伍的人,再加上我在讲武堂也是很努力的。”张学良学习训练确是很刻苦的。有一次野外战斗演习,学员要全副武装。背负着几十斤重的装备,进行跑、跳、跨跃障碍,对十九岁的“公子哥”张学良来说,实在不是一件易事。演习完进攻、防御、追击、退却等科目后,还要进行野外露营及“阵地彻夜”。时值隆冬,大雪纷飞,北风呼啸,别说是露营,就是操练,手、脚和脸上也像猫咬一般。张学良硬是咬牙坚持下来。待到天明,指挥部又命令跑步向省城“转移兵力”,落伍者甚多,张学良不但没有掉队,还帮助其他学员完成演习。当时上讲武堂学习的学员,都是选调的下级军官。张学良是用卫队旅营长的名义入学的。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还没毕业,就提前当上了卫队旅第二团团长。这里除了优越的出身和自己的努力外,主要是老帅部将们的提携,起主要作用的是张作相。张学良多次讲:“我知道,张作相存心要提拔我”,“我从军中起来,完全是张作相一手把我提拔起来的”。在北京黄寺设立讲武堂分校当时的讲武堂毕竟规模有限,每期只能招收400余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雄心勃勃的张作霖认为:要想雄霸天下,必须要有雄厚的兵力。为此,他在整军经武、大肆扩军的同时,深感军事人才匮乏。1926年3月,张作霖决定在北京黄寺成立讲武堂分校,招考青年学生千余名,定名为东北陆军第三、四方面联合军团候补军官入伍生队,学期六个月,成绩优良者进入讲武堂北京分校继续深造。8月,在北京、沈阳两地招生,经过考试录取1000名学员。1927年3月末,入伍生队学员经过考核全部通过,正式进入讲武堂北京分校学习,称为第七期。1928年3月,随着控制区域扩大,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后,又将东北二字取消,就称陆军讲武堂。张学良将校名改为东北讲武堂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改校名为东北讲武堂。堂长一职取消,张学良仍为监督,鲍文樾为教育长。为了统一东北军事教育机构,所有东北军事教育机构统归讲武堂监督管辖,原东北讲武堂改为东北讲武堂辽宁该校,又先后在黑龙江、热河增设分校。1928年6月,第七期学员由北京移入该校,至8月毕业,共968名。第八期学员曾于1928年4月解散,调入关内听候分发,至8月复召集入校学习。第八期学员原为四队,1928年秋并入金陵军官学校未毕业学生一队,共计学员559名,于11月毕业。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后,着手整顿缩编奉军,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编余军官2000名送进讲武堂培训,编为第一总队。另招收各教导队、模范队学员2000名入校学习,编为第二总队。第一总队下设步兵十二个队,骑、炮兵各一个队,工兵、辎重一个队,吴玉琳为总队长。第二总队下设步兵十二个队,骑兵一个队,炮、工兵各二个队,其辎重兵科因人数过少归附于工兵第二队内,王静轩为总队长。此外,总队长之下设四个大队长以分辖各队。1928年冬,所有学员均招集入校,因原来校址狭小不敷应用,遂迁至东大营,于次年2月开始授课。1929年9月,第二总队经过选拔淘汰学员百余名,遂将步兵队裁并为十一个队。1930年1月,教育长鲍文樾奉令调出,由周濂代理。4月,第一总队学员1999名提前毕业,即为第九期。第二总队学员属于第十期,于同年9月毕业,共有1871名。讲武堂曾设有陆海空专门班自第十期学员毕业后,当即续办第十一期,并将讲武堂监督管辖的其他军事教育机构,如高等军事研究班、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和步炮兵教导队以及新成立的技术班,全部迁至东大营。在原校址设立讲武堂本部,统一负责各军事教育机构的一切行政事务,监督仍为张学良,监督之下另设副监督主持工作,由周濂担任,同时设置教务、训练、事务三个处,王瑞华出任辽宁该校教育长。10月,所有堂本部及辽宁该校与新设立之各研究班等均已先后组织成立。同以前相比,此时的东北讲武堂学科更全,规模更大,学员更多,并设立了各种专科教育班、研究班,还设有陆海空专门班。1931年1月,招集各军队无正式出身之军官及优秀之军士共约2300名入堂学习,按学员素质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即按该校原来教育计划教学,乙、丙两级则各增加一个学期,补充基础知识。九一八事变时,第十一期学员尚未毕业,到10月下旬,陆续转移到北平。11月上旬,校方宣布:因困难当头,开学无期,东北讲武堂停办,学员提前毕业,回原部队任职。东北讲武堂从第一期至第十一期止(九一八事变止),除第七期在北京外,其他各期均在沈阳,总共毕业学员近万名,另有各种专科班、研究班毕业学员1000余人。

东北陆军讲武堂的东北讲武堂现状

与其他三大军校相比,目前有关东北讲武堂的研究成果明显欠缺,东北讲武堂的历史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加强对东北讲武堂的历史研究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决定建立一个交流平台以联络东北讲武堂官长和毕业生和东北军将领后裔,希望通过你们了解更多关于东北讲武堂和东北军的历史,再现东北讲武堂当年的辉煌。平台的建设内容包括网站建设、博客建设和QQ群建设:网站内容包括东北讲武堂和东北军的历史、现状、历史作用,讲武堂的官长情况和毕业生情况以及东北军将领的情况,才外还将收录相关的学术论文、当事人回忆录等等。但是,由于资金有限,建设网站的计划一直没能实现,只建立了东北讲武堂博客和QQ群“东北讲武堂之家”,二者在宣传宣传讲武堂和联络东北讲武堂后裔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博客和QQ群毕竟不像专门网站那么正规,如果哪位有心人对东北讲武堂网站建设感兴趣可以联系我,本人热烈欢迎。“东北讲武堂之家”QQ群面向所有东北讲武堂官长、毕业生以及东北军后裔(包括支系和旁系)。本群纯粹以学术交流、感情交流为目的,与政治毫无关系,请大家不要有太多顾虑。本群希望在广大东北讲武堂和东北军后裔的努力下,再现东北讲武堂和东北军当年的辉煌历史,继承和弘扬东北讲武堂和东北军的爱国精神。

想知道: 沈阳市 东北军讲武堂旧址 在哪

东北讲武堂的前身是清末在奉天(今沈阳)设置的东三省讲武堂。1907年8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遵照清廷1904年颁布的《陆军学堂办法》规定:“各省应在省垣设立讲武堂,作为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借用陆军小学校舍(大东区大北关德增街老将军府)创办东三省讲武堂,最初设普通科,招收新军和巡防营军官入学。1908年5月,徐世昌制定《东三省讲武堂章程三十六条》上奏朝廷,并获得批准。1908年10月,东三省讲武堂从陆军小学移至奉天省城小东边门外(今老龙口附近讲武堂旧址)。讲武堂设立之时,即颁行《东三省讲武堂暂行章程(三十六条)》,《章程》规定“本堂为三省各营现带兵官长研究武学之所”,“全堂设总办一员、监督一员、分科教练官四员、总教习一员、分科教习四员、分科助教习二十员、执事官一员”,各级教官俱以陆军学堂出身人员充当,同时聘请各部队长官来堂讲习。从1908年10月第二期开始设置两科,第一科招收新编陆军军官,第二科招收巡防、捕盗各营军官,学期一年。学员均由各镇(师)、协(旅)、标(团)、营摊派选送。教学内容分为学科、术科两类,学科有战术、军制、兵器、地形、筑垒、交通、卫生、马学、服务纲要、军用文牍等课程;术科为各兵科操练、野操、体操、剑术、射击等操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东北讲武堂被迫停办。民国成立后,在原讲武堂旧址成立军官团和军士团,阚朝玺、高维岳等人曾任军官团教育长。1912年民国成立后,在原讲武堂旧址成立军官团和军士团,训练在职军官,阚朝玺、高维岳等人曾任军官团、军士团教育长。1915年,因中日“二十一条”事件再次停办。1918年末,张作霖就任东三省巡阅使,为了培养军事人才,于1919年3月在原清末东三省讲武堂原址重新开办讲武堂,校名定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隶属东三省巡阅使署。讲武堂改总办为堂长,由张作霖兼任,委任熙洽为教育长、孙旭昌为总队长,本部设教育、庶务、军需、军医、兽医、书记各官,学员编为四个区队。1919年5月,第一期学员由奉军各部队选送,共有222名在职而无正式出身之军官入堂学习,授以初级军事理论知识,1920年4月毕业。5月续招第二期,毕业学员352名。1921年5月招收第三期,毕业学员391名。1922年10月举办第四期,并调整机构,堂长之下设监督一人,由张学良兼任,肖其煊为教育长,增设步、骑、炮、工、辎术科担任官各一名,由队长或教官兼任,改区队为中队,设置步、骑、炮、工、辎五科,培训对象主要是奉军各部队在职初级军官,每期400名,学期一年。学习内容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部分。学科有两项,一为六大教程(战术、兵器、地形、筑城、交通、军制),二为典范令(各兵科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通信教范、内务规则、陆军惩罚令等),以及马学、卫生学等。术科包括操场教练、野外演习、技术体操、劈刺、马术等。教官由国内各军官学校和留日回国军官担任。第四期学员共有335名,除招收现役军官外,同时招考青年学生约占三分之一,学习期限为一年,但青年学生毕业后须见习三个月方准补用。1923年10月本期学员毕业。1924年1月复招第五期学员324名,改术科担任官为科长。9月曾因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员临时解散各回原职。翌年4月复又召集入校,于10月毕业。1926年6月改称“东北陆军讲武堂”,8月招收第六期学员,委任朱继先为教育长,增设各科主任教官,由各兵科教官兼任之。1926年3月,决定在北京黄寺成立讲武堂分校,招考青年学生千余名,定名为东北陆军第三、四方面联合军团候补军官入伍生队,学期六个月,成绩优良者进入讲武堂北京分校继续深造。8月,在北京、沈阳两地招生,经过考试录取1000名学员。1927年3月末,入伍生队学员经过考核全部通过,正式进入讲武堂北京分校学习,称为第七期。1928年3月,随着控制区域扩大,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后,又将东北二字取消,就称“陆军讲武堂”。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改校名为“东北讲武堂”。堂长一职取消,张学良仍为监督,鲍文樾为教育长。为了统一东北军事教育机构,所有东北军事教育机构统归讲武堂监督管辖,原东北讲武堂改为“东北讲武堂辽宁本校”,又先后在黑龙江、热河增设分校。1928年6月,第七期学员由北京移入本校,至8月毕业,共968名。第八期学员曾于1928年4月解散,调入关内听候分发,至8月复召集入校学习。第八期学员原为四队,1928年秋并入金陵军官学校未毕业学生一队,共计学员559名(一说为480名),于11月毕业。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1928年7月)后,着手整顿缩编奉军,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编余军官2000名送进讲武堂培训,编为第一总队(后改称第九期)。另招收各教导队、模范队学员2000名入校学习,编为第二总队(后改称第十期)。第一总队下设步兵十二个队,骑、炮兵各一个队,工兵、辎重一个队,吴玉琳为总队长。第二总队下设步兵十二个队,骑兵一个队,炮、工兵各二个队,其辎重兵科因人数过少归附于工兵第二队内,王静轩为总队长。此外,总队长之下设四个大队长以分辖各队。1928年冬,所有学员均招集入校,因原来校址狭小不敷应用,遂迁至东大营,于次年(1929年)2月开始授课。1929年9月,第二总队经过选拔淘汰学员百余名,遂将步兵队裁并为十一个队。1930年1月,教育长鲍文樾奉令调出,由周濂代理。4月,第一总队学员1999名提前毕业,即为第九期。第二总队学员属于第十期,于同年9月毕业,共有1871名。自第十期学员毕业后,当即续办第十一期,并将讲武堂监督管辖的其它军事教育机构,如高等军事研究班、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和步炮兵教导队以及新成立的技术班,全部迁至东大营。在原校址设立讲武堂本部,统一负责各军事教育机构的一切行政事务,监督仍为张学良,监督之下另设副监督主持工作,由周濂担任,同时设置教务、训练、事务三个处,王瑞华出任辽宁本校教育长。10月所有堂本部及辽宁本校与新设立之各研究班等均已先后组织成立。同以前相比,此时的东北讲武堂学科更全,规模更大,学员更多,并设立了各种专科教育班、研究班,还设有陆海空专门班。1931年1月,招集各军队无正式出身之军官及优秀之军士共约2300名入堂学习,按学员素质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即按本校原来教育计划教学,乙、丙两级则各增加一个学期,补充基础知识。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第十一期学员尚未毕业,大部分学员随东北军第七旅一起撤入关内。11月上旬,校方宣布:因困难当头,开学无期,东北讲武堂停办,学员提前毕业,东北陆军讲武堂就此结束。第十一期学生一部分回原部队任职,一部分进入黄埔军校第八期和南京炮兵学校学习。从1907年徐世昌创办东北讲武堂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迫停办,东北讲武堂先后举办近二十期,加上黑龙江分校以及各研究班、教育班总共毕业学员一万余人。


请问从那里可以找到东北讲武堂的毕业人员名单?谢谢了

东北军建立炮兵部队,始于奉军时期(东北军应从张作霖就任东三省巡阅使时起,因每次军事行动,非仅奉军单独而附有吉黑两省军队,故不能以奉军称之)。张作霖的第二十七师和冯德麟的第二十八师,是在一九一二年前后成立的。这以前张作霖是奉天省中前两路巡防营统领,冯德麟是奉天省左路巡防营统领。张冯所部基本都是骑兵,没有其他兵种。冯德麟第二十八师有一团炮兵,按编制应有三十六门山野炮,但实际只有从日本购买的两营野炮,聘用日本军人教练,名为顾问,以后奉天督军署、省长公署和东北军各部聘任日本顾问,就是由冯德麟开始的。张作霖的二十七师编制上也有一团炮兵,张作相为炮兵团长。起先他是个没有一门火炮的空头光杆团长,以后才陆续由日本购进三八式野炮。一九一八年奉军援湘援陕,出动的都是步骑兵,没有炮兵参加。直到一九二○年直皖战争,张作霖缴获西北边防军一营三八式野炮,营长邹作华;一营十五榴重炮,营长陈琛,东北军才开始有了建立炮兵部队的基础。

一九二四年发生第二次直奉战争,邹作华的野炮营已扩编为炮兵第四团(二十七师炮兵团为第一炮兵团,吉林部队所属为第二炮兵团,黑龙江部队为第三炮兵团)。邹作华的炮四团配属在张学良、郭松龄指挥的一、三联军,担任山海关的正面作战。炮兵指挥所设在绥中姜女庙附近。在邹作华亲自指挥下,炮兵的攻击准备炮击,效果非常显著。直军带掩盖的野战工事,很多被摧毁。直军的炮兵阵地受到压制,只是一、三联军的步兵未能很好地利用攻击准备炮击成果,突破直军阵地。这是邹作华指挥的东北炮兵,第一次大显身手。

一九二六年东北军对据守南口一带的冯玉祥国民军作战,炮兵部队实施的战斗方式,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炮兵群"战术,编组成左右中央各炮兵群,每一群不单纯是山野炮,依情况并配有榴弹炮,也不是一个连一个营的使用,炮兵群是集结许多各类炮兵营成为火力集团而运用的。东北军的炮兵群对国民军在南口一带构筑的最坚固阵地锁要部,称为"红工事"的主阵地,予以致灭性的炮击。东北军挫败国民军主要是炮兵的成群使用所致,这是东北炮兵第二次的大显身手。

以后一九二七年邹作华擢任为东北军的炮兵军长,所有东北炮兵归其指挥或节制。当时国内各军事集团(广东、四川、阎、冯等)都没有炮兵成军的事例。邹作华堪称是东北炮兵创始和扩展的主要人物,尤其他对炮兵的战术、射击两门教育,抓的非常实在。他主办一所东北炮兵军官教育班,施以炮兵军官养成教育,另一所炮兵研究班,是炮兵专门学校性质,聘任日本炮兵军官仓岗繁太郎教授射击教范。在该班组任教官的,大都是出身于日本炮兵专门学校的人员。研究班共开办三期。每期学员是从炮兵部队现役军官限由讲武堂毕业的选送入班学习。九·一八事变前已毕业两期,第三期大部分是由东北海军舰上军官派来的,未毕业就爆发了事变。由于炮兵军官教育班和炮兵研究班的倡导,东北炮兵的素质大大提高。以前炮兵部队的观测器材,主要只有炮队镜,后来精微仪测远机,就普及了。东北炮兵掌握了图上作业的无观测无试射开始效力射的射击技术,以及占领遮蔽阵地的最新炮兵战术。这在当时国内炮兵是很先进的。九·一八事变后,邹作华被任为南京炮兵学校教育长,许多东北炮兵军官去炮校教学。

东北炮兵几次整编情况: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张学良就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对所部东北军决定加以整编。取消军、师名称,将所有军队编为国防军和省防军;国防军称“东北陆军”,省防军称“某省陆军”。国防军的步骑兵均以旅为单位,炮兵以团为单位。炮兵团每团辖三个营,营辖三个连。

1928年东北炮兵的整编,共整编为10个团:

番号 团长 由何部改编
第一团 王绍云 以原炮四团为基础
第二团 黄永安 以原炮七团为基础
第三团 谢绪哲 以原炮三团为基础
第四团 王和华 以原炮五团为基础
第五团 张福山 以原炮十四团为基础
第六团 汲绍岚 以原重炮第一团为基础
第七团 刘翰东 以原炮二团为基础
第八团 张思菉 以原炮十五团为基础
第九团 朴炳珊 归黑龙江万福麟节制
第十团 穆纯昌 归吉林张作相节制

各炮兵团在训练上归炮兵训练监邹作华指挥,训练监部直属辖于东北边防长官公署。

“防俄”战役的炮兵:

一九二九年“防俄”战役,编成两个军。“防俄”第一军军长王树常,指挥步兵第四、第十二、第十九三个旅,炮兵第二团(团长黄永安)。“防俄”第二军军长胡毓坤,指挥步兵第五、第十四、第二十四三个旅,炮兵第五团(团长张福山)。

一九三○年东北炮兵一部入关情况:

一九三○年东北编成第一、第二两军入关,驱逐阎、冯拥护统一。第一军军长于学忠指挥步兵第五、第六、第二十三、第二十七共四个旅,炮兵第一团(团长王绍云)。第二军军长王树常指挥步兵第二、第四、第二十五共三个旅,炮兵第四团(炮长王和华)。

一九三一年东北炮兵编成三个旅:

一九三一年五月东北边防军番号改为国军(即国民政府所辖的军队)统一番号。将所有炮兵团编成东北边防军炮兵第一、第二、第三共三个旅,原来的炮兵训练监撤销。

炮兵第六旅,旅长王和华
炮兵第十一团,团长谢绪哲(六年式山炮)
炮兵第十二团,团长王和华(克鲁伯野炮)
炮兵第十三团,团长张福山(一四式野炮)

炮兵第七旅,旅长乔方
炮兵第十四团,团长王绍云(三八式野炮)
炮兵第十五团,团长黄永安(三八式野炮)
炮兵第十六团,团长张思菉(一四式野炮)

炮兵第八旅,旅长刘翰东
炮兵第十七团,团长汲绍岚(重炮)
炮兵第十八团,团长董汉三(重炮)
该旅两个团每团辖两营,每营两连,每连炮四门。

炮十九团(团长穆纯昌)归吉林副长官公署指挥,炮兵第二十团(团长朴炳珊)归黑龙江副长官公署指挥。

一九三一年炮兵部队缩编情况:

一九三一年八月讨伐石友三战役后,张学良为缩减军费,将炮兵第六旅第十三团及炮七旅的第十四团裁撤,这时东北军的三个炮兵旅,每旅均辖两个团。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炮兵情况:

旅号 旅长 备考
陆军独立炮兵第六旅 王和华 九·一八前即驻在关内
陆军独立炮兵第七旅 乔 方 九·一八前即驻在关内
陆军独立炮兵第八旅 刘翰东 一九三一年底由锦州进关

以上三个炮兵旅,均归北平军分会直接指挥。




东北军事集团的炮兵部队,从武器装备技术训练以及战术先进来讲,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可以说国内各方面没有再强过它的了。这个兵种的素质能够不断提高,成为精锐技术部队,被各方所重视,是与东北炮兵军长邹作华的长期教导训练分不开的。邹作华字岳楼,人称邹大虎,吉林双城(现属黑龙江省)人。他先后进入保定军官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这两个学校炮兵科毕业生。一九二○年东北军参加直皖战争,缴获西北边防军一营野炮、一营重炮,邹作华就是野炮营长。他编入东北军后,深受张学良的信任与擢拔。因为张邹两人都是学炮兵的,都是炮科专家。邹的炮科学识,受到张的赏识,认为把创建和发展炮兵的重任,交付予邹,是最适当的人选。不久他被提升为炮兵第四团的团长,在张学良、郭松龄两将军的关怀下,他深入队列与土兵共同操练。当时沈阳北大营张、郭统带的第二、六两旅,炮装备、训练、战斗力都冠于东北全军,被称为新军,而新军中尤以邹作华的炮兵第四团为最标准。邹在生活上非常讲究,极力西化,爱好打网球,跳交际舞。他走路气势昂扬,保持正规军人姿态,影响所及北大营许多青年军官,都模拟他的走路样式。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双方使用最精锐部队于山海关正面交战,邹作华所部炮兵,对直军实施的攻击准备炮击卓著战功。一九二六年东北军与冯玉祥所部国民军在南口剧烈战斗,邹作华指挥的炮兵群,更显示出巨大威力。一九三五年郭松龄反奉,认为邹是张学良提拔起来的,郭对他本不放心,但顾虑他和炮兵深远的历史关系,才羁縻以参谋长职位,放在附近,想利用他发挥炮火威力。讴料正在郭军进抵新民激战在巨流河之际,邹竟秘密示意郭军炮兵,炮弹上不安装引信,发射出的炮弹不爆炸,失去其杀伤力,以致在战争关键时刻,郭军失掉了炮火的有力支援,最后遭到失败。一九二七年张学良、韩麟春指挥的第三、四方面军团进抵河南,邹作华被特任为炮兵军长。官大了,钱多了,他的西化生活,也就相应地提上一个阶梯,志气消沉,事业心减退,所指挥的炮兵在中原战场上,没有建立什么战绩。一九二八年东北军退回关外,张学良特派他为兴安屯垦区督办,这位邹督办长时间游乐在沈阳,而兴安屯垦事务,他责成总办高仁绂处理。邹作华个人生活醉心西化,迷恋于酒吧、舞场中,政治生活迂腐短见,极力依附蒋家王朝。当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时,他任南京炮校教育长,竟亲自率领该校东北籍的教职员,去见何应钦,自动请罪,自动愿去坐班房,表示无限忠于南京国府。抗战时期,他在重庆任军委会炮兵指挥官,以其炮兵界的权威,竟没作出与其声望相称的任何表现。抗战胜利,国民党下了官雨,而他却没得到一官半职,成了秋天的执扇撂起来了。最后跟着跑到台湾,结束了他那戏剧性的后半生。


关于东北讲武堂的作文

行了参观,所见所闻,让我深受鼓舞、教育。
在近代的云南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联合大学,“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后者培养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正因为如此,曾经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员,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
当时,晚清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编三十六镇(师),其中第十九镇建于云南。新军编练亟需新型军官,清政府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作出统一的规定:“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为现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经向清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校址设在昆明原明朝沐国公练兵处,占地7万余平方米。1909年(宣统元年)8月15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高尔登为首任总办(校长)。学堂开办之初,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设甲、乙、丙三班。课程仿照日本士官学校加以调整而成,分为学科、术科两项。讲武堂聘用了一批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日本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时,讲武堂已为云南新军输送中下级军官600余名。
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滇军,在护国、护-法战争战绩辉煌,故学校声誉日隆,威名远扬。邻省甚至邻国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来昆明报考求学。据不完全统计,从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鲜、越南来留学的青年达200余名。
1930年,龙云在讲武学校成立滇军教导团,龙自兼团长,除步、骑、炮、工四兵科外,增设宪兵、经理、交通三个区队以培养专业军官。教导团共办三期。至此,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学校共办22期,包括校内举办的各种培训队、班,共培养各类军官、军士约9000人。
1938年,该校按黄埔军校系列,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黄埔军校的9个分校,均由蒋介石兼校长,具体实行主任负责制,昆明分校由龙云兼主任。依照黄埔军校系列定为黄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训各类学员近8000人。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办。
讲武堂师生在后来的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中国人民以至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云南讲武堂走出了两位元帅,二十几位上将;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三个国家军队的总司令和一个国家的国防部长出自这里。从这里先后走出数百名将军,中将以上领有数十人,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从参观中,我不仅了解到了陆军讲武堂在近代中国乃至部分国家地区所起的作用、培养的人才,而且我还从中学习了到了当年陆军讲武堂师生救亡图存、推翻压迫的勇气与爱国热忱。作为一名未来的共和国-军官,我也应当义无反顾地勤学苦练,报效祖国,为了维护祖国统一,疆土安宁奉献毕生。
【扩展阅读篇】


观后感400字

看《建党伟业》有感
  闭上眼睛,浮现的都是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画面。
  是啊,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国大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无限的自由,可这些自由是谁赢取的呢,是党。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美好的时代下,不用呼吸战火弥漫的空气,只需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需要担忧吃了上顿没下顿,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担虑半夜敌人入侵,只需安然入睡。中国已经从落后走向繁荣。
  就从食物上来说,以前人们只要能吃饱就很满足了,不像现在都讲究营养平衡。以前人们衣服只求穿暖,现在只有时尚才是“真理”。90年来,我国经济在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建国大业》里解放上海,解放军累了,没有占民宅,整体睡在马路上。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百姓最亲的亲人——中国解放军。当毛主席在天安广场向人民宣告共产党的胜利时,同时也预示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王朝,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靠的就是党。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


张学良上过军校吗

  张学良不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他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上一篇:廊坊市医院

下一篇:我的幸福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