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为何德军一定要分为党卫军和国防军?
在二战中,德军一定要分为党卫军和国防军的原因在于纳粹党可以更好的巩固自己在国家的权力和地位。这两个军种的性质不一样,国防军是国家的基本武装力量,而党卫军是全部由纳粹党人员组成的武装力量,他们的目的是维纳粹党在德国的独裁统治,当然,他们的各种职责以及服务的主要对象也都略有差别。德国国防军是相对正规的国家武装力量,德国的前身普鲁士曾有句名言,别的国家是国家掌握军队,而普鲁士则是军队掌握着的国家,由此可见,德国军国主义之根深蒂固。长期以来,这支军队都由容克贵族们掌控,这个类似于日本武士的世袭阶层几百年来通过通婚等手段,几乎垄断了军队一切的升迁渠道。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防军逐渐衰落,此时的希特勒也明白,他需要的是完全从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随着纳粹的进一步崛起,希特勒发现,尽管他贵为元首,但对国防军的控制并不能得心应手,实际上,直到纳粹灭亡,希特勒也没有彻底控制住国防军,各种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计划和与盟国的私下接触都在国防军内部进行着,希特勒却无从得知。此时希特勒或许有着一定的直觉,又或许是为了实现他的大战略,他需要一只完全服从于个人意志的军队,国防军显然不行,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组建一支部队。因此希特勒在之前组建的党卫队的基础上将军事色彩浓厚的部分表现出来,组建了党卫军,前期的党卫军可说是精锐中的精锐,成员也全都是纳粹狂热分子。
二战时期德国国防军山地师详细编制
山地步兵团
粗看起来,山地师的编制似乎和步兵部队类似,实际上,山地师与步兵师在编制上的最大区别是在山地步兵团的组成上。上世纪30年代以前,德国陆军的步兵师一般下辖2个步兵旅,每个旅辖2个步兵团。进入30年代后,德军步兵师改为直接下辖3个步兵团,山地师则下辖2个团(第1山地师成立时有3个团,但1940年其中一个团也被抽去组建山地师)。但山地步兵团的员额并不比普通步兵团少很多。前者的标准员额3064人,后者的表针员额3250人,甚至还有部分资料显示两者的人员定额基本相同。究其原因,是由于山地步兵团所辖的步兵营,每营都有5个步兵连(普通步兵营仅含4个步兵连)
【注】。3个营共有15个步兵连,每团还有一个直属团部的反坦克连,团下共计16个连,比步兵团多三分之一。
此外,普通步兵营中,每营辖3个步兵连和一个重装步兵连,山地步兵营在次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机枪连,这样可以加强山地战斗的压制火力,而且机枪及弹药比重装连的迫击炮更便于携行。营级编制随年代不同有些变化,山地步兵连和普通步兵连的编制相同。1940年春以前,他们都是一连三排九班制(步兵),重武器有9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和3门50毫米迫击炮。1940年春,由于步兵排由3个班改为4个班,因此山地步兵连和普通步兵连的重武器变为12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和3门50毫米迫击炮。
山地步兵营所辖的重装步兵连由一个山炮派(装备18型75毫米山炮),1个工兵派和1个通信排组成。山地机枪连则有3个重机枪排和1个迫击炮排,机枪连装备的是12挺重机枪和2挺轻机枪。机枪排主要使用MG-34和MG-42型机枪,但战前到战争初期的一段时间,也使用过一战时留下来的MG-08型机枪。迫击炮排战争初期使用的是Grw34型80毫米迫击炮Grw40型120毫米迫击炮。
团属反坦克连一般装备Pak35/35型37毫米反坦克炮计12门。战争中期以后,反坦克部队装备的火炮换为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和火箭筒,但编制一般则改为3门反坦克炮加上36具反坦克火箭筒。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军事发展
作为国家大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战略一直以来就是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根本战略思想。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安全形势、综合国力、技术发展等客观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我军的军事战略方针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充实和完善。
曾参与我国历次国防白皮书撰写工作的军事专家、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陈舟认为,实际上,中国始终执行的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由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在新时期有了新发展。
新时期我军积极防御军事战略
主要内容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
陈舟认为,这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二是提高军队在执行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这表明国家在运用军事力量时,把非战争军事行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这次在四川的抗震救灾行动就是我军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次具体实践。”
陈舟说,为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它主要有以下内容:
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人民解放军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逐步实现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实现军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为此,中国制定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2010年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后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到21世纪中叶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
注重遏制冲突和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安全环境十分复杂,主要战略方向和次要战略方向都存在发生危机和冲突的现实可能。军事战略首先必须主动预防、化解危机,坚决慑止危机的爆发和升级。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这一战略的根本目标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
提高联合作战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适应现代战争体系对体系对抗的要求和应对多种安全威胁,人民解放军以联合作战为基本作战形式,提高军队威慑和实战能力,以及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新世纪新阶段,人民解放军既要应对传统安全,又要应对非传统安全;既要维护国土安全,又要维护海外利益安全;既要维护国家发展稳定,又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为此,军兵种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陆军从区域防卫型转向全域机动型,海军从近岸防御型转向近海防御型,空军从国土防空型转向攻防兼备型,第二炮兵战略是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体系。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人民解放军实施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战略,提高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人民解放军坚持在改革创新中谋发展,推进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实现军队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从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间,人民解放军裁减军队员额170万。人民解放军重点精简陆军,加强了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
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坚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高度重视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兵于民的方针,健全统一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创造现代条件下适合人民群众参战的新战法,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人民解放军贯彻国家和平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营造互信互利的军事安全环境,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合作和救灾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陈舟说,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了军事力量建设方向:既要立足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又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主动预防、化解危机,遏制冲突和战争的爆发;既要做好以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工作,又要全面做好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的准备;既要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能力,还要加强战略威慑力量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军事战略历史变革
陈舟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面临大规模外敌入侵的现实威胁,军队建设长期立足于准备应对一场全面战争。
“1980年,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宋时轮致信中央军委指出,不宜以‘诱敌深入’作为军事战略方针,建议仍改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防御’。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震也表示赞同,他认为,这既没有改变我军的战略方针,而且比原先更主动、更灵活。”军事科学院军事专家袁德金、王建飞说,这一建议得到邓小平的肯定。在一次研讨会上,邓小平充分肯定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
“这一时期的军事战略强调,战略指导要从立足于随时准备敌人大规模入侵转变为着重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在基本稳定北线战略态势的前提下逐步改善南线的战略态势,重视经略海洋、保卫和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提高武装力量的实战能力和整体威慑能力。”陈舟说。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相比,它在内涵上有了新的发展。”袁德金、王建飞说,首先,把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军事战略方针的最高准则。“积极防御”旨在遏制战争,争取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其次,坚持后发制人,战略上不打第一枪。在中国已经掌握核潜艇、远程导弹、人造卫星等尖端武器的情况下依然强调:战略武器和威慑力量只是自卫反击,决不能先打。第三,战略上不搞诱敌深入,战争初期主要是坚守防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 “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中,还或多或少有“诱敌深入”的影子,但这次调整明确指出不搞“诱敌深入”,这也是一大变化。第四,不向外伸手,但防御中有进攻。第五,立足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不搞军备竞赛。第六,坚持持久作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适应国家整体战略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建设指导思想实现战略转变,从时刻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1988年中央军委重新确立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强调要着重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
进入90年代,中国军事战略的基点是打赢高技术和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1993年,中央军委制定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这一方针强调加速军队质量建设,提高应急作战能力。1995年,中央军委提出科技强军战略,要求实现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进入新世纪,中央军委又确定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要求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加快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一支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积极防御军事战略与防御性国防政策相辅相成
国防政策是国家内外政策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基本行动准则。军事战略作为国防政策的重要内容,是筹划和指导军事建设和军事斗争全局的方略。两者密切联系、一脉相承,都是坚持战略上的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但这种防御不是消极的,它是和平时期努力遏制战争与准备打赢自卫战争的统一,是战争时期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积极的攻势作战的有机统一。
陈舟说,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需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后发制人。中国军事战略自卫防御性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战略上的后发制人。中国一贯主张用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慎重对待战争和战略上后发制人。毛泽东明确说: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决不先发制人。邓小平也强调: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因此,不论环境、利益和实力如何变化,中国的军事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
二是服从大局。维护国家利益,是制定军事战略的根本依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相互交织,利益重心从生存转向发展。因此,军事战略必须从国家利益全局筹划和指导军事行动,拓展战略视野,关注国家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无论是军事斗争准备、军队各项建设和重要军事行动,都要从维护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利益全局出发来思考和筹划。
三是灵活机动。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积极军事战略的精髓。实行积极防御,一定要灵活机动。“活”的目的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现代战争情况复杂、瞬息万变,更需要坚持战略指导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通过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去争取斗争的主动权。
四是开放合作。中国已经确立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人民解放军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必须着眼于贯彻和维护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人民解放军作为一支已有81年历史的军队,将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这是为了增信释疑和学习借鉴,更是为了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急求美军中的军事用语!请军事达人解疑!
All-clear — 周围安全;
Affirmative — (无线电)表肯定: 是的, 了解. Yes;
Negative — (无线电)表否定: 不. No;
Roger that — (无线电)收到;
Over (无线电)完毕(等待回话). "我说完了, 该你了";
Out 或Clear — (无线电)完毕(不要求对方回话);
Roger(that) — (无线电)收到. Roger是无线电中字母 R的读法, 表示received"收到", 就跟我们把 7念做"拐"一样;
Copy — (无线电)明白, 清楚, 了解(不仅是收到);
Wilco — Will Comply的缩写, 遵命, 我会照办 (而不仅仅是明白);
Go Ahead — (无线电)请讲, 说吧;
Say Again — (无线电)再说一遍. 非常口语化, 有人会觉得用 Repeat显得更专业. 殊不知, Repeat在呼叫炮火支援时, 是代表"再来一轮"的意思, 很容易混淆;
Need back up — 需要支援;
Cover me — 掩护我;
Suppressing fire(covering fire) — 火力支援, 火力掩护;
Fire in the hole !— 要爆炸了! 并不是光表示扔手榴弹. 这个词源自前装炮的时代, 当时的大炮是从前端装火药, 然后在炮身的小孔里面灌传火药或者药引, 再用明火点燃的. 点炮的时候, 火就从炮身的小孔经过, 所以叫"fire in the hole", 提醒大家要开炮了. 后来, 工兵在引爆炸弹的时候也这么喊, 现在已经泛指所有的爆炸了.;
cease fire /colh your fire — 停火.
二战中,德国的国防军和党卫军有什么区别?哪个比较厉害?
党卫军可以说是纳粹党的私人武装,主要就是防范国防军背叛希特勒的一支武装。德国陆军一直是德意志的骄傲,他们只忠于对德意志国家利益有很大帮助的人,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法国沦陷以前,希特勒一直对国防军抱有戒心,而国防军也不太喜欢希特勒,国防军让希特勒登台主要就是让他打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以备重建陆军。要说谁更厉害,当然是党卫军。因为党卫军的装备普遍比国防军好,新出的武器是最先列装党卫军试验的,并且党卫军的训练比国防军刻苦,征兵条件也比国防军要多,士兵的素质非常高。现在就来说说他们的区别:①军服。党卫军的军服为黑色,帽子上骷髅头标志,而钢盔、领口则是两道闪电(党卫军标志),不同部队还有些差异,比如维京旗帜、像树叶等。国防军军服为灰蓝色,钢盔上则是帝国之鹰,帽子上是两条橄榄枝(不知到是不是橄榄枝,反正就是像)夹着一个红黑的小圆圈。②装备。前面说过了,有新装备都会优先装备党卫军,而党卫军的装备要比国防军好(分配冲锋枪、坦克等装备会多一点)③战法。国防军多普鲁士旧贵族和军官世家或者军校出身的职业军人,所以国防军讲究战术,很强大的军官团,并且不会杀死俘虏。党卫军多纳粹狂热分子出身,所以党卫军则是凭着狂热的纳粹思想去冲锋,受纳粹思想毒害很深,并且从不接收俘虏,投降的照样杀。所以党卫军虽取得战果比国防军大,但自身伤亡却和敌人的伤亡差不多。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④职责。国防军只负责打仗,而党卫军初期只负责地方治安,以及抓捕犹太人等职责。并且党卫军设立了盖世太保(国家秘密警察组织),这就使得党卫军无论是初期还是后期都承担着维护治安的作用。(后期党卫军被大量派往战场)⑤信仰。国防军信奉国家利益至上和普鲁士传统军人荣誉,在军人荣誉的范围内怎么能代表德意志民族利益就怎么做。而党卫军至始至终贯穿纳粹扩张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教条。⑥国际上。党卫军不为当时参战各国承认为合法组织,所以被俘的党卫军官兵多面临随时会被枪毙的风险,因为他们不受日内瓦公约保护。战斗上,党卫军比国防军更加坚韧和残忍,对于敌人来讲,军事素质更高、装备更精良、思想更狂热的党卫军比国防军更难对付。大致上就是这些,欢迎补充。楼下的,党卫军多过国防军?国防军只要兵变,党卫军都救不了希特勒党卫军只有几十万,而国防军有几百万
二战中德军的王牌军队都有哪些?
第一 党卫军第二装甲师(帝国)
帝国师被公认是武装党卫队的顶尖王牌,作为党卫队最早的组建的师级部队,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组建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扩编为师而挤占了帝国师排名第一的位置,否则不论从资历还是战功来说他都应该是党卫队武装师的no。1。像警卫旗队一样,帝国师的成员都是纳粹党眼中种族、意识形态和军事方面的精英,希姆莱对他们给予了厚望。但是国防军起初对此却不以为然,觉得他们不过是一帮由政治打手组成的乌合之众。但是在保罗·豪塞尔的精心调教之下,帝国师很快就成长为一支绝对忠诚于纳粹党并富于冒险进取精神的职业军队。
二战爆发后,帝国师参加了除挪威和北非的所有重大战役,特别是作为唯一的武装党卫队师级战斗部队参与了夺取莫斯科的“台风行动”。不管是作为进攻时的急先锋还是败退时的救火队,帝国师在战争中的出众表现最终赢得国防军同袍的尊敬。排名德国二战陆军战斗力之首我想不应该又任何争议。
第二 党卫军第五装甲师(维京)
“维京”师在德军党卫军各师中名声很响。该师组建于1940年12月,其基本构成是一个主要以被占国家志愿兵组成的“德国”团。1941年1月被重新命名为“维京(wiking)”,又被编入两个团:包含294名挪威志愿者的“诺德兰”团以及包含216名丹麦志愿者的“维斯特兰”团,另外还有一个由荷兰、芬兰志愿兵组成的“诺德斯特”营。“维京”师首任的指挥官是菲利克斯.斯坦纳上将。这是德军中第一个有非德国人参加的党卫军作战师。很快这个师便被作为德军的一级战备师。
1942年初开始,该师开始他们最鼎盛的三年的表演。此时“维京”师又得到补充的一个装甲团。接着“维京”师协同第13装甲师和第125步兵师向高加索地区发起进攻并进入罗斯托夫,库班以及特拉克河。1942年8月,“维京”师攻克麦科普油田。1943年春季之前“维京”师一直在高加索地区作战。在“维京”师里,作战部队调动很频繁。其下属的“诺德兰”团被抽调出去组建新的党卫军师。而很多北欧籍的部队也被经常被编入编出“维京”师,其中有挪威人,爱沙尼亚人。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维京”师处于三面苏军包围的险境中,不得不开始向北方退。1943年3月,“维京”师中的“诺德兰”部队分离出去建立了新的ss-“诺德兰”师,芬兰部队也被调离,不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爱沙尼亚营“纳瓦”以及更多的荷兰、比利时以及德国新兵。1943年10月,“维京”师被正式编为满员的装甲师。1943年夏秋季,“维京”师参与了哈尔科夫以及第聂伯河的一系列防御战斗。当苏联红军在1944年6月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时候,“维京”师和大量其他德军师一样无奈的向德国境内撤退。1944年初作战中“维京”师(也有资料说仅有其下属的法籍“沃鲁”旅被围)被苏军包围在“切尔卡瑟口袋”,包围圈内只有“维京”师是装甲师,所以它被作为先头突击部队以试图冲破包围。尽管“维京”师最终冲出了包围圈,但是代价是损失了所有的装甲兵器和大量其他装备,包括人员的惨重伤亡。在切尔卡瑟包围圈内被围的56000德军只有35000人得以突围。
“维京”师突出切尔卡瑟口袋的残部被转到波兰重组为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此时苏军已经全线压向了维斯图拉河并前出到波兰华沙。“维京”师协同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以及国防军的第19装甲师不顾一切阻挡苏军的前进。“维京”师奋力作战终于顶住了红军的进攻并将苏军逐过维斯瓦河(这条战线德军一直坚守到1945年1月才被苏军突破)。1944年12月,“维京”师从华沙撤离至匈牙利布达佩斯,按照上面的指示,他们要突破苏军在布达佩斯形成的包围圈营救被困的45000德军部队。由于苏军在各方面都占优,“维京”师苦战两个星期还是无法突入布达佩斯,只好转到布达佩斯以西参与防御,该师还参与了德军在1945年初失败的“巴朗顿湖反击战”。最后该师于1945年5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向苏军投降。“维京”师是德军党卫军部队中很有名的一支,除了因其参与了大量残酷的战役,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其大多数兵员都非德国人,而是其他西欧和北欧国家的志愿人员。
第三 党卫军第11装甲掷弹兵师(北欧)
只看看该部队在柏林防御战中的表现就知道他们是如何王牌的一支部队,1945年4月7日,“诺德兰“师(北欧师别称)的装甲力量得到补充,其中有ss第11装甲团的26辆3号突击炮(24辆可用)、10辆4号l70驱逐坦克,还有临时编入的ss503重坦克营12辆虎王坦克(10辆可用)、8辆4号自行高射炮(7辆可用),属第3装甲集团军指挥。4月17日苏军发起柏林总攻击时,“诺德兰“师成为第9集团军的预备队,与严重受损的第56军一起死守柏林西部斯特拉斯堡阵地,,苏军装甲部队如决堤洪水般汹涌而来,“诺德兰“陷入重重包围,经过血战奇迹般地突破西南包围圈并于4月23日晚成功退却到柏林市区。4月26日,“诺德兰“残部在新师长古斯塔夫-库尔根贝尔格ss旅队长率领下,以最后的虎王坦克和突击炮在总理府东南的菩提树大街继续着毫无希望的防御战。第二天大部分的残存兵力退入了政府区并于27日撤至国会大厦(reichstag)一带。从27日至30日守军们就在这最后的几公里范围内做垂死挣扎,有的士兵竟然将自己用铁链锁死在据点的机枪座上!!!
4月29日希特勒自杀后,大部分德国守军开始投降,防御市中心的居然只剩ss法国志愿兵和“诺德兰“师。5月1日,该部命令士兵一步也不准后撤死守哈林泽车站,当时装甲兵力为5辆虎王坦克、4号坦克/突击炮6辆和少量“追猎者“驱逐坦克。5月2日半夜,最后的防线崩溃,“诺德兰“师的死硬分子终于不愿卖命而以最后2辆虎王坦克为先导试图突围逃出柏林,结果所有的坦克皆被击毁,少量士兵渡过易北河向盟军投降,大多数人在柏林市区被苏军击毙或俘虏。
第四 国防军第7装甲师
法国战役开始,该师按照装甲师的编制进行了彻底改编。第66装甲营被加强,组建了第25装甲团,下辖3个装甲营。第6、7步兵团也被改编为第6、7机械化步兵团,并归第7机械化步兵旅指挥。
1940年2月12日,埃尔温·隆美尔少将从斯图姆手中接过了第7装甲师指挥权。这期间,pzkw38(t)坦克代替了大多数的老旧坦克,特别是Ⅰ型坦克。38(t)坦克性能远优于原来的Ⅰ型和Ⅱ型坦克,火力与Ⅲ型相当,但是火炮射程更远。入侵法国前夕,一个摩托化重炮连(装备150mm自行火炮)被加强到第7装甲师。这次改编使该师的坦克作战能力显著提高,编制的坦克数量达到180辆左右。
法国战役,该师仅有2624人阵亡、受伤和失踪,损失坦克42辆,获得“魔鬼师”的称号。
在俄罗斯平原上,第7装甲师像“消防队”一样,经常帮助前线的步兵师对付苏军的反攻。
-
第一次防御:1941/42冬、1942春
第3装甲集团军遭到苏军打击,但第7装甲师未受攻击。由于疲惫和损失,第7师于12月6日后撤。最后沿利马建立了第1道防线,可是,此时的第7装甲师像大多数师一样,不过是一个战斗群规模:仅有千余步兵和少量坦克。为挡住苏军,该师苦战至1942年3月。援兵终于到达,包括40辆坦克。5月2日胜利。之后部队脱离第9集团军,调回法国休整补充。在俄国的第一年中该师损失9200人,其中2100战死。
返回东线1942/43冬
经过漫长的路途,1月1日至5日第7装甲师抵达俄国南部顿河流域地区,6日前往佛彻斯太特东北,与苏军第3近卫军的一支部队遭遇。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该师还是于1月20日后撤了,并坚守在伏罗希洛夫格勒和斯拉万斯克附近,连日激战。至2月15日,该师离开防线重组,并转隶于第1装甲集团军第3装甲军。此时苏军开始了冬季攻势的最后部分,目标是全歼南方集团军群。
库尔斯克1943 1943年夏,德军夏季攻势发起,准备于1943年7月5日发起“堡垒”行动。战斗开始后,第7装甲师是第3装甲军内唯一取得进展的部队。当步兵首先发起进攻时,25装甲团也在一次坦克大战中突破了t-34的防守,现在第6装甲师11装甲团,随第7装甲师共同前进,这两支部队不断获得胜利。但是,到第3天。即使第7师取得了这些胜利,但第3装甲军仍不能突破苏军防线,随后该军转向北面进攻,第7师担任侧翼支持。6天后,进攻继续,在第6装甲师与敌激战后,第7师再次冲到了前面,占据多纳茨。不过这已经太迟了,苏军已经获得了突出部的全面胜利,此时,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堡垒行动终止。
前往北方1944
1944年6月21日,苏联红军发起了它的最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巴格拉季昂”,中央集团军群遭受重创,一周之内,3个军几乎被全歼,损失了24个德国师,并在防线上留下了一个几百公里宽的缺口,苏军正由这个口子飞速涌入,于是从其他前线和部队调来的德军扑向白俄罗斯,试图堵上这个豁口,第7装甲师也被火车从伦堡(现乌克兰利沃夫)运至战线后方30公里的里达,当7月5日,该部的第一个单位到达后,就立即被派往霍尔斯扎尼归属第4集团军第39装甲军,实际上此时的第4集团军以被包围并歼灭在明斯克以东,所以该装甲军两翼都未于友邻取得联系,因此第7 和第5装甲师岁竭力抵抗,但为了避免被包围仍然随装甲军步步后撤,到7月9日,总算与其他部队取得了联系,并渡过聂曼河抵达1941年6月战斗过的奥利塔附近,7月12日到24日部队在东岸建起桥头堡,并隶属于第3装甲集团军。该军的北翼此时已与北方集团军群16集团军彻底失去了联系,因此在这些部队间有着一个巨大的口子,第7师派驻于此,就是为了以备不测,并被寄望能够封闭缺口。
第7师受命攻击庞哲维奇,但是部队却无法按规定集结,因为计划中的进攻出发地域已被苏军占领,要发起进攻就的重新夺取这些地方,而夺回这些地方后,估计部队已无继续进攻的能力,因此命令只得被撤销。从7月28日到8月1日,第7师继续步步后退,退过了渡比萨河,并在拉赛恩与苏军展开激战直至8月15日
这些最后的战斗中25装甲团2营都没有参加,因为它被留在奥利塔后面,直到8月18日才归队。幸运的是第1营已于7月18日归队,并换装了“豹”式坦克,而此时第2营仍使用四号坦克。
最后一战1945
在红军开始新的进攻前,第7装甲师被作为第2集团军预备队,驻扎于琴查诺夫。在苏军进攻的第一天,第7师试图发起一次反突击,但是苏军太强大了,反突击几乎未产生任何影响,之后又与大德意志师和18装甲掷弹兵师发起多次反攻,虽然挡不住苏军,但是还是掩护一部分部队撤至埃尔并。尽管第7装甲师曾发起救援行动,但是这最后的一座城市还是于2月9日失守,这部分战线也随之安静了将近一个月,不过此时的第2集团军业已被彻底切断。整个第2集团军包括第7 装甲师,被慢慢的向但泽附近的海滨地区压缩。
第7装甲军包括第7装甲师被逼向戈滕哈芬,并最后撤往奥古斯霍夫特半岛,并在这儿丢弃剩余坦克后于1945年4月5-6日海运至海拉半岛。10 天后,该师(实际上只剩下个名字了)。10天后又被撤至斯维穆德,并呆到4月18/19号左右,又被用火车运至瓦润-潘兹林,隶属于第3装甲集团军,实际上已无任何战斗力,1945年5月3日第7装甲师向美英军队投降。
总评:第7装甲师虽然是第二批装甲师,但作为隆美尔调教出来的嫡系部队,他们显示出非凡的战斗力,法国战役检验了他们的进攻实力;而在俄罗斯平原上,第7又展现了防御中的坚韧不拔。但他们始终无法和党卫军部队的地位相比,无论装备更新或者补充上都有差距,在这样的差距下仍然战斗力非凡,足以让他们配享德军前五大主力。
第五 党卫军第三装甲师(骷髅)
波兰战役后,新建了一些武装党卫队师团。第3武装党卫队师由一些参加过波兰战役的“骷髅”单位和国内“骷髅”组织的后备队加上其他一些武装党卫队辅助部队而组成。其中一些来自武装党卫队“heimwehr danzig”部队,它原先是武装党卫队骷髅营“gotze”,经过扩编后改名为武装党卫队“heimwehr danzig”部队,规模在营与团之间。这个部队在陆军指挥下参加了波兰战役,之后一些部队被调出以作为新成立的“骷髅”师的骨干。“骷髅”师在dachau附近的武装党卫队训练基地编成,随后在wurttemberg和truppen ubungsplatz obermunsingen接受进一步培训。当培训结束后,正式任命了theodor eicke为该师师长,他原先是国内“骷髅”组织的总指挥。
1943年2月,该师回到东线加入南方集团军群。随后参加了对苏军冬季攻势(已经在斯大林格勒歼灭了第六集团军)的反击。在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中,它加入了南线反击部队,为重夺哈尔科夫立下了战功。在这期间,该师师长eicke战死。那以后,它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在南线与党卫队兄弟部队一起参与了几场最重要和最血腥的战斗(包括了在prochorovka的坦克大战)。会战结束后,“骷髅”师担当起了东线的预备队(消防队),转战东线南部和中部近一年之久。在这期间,1943年10月它被改编成了装甲师,名字也改为:第3武装党卫队“骷髅”装甲师。
1944年,整个东线的情况变得非常糟,苏军在每个地段都取得了突破。特别是在中央战线,苏军在一场可能是二战中最大的攻势里打垮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两周内向前推进了超过三百公里。当攻势停止时,他们已经渡过维斯瓦河,站在华沙的大门口了。为配合苏军的挺进,华沙城内爆发了起义,“骷髅”师和其他部队一起紧急赶往华沙地区,制止了苏军的前进并镇压了起义(除开道义因素,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军事成就,后方不稳,面对强敌,很不容易)。近两个苏联集团军被“骷髅”装甲师和“维京师”以及陆军第19装甲师一起击退,被迫回撤至维斯瓦河对岸。
随后,该师被派往南方参加布达佩斯解围战。为了解救被围的45,000德军,“骷髅”师一直打到了布达佩斯机场,但迫于苏军的强大兵力和资源优势,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战史上也有争论,因为该师被从机场附近撤回,在布达佩斯北面发起攻势,希望能包围和摧毁一些苏联部队,但未达目的。如果从机场继续攻击,有可能为被围部队打开一条通路,但这是后话了。)
从那以后,随后该师在布达佩斯以西进行防御作战,一直退到维也纳附近。该师于1945年5月9日向美军投降,但作为战俘被移交给了苏军。
评价:他们参加了几乎所有德军在东线的军事行动,除了因为41年重大损失后后撤至法国进行休整躲过了斯大林格勒。其他包括著名的哈尔科夫,库尔斯克等等无一例外。在东线最危险的地段永远可以看到他们和“维京师”的身影,作战的顽强程度在所有11个党卫军装甲师中名列前茅。
二战德国党卫队。党卫军和国防军的区别
党卫队是一开始保护希特勒和国社党高级人物而成立党卫队全国领袖为海因里希希姆莱,党卫队一开始就是保镖性质而且前期被罗姆的冲锋队挤压并不出名,而罗姆的冲锋队被清理门户之后才逐渐开始壮大,党卫队担任涉及的职位广泛,列如监狱集中营看护,种族管理,逮捕反对纳粹的抵抗分子,而党卫军呢是希姆莱为向希特勒展现他党卫队实力而组建,但是就我上文所说党卫队基本就是现在的警察性质,从基础训练和国防军的士兵素质根本无法相比,如党卫军第四警察师就是从监狱集中营里挑选的党卫队员,第五维京师多数人都不是德国人,大多数为轴心国盟友的部队和俘虏,所以国防军是看不起党卫军的,但是就像武装党卫军第三骷髅师一样在成编制之后刻苦加强训练,从波兰法国的战场积累一定作战经验之后到了苏联战场上就开始凸显他的实力。并且党卫军中基本都是死硬的纳粹分子领导人员即使身处绝境也不投降最让苏军和盟军头疼所以普遍认为党卫军是王牌部队装备也比国防军好。这是错的!装备上如党卫军第三骷髅师战争开始时国防军都用MG34了他还用捷克JB52,用的装甲车也都是缴获的老旧式坦克,根本不敢和国防军比较,战争后期也没有多少变化。区别党卫队一般是警察性质,党卫军是党卫队的直属精英部队,和国防军的区别在于他是非正式部队而是上文说过希姆莱组织编程的。但党卫军的荣誉是靠自己无畏的战斗,一寸战地一寸血,和浴血奋战永不退缩打出来的,他和党卫队最大的区别就是党卫队不懂得尊重人性,而像骷髅师甚至把自己的食物分给法国小女孩,所以党卫军只不过作战力强给苏军和盟军造成困扰,所以才被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