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不仅是举国瞩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次盛世。
第一次太空授课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却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给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五个实验不要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
这次实验是他们事先自己划定的吗?其实不是。这次实验中的部分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所征集到的,这不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为只有具有演示价值的问题才能被征集,这要求我们青少年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让自己从里到外充实起来,不能外强中干腹空空。
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心酸,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该有多艰苦啊。
也许,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看我们青少年这一代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我们的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我们“中国梦 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关于太空的读后感
太空我向往已久的梦,总是那么神秘,为什么你就这么高,你就这么远,我虽然没法站在太空中,我虽然只能在电视里看见太空,得我真的能感受到你。
我感受你很轻,很温柔,很有包含力,能把整个世界全部包下。我又是那么的激情,又是那么的感激,你能让我也容忍下。
太空,如果我能站在其中,我一定会比天上的星星更加的闪亮,我将是最耀眼的星星。如果我能站在太空其中,我要像太阳一样,为世界而奉献,我愿把我的真诚及我的智慧全部奉献给需要的人类。我也希望那就是我的梦想。
太空,我离你那么远,那么的远,但是我的心已经飞上去了,因为我发现我已经站在其中。因为我发现你正在保护着我们。我知道你正在选未来的人才。你正在选可以拯救世界的人才。
“中国太空第一课”王亚平有可能讲哪些知识??
去年夏天,女航天员刘洋身穿蓝色运动服在天宫一号蹬“自行车”的场景犹在眼前。如今天宫迎来新一批航天员,用以锻炼下肢肌肉的太空“自行车”也将再次启用。不同的是,这次它还有一个新角色——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第一课”的教具。世界第一位在太空授课的美国女教师、前美国航天局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前日致信即将在“天宫”上授课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提醒她记得遥望地球,并代表全球师生向她表达祝愿。
“自行车”将成讲课工具
锻炼身体,是航天员在太空的重要任务。去年神九航天员花10分钟将天宫里的一辆“自行车”组装好。一身蓝色“运动短打”的刘洋,在景海鹏和刘旺的帮助下率先体验了一番在太空骑“自行车”的滋味。而据央视消息,这辆太空“自行车”,即将成为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第一课的教具。
相比地面上人们骑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要小巧得多,而且只能在原地运动,并不能骑着它绕天宫一号跑。骑车时为防止飘走,航天员还要通过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车座上,也没有把手,他们骑车时需要一手扶墙。
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长期飞行将引起肌肉萎缩,自行车功量计就是用来锻炼下肢肌肉的,它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自主研制。
在备受期待的中国太空第一课中,这辆“自行车”将以怎样的形式和地球上的学生见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演示如何回收飘浮的水
在失重环境下,水不能倒进杯子里,航天员在太空怎么喝水呢?别急,有办法。原来航天员在太空中是用吸管喝水的,水装在袋子里,用饮水管就可以喝到水,管子还有开关,一次喝不完就得卡住,以免水跑出来。
一旦跑出来,这些水珠不会掉在地板上,而是飘浮在空气中,航天员不小心就会呛到,也会影响很多仪器设备的安全。而无论是喝水,还是做实验,抑或用水在太空洗澡,都难免会把水洒出来,那怎么才能把这些飘浮的水收拾干净?
航天员有自己的办法,能把这些跑冒滴漏的“水球”吸干净,具体怎么吸?答案也将在王亚平的太空课上揭晓。
太空授课或持续40分钟
通过媒体全程直播
据了解,此次授课将持续约40分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本次太空授课将在神十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最终确定。届时,将通过媒体全程直播这次活动。
神舟十号测控通信系统仍采用陆、海、天基测控网。与神舟九号任务相比,新增加了2012年7月发射入轨的天链一号03中继卫星。03星与01、02星共同构成中国太空数据“中转站”,进一步提升了神十任务测控通信覆盖率。
中继卫星享有“卫星的卫星”之誉,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各类卫星使用效率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中国以往的载人航天任务受带宽限制,航天员在太空中只能听到声音却无法看到地面高清画面。中继卫星建立“空空地”传输链路后,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天地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的太空授课,也将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公众可以看到更稳定、更清晰的实时画面。
王亚平太空授课有什么意义?
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
其实,太空授课并不是我国航天员的首创。早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就曾经制定了“教师在太空”计划,女教师考利夫被幸运选中。然而,事与愿违,不仅考利夫没能顺利实现太空发声,就连“挑战者”号因意外爆炸,成为了太空实验的牺牲品。时隔21年之后,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再战太空,并在“奋进”号内讲授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太空第一课”。尽管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人类太空旅程的新篇章。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中国太空第一课”王亚平有可能讲哪些知识?
去年夏天,女航天员刘洋身穿蓝色运动服在天宫一号蹬“自行车”的场景犹在眼前。如今天宫迎来新一批航天员,用以锻炼下肢肌肉的太空“自行车”也将再次启用。不同的是,这次它还有一个新角色——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第一课”的教具。世界第一位在太空授课的美国女教师、前美国航天局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前日致信即将在“天宫”上授课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提醒她记得遥望地球,并代表全球师生向她表达祝愿。 “自行车”将成讲课工具 锻炼身体,是航天员在太空的重要任务。去年神九航天员花10分钟将天宫里的一辆“自行车”组装好。一身蓝色“运动短打”的刘洋,在景海鹏和刘旺的帮助下率先体验了一番在太空骑“自行车”的滋味。而据央视消息,这辆太空“自行车”,即将成为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第一课的教具。 相比地面上人们骑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要小巧得多,而且只能在原地运动,并不能骑着它绕天宫一号跑。骑车时为防止飘走,航天员还要通过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车座上,也没有把手,他们骑车时需要一手扶墙。 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长期飞行将引起肌肉萎缩,自行车功量计就是用来锻炼下肢肌肉的,它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自主研制。 在备受期待的中国太空第一课中,这辆“自行车”将以怎样的形式和地球上的学生见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演示如何回收飘浮的水 在失重环境下,水不能倒进杯子里,航天员在太空怎么喝水呢?别急,有办法。原来航天员在太空中是用吸管喝水的,水装在袋子里,用饮水管就可以喝到水,管子还有开关,一次喝不完就得卡住,以免水跑出来。 一旦跑出来,这些水珠不会掉在地板上,而是飘浮在空气中,航天员不小心就会呛到,也会影响很多仪器设备的安全。而无论是喝水,还是做实验,抑或用水在太空洗澡,都难免会把水洒出来,那怎么才能把这些飘浮的水收拾干净? 航天员有自己的办法,能把这些跑冒滴漏的“水球”吸干净,具体怎么吸?答案也将在王亚平的太空课上揭晓。 太空授课或持续40分钟 通过媒体全程直播 据了解,此次授课将持续约40分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本次太空授课将在神十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最终确定。届时,将通过媒体全程直播这次活动。 神舟十号测控通信系统仍采用陆、海、天基测控网。与神舟九号任务相比,新增加了2012年7月发射入轨的天链一号03中继卫星。03星与01、02星共同构成中国太空数据“中转站”,进一步提升了神十任务测控通信覆盖率。 中继卫星享有“卫星的卫星”之誉,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各类卫星使用效率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中国以往的载人航天任务受带宽限制,航天员在太空中只能听到声音却无法看到地面高清画面。中继卫星建立“空空地”传输链路后,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天地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的太空授课,也将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公众可以看到更稳定、更清晰的实时画面。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600字,好的话加悬赏,急用
求采纳。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主讲。”当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从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太空中传来熟悉的问候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里爆发出热烈掌声。作为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330多位师生在这里亲身经历与神十航天员天地连线。
在天宫一号实验舱里,指令长聂海胜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才能把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这别开生面的一堂课时时爆发出惊呼声和掌声,让师生们兴奋不已。
“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我们个个都像武林高手,在生活中你们都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重量呢?”在聂海胜演示失重环境下的“悬空打坐”、“大力神功”后,主讲教师王亚平开始了第一个演示实验太空中如何称重。启发式提问引来地球上的教室里学生高高举起手臂。
“在家时我用电子秤测量体重,测量大物体时可以用曹冲称象的办法测量物体质量。”“称重的方法有三种:中药房里用杆秤,买菜时用托盘秤,在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学生们的回答不仅让太空中的老师频频点头,也让现场发出热烈掌声。
在全国数千万名师生的注目下,王老师给大家演示了小球在太空中的单摆运动和圆周运动、高速旋转的陀螺旋转、神奇的水膜试验、液体表面张力能使水膜变“魔法水球”,这些都让学生们觉得分外神奇。
13岁的人大附中学生徐海博幸运地在课程中获得了提问机会,他关心的是太空中的上下方位问题。王亚平在指令长聂海胜的帮助下表演了一套“杂技”动作,分别进行了悬空横卧和倒立,并解释,“航天员在太空中无所谓上和下的方位区别。不过,为了便于工作生活,航天员们为天宫一号人为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侧定义为下,并专门在"下方"铺设了地板。”
徐海博对这样的回答方式非常满意。他告诉记者,为自己能亲身参加中国第一次、世界第二次太空公开授课并提问感到自豪。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他更关注王老师讲述的失重环境为人类造福的例子。在失重环境下,人们能够获取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有利于开展材料学基础性研究,优化和改进地面生产工艺。失重条件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提高,可以应用于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些都让他增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
王老师的讲解风趣也让课堂笑声不断。“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史家小学四年级的邱甜获得了最后一个提问机会,她一连串问出,“您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与地面有什么不同?星星会闪烁吗?能看到UFO吗?”
王亚平微笑着一一作答:“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色的地球,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过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没有大气的阻挡和干扰,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会闪烁。同样,由于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太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要告诉你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邱甜告诉记者,她还没有开始学物理,但通过这堂课她对失重、牛顿第二定律、水的张力等有了难忘的记忆,她也特别喜欢“漂亮、聪明的王老师”,由此萌生了去当航天员的理想,如果不能实现她也愿意做个传播知识的老师。
学生们的问题还有很多,“航天员老师,你们在天上的生活用水是从地面上带到天宫一号去的吗?可以循环使用吗?”“您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请问你们在太空中采取哪些措施对抗失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航天员们一一作答,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开启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之门。
人大附中物理教师宓奇主持了整个课堂,当被问到如何评价太空同行的工作时,他说,“演示实验清楚,动作到位,传达的信息、概念非常清晰,航天员们给教师们作了很好的榜样,这堂课录像可做示范课程。”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600字,急急急急。
1、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不仅是举国瞩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次盛世。
第一次太空授课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却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给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五个实验不要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
这次实验是他们事先自己划定的吗?其实不是。这次实验中的部分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所征集到的,这不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为只有具有演示价值的问题才能被征集,这要求我们青少年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让自己从里到外充实起来,不能外强中干腹空空。
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心酸,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该有多艰苦啊。
也许,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看我们青少年这一代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我们的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我们“中国梦 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2、
小时候妈妈就给我讲在地球上的重力到了月亮上就变得很轻。我们轻松的走路在太空也变成是件很难顺利做到的事。自从看到杨利伟英雄第一个飞上太空,我越来越向往远离地球的太空景象与生活。而今神往成真,观看神十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太空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太空授课的内容精彩纷呈,超出了我的想象。
王阿姨一共做了五个试验。我最喜欢后面的两个:太空水膜和太空水球。王阿姨先拿出一个在太空中喝水用的饮水袋并将其打开,水并没有流下来,她从水袋中挤出一个水滴,这颗晶莹剔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为了避免它到处乱飞,我要用独特的方法来收集它。正好可以润润嗓子。”说着王亚平阿姨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这实在是太奇妙了!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人惊叹,王亚平阿姨用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里,当金属圈拉出来时,圈上套着一个漂亮的水膜。当她轻轻地晃动金属圈时,水膜依然结实地黏附在圈上,看到这一幕,我不禁鼓起掌来。最后的高潮时刻来临了,她将带颜色的液体注入到刚刚制作的水球中,当红色的液体在水球中慢慢地散开,水球由透明变成红色,在镜头里,这个漂亮的水球微微晃动,娇嫩欲滴,不禁让人感叹物理世界的神奇。
在参观科技馆时我也做过水膜的试验,但是水膜很容易就破了。这是因为在重力作用下,张力小。而这次亲眼目睹在重力远小于地球的太空中做张力的试验。让我更加惊叹物理的神奇和深奥。妈妈说,物理分微观、宏观和宇观。我对这些概念还不怎么清楚,但我记得妈妈经常说,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有能力去探索宇宙更深奥的秘密。我知道这不是哄小孩子学好知识的借口,因为我多次目睹妈妈在黑板上写出一大堆我觉得像密码一样的公式,然后告诉学生盖房子修桥梁建大坝就要靠这些理论。妈妈还告诉我说她所掌握的只不过是物理中的力学分支,而且还只是相对简单的宏观经典力学。而今天看到的太空试验,让我更加赞叹宇宙的神奇、科技的神奇力量。更加觉得自己在浩瀚的宇宙中就像一只小小的蚂蚁,个体的能力虽小,不自卑也不放弃,团队齐心合作,就可以创造出奇迹。我们中国人实现太空梦,需要每一个小朋友的积极参与:热爱科学、勤奋地学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