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国志演义

时间:2024-06-28 15:31:11编辑:coo君

周大荒写反三国演义的目的

《反三国演义》又名《反三国志演义》,目的:不在于反驳《三国演义》,而在另设情节,给予历史发展另一种想像。全书共六十回,主旨在拥刘贬曹抑孙,而天下终归于刘;各回有作者的独白,交代其翻案缘由,并评判三国史实和《三国演义》,是一本翻案小说。全书虽悖于史实,但直抒胸臆,愤世疾邪,施展韬略于纸上,使人读起来有大快人心之感,故本书不失为别出心裁的历史小说。文中的刘备手下谋士众多:诸葛亮同样足智多谋;而徐庶则识破曹操诓徐母手书的把戏,在赵云的协助下将母亲救出许昌,自己亦留在蜀汉。庞统逃出落凤坡之难,得以继续辅佐刘备。周瑜则脱离心胸狭隘的形象,变得很正义。孙尚香就是由他力主嫁给刘备的。诸葛亮为赵云做媒,迎娶了马超智勇双全的妹妹马云騄(此人是虚构人物,历史和《三国演义》中均未提及),令其双双建功立业。在反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和五虎都被封了王:假黄钺左将军都督雍梁并冀幽青徐兖八州诸军事雍州牧诸葛亮,被追封琅琊王;骠骑将军大司马汉寿亭侯关羽为武安王;右将军都督幽冀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张飞为武定王;伏波将军都督雍梁益三州河西五郡诸军事凉州牧马超为武威王;前将军都督荆扬二州东瓯闽越诸军事扬州牧赵云为武成王;后将军都督青兖二州诸军事青州牧黄忠为武平王。扩展资料:在五虎将里,作者周大荒特别看重的一个是马超、一个是赵云。马超被曹操杀了一家人,投奔刘备后不久又亡故,一生不得志,《反三国演义》特别同情马超,替他出气,写他南征北战,无坚不摧,最后攻克许昌,将曹操七十二疑冢尽皆发掘,并生啖仇人华歆,报了父仇,吐尽了平生怨气。赵云历史上有才而没被重用,《三国演义》把他排到关、张之后,马、黄之前,着墨作了些描写,但还是没被刘备、诸葛亮重用,在《反三国演义》里,作者让他大显身手,一些关键时刻都有赵云的身影出现,而且总是马到成功。他身边还有个武艺出众的妻子,叫马云騄,是马超的妹妹,助他攻战,更显神威。这是刘备取得益州后为他们撮合成亲的。

《反三国演义》这本书写的怎么样?如果历史是这本书所描述那样发展好不好?

这本书是民国时的书,一分真,九分假。
作为策粉,我对此书中的扬刘抑孙批曹的立场十分不满。作为民国的书,价值观却和元末罗贯中一样,甚至更保守—直接把三国历史结局给翻了个底朝天。它的作者周大荒,并没多大名气(我这个IOS键盘都不能直接打出来名字),书的出版社也是比较不正规,书的流传度也不大。但这本书相比三国演义的刘备忠,把更多的着力点放在了马超赵云的兄弟情谊,细节或者说人物形象上比三国演义更多。总的来说,如果您想看英雄小说,这本还可以,如果您想了解三国史,三国人物故事,还是算了吧……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历史像小说中那样,刘氏再统中国,我觉得于国于民都不好。
首先于国,刘汉延绵四百年,制度早已脱节,如果刘氏统一,不可避免地,新的一脉刘氏为了维护自己“正统形象”(毕竟刘备是皇帝的超级远房亲戚,并且这点还存疑,很可能只是刘备的幌子),新刘氏必将继续汉室的一系列措施,甚至会恢复一些汉朝四百年统治中淘汰的一些政策。这对中国社会进步是极大的打击(下面会说这些打击)。
于民,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再平衡,所以每一朝开国几十年都是海清河晏,亡国前就会农民起义不断。刘氏统一,对于原来的刘氏政权下的地主来说,肯定是好消息,他们的利益会由新刘氏王朝保障。土地兼并问题绝对不会有重新洗牌的机会。
虽然我是策粉,但我只是粉阿策一人,对孙吴政权没太多好感(因为孙吴管理主要是渣权搞的),倒是曹魏政权,是真好,虽然深入人心的三国演义上把曹魏写成一个篡权反动政权,但学过那段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对中国历史贡献最大的是曹魏。且不说那时中原多英杰,只说曹氏的贡献,首先楷书,就是先在以曹操为中心的一众曹魏势力中流转并成熟的,还有五言诗,也是靠着曹丕的大胆创新(特别说一下曹丕,很多人对他有偏见,其实他上位后,废汉室绝对是正确的,人道的。给汉帝——献帝及其后代一个了断,更重要的是,您想想,一个农业国家,是养一个王室好还是养两个好,汉室和曹室一年花的政府收入绝不是一个小数目。还有中国最早的五言诗,是曹丕写的,而不是曹植,曹植还在模仿古制写洛神赋时,他哥已经开创了一个连续至民国的五言诗时代,曹丕的文采,不一定比他弟差)还有以曹操为开端的建安文学、魏晋风度,这绝不是刘氏能做到的。我从刘氏的智囊身上,看不到一丝创新的可能,让诸葛前写诗?让庞统定土地政策?算了吧!


《三国演义》我们都知道,那《反三国志演义》是什么书?

反三国演义是一部民国以《三国演义》为模板的奇书,讲述了蜀汉“绝地反击”,最后扫荡魏国,吴国,统一天下,兴复汉室的故事。论影响力和知名度,中国文坛千年以来,无出《三国演义》之右者。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人物,也都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但是你可知道,还有一部《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虽然看起来像是一部“英雄史诗”,但是充满了悲剧因素。那些曾经搅弄无数风云的英雄们,谁也敌不过“天意”和“时间”的侵蚀,纷纷退场,最后,浪花平息,三分归晋....这样的结局,让很多文人士子,都是愤愤不平。有的人,对《三国演义》可能只是怀揣不满,但是有的人,就敢动一动笔头,亲自写一本迥然不同的另类版《三国演义》。这部《反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书,他的作者,是民国一位报纸的编辑周大荒。刘备势力败亡的伏笔,从“徐庶投曹营”伊始就已经埋下,所以周大荒这部《反三国演义》,就从徐庶的故事开始写起。周大荒本人酷爱白马银枪的“常胜将军”赵云,就安排了他一路北上,营救徐母,破解了程昱的诡计;后来,周大荒还安排了一个赵云的红颜知己:马超的妹妹马云禄。马云禄国色天香,却有“万夫不当之勇”,武艺不在马超之下。她和赵云结为连理,一同识破了东吴“白衣渡江”之计,保住了荆州;最后,蜀汉“五虎上将”倾巢而出,马超,关羽北上;赵云,黄忠,张飞东进。五人一同在许昌城下,邀战天下群雄,最终挫败魏吴两军,“三分归汉”。可以说,这部小说,也算是“同人作品”里的最高造诣了。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有什么区别?哪本是原著?

1.记载三国历史的书有很多,三国志,资治通鉴,曹瞒传,魏略,后汉书,世说新语等等
2.《三国演义》是小说,不完全是历史事实,而《三国志》则比较权威,是真正的历史。如果楼主真的想学点历史知识,那您就应该看看《三国志》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 陈寿(公元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年)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三国志》特点与质疑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三国志》取材精审。裴松之《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对孙策之死,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所击杀。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史实认真考订,慎重选择的态度。
《三国志》行文简明、干净。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
《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的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
陈寿在书中表现出品题人物的兴趣。他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庞统是高俊,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刘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质是彦士,王粲、秦宓是才士,关羽、张飞、程普,黄盖是虎臣,陈震、董允、薛综是良臣,张辽、乐进是良将,这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气。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陈寿还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另外,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评》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个表现。
但是,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晋书·陈寿传》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订《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由此可见,《晋书》贬陈寿之说,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说过一些公道话:“以理而论,(陈)寿之谬万万无词;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看来,从东晋习凿齿以来掀起的正统之争,无不具有现实的目的和为当代政权服务的用心,知人论世,知世论史是至关要紧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正伪标的。
陈寿受后人批评的另一弊病是书中时有曲笔,多所回护。刘知几在《史通·直书篇》说“当宜、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其口而无言。”批评陈寿和王隐在修史时对当权人物曹操、司马懿的丑事缄口无言,为之回护。在《三国志·魏书》中确实没有看到刘知几所论的内容,对此,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六中“三国志多回护”写到:
《春秋》书天王狩于河阳,不言晋侯所召,而以为天子巡狩,既已开掩护之法,然此物为尊者讳也。至于孩父之事,则大书以正之,如许止、赵盾之类,皆一字不肯假借,所以垂诚,义至严也。自陈寿作《魏本纪》多所回护,凡两朝革易之际,进爵封国,赐剑履,加九锡,以及禅位,有诏有策,竟成一定书法。以后宋、齐、梁、陈诸书悉奉为成式,直以为作史之法固应如是。然寿回护过甚之处,究有未安者。
赵翼在回顾自《春秋》以来即有回护现象的存在,认为陈寿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于是赵翼列举一些例证,如汉献帝逊位之后,魏封其为山阳公,到他死时,才追谥为献帝,陈寿隐去曹王篡汉封山阳公一节,在《魏纪》中只称汉献帝。同样常道乡公逊位,为陈留王,到死时才追谥为元帝,陈寿也为之讳隐掩饰。司马师废齐王芳,《魏略》是这样记载的:“(司马)师遣郭一芝入宫,太后方与帝对弈,芝奏日:‘大将军欲废陛下。’帝乃起去,太后不悦。芝曰:‘大将军意已定,太后但当顺旨。’太后曰:‘我欲见大将军。’芝曰:‘大将军何可见邪。’太后乃付以玺缓。”是齐王之废,全出于司马师之主意,太后全然不知。陈寿《魏书》“反载太后之命,极言齐王无道不孝,以见其当废,其诬齐王而党司马氏亦太甚关。”如此等等。
最为严重的曲笔是高贵乡公被弑之事,据《汉晋春秋》、《魏氏春秋》以及《世语》、《魏末传》所载是高贵乡公曹髦见司马昭跋扈专横,专权祸国,心不能甘,“发甲兵于凌云台,亲讨司马昭。司马昭令贾充拒之,时府兵尚不敢动,贾充即令成倅、成济曰:‘公蓄养汝等,正为今日。’成济乃抽戈犯帝,刃出于背而崩。”而陈寿《魏书》但书“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绝不见被弑之迹。反载太后之命,言高贵乡公之当诛,欲以庶人礼葬之。并载昭奏,称“公卒兵向臣,臣即敕将士不得伤害,骑督成倅弟成济横人兵阵,伤公,遂至殒命,臣辄收济付廷尉,结正其罪。”……这样,赵翼感叹道:“本纪如此,又无列传散见其事,此尤曲笔之甚者矣,然此犹曰身仕于晋,不敢不为晋讳也。至曹魏则隔朝之事,何必亦为之讳。”赵翼的责难,尖锐深刻,例证还多,余如曹操征陶谦时滥杀无辜,记曹魏对蜀之战“专以讳败夸胜为得体”,最后,赵翼认为陈寿不仅牵涉到当权统治者的本纪多回护,而列传中也多所讳。这样的回护曲笔,不竟让赵翼困惑不解:“岂寿以作史之法必应如是,回护耶?抑寿所据各国之原史本已讳而不书,遂仍其旧,而不复订正耶?”
陈寿修史中的曲笔、回护的确存在,他显然是处在曹魏、西晋政权交替过程中的一种避祸方式,作为封建时代的史书,必然会对当权者有所回护,为尊者讳是无法超越的潜在规则。就是赵翼所肯定的秉笔直书的南史、董狐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所谓“赵盾弑君”(《左传·宣公二年》)也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结论。他们立论的理由是赵盾“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计贼”,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
赵翼也为陈寿的曲笔作了历史考辩,指出:“盖寿修书在晋时,故于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而魏之承汉,与晋之承魏,一也。既欲为晋回护,不得不先为魏回护……,当然,也有可能是陈寿所参考的魏、晋资料原来就是这样记载,陈寿未作订正,也不敢妄加篡改的。为陈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修史者顾忌更多的实际背景,是可以理解的。
毋庸置疑,修史贵真实,不虚美,不隐恶应是史家必须恪守的准则,曲笔是不足为训的。应当看到,陈寿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之外,其叙写仍属翔实可信的。不必讳言陈寿的曲笔,也不能因此而怀疑《三国志》的信史价值。钱大昕所说:“然吾所以重承祚者,又在乎叙事之可信。盖史臣载笔,事久则议论易公,世近见闻必确。三国介汉晋之间,首尾相涉,垂及百年,两史有违失者,往往赖此书正之……予性喜史学,马班而外,即推此书,以为过于范(晔)、欧阳(修)。”(《三国志辩疑序》)
《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缺欠。《三国志》成书之后,由于叙事过于简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时,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便为其作注,又增补了大量材料。


谁知道有没有《反三国》这本书啊?作者是谁?讲述三国什么事啊?

反三国演义  《反三国演义》又名《反三国志》,为民国文人周大荒所撰写的白话文章回体小说。该书据信始作于1919年,1924年起在《民德报》上连载,1930年结集,由上海卿云书局出版。该书从徐庶进曹营一节开始改写了《三国演义》的剧情,褒刘,抑孙,贬曹。并且加大了赵云与马超的戏分,让此二人成为刘备的顶梁柱,并最终攻陷许昌,助蜀汉统一全国。文中的刘备手下谋士众多:诸葛亮同样足智多谋;而徐庶则识破曹操诓徐母手书的把戏,在赵云的协助下将母亲救出许昌,自己亦留在蜀汉。庞统逃出落凤坡之难,得以继续辅佐刘备。周瑜则脱离心胸狭隘的形象,变的很正义。孙尚香就是由他力主嫁给刘备的。诸葛亮为赵云做媒,迎娶了马超智勇双全的妹妹马云騄(此人是虚构人物,历史和三国演义中均未提及),令其双双建功立业。
  《反三国演义》 作者:周大荒
  简介
  反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小说新刊)是一本与《三国演义》大唱反调的小说。所谓“反调”,不在于三国分裂的原因,而在三国纷争的结局;也不在于反驳《三国演义》,而在另设情节,给予历史发展另一种想像,这就是本书构思独特之处。
  全书共六十回,主旨在拥刘贬曹抑孙,而天下终归于刘;各回并有作者的“异史氏曰”,交代其翻案缘由,并评判三国史实和《三国演义》,是一本翻案小说。全书虽悖于史实,但作发抒胸臆,愤世疾邪,乃施展韬略于纸上,使人读起来有大快人心之感,故本书不失为别出心裁的历史小说。
  作者周大荒(1886-1951),名天球,字大荒,号书生,湖南祁东人。早年就读于船山书院及湖南公立法政学堂。民国初年,曾任法官,后弃职北上,交游于京津两地,一度被荐为天津高等检察厅书记官,并当过两三个地方军阀的幕僚。1924年寓居北京,又先后担任《正义报》、《民德报》文苑主笔,《反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时发表的,到了1930年,上海卿云书局把它结集出版,平装八册,每回都有插图,总共是六十回。
  在五虎将里,作者特别看中的一个是马超、一个是赵云。马超被曹操杀了一家人,投奔刘备后不久又亡故,一生不得志,《反三国演义》特别同情马超,替他出气,写他南征北战,无坚不催,最后攻克许昌,将曹操七十二疑冢尽皆发掘,并生啖仇人华歆,报了父仇,吐尽了平生怨气。赵云历史上排在五虎将之末,有才而没被重用,《三国演义》把他排到关、张之后,马、黄之前,着墨作了些描写,但还是没被刘备、诸葛亮重用,在《反三国演义》里,作者让他大显身手,一些关键时刻都有赵云的身影出现,而且总是马到成功。他身边还有个武艺出众的妻子,叫马云騄,是马超的妹妹,助他攻战,更显神威。这是刘备取得益州后为他们撮合成亲的。刘备方面其他一些人物,如庞统,本是入川攻取雒城时阵亡的,作者写他逃出落凤坡之难,也建立了很大功劳。孔明原来与司马懿多次交手,未能如愿,到作者笔下,司马懿处处被孔明钳制,最后被地雷炸死。对于刘备着墨不多,没写他亲临前线,躬冒矢石,攻取益州相当顺利,又回荆州,北上洛阳,后就病故于洛阳。阿斗因在江陵遇剌身亡,继承帝位的是阿斗的儿子北地王刘湛。写曹操、孙权方面,也大反其道。历史上未曾代汉自立的曹操,竟然篡汉称帝,还命华歆将山阳公即已废的汉献帝刺死;曹丕则未称帝,兵败后投奔辽东,被逼自杀;曹植反对废汉自立,在曹操称帝时出逃到了北方,留下了曹家一脉,表示出作者对他的一点同情。东吴的周瑜,在作者笔下是正面人物,并未被孔明气死,而且孙夫人是由他建议嫁给刘备的;那个袭取荆州的吕蒙,成了作者着力鞭鞑的人物,不仅荆州没有袭取成功,最后战死沙场。  


反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反三国演义》又名《反三国志》,为民国文人周大荒所撰写的白话文章回体小说。该书据信始作于1919年,1924年起在《民德报》上连载,1930年结集,由上海卿云书局出版。该书从徐庶进曹营一节开始改写了《三国演义》的剧情,褒刘,抑孙,贬曹。并且加大了赵云与马超的戏分,让此二人成为刘备的顶梁柱,并最终攻陷许昌,助蜀汉统一全国。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ECD3LODrApIIOWaV468smOsLhoi9_PJw2VZOpP5qaeXcczlb2za5_G2vMPd5caZctuirW6uYtQQz8bbVlN9za


请介绍一下《反三国志》这本书。

书名:反三国演义(修订本 上、下卷) 作者:周大荒 出版社:广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9,1 定价:42.00元 简介: 这本《反三国演义》又叫《反三国志》,作者是周大荒,湖南人,民国初年曾在军队里任幕僚,1924年寓居北京,任《民德报》副刊主笔,《反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时发表的,到了1930年,上海卿云书局把它结集出版,平装八册,每回都有插图,总共是六十回。 而这本经过周大荒最后修改的“定本”,比30年代出版的本子当然更多优长之处。何况作为三国故事的翻案文章,目下也只有这一本,把它看做三国故事的一种文献,自有它的价值。 书评: 凡是了解《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罗贯中是尊刘抑曹的。他歌颂的是以刘备为典范的仁君仁政,鞭挞的是以曹操为代表的暴君暴政,热诚地渴望刘备一方能一统天下。可是,历史上真正一统天下的却是他心目中的邪恶势力曹魏一方。为了泄愤取快,就有人率尔作起了翻案小说。 最早为《三国》中刘蜀集团翻案的是明代的“酉阳野史”。他因对“汉刘衰弱,曹魏僭移”耿耿于怀,于是为“泄万世苍生之大愤”,就作了部《三国志后传》,居然将匈奴贵族刘渊、关防、张宾等均附会为刘、关、张等人的后代,写他们如何起兵兴汉复仇,结果将魏晋王朝打得一败涂地,终于发泄了一腔忠愤之气。不过,为泄愤而谬引异族侵略者为汉裔,未免荒唐太甚。故而此书曾招“病人呓语,一味胡谈”之讥。 逮至晚清时,又有“珠溪渔隐”的《新三国志》和陆士谔的《新三国》问世。两书亦皆为翻新出奇之作。让孔明、周瑜等人穿着古人的衣冠,实行自上而下的维新变革,从而演出了亦古亦今、谐趣横生的“历史”活剧。一方面既通过歼魏灭吴,重兴汉室,吐泻了历史上万古不平的愤气,另一方面更在于通过魏、蜀、吴三国对待改革的不同态度一展其“立宪范国”的政治理想。其情节内容几与《三国演义》原著了不相涉,属于比较典型的“挂着羊头,卖狗肉”。 相比之下,真正立足于《三国演义》本身,将翻案文章作得切实、痛快的,要算是近人周大荒的《反三国演义》了。该书对《三国演义》中凡是让人感到郁愤、痛憾的人物故事,几乎逐一加以翻案。比如,《三国演义》中的马超,被曹操杀了全家,父仇未报,抑郁而亡;但《反三国演义》则写马超不仅骁勇善战,无坚不摧,而且还掘了曹操坟墓,受封王爵。赵云不仅在沙场纵横捭阖,英勇无敌,而且还娶了个飒爽英姿的妻子马云与他并肩作战;庞统不仅未死于落凤坡,反而奋其智能,屡立大功。魏延也偷渡子午谷,袭取了长安。至于为人可恶的曹丕,则因战败自杀身亡。惯使奸计的吕蒙,也黔驴技穷,战死于疆场。更有意思的是,那个不争气的刘阿斗竟然遇刺身亡,帝位由其子刘谌继承。凡此种种,莫不令人心花怒放,拍案叫绝!究其艺术描写,也颇多可堪玩味之处。且不说其首尾完具,回环照应的结构之妙,单就其战争场面的铺叙描绘来说,那也是惊险刺激,热闹非凡,让人叹为观止。为什么作者要作这样的翻案文章呢?据作者自己说,其主要目的是“ 为马超、赵云一时名将抱打不平,令其吐气”,“为一干英雄,代造完成一统时局”;同时也欲藉之展示其军事才略,发抒其政治抱负,给人以经验和智慧的启迪。不过,它能得人欢心,恐怕更在于它蕴含着人们普遍存在的惩恶扬善的传统文化心理。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该书都具有丰富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思想文化意义,是值得一读的翻案奇书。(文:纪德君) 目录: 楔子 雨夜谈心伤今吊古 晴窗走笔遣将调兵 第1回 策诈书水镜留徐庶 全贤母孔明遣赵云 第2回 报前仇孙氏战夏口 毖后患刘牧让荆州 第3回 远交近攻周郎设计 因虚作实曹相兴兵 第4回 泄旧忿张绣投孙权 挫先声甘宁射乐进 第5回 小周瑜水陆败曹兵 矮张松东西贩蜀土 第6回 巡江上赵子龙得图 取汉中夏侯渊耀武 第7回 泄旧恨矫诏召马腾 联新婚开阁延吕范 第8回 战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萧关马孟起报仇 第9回 曹孟德计阴临潼县 诸葛亮兵进白水关 第10回 马孟起间道入西川 管幼安捐躯蹈东海 第11回 伏皇后策授传国玺 乔国老痛哭小东床 第12回 赋归宁孙夫人不归 下密诏汉献帝不密 第13回 铜雀台大宴论当途 金凤桥爱子陈天命 第14回 孙夫人雨泣赴长江 刘皇叔雪涕祭武担 …… 第六十回 深杯浮白铁案掀翻 华烛摇红金台遣兴


简要介绍《三国演义》这本书

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由于各国后主过于无能而亡国。蜀后主刘禅被钟、邓合军擒于成都,吴后主惧战而降,魏后主曹奂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年号为晋,从此天下皆归司马掌控。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请介绍《反三国演义》这本书?

  《反三国演义》 作者:周大荒

  简介
  反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小说新刊)是一本与《三国演义》大唱反调的小说。所谓“反调”,不在于三国分裂的原因,而在三国纷争的结局;也不在于反驳《三国演义》,而在另设情节,给予历史发展另一种想像。

  全书共六十回,主旨在拥刘贬曹抑孙,而天下终归于刘;各回并有作者的“异史氏曰”,交代其翻案缘由,并评判三国史实和《三国演义》,是一本翻案小说。全书虽悖于史实,但作发抒胸臆,愤世疾邪,乃施展韬略于纸上,使人读起来有大快人心之感,故本书不失为别出心裁的历史小说。

  作者周大荒(1886-1951),名天球,字大荒,号书生,湖南祁东人。民国初年曾在军队里任幕僚,1924年寓居北京,任《民德报》副刊主笔,《反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时发表的,到了1930年,上海卿云书局把它结集出版,平装八册,每回都有插图,总共是六十回。

  在五虎将里,作者特别看中的一个是马超、一个是赵云。马超被曹*杀了一家人,投奔刘备后不久又亡故,一生不得志,《反三国演义》特别同情马超,替他出气,写他南征北战,无坚不催,最后攻克许昌,将曹*七十二疑冢尽皆发掘,并生啖仇人华歆,报了父仇,吐尽了平生怨气。赵云历史上排在五虎将之末,有才而没被重用,《三国演义》把他排到关、张之后,马、黄之前,着墨作了些描写,但还是没被刘备、诸葛亮重用,在《反三国演义》里,作者让他大显身手,一些关键时刻都有赵云的身影出现,而且总是马到成功。他身边还有个武艺出众的妻子,叫马云騄,是马超的妹子,助他攻战,更显神威。这是刘备取得益州后为他们撮合成亲的。刘备方面其他一些人物,如庞统,本是入川攻取雒城时阵亡的,作者写他逃出落凤坡之难,也建立了很大功劳。孔明原来与司马懿多次交手,未能如愿,到作者笔下,司马懿处处被孔明钳制,最后被地雷炸死。对于刘备着墨不多,没写他亲临前线,躬冒矢石,攻取益州相当顺利,又回荆州,北上洛阳,后就病故于洛阳。阿斗因在江陵遇剌身亡,继承帝位的是阿斗的儿子北地王刘湛。写曹*、孙权方面,也大反其道。历史上未曾代汉自立的曹*,竟然篡汉称帝,还命华歆将山阳公即已废的汉献帝刺死;曹丕则未称帝,兵败后投奔辽东,被逼自杀;曹植反对废汉自立,在曹*称帝时出逃到了北方,留下了曹家一脉,表示出作者对他的一点同情。东吴的周瑜,在作者笔下是正面人物,并未被孔明气死,而且孙夫人是由他建议嫁给刘备的;那个袭取荆州的吕蒙,成了作者着力鞭鞑的人物,不仅荆州没有袭取成功,最后战死沙场。


  《反三国演义》又名《反三国志》,为民国文人周大荒所撰写的白话文章回体小说。该书据信始作于1919年,1924年起在《民德报》上连载,1930年结集,由上海卿云书局出版。该书从徐庶进曹营一节开始改写了《三国演义》的剧情,褒刘,抑孙,扁曹。并且加大了赵云与马超的戏分,让此二人成为刘备的顶梁柱,并最终攻陷许昌,助蜀汉统一全国。文中的刘备手下谋士众多:诸葛亮同样足智多谋;而徐庶则识破曹操诓徐母手书的把戏,在赵云的协助下将母亲救出许昌,自己亦留在蜀汉。庞统逃出落凤坡之难,得以继续辅佐刘备。周瑜则脱离心胸狭隘的形象,变的很正义。孙尚香就是由他力主嫁给刘备的。诸葛亮为赵云做媒,迎娶了马超智勇双全的妹妹马云禄,令其双双建功立业。


上一篇:免费网站看

下一篇:赵传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