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佗临床各症验方中关于慢性结肠炎的有哪些?
健脾理肠片【原料】米炒黄芪15g,米炒潞党参10g,土炒当归6g,炮姜6g,土炒白芍15g,土炒白术6g,醋元胡10g,水飞赤石脂10g,儿茶3g,肉桂3g,乌梅9g,茅莓9g,升麻10g,蜜炙甘草3g。
【制法】元胡、赤石脂、儿茶、肉桂、白术、党参等6味粉碎成细粉,其余加水煎煮3次,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加入元胡等粉末,混匀,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4g。每日3次,每次8片;轻症4片,饭后温开水送服。症状缓解后减至2—4片,20天为1疗程,间隔7~10天,一般用药1—3疗程。小儿药量酌减。
【主治】益气健脾,温中涩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验效】治疗352例,其中慢性结肠炎301例,溃疡性结肠炎51例,结果:治愈222例,显效88例,好转37例,无效5例。
固本益肠片【原料】黄芪18g,党参15g,白术、山药、白芍、元胡各12g,赤石脂、地榆、炮姜、补骨脂、当归各9g,木香、儿茶、炙甘草各6g。
【制法】上药制成片剂,每片重0.5g,每次10片,每日服3次。20天为1疗程,间隔7~10天,2~3疗程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主治】健脾温肾,和中涩肠。主治慢性结肠炎。脾气虚、脾阳虚、脾肾阳虚型。
【验效】治疗280例,结果:近期治愈185例,显效63例,好转26例。无效6例。对治愈的96例,从停药起进行半年至1年随访,治愈1年以上者40例,1年后复发2例,半年以上者56例,半年后复发者1例。3例复发症状较轻,再予固本益肠片治疗后症状很快消失。
加减参苓白术汤【原料】党参15~20g,茯苓10~15g,炒白术12~18g,炒扁豆20~30g,莲子肉8—10g,炒山药15~30g,砂仁6~10g,薏苡仁15—30g,桔梗10~12g,炙甘草3—6g,大枣3~5枚。
【制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主治】健脾益气,和中渗湿。治疗过敏性结肠炎。
【验效】治疗过敏性结肠炎60例,病人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史,就诊时处在发作期,结果:治愈38例,显效4例,好转2例。
连姜汤【原料】川连3g,炮姜炭5g,薏苡仁30g,苍术、白术、川朴、煨木香、元胡、炒鸡内金、车前子各10g。
【制法】水煎,每日分2次服,30天为1疗程。
【主治】清热燥湿,温中理脾。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泄泻之寒热夹杂证。
【验效】治疗50例,其中大便不成形,溏伊者32例,伴黏液者17例,伴脓血者1例,大便每天1次者4例,2~3次者34例,4—5次者12例。结果:5例痊愈,28例显效,17例好转。
温中实脾汤【原料】熟附块(先煎)、白术炭、煨木香各10g,肉桂(后下)、黄连、炒枳壳、炮姜各5g,茯苓、山楂炭各15g。
【制法】每日1剂,水煎2次,上、下午分顿服,7天1疗程。
【主治】温中散寒,清热燥湿。治疗慢性结肠炎寒热夹杂证。
【验效】水样便者加煨肉豆蔻10g;黏冻便者加马齿苋30g。治疗慢性结肠炎33例,结果:服药1疗程基本控制者22例,2个疗程基本控制者7例,3个疗程基本控制者4例。停药随访3年,未见1例复发。
苍芷合剂【原料】苍术30g,白芷10g,白及15g,生黄芪15g,木香15g,三七6g,黄连、干姜各3g。
【制法】每日1剂,煎成2003ml,混匀,分早晚各1次,保留灌肠。
【主治】燥湿行气,益气调中,化瘀生肌。治疗慢性结肠炎。
【验效】偏寒湿者再加黄连3g,干姜6g;偏湿热者再加黄连3g,干姜3g,苦参15g,偏湿热带脓血便者加白头翁30g,地榆30g,槐花10g。治疗166例,结果:痊愈70例,显效42例,好转48例,无效6例。疗效优于黄连素及诺氟沙星治疗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加味补中益气汤【原料】黄芪30g,党参20g,当归15g,白术15g,陈皮15g,升麻10g,柴胡10g,蒲黄15g,五灵脂15g,地榆15g,黄连10g,白头翁15g,枳壳15g,甘草15g。
【制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服用1个月后改服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1丸,再用1个月为1疗程。
【主治】益气升阳,清热利湿。治疗慢性结肠炎。
【验效】治疗32例,结果,14例痊愈,19例显效,6例好转,2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3.3%。
补脾益肾汤【原料】炒山药30g,焦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菟丝子15g,补骨脂15g,焦山楂10g,肉桂6g。
【制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2剂为1疗程。
【主治】健脾温肾,消食止泻。治疗慢性肠炎。
【验效】治疗38例,结果:痊愈25例,显效9例,好转3例。
青黛Ⅱ号【原料】青黛2g,黄柏1.5g,儿茶1g,枯矾0.5g。
【制法】上为1次量,研为细面,加水50m保留灌肠,每晚1次。可结合内服汤剂,内外合治,2周为1疗程。
【主治】清肠护膜,涩肠止泻。治疗慢性结肠炎。
【验效】治疗慢性结肠炎42例,结果,临床治愈22例,基本治愈12例,有效8例。
秦艽苍术汤【原料】秦艽9g,防风9g,泽泻12g,当归12g,升麻12g,陈皮9g,槟榔12g,黄柏12g,苍术9g。
【制法】每日1荆,水煎分2次服。10天为1疗程。
【主治】祛风燥湿,和中调气。治疗慢性结肠炎。
【验效】腹泻每日4次以上,兼有脓血便者加马齿苋30g,白头翁15g;若便秘难排,肛门下坠重者加党参12g,麦冬9g,当归21g。同时用白菊花45g,蒲黄45g,水煎200ml,每晚睡前注入肛内,并保留至次日。治疗50例,结果:痊愈30例,好转17例,无效3例。
加减真人养脏汤【原料】黄芪12—15g,党参12—30g,土炒白术12~15g,当归9~12g,煨肉豆蔻9~15g,白芍9~15g,木香6一j2g,肉桂(研末服)3g,炙甘草6—9g,赤石脂(包)15—30g,玄胡索9~15g,乌梅9一15g。
【制法】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
【主治】益气补脾,温中涩肠。慢性结肠炎。
【验效】治疗49例,结果;痊愈29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95.92%。
【注意】忌食油腻厚味。
请问二陈汤加味是啥意思,二陈汤如何做?
二陈汤源于宋代《大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温燥,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此合乎“治痰先治气”之法。二药配合,能加强祛痰和胃止呕的作用。配用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补脾,使脾健而湿化痰消。全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意。二陈的由来是半夏和陈皮以陈旧者佳。 故名二陈。
本方偏于辛热,故口渴有痰、喜欢饮水者,用本方时宜去半夏,以贝母、栝楼代之。“痰”是体内病理变化的产物,又是多种病证之原因,可引起许多复杂病变,故有“诸般怪病皆属于痰”之说。
二陈汤加味是指以二陈汤为底方根据不同病情症状加几味其他药物对证治疗。 历代医家根据痰的成因和性质,在二陈汤基础上,创立了不少新的祛痰方剂。涤痰汤(《济生方》)是二陈汤加胆南星、枳实、人参、菖蒲、竹茹、大枣而成,重在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语;导痰汤(《妇人良方》)是二陈汤加制南星、枳实、生姜而成,重在理气化痰、行气开郁,主治风痰上扰所致之头晕头痛、目眩昏仆及痰饮壅盛的胸膈痞塞、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咳嗽痰多等;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是二陈汤加熟地、当归、生姜而成,可滋养肺肾、祛痰化湿,主治肺肾虚寒、湿痰内盛之咳嗽多痰、喘逆呕吐、舌苔白润、脉滑无力等症;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是二陈汤加白术、天麻、生姜、大枣而成,重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主治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苔腻脉滑;温胆汤(《千金方》)是二陈汤加枳实、竹茹而成,加强降逆和胃作用,主治痰浊内扰、肝胃不和引起的惊悸不眠、呕吐呃逆等症。
至于如何做,当然是将上述药一同倒进药罐里浸泡半小时之后然后煎了。 剂量应根据不同人,不同年龄,不同症状进行调整。 我想,还是应当去找中医根据症状开方,然后煎药服用。
在华佗临床各症验方中关于胃癌的有哪些?
查氏胃癌方【原料】预知子20g,蒲公英30g,藤梨根30g,白花蛇舌草30g,石见穿30g,生意苡仁30g,蜈蚣5g。
【制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主治】清热解毒,理气健脾。主治胃癌。
【验效】腹胀者加佛手、枳壳、厚朴;腹痛者加延胡索、九香虫、荜菝、降香;兼有腹水加泽泻、大腹皮:兼黑便加地榆炭、槐花、仙鹤草;兼淋巴结转移加猫爪草、山慈菇、海藻;兼肝转移加土鳖、岩柏、穿山甲。临床以本方同时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4例,结果1年生存率61.76%,2年生存率23.53%,3年生存率14.71%;最短者存活3个月,最长者存活48个月,中位生存期14个月,平均生存期13.5个月。
健脾消痛饮【原料】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2g,香附12g,黄芪20g,莪术10g,法半夏10g,丹参3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重楼30g,石见穿50g,甘草6g。
【制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个月为1疗程。
【主治】健脾益气,解毒消癌。主治胃癌。证属脾虚热结者。
【验效】口干咽燥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天门冬;血虚加当归、白芍、枸杞子;恶心呕吐加代赭石、竹茹;呕血便血加大黄粉、地榆炭、生蒲黄;疼痛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芍。临床以本方治疗胃癌52例,并设化疗组30例做对照,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6.5%、70%。两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84%、80%,66.1%、60.7%,53.1%、42.5%,37.9%、27.2%,34%、15.7%。在减轻疼痛、改善食欲,增加体重,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中药组均较化疗组效果明显。
胃癌饮【原料】生黄芪25g,人参25g,生白术15g,生薏苡仁30g,半枝莲30g,山慈菇30g,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
【制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一般应持续服药1年以上。
【主治】益胃健脾,清热解毒。主治胃癌,证属脾虚邪结者。
【验效】阴虚加北沙参、麦冬、生地;血虚加当归、熟地;湿热加黄芩;气滞气逆加厚朴,枳壳;血瘀加丹参、桃仁、红花;恶心呕吐加姜半夏、姜竹茹;消化不良加焦三仙;疼痛加川楝子、延胡索;白细胞减少加黄精、补骨脂。临床以本方治疗胃癌术后病人84例,其中单纯中药组33例,中药加化疗组51例,结果存活3年、5年以上者分别为13例、21例,11例、17例。其中存活10年以上者两组各有1例。
六君薏苡三虫汤【原料】党参、半夏、僵蚕、炒白术、九香虫,茯苓各10g,炙甘草、陈皮各6g,生薏苡仁30g,守宫2条。
【制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主治】益气扶中。活血解毒。主治晚期胃癌术后。
【验效】脘腹胀痛加木香、枳壳、延胡索、香附各10g;恶心呕吐,属胃热者加黄连3g,竹茹10g;属胃寒者加吴茱萸3g,生姜3片;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30g。旋覆花10g;纳呆加炙内金、焦六曲各10g。以本方治疗胃癌晚期患者术后30例。存活时间1年以上者2例,2年以上者3例,3年以上者11例,4年以上者6例,5年以上者6例,6年与10年以上者各1例。
健脾益肾方【原料】党参10g,黄芪10g,白术10g,山茱萸10g,龙葵10g,沙苑子12g,女贞子12g,当归15g,白花蛇舌草40g。
【制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主治】健脾益肾,清热解毒。主治胃癌,证属气阴两虚,内蕴邪毒者。
【验效】气滞加枳壳、木香,砂仁壳、苏梗;痰湿重加陈皮、半夏、贝母;血瘀加桃仁、川芎、王不留行,泛酸加煅瓦楞子、台乌药、乌贼骨;出血加三七粉、云南白药;疼痛加川楝子、延胡索、失笑散。临床以本方治疗胃癌40例,并设化疗组40例作对照,结果两组完全缓解分别为3例、0例;部分缓解分别为7例、6例;好转分别为14例、8例:稳定分别为15例、18例;进展分别为1例、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7.5%、80%,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加减六味地黄汤【原料】熟地30g,鸡血藤30g,山菜萸12g,山药12g,泽泻10g,茯苓10g,川芎20g,莪术20g,牡丹皮15g,天门冬15g。
【制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主治】滋阴补肾,活血消积。主治晚期胃癌,证属肝肾阴虚者。
【验效】虚火内炎者,加黄柏、知母、墨旱莲;口干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玄参;腰膝疼痛者,加龟甲、鳖甲、女贞子、黄精。以此方治疗Ⅳ期胃癌35例,结果症状消失或缓解达80%;生活质量提高,0.5、1、2、3年生存率分别达到91.4%、85.7%、48.6%、22.8%。
请问有谁知道,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药药方,遗传的,老人
你好,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症候选择
(1)实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①外寒内饮:
证候: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方中麻黄、桂枝,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中蠲饮,散寒降逆;配五味子,以防肺气之耗散,佐以白芍协同桂枝调和营卫;并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表里双解之功。如胸闷苔腻加白芥子、陈皮;痰郁化热减桂枝、干姜用量,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身热不解亦可加鱼腥草、蒲公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②痰湿内聚:
证候:咳嗽声浊,痰白而粘,胸脘满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儒滑。
治法:温阳健脾,化痰平喘。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味。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以桂枝温阳化饮,与茯苓相伍,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以益气和中,半夏、陈皮以理气燥湿化痰。加杏仁宣肺止咳。
③燥热伤肺:
证候:咳声短促,甚则气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干燥,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辛凉清肺,润燥化痰。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方中桑叶、杏仁,宣肺止咳;南沙参、麦冬、知母,既能清热润燥,又能滋液养阴,与前药相合,有润肺止咳之功;桔梗、甘草,利咽生津;枇杷叶配杏仁,润肺降逆。
(2)虚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
①脾肺两虚:
证候:咳嗽气短,声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薄,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方药: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健脾补肺;防风配黄芪,祛邪而不伤正,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再配陈皮、半夏、茯苓、苏子,化痰降气平喘。诸药共奏,补肺健脾,益气固表,化痰平喘之功效。
②肺肾两虚:
证候: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脉细无力。偏肾阴虚者,则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益下元,纳气平喘。
方药:生脉散加味。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补肺养阴。偏阴虚者,与六味地黄丸合用。以山芋肉、诃子肉、山药,滋阴敛液;功劳叶、银柴胡、炙鳖甲、乌梅,滋阴退热。偏阳虚者,与肾气丸同用,以附子、肉桂、核桃肉、紫石英、补骨脂、沉香、补益下元,温肾纳气;熟地、茯苓、山芋肉、泽泻,补养肾阴。共成温补肺肾之剂。雾化吸入:用鱼腥草、白毛夏枯草、野菊花各500g,加水后2次蒸馏,收集蒸馏液1000ml,微摇匀,加入氯化钠8.5g,然后过滤、分装、封口。用雾化仪口腔雾化吸入治疗,10次为1疗程。每次用本品10ml。
验方:
(1)固本咳喘丸, 40粒;每日2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咳喘者。四佛合剂, 20m1,每日3次,1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的治疗。十味贝砂散, 5g,每日3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化痰平喘片5片,每日3次,7日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复方蛤蚧散, 8g,每日2次,分别在秋末、春初服用。主要用于喘息型老年性支气管炎。百合固金丸,1丸,每日2次,适用慢性支气管炎,肺肾两虚者。消咳喘,20ml、每日3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息喘平胶丸,6~8粒,每日3次,适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安喘舒片,4~5片。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适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控制后,病人体虚。
(2)瓜蒌仁20g、川贝10g、杏仁10g、苏子10g、半夏6g、桑叶心、麻黄各10g,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咳嗽气喘痰多者。
(3)佛手、姜半夏各6g,砂糖等分。水煎服,治慢性支气管炎湿痰咳嗽。
(4)扁柏10g、冬瓜皮10g、豆腐1块。用开水煎出味后服下,每日1剂。治慢性支气管炎。
(5)夏枯草20g、法半夏10g、代赭石30g、车前草30g,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炎久咳气急痰多。
(6)瓜蒌皮10g、莱菔子6g、白芥子6g、板兰根10g、沙参10g、杏仁10g、苏子10g,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迁延期。
针灸治疗推拿治疗:
1.体针:取孔最、丰隆、肺俞、定喘、中喘、膻中等穴。耳针可取神门、平喘、肾上腺。
2.艾灸:用艾条温和炙足三里各式各样10分钟,石门5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度,起床及睡前各式各样 1次。10天后改为每天1次,常年不断。
3.穴位敷贴:常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白芥子、玄胡、甘遂、细辛各12g共研末。于夏季三伏天开始使用。每次以三分之一药末,加姜汁调成膏状,分摊末6块直径5cm的油纸或塑料布上, 贴于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均双侧)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4~6小时。每隔 10天贴1次,于初伏、中伏、晚伏各1次,共3次,连贴3~5年。适于慢性支气管炎有良好预防作用。
您好,我儿子快四周了,腺样体肥大,睡觉鼻塞,请问你说的艾灸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呢?谢谢!
中医药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体会
【摘要】 从肺脾气虚、肺肾阴虚、气滞血瘀3型论治小儿腺样体肥大,并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关键词】 腺样体肥大 中医药 辨证论治
腺样体是鼻咽部淋巴组织,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部的后部及顶部。2~10岁是腺样体增殖旺盛期,10岁后逐渐开始萎缩,至成年则大部分消失。儿童期因多次感染而肥大者,称腺样体肥大或增殖体肥大。如腺样体肥大堵塞呼吸道,导致脑供氧不足,则需手术治疗。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些患儿家长出于对手术的顾虑,要求保守治疗。现就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本病的发生多与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和痰瘀阻滞有关。
小儿肺卫不固,易感风寒风热之邪。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内犯于肺,郁久化热,热郁不散,上蒸咽喉,或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经蕴热,清肃失降,挟热循经蒸灼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脾常不足,脾虚运化失司,津液化为痰浊,阻于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小儿阳常有余,肾常虚,加之感邪后易化热化火,虚火上灼,痰瘀互结,阻于咽喉,而成本病。
2辨证论治
根据肺开窍于鼻、鼻为肺窍、咽为肺之门户的中医理论,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拟补气固卫、健脾祛湿、益阴降火、宣肺通窍、活血散结为治疗原则。根据导师俞景茂教授的临床经验,认为以下3型较为常见。
2.1肺脾气虚
症见鼻塞,涕色白,咯痰白黏,腺样体触之较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腹胀纳呆,易感冒,夜间打鼾,舌淡胖,有齿痕,脉细无力。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散结。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味:黄芪6 g、党参6 g、太子参9 g、炒白术6 g、防风4.5 g、半夏6 g、陈皮6 g、柴胡6 g、升麻6 g、浙贝母9 g、僵蚕3 g、山海螺12 g、茯苓3 g、甘草3 g。腹胀纳呆、不思饮食者加山楂、砂仁、鸡内金、谷芽、麦芽;鼻塞重、涕色白者加细辛、白芷、辛夷花。
2.2肺肾阴虚
症见鼻塞,涕黄白,夜间打鼾,喉咙部干燥不适,腺样体肥大久而不消,扁桃体肿大,兼见头痛,健忘,夜卧不安,夜寐鼾声持续不断,多汗,磨牙,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治法:滋阴补肺、补肾填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黄9 g、怀山药12 g、石斛6 g、茯苓9 g、牡丹皮6 g、玄参6 g、麦冬6 g、桔梗4.5 g、百合9 g、炒酸枣仁9 g、川贝母9 g、地骨皮6 g、山海螺12 g。鼻塞重者加白芷、细辛、辛夷花;健忘者加益智仁、女贞子、枸杞子;头痛者加川芎、杭菊花。
2.3气滞血瘀
症见鼻塞明显,腺样体肿大,质硬难消,日久不愈,夜间打鼾,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甚则呈窒息状,或伴耳中闷胀,听力下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散结消肿。方用会厌逐瘀汤加减:赤芍9 g、生地黄9 g、川芎6 g、丹参6 g、柴胡6 g、桔梗6 g、枳壳4.5 g、皂角刺3 g、山海螺12 g、僵蚕3 g、甘草3 g。咯痰量多者加浙贝母、玄参、天花粉;有中耳积液者加泽泻、茯苓;涕黄者加黄芩、连翘。
3验案举例
沈某,女,7岁。鼻塞,涕多清稀,睡眠时有鼾声,咳嗽,咯痰色白,肢体倦怠,纳少,腹胀,大便溏泻。查体: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耳鼻咽喉科检查示腺样体肿大,色淡,触之柔软,分泌物色白量多。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诊断:腺样体肥大(肺脾气虚型)。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散结。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味:党参、石斛、陈皮、半夏、升麻、桔梗、柴胡、辛夷花各6 g,黄芪、炒白术、茯苓各9 g,白芷、细辛各3 g,山海螺12 g,炙甘草3 g。服7剂,每日1剂,水煎服。7 d后复诊:鼻塞减轻,涕少,睡时仍有鼾声。遂在原方基础上去白芷、细辛、辛夷花,加僵蚕6 g、川贝母3 g、夏枯草6 g、生山楂9 g,以助化痰散结。7剂后再诊:诸症较前明显好转,呼噜声渐消。继服2周后,渐趋康复。
4临证体会
六七岁时腺样体发育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部分**残留[1]。腺样体肥大是儿童的常见病,出生3 d即可发病[2],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有研究表明腺样体肥大患儿头颅侧位X线片显示患儿头颈成角增大,硬腭变长,前中切牙间角变小,上、下颌角成角增大,审美线失衡[3],可见腺样体肥大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诸多不利影响。
中医学认为鼻为气体出入之门户,司嗅觉、助发音、为肺系所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肺主鼻……在窍为鼻。”肺与鼻关系最为密切。另外,因脏腑的经络所属、表里关系、功能配合等因素,还与脾胃、肾等关系密切。鼻咽同司呼吸,由肺维系,共御外邪。儿童为稚阳之体,脏气未充,易为外邪侵袭,若失治或治疗不当,邪留鼻咽交界之处,痰气结聚,腺样体增殖,咽喉不开,堵塞鼻窍而为病。幼儿期卫外不固,体质不坚,为抵御外邪入侵,腺样体自然增大,以防病抗病,此为生理性肥大。但在身体抵抗力低下时,经常受到附近器官及组织的炎症影响和急性传染病的感染,腺样体又出现病理性肥大。肥大后阻塞呼吸及鼻腔引流,鼻腔空气交换不利,副鼻窦发育不良出现颌面及口腔的发育障碍,形成“腺样体面容”。清阳不升,呼吸不利,故精神不振,智力减退,记忆力差。由于阻塞咽鼓管,故有导音性听力下降。咽淋巴环受感染传给环外,故颌下淋巴结、颈淋巴结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平时肺部扩张不全,久而出现“漏斗胸”。鼻分泌物长期刺激,故前鼻孔及上唇发红浸渍。因西医学多主张手术切除,但扁桃体和腺样体对儿童特别是3~5岁的小儿咽部和整个上呼吸道的局部免疫功能有重要的作用,极少数患儿手术后还可能出现寰枢关节脱位,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颈椎稳定性丧失,并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4]。此外,不少家长和患儿对手术有恐惧感,并且手术多采用刮出术和非摘除术,存在手术后腺样体还有可能继续肥大的隐患。故而运用中药内服治疗,也不失为治疗本病的另一蹊径。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9.
[2]梁运惠.新生儿腺样体肥大22例临床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12):190.
[3]陶礼华.腺样体与儿童颌面发育[J].中国现代杂志,1998,8(10):46.
[4]曾志伟,柳斌.腺样体刮除与Crisel’s综合征[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12(2):81.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
帮朋友找到的,希望对你们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