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首先要了解一下庙号这个名词的定义,也就是什么是庙号?
庙号形容的主体只能是皇帝,而且是死后的皇帝。简单来说,庙号就是皇帝死后,被供奉于太庙之中的称号,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会有庙号的,只有居功至伟、对整个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才能有庙号,这个庙号一般来说都是由后世继位的皇帝下旨颁布的。
建文帝由于在位只有短短四年,而后发生靖难战役,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明目张胆地谋朝篡位,并成功将建文帝赶下了皇帝之位。登基后的永乐帝朱棣,并没有给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颁布任何庙号,非但没有庙号,更是恨不得将所有建文帝曾经存在过的所有事实进行抹杀和篡改。永乐帝朱棣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着必须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朱棣的皇位并没有得到明太祖或者建文帝的承认,朱棣为了让四海皆臣服于他,就必须抹杀掉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切。其次,朱棣不愿意背负着谋朝篡位、谋杀侄子的罪名,于是他只有努力的纂改历史,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明建文帝是朱元璋的什么人
明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建文帝丢了皇位,是因朱元璋杀光了功臣,真相是什么?
建文帝之所以会丢掉皇位,主要是因为他的性子不够狠。其次是因为朱棣这个人野心太大,而且长期掌握军权。1、建文帝的性格建文帝是一个非常仁慈的皇帝,在他坐上王位之后,从来没有滥杀无辜。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非常好的,朱元璋说自己是一个很残暴的人,适合开国,所以朱元璋做了开国皇帝,而他评价建文帝的时候说这个小孩子是一个很宽厚的人,能够做太平盛世的皇帝。由此可见,建文帝的性格是比较软的。这样的性格虽然能够治理好天下,但是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变得优柔寡断。他在知道朱棣想要谋反的时候,根本没有下定决心去杀掉他,因为他觉得朱棣和自己有血缘关系。2、朱棣的野心太大建文帝之所以会丢掉王位,主要还是因为朱棣这个人有才能有野心。作为明朝最有才能的皇帝之一,朱棣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本来是朱元璋比较看好的儿子,但是因为出生的问题导致他无缘于王位。这就使得朱棣心中有怨气,在自己的侄子坐上王位之后,他终于压制不住自己心中的野心,准备争夺王位。朱棣是一位夺权野兽,他对权力有非常大的欲望,这也是建文帝坐不稳王位的原因。综上所述,建文帝之所以会丢掉王位,一个是因为他的性子不适合与朱棣做争斗,另外一个是朱棣的野心太强,建文帝与朱棣比起来还是稍有逊色的。
明朝建文帝下落何处?
建文帝的下落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
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建文帝后来一直在逃亡,那么他到底逃到哪儿去了呢?
建文帝逃离了皇宫之后,来到了福建莆田,并且在莆田地区自立为王,又开始做皇帝了,我个人认为他这样的行为是比较滑稽可笑的。其实历史上关于他出逃的说法都是众说纷纭的,很多人说他其实自杀了,也有很多人说他投毒未遂,还有很多人说他其实去了福建莆田。其实第三种说法才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当时的建文帝突然就消失了,留下了烂摊子给皇宫当中的人。其实现在看看,他的这种行为其实是非常的幼稚,也是非常的可笑的。作为一个君王,居然就这么随随便便的撇下了自己的大好江山。后来如果不是考古学家有了新的发现的话,我们根本就无法知道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在千年之后,这个秘密才真正被揭开了。当时的建文帝带人逃离到了当时的福建莆田,并且他还把九华山区作为自己的革命根据地,在沙县等地建立自己的秘密基地。秘密研制武器炮弹等等。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福建经济的水平。当时那个时代的福建还是没有完全开发的一个地方,所以经济建设也还是比较落后的,建文帝这么一搞,果然还是积极带动了福建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也为福建莆田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到福建莆田,就会想到这一个曾经在这里建设的秘密基地的皇帝。有点好奇心的人都会忍不住来旅游来一探究竟。我想建文帝自己都没想到,这么一闹,会有这效果。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到底去哪了?
靖难之役之后,朱莉的大将军攻破了京中,燕王成功篡位,登机成功,成为了明太祖,那么建文帝到底去哪里了呢? 有人说,因为战乱的原因导致战争失败,建文帝死于了战争之中,尸骨无存。 拘史料记载,因为发生战乱之后,通过这个经难之役之后,朱棣发现宫中起了大火,等到他想要去宫中救火的时候,发现火势已经蔓延的非常大,来不及抢救了,建文帝就葬身于火海之中。在1934年的时候,燕王朱棣率领大军向南发动起义,轰轰烈烈的一场起义在历史上被称为“靖难之役”。其实我认为最主要的失败原因还是因为建文帝是一个心肠特别软的一个人,特别是对于自己的亲人,而对于燕王起义的这件事情,见闻地下令率领自己的士兵不允许杀害自己的叔叔,最后他的叔叔获得了这次起义的胜利。 对于建文帝的死因,其实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有人说他其实并没有死于火场之中。而是她带领着自己的亲信以及自己的妃嫔逃到了现在的安徽浙江一带,通过现在后世的考古学家的发现,在安徽,浙江一带发现了建文帝存在的痕迹。其实,对于建文帝的死因,史料记载的也不是特别的详细,至今仍然有很多种传言,建文帝的死法,但是我认为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建文帝在这场战役之中死于活海烟王也就是的叔叔为了避闲,于是并没有公众的说燕文帝死于火海之中,其实建文帝不知踪迹了。
明建文帝是谁
个人情况 姓名:朱允炆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十二月五日
属相:蛇
卒年:不详(因叔侄之战而下落不明)
享年:不详
谥号1: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
谥号2:恭闵惠皇帝(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追谥)
庙号:惠宗
陵寝:无
父亲:朱元璋之长子——朱标
母亲:吕妃
初婚:16岁
配偶:马皇后,光禄少卿马全之女。
子女:2子
继承人:无
最得意:行宽政,得士心
最失意:失帝位
最不幸:平燕失利
最痛心:削藩未果
最擅长:诗文 [编辑本段]家庭情况 祖父
朱元璋,明太祖高皇帝,明朝的开国天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驾崩,享年71岁。
祖母
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马氏,1331—1382,享年52岁。
父
朱标,即懿文太子。建文元年,被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迁兴宗孝康皇帝主于陵园,仍称懿文太子。
母
嫡母:常氏。建文元年,被追尊为孝康皇后。
生母:吕氏。建文元年,被尊为皇太后。
子
长子:朱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谥号和简太子。
少子:朱文圭,润怀王。
皇后
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马氏
弟
朱允熥。建文元年,被封为吴王。建文四年(即洪武三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改封其为广泽王。
朱允熞。建文元年,被封为衡王。建文四年(即洪武三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改封其为怀恩王。
朱允熙。建文元年,被封为徐王。建文四年(即洪武三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改封其为敷惠王。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明朝建文帝的历史下落?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主要有:
自焚说。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削发为僧说。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