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

时间:2024-07-01 18:34:55编辑:coo君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1000字左右。 跪求。。

  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念片,可谓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这是一部主要描写中国民生和科技创新的大型纪实片,用生动的手笔和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的全景变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作为80后的我在看过此片后不禁为伟大祖国的可喜变化而感到骄傲,更是从深层次感受到了身上的重任,因为我们在看到祖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仍有很多问题和矛盾尚未解决,可以说这让我重新认识了国情的复杂性,它不再离我遥远,而是让我有了新的视角理解一些政策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纵观这部纪录片主要分成两部分,即民生纵横和创新元素。先说说民生纵横部分,古人言:人者,邦之本也。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对一个国家重要性,正所谓国情即民生,国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国之本。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无不体现着民生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关怀民生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看病贵、看病难等重要民生问题,但我想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些问题都将会被逐步解决。同时我想问题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不断完善也需要一定的过程。正如片中所说,高速发展的的经济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种种后遗症,而对基本国情的重新发现和审视,将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的望哨和指路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农村人口占据大量比例,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也使温饱、教育等民生问题逐渐显现,关注民生、社会公平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民生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教育、医疗、房价等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的最热门话题。正所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问题时刻牵挂着亿万人民的心,正如温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鼓舞了新一代主人的我们充满希望的面对未来,努力学习致力于祖国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本片的第二部分主题是创新元素,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片中我们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尽管拥有着较大的生产能力,但在企业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依旧处在最低端的环节当中,核心技术的严重匮乏仍旧制约着我国科技创新力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水平取得显著提高。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在2008年的奥运会前夕,我国的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从体育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健儿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从另一面,这正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

  放眼全球,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创新纳入国策,并予以积极的鼓励。作为新时期主人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创新力,推动技术的进步与运用,进而带动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打工者”的帽子,才能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期的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检阅。2008年我们在灾难过后成功的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时隔两年的今天我们又将迎来上海世博会这一世界盛会,这势必将成为中国展示自己的又一次机遇。曾经我们历经坎坷,曾经我们屡遭磨难,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决心。经历了经济危机,全球经济迅速下滑,唯有中国依然坚挺。但是面对国际的好评,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不断的鞭策自己向前发展。我们深知,在荣耀的背后我们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矛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经济水平仍然滞后,建设小康社会的路程艰辛而又漫长,若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仍需加倍努力。

  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历史是创造出来的,前方的道路上也许还有无数的荆棘曲折、激流险滩,但我相信世界人民看到的中国仍将是一个充满自信、一往无前的巨人形象。

  努力吧,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一定要实现,我们一定能够实现!


国情备忘录

纪录片共九集,分别讲的是《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每集45分钟,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 节目简介 第一集 中国之谜  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中国今天受到世界的关注。  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6�1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接着,一批国外教授和学者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中国之谜。罗纳德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把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6�1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那么,为什么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我们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差别在哪里?中国为什么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是什么?  第二集 人口大计  1935年,胡焕庸绘制了一张与众不同的中国地图,这张地图被一条线分为两半——从黑龙江的瑷珲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一直到云南腾冲,线之西北是中国64%的土地,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大约只有4%的中国人生活在这一侧;而线之东南,土地面积虽然只占中国的36%,但却养育着96%的中国人。中国的人口一直在这样的一个不均衡的环境下增长着。  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他们的人口只有区区1000万,还不到全球的2%;1935年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人口也不过才一个亿,只占全球的5%。而新中国开始工业化转型的时候,身上背负的人口是5亿4千万,占全球的1/4。当中国启动工业化列车,人口载重却成了大问题。第四次人口高峰正在来临。  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中国这块土地,究竟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多少?  第三集 农字当头  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我们现在农民的总体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三农问题由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工业化进程大都伴随着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今天,尽管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1.3%,可农民仍然占到总人口比重的近60%。中国有2.4亿农户,这种一家一户式的微型家庭农场面积 平均只有0.5公顷。  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小康。为什么我们会长期存在城乡的巨大差距?农民增收难在何处?乡镇企业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农民进城务工是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希望所在?农民进城后新的问题又有哪些?  第四集 苍茫大地  我们曾长时间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随着我们30年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现在走到中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到一个县里你都会听到他们在讲我们这里需要是土地的指标,我们这里用地不足。如果现在各个地方各个行业我们的用地需求加在一起的话,甚至可能要超过我们的国土面积。  然而,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国土之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我们的国土面积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7亿多亩;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 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 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为什么要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就是该如何使用土地?我们土地资源还能承载多少压力?经济建设需要土地,种粮吃饭需要耕地,我们必须在这两难之间作出选择。  第五集 资源扫描  早在150年前,一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随外交使团来华。他在两赴山西考察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是世界第一石炭国”、“山西煤炭资源可供世界二千年之用”。地大物博也出现在中小学的课本中。但是,在工业化的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现状了。  中国资源从总量和数量上来看并不少,有176种矿产资源。但人均却会是另外一番景象。我国煤炭人均可采储量98.94吨,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3%。石油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5%。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0%。  但我们对资源的消耗却是巨大的。中国的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平均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 日本的11.5倍。  我们现在每年消耗的钢铁占了世界消耗总量的25%还强,我们消耗的水泥量占了世界消耗水泥消耗量的40%。我们消耗的煤炭超过了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5%,资源消耗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出过警示:为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我们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地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恣意地掠夺了。因为,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千年前,《资治通鉴》里的语言今天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第六集 山水之间  1980年,中国邮政部门为了保护白暨豚专门发行的两枚邮票。但是,2006年,一支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25位专家,组成的一支“长江淡水豚”科学考察队,顺着江面,长达3400公里,用高位望远镜、声纳设备等先进的科学仪器去搜寻白暨豚的踪迹。最后,不得不遗憾地宣布,在38天的科学考察活动中,没有发现白暨豚的身影。  这种已经在中国的长江中生活了2000多万年,被称为“长江女神”的大型水生动物,正在慢慢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消逝:我们生存的环境怎么了?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了367万平方公里,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整个大小兴安岭可采成熟林木蓄积量也只剩下不足10%。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酸雨覆盖面积已经占到了国土面积的30%以上。全国600多座城市中,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中。  西方的工业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都是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既保护环境,又实现经济的增长,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  第七集 民生纵横  一个“福”字拆开来看,左边的“示”字,有“祝愿”之意;右边分别是“一,口,田”。在农耕时代,一个人所有的保障都维系在耕地上,“福”字的原意就是“人人有田做”,有田就有保障,有保障就是福。时至今日,这个“福”字,就是中国面前的一道民生课题。  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堪称“世界最大的就业战争”。 我们1997年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但人口老龄化以后,养老基金缺口达上万亿元。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且80%在城市,20%在农村。中国656个城市中,有不少城市没有建立廉租房制度。  今天,人们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成功,不再简单地依赖于GDP,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是否把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生存放在首位,成为执政功德的新标尺。中国的国情,决定我们要选择一条什么道路?  第八集 创新元素  2001年,北京向国际奥委会承诺将奥运圣火传递到珠峰,国际奥委会曾表示了担忧:  在高海波、低温、缺氧、大风的环境下,明火很难存在。实现这个伟大的传意,需要真正的实力。2008年5月8日,在世界之巅,那是一次受到世人瞩目的点燃,那一刻的画面传向了全世界。从体育的角度看,意味着人类能够达到勇气和耐力的新高峰,但是,同样让外界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创新的力量和决心。  古代中国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而奠定了世界科技史中卓越的地位。但今天,我们必须看到,我们在创新方面的不足。电灯、电话、电视、汽车、飞机、卫星,半导体、电脑网络,这些重大的发明都是外国人做出来的,在世界级的发明家的队伍里边很少能看见中国人的身影。中国产品的一些关键技术自有率是50%以下,我们的专利在世界上占的比例是相当低的。  技术创新政策倍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关于技术创新的战略、计划。尤其是欧盟成员国,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制定或修订技术创新政策,重视从战略上构建相关机制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今天,世界各国,在发展面前,正在展开一场创新的竞赛。  面对新的格局,中国已经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第九集 中国脚步  欧美国家常用的世界地图中,太平洋(17.64,0.45,2.62%)在两侧,中间是辽阔的美洲大陆、大西洋(17.79,0.42,2.42%)和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在美国和欧洲人的心目中,近代以来,主宰这个世界的,正是活跃在大西洋的船队和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这张地图上,中国长期以来被称为远东国家。但处在远东的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范围讨论的热点。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像19世纪末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20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尽管起步比它们晚,但是中国却成功地接过了产业转移的接力棒,接力棒带来外国的丰富资本和最新技术,我们的脚步后发而先至。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制造工厂”,事实上,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同样是中国前进步伐的有力保证。  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保持9.8%的增长速度,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令人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行进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  “中国国情”是诸多难点中的关键词,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各种风险与挑战,  面对国情, 我们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看到的是将是充满信心、无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观察了身边的同学们在观看学习了这几集国情备忘录之后的反映,我觉得这部片子整体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自己也受到了一些启发,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国情备忘录读后感。引用很多同学在课后讨论时的原话:这部片子,相对于这些年我们曾经接触到的其他类似题材的东西,还是稍微客观些的,倾向性也是不那么明显的。我想既然要讨论国情,就不应该大唱赞歌,赞歌多得是,真的假的,挑吧。更不该有所避讳。一贯的避讳让我们对于很多问题都没有深入的讨论,看到了尺度的边缘就以为是真相,并以此为题谩骂着。往往探讨都是在谩骂中终结的。而事实上,大部分谩骂的人都只停留在表面,当然也由于事实常常被各种力量草草带过,甚至掩盖。我也确实不清楚自己差了多少火候,罢了,算作学习心得,简要地写。无论是什么政治立场的政治家,都是有共同点的,就是舆论需求。因为只有一个政府能被民心所向,才从基本上保证了政权稳固。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都不可能把一个国家的所有状况暴露在民众面前,就算是美国这种号称最理想最民主的国家,也总是动用一些手段来维持舆论对政府的支持。适当的报喜不报忧,适当的控制舆论,或者领导人适当的撒谎,只能算作一种合理的政治手段,只要负面状况在影响民众切身利益之前能够得到合理解决,那么又何必让社会产生不安定的担忧呢?打个比方,就像是身在外地的儿子和父母谈论近况,儿子总会说最近什么都好,爸妈别担心。其实说不准儿子他最近手头有点紧了,生了点小病,但关键是自己能够解决就别让爸妈操心,操心也没用。一个道理,所以公共舆论对政府有一定的偏向,权衡之下还是可以接受的。但一旦超过了这个度,那么实际上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一些原本并不算严重的问题,曝光之后成为话柄,也会动摇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任。但如果变本加厉地,对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也加以掩盖,那么这些行为直接就损害了这个政府的可信度,因为他们窃取了人民的利益。所以政府犯错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可怕的事,我们反而非常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政府犯的错误,这表明这个政党真正想要把国家搞好,能够诚恳地对待他所领导的人民。而就现在来看,我觉得一些事情是很过分的,我想中国人民对于统治者的信任程度应该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天真的上访者在无功而返之后还觉得需要接着上访,始终相信更高的地方有会拯救自己的人。作为百姓,我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我们只是需要一个更为坦白,更敢于担当的政府,仅此而已。而永远处于救世主地位的政府,是很让人反胃的。这种救世主的姿态让我非常难受,尤其是最近看了山西矿难的报导之后,矿难倒变成了戏院一般,让人不禁怀疑是为国营煤矿造势,而从前的关于矿难的各种负面新闻也是为今天的结果埋伏笔。我们习惯了太多不透明了,那么就算事实不是如此,也不能让人不产生这种不透明的联想。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地方官员总是不作为的,救世主就是更上一层的人。弃了自己一个兵卒而已。其实下级注定是替罪羊,不然哪里去找那么多好官,却恰恰领导着一群混蛋。仔细一想,官场应该是思想意识统一程度很高的一个圈子,最多是分为几大拨人相互对峙,但着眼点都是利益的竞争。偶尔有一条线上,上下不齐心的状况,不是上被集体推翻了就是下被停职查办了,因为一个异类会损害一大群人和这一大群人背后的一个个家族、企业的利益,所以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异类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那么如此统一的状况下,为什么出问题的永远是在一个层次的官员,这就算仅仅从概率的角度来看也是无法解释的。再看看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普通老百姓在遭受了灾难之后都是仰着头指望着伟大的谁谁谁来救我们?为什么得救了之后就要不停地过分感恩?其实谁不是一样的呢?中国的百姓真的是对统治者非常好的一群人,我想既然你们作为人民的公仆,却被这样宠着惯着,明着暗着做了很多公仆可能不该做的事,也只是被善良的百姓们讽刺怒骂了几句就没了下文,他们甚至还是对公仆们有着骨子里的相信。公仆们,你们的过错百姓都没有追究,没有暴怒,一直忍着让着。那你们是不是应该懂事一些,别得寸进尺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做一个好官只是一个念头的事,只要把自己能够容忍的尺度再定的窄一点,百姓的生活会好很多。上大学之后,我接触到了一些新思想,虽然不多,但在稍微学习了解到了一些事情之后,我反思过自己过去的这些年,在传统的舆论控制之下和失败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下,建立了非常莫名其妙的民族优越感。现在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重新认识,重新学习,重新判断。我想对于教育,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教育资源匮乏的国家,教育有它自己的无奈。而事实上严重的是,我们的教育无形中或多或少扭曲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普世的价值观,这是让我觉得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国的小孩子来说,从小的意识是这样的:爱国,是应该的;作为中国人,华人,为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也是理所应当的。但这一套逻辑,仔细想来显然是不成立的。我并没有选择自己出生在哪里,这是一个随机的事件。我一不小心被一个女人怀了,一不小心生在了这个国家。那么为什么这么一个一不小心的事情,就决定了我必须热爱这个国家?这是不讲道理的。爱不爱父母,爱不爱国,都是个人主观的判断。几乎所有人都爱父母,是因为几乎所有父母都值得孩子爱,而不是因为父母给孩子带来了生命。谁愿意来了?你生我也没经过我同意啊,生之恩是不成立的。那么一个人要说我是爱国的,也一定应该是有理由的,不能是生在了这个国家,而一定是这个国家让他觉得生活在这里非常好,这个社会很温暖,这个社会保护了他个人的权利,或者更多。甚至连祖国是否强大都不重要;一个国家有没有在国际上站起来,也不重要。北欧的普通工人,都可以过着让很多国内企业家羡慕的自由生活。新鲜空气、孩子们、自家的小院、很好的社会福利,这就是他们爱国的理由。那么当我们去问起孩子们,你们爱国吗?他们一定告诉你爱。那么我们再问他说,你为什么爱国呢?我想是我小时候的话,我会说,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让我自豪。为什么?老师教的。这么一想倒也挺好玩的,我们的园丁、红烛,代替那么多小朋友作了一生中这么重要的决定。这就牵扯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很多人责怪应试教育磨灭了中国的孩子的创造力和主见,我想这可能并不单单是应试教育的问题,更多的是很多人在并不算自由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建立了不太正常的思维方式。爱国主义,这是个什么主义,必须爱国的主义吗?我想这并不是本意,而我们把它扭曲了,变成了强盗主义。有人会觉得,孩子在学校未免就不开心,未免就不觉得国家好。但是他们看到的是被大人们保护起来的景象,是一个幻想国。就以我自己的经历,我在某一天突然意识到成人的社会原来是这么的不一样,真的是对心灵很大的冲击,甚至它让我对之前自己的判断开始怀疑:我爱错它了吗?我记得小时候,大人会略带谴责地说什么温室里的花朵,装作这个温室不是他们自己造的。大人把孩子关在了社会之外,那孩子的脱离社会又应该是谁的责任?我想大人心里是明白的,只是怕孩子扛不起,读后感《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但这是一种大环境的溺爱,并没有任何用处。于是我很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更明智一些,目光更远一点,并且更真实一些,不要一代一代自欺欺人。一个社会的大众价值观能够反映它的文明程度。我现在打开电脑,打开电视,只能看到一堆垃圾。这是一个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媒体固然是不负责任的,而也说明了大众的要求其实相当低,欣赏程度也相当低。不过人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我想说说媒体。在中国如此特殊的国情下,传媒界事实上并没有自由竞争的机制。很多人如果不会上网,那就没有其他获得信息的渠道,报纸、电视、广播就是他们唯一的信息来源。那作为国家的媒体人,就应该有一份责任。你至少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来让大众受益,社会给了你知识,并赋予你国家的文化传播者的身份,你就不能够不负责任地以利益为先。我也和一些中学生交流过,当然不乏有跳出媒体毒害的人,但是更多的是停留在这些媒体之下的人。他们讨论越来越廉价的所谓流行音乐,越来越没文化的青春偶像,和越来越低俗的娱乐节目。怎么会这样?因为这已经是媒体给他们的全部。在政策环境短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这是媒体的责任。但追本溯源,是体制的问题。文化领域都能够如此不自由,而且近几年来还愈演愈烈,这是为了保全一些东西而害了自己的后代,是极其愚蠢的。如果我们拥有一个开放、自由的文化市场,那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真正创造出文化精品。如今我们却在限制自己人的同时大谈文化输出,我不了解中国如今的状况怎么输出,在自己家就有很多话不能说,按照中国人的死爱面子,上了国际舞台是更加要谨言慎行的,那一个近似于哑巴的东西,输出的到底还算不算文化。我很期待中国哑剧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网络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的希望。关于中国网禁的斗争已经持续了这么多年,而这些年慢慢介入了很多其他国际上的力量。关于外国想要打开中国网络大门的目的,当然是冲着中国这个巨大的网络市场而来的。外国人不是人权卫士,也不是自由卫士,如果没有利益谁会义正言辞地来捍卫你中国网民的权益?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从前任人欺负的软脚虾,为什么还要延续闭关锁国这种被动挨打、作茧自缚的方式来控制思想舆论呢?不自信。而在面对各方要求打开中国网禁的压力之下,中国选择了加固这一堵无形的墙,这是不理智的。在我看来,慢慢打开这一扇门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不透风的墙。慢慢地解决人民看到更多东西之后会产生的问题,才是根治这么多年积累的问题的方式,人民的承受能力也会随着政府的坦诚相对而提升,这个社会才会趋于成熟。我们能看到中国人如今如此的敏感,动不动让人道歉,动不动说人辱华,因为这个国家就容不得反面的声音。这是非常不好的。当然,要做出改变,的确需要大勇气和大智慧,纠缠交错的症结,各种各样的裙带关系,庞大累赘的管理体系,都是其中很大的障碍。我期待政府能够出现伟大的改革者,改变这个尴尬的局面。经济方面,扯什么看不见的统计数值都是虚的,看看民生情况就一目了然了。房子的涨幅是工资的无数倍,粮食汽油建材水电,什么都在涨。政府号称要降低房价,也就糊弄糊弄不懂市场的人。以中国的人口基数,什么都供不应求,尤其是土地。你想用管理手段抑制市场正常运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要有一点缝隙,巨大的利益差没有人是不想赚的。这又让我想起今年春运之后不久,有消息说要开始实行火车票实名制,目的是大力打击黄牛党,据说还要花不少钱。但我觉得黄牛党不是买不到票的原因,人们买票的真实票价也不是因为黄牛党才这么高的,无非是运力相对需求真的太低了,而对于运力的问题在如何解决我从来没有听官方提过,倒是把矛盾转移到黄牛党身上去了。如果真的有那么多钱去搞全国统一的设备实现实名制,倒不如下点本钱去把铁路修修好,速度真正提升起来,车厢里弄得舒服一点。再有一个,实名制不可能真的要人人去现场买票,官方也说是可以代买的。那这样黄牛党怎么会消失呢?要是我我就直接建立个黄牛中介股份有限公司,名正言顺。你说能代买,我就搞中介,收150手续费,票价200不变,你以前说我哄抬票价,现在呢?经济适用房也是一个道理,最终都成了商品房。所以管理手段并不是解决市场问题的方式,是完全行不通的。那么如果政府真的想改善民生,就办点实事从根上解决,如果想用权宜之计,先学学什么是市场,再作判断。这几天因为玉树地震,弄出来一个全民哀悼日。领导们那边听到的是什么声音我不知道,不过我从我身边的人包括从网络上,普遍只听到一种声音——骂声。人性是强权无法控制的,没有强制的感动,也没有强制的发自内心的哀悼。这是冠冕堂皇地侵犯人民的切身利益,还用我们遇难的同胞作起文章。具体情况怎么样?物资到位了吗?救援力量足够吗?卫生呢?医疗呢?几万名僧人带着救援物资赶去救援,却被藏独的名义驱逐,还下令如果有藏独分子直接击毙。人家是去救人的,这时候谁搞藏独有人会响应么?而真实的情况是,四川两大寺庙派送灾民550万善款。活佛直言说:如果把钱给政府,可能一半都到不了灾民的手里,所以钱都是喇嘛亲自去送。另外,官方与民间的死亡人数统计相差巨大。截至4月20号10时,官方统计死亡人数为2046人。而当地玉树结古寺的曾师兄表示,已经超过一万人死亡,而当天天葬超度的死者就已经有2000多人。驱逐了喇嘛的后果是:高海拔地区很多解放军因身体不适,根本没有办法发挥作用,而且人手不足,还不如那些喇嘛人多。救援效率不高,而青海的日夜温差很大,这两天每夜都会刮冷风,冻死不少人。但打开电视一看,只有一个频道,像中了病毒一样。没人要看你们演戏,像找劳模一样找的典型企图感动中国。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处理伤口时竟然可以不怕感染接受近距离采访吗?民心,靠单方面的说是得不来的。转移注意力这种伎俩,用多了慢慢会不灵的。政界就不该有这么多戏,这么多演员。假的东西迟早是会被戳穿的。对于一个官员,他会被人民铭记的是他在政治舞台的成就,而不是公共舞台上的演出效果。口号太多,握手太多,泪光太多,感动太多,语重心长太多,假的太多。更值得思考的是,全民哀悼日并不能取代追究人为因素。在地震之前有多位专家向中国地震局发出了玉树周边有强烈地震预警的报告,但报告全都消失在维稳的政治原则之中,这害了多少人命,岂能不追究!为什么把4.21急切地定位全民哀悼日,有舆论推测是为了不让悲痛的情绪蔓延到5月上海世博会开幕。上海世博会,世博会是被中国自己炒大的,并不是什么国际盛会。就是这样一个二流交流会,却让上海劳民伤财,混乱不堪。甚至有各种不合理不成文的规定出台,诸如多少范围内的民家几个月不准晾晒衣服以免影响市容,不准穿拖鞋上街等等。中国不是号称站起来了么。如果嫌这个经济体的影响力还不够大,那么北京奥运会不是也开过了嘛,折腾了那么久了,烧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用了那么多雷霆手段,总站起来了吧,行了吧,我们都没问你要账目呢,还死要什么臭面子呢?我们都不要这种面子。丢中国的脸,中国的脸到底才多大呢,丢这么点就不行了,而外国人都是不要脸的了。中国人民的政府,最善于保护外国人的利益,甚至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利。中国总在洋人面前自惭形秽,于是就自残,行贿。民主的思想,还没能生根发芽。民主不是投票。中国的民主进程受到很多的阻碍,这些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意中,甚至是作为受益者,故意忽视大量的弱势群体。中国的十亿农民,还没有听说和官方说辞一样,因为免收农业税就富起来的。中国在神五飞天之后,2006年失去了联合国每年的救济粮,以及2003年日本停止对中国的救济资金,因为他们认为神五飞天分明是标志着你中国盛世了。2006年,中国在国际市场购买了五千五百万吨粮食,相当于3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民主,以民为主,以民为本。但基本的粮食问题都没有解决,国家却有两位数的GDP拿去用作军费开支。说点别的,最近,奥巴马政府已经被80%以上的美国公民所排斥,这个数字达到近25年来最低。人们对权力斗争反感,并表示自己的生活质量比官方承诺的更低。我希望在中国也有一天可以这样理直气壮地说话,游行抗议,不用你抗议的人先批准你可以游行,也从来没见过游行。作为结尾,我想说我只是作为一个有点判断的人,算是有点凭据地说几句实话,气话。分析太多也没有意思,道理很多人懂,但问题是懂了没用!很多观点上不了台面,我不在乎。说就说了,错就错了,只要是真的,在中国就是难得的。雾太大了,只能看个轮廓,要开民智,障碍重重。而在我眼中,这个我所热爱的国家,说到国情,大体是掩耳盗铃,这倒是历史非常悠久。让想要打开无形桎梏的人屡屡寒心,让身在其中的人不知所措,不知去留。所以我写了这些


求复活读后感3篇800字的

  追寻精神的复活
  ——读《复活》有感
  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巨著,似乎很深奥。又却读懂了什么。精神的复活,似乎比失去了的一切更感到有意义。
  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种简单的快乐。但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那个少年,成为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出处卖弄风情的“窑儿姐”。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曾经给予他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己罪恶的时候,他的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面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却只是花天酒地与吃喝嫖赌。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只因为把身份证弄错了就被关押到臭虫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积极的改变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去追寻,也许受用的不知是追寻最终得到的。还有这一路上看到的。


  《复活》读后感
  近几天,我得到一本书——《复活》。他出现在十九世纪末的俄国文坛。他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起成为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本人,他出生于俄国的一个大贵族家庭,本人是伯爵,早年受西欧启蒙主义的思想,所以他的前期创作,既十九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作品中,既不满于专制农奴制,贵族阶级的寄生和腐朽,又憎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但还寄希望于“理想”的贵族,幻想通过温和的改革使贵族和人民“互相亲近”,变矛盾为和谐。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会的激烈变动,加上本人紧张的思琦,引起了他的世界观的巨变。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丰满而复杂的形象——温赫柳多夫公爵,这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作者是运用了他的“心灵辩证法”,即通过这个人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任务在思考思想的辩证发展,来刻画人物的。

  温赫柳多夫由于贵族阔少的劣性,占有了天真纯洁的农奴少女马斯洛娃,从此把她推入堕落和不幸的深渊。但是,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罪行,而是贵族阶级对他影响的结果。他本来是一个纯洁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爱情的青年,贵族家庭把他养成了种种坏毛病,贵族社会和沙俄军界纸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风气又使他堕落。促使他去损害马斯洛娃。因此,他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

  总之,这边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他们的性格及复杂,又是完整的,其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都是合乎逻辑的。它以深刻的描写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并成为不朽名著。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在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绘的精确、笔力的雄浑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与作品内容的严肃性是相符合的。在这里,面对人类的苦难,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镇静,然而读者却不得不为见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动。托尔斯泰在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说整个俄国都被他翻了出来。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伟大的真实!正因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义的萎靡因素,因而整个显出了威力,如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般。然而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伟的纪念碑。它把19世纪末整个俄国的现实熔铸进去,上面刻有穷人、贵族、狱吏、监犯、革命者、医生、***、学生……里面混合了忏悔、怜悯、宽容、无耻、欺诈、放荡……这里,作者唱出了人类艺术最崇高的歌:"我们为不幸者撒一掬泪,人世的悲欢感动我们的心。" 当我们打开这本书,我们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


  《复活》读后感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花费大量心血写成的一部长篇著作。此书讲述的内容是托尔斯泰听到的一个故事:一次,法院审理一个妓女被控偷窃嫖客一百卢布并将嫖客杀死的案子,在陪审团中有一位男士,发现这个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个亲戚家做客时诱奸的养女。于是他良心发现,设法去营救,并表示愿意和她结婚。最后,这个女犯在牢狱中病死。而那个男士也不知去向。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许多的感触。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有着崇高志愿的青年。但当他担任上官职后却完全改变了,整日沉寂在享乐之中,早已忘记自己的狂热理想,变得腐朽,落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他回想起许多往事,从而使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可恶,便对于自己以前过的生活产生怨恨。为了赎罪,他给一些无辜的犯人起诉伸冤,将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他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来。这本书名叫《复活》,我想“复活”的就是聂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复活。而我从他的身上学到的最珍贵的一点就是他的自我改变,虽然他曾经也堕落过,但当他良心发现后,做了许多好事来弥补过错,这是任何人都值得拥有的。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论这个错误是大是小,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刻的检讨自己,承担自己所犯的过错。
  在书中有一对梅尼绍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纵火而被关押。最后在聂赫留朵夫的帮助得到清白释放,虽然最后被释放,但是既然无罪为什么当初要受到关押?只因真正纵火的人有财,便可以将祸栽赃到他人身上。《复活》这本书还从方方面面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的道德丧失。聂赫留朵夫本身对于这种生活十分厌恶,但是人因环境而变,所以当他身处在黑暗的环境中时,变得堕落这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这让我懂得善与恶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响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仔细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会迷失方向,永远保持真正的自我。


求《围城》800字读后感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该说是同情。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文凭交差。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文凭。自我感觉颇好的他,课堂效果却死气沉沉。正是他对自己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他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对,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还是那句老话,社会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我们又何必让自己的心态处于围城中呢?


国情备忘录之人口大计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国情备忘录之人口大计》,里面讲述了我国首当其冲的人口问题。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压力最大的国家。根据专家预测,我国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是16亿。虽然留给我们的还有两亿多的空间,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是,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13亿的人口基数,未来的二、十年,我国的人口总量每年还会以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惯性增加。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前稍有放松,我国人口规模依然很可能会突破16亿的承载极限。所以,人口问题依然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此,我有两个观点:第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第二,将人口劣势转变成人才优势。

知道你应该没用了,但还是望采纳


国情备忘录前三节观后感,1000字,要有主要内容和感想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1000字

  《国情备忘录》客观地为今天的中国画了一幅素描,不夸大不回避,最繁华的地方与最落后的角落都没有错过;真实地为现在的中国画了一个坐标,纵横拉伸,横是 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纵是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走向总体小康,中国的复兴强国梦想越来越近,中国正在以开放的心态、理性的姿态、谦和的仪态迎接着未来。
  《国情备忘录》就我国的人口大计、三农现状、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最基本的国情,进行了客观详尽的展现,使我在感受到我国经济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虽然地域广阔,但可耕种面积并不多,而且有被都市化吞噬的危险;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基数太大,人均占有的资源量相当有限;农村人口比例大,且农村、农业、农民仍然相对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碧水蓝天越来越少;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发展。
  虽然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但我们用世界7.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资源养活着世界近20%的人口中。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改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穿着时尚五颜六色;从想方设法地解决饥饿问题,到要吃得好吃得健康;人均居住面积明显增加;从出门全靠两条腿走路到交通工具及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寻常百姓家也拥有汽车,贫困人口和文盲比例大幅度减少,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发展迅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科技实现了重大突破,祖国在日益强大,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持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使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读了《国情备忘录》,使我更加准确地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无论是认识中国过去的辉煌成就,还是解决中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都应该把国情作为思维起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能不能持续,首先决定于中国能不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现将读后思考和感想汇报如下。
  一、热爱祖国。读了《国情备忘录》,我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结束了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62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领导我们走过了艰难困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把振兴中华的理想逐步变成现实。铭记历史使我们更加发愤图强,虽然,今天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地位和从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我们的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有很大差距。祖国是我们永远的后盾,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只有祖国强大了,中国在国际上才有地位、有话语权,中国人才能在世界各地挺起胸膛做人,爱国,不仅仅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行动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继承,我们要用自己行动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二、保护环境。读了《国情备忘录》,我更加意识保护环境的迫在眉睫。地球上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我国的可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都并不十分丰富,而且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整体水平相差很远,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对资源的消耗缺乏控制,已经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环境资源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必须树立环保意识、资源意识、生存意识, 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系到子孙后代,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努力,持之以恒,为现在的发展,也为将来的发展留下空间,为自己、为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三、勤奋工作。读了《国情备忘录》,我更加明确了我们这代人的角色和身上的责任,更加深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坚定性。经济的飞跃发展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我国与世界联系也日益紧密,我国已与世界上172个国家建交。作为外事工作者,我会认真贯彻周恩来总理“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十六字方针,以自己的岗位为平台,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掌握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用工作实绩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外事工作者,工作中如有机会,我们应该多宣传我们的外交政策,让世界看懂我国的崛起,我国的发展不仅对世界不构成任何威胁,还会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
  在新形势下,我还会继续发扬振兴中华的精神,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


急求《国情备忘录》观后感1500~2000字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并且你的悬赏分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 四,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


上一篇:科技馆新馆

下一篇:999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