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要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区域发展的增长格局从过去东部地区“一马当先”向各区域协同并进转变;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转变;区域发展的区际关系从不够协调向更加协调转变;区域发展的调节机制从相对单一的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转变。特别是西部地区,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广大干部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西部地区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为保障,切实做好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等方面的工作,努力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通过经济适度发展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享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统一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基础教育条件等,从而使不同区域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与水平逐步趋于均等化。
二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优势各异。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应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苦练内功,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注重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之间的战略合作,形成联动和带动效应,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有量位居全国前列,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加快经济振兴。中部地区承东启西,处于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应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重点推进城市群、城市带、经济区发展。东部地区具有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先行优势,应注重发挥技术创新对于培育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作用,将优势产业向高端延伸、将龙头企业推向全球市场。应合理高效运用自然资源,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是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离不开健全的市场机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在完善市场机制上下功夫,目前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纠正要素价格扭曲现象,用价格杠杆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总财富增加。另一方面,要正确应对生产要素供需的结构性变化。内陆地区随着经济规模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人文习俗、生活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这会带来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一系列变化。各地应遵循市场规律,利用不同地区对要素需求的差异,拓展地区间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空间,引导和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四是统筹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协调互动发展。统筹区域功能定位,有利于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避免区域间盲目竞争,促进协调互动发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阐明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方向和重大部署;主体功能区战略着重阐明了我国区域空间开发的秩序与方式。两大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完整战略格局。“十二五”时期,要把实施两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把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作为细化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抓紧制定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管理等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空间开发结构。
与此同时,还要着力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十二五”时期,要把建立健全区域政策体系和加快立法进程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围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着眼于探索更加有效的区域治理方式,加强区域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制定,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规范有序、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要加快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框架。
怎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八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第二节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搞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黑土地水土流失和东北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支持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三节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坑口电站和煤电联营。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第四节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节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义务教育,办好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加强民族大学建设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建设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社区,扶持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建立双语教学示范区。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稳定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继续实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政策。
第六节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第一节 优化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第二节 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 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我国实行的什么四大板块为标识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是什么?
我国实行的四大板块为标识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是:1、西部地区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为向西南开放创造很好的条件;2、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所以要发挥好产业连接和发展的优势;3、东部地区主要是制度创新、转型发展和陆海统筹;4、东北老工业基地依然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即包括各城市在产业上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如何在产业政策上进行衔接以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等内容。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能服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城的范围。而且,所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的“规模门槛”约束的。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介自己。塑造区域的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
问答:为什么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这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针对区域协调发展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第一,加大对特殊地区的发展支持。加大力度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健全现有帮扶机制,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加大力度使这些地区尽快摆脱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形成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机制。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特别是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新的发展支撑和发展机制。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健全戍边机制,以发展促巩固,以治理保安全。
第二,深入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围绕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和优势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等重点,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针对制约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体制机制难题,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市场机制维护、营商环境改善、思想观念更新等,通过营造更好的振兴和发展环境,激励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结构调整与升级,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连接东西南北的区位、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较好等优势,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要发挥东部地区高端要素聚集、创新能力较强、开放条件和市场环境好等优势,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尽快实现发展动能变革,通过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第三,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区域内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科学布局卫星城和产业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合理疏解区域内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形成分工布局合理、相互协作配套、利益补偿共享的区域合作新局面。
第四,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沿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敏感,长江水质不容乐观。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形成更加有效的上下游联动保护机制,以发展绿色低碳和高附加值经济为重点,保护好长江一江清水。
第五,深化区域合作,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基础,要通过统一市场为基础的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有效激励先进、更好帮扶落后、公平分享利益的制度和政策机制,更加有效地深化区域合作,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第六,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是日益重要的国土空间和资源,要加强陆海开发和保护的统一规划与协调,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海洋生态,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步伐。
协调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央提出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规划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宏伟蓝图,对于今后我国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区域发展布局的战略定位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分别对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发展、东部地区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六大以后,中央把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这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我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一是体现了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打破了长期以来把做大一个地区经济总量作为出发点和唯一目标来缩小地区差距的观念。明确了缩小地区差距的导向,主要不是缩小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差距,不是要求各个地区的经济总量排名提升,而是缩小地区间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从而使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民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都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
二是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打破了所有区域都要加大经济开发力度的思维定式。我国区域之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差异较大,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国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不适合大规模地集聚经济,大规模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有些区域要承担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支撑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些区域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对于这些区域,“发展”的含义主要不是作大经济总量,而是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样,才能既遵循经济规律,也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三是体现了突破行政区谋发展的理念,改变了完全按行政区制定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思想方法。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同,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不同,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也应该不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评价内容和重点也应不同。只有采取突破现有体制障碍和政策约束的新举措,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指标,才能使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指标更加科学,才能科学引导区域协调发展。
四是体现了长远战略思维,改变了过于追求短期发展成效的观念。未来几十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将有几亿农村人口进入非农产业就业,进入城市居住。在这种与经济结构调整相伴的空间结构急剧变动的历史时期,我国区域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富有前瞻性地谋划好我国未来十几亿人口、几十万亿经济在国土空间上的分布,主动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协调好地域空间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与生存极为重要。
协调发展指的是哪些方面需要协调
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简单说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传统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传统的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在熊德平教授的研究中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性概念,而是指没有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协调与协调发展问题的关注也不具有积极、主动、自觉和质变特征的经济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是模糊的和零散的,甚至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概念,但其却是存在的。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因为发展生产及一切经济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瞒住人们容易争执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生产水平低,劳动产品少,只是初步解决需求。
我国的社会发展也有很大的进步,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得到发扬,人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