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的历史、来历?
潮剧[1]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宋元南戏的分支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是什么年代,在什么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研究者曾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的①,一说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是“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②。直到世纪30年代以来,流存于海外的明代潮剧本的发现,以及明代艺人手抄南戏剧本在潮州出土,潮剧的渊源得到了史料佐证的论说。 1936年,我国历史学家向达,在《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发表《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一文,首次介绍存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潮剧明代刻本《班曲荔镜戏文》(即《陈三五娘》剧本)。戏文的全题《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牛津大学所藏的这个刻本,因“最后一页有残缺,不能知道此书究竟刊于何时”,但向达认为“就字体各插图形式看来,类似明万历左右刊本”。 向达介绍牛津的《荔枝镜》藏本之后,二十年过去了。1956年,梅兰芳和欧阳予傅倩率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一个是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剧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藏于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与英国牛津大学所藏的《班曲荔镜戏文》是同一刻本。但该本保存完好,末页是书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样。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燠年号,嘉靖丙寅年即公元1566年。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大全》,没有刊刻年号,但据专家考证,系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后记》)。 嘉靖刻本卷末刻有书坊一段告白:“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叶,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记,买者须认本堂余氏新安云耳”。说明这个“重刊”本,是从旧本“荔枝记”,揉合潮泉二部,增“颜臣”、北曲等内容,并“校正”旧本荔枝记文字的差讹而成的。1964年,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主任、汉学家龙彼得教授,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又发现潮剧的另一个明代刻本,这就是刊于明万历辛巳(公1581年)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这个“新刻增补”的潮剧本,不称《荔镜记》,而称《荔枝记》,是与《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它的底本是不是嘉靖重刻的荔镜废气 依据的原本,沿难断定,但这个刻本是“新刻增补”本,说明在万历之前,已在原刻(初刻)存在了。这个刻本的卷首,刻有“潮州东月李氏编集”字样。地方戏曲向不登大雅之堂,戏曲编剧者署上名字也不多见,这个刻本把编剧者潮州人李东月也刻上了。就在流传于海外的潮剧明代刻本被陆续发现期间,1958和1975年,在揭阳县渔湖和潮安县凤塘两地的明墓中,相继出土《蔡伯皆》(即《琵琶记》)和《刘希必金钗记》手抄剧本③。这两个抄本的出土,引起国内外戏曲专家的高度重视,认为“是研究戏曲发展史的珍贵文献”④,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戏曲文物的一次重大发现⑤”。
潮剧苏六娘历史年代
这出戏现存的最早剧本是明代万历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潮州苏员外之女六娘在舅父家寄读,与表兄私订终身。苏员外趋炎附势,硬要将她许配给府衙杨师爷之子,六娘拒不肯嫁。杨师爷通过族长施加压力,六娘决定投江殉情。就在她即将投江的时刻,丫环桃花和船夫救了她,并帮助她与表兄一起远走他乡。
潮剧苏六娘主要内容
《苏六娘》戏剧由广东省潮剧团演出,1957年拍摄成电影,由香港鸿图影业公司拍摄,于1959年12月拍成彩色影片。本片以戏剧的演绎了揭阳荔浦苏员外年轻貌美的女儿苏六娘与潮阳西胪表兄郭继春青梅竹马,情愫暗生,被父许婚饶平杨子良,弱女以死拒婚的爱情故事。潮州苏员外之女六娘在舅父家寄读,与表兄私订终身。苏员外趋炎附势,硬要将她许配给府衙杨师爷之子,六娘拒不肯嫁。杨师爷通过族长施加压力,六娘决定投江殉情。就在她即将投江的时刻,丫环桃花和船夫救了她,并帮助她与表兄一起远走他乡。刻本系摘锦本,共十一出,即《六娘对月》、《林婆见六娘说病》、《六娘送肉救继春》、《六娘写书得消息》、《桃花引继春到后门》、《六娘会继春》、《六娘对桃花叙旧》、《六娘死继春自缢》、《苏妈思女责桃花》、《六娘想继春刺目》、《六娘出嫁》。扩展资料苏六娘(明代揭阳荔浦村人)与其表兄郭继春(潮阳西胪人)的恋爱故事,在潮汕民间广为流传。民间并赋予不少神话色彩。至迟在万历年间已衍成戏文搬上舞台。此刻本据认为是万历年间刻本,原刻本存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见广东人民出版《明本潮州戏文五种》)。清咸同年间揭阳名儒谢巢有长诗《苏六娘歌》咏其事。潮州歌册有《金钗罗帕记》、《古版〈苏六娘〉全歌》。其故事情节与戏剧大同小异。揭阳炮台区荔浦村苏员外娶妻西胪郭氏,只生一女,名六娘。自幼寄读外婆家,与表兄郭继春情爱甚笃,私订婚姻。苏员外因与人争风水,邀荔浦村苏族长同上潮州府城打官司,贿买府衙内饶平人杨师爷相助,获胜诉。谢宴之一,族长为媒,将六娘许配杨师爷之子杨子良。回家后,安人因不愿独生女远嫁,员外也自悔婚,遂拖延不许迎亲。杨子良因与其乳娘同来揭阳讨亲。官威族势,不得已订三天后出阁。桃花奉命赴西胪报讯。婚前一夜,六娘以婚期在即,桃花未回,无计拖延,因留绝命书。投江自杀。来到江边,忽遇桃花与继春同来,遂由桃花请渡伯相助,载一对小夫妻归渡伯家暂避。桃花与苏员外、安人以六被迫死为由,与苏族长及杨子良大闹,族长与杨子良因出了人命,惶恐万分,各抱头鼠窜。四百多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作家莎士比亚改编出的悲剧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594 年),广为人知。恰巧在同个时期,地球另一边的中国也诞生了另一爱情悲剧剧本《苏六娘》(约1572年-1620年)。这是一部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经典潮剧。泉州梨园戏和闽南高甲戏中也保留有《桃花搭渡》这一传统折子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六娘
老版本潮剧苏六娘“姚璇秋”中的桃花是谁演唱的
陈馥闺(1935— ),潮剧花旦,澄海人。1952年考进三正顺潮剧团,在老艺人卢吟诗的培训下,打下花旦唱做的基本工。曾在《拾玉镯》中饰小玉姣。1954年广东省举行戏曲改革工作汇报演出,她饰演现代剧《海上渔歌》渔女橄榄一角,获大会的表演奖。她与萧南英同属花旦,但表演风格却不同。她擅演着彩罗衣旦中的口齿伶俐,天真无邪的村姑、婢女一类人物。调到省剧团后,她在《苏六娘》中饰婢女桃花,最为成功,体现她的表演风格。20世纪60年代初,转业到珠江电影制版厂工作。
潮剧人物苏六娘是哪里人
潮州荔浦人哇
潮汕有句俗语:“欲食好鱼金针鲳,欲娶雅牡苏六娘。”这句俗语源于潮剧《苏六娘》。
明代潮州荔浦有一户人家,姓苏,家道殷实。苏员外单生一女,取名六娘,生得美貌无比。自小寄读于西胪舅父家,与表兄郭继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终于日久生情,私订终身。 后来由于苏员外与饶平一户人家发生诉讼纠纷,得饶平县秀才杨子良文笔相助,方打赢了官司。苏员外为报答扬子良恩德,将女儿许配于他。这样,六娘与继春的爱情遂经受了波折。六娘是个贤慧女子,对待爱情也十分忠贞。当继春相思病重时,她毅然割股医治、安慰继春,使继春病危而得愈。后来在杨家逼婚甚急的关头竟以身殉情。明本的潮剧《苏六娘》还根据民间传说,写苏六娘死后因不甘心于阴阳隔别而返魂,与继春终成眷属。
苏六娘的故事,几百年来在潮汕民间广为流传。她美好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所以“欲娶雅牡苏六娘”这乡谚也流传了几百年。
三族、六族、九族是什么意思?
三族历史上的解释有两种:1、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子族;2、三族指的是父、兄、子三族。六族是汉语词汇,拼音是liù zú,指春秋时晋国之六卿。“九族”泛指亲属。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扩展资料:相关故事:安徽凤阳朱元璋,以一孤苦无依、魁梧戽斗的流浪儿,做过牧童、小和尚、行乞缘,最后投效郭子兴军,身经百战,历时十六载,终于驱逐元虏,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太祖自小父母双亡,兄姊五人或死或离。人单丁薄,无奥无援,即位后却大大地发挥了“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的本能,总计生下二十六个儿子。太祖又鉴于隋、唐君主大权旁落藩镇,导致衰亡,又以宋代内重外轻,以致外侮纷至沓来,亦导致亡国。乃分封诸子,虽“分封不赐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以资预防。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殁,享年七十一。由于太子早逝,遗诏传位于太孙允炆。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所谓十族,外加门下学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族 百度百科-六族 百度百科-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