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戏剧是什么
在甘肃各个地区,受到人们青睐的戏剧都不一样。有
秦剧,秦剧源于古秦州天水,并因此而得名,它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隋,完整于唐,广传于明,盛行于清,今已流传至西北广大地区。
秦腔在甘肃也比较受欢迎一些,首先陕西和甘肃相邻不远,其次甘肃方言(部分地区)和陕西方言比较接近,群众接受程度高。
在临近青海宁夏的地方还流传有花儿。
定西地区有类似秦腔的一种地方戏曲,称作“秧歌(注,与一般意义上的秧歌不一样)”可参考“定西秧歌 牧牛:http://user.qzone.qq.com/993672754/blog/1281773443”
兰州存在兰州鼓子、永登下二调、青城西厢调,但这些一般不认为是地方戏曲(但本人不赞同),还有皋兰曲子戏。
[create_time]2017-11-25 01:27:00[/create_time]2012-04-17 17:28:14[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57[alue_good]独孤上尉[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20c9a1e.WY46qwWJobNYrEa3ObPHyA.jpg?time=3018&tieba_portrait_time=3018[avatar]TA获得超过384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911[view_count]
甘肃的地方戏是什么
甘肃的地方戏是陇剧。陇剧是流行在甘肃全省的一个新兴剧种,原名“陇东道情”,是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一种皮影戏。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扩展资料演唱方式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长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陇剧十分重视创作和积累自己的演出剧目。已经积累了一些为群众欢迎的:《旌表记》、《草原初春》、《谢瑶环》、《假婿乘龙》等保留节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陇剧
[create_time]2019-04-12 14:38:24[/create_time]2013-04-15 15:05:26[finished_time]6[reply_count]16[alue_good]999级吞天巨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bed38ea.5dmk67TS7bj6CpFT7GIpoA.jpg?time=9285&tieba_portrait_time=9285[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326[view_count]甘肃的地方戏及其特点
具体如下。1.甘肃地方戏种,品种繁多,各有千秋。它们大多源于民间曲艺,但又高于民间曲艺,充盈地方风情,富有泥土气息,特别为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瑰宝。2.陇剧,是甘肃特有的地方戏种,它的前身是陇东道悄。因这种戏种的乐器里有“鱼鼓”,故当地又称为“鱼鼓道情”。陇东道情的发源地,是以陇东环县为中心的古环江一带。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甘肃省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79]。截至2022年末,甘肃省常住人口2492.42万人。
[create_time]2023-04-10 19:12:33[/create_time]2023-04-25 19:12: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乾莱信息咨询[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62ac8245037c35cef5dd05b07789a9ca.jpeg[avatar]百度认证:内蒙古乾莱科技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3[view_count]
陇剧是怎样在改革中走向成熟的?
陇剧正式定名后,甘肃省陇剧团就带着《枫洛池》和《旌表记》等剧目赴华北、华东、西北等大中城市和地区进行交流演出,扩大了陇剧的影响,使陇剧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随着陇剧的渐渐成熟,它不仅能演出以三小行当为主的悲喜剧和唱工戏,而且能演出情节复杂的现代剧目。所谓“三小”,就是指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陇剧逐渐形成了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富有民间色彩的艺术特点。陇东道情原来没有角色行当,主要是用皮影的不同造型,来表示行当的不同。因此,陇剧搬上舞台后,不像其他大剧种那样有着自己传统的角色行当可以继承。在这种无章可循的情况下,陇剧的创作者边实践、边摸索,逐渐创立了自己剧种的角色行当。陇剧角色行当参照和模仿陇东道情皮影人的人物造型与皮影表演动作,创立了大体的行当分类和特性。陇剧搬上舞台后,除少量改编演出了道情原有的传统剧目外,大量演出的剧目是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如萧仙戏、京剧、越剧、昆曲、川剧等。在排练这些剧目时,大多参照原剧种行当,相对应地设置了陇剧行当,并吸收和融化了那些剧种行当的表演身段,充实并丰富了陇剧行当。陇剧根据新创作剧目的内容和剧中人物的不同类型、身份、年龄、性格等,参照一般戏曲角色行当的规范,设置了较为适合或接近的行当来表演。陇剧的第一出戏《枫洛池》的角色行当,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将角色人物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将简人同设计为小生,杜若义设计为武生,邬飞霞、马瑶草设计为小旦,牛贵设计为官衣丑,梁冀设计为大花脸。在陇剧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现和突出陇剧音乐细腻优雅、抒情缠绵的特色,就以发展三小戏为主,在表演上也以三小为中心。因此,陇剧在行当的建立上,确立了以三小为主、兼顾其他角色的行当体制。此外,在三小行当的创建中,陇剧除了参考其他剧种如越剧、川剧、京剧的表演程式以外,还从众多民间艺术,特别是陇东秧歌和社火等表演中,提炼、规范、创造出陇剧三小行当的表演程式,如地游子步和风摆柳步等,进一步推动了陇东道情的发展。1963年,甘肃省第三次对陇东道情进行了系统地搜集和整理。这次活动连同前两次的成果,共征集到剧本63本,各路艺人唱腔200多段,曲牌146首,打击乐谱54种,民歌62首,录音资料达3120米,并汇编成《陇东道情》一书和《陇东道情年考谱系表》等重要资料。经过系统地搜集和整理陇东道情,创作产生了许多大型原创陇剧,主要剧目有《枫洛池》、《草原初春》、《异域知音》、《燕河风波》、《国恩家庆》、《卧牛奔月》、《老爷世家》、《天下第一鼓》、《敦煌魂》、《胡杨河》、《黄花情》、《黑白人生》、《陇东娃》、《香包情》、《绿叶红花》、《周祖公刘》、《女儿如花》等。陇剧改编移植的大型剧目有《假婿乘龙》、《谢瑶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杜鹃山》、《盘石湾》、《状元与乞丐》、《徐九经升官记》、《凤冠梦》、《国法人情》、《穆桂英休夫》、《死水微澜》、《五女拜寿》等。陇剧的折子戏、独幕戏有《挑女婿》、《水斗》、《苏武归汉》、《绝龙岭》、《坐楼杀惜》、《失子惊疯》、《痴梦》、《滑油山》、《鬼怨》、《哪吒习武》、《宝玉哭灵》、《怒沉百宝箱》、《罗成叫关》等。陇剧积累了200多个剧目,其中《枫洛池》、《刘巧儿新传》、《老孟家的婚事》、《天下第一鼓》、《陇原春》、《陇东娃》、《官鹅情歌》等引起较大的反响,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地域特色。《陇东娃》取材于甘肃省庆阳市师范学生李勇克服种种困难、常年背着残疾父亲求学的感人事迹。这出戏在忠于生活原型的创作原则下,进行了必要的合理虚构和扩展,将主人公黎明的生活空间和周围人物,从家庭、学校伸展到社会,从而使人物的个性特征更加典型、集中和可信。《陇东娃》故事说的是一个16岁的山村少年黎明,他既要承受赡养病瘫父亲、寻找生活来源、努力完成学业的沉重负担,又要忍受世俗偏见以及自卑心理带来的精神压力。尽管这样,他却没有悲观,也没有放弃。《陇东娃》在表演、音乐、舞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使演出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舞台效果。在剧中,演员的唱、念、做、舞贴近生活,真实生动,很好地体现了全剧以情为主的风格定位。《陇东娃》的音乐唱腔设计,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中寻找着一个新的结合点,全剧以情为主的表演风格确定了其音乐唱腔的抒情性,如剧中14支唱段组成的主流板块,有10支唱段属于抒情性和戏剧性范畴。《陇东娃》的舞台美术,根据环境变化频繁和四季时空交替的要求,采用幻觉手法,设计了6个高大的三角形棱柱体作为舞台主景,每个棱柱体的三面分别画出不同季节或不同环境地点的特征。该剧在动作设计上也有不少出新之处。例如,《假期打工》一场的蹬三轮车表演就颇有观赏性,他点步跳上虚拟的三轮车,与身后坐车的男女青年形成三角造型。剧中的黎明在《蹬起三轮把路赶》的演唱和嘛簧声中,三人同时点步,扭秧歌十字步,跳起了躜子舞。随后,剧中人物又根据唱腔内容和音乐的节奏,做起了别步、碎步等不同的舞蹈动作。随着舞台上三棱柱的移动,表示三轮车穿行在高楼林立的街巷之中。演员们正是通过这种表演,将现实生活状态、戏曲虚拟程式、现代舞蹈技巧和民间秧歌舞蹈动作融为一体,使剧情既有戏曲特点,又有时代新意。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积累,陇剧的角色行当就初具规模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它的主要生角有小生、须生、老生等,主要旦角有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等,还有大妆净行、二净两行、官衣丑、公子丑、小丑等。其中,丑行都以粉底定妆,勾画丑脸装扮。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扬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嘛簧在应用上突破了原来两句或四句一送簧的格式,根据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突破了无女声的格式,把嘛簧用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地方,使其更具有艺术魅力。依据角色之别和感情之需,分别用男帮男、女帮女、混声嘛簧等形式,丰富了嘛簧的魅力。嘛簧的应用在独唱、齐唱、合唱、二重唱、男女声腔音区、音域的处理及调式转换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丰富并增强了叙事、抒情和塑造人物的音乐表现力。陇剧的唱腔没有严格的节拍,比较自由明快,说唱性较强。陇剧唱腔板式主要有弹板和飞板两种。弹板的特点是旋律舒展流畅、优美动听。速度一般是中速、稍慢,更适于抒情和叙事。此外,弹板的板头和大过门比较规整,唱腔由多种节拍型混合组成,具有特定的规律。小过门的第一拍,一般都重叠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飞板唱腔和弹板有共同之处,也是由多种节拍型有规律地进行。小过门的第一拍重叠在唱句的最后一个字上。飞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于说唱和叙事性。陇剧的伴奏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分伤音和花音两大类。伤音曲调深沉委婉,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称为“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调活泼跳跃,善于表达喜悦的情感,故又称“欢音”。陇剧的伴奏乐器中,管弦乐有四胡、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唢呐等。打击乐有渔鼓、简板、水梆子、大罗、小锣、大擦、铰子、堂鼓、战鼓、板鼓、牙子等。后来,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发展,增加了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极大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陇剧的动作表演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陇剧的表演动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侧身造型,如侍卫警戒多用大侧身剪影姿势。特别是它的啼哭动作更为别致,这个动作的表演程式是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侧身晃动腰肢,前俯后摇,抽搐而泣,因此很有特色。陇剧演员的服装摆脱了戏曲传统风格,打破了蟒袍、霞帔上盘龙舞凤的传统纹样,重新设计了花纹式样。改良后的舞台服装裙子、箭衣、开路等都以素净绣边为主,款式稳重大方,色彩简洁淡雅。大靠和铠甲等则以庙宇中神像的装束为蓝本,大体和秦兵马俑的衣甲相类似。在舞台美术方面,定型后的陇剧旦角化装舍弃了传统的大包头造型,以皮影人的高髻燕尾为基本式样,又糅合甘肃敦煌壁画中唐代妇女的发式,设计出单髻、双髻、弯髻、环髻等多种独特的燕尾发髻式样,前贴鬃角,后拖伞辫,大体接近古代妇女的化妆扮相。陇剧的舞台美术特点还有布景和道具保留了皮影砌末的风格,使用夸张的技法为剧情服务。砌末是指除皮影人物之外的所有造型统称,又叫“砌马子”。它包括动物造型、各种景片和道具造型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陇剧的艺术特点。改革开放后,甘肃省将原环县文工团改建为环县陇剧团,庆阳地区有关部门又成立了庆阳地区陇剧团。此外,甘肃省各地的秦剧团也常常演出陇剧,甘肃省艺术学校还设有陇剧班,先后培养了三期学员。陇剧《燕河风波》和《异域知音》两剧在北京巡回演出时间为期一个月,共演出18场,首都再次刮起了陇剧风。后来,陇剧《燕河风波》和《望子成龙》被改编成戏曲电视连续剧,并在多家电视台播出,使越来越多的观众认识了陇剧特有的魅力。以兰州太平鼓为题材创作的大型现代陇剧《天下第一鼓》赴云南昆明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轰动春城。《天下第一鼓》成功地将太平鼓擂出了甘肃。《天下第一鼓》主要情节是兰州农民太平鼓队为了赴北京献艺,他们破除了许多传统习俗。同时,两位鼓王在协同排演的过程中,他们将太平鼓的技艺和绝活融合在一起,使太平鼓艺更加精湛了。这出剧以太平鼓为核心,展现了新一代农民像太平鼓一样阳刚热烈的性格,以及几代人的坎坷经历和新旧不同的命运。剧中以陇东道情为底色的陇剧唱腔音乐,使该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着西部的苍凉氛围和黄土高原特有的阳刚气息。新编大型历史陇剧《官鹅情歌》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这部戏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土”字,就是本土剧种、本土作家、本土题材和本土演员。就是这几个“土”字所代表的深深的甘肃烙印,使这部戏达到了我国戏剧艺术的巅峰。《官鹅情歌》取材于流传在甘肃陇南官鹅沟的一个传说,故事讲述了古时候发生在陇南羌族与氐族间一个以爱化仇、团结和谐的感人故事。甘肃省陇剧院根据这段情史创作演出的陇剧《官鹅情歌》,成为甘肃省第二部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的剧目。有关专家称赞这出戏:选材好、主题好、剧情好,称得上是我国西部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官鹅情歌》故事说的是古代宕昌氐族首领的儿子官珠为复仇潜入羌族金羊寨,与羌族首领的女儿鹅曼一见钟情,两人沉醉在热恋中,由此演绎了一段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最后,两个部族的年轻人用自己的爱情,化解了两个部族为争夺草原而积结的世代仇恨,从此以后,两族和睦相处。为了永久纪念官珠和鹅曼,当地人们把他们最美丽的地方命名为“官鹅沟”。在这出戏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陇东道情中一唱众帮的嘛簧在剧中不但得以传承,且能根据人物感情和舞台气氛的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对传统的两句一送簧进行了革新创造,派生出齐唱、重唱和合唱等多种伴唱形式。嘛簧好听还好学,听上两遍,人就不由自主地在心里跟着哼。《官鹅情歌》在北京演出时,开场没多久,很多第一次听陇剧的观众已经在台下跟着唱嘛簧了。陇剧这个小小的地方剧种,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create_time]2020-01-02 10:20:13[/create_time]2020-01-17 10:07: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北京创典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99f8c3c.szpTDWNiCgBDfL7BxdQCrg.jpg?time=9652&tieba_portrait_time=9652[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1[view_count]甘肃的地方戏是什么
陇东道情,
陇东道情发源于庆阳、环县一带。约在100多年前,由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驮着锣鼓乐器,用皮影艺术表演。后经系统地挖掘、搜集、整理、改造,于1959年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剧”。
30多年来,陇剧在保持陇东道情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秦腔、越剧、昆曲、黄梅戏、秧歌剧等戏剧之长,从音乐、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富有民间色彩的独特风格。
陇东道情最早是以道家故事为题材,在道观庙宇进行演唱,其传统的艺术形式,多为一人说唱,众人帮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艺人怀抱渔鼓、手执简板,说唱环境不受任何场地限制,田间地头、庭舍院落均可说唱。该品种在清未与民国期间,其伴奏乐器由渔鼓、简板衍变发展,增加有二股弦、唢呐、笛子等。
清同治年间,环县皮影艺人解长春将陇东道情用于皮影艺术表演,并汲取了庆阳民间小曲和民歌的特点,将主奏乐器二股弦改为四股弦,对唱腔也作了大胆改革,创造了一些新板路和唱法,使音乐腔调突出了地方色彩,进一步完善、发展了陇东道情,创造出了多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和唱腔流派。
陇东民间文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陇东道情是陇东特有的地方剧种,在发展和流传过程中形成了明显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历经三百余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几度辉煌,成为陇东民间文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create_time]2013-03-13 21:03:28[/create_time]2012-07-15 16:58:01[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2[alue_good]ujjut[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f6b8745.GtlDwlGhcn9cI9vjmnlDAA.jpg?time=4054&tieba_portrait_time=4054[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75[view_count]
陇剧表演艺术有什么风格?
陇剧表演艺术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陇剧表演动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侧身造型,如侍卫警戒多用大侧身剪影姿势。啼哭动作更为别致,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侧身晃动腰肢,前俯后摇,抽搐而泣。舞台美术借鉴皮影镂空、彩绘、装饰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头饰等,形成独特风格。陇剧表演
[create_time]2020-01-02 16:51:46[/create_time]2020-01-17 16:32:0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北京创典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99f8c3c.szpTDWNiCgBDfL7BxdQCrg.jpg?time=9652&tieba_portrait_time=9652[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0[view_count]陇剧的艺术特色
陇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分伤音和花音两大类,伤音曲调深沉委婉,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称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调活泼跳跃,善于表达喜悦的情感,故又称欢音。陇剧唱腔没有严格的节拍,比较自由明快,说唱性较强。弹板是陇剧音乐的主要板式之一,板头、大过门规整、四方,唱腔由多种节拍型混合组成,有特定规律。小过门的第一拍,一般都重叠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弹板簧舒展、流畅、优美动听,最有特色。速度一般是中速,稍慢,更适于抒情和叙事。飞板唱腔和弹板有共同之处,也是由多种节拍型有规律的进行。小过门的第一拍重叠在唱句的最后一个字上。簧简短而有特色。飞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于说唱、叙事性。伴奏乐器,管弦乐有四胡、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唢呐等;打击乐有渔鼓、简板、水梆子、大罗、小锣、大擦、铰子、堂鼓、战鼓、板鼓、牙子等。 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长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陇剧十分重视创作和积累自己的演出剧目。已经积累了一些为群众欢迎的:《旌表记》、《草原初春》、《谢瑶环》、《假婿乘龙》等保留节目。
[create_time]2016-05-29 14:20:07[/create_time]2016-06-13 12:38:2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手机用户94641[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ef23da7.p08T7fsRsxLgW1GpAKyrkQ.jpg?time=7384&tieba_portrait_time=7384[avatar]TA获得超过12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41[view_count]雷通霞的介绍
雷通霞,甘肃省靖远县人,甘肃省陇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六届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会会员,甘肃省戏剧协会副主席,常务理事,省文学联合会委员。毕业于甘肃省定西地区戏校,分配于定西地区秦剧团工作,主攻正、小旦行当,96年初调入省陇剧团(现陇剧院)工作至今。从事戏曲表演工作以来,多次在地区、省以及全国的戏曲汇演和评比中获等优异成绩,表演朴实大方,善于吸收兄弟剧种的优秀因素,以丰富自己的表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create_time]2016-06-02 05:43:42[/create_time]2016-06-17 03:06:0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比你呆PT[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0192092._f3eV3IDyMME3PdDSTeB8A.jpg?time=3676&tieba_portrait_time=3676[avatar]TA获得超过16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07[view_count]陇剧唱腔有什么特点?
陇剧的音乐既粗犷明快、悠扬婉转又深沉哀怨、诙谐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音乐中风味尤为特异的是滚白、唱音和嘛簧,滚白的衬腔乐曲曲调旋律较强,具有鲜明的佛道诵经色彩,听起来柔缓悲切,情深意沉。唱音不仅构成别致的紧拉慢唱的表演形式,而且尾部拖腔旋律起落变化大,角色的心理感情表现得真切细微,扣人心弦。嘛簧是众人承接唱词末尾一个字的字音帮唱,常把听者带进一个幽静而又波动的意境。陇剧唱腔没有严格的节拍,比较自由明快,说唱性较强。弹板是陇剧音乐的主要板式之一,板头、大过门规整、四方,唱腔由多种节拍型混合组成,有特定规律。小过门的第一拍,一般都重叠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弹板簧舒展、流畅、优美动听,最有特色。陇剧︽血溅乌龙院︾
[create_time]2020-01-01 18:03:33[/create_time]2020-01-16 17:59:4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alue_good]北京创典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99f8c3c.szpTDWNiCgBDfL7BxdQCrg.jpg?time=9652&tieba_portrait_time=9652[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85[view_count]陇剧的简介
陇剧是流行在甘肃全省的一个新兴剧种,原名“陇东道情”,是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一种皮影戏。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陇剧是甘肃省一个新兴的汉族戏曲剧种。据老艺人的回忆,原为皮影戏,采用道情唱腔,名陇东道情。流传于甘肃东部的环县及曲子镇一带。因演出排场和活动方式均极简便,全部箱具乐器一头毛驴即可驮走,当地群众又称这种皮影班子为“一驴驮”。它的形成至早不超过清道光、咸丰年间。环县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1916年)一生从事陇东道情的改革活动,制定并改进了道情的音乐及声腔,增添了四弦、笛呐和水梆子(梆铃)等乐器,对道情艺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此后道情唱腔又发展为东南西北4路,其中许元章、耿颢贤、史学杰、敬廷玺等艺人,便是各路唱腔的著名代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运用道情形式编演街头剧进行宣传活动。1949年以后开展了对道情音乐的搜集整理活动。1958年建立了专业队伍,从事道情艺术全面的发掘、改革和提高工作,为皮影戏向舞台剧的演变创造了条件。1959年大型古典戏曲《枫洛池》的编演,使陇东道情从实践上具备了较完整的舞台艺术规模,成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同年年底定名为陇剧,并成立了甘肃省陇剧团。
[create_time]2016-05-29 14:20:08[/create_time]2016-06-13 12:38:2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年华47wyGE1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77181bd.kD0b7dRxjuKYJ90aybQILg.jpg?time=3679&tieba_portrait_time=3679[avatar]超过5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31[view_count]陇剧表演艺术在舞台美术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陇剧表演艺术在舞台美术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旦角化装舍弃了传统的大包头造型,以皮影人的高髻燕尾为基本式样,又仿照敦煌壁画中唐代妇女的发式,加以糅合,设计出单髻、双髻、弯髻、环髻等多种独特的燕尾发髻式样,前贴鬃角,后拖伞辫,大体接近古代妇女的化妆扮相。二是,服装摆脱了戏曲传统风格,重新设计了花纹式样,打破了蟒、帔盘龙舞凤格局。图案富变化,款式重大方,色彩尚雅洁。裙子、箭衣等均以素净绣边为主,不取满身花团锦簇章法。靠、铠等则以庙塑神像装束为样本。三是,布景和道具保留了皮影砌末的风格。陇剧表演
[create_time]2020-01-03 13:38:52[/create_time]2020-01-18 13:32:0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北京创典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99f8c3c.szpTDWNiCgBDfL7BxdQCrg.jpg?time=9652&tieba_portrait_time=9652[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7[view_count]甘肃是秦腔的三大重镇之一,那么甘肃都有哪些秦腔名家?
甘肃是秦腔的发展重地,有很多名家,国家一级演员就有很多,至于二级演员那更是海了去了,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甘肃的秦腔名家以及国家一级演员都有哪些!(排名不分先后)一、李夺山李夺山是秦腔艺人中的泰山北斗,他所创立的得胜班,培养了非常多的秦腔名家。二、郗德育、文汉臣、耿忠义这三人在甘肃被称为“秦腔三杰”,都是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秦腔名家,郗德育出生于1890年,又叫麻子红,出生于陕西,但成名于甘肃兰州。文汉臣也是出生于1890年,也是陕西人,成名于甘肃兰州。耿忠义出生于1884年,又称富宝子,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三、李映东李映东是天水鸿盛社的第三代班主,他担任班主的期间,鸿盛社培养了很多秦腔名家,为了秦腔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岳中华岳中华是耿家脸谱的创始者之一,为清末甘肃著名须生岳麻子之子,有“活武松”之称的著名武生,是与郗德育、耿忠义齐名的著名秦腔演员。五、陈景民陈景民出生于1901年,是秦腔新兴社的班主,他领导的这一社班,不仅将在兰有些著名演员吸收在内,并陆续由西安等地请来一批著名演员,还培训了一些青年新秀。六、温警学温警学出生于1928年,是陕西西安人,甘肃省秦剧团原著名须生演员,号称“陇南红”。温警学唱念俱佳,行腔高亢激情,做工扎实,表演朴实大方,注重刻划人物内心,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众多名家一起撑起了秦腔的辉煌。七、王晓玲王晓玲于1931年12月6日出生于甘肃临洮,七岁学艺,八岁登台,九岁成名,人称“九龄童”。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名震金城兰州,誉满西北诸省。八、刘茂森刘茂森出生于1927年的陕西户县,十二岁进入科班学戏,他聪颖勤奋、刻苦磨炼,童功尤为扎实。他于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在整个西北戏曲界,花脸演员被评为一级演员的,只有两位,另外一位是宁夏的大花脸名家赵守中。九、王超民王超民1915年生于陕西西安,12岁开始学艺,师从朱喜堂、惠济民等,颇得真传,早年与兄成立警钟社,主攻须生、红生,以演关公戏闻名,被称为“红令公”。十、杜干秦杜干秦是秦腔著名丑角,“杜干秦的眼、刘易平的喊、马振华的脸、周俊华的板”同誉为秦腔艺坛“四绝”。十一、姜能易其实准确的来说,姜能易应该算是陕西名家,他是西安易俗社出身,在陕西已经火了之后,才调到的甘肃。他于1925年出生在西安,易俗社第十一期学员,1950年调入的甘肃。十二、张江中张江中为甘肃省甘谷县人,现年46岁,于1978年参加工作至今,现为兰州戏曲剧院副院长。曾荣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个人“优秀表演奖”;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导演“二等奖”;服装设计“一等奖”;甘肃省首届生角大赛“一等奖”;甘肃省首届红梅杯大赛“一等奖”;甘肃省七建杯红梅奖选拔赛“一等奖”等等。十三、袁兴民袁兴民于1921年出生在陕西咸阳,1934年从艺,主工秦腔须生、老生,为益民社学员,师承著名秦腔老艺人惠济民和李步林两位大师,专攻秦腔须生、老生。上世纪30年代末来到甘肃平凉。十四、王敬乐王敬乐出生于1931年,是秦腔、陇剧著名丑角,王敬乐先后演出秦剧、陇剧百余出,塑造人物形象百余个,《甘肃日报》等刊物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对他予以赞扬。十五、米新洪米新洪在1928年农历正月初一出生于陕西临潼,是秦腔著名的花脸表演艺术家、原天水市秦腔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十六、薛志秀薛志秀出生于1940年,陕西户县人,1953年考入陕西咸阳人民剧团学艺,同年又转入眉县人民剧团学艺。师承著名老艺人王集荣,工小生和须生。1959年薛志秀调入了兰州市秦剧团,从此长期活跃在了甘肃省戏曲舞台上。甘肃大概就是以上这些名家,新时代的由于还在发展中,成就还没有定型,就没有写上来,如有遗漏,欢迎补缺!
[create_time]2018-07-16 09:38:14[/create_time]2018-07-31 09:23:1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3[alue_good]我来不开可[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f78ec22.hh2u1O94fnuwHeztocgkcQ.jpg?time=3487&tieba_portrait_time=3487[avatar]TA获得超过10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970[view_count]作为秦腔的三大重镇之一,甘肃都有哪些秦腔名家?
甘肃是秦腔的发展重地,有很多名家,国家一级演员就有很多,至于二级演员那更是海了去了,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甘肃的秦腔名家以及国家一级演员都有哪些!(排名不分先后)一、李夺山李夺山是秦腔艺人中的泰山北斗,他所创立的得胜班,培养了非常多的秦腔名家。二、郗德育、文汉臣、耿忠义这三人在甘肃被称为“秦腔三杰”,都是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秦腔名家,郗德育出生于1890年,又叫麻子红,出生于陕西,但成名于甘肃兰州。文汉臣也是出生于1890年,也是陕西人,成名于甘肃兰州。耿忠义出生于1884年,又称富宝子,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三、李映东李映东是天水鸿盛社的第三代班主,他担任班主的期间,鸿盛社培养了很多秦腔名家,为了秦腔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岳中华岳中华是耿家脸谱的创始者之一,为清末甘肃著名须生岳麻子之子,有“活武松”之称的著名武生,是与郗德育、耿忠义齐名的著名秦腔演员。五、陈景民陈景民出生于1901年,是秦腔新兴社的班主,他领导的这一社班,不仅将在兰有些著名演员吸收在内,并陆续由西安等地请来一批著名演员,还培训了一些青年新秀。六、温警学温警学出生于1928年,是陕西西安人,甘肃省秦剧团原著名须生演员,号称“陇南红”。温警学唱念俱佳,行腔高亢激情,做工扎实,表演朴实大方,注重刻划人物内心,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众多名家一起撑起了秦腔的辉煌。七、王晓玲王晓玲于1931年12月6日出生于甘肃临洮,七岁学艺,八岁登台,九岁成名,人称“九龄童”。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名震金城兰州,誉满西北诸省。八、刘茂森出生于1927年的陕西户县,十二岁进入科班学戏,他聪颖勤奋、刻苦磨炼,童功尤为扎实。他于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在整个西北戏曲界,花脸演员被评为一级演员的,只有两位,另外一位是宁夏的大花脸名家赵守中。九、王超民王超民1915年生于陕西西安,12岁开始学艺,师从朱喜堂、惠济民等,颇得真传,早年与兄成立警钟社,主攻须生、红生,以演关公戏闻名,被称为“红令公”。十、杜干秦杜干秦是秦腔著名丑角,“杜干秦的眼、刘易平的喊、马振华的脸、周俊华的板”同誉为秦腔艺坛“四绝”。十一、姜能易其实准确的来说,姜能易应该算是陕西名家,他是西安易俗社出身,在陕西已经火了之后,才调到的甘肃。他于1925年出生在西安,易俗社第十一期学员,1950年调入的甘肃。
[create_time]2019-10-06 17:15:27[/create_time]2019-10-19 17:07:22[finished_time]10[reply_count]4[alue_good]小可爱喏xx[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e1073fa.wq2kuwcxERTvE5dPNtXa8Q.jpg?time=7545&tieba_portrait_time=7545[avatar]TA获得超过295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282[view_count]